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观】胡学文:故事和小说的通道

2015-10-23 胡学文 人民文学
这是人民文学醒客官方公众号
档案胡学文Huxuewen

1967年9月生。中国作协会员,河北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私人档案》《红月亮》等四部,中篇小说集《麦子的盖头》《命案高悬》《我们为她做点什么吧》等六部。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电影,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的电影《一个勺子》由陈建斌导演,影片将于2015年11月20日上映。

2013年前主要作品

■一个谜面有几个谜底…飞天2004.3

■舌尖上的风景…青年文学2004.4

■鬼混…十月2004.3

■透明的悬崖…清明2004.4

■麦子的盖头…青年文学2004.8

■断指…长城2004.5

■乱花渐欲迷人眼…长江文艺2004.9

■谁是谁的敌人…福建文学2004.12

■障碍…当代中篇小说增刊2004

■我的婚姻生涯…小说月报原创版2004.6

■土炕和野草…青年文学2005.1

■走过歌声飘落的地方…滇池2005.1

■目光似血…人民文学2005.7

■在路上行走的鱼…十月2005.6

■失耳…北京文学2006.1

■挂在旗上的风…长城2006.3

■命案高悬…当代2006.4

■月光的颜色…小说月报原创2007.1

■装在瓦罐里的声音…中国作家2007.4

■午夜的气味…芒种2007.4

■淋湿的翅膀…十月2007.3

■逆水而行…当代2007.6

■背叛…人民文学2007.12

■轨迹…长江文艺2008.3

■大风起兮…福建文学2008.5

■夜色扑面…中国作家2008.7

■像水一样柔软…芒种2008.12

■向阳坡…当代2009.3

■挂呀么挂红灯…北京文学2009.6

■虬枝引…中国作家2009.6

■柳絮…红岩2009.5

■蝴蝶…天涯2010.1

■鸡鸭略…作品2010.3

■牙齿…长城2010.3

■《宋庄史》拾遗…人民文学2010.6

■五月三日…文艺报2010.6

■脸…天津日报2010.6

■入侵者…广州文艺2010.7

■白雾袭来…文学界2010.3

■寻找…江南2010.5

■敦煌…小说月报原创版2010.4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钟山2011.2

■关系…作品2011.7

■小心,我要叫了…北京文学2011.5

■隐匿者…十月2011.4

■春色…芒种2011.11

■我们的病…中国作家2013.1

■奔跑的月光…人民文学2013.6

■第三种传说…北京文学2013.7

■无边无际的尘埃…十月2013.4

■风止步…长江文艺2013.9

所获荣誉

■《秋风绝唱》 《长江文艺》年度方圆文学奖

■河北作协2000年度十佳作品奖

■河北省第九届文艺振兴奖

■《极地胭脂》 《中国作家》大红鹰佳作奖

■《飞翔的女人》 河北省作协2002年“十佳”作品奖

■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

■《麦子的盖头》 河北作协2004年十佳作品奖

■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中篇小说排行榜

■《命案高悬》河北作协2006年度优秀作品奖

■《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选刊》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

■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中篇小说排行榜

■《中篇小说选刊》2006-----2007年度优秀小说奖

■《小说月报》第十二届百花奖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

■《淋湿的翅膀》《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

■《十月》福星惠誉杯文学奖

■《装在瓦罐里的声音》《中国作家》2007年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2012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

■2006年 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逆水而行》2008—2009年度《中篇小说选刊》 优秀中篇小说奖

