查看原文
其他

快乐老汉

本号笔友 丁中广祥 2019-04-16

【往期回读】

扬州人家的狮子头

我的老师刘德益    丁中再无小黑影

养蟹的老人    一位海外的丁中校友

江安中学孙兴华,你这样做真的好吗

陈婧妍妈妈火了,她的优越感来自哪里?

快乐老汉

宜陵  褚德军

作者褚德军先生:江都区宜陵镇人,1953年生。扬州市作协会员,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年轻时从事企业管理,近些年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有诗词、散文、民间故事等散见于报刊,著有《老扬州传说》。


文革初期,随父母下放到里下河地区的农村,父母都是医生,在公社医院工作。已是小青年的我,每逢上中学期间的寒暑假和农忙假,都要随所在地的公社社员一齐上工劳动。


那时候,各生产队还没有机械化的农具,所有农活都靠社员们锹挖人挑,超时劳动强度极大,加之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又在“革命加拼命”精神的鼓动之下,社员们的生活及劳动是十分贫苦和辛苦。有一位50多岁的周老汉,却始终以十分乐观的态度对待艰辛,感染着周围社员,至今使我记忆犹新。

(图文无关)

周老汉是旧社会过来的老贫农,且不识字,虽然年龄较大,但在村里辈份较晚,无论大人小孩都称呼他“老大哥”。只要有人叫“老大哥”,他都乐呵呵地高声应着,只要见到有谁在不开心,他准会让你高兴起来。夏季农忙,公社放映队偶尔来生产队放一场电影,村庄里的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周老汉也不例外,沿路高叫起来:“煮穇粥、摊烧饼,吃过晚饭看电影,睡到天亮不晓得醒,队长喊工不要紧,因为昨晚看电影。”引得大家一路大笑:老大哥高才!


他家隔壁有条朱家巷,里面住着朱家老兄弟三大户,这三大户生的都是女儿,个个活泼美丽,女婿有在供销社收购站工作的,有做手工业的,有参军、跑供销的,周老汉以老大哥自居,与他们说笑有加,相处融洽。社员们上工劳动小憩之间,二呆子提议“老大哥”来段顺口溜,让大家轻松轻松身板骨,“好哎!”“老大哥”应着,随即亮开了嗓门:“朱家巷,七八个大姑娘,个个好模样。大女婿会收荒,二女婿会修缸,三女婿扛洋枪,四女婿走四方,五女婿已把会计当,六女婿能跳又会唱,七女婿八女婿快要把门上。”大家听得高叫起来,齐说“老大哥”太有才了,骨子里的劳累仿佛烟消云散了。

在那红色年代里,各生产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各生产队都有用夯土筑成的表演舞台,以供宣传队轮流演出。周老汉不管白天有多劳累,只要晚上哪里有演出,他都会独自掮着一个自己特制的短板凳,早早来到台下等候观看。文艺队的演员们每次在不同地点演出,都看到他坐在台前认真观看,便不解地问:老大哥,我们近期演出的节目都是一样内容,新节目看过一次就可以了,您这么大的年龄上工又那么苦,多在家里息息身子,何必每天都来观看呢?周老汉风趣地回答:“我来看你们演出,就相当于是休息。你们在上面唱,我在下面望;你们在上面跳,我在下面笑;你们下来了,我倒家来了。”演员们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冬季农闲两个月的时间,县里都要组织兴修水利,就是将河道突深加宽,人工把河底的泥土挖起来挑上岸堤。河段任务完成通水后,就可以保证农田灌溉和水路交通及防洪排涝,俗话所谓“上大堤、挑大河”。当时的挑河任务每年不断,需抽调各公社大批青壮年劳力去参加治淮工程。周老汉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仍踊跃报名参加挑河工程,同在工地的其它公社社员互不认识,发现一位老者参加挑河,大惑不解,拦着周老汉关心地询问:“您老多大高寿了?竟然像我们年轻人一样来这挑河,不要说肩上一百多斤重的泥担子,就是空手人跟着从河底到河岸来回跑,这一天像爬山似的路程就有五六十里呀!”周老汉不紧不慢笑咪咪地答道:“老汉今年五十八,挑河还能干,下起雨地上滑,我不能挑还能挖。”青年人大呼:“居然还是位老秀才呀!”“什么老秀才,我一个字都不认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