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无言以对
邵丽 女,生于1965年11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小说散文诗歌两百多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全国大型刊物,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作品争鸣》、《新华文摘》以及各种年选等选载。有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曾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拉力赛分站冠军,全国百家媒体“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最具潜质的青年作家称号。中篇小说《王跃进的生活质量问题》获《小说选刊》双年奖;短篇小说《挂职笔记》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奖;中篇小说《刘万福案件》获小说月报第十五届百花奖、北京文学选刊年度中篇奖;中篇小说《城外的小秋》获第十届十月文学奖;中篇小说《第四十圈》获人民文学年度中篇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六届百花奖;中篇小说《明惠的圣诞》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李敬泽
孟繁华
@依然老几
@稷下1988
@江南大程
@钻塔邀明月
@我依然是我
@小说月报微博
@搜风袪邪
@晋东南zj
@很苦的蜜
@网管A
@周其伦2010
@马王堆pta
无言以对
邵 丽很多读者问起我为什么写作时,我常常无言以对。这是一个轻易就能拿起来、却很难放得下的问题。事情就是那么发生的,说不清楚为什么——从故事本身到我的写作,莫不如此。我想,所谓灵感,也许就是上帝之选,在合适的时间,把某些东西交给合适的人去做。这件“东西”,肯定有它坚实的内核和内在的驱动能力,它是一件有生命的存在,作家仅仅是把它呈现出来,所能改变的,无非是表现的方式,尽管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但不会改变它的本质和方向。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宿命,甚或有人认为是傲慢。不过如果有人非要我回答的话,我就这么说。
难道还有更合适的解释吗?我做不到,也不相信。很多人以为,小说家都是凭空编故事的人。这么说也许没错,但除非是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这一切,否则是站不住脚的。故事从何而来?从形式上看,它可能是一场白日梦,可元故事不是这样的,它是生长出来的,它先于文字和作家而存在。讲故事的人会死去,可是故事不会,它会永远活下去,直到人类最后被毁灭。
也许到这时候,可以初步回答读者的提问了:故事就在那里,我忍不住要写出来。但这样又容易诱发另外一个问题,莫非所有的写作都来自于生活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很多玄幻和科幻小说,它们横空出世,却又非常轻巧地嫁接在现实生活上,甚至连茬口都不留,好像生活本身就具有千奇百怪的N度空间。但是,我不禁要问,那些点石成金、死生穿越的人,他们面对的不是现实问题、解脱的不是当下的苦恼吗?它介入我们的生活,不是否定或者改变了世界,而是改变了我们看世界或者处理与这个世界关系的能力,变换了新的角度。因而不管它有多么想当然,它是现实的,是活生生的,是接着地气的。
因为现实,我常常为笔下的人物忧伤万分,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力感。也许就是这种绝望逼出了我的决绝,因而使我的作品有了态度。《刘万福案件》里的刘万福,每每想起他来,我总觉得非常惭愧。虽然我把他领到了读者面前,引起千万人的围观,可是那于解决他的问题、改变他的命运,没有任何裨益。甚至往深处说,即使解决了他的问题,那孙万福、陈万福、张万福们的问题呢?