■《逆水而行》《小说月报》第十三届百花奖

■《柳絮》 第二届《红岩》文学中篇小说奖

■《像水一样柔软》《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

■《隐匿者》《十月》第十届文学奖

■《从正午开始的黄昏》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铁凝 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为什么需要生活?生活还需要文学吗?文学还需要生活吗?胡学文的小说部分地回答了这些。胡学文有这个优势,他有属于自己的非常扎实的生活,有属于他的一批熟稔于心的光怪陆离的人,这涉及到成本问题,现在很多低成本作家,心思用在包装上了。更可贵的是他还葆有着诚实的写作态度,使我想到,文学的确可以表现生活中的表演,但是作家应该忌讳表演生活,表演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比缺乏生活更可怕。胡学文不是这样的,他在表面上有距离地让他的人物“表演”的时候,实际他的呼吸是和着他们的呼吸的,是他的诚实使他的小说变得结实,有生机,他的不虚美,不隐恶,不屈服于苦难的文学表达也使他的小说呈现一种集酸涩和明亮于一身的光泽。


李敬泽 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文在作品中,真正写到了乡土中的“现代”人物。什么叫现代人物?当谈到软弱、无奈、茫然,谈到在荒原中的精神体验,谈到生活的破碎感,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经验处理的东西。但那个东西在乡土写作传统中恐怕从来没有被真正的证实过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过。现在我们不要以为写的是农民,所以就“土”,他们的精神状态可能是最为现代的。


陈福民 胡学文的“现实主义”写作之所以能够于惨淡经营中凸现出深厚的非同寻常的意味,技术因素当然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但在我看来,完成或者基本完成了关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观”的构建,进而以此观照和结构安排眼中、笔下的人与事,才是问题之根本所在。这使得胡学文在看待事物时,能够相对冷静地保持他与世界的关系和距离,在结构、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时,亦能够准确地把握他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做到这点很容易吗?答案是:可以做到,但很难。因为这有赖于透彻地理解生活与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不同的写作者那里有不同的经验方式,而“在胡学文所描绘的小说世界里,弥漫着一种被撕扯的痛感和软弱无力感”,这一点正可以简化理解为胡学文的“文学世界观”。


孟繁华 对现实的关注,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一大传统。特别是在经济崛起、文化纷乱的时代,作家将目光投向最为艰难的所在,不仅是良知使然,同时也是文学寻找新的可能性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青年作家胡学文的《命案高悬》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陈晓明 胡学文以书写乡土中国故事,尤其是乡村妇女命运的故事著称。他的小说以硬实的生活经验,棱角分明的笔法,着实方正的语言质感而独树一帜。在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的成熟体系中,胡学文的风格还能出人头地,这不能不说胡学文的小说创作十分了得。


吴义勤 胡学文是近年产量非常高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往往取材于当下的现实,对小人物内心坚硬人性的发现与刻画是其特长,《土炕和野草》同样以对人心的挖掘见长。


陈东捷 胡学文的小说语言非常简洁生动,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地方方言,生动传神同时自然流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另外,民间话语中的幽默、放肆,给作品增添了一些谐谑色彩。这种语言与故事的传奇性一起,使悲剧在演进过程中蒙上了轻松的格调。


李云雷 在小说的艺术上,胡学文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小说是很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在描写现实时,他的小说往往能达到一种近乎荒诞的色彩,这既与转型期中国农村现实中所具有的不合理性有关,也是作者在艺术上提炼所达到效果,正因为逼近现实,小说也将现实中的荒诞性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当我们看到《命案高悬》中的吴响一次次徒劳无功地追寻真相时,当我们看到《在路上行走的鱼》中的杨把子一次次无奈地去要帐时,或者当我们看到《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一次次绝望地去寻找小红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现实的荒谬吗?而这种强烈的荒谬感,并不亚于卡夫卡在《城堡》中的荒谬感,小说中人物的抗争也不亚于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反抗荒谬的精神,并且它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在表达上也更易于为中国人接受。


张艳梅 小说的叙事是从容的,两个世界,两种时空,交叉叠加,现实与虚拟的,繁华与落寞的,喧嚣与寂静的,两种人生,两种感情,都写得错落有致,摇曳生姿。也喜欢小说的题目,从正午开始的黄昏,如何面对随时可能铺天盖地到来的人生与心灵的暗夜?


