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童凯思:方寸之地的自然之旅

2016-03-22 童凯思 庄子江湖

点击上方一键关注↑↑↑↑ 

方寸之地的自然之旅

童凯思


魏晋人宗炳放浪山水,曾将平生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卧室之壁,谓之“卧游”。此类美谈于今人多已陌生。似乎是一种心理代偿,市面上自然科普类的书籍近年方兴未艾,其中颇有几本西方译著允为别致,当大霾弥天的冬日,翻开一本《看不见的森林》,宛如清风拂面,盖可以冬读代卧游之乐也。

戴维•哈斯凯尔,一位美国南方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如果他愿意,像探险家或背包客那样周游世界,以游记笔法写写美文并无不可,但他只固守美国田纳西州一平方米的林地,穷一年之力,风雨无阻地观测荒陬林野,试图从中发现一个与宇宙同等辽阔的自然秘境。这样的定观静守,俨然有一种修持之美。 


自然界的繁复剧情,在作者笔下呈现出比小说更广博的想象力。为什么大部分山雀能安然度过严寒的冬天?为什么獐耳细辛的种子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加拿大?对这类问题的探索,哈斯凯尔的方式是俯身贴近大地,他的视角从身边岩石上的几片蜂蜜色蜗牛碎壳开始,追踪一只蜗 47 32400 47 15231 0 0 2390 0 0:00:13 0:00:06 0:00:07 2997牛怎样被生育期的雌鸟杀害,鸟又如何从蜗牛壳中汲取钙质,好在产卵时合成石灰质蛋壳——其中仅壳腺的发育过程就有极具耐心而又梳剔精致的细节描写,呈现出玻璃彩画般的优美质地。随后,犹如乘坐跟拍鸟类迁徙的轻型滑翔翼,读者随之看到经由土壤飞向天空的浩瀚钙质洪流,它们有的因中途丧生而重归海洋,有的顺利飞往南美。在下一个春季,它们回来产卵,蛋壳的残迹被蜗牛吃掉,钙质由此重新返回坛城。“这个旅程还不时将一些其他生命编织进来,共同结成多维度的生命织物”。刚刚被蚊子叮过的作者由此想到,如果鸟恰巧吃掉这只蚊子,或又遭到蚊子的叮咬,则自己的血液或许会与蜗牛壳相结合,于是“千年以后,我们或许会在海底一只螃蟹的螯爪,一条蠕虫的内脏中不期而遇”。生命的哲思就是这样随时随处自然生发。


写《社会契约论》的卢梭对植物学也颇有造诣,他喜欢在自然状态中观察、研究植物,提醒“人的干涉”不要过分,且讨厌花圃里那些特为取悦于人的重瓣花。哈斯凯尔则更是体贴,他能让一只飞蛾在自己皮肤上停留半个小时,在春日阳光下静静观察飞蛾怎样用喙尖四处拍打,又伸进指纹缝中吸取汗液,连用铅笔尖戳它都不使惊动。事后他发现,雄蛾是要从动物的汗液或血液中吸取钠元素,好作为美食送给雌蛾以求爱,植物树叶中缺钠,所以教授恰巧获得了飞蛾的“青睐”。显然,比起与卢梭曾有过从的植物学家林奈、裕苏等人,哈斯凯尔更能深入揭示现象背后的科学机制,因他毕竟拥有了生态学、生物行为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庞大的武器储备,加以一颗纤敏善感的心,故可以从细微处窥见生命的联盟、融合、劫掠和压榨,发现自然万物必得互相依存的奥妙。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作者戈登•汉普顿

当荷尔德林写出《人,诗意地栖居》,似乎已经预告了工业文明对人与自然的割裂,此后,从吉尔伯特•怀特、梭罗、缪尔,到巴勒斯、法布尔、古尔德、梅特林克……这些深具人文意识的西方学者和作家或奔走于高山大川,或隐居在田间乡野,像农民松土、施肥、修建藩篱那样与自然对话共处。可惜自二十世纪以降,古典博物学渐呈衰微之势,数理实验科学的独大,使现代人对自然界只想到要利用和算计,而不再是需要敬畏、葆有神性的存在,即使倡导环保理念,也难摆脱实用主义的短视。近年来,颇有一些明哲之士经已反思消费主义的瘴岚戾气,戈登•汉普顿,一位声音生态学者,他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中以诗化的语言再现了草原狼对着夜月的长嚎、落雪琤瑽低语的节奏、昆虫传授花粉时拍扑翅膀的曲调,还有栗背山雀飞掠而过的啁啾声。所有的亲身体验旨在提醒,寂静正在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而“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如果再不捍卫这“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我们将“连自己失去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一种悲剧”。

这些西人著作中的种种经验,有时接近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有时又似乎是唐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的迻译。中国原是博物学的大国,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楚辞》通篇都离不开杜若香兰、白芷艾草,古籍中的经史子集,多有史钞、时令、地理、杂家、历数之分,其实就是庞大渊深的博物学,从陶弘景、郦道元,沈括,到徐霞客、李时珍,甚至曹雪芹都可以称得上伟大的博物学家。时至今日,一个乡下人对于草木、河流、土地、气象的感知往往比实验室里的专家更为丰富,反而城里的高知、作家见到野外的花鸟林木,却很可能叫不上名字。那么博物学的传统是被遗失太久了,在消费文化的刺激下,现代人面对自然,更是成了王夫之笔下“虽觉如梦,虽视如盲”的一类物种。对生命和宇宙失去了远见,又如何寄望天能长蓝,水能长绿?目下欲望的急剧扩张似乎还没有消减的势头,好在总有人逆势而行,哪怕是一片《看不见的森林》,至少也可以让我们在方寸之地享受自然之旅。

 (已见于2016年3月22日《北京日报》副刊)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古都热风老广场”

— END —


回复“庄子江湖”可查阅往期目录

回复数字或点击链接可收看往期精华文章

【176】庄学日课 | 音频:《庄子复原本·德充符》一  

【175】汉语的奇迹 | 相声专场  

【174】远山论道023 ︱ 同道殊理  

【173】张远山:电脑人脑 围棋天道——源于天文的围棋  

【172】张远山:趣谈六根之首

【171】远山论道022 ︱ 法家四义

【170】莊學之友文選之黃庭堅七首  

【169】张远山《人类素描·脚》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庄子江湖”


编辑:贺马儒

感谢分享朋友圈,转载请注明来源

纸质发表和出版,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