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课堂回顾|在广州图书馆,与达•芬奇相遇

京京读书会 京京读书会 2022-08-13



这是一篇因读书和旅行而迟到的的回顾文

2019年6月16日上午,在广州图书馆负一楼,LEONARDO: OPERA OMNIA“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课堂正在进行中。

读书会特别邀请艺术导师傅昕老师专业导览,还给大家布置了课堂小作业,30位读者跟随导师一起欣赏和思考艺术。

参与读者也大多有备而来,有一些活动前参观过达·芬奇相关纪念展览和书籍,还有几位从外地远道而来的读者,感受到大家对艺术的热情,一起跟随我们的图片来回顾这次特别的艺术课堂:

读者在展览入口处签到

  • 摄影|刘孔文

  • 特别感谢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志愿者青花帮忙协助签到

小可爱和妈妈一起来看展览

为艺术课堂准备的专业讲解设备


读者每人领取一份艺术课堂小作业

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收获更多

喜欢艺术的小读者

京京介绍展览概况

2019年6月,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广州图书馆联合举办了这次展览,作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系列活动,本次展览利用Opera Omnia高清数码还原技术,通过展示高度清晰且尺寸等大的复制品来重现达·芬奇的重要绘画遗产,旨在向公众传播、普及美学知识,让人们更深刻地感知和了解这个“文艺复兴天才”的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无穷的文化魅力。

特邀青年学者傅昕老师导

傅昕,青年学者、画家,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讲师,现居广州。

傅老师已多次受读书会邀请与读者分享其艺术观点,他本身是画家也是大学讲师,为人亲和,深入浅出讲解深受读者们喜爱,这次更是有备而来,在活动开始前查阅相关书籍,共同商议课堂作业。

认真聆听的读者

傅老师在介绍著名的《蒙娜·丽莎》时提到雾状渲染法营造出画面一种神秘的光,耐人寻味。这几天正好在看《艺术的故事》,其中称这种画法为渐隐法,节选部分分享给读者朋友们:

sfumato 渐隐法

莱奥纳尔多发现一种著名的画法,意大利人称之为“sfumato”(渐隐法) ——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总是给我们留下想像的余地。 

  
如果我们回头再看《蒙娜·丽莎》,就可以对它的神秘效果有些省悟了。我们看出莱奥纳尔多极为审慎地使用了他的“渐隐法”。曾经尝试勾画出或涂抹出一个面孔的人都知道,我们称之为面部表情的东西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嘴角和眼角

在这幅画里,恰恰是在这些地方莱奥纳尔多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之中。我们一直不大明确《蒙娜·丽莎》到底以一种什么心情看着我们,原因就在这里,她的表情似乎总是叫我们捉摸不定。当然还不仅仅是由于模糊就产生了这种效果,在它后面还大有文章。

莱奥纳尔多做了一件十分大胆的事情,大概只有具备他那样高超才艺的画家才敢于如此冒险。如果我们仔细观看这幅画,就能看出两侧不大相称

在背景中的梦幻般的风景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左边的地平线似乎比右边的地平线低得多。于是,当我们注视画面左边时,这位女人看起来比我们注视画面右边时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一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随着这种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即使在面部两侧也不大相称。

然而,如果他不能准确地掌握分寸,如果他不是近乎神奇地表现出活生生的肉体来抵消他对自然的大胆违背,那么莱奥纳尔多使用这些复杂的手法就很可能创造出一个巧妙的戏法,而不是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让我们看看他怎样塑造手,或者怎样塑造带有微细皱褶的衣袖吧!在耐心观察自然方面,莱奥纳尔多狠下苦功,不亚于他的任何一位前辈。不过他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的忠诚奴仆了。在遥远的往昔,人们曾经带着敬畏的心情去看肖像,因为他们认为艺术家在保留形似的同时,也能够以某种方式保留下他所描绘的人的灵魂。现在伟大的科学家莱奥纳尔多已经使那些最初制像者的某些梦想和恐惧变成了现实,他会行施符咒,用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色彩具有生命。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注:莱奥纳多·达·芬奇出生于意大利芬奇小镇,他的全名“Li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莱奥纳多”。达芬奇在西方更多时候被叫作Leonardo,而不是da Vinci。在不同的书籍中,中文音译有:列奥纳多、莱奥纳多等不同译法。


认真记录的读者

这次活动安排在周末,很多读者带了小朋友一起参与。被读者称为一堂生动有趣有营养的亲子艺术课。

参观完毕,我们在展厅外席地而坐,开始就艺术课堂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发表观点,交流各自对艺术的思考。

傅老师鼓励大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多观看展览,喜欢绘画的小朋友要大胆尝试创作。