郭宝亮 《红月亮》在艺术上也充分体现了胡学文的多种探索。除了结构的多重并置外,胡学文还特别注意了小与大、重与轻、实与虚、显与隐、快与慢、缜密与舒缓等的艺术辩证法。胡学文曾被称为“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均为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这些人物苦难卑微,但他们为了尊严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具有偏执执拗的“一根筋”的性格特征。他们的生活无疑是沉重的,他们的近乎偏执极端的行为方式,其实正是弱者的自卫性的攻击心理的外向表现。


金赫楠 胡学文小说中的小人物们面对命运的时候,上演了不同形式的挣扎与反抗,有看似软弱的沉默与坚守,也有貌若强势的拼死挣扎。他们内心的理想和他们生存着的环境有距离,他们的善良与他们面对生存时所需要的狡猾与冷漠有距离。对这种难以拉近的理想与现实、善良与冷漠的距离,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对于小人物们的挣扎形态,作者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同这种理想与善良,尊重他们面对不公命运时候的反抗的勇气与激情,却又在结尾大都给主人公安排了或死或伤的结局,让他们历经挣扎、奋斗、抗争之后,仍然陷落在悲剧里头。他没有滥用作家虚构的权力,不用人为的好心去成全一个善有善报的故事。


桫椤 而不是客观经验的不同。而这种主观,有时是顺时的,有时又是逆时的,一个好的作家或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后者,就如鲁迅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朱航满 我在读胡学文的中篇小说的时候,发现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的都是社会的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或者是普通的农民,或者是开三轮车的下岗工人,或者是来到城市的农民工,或者是柔弱而没有任何保护的乡村妇女,他们尽管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小说当中,但几乎都是社会的弱者。他们不但处于社会的底层,而且往往会被社会所抛弃或者因为自身命运的局限而逐渐被陷身到绝境,因而这些小说绝大多数都是拥有悲剧的因子。这些身在苦难中的弱小者,他们不满于自己的现状,他们挣扎,他们奋斗,他们抗争,他们不断的追寻着仅仅属于自己的梦想,当然他们中有很多人最终是失败了,甚至成为了新的苦难与悲剧的制造者。


故事和小说的通道胡学文


  故事是小说的重要载体和材质,是小说的优势所在。过去是,我相信,以后仍将是。通常情况下,小说需要好的故事。我说通常,是因为一些小说弱化或抛弃故事,在那类小说中很难寻到故事的影子,甚至闻不到故事的气息,但仍然是非常棒的小说,如卡尔维诺的《帕洛马尔》,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有的小说,虽然不排斥故事,但故事在小说的作用似乎就是被肢解,残破的片断被丢得七零八落,如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这些作家不但能化有形为无形,还能塑无形为有形。文无定法,确实如此。

  然而,多数小说是需要或借助故事的。有无故事不是衡量小说的标准,并非丢弃故事的小说就优秀,有故事的小说就逊色,关键是如何借助。故事不等于小说,这是每个作家都明白的,一个好故事不一定能成就一篇优秀小说,相反,一个细枝末节却能催生出很棒的小说。为什么?我想重要的原因是故事作为材质起了不同的作用,即便同一个故事,经由不同的作家写出来,小说会有极大的不同。

  故事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说的再明确点,故事其实是小说构筑通道的材质,是原料。没有材质没有原料自然不可,但更重要的,或尤其重要的是如何构筑,用什么样的方法构筑。顺着通道,我们才能走到另一个世界。是幽暗冰冷的世界,还是明亮温暖的世界,取决于通道的走向,也就是小说的指向。

