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观】何士光:这只是一种生活
何士光 生于贵阳,1964年大学毕业,后被下放到贵州偏远的凤冈县琊川任中学教师。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分别获1980年、1982年、1985年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曾任贵州省作协主席,《山花》杂志主编,贵州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第八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似水流年》,散文集《在神秘的茅台》《雨霖霖》《何士光散文选》《烦恼与菩提》,中篇小说集《草青青》,中短篇小说集《蒿里行》《相爱在明天》《梨花屯客店一夜》,短篇小说集《故乡事》,长篇纪实文学《如是我闻》《菩提与烦恼》《今生》等。
《人民文学》海蒂女士催写创作谈。但岁月流驶,年光过尽,自己都已经不创作了,哪里还会有创作谈呢?只是人还在,风晨雨夕,这心里还会来来往往地,掠过一些心念和情景,有时候便把它们写下来,却也不是创作,只是一种生活,不是你去找它们,而是它们来找你,就像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这些零零碎碎的像布片一样的句子,你如果只是任它们留在那里,自然也无可无不可。但如果你愿意让人们来阅读它,好比说你也就得把这些布片连缀成一件百衲衣,才是可以穿戴的。这时候,在一块布片与一块布片之间,即是在一个句子与一个句子之间,一个段落与一个段落之间,你就得为它们找到一种内在的、合于逻辑的联系,然后它们又才会是自然生长起来的,才会像生命一样有自己的气息,这也就是别人去阅读它们的线索和依据。除此之外,在连接这些布片的时候,你不仅会注意到它们的形状,自然也还会注意到它们的色彩,这诚然指的是语言,大而言之则是文体,这样才能够区别是这一件衲衣,或者是那一件衲衣。要说创作谈的话,那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散文,《日子是一种了却》,是长篇散文《今生:吾谁与归》的一个部分,便是这样写下来的。现在写下来这些话,也是如实的。
附:
何士光先生获2015年度
“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感言
感谢评委会授予我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记得《人民文学》与茅台集团一道举办的第一次茅台文学奖,是在一九八五年。那一次相聚在一起的朋友们,如今都已经年迈了,有的还已经去世了。但三十年过去了,这一段因缘却一直延续下来,足见《人民文学》、茅台集团和作家们之间有一种殊胜的因缘。所以我祝贺会议圆满成功,祝福大家吉祥如意,祝愿这种殊胜的因缘会继续下去。
何士光
2015年12月11日
龙山地处陕西彬县境内,位于古丝绸之路,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路过此地,著名的娑罗树相传即为其亲手所植。
彬县即古豳州,正是《诗经·豳风》中的豳。
龙山有隋代修建的太白寺,历史上香火鼎盛信众云集,信徒们在龙山各处修造了许多窑洞以修行禅居;西邻隋文帝离宫九成宫,至今宫中保留唐朝魏征撰写、欧阳询手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此碑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东接陕西五大古刹名寺唐代大佛寺,寺内存有初唐时期艺术精湛的佛祖、菩萨塑像和石雕,以及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无数题刻、碑碣……
龙山书院踏着历代学者大德的足迹前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孜孜以求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龙山书院毗邻十万亩森林公园,以数千亩山地为依托,围绕十多眼活泉、湖泊,修复窑洞新建木屋,竭诚为文人墨客、游子旅人打造亦耕亦读的宁静学苑、耕读天地。
龙山书院环境优美,风光旖旎,自然拙朴,生态极佳。耕读之余,徜徉其中,观初阳,赏朗月;采仙露,听蛙鸣;沐林风,闻花香;食天然,居安然;品“七月龙山”佳酿,啜杏仁油茶……美哉,美矣!
“七月龙山”,取自于《诗经·豳风》中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龙山书院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是莘莘学子求学问道的平台,是渴望身心返璞归真的人们养生、养心、养德的平台。
公众号推荐
作家文摘
zuojiawenzhai
长按关注如果你是文史控,我最权威、最可读;如果你是美文控,我最专业、最有品;如果你是读图控,我最丰富、最亮眼。更有多重“福利”版块,派送你一脉书香。致力于给你最多元的新知与愉悦,关注《作家文摘》微信公众平台,你懂的!
◆【写作观】张好好:这是北国明亮的往事
◆【写作观】温亚军:创作,一个打开心灵的过程
◆【纸刊头条】贾平凹:《极花》后记
◆【写作观】黄咏梅:提着菜篮子捡拾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