读者提问

写下自己对作品的思考,也记录老师和其他读者的艺术观点。

“听大人们发言,我来看看画册”当天我们带了两本塔森出版社的达芬奇画册与读者分享。

认真的样子真好看|读者Coco

艺术导师说:


感谢京京读书会邀请,能带领着众多大小绘画爱好者一同欣赏达芬奇“不可能的相遇”展览,讲解达芬奇绘画艺术的前世今生,从绘画技法到创作背景,再到人文内涵都有深入浅出的探讨。

此次京京读书会艺术课堂采用了高保真随身携带讲解器,让每位听众可以在观看绘画的同时不受外界干扰的直接聆听导览老师的讲解,产生对画面直观而深入的认知,高效便捷与国际主流博物馆艺术课堂相接轨。

现场读者参与度很高,问答环节发言踊跃,甚至现场有小朋友拿起了画笔进行即兴速写。

对于普通的艺术爱好者我的建议是:

千万不要主观的认为自己与艺术离得很远,对于物象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不一定需要受过正统的科班训练,只要你勇于拿起画笔,也可以自由地挥洒艺术的笔墨。

只要多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眼界,对于绘画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自然会得以提升。                                               



现场读者说:








一年前,读者文佳一家参加了京京读书会父亲节的活动,而举办这次活动的当日恰好也是父亲节,刚刚好与读书会相识一周年,期待未来更多一起学习进步的喜悦。

参与互动的读者获傅昕老师赠送签名画册

傅老师赠送画册给小读者,并鼓励她多创作

读者与嘉宾合影


最后分享《如何看一幅画》书中

关于《圣母子与圣安妮》的解读


不再害怕黑影

此画描绘圣母玛利亚的母亲圣安妮,她膝上坐着怀抱基督的圣母。基督正抓着一头小羊羔并试图骑上它,一边还调皮地望着母亲,而外祖母正微笑地注视着可爱的小外孙。整个画面洋溢着圣家族天伦之乐的欢快情绪。

《圣母子与圣安妮》

画面构图的严密和人物神态的和谐都是前所未见,被誉为艺术奇迹。他的这种构图原理和轻柔如烟的笔法对佛罗伦萨艺术界影响极大,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深受其惠。

达芬奇擅长于以炭笔和色粉两种工具交换使用来绘画。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饱满,光线柔和,立体感极强。画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层薄雾,圣母女两人就在这种雾一般的环境中相对地微笑着。加上画家选用的是青灰色画纸,因而炭笔所形成的朦胧感,又有一种月光下的大气感。

《圣母子与圣安妮》绘画的传神,如果仔细观察,达芬奇的圣安妮与圣母子,三个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圣安妮是慈祥,圣母是摒弃感情的圣洁,而圣子则是超越年龄和活动的慈爱和坚毅。这种细致的刻画,将这一幅与其他家庭场景区分开来,看到他的人会第一时间感到它的与众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圣和光辉充满画面。

在这里,画家让圣母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妮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妮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而发出的,圣母倒象坐在安乐椅上那样,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

这种情绪传递是不很协调的,人物尽管处理得紧凑,却并不显得自然生动。圣家族这一类圣经题材,在宗教壁画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异,画家们各有自己的表现特色。达·芬奇在这一幅油画上的重点是放在圣安妮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绘她的脸部表情。尽管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为达·芬奇的现实主义的美学最高理想,他几乎象对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谜一样地去追求它。

他曾说过:自然是那么博人欢心,那么多形形色色,取之不尽,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树,也决不会遇到这一棵与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会碰到这一个与另一个丝毫不差的模样

达·芬奇要求画家作自然的儿子。

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同属于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价值所在。

画中不知是晨曦还是暮光,它用自己阴暗的外袍、温柔的轮廓、模糊的边界笼罩了一切。它有足够的时间。它仿佛一个活的生物,被我们滋养和安抚,从而帮助我们从一种状态过度到另一种状态。

从白昼到夜晚,从夜晚到白昼,从童年到成年,从老年到纯真。光线的变化解放了我们的限制。风景的线条在摇曳。一切都未完全定型。

轮廓的线条承认,它们还不足以建立起真正的存在感。它们会消解。不过这些生命还是会存在。

实际上,是她们的不稳定感让她们得以存活。莱昂纳多观察到自然的现象,观察到它恒定的脉动,它存在的证明的变化与不变。

有一名女子,另一名年轻些的,伏在她膝上,然后是一个孩子在后者怀抱中。还有孩子抱着的羊。人物一个接一个,按着辈分和季节,身体都微微弯屈,彼此有着类似的微笑;从时间开始的时候,这些表情就在一个特别的家庭里传递。

母亲,圣安妮,在看着自己的女儿;玛利亚,看着自己的儿子,耶稣。她将来必须让他长大,离开家。但是他现在在这里,与这只羊羔一起玩,抓着它的耳朵。他的动作很自然,就像随便一个刚发现新玩具或是玩伴的小孩子一样,是自发的。他抓住它,然后转头给自己的母亲看。

