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你不行和有你不同

绿茵陈 绿茵陈 2022-04-26

和朋友聊天,说到年轻人的工作态度问题。我心里一惊:我们怎么也用“年轻人”“那孩子”来指代20多岁刚毕业、刚工作的人了呢?这不是比我们大十几岁那帮“上了年纪的人”的用语么?

刹那间,芳华不再。

但我和朋友要感叹的不是这个,是关于工作的一些事。主要是两点: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

首先是工作能力问题。工作和学习完全不是一回事,有时却被混淆,尤其是我们刚走出校门没几年的时候。学习是过程导向的,每个人能达到的高度不同,是否努力成为衡量标准,努力了,便不应被苛责;工作却是结果导向的,全力以赴仍完不成任务,说明才不配位,并无理由请求体谅。

有的人会及早认识这一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凭本事说话。也有的人觉得:只要装作傻白甜,多说一些示弱的话,就可以偷懒、省力。毕竟这世界还是善意更多,于是很多时候真的会被开绿灯,暂时性地获得优待和照顾,持续消耗其他人的善良,可以不出力混很多年。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很难,都有非常难熬的时刻。你肯定见过叫苦连天,抱怨不停,但其实出力最少的人,你应该也见到过那种人,TA从不哭惨,总是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得妥帖,尽管TA知道哭惨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好处。

其实工作能力说到后来,也变成了工作态度。

“哎呀,这个我真的不会,帮帮我吧。”“这个我不会,但我可以学。”两者的能力起点是一样的,都是不会,但最终结果会不同。前者觉得自己很聪明,因为会有人帮TA,会觉得后者很笨,加班自学,多费劲,让别人帮助不就行了?但到后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因为那个笨笨地自己努力、自己付出的人,真的就具备了所需要的工作技能,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做好工作,还能带团队、帮助别人。以我的经验,时间长了之后,那些不装疯卖傻,默默努力工作学习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尊敬。

继续说工作态度问题。是人都有贪念,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经过努力,就可以成为站在金字塔顶部的那个人。但其实,很多人只能作为垫脚石或者螺丝钉存在着。

但这些螺丝钉,就一点不重要吗?也不是。每一个大的行业,大的公司发展到现在,其实是每一个角色或者说岗位都很重要,重要到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替代。只有这样的人员替代性,才能保证行业和公司,谁走谁留都一样能继续运转下去。“替代性”是一个向上的螺旋。刚工作,几乎所有人都能替代你;等到你成长后,你会发现能替代你的人在像漏斗一样,越来越少。不过,那种偷懒省力、动不动就“这事儿跟我没关系”的人,不在此列,他们工作一年和三年都没有什么差别。

良好的心态,不会让我们处在要跟自己、跟别人、跟生活现状较劲的状态,这对工作对生活都有好处。认可自己是螺丝钉,并不意味着虚无的工作态度。年少轻狂时,我们也可能追求过“没我不行”,想做大明星、大英雄,对我来说,年纪渐长,反思自我,我觉得“有我不同”才是正确积极的态度。我知道,这些事谁来做都可以,但我希望在我做的时候,我能尽我所能,做到最好,那我在这一刻的存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你想当那个宫保鸡丁里的鸡丁,没你这道菜就不成立,但更可能是那个花生米,那就做一个好的花生米,为这道菜增光添彩。所以即便做螺丝钉,也要认认真真对待手中的工作,因为:“做事情不能苟且。你图当下一时苟且,后面是擦不完的屁股。”很多时候,你为了省事,想着糊弄一下吧,反而后来有收不完的烂摊子。

和朋友聊来聊去,聊完年轻人,聊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还是会对很多人、很多事生气,比如对别人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以及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极大怀疑的时候。但中年之后,再也没有青春期的“一气之下,就不做了”。青春时,我们会“拍案而起,挂冠求去”。现在通常是,“一气之下,还是做吧,然后也就不气了”。主要是中年的门槛高了,那种“老娘不干了”的事情其实早就不干了,此时的“气”和青春的“气”已经不同了。

也是在这样的岁月流逝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要追求的是“有你不同”,而不是“没你不行”。这是对我们自己的反思和交代。若当年有人告诉我们这些,那我们可以更愉快地对待工作,而不必通过错误的道路来验证道路的错误。

往期链接:

愤怒的樱桃

另类餐厅

儿童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