  小说呈现的可能是与现实很贴近的世界。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复制。贴近,却是读者在生活中无法进入的,那个世界的经验是读者永远不可能在生活中获取的,是不同于自己的他人“现实世界”,有着他人的情感和温度。进入他者的“现实世界”,这种“偷窥式”的心理愉悦着读者,那也正是写作者的图谋。那个世界也可能就是你我熟知的世界,但庸常的生活,惯有的秩序使我们忽视了本不该忽视的东西,麻痹了本不该麻痹的神经。小说的任务就是让读者驻足或警醒。自然,写作者先要明晰,先要警醒。很近的世界,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息息相关。看起来,这个通道简单了些,也粗糙了些,但未必可以忽略。几十年后,几百几千年后,阅读这样的小说,仍然能触到时代的种种痕迹。

  小说呈现的可能是与现实很遥远的世界。虽然有尘世之气,却完全迥于现实。我认为,这是小说之所以存在并仍将存在的重要原因。略萨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在《中国套盒》中提出文学即反抗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在构建出的另类世界中抗衡现实世界,在想象的世界中让心灵得到愉悦。我认可这样的观点。抗衡,其实也是校正,校正生活,校正自己,校正他人。世界理应这样,就该这样。世界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存在,人完全可以按那样的方式生活。现实让人彻骨冰冷时,在小说中仍能感觉到世界微弱的温暖;现实让人浑浑噩噩时,小说中的世界扑面泼来一勺冷水。永远不妥协,永远不驯服,这样的小说因此具有生命力,那个世界也因此具有吸引力。

  小说呈现的可能与现实完全不搭,是变了形的,是魔幻的世界。看上去没有人间烟火,但细细品味,仍能寻到现实的蛛丝马迹。我认为,这类小说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陌生的世界,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

  不止这些,通道尽头应该有更具魔力的世界。

  我喜欢如上所有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带给我不同的体验。我无力搭建通向所有世界的通道,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喜欢尝试各种搭建方法,尽管这一篇的方法可能与上一篇没有多少不同,但我从未放弃努力。写作的动力,就在于总觉得自己会搭建出他人从未搭建过的魔力世界。

  搭建方法重要,小说的材质原料同样重要。

  如今的小说面临着挑战。故事虽是小说的优势所在,但不再是小说的强项。这么说似乎逻辑上有些混乱,我的意思是,小说不该抛弃故事,但显而易见,故事已不是小说的专属。生活中不缺故事。这个世界每天上演着层出不穷的故事,夺人眼球,甚至杀人眼球。想到的想不到的,可能的不可能的都发生了。小说还有作为吗?当然有。

  小说需要好的故事,这个好并非是传奇的,或体无完肤的故事,而是能从故事中剥离出可以加工的元素。打个比方,如果故事是一棵树,那么,就要把这棵树肢解。要么把其中的一个枝条嫁接到另外的树木上,要么把树根挖出来,在坑内种上其他种子,要么把树叶做成装饰品,要么选取几段树干做成标本或家具,或者干脆把整棵肢解的树埋到地下沤成肥料,然后在上面种植其他物种。即便沤肥,也是特别的,是市场上永远买不到的那种肥料。总之,不再是先前那棵树,必须彻底陌生化。

  某次开会,一位作家说现在看小说少了,因为很多小说让人提不起劲儿。我有同感。固然有趣味变化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小说中的故事雷同化模式化,让人生厌。没有一个作家愿意自己的作品与他人雷同,写出来却和别人没有区别。写作者需要自省。确实,生活中提供给我们的材质太相像了,世界用看似温情却残酷的方式抹杀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要成为自己,就必须在构筑方法上动脑子。也许搭建的是危险的通道,甚至搭建的通道可能走进死胡同,但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该放弃努力,那是写作者的出路,也是小说的出路。



精彩回顾

【纸刊头条·写作观】荆永鸣:无意的一瞥

【写作观】孙频:走在写作的途中

李佩甫与《生命册》:背负土地,测试灵魂

【写作观】海飞:另一个世界——关于短篇小说的若干种理解

【写作观】李宏伟:我是作家,不是邮递员

【档案】周晓枫:我从来没有走过这么漫长的海岸线

【新浪潮】我允许痛苦不请自来

【专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档案】陈集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中国当代文学与英语世界的互动

