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数学
最近在看一本书《来自一位数学家的叹息》,给了我很多对数学教育的感慨。这篇文章中我会为您分享作者的主要观点,分享过程会多引用原文原句,以便能让您原滋原味地感受到作者对数学教育的态度。
01
数学是一种艺术
你可以批判它,你可以创造它
开头作者就表明了:没有什么像数学那样梦幻及诗意,那样激进、具破坏力和带有奇幻色彩。我们觉得天文学或物理学很震撼人心,在这点上,数学完全一样,而且数学比诗、美术或音乐有更多的表达自由。后者高度依赖这个世界的物理特质,而数学是最纯粹的艺术,同时也最容易受到误解。
数学怎么就和梦幻产生联系了呢?
为了体现作者的观点,文中举了一个他之前在脑海中想象的例子:
长方形中有一个三角形,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占据了长方形多少空间?
▲三角形占据了长方形多少空间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作者思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呢?
没有深谋远虑的实用目的存在,只是纯粹在玩。
好了,如果这个问题抛给您,您会这么做?先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处理,这个由他自己想出来的题目。
▲作者的处理方法
长方形像上面那样切成两个部分,可以看到这两个部分都被三角形的斜边斜切成一半,所以三角形里面和外面的空间是相等的,也就是这个三角形一定是正好占了长方形的一半。
这就是数学的外貌和感觉,数学家的艺术就像这样,对于我们想象的创造物提出简单而直接的问题,然后制作出令人满意又美丽的解释。
三角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是个谜,但那条小小的辅助线让谜底浮现出来。“我本来看不出来的,突然间我就看见了”,这种能从“无”中创造出全然简单的美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自己,这不正是艺术吗?
而我们平时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学生被要求背这个公式并在习题中反复应用,兴奋、乐趣、甚至创造过程会有的痛苦与挫折,全都消磨怠尽。
三角形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个“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辅助线来切割的这个巧妙构思,以及这个构思可能激发出的其他美妙的构思。
再看一个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
请证明无论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周的哪里,它都是直角。
我们先来看看“常规”的证法:
再来看看作者7年级的学生的证明:
将这个三角形旋转半圆,使其成为一个圆里边的四边形,由于三角形是完全旋转过来的,此四边形的边必然是平行的,因此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它也不是斜边四边形,因为它的两条对角线都是这个圆的直径,因此他们是等长的,也就是说,它必然是一个长方形,这就是为什么它的角是直角。
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种证明?
许多数学研究生在被人赞扬“数学很强”十年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的数学天分,只是很会遵循指示而已,他们感到伤心失败。数学不是遵循指示,不是对公式的反刍,而是要创造出新的方向。其实,数学和诗一样,我们可以质疑它是否符合我们的美学原则。
以上就是数学作为一种艺术的体现,经过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有点感觉了。
02
“伪数学”的传承
如果你的美术老师告诉你,绘画就是在标了数字的区块涂上颜色,你会知道这是不对的。我们的文化让你了解这些:我们有博物馆、画廊,你自己家里也有挂画,我们的社会非常了解绘画是媒介,人类借由绘画来表达,展现自我。
同样的,如果你的科学老师说,天文学是根据人们的出生日期来预测人们未来行为的一门学科,你会知道这个老师是有问题的,科学深入我们的文化,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原子、星系、以及一些自然定律。
但如果你的数学老师给你一个印象,不管是明白说出来或是大家默认的,让你觉得数学是公式、定义、以及背记一堆演算法,谁来帮你矫正这个印象呢?
文化是自我复制繁衍的怪物,学生从他们老师那里学习数学,而老师又是从他们老师那里学习数学,所以对于数学欠缺的了解与欣赏,会在我们的文化中无止境的复制下去。
我们的文化如果只是对数学无知,这已经够糟了,但更糟的是很多人真的以为自己了解数学:他们普遍误以为数学对人类社会具有实用价值。这就已经构成了数学和其他艺术之间地极大差异,数学被我们的文化看作是一种科学和技术的工具。
“所以你是在怪罪数学老师吗?”