绝望——如果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整个社会都将被逼入绝望。
《第四十圈》里的齐光禄,是我笔下的另一个杀人者。这部小说交出去很久,但他那带着风声的刀光,还一直纠缠着我,有时候会在我独处的时候上下翻飞,嗖嗖作响。我相信,如果有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齐光禄会成为一个好老板、好丈夫和好父亲。可是,就连这一点卑微的希望之光,也有人一点一点地把它掐灭。说实话,当他怀揣着那把日本刀走向操场的时候,我的心情踌躇万端,写到这里,或者每每读到这里,我既血脉偾张又泪流满面,久久地回味着这个细节,五味杂陈。即使那是百分之百的错,我也不忍心让他停下来。那是他这一辈子惟一的一次生命绽放,如飞蛾扑火般决绝和神圣。我更不忍心指责他,因为我没有资格那样做。
我的两部长篇小说《我的生活质量》和《我的生存质量》,有人说是官场小说,有人说是自传体小说,都对,也都不对。我写的确实是官场,但已经远远地“去官场化”。如果官场是一条大河的话,这两部作品应该是站在河边的反思。从进入到退出,是一个轮回,也是一种升华。生命的疼痛不息,就是成长。我们最后能够面对的,既是坚毅,也是无奈,因此这就是生活。
从小秋、秋生到小舅舅,那是我看到的另一幕生活图景。与快意恩仇相伴,是大部分人对这个世界的依偎、眷恋和忍耐。小舅舅这样的人,不管生活在哪个时代,都会把不平和不公化于无形,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为别人活着。这本无对错,它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性格之一,并以此延续五千年的香火。而小秋则恰恰相反,她希望看到不变之中的改变,希望找到芸芸众生里的自己。她有目标,有性格也有态度。她给我们以希望和安慰。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写作从来没有被赋予过这么多的意义,也从未引起过如此多的歧义。实际上,在新技术为作家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也让写作的道路越来越逼仄和崎岖。在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被外在的力量所左右,各种信息资源像绳索般地捆绑着我们。我们写出来的,到底是被缚的感觉、解脱的愉快还是对绳索的“斯德哥尔摩”依恋,很难说清楚,这也是面对读者的提问时,我常常无言以对的原因。
◆《人民文学》“醒客”的野心与壮志:带传统文学作者向网络进军
长篇小说《别人》是一部“有生活”的作品。
可能您会问:这算是一个好评吗?
《别人》里主要有两类人:记者及新闻媒体从业人群,医生、按摩师与从事相关事务的人们。他们几乎一直被视为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现场的肇事者。前一类的主人公是酒后总是惹事的女记者庞贝,是对克扣粮饷的幼儿园、对食品安全等等深度负面新闻的采写者,随性、智慧的性格使她成为侠肝义胆的媒体人,更是才华横溢的好汉。围绕着她的性格和作为,“生活”具备了世相的客观性和问题的尖锐性。线索庞杂、疑难重重,但视点透辟、事实清晰。因此,我们所说的“有生活”,就在于既容有万象杂陈,又能以问题洞穿。小说里是一种与许许多多“别人”在一起的生活,照顾到每一个按照自己生活指望的逻辑生存的人的行为和心思,但是更在意别人也在其中过活的这个世界的共同福祉。相形之下,特意为底层代言和刻意替自我标榜的作品,因为无法消除自我和他者貌合神离的倾向,反而容易滑向“伪生活”的妄构。
与现实相关但是故事明显具有未来人类指向的科幻小说,也可以格外“有生活”。本刊三十七年前发表过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三年前又刊出刘慈欣的四篇小说,去年专门以《人民文学》英文版《PATHLIGHT》“未来”专号将中国科幻文学译介给英语读者。本期的“科幻小说辑”精选三位科幻小说青年名家的新作,并请近年以卓越的学术工作推进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发生影响的宋明炜教授予以评说。
个人——别人——人类的生活,这也许正喻示着今天文学的审美观照与精神关怀,渐趋张大的情势。
——编 者
2015年第7期目录
科幻小说辑
人在旅途 • 刘宇昆
巴鳞 • 陈楸帆
坠入黑暗 • 宝 树
未来有无限的可能[评论] • 宋明炜
长篇小说
别人 • 须一瓜
短篇小说
户外活动者 • 王祥夫
孤证 • 胡性能
散文
禽兽 • 周晓枫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特选作品
海上丝路行
王巨才 阿 来 叶 梅
陈应松 关仁山 杨少衡
肖克凡 邱华栋 潘向黎
张 楚
新浪潮
无所诗[诗歌] • 石 头
诗歌
黑白互见 • 商 震
桃花劫 • 钱利娜
西域的忧伤 • 杨森君
守口如瓶 • 颜梅玖
信息
第三届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召开
【微信支付 免邮费】
收款人:《人民文学》杂志社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
邮编:100125
长按二维码可下载醒客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