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观】温亚军:创作,一个打开心灵的过程

2016-01-12 温亚军 人民文学
这是人民文学醒客官方公众号
档案温亚军WENYAJUN


1967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 1984年底入伍至今,曾在新疆服役16年。现为某部队出版社副社长,大校。著有长篇小说《西风烈》《无岸之海》《伪生活》等六部,出版小说集《硬雪》《寻找大舅》《驮水的日子》等九部;作品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柳青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以及《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十月》《上海文学》等刊物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日、俄、法等文。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签约作家。

作品发表情况

短篇小说

《军驼之死》·民族作家·1989·4

《探家》·中国西部文学·1992·1

《请你戴上变色镜》·解放军文艺·1993·6

《请你多说一句话》·解放军文艺·1993·6

《请你伸出一双手》·解放军文艺·1993·6

《秋夜》·绿洲》1995·2

《秋风》·西北军事文学·1993·3

《家园》·昆仑·1993第5

《远荒》·北方文学·1995·10

《戏子二题》·中国西部文学·1996·4

《枪炮》·中国西部文学·1997·3

《远景》·中国西部文学·1997·3

《山头》·中国西部文学·1997·3

《麦香》·解放军文艺·1997·5

《守望》·解放军文艺·1998·1

《苦水》·西北军事文学·1998·1

短篇小说三题·北方文学·1998·2

《游牧部族》·长江文艺·1998·10

《游牧部族》·天涯·1998·5

《牧人与马》·天涯·1998·5

《少年阿盲的两个春天》·北方文学·1999·4

《塔城之塔》·西北军事文学·1999·4

《猎人与鹰》·长江文艺·1999·9

《高原上的童话》·青年文学·2000·2

《夏天的羊脂玉》·北方文学·2000·3

《在黑洞里喝酒》·佛山文艺·2000·6

《你看到火车了吗》·解放军文艺·2000·7

《女孩》·长江文艺·2000·7

《阿盲的秋天》·花溪·2000·7

《葵花向阳》·当代人·2000·8

《秋景》·西南军事文学·2000·4

《太阳部族》·百花洲·2000·5

《岁月如水》·黄河文学·2000·5

《作为奠典的开始》·中国西部文学·2000·11

《你陪谁玩》·当代小说·2000·11

《雪》·青年文学·2000·12

《划过秋天的声音》·绿洲·2001·1

《万克是一条鱼》·小说林·2001·1

《骑手》·雨花·2001·2

《走在我身后》·雨花·2001·2

《病中逃亡》·天涯·2001·2

《燃烧的马》·小说界·2001·3

《桑那镇的春天》·青春·2001·5

《白墙》·辽河·2001·5

《风中的叙述》·解放军文艺·2001·6

《夏天的春水》·当代人·2001·7

《救人》·广州文艺·2002·2

《开会》·朔方·2002·4

《驮水的日子》·天涯·2002·3

《寻找太阳》·天涯·2002·3

《桑那镇的秋天》·春风·2002·11

《金子的声音》·当代·2002·6

《有关大舅的话题》·小说林·2002·6

《从前的老师和同学》·岁月·2003·1

《硬雪》·十月·2003·3

《天堂的路是否平坦》·朔方·2003·9

《夏天的喊叫》·当代小说·2003·10

《天气》·芙蓉·2004·2

《把式》·山花·2004·5

《战友老姜和夏天》·北京文学·2004·5

《寒假》·作品·2004·7

《火墙》·天涯·2004·4

《非典型爱情》·北大荒文学·2004·4

《男人和刀子》·山花·2005·4

《丙家父女》·青春·2005·4

《记忆中的妹妹》·福建文学·2005·9

《最熟悉的陌生人》·红豆·2005·11

《成人礼》·大家·2006·2

《不合常规的飞翔》·大家·2006·2

《金色》·中国作家·2006·4

《早年的雪》·中国作家·2006·4

《他们的B城》·北京文学·2006·4

《掩护》·江南·2006·3

《接生》·延河·2006·8

《小锅饭》·星火·2006·10

《回家》·天涯·2007·1

《蚯蚓》·中国作家·2007·4

《片断》·西部华语文学·2007·6

《出门》·作家·2007·7

《秋声赋》·飞天·2007·7

《麦饭》·光明日报·2007年7月9日)

