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工02》 | 百工之路

左靖 王国慧 光明城Luminocity
2024-09-07

对神佛没有崇敬之心的人没有资格言及建造伽蓝。

盖家宅的人要时刻想着住它的人的心。

······

——《树之生命木之心》


日本法隆寺“工匠口诀”里一打头便是这两条,看得人心里咯噔一下。盖房子,不管是给神佛住的,还是给老百姓住的,都得时刻“上心”。两句口诀,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造物之人务必要怀着对使用者的关怀去从事建造。这是对“用”的诚意,在我们看,这也正是工艺之良善。


中国人并不缺乏类似口诀。譬如《周礼·考工记》里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而“就地取材”“应时而作”“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这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成语,今时今日,若都能认真身体力行,不就是中国式的“可持续设计”了么?


《考工记通》,[明]徐昭庆辑注,明万历花萼楼藏版


然而为何知易行难呢?即使在“匠人精神”成为国策,“非遗”热和“民艺”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各种品质层面和生存问题的尴尬,逼得我们沉下心来研习中国社会真实的百工生态,更谦卑地向传统智慧学习,才能够不断反思既有的局限,实验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良性“挫折”,并非所谓的情怀遭遇现实的挫败,而应该看作是一种为求良好的“琢磨”。


正本清源,是行动的前提,也是对乡土历史的再认识。创造日文“民艺”概念的日本民艺运动倡导人柳宗悦先生,曾花大力来辨析工艺与美术(Fine Arts) 之异同,其论证自然是基于欧洲与日本的情境。而中国的新民艺之路,也亟须有学者担当起这样的工作——“考工”栏目的设置,旨意正在于此。关于中国土产之“百工”系统,刘成纪的《释“百工”》,由名及实、条分缕析地厘清了中国早期(先秦两汉)百工、工官,及相关匠作制度的形成与流变,也为我们补上了一段几乎“主体缺失”的中国早期艺术的历史课。


“工”的字形演变


而放宽历史的视野,“批评”栏目特别选用的小爱德华·库克(Edward S. CookeJr.)的文章,为我们描述了“工艺”(Craft)一词在美国经历的各种争议。作者提出的理解美国“现代工艺”的若干思路主题,包括理想化/ 商业化、过程/ 产物、城市/ 乡村、传统/ 现状、情感、身份认同、社会性内涵等,也都为我们思考中国当下的本土工艺实践提供了启发性的参照。


《重组的贸易纺织品》

埃德·罗斯巴赫,1960 年

棉质印花平织,经拨染印花、扎染、装置于聚乙烯薄膜管后编制而成

90cm×89cm,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新知其实出于传统。20 岁进入上海博物馆工作的陆宗润,先后学习“扬州装裱”三年,“苏州装裱”十三年,兼学碑帖装裱。1988 年底东渡日本学习“东洋装裱”,十年后成立个人工作室,独立承接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馆藏中国书画的所有修复项目。正是经由多年“通科”锤炼,他不仅手上功夫过硬,还归纳出一套自己的古书画修复方法,与国际修复界流行的几种理念争鸣。而作为一位楚地掌脉师的后人,从黄陂农民泥塑的学习中起步的雕塑家,傅中望并不希望榫卯仅仅成为传统文化的图解,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创作实验,解构重构,再定义一种由结点而及关系的艺术。而什么是传统?怎么教传统?听听在香港长大, 身边有着很多不同的“传统”的张西美的工作心得,是特别有意思的。这位曾将金泽工艺馆纺织部营造为大陆青年“织女”圣地的设计教育家,转赠了一个来自左右脑训练的艺术教育经验。“也许传统工艺也要来一个‘倒过来看’的经验, 我们才能看清楚。”


《澳门全景图》

佚名(18 世纪)修复前后


《随方就圆》,木,直径 150cm,傅中望,2015 年


《十种关系(1-10)》,木,傅中望,2014年


传承不易。“格物”中的日本小川和纸和安徽古法灯盏碗烟两篇文章,说的是物性,其实折射的是手艺人对物性的守护,以及在生存策略中不断调试的传承实践。


小川和纸的制作依然沿用日本传统的漉纸法

绘图:森桶五月


安徽旌德古法灯盏碗烟中的集烟 摄影:江建兴


汤书昆在七年半之久的“中国手工纸文库·贵州卷”的田野调查中发现,在贵州多处,村民们自己所造的手工纸与当地的乡土文化、信仰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了良好的小区域当代性。有趣的是,在广州天河、黄埔、番禺等地妇女的“七夕”乞巧传统,历经千年,也一直在民间鲜活传继着。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梳理,刘晓春为我们展现了其中的微妙变化,并指出“不同的民俗现象,其传承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当下的民俗传承,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民俗现象,遵循其传承规律,尊重传承人的意愿,设计不同的传承策略。”这些传承中的普遍与特殊,都值得我们更笃实地去了解、思考与看护。


瑶族妇女正在浇纸


左:用草纸做的篮子,右:赵成富正在用草纸和竹子


广州市番禺区凌边村巧姐与她们制作的“七娘盘”,2015年


行动,正是伴随着这些反思而深入的。作为民族志影像研究者、策展人的梁小燕,通过对几部织染绣工艺题材作品的述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匠人面前,我们正在丢失的,是‘把心放在哪里才合适’的决断力。持摄影机的人也一样。我们可以不停摇摆,但总该想清楚:自己是当个‘工人’,还是选择成为‘匠人’。”她进而反思乡村影像培训、展映及绩效考核这一整个机制。“如今的我们,是否还在坚持做乡村影像?又该如何坚持?”


