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洋葱教研室|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能力错觉”和“拖延症”

洋葱教研室 洋葱卓越教师 2022-05-06


一提到学习技巧和方法,有些老师就会觉得:不论什么技巧都是虚的,多读多背多做题才是王道,熟能生巧嘛。但如果遇到下面这样的问题,“多读多背多做题”是否还可行呢?


学生无论如何苦思冥想都无法解决一个难题,怎么办?

学生自以为学会了,要用了却发现什么都不会,怎么办?

俗话说勤能补拙,但靠意志力去抵抗拖延症,却效果甚微,怎么办?


如果学生问到这些问题,不知道您会给学生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法呢?这些方法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如果您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别着急,今天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 本文观点来自于《学习之道》一书


01

人脑的思维模式


首先来看人脑的思维模式。


我们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大致上可以简化为两种:一种是全神贯注在某件事物上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放松不刻意思考的发散模式


▲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


当处于专注模式时,大脑中负责处理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会像控制中心一样,把思考问题所牵动的不同部位串联起来。比如在进行阅读、解题、写方案和文章的时候,都是在运用专注模式。


但专注模式常常会出现一种认知偏差: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因为一开始的思考就走错了方向,而你越是专注,越不容易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套不自觉的已经习惯的思考方式,所以脑中最先浮现的念头反而可能会阻碍你找到更好的答案。


之前我遇到这样一个学生,时常追着我要数学题或者试卷,作为老师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开心了!如此勤劳爱学数学的孩子请给我来一打。可是,渐渐的,我高兴不起来了,因为他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而且对数学的信心也越来越差。于是我开始观察,发现这个学生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课间和公共自习课全在做数学题。


这个学生其实就把自己陷入了“专注模式”,只注意到了眼前的题目,纠结于怎么把这道题解出来,无法从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技巧是否科学,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帮助。


与专注状态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中。简单来说,就是把你的注意力从原本要解决的事情移开,去做一些不会让思绪紧绷的事情。


在2004年雷克雅维克的快棋赛中,传奇大师卡斯帕罗夫对上了13岁的神童卡尔森,结果在比赛最后的关键几分钟,卡尔森却突然离开棋盘,到一边晃悠去了,这种举动正是让卡尔森能够从原本的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而且还能同时扰乱对手的注意力,结果这场比赛两人打成平手,卡尔森一战成名。


▲ 卡尔森一战成名


其实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有类似现象,很多优等生在考试时,面对难题一直束手无策,可是一下考场就会灵光一现,有了解题思路,并能够解答出来。如果学生能够在考场上使用这种转换的技巧,而不是仅用专注模式禁锢在一道题上,那么很多当时做不出来的题目就有可能得到解决了。


02

人脑的学习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大脑会在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下来回切换。通过专注模式获得信息碎片,通过意义将信息碎片联结起来,这个过程叫“组块”。大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应用组块。


比如数学学科每一本书都有4-5章,可是讲完整本书后,有多少学生记得这几章的名字是什么呢?每一章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成小节,每个小节可能还有好几个课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都是信息碎片。


如果学生不具备有意识的将信息碎片连结起来的能力,那么这些点状的信息最后在大脑中只会渐渐被弱化。因此,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组块”能力,后面我们会结合实例来讲构建组块的方法。

 

了解人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原理后,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大脑产生了能力错觉拖延症


03

学生学习低效原因之“能力错觉”


能力错觉是指在学习时,记住了一个概念,或者做题目时看了例题的解答过程,大脑就会误以为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它就会发出停止学习的指令。比如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上课都听懂了,可是一到考试就开始怀疑人生。



心理学家也发现,很多人在看书时会产生一种能力错觉,就是大家会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来加深记忆,特别是在考试复习阶段,学生的疯狂的反复阅读来记忆政史地生的相关知识,我也见过有学生在反复读书上的数学公式、定理等。而且还会用各种颜色的笔画出重点,但是正是画重点这个动作,让人以为自己有画线就等于记了起来,误以为自己的脑部在运作,其实只有手部在运动。


所以心理学家在2011年的时候做了一项研究,他们给两组学生同样的时间阅读,一群是只能靠“回想”来记忆阅读内容的学生,另一组则是反复阅读而且还会画出概念图来增强理解的学生。


结果发现不管用什么方式检验,通过回想练习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比较好。因为提取记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强化和巩固我们脑中的神经连结,所以与其花同样的时间读一本书好几次,不如认真读一次,然后反复回想。