不,我怪罪地是造就他们的文化,那些可怜的人只是竭尽所能去达成他们被训练要做的事,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爱他们的学生,并痛恨迫使学生经历这一切,他们可以感觉到自己建造了心灵压碎机的齿轮,但是他们不具备可以理解或反抗制度的见识,他们只知道必须让学生们“为下一学年做好准备”。
03
远离“伪数学”,寻找数学的“真趣”
我以前在备课时总是在想,怎么让看起来无用的数学变得更接地气,让数学显得更加“有用”,然后就会在网上或者书上搜罗各种资料,如果没找到只能编故事了。
我们来看看作者对这种情况怎么看待:
数学本来就有远超你了解的有趣!而它的骄傲就在于与我们的生活完全无关,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有趣!
想要让数学呈现出和日常生活是相关联的,不可避免地就会牵强而做作:
“小朋友,如果你会代数,那你就能算出小明现在的年龄,如果我们知道她现在年龄是她七年前年龄的两倍!”
难道有人会知道这种信息,而不知道她的年龄吗?代数不是跟日常生活有关,而是跟数与对称性有关。
其实这道题的本质是:假设我知道两个数字的和与差,我要如何找出他们是哪两个数字?
这是一个结构简单且确切的提问,它不需要弄得特别繁琐。古时候的巴比伦人喜欢解答这类问题,我们的学生也是。
04
真正符合人类天性的提问
学校里的数学,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我知道大家都认为在数学课堂里的问题,就是那些枯燥的“习题”:
这里有一个题型、这里是解答它的方法、这个会出现在考试里、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习题1-35题。
这样学习数学是很可悲的:人类成了训练有素的黑猩猩。
但是一个“真正符合人类天性的提问”是完全不同的,比如:
一个立方体的对角线的长度为?质数是无止尽的吗?无限大是一个数字吗?在一个平面上用对称的方式铺瓷砖的方法有多少种?
数学的历史,就是人类专注于像这类问题的历史,而不是无须动脑的反刍公式和演算。那什么时候学生会提这类的问题呢?我觉得只有把学生放置在数学的历史洪流中,才会引起他发自内心的疑问。
总的来说:
数学是一个缓慢、沉思的过程,要产生一个艺术作品需要时间,而且需要有能力的老师可以辨识出来。当然公布一套规则,比指导有抱负的年轻艺术家要容易很多;写一本录影机的使用手册,比起写一本有观点的书要容易很多。
数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应该由职业艺术家来教授,至少也应该由能够欣赏这种艺术形态,看到作品时能辨识出来的人来担任。
如果教学变成只是在做资料的转换,如果没有兴奋与惊喜之情的分享,如果对老师来说,“分数的加法”是一套既定的规则,而不是创造过程的产物及美学的抉择与追求的结果,那么学生当然也会觉得教学也只是一套规则而已。
今天对《来自一位数学家的叹息》的分享就到这里。书中多次提到数学是艺术,但是我还留意到一个词就是“美学”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12次,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随后买了一本《数学中的美学方法》,再看完这本书后结合今天分享的内容,不禁想到: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综合的,要想比较全面的了解一个学科,不仅要钻进这门学科,还要博学,才能更加彻底的知道学科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数学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才会理解数学家对数学的热情,然后才清楚我们教师的使命所在。
-END-
原创不易,望随手转发
往期精彩推荐
2.中考前1个月必看:一模结束后,老师该如何教?学生该怎么学?
老师您好:
为给您提供更多福利和更好的服务,我们开通了「洋葱HOPE卓越教师」服务号。精彩教研课程、教学资料、干货福利等都会在第一时间送达。
现在关注即可获得“前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王玉起老师的《信息化+传统课堂5大教学环节设计-上》教研课1节”。
老师赶快扫码关注吧!
——from 沉迷送福利的洋葱君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老师,点一下“在看”再走呗?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洋葱教师交流社群】,和全国优秀的教师一起交流学习,还有洋葱专属福利等第一时间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