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画家李晨:我的一点创作心得

李晨 人民文学 2019-08-04
档案李 晨LI CHEN


李晨1963年生。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连环画、插图、中国画创作及研究。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第五、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评委。

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展览大奖,出版十几部学术著作,代表作品有连环画《红嫂》《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边城》《民国人物系列》《抗战组画》等。在国家名片邮票的设计领域,自2010年始,为中国邮政设计并手绘的邮票已发行九套,同时设计并手绘与邮票同期发行的系列邮品多种。2016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荣获第36届全国最佳邮票奖。

2009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创办插图设计工作室。以手绘传统写实插图、装饰插图为主修科目,并根据动漫、游戏、网络等新兴产业对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实用课程。在教学中强调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近年来工作室学生作品数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与出版社、报纸以及新媒体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发挥插图、连环画的社会功能。

在专业领域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有《新形势下红色主题连环画的创作与推广问题研究》《连环画青年人才培养》《“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项目》等课题获得国家基金资助立项。

在创作和教学的同时,始终致力于连环画复兴事业的发展,倡导“大连环画”观念,近年来为连环画创作领域培养出一批新生力量。策划并成功举办五届全国连环画巡展,2018年第五届全国连环画展被定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品牌展”。

主要获奖作品(均为国家级奖项):

1991年《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获“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
2004年《萧萧》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暨评奖”银奖
2007年《红嫂》获“庆祝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金奖
2009年《安娜•卡列尼娜》“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
2012年《你永远是最可爱的人》获“建军八十五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14年《边城》获“第八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暨评奖”银奖
2014年《镜头下的抗日》“中国梦——全国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16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荣获第36届全国最佳邮票奖


我的一点创作心得

李 晨

从大学毕业开始画插图和连环画,算起来也画了快三十年了,我对绘画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比如在技术上和表现手段上的连续性,在我看来不仅是插图和连环画的特色,也是当代绘画艺术的特征;又比如插图即使借用了文字的概念,图像本身的文学性和叙事性也可以脱离文字独立存在。所以,在创作中我非常看重故事性,这种故事性的表现不仅要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呼应来实现,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场景做补充。实际上,这种“讲述”的方式在古典油画中非常多见。早在十五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想促使画家摆脱宗教束缚,重拾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出事件或事实的前因后果,于是形成了注重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思维。不得不说,这种创作观念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

我对于“表现”的理解,同中国传统绘画理念颇为相近,就是对现实事物以“象”取“意”,发挥自主意识,将审视与内省、意识与潜意识的辩证统一升华为体悟自然和描绘自然的思维方式。所以虽然是写实的表现手法,我还是会将自我的生命感受、情感体验通过富于个性的形象塑造传达出来。

因为我的画材比较单一,所以在艺术语言的特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用线条组成小色块可以产生一种类似“塑痕”的肌理,大大小小的色块因为形状和深浅的不同而形成的节奏感,会弥补作画材料的单调,丰富的色阶变化也可以让黑白画面产生色彩感。对于线条的运用,我也没有局限于对结构的刻画,在刻画形体的过程中,我还强调语言自身的美感。让色块的叠加呈现出类似油画的厚薄变化的笔触和色彩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审美特色。中国画的“墨分五色”一直都是靠水来调和,我在追求雕塑般的厚重坚实的同时,又利用铅笔色调和质感的独特性,让画面产生一种水墨氤氲的效果,努力在表现方式上找到新的突破口。

无论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独幅创作,还是偏重情节发展的插图、连环画,我都注重通过对画面节奏的掌控营造出或壮阔或疏朗的意境,在写实表现中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我对于“绘画性”的思考,即以我自己对自然的真实认识和对人生的真切感悟为创作的核心,让一切手段为表现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服务。我觉得,只有这样的创作,才是真实的、真诚的、感人的。



李晨为《人民文学》所绘插图欣赏

《人民文学》2017年11期

《人民文学》2017年11期

《人民文学》2017年11期

《人民文学》2017年3期

《人民文学》2017年3期

《人民文学》2017年2期

《人民文学》2017年2期

《人民文学》 2018年1期

《人民文学》 2018年1期

《人民文学》2017年7期

《人民文学》2017年7期

《人民文学》2017年1期

《人民文学》2017年1期

《人民文学》2017年6期

《人民文学》2017年6期

《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人民文学》2017年12期


杂志美编:郭雪艳

专题组稿:梁豪 赵依



精彩回顾

【赏读】吕翼:马 嘶
【紫金之星·赏读】葛小明:姜事
【圆桌派】文学,如何面对儿童?
【写作观】鱼禾:没别的,就想问个清楚明白
【美文】陈仓:我有一棵树
【新刊速递】《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卷首、目录
【美文】潘向黎:最爱西湖行不足
【新刊赏鲜】周晓枫:星鱼
【新刊赏鲜】李浩:没尾巴的故事
【圆桌派】悬疑推理与文学创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