▲ 回想练习效果更好


因为回想是回忆书中内容,而不是重复阅读。回想可以让大脑主动思考、提取关键概念,而不是被动获取知识。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话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标注在书的空白处。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我有一个学生,大概处于一个90分(满分120)的水平,非常聪明,而且不懂就问。可奇怪的是,成绩一直达不到优秀。于是,我去观察他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在问同学问题的时候,当对方把过程写出来之后,他就会做出反应“哦,我懂了!我会了!”这样的反应让人感觉他特别聪明,一点就通。这种学生老师往往也很喜欢,毕竟反应很快嘛。


可是,结果呢,这个学生的成绩一如既往,没有获得任何突破。其实这个学生就产生了能力错觉。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学生,相信“回想”这个方法就可以帮助到他了。


那具体怎么做呢,《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出了这样几个操作步骤:


①在纸上写上这个重难点题目:下手解题之前不要偷看答案,也不能跳过任何步骤。

②自己重做一次,这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有理有据,哪怕无法进行到最后一步也没有关系。

③休息一下,尤其是在你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去看看窗外的风景,或者看一些其他学科等等。

④小睡一下,但是在入睡前把问题再过一次。

⑤醒来后,尽快的将问题再做一遍,这个时候就会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了。

⑥给自己添新题。采取跟之前一样的方法去解这道题。

⑦“主动”重复,在操场散步或者回家的路上,等等你认为的闲余时间,可以在脑中回想某个题目的关键步骤,有助于提高回想关键概念的能力。


其实刚刚的这个步骤,就是在有意识地构建“组块”,并进行巩固。这种方法在文科的记忆,以及理科中梳理解题技巧都是很有帮助的。


04

学生学习低效原因之“拖延症”


拖延症的本质是一种习惯。有这么一句话,“现实就是,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


医学成像研究表示,恐惧数学的人会回避数学,因为仅仅想到数学就让他们畏缩了,而当他们冥思苦想的对付数学时,大脑中的痛觉中心就会被激活。


这时,大脑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其它地方,比如课外书、手机、电视等等,短暂的拖延会让人感到片刻的兴奋与解脱,但是长期以往,就会自我开脱、自我逃避,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那怎样解决拖延症呢?我们可以利用习惯的形成机制,养成新的习惯。


习惯主要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信号—反映程序—奖励机制—信念。


“信号”就是产生拖延症的导火索,因此摆脱拖延症可以先从“新信号”开始,比如一到自习课,先完成一门功课的作业,然后再阅读课外书。


接受信号后,大脑会做出“反映程序”,比如一看到数学作业就想逃避,这其实是大脑想自动进入这个反应程序,为了改变大脑旧的反应,就要有有新的应对计划。比如将手边的课外书全部收起来,做作业之前将手机静音或放在一边等等。


当完成任务后给予自己一个奖励,让自己感到开心,如此坚持下来,就会产生产生一种的新的信念。


总结一下,本文根据《学习之道》一书,并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大家分享了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原理,并介绍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两个原因“能力错觉”和“拖延症”,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彩蛋:这道关于“发散模式”的认知测试题,你能解决吗? 


下图是一个小小的认知练习,可以让你感受到专注模式到发散模式的转换过程。



你能否只移动三个硬币,就组成一个新的朝下的三角形呢?


如果你的大脑非常放松,没有把注意力锁定在任何事上,解决办法会轻而易举地浮现在眼前。有些孩子立刻就完成了练习,可有些非常聪明的教授却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只好放弃。


快把你的答案写在评论区吧!



-END-

原创不易,望随手转发


往期精彩推荐


1.从初一倒数到初二第1,这位29年教龄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卓越教师专栏


2.在数学老师眼里,再美的月亮也不过是道数学题!


3.资深高级教师直言:教学26年,我从未见过学生成绩这样飞跃!

老师您好:

      为给您提供更多福利和更好的服务,我们开通了「洋葱HOPE卓越教师」服务号。精彩教研课程、教学资料、干货福利等都会在第一时间送达。


现在关注即可获得“前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王玉起老师的《信息化+传统课堂5大教学环节设计-上》教研课1节”。


老师赶快扫码关注吧!


——from 沉迷送福利的洋葱君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老师,点一下“在看”再走呗?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洋葱教师交流社群】,和全国优秀的教师一起交流学习,还有洋葱专属福利等第一时间送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