但是这孩子与众不同。他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他象征“上帝之道”。身边的世界正是圣经的直观表示,不多也不少。他对这些的理解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他的同伴,是一个熟悉的动物,同时也是纯真的象征,是按惯例要献给上帝的牺牲品。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一个牺牲的图像,是描绘着正在准备的仪式的图画。

达芬奇强调照在婴孩和他母亲身上的光,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脸。他还点出她们的意识程度,以及天界在她们的思绪上投射的光所能到达的境界。在画面正中央,是她们交换的目光。在任何日常生活场景中,孩子总是会寻求母亲的赞同,或者就是她的关注。

在这里,他平静地展现给她一幅图像,他将来必须面对的事情。他这么做,其实告诉母亲的都是她已经知道的事情。

但是,他邀请赏画者理解:这幅画不仅仅是描绘天伦之乐的场景。他用上帝的羔羊表现基督之死,并以这样的形式,宣告历史的必然发展。

这是紧密联结的几个人,但她们即将分离。从不同人物之间不稳定的联系,可以猜测出即将到来的分离,虽然她们的身体构成了金字塔。一束阳光照耀、温暖着大地。

这场景是一个平静、镇定的三角形,保护着知道如何构造它的人。但它无法持久,至少不是在凡间。时间会占上风,以温柔而执拗的方式来拆散这些看似将永远维持下去的情形。时间到了:光线变暗,夜的生灵开始骚动,画家享受这一时刻,因为它让一切时隐时现。我们必须把白昼抛在后面,放弃黑夜。我们总在移动,总是处于两种真实之间,处于天堂与尘世之间。一个故事结束了,另一个故事开始。

远处,群山高耸入云,呈淡青色。似乎那里的空气正在变得沉重,慢慢有了真实的形状,最终物化成那些巨大的岩石,寸草不生。画作似乎回到了时间的黎明。这里的三代人象征某种远为伟大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这些雄伟的山峰变为石头,然后颜色变浅,产生海河湖泊。风景中暗处的水开始自由流淌,灌溉平原。石头已经向它们屈服。褐色土地被水软化,开始发芽。肥沃的土地带来了生命。这些神圣人物的近处,一棵黑色的树开始生长,表现出她们身边的土地是多么丰饶。她们的呼吸就像是从树叶间吹过的微风。光与影笼罩画面,描绘出人和物之间没有截然之别,而是不断示意出万物的共同实质。

达芬奇向世界提出问题,寻找世界在本质上统一的法则。宗教的教条没有为他提供真正的答案。他坚持在阴影中发掘,那里没有看到恶魔,没有魔鬼的踪迹,只有他自己的无知和短视。对他来说,黑暗不是罪恶的避难所,而这是他同代人畏惧的东西。实际上,那是为了寻求对世界更深刻理解的战役的发生地。他要继续自己的探索之旅。

有太多问题要问,太多技术要完善和想象,太多挫折、死胡同和没有结果的计划。一粒沙子中能发现一个世界。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微妙平衡,统治了自然世界,就像它统治了人类理性的最精妙所在。

在圣安妮和圣母脚下,大地开裂,这让图像变得更遥远,在我们和这些人物之间形成无法跨越的距离。我们在山腰上,被召唤到这里,来看慢慢构建起来的一层层历史,回想它们的形成过程。各种形状分解,然后重生。仿佛有一种神妙的运动推动着某个复杂的机器,其中诞生的纽带逐步联结起母亲和她的女儿,女儿和她的儿子,儿子和羔羊,还有人类和远近的大地。

赏画者会靠近,然后再离远些。我们还没完全弄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别处从未见过这种表现方法,在莱昂纳多之后,一切都不再照旧如常。

对未来的思绪,穿过这些人的心目,变成一个微笑。某种私语让他们的面容充满生气,然后消失在暮光之中。

---《如何看一幅画》

 推荐阅读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从凡人到天才的创造力密码》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

作者:贡布里希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如何看一幅画》

作者:  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期艺术课堂 

7月14日周日下午

特邀独立讲者慕昌老师

带领读者参观

香港文化博物馆

「百物看世界 ─ 大英博物馆藏品展」

欢迎读者报名参加



关于京京读书会

京京读书会成立于2015年,倡导“一起读书,优雅生活”,于2018年4月成为广州公益阅读成员(原广州阅读联盟),共同推广公益阅读。举办读书分享会之余,还组织读者参与诗歌酒会、亲子活动、人文艺术之旅等,将文学的诗意融入生活之中。


广州公益阅读(原广州阅读联盟),2017年4月由广州图书馆首倡,2018年3月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参与共建,以推进全民阅读为宗旨,致力于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往期艺术主题读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