《绿手掌》·文学界·2007·9

《东方红》·大家·2008·1

《槐花》·红豆·2008·4

《下水》·中国作家·2008·5

《秋风凉了》·西部新世纪文学·2008·4

《擦肩而过》·都市小说·2008·6

《蚊帐》·山花·2008·10

《那是一只什么鸟》·西部华语文学·2008·12

《雨加雪》·大家·2009·1

《嫁女》·回族文学·2009·2

《回门礼》·山花·2009·12

《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作家·2010·5

《天香引》·朔方·2010·9

《老万的春天》·青年作家·2010·11

《后来》·芒种·2010·11

《天鹅》·作家·2011·4

《麦子》·中国作家·2011·7

《斜眼的吉利》·山花·2011·6

《崖边的老万》·作家·2013·7

《空巢》·人民文学·2015·9

《庄莎的方程》·山花·2015·11

《苜蓿》·长江文艺·2016·1

中篇小说

《红棉袄》·中国西部文学·1993·3

《遥远的塔尔拉》·中国西部文学·1994·5

《彩色故事》·中国西部文学·1995·4

《白雪季》·绿洲·1996·4

《边缘》·绿洲·1998·4

《走在这个世界上》·花溪·1998·11

《走在冬天的阳光里》·橄榄绿·1999·4

《苦水塔尔拉》·解放军文艺·1999·11

《生物带》·小说家·2000·5

《出鬼》·中国西部文学·2000·9

《对一场战争的追忆》·西北军事文学·2000·6

《给儿子娶个媳妇》·清明·2001·1

《走过冬天》·上海小说·2001·5

《海与海》·中国作家·2002·1

《什么都有理由》·小说界·2002第2

《开花的红柳》·小说家·2002·2

《寻找大舅》·雨花·2002·9

《第一百零九将》·广州文艺·2003·5

《咱们都是同龄人》·解放军文艺·2003·8

《女儿在父亲心中》·山东文学·2002·10

《旱年里的人和羊》·花城·2004·1

《刺马》·莽原·2004·2

《漂在北京的枪手》·广州文艺·20004·4

《手心手背》·人民文学·2004·7

《把自己爱的男人逗哭》·广州文艺·2004·11

《换骨》·章回小说》·2004·11

《家有病人》·大家·2005·1

《扬花时节》·上海文学·2005·1

《花朵上的露珠》·都市小说·2005·5

《喀什的魅惑》·青年文学·2005·6

《流过岁月的河》·小说界·2005·4

《各就各位》·当代·2005年增刊“中篇小说专号二”

《被雪压伤的芦苇》·百花洲·2006·1

《在路上》·现代小说·2006年立秋卷

《师傅》·广州文艺·2006·5

《谁说我有病》·章回小说·2006·9

《落果》·芒种·2006·9

《西路上》·长城·2006·5

《桃花落》·人民文学·2007·4

《花开的声音》·十月·2007·3

《真情为谁放送》·芙蓉·2007·3

《孝子》·中国作家·2007·7

《花弄影》·上海文学·2007·7

《母亲来队》·西北军事文学·2007·4

《前面是个天》·飞天·2007·9

《赤脚走过桑那镇》·钟山·2007·5

《宝贝儿》·红岩·2008·1

《幸福只要一点点》·芒种·2008·3

《地衣》·十月·2008·3

《身份》·山花·2008·5

《北京不相信眼泪》·小说月报原创版·2008·6

《地烟》·钟山·2009·2

《地软》·十月·2009·3

《问出来的事》·当代·2009·4

《阿尔巴尼亚一家》·中国作家·2009·6

《谁能让牡丹开成玫瑰》·钟山·2010·2

《影子的范围》·钟山·2011·3

长篇小说出版

《鸽子飞过天空》·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伪生活》·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西风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伪幸福》·作家出版社·2009

陈忠实 温亚军是陕西人,他以反映关中农村和边疆军营题材的小说,不仅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而且引发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这几年,温亚军致力于都市题材的小说创作,他善于以独特的视角捕捉都市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部长篇力作《伪幸福》就是一部都市人物的众生相,写出了都市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邱华栋 温亚军的小说最近十分引人注目。他曾在新疆当了十几年兵,这种独特的写作资源,是别人没有的。他处理西北生活的经验,与新近抒写都市生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些小说显示了他非凡的叙述控制力,和提升日常经验的能力。

徐坤 温亚军恰当地处理了我们身处这片世界的紧张关系,他的笔下呈现出生灵万物一片静穆的和谐。

阿成 我在几年前就注意到,温亚军是一位极有潜质的作家。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思索,他的情感,他别致的才气,以及他对文学的忠诚,包括他对生活、地域、小说手段的异样感受,都将吸引更多的读者方家走近他、研究他。

刘庆邦 温亚军是个诚实的作家。他的创作从人生经验和生命感悟出发,有着结实的质地和饱满的情感。他使用文字妥贴自然,注重叙述过程中的美感,给人以连续性的、高级的阅读享受。

野莽 亚军是突然窜出来的,一下窜得很高,与跟他同时代的年轻作家相比或许他有一点让人更加放心,他的脚下有一方结实的土地,因此他在生长,他会长大。



创作,一个打开心灵的过程温亚军


  小说家应该做的是把小说与生活拉开距离,来表现自己想象的另一种世界,或者人生。在传统小说的观念里,衡量人物可塑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不是真实的,这就使小说陷入了一种困境,缺乏足够想像力。有些小说人物的自我存在需要角色转换,通过社会的价值实现或他人的理解才能获得,而有些是依赖于另外一个对于他人而言,是在陌生的领域慢慢打开的过程,作为一个主人翁才进入了叙述的过程之中的。现当代小说,有很多好的小说作家,就基本上摆脱了靠经历写作的这一途径,他们对现实的态度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在生活之上的另外一种现实,这是作家用心灵体验了现实后,另一种真实的艺术写照,它往往关怀的是一些持久性的话题,比如人生命运,还有感情。这就更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可操作性技术了,因为在有限的艺术空间里,要受到文本的限制,还要表达出有价值的艺术目的,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写不出完整的,具有高质量小说作品的。

