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惊现神秘哥斯拉之卵,它的祖先5.3亿年前就存在地球
图源:网络
今年 3 月,有人在俄克拉荷马州的麦基溪水库划船,发现在水下的树枝上倒挂着一串串黏糊糊的棕色球状物。
图源:fb
如果把它连着树枝拉出来,你会发现它的质感和蟾蜍差不多,仿佛有一袋奶茶珍珠堆叠在里面,沉甸甸的。
图源:nyp
看到这张照片后,网友们表示,这要么就是外星人入侵留下的产物,要么就是哥斯拉下的蛋,反正没人会想碰到它,一想到触碰到外观不大美好的不明生物,就直犯恶心。
无独有偶,去年在浙江衢州,有人在自家水塘发现了几块褐色的半透明胶质状物体,表层布满“花纹”,且伴有浓浓腥味。
图源:sohu
给其中一块称重后,发现它大概有六七斤重,以为它是“太岁”。不过,怎么看着有点像桂花糕呢?
图源:sohu
那这到底是什么奇怪的生物呢?后来,水产站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观察和比对,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这是苔藓虫。
图源:sohu
苔藓虫,又称为苔藓动物门(Phylum Bryozoa),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 5.3 亿年前的寒武纪。这么说来苔藓虫比恐龙还要古老了。
苔藓虫不是单一生物,而是由数千个微小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性生物。
苔藓虫单体 图源:sciencedirect
这些个体称为“枝蔓”,它们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我们看到的“果冻”状结构。
在乌洛加湖的苔藓虫 图源:fb
苔藓虫群体的大小和形状多种多样,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形状可以是扁平的、球状的或者像树枝一样分叉。它们的颜色通常是透明或略带绿色、黄色,这使得它们在水下的环境中几乎可以完美融入。
每个小个体都生活在一个由胶质物质构成的微小“房间”内,这些“房间”紧密连接形成整个群体的结构。苔藓虫通过一个类似于触手的结构捕食,这些触手能伸出“房间”外捕捉食物,然后再收回来获取养分。
近距离观察下的苔藓虫 图源:lifeinfreshwater
苔藓虫主要靠过滤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物为生,它们是优秀的过滤者,对维持水质清洁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苔藓虫的过滤能力对于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发表在《水生生态学进展》(Advances in Aquatic Ecology)杂志上,研究团队通过对若干淡水湖泊进行长期观测,发现苔藓虫群体能有效降低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提高水质透明度,促进水下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维持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苔藓虫单体 图源:sciencedirect
根据该研究,苔藓虫每天可以过滤掉相当于其体积数百倍的水,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苔藓虫生态角色的传统认识。研究指出,苔藓虫通过其高效的过滤系统,不仅能捕捉食物,也同时去除了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和污染物,这对于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换言之,如果你在一片水域看到了这种“哥斯拉之卵”,说明这里的水质是无污染的。
苔藓虫通常附着在岩石、木头或其他硬质底面上,有时也会附着在水草上。它们喜欢清澈、流动的水域,这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它们捕获食物。
附着在枝条上的苔藓虫 图源:网络
苔藓虫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通过分枝或分裂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增加群体的数量。有性繁殖则是通过产生卵和精子进行,这需要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
苔藓虫的发育过程 图源:semantic scholar
不仅繁殖方式多样,它的基因也展现了对环境的超强适应性。在《自然-生态与进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科学家们对苔藓虫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苔藓虫拥有一套复杂的基因编码,使其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研究还指出,苔藓虫能够在低氧甚至缺氧的条件下生存,这得益于它们独特的能量代谢路径。
正因为生存能力强,所以苔藓虫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的淡水和海洋环境。它们能适应多种环境,从静止的湖泊到流动的河流,甚至是咸水环境。
图源:Nome Buckman
那问题来了,苔藓虫可以吃吗?
尽管苔藓虫可能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但没有专门的研究表明它们具有对人类有益的显著营养价值。
而且光看这模样,也没人想吃吧,什么都吃只会害了你!
参考文献
[1]Cook P L. Colony-wide water currents in living Bryozoa[J]. Cahiers de Biologie Marine, 1977, 18: 31-47.
[2]Riisgård H U, Manríquez P. Filter-feeding in fifteen marine ectoprocts (Bryozoa): particle capture and water pumping[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997, 154: 223-239.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5951109000188
策划制作
来源丨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责编丨何通
校对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点亮“在看”
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