今日“新闺秀”的个性书写

【档案】于一爽:这些年没搞创作 总搞创作谈了

【邵丽】无言以对

在叙述未来中张大精神忧患——《人民文学》科幻小说辑

大解系列微篇小说:傻子预言

计文君:小说是言语的化城

叶舟诗选

杨遥短篇小说《你到底在巴黎呆过没有》

祁媛小说:《奔丧》

陈谦:关于写作的一些话

【甫跃辉创作谈】语言让我舌尖无法安稳

李浩:旧时代(小说三篇)

周大新:记忆、乡土与乡情

弋舟:站立在城市的地平线上

王棵:自我潜能的开发

艾玛:以小博大的短篇

彭敏:感谢时间,教坏了我

刘建东:写作的三个瞬间

于晓丹的三重人生

周瑄璞:格雷诺耶的密室

摆渡经典入瀚史——对话《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蒋峰:都“十元两斤”了,我为什么还要写作?

阿来的《三只虫草》

刘荣书:写作曾让我感到羞愧

卷 首
《人民文学》2015.11

  一部无法快速浏览的长篇小说,叫《疯狂的榛子》。

  《战事信札》,是这部长篇的特质的渊薮,所有的人和事盘旋在它的前后左右,这是故事里的故事、小说中的小说。信札出自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美混合联队的飞行员之手,他无疑是国民党空军中的抗战英雄,直到驾机从海峡对岸归来之时,人们才知晓他是国军内部的中共党员。这些信札,是战事详叙,也是情书长卷。战乱之际,艰苦与浪漫、危难与向往,饱满其中。


  小说以两家两代母女的历史遭逢和时代际遇勾勒出清晰的认知系统:世界情境之下的国史与人学,遭受过战争和斗争的前辈集体主义家国观,经历了个性意识涤荡的后一代的生命态度和生活哲学。遗憾和羡慕、苦难和原谅、疯狂和正常等等都发生在从国际阵营起始又到地球村渐大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上,人类绕不过去的精神与情感问题,与一种叫做PTSD的心理后遗症相关,如“咒”似“魅”,影响人生,劫持命运,甚而隐化为传统。小说中的“疯狂”并无彰显架势,但摆脱心理阴影、反抗厄运再来、决不重走弯路的坚定理念,大致构成了内在的沸腾热力。

  将缜密之思寓于多趣之情,扎实的叙事、朗润的风度,容纳并尊重复杂,并不妨碍发现和呵护单纯。当被迫做出最狭窄的选择的关头,小说中仍然可以感知那最大可能的宽阔与最少伤人的偏执。《疯狂的榛子》至少是具备了杰作的涵养。

——编 者


2015年11期目录

长篇小说

疯狂的榛子 • 袁劲梅

中篇小说

瞳人语 • 王秀梅

短篇小说

路过是何人 • 艾 玛

西凉 • 斯继东

散文

无法抵达 • 徐海蛟

陇上行 • 弋 舟 王 松 一 合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特选诗歌作品

下雨的夜晚 • 李 强

望长城 • 李 栋

我的影子 • 赵丽宏

我仍然在奔波 • 李长平

村居纪事 • 钱万成

湘西掠影 • 梁尔源

风中的清洁工 • 刘金忠

【微信支付 免邮费】

点此可购买全部在售期刊

购买《人民文学》合订本

邮购汇款收款人:《人民文学》杂志社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邮编:100125 电话:010 65003876醒客◆掌上阅读新风尚醒客APP是《人民文学》杂志社自主开发、独立运营的文学作品数字阅读平台。醒客整合“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存量作品,结合作家自主上传最新作品功能,保障了作品库的持续更新能力。拥有醒客,相当于拥有了贴身“图书馆”,可满足“随时随地”的阅读需要。


长按二维码安装醒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