  在我没有看到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酒巴长谈》之前,我对小说的技术性只停留在“技巧”这个层面上,虽然“技术”与“技巧”只是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层次却相差很大。当我看到略萨在这部长篇小说里面穿插进十几个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基本上就是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在酒巴里长谈的,有关圣地亚哥家庭里的生活内容,略萨在视角上的交替转换,使这篇小说的叙述程序,在立体化结构上将发展和存在,并且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表达,使小说呈辐射状扩张,但又在控制范围之内,绝对不放纵。这种巧妙的设置,以解剖式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小说空间的可能性,并且能够达到统一的和谐,我在惊奇之余,才突然悟出,小说光有一点技巧是不行的,而是要讲求技术性的。略萨在小说结构上的技术性创新,才使他的小说结构成为推陈出新的一次现实主义结构的革命,还使他所塑造的人物有了鲜明的特征。

  我没法给小说设定一个名词,但我认为的好作品,应该是叫人读后,过了很久还能记住其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是某个细节,那怕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也行。一篇好的小说,就不能赋予小说太多的使命,不然,小说承载的都是小说之外的负担,就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性,而变得只像一个完整的故事,恰恰缺乏小说应该具备的柔韧性,没有留下足够的艺术空间。一篇好的小说是作者赋予了小说中的人物要表达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态度。像海明威、博尔赫斯、福克纳,还有罗伯格里耶等等一些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小说因为其艺术本身的价值,表达的是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才成为人们精神追求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

  比如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从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变迁中找到了小说本身需要的线索,使这个历史跨度百年的作品有了本质的统一性,在这部伟大的杰作里,处处可见作家的技术匠心。再比如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他在卫国战争之中,因为一封书信,蹲了八年的集中营,受尽了苦难,后来还被开除了国籍,但他的心态非常平静,在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里,他只写了一个政治犯一天的生活情景,但他给予了这部小说的却是一个处乱不惊的整个人生。这两个作家的作品,是两种类型,但从两方面的极限中表明,小说隐含着一种潜在的技术。因为有了技术,小说才在叙述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达可能。

  我一直这么想,写小说就像做一个技术活,一个作者的娴熟与否,取决于他的熟练和经验。一个作者刚开始写小说时,总想着怎么编一个自己津津乐道的完整故事;到会写时,总想着怎么才能把故事编得出奇制胜;写到一定程度时,才想着怎么把小说写得没有故事,留下的全是作者对人生的心灵感受。就是说,创作其实是一个打开作家心灵的过程。

  因为,小说似乎很难用明晰的语言来说明它的特征,我对小说没有什么研究,也没有写出什么好作品,我只是认为,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不一定就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那是《故事会》干的事,与小说无关,小说还是要写出一种人生状态,写出人的生活态度。




  龙山地处陕西彬县境内,位于古丝绸之路,玄奘前往印度取经时路过此地,著名的娑罗树相传即为其亲手所植。
  彬县即古豳州,正是《诗经·豳风》中的豳。

  龙山有隋代修建的太白寺,历史上香火鼎盛信众云集,信徒们在龙山各处修造了许多窑洞以修行禅居;西邻隋文帝离宫九成宫,至今宫中保留唐朝魏征撰写、欧阳询手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此碑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东接陕西五大古刹名寺唐代大佛寺,寺内存有初唐时期艺术精湛的佛祖、菩萨塑像和石雕,以及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无数题刻、碑碣……

  龙山书院踏着历代学者大德的足迹前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孜孜以求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龙山书院毗邻十万亩森林公园,以数千亩山地为依托,围绕十多眼活泉、湖泊,修复窑洞新建木屋,竭诚为文人墨客、游子旅人打造亦耕亦读的宁静学苑、耕读天地。

  龙山书院环境优美,风光旖旎,自然拙朴,生态极佳。耕读之余,徜徉其中,观初阳,赏朗月;采仙露,听蛙鸣;沐林风,闻花香;食天然,居安然;品“七月龙山”佳酿,啜杏仁油茶……美哉,美矣!

  “七月龙山”,取自于《诗经·豳风》中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龙山书院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是莘莘学子求学问道的平台,是渴望身心返璞归真的人们养生、养心、养德的平台。


近期回顾

【纸刊头条】贾平凹:《极花》后记
【写作观】黄咏梅:提着菜篮子捡拾故事

【写作观】李琦:诗歌写作像擦拭银器的过程

【写作观】葛亮:时间煮海
【档案】张楚: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写作观】金仁顺:写作是件朴素的事儿

【档案】苏沧桑:休道纤手不胜兵

【纸刊头条·写作观】袁劲梅:《疯狂的榛子》创作谈

【档案】鲁敏:幸或不幸的根源

【写作观】胡学文:故事和小说的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