纪录片《天命》  导演:王财金


从2011 年开始的“黟县百工”调研至今,通过一系列调研、出版和展览,以及“碧山工销社”的落地,“百工计划”一直在尝试探讨中国的民艺复兴之路。本期“行动”栏目特别推出2017 年碧山工销社开幕展专辑。展览名称“早春二月”取自摄制于1963 年的电影《早春二月》(谢铁骊导演),而副标题“从百工民艺到设计日常”则是在“黟县百工”调研伊始就设定的“百工计划”的路径。展览是对当代设计与民间工艺结合的一种尝试,虽不甚成功,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早春二月:从百工民艺到设计日常”展览现场

摄影:张鑫,2017年


经过七年的艰难摸索,一条我们自己走出来的“百工之路”慢慢开始清晰。2017 年11 月,在清华文创论坛上,我们发布了“百工计划”的十个原则:一、传统家园:秉承《碧山》杂志书“寻找重返传统家园之路”的使命,产品的品类、设计、文案等蕴含并传递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二、地域印记:寻找具有乡土或民族等地域印记的产品;三、服务社区:在乡建工作中,基于农民、手艺人、地方中小企业等个人和团体的实际需求,利用团队优势,提供品牌定位、包装设计、品质改进、营销推广等专业服务;四、百工习得:对应一项或数项值得传承、复兴的民间手工艺,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产品,提升对民间工艺的认知和理解;五、日用之道:照顾平民百姓日常吃穿用度,体现生活智慧,不做奢侈品;六、当代美学:产品设计源自传统但不失当代性,既有本土关怀又具备国际视野;七、环境友好:产品的制造和使用不给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过度生产和消费;八、联结城乡:促进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社群营建,勾连城市和乡村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九、公平贸易:符合公平贸易的各项准则,如支付公平价格、性别平等、安全的工作环境、透明度和可问责性等等;十、良品良工:符合相关质量标准体系,追求工艺细节,体现匠人精神。


2018 年,“百工计划”会参与LOCAL LAND(西安)在国内的首个示范空间,旨在构建以“本地文化”为主题的全新的文化艺术商业模式,并作为我们输出乡村价值的第一个城市窗口,希望能为实现城乡联结做出贡献。今年,我们还将与日本知名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创办的D&DEPARTMENT PROJECT合作,开设中国首家分店“D&DEPARTMENT HUANGSHAN by 碧山工销社”,定期举办中日两国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共同参与的主题展览和研学交流活动,在中国推广“长效设计”理念。


从最初的调研、出版、展览,到实体空间,我们正在构建一整套乡村工作的方法和体系,力图探索一条立足本乡本土的“百工之路”。今天,“百工”的实体空间——碧山工销社,已经超越了碧山村的地理范畴,尝试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设一个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城市与乡村、设计师与手艺人等多方位的对话与合作网络。在植根乡村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引入城市资源;同时,通过在城市陆续开设联结乡村价值的窗口,构建一个互哺型的城乡共同体。

 


作者:左靖 王国慧

本文是《百工02》的卷首语

原载于百工(baigonglife)


《百工02》

书号:ISBN 978-7-5608-8109-6

单价:72.00元

主编:左靖

开本:32

页数:352页

字数:296 000

版次:第1版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长按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进入购买链接

http://u6.gg/gHpEU


《百工》丛书立足于本民族的乡土历史语境,力图寻找一条百工复兴之路,努力发声并贡献于世界。编辑创作团队将进行实地考察,拍摄影像资料,参照历史文献,重新梳理呈现中国乡村社会现存之“百工”生态。用图文形式,结合当代设计,向读者展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演变以及现状,记录并参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百工复兴”活动,深入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进而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与可持续发展。


百工02

百工01


目录


卷首

《百工之路》

左靖   王国慧      ·········008


考工

《释“百工”》

刘成纪      ···············016


传承

《吾随物性:中国传统书画修复之我见》

陆宗润      ···············050   

《乞巧拜仙 金针度人——宋以来广州地区的“七娘会” 》

刘晓春      ···············068


新知

《看我·看她——2016广西民族志影展乡村影像之织染绣工艺类评选》

梁小燕      ···············094

《开物成务:榫卯精神之傅中望》

李逦         ···············112


田野

《黔东南高华村瑶族手工造纸田野报告》

汤书昆        ··············126


行动

《写在“早春二月”展览开幕一年后》

顾青           ··············150

《与传统对话要有勇气,也要心怀谦卑》

易春友        ··············156

《工艺复兴需要跨界合作》

张飞           ··············162

《日常的咖啡》

李思恩        ··············166

《为了价值,毫无虚饰》

代岛法子      ··············172

《不用悲观,工艺总有出路》

陈英泽        ··············178

《注入新血,让工艺有思变的能力》

陈方           ··············182

《做一只碗》

赵铭            ·············188

《但问题是,为什么要有趣?》

顾青访卢涛    ·············194


图像

《潮汕民艺人的湿版肖像》

摄影:骆丹     ·············202


格物

《灯盏碗烟:一锭墨,五年磨》

方光华         ···················216

《小川和纸:“日晒千两”今何在》

森桶五月  翻译:郭亚珍    ········234

《莞草再生》

张欣琦  梁洛文      ··············248


批评

《现代工艺与美国经验》

小爱德华·库克  翻译:王彦之  ····264

《“倒过来看”传统》

张西美        ···············284


卷尾

文献集        ···············300

作者简介     ···············342



相关阅读:

《百工》杂志书创刊号 | 寻找失落的中国“工匠精神”

左靖:在全民热议手工艺时代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 |《百工》讲座全记录


近期文章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光明城Luminocit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