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棵:自我潜能的开发

2015-04-01 王棵 人民文学
这是【人民文学】 及 【醒客】专属服务号


…微
档案……

王棵:男,1972年生于江苏南通,曾从军21年。新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2005年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获过《小说选刊》2003-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十月》2007年度新锐人物奖、《滇池》文学奖等奖。出版过《守礁关键词》等书9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7届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现定居成都。《人民文学》2015年第4期刊发王棵中篇小说《我不叫刘晓腊》

作品要目

◆短篇小说《队列图》,原载《解放军文艺》2003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8期转载

◆短篇小说集《守礁关键词》,入选中华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2005卷,作家出版社出版

◆短篇小说《海戒》,原载《山花》2006年第9期,《小说选刊》2006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4期转载,获“贞丰杯”《小说选刊》2003至2006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入选《2006年度中国短篇小说》、《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入选“2006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获海军“金锚文艺”一等奖

◆短篇小说《飞鱼》,原载《解放军文艺》2006年第12期,《小说选刊》2007年第1期转载,入选《2007中国年度短篇小说》,获首届《解放军文艺》“读者最喜爱的作品奖”,获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

◆中篇《随他去吧》,原载《十月》2007年第1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7年第2期转载;短篇《战胜爱》,原载《十月》2007年第1期(此两篇集中刊发于《十月》“小说新干线”栏目)

◆短篇小说《风过礁楼》,原载《山花》2007年第3期,入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7年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暗自芬芳》,原载《芒种》2007年第6期,《小说选刊》2007年第7期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转载,《青年文摘》2008年第6期转载,入选《2007年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短篇小说《米粒儿的天堂》,原载《人民文学》2007年第6期,入选《2007中国短篇小说年选》

◆中篇小说《归来》,原载《山花》2007年第8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8期转载

◆短篇小说《海面平静》,原载《文学界》2007年第8期,《小说选刊》2007年第9期转载,入选《2007文学中国》、《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7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如影随形》,原载《十月》2007年第5期,获《十月》年度“新锐人物奖”

◆长篇小说小说《间歇性发作》,载《作家》2007年长篇秋季卷

◆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

◆中篇小说《透不过气》,原载《十月》2008年第2期,《中篇小说选刊》第3期转载

◆短篇小说《喉咙痒兮兮》,散文《一个男孩的死》、《孩子的荠菜》三篇,原载《滇池》2008年第6期,获2008年度“滇池文学奖”

◆长篇小说《间歇性ED》,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长篇小说《幸福打在头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短篇小说《美发史》,原载《山花》2008年第7期,《小说月报》2008年第9期转载

◆短篇小说《默诵》,原载《山花》2009年第4期,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度短篇小说年选》

◆中篇小说《河之唇》,原载《青年文学》2009年第7期

◆中篇小说《忽见祥云》,原载《江南》2009年第4期,《中篇小说选刊》增刊第2辑转载

◆中篇小说《安乐摸》原载《花城》2009年第5期,《小说选刊》2009年11期、《中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转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11期转载

◆短篇《高原反应》,原载《山花》2009年第10期,被收入《2009年度短篇小说年选》

◆中篇小说《勇者无惧》,刊于《十月》2010年第1期

◆散文《重任在肩的玉米》,刊于《天涯》2010年第5期

◆中篇小说《再生》,原刊于《花城》2010年第5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0年第11期、《小说月报》2011年增刊贺岁版转载

◆小说集《河之唇》,大众文艺社出版2011年出版

◆长篇小说《动女情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小说集《再生》,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篇小说《一家之主》,刊于《人民文学》2011年第12期,《中篇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转载,被收入《新浪潮小说》一书

◆小说集《改变的,无法改变的》2012年出版

◆中篇小说《你在》刊于《芳草》2014年第1期,《小说月报》2014年中篇小说专号2期转载

◆中篇小说《我不叫刘晓腊》刊于《人民文学》2015年第4期

…微言
碎语…


《十月》“新锐人物奖”授奖词
王棵的作品视角独特、构思机敏、笔触新异,看似随意自如的即兴叙述里,酝酿着不动声色的伏笔,往往能给读者带来难以预期的震撼。王棵热衷探讨人与人之间既与常态相悖、又合乎心理逻辑的特殊关系,善于从中发现最微妙的切入点,并以此作为表达的内在支撑。在他的小说里,构成动力线索的不是表象故事,而是隐伏于人物性格和情感逻辑中的某种必然性。王棵像一个掌握密码的神秘者,他的小说正切近我们核心的秘密。
朱向前
王棵的小说大胆正视守礁生活,又丝毫不回避其单调、寂寞、孤独之严酷,如此如实道出者不多,真正抵近了士兵的生存本相,在此类小说中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张艳梅
读过王棵的一些小说和小说之外的文字。温和,诚恳,有着对人性细腻宽厚的理解,有着对人世踏实热忱的情怀。文字里有种独特的气息,很生动,很饱满,水气氤氲又天高地远。叙事从容节制,收放自如,生活如思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小说有种属于他自己的精神向度,向着生命存在的深处,孤独行走,世间种种似锦繁花,他看到更多内心的挣扎和精神的边缘,那种游离,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又仿佛瞬间冰雪消融。王棵在自己的内心,对世界,有敏感的爱,和不妥协的疏离。他,一个人默默看这世界,体验,寻找。带着快乐的天真,带着忧伤的怀旧。平和,沉静,淡然。总觉得,他是个有佛心和禅境的人。
张昭兵
王棵的小说让读者在混沌一片的生活画面上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隐蔽的“裂缝”,人格的分裂,灵与肉的背离,生与死的对峙,在作者设置的“极限”环境中显得剑拔弩张、势不两立。
余泽民
在周围人眼里,王棵是个习惯“沉默是金”的人,他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
王十月
军旅生涯在王棵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无论往哪儿一坐,总是从后脑勺到屁股呈一条直线。


自我潜能的开发
王 棵


  很有一些人认为,不幸的童年对作家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事。连一些作家本人也持这种观点。海明威甚至说过这样的话:作家最大的不幸,是童年的幸福。莎士比亚更逗,有一次,在遇到一个失去双亲的男孩时,他竟充满深情地抚摸对方的头,说:“多么幸运的孩子啊,你拥有了不幸。”那男孩因莎老师的话疑惑了,懵懂无惜地抬头望着他。我们的莎老师就娓娓道来啦:因为啊,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炼,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失去了父母,一切只能靠你自己了。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那男孩居然立即从莎老师的话里悟出了什么,四十年后,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叫杰克•詹姆士。

  对于莎士比亚的这则传闻,我宁愿相信它是当时的时尚沙龙里蹦出来的一个邪恶的玩笑,或者,就像现在我们发达的报业热衷于向街头巷尾贡献经不起推敲的花边新闻那样,这纯属那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人泡制出来的、通俗化了的名人轶事。像海明威那样惜墨如金的人,如果不是喝高了,或出于装酷的需要,也不至于把话说得那么绝。在某些情况下,公共审美有着极大的轻佻本能,为了满足人们内心里对于“苦尽甘来”、“嚼苦为甜”的理想主义情怀,再复杂的事都可能被鸡汤化,被简化成一个俗不可耐的励志故事,而从名人嘴里说出的话,最容易被断章取义。不幸的童年是否与一个人的成功具有必然的联系,在我以为,是一种矫情的设问。幸与不幸本身就是多解的。一个人觉得特别不幸的事,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不值一提。

  有一段时间,我常和一位好友对比我和他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我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童年一直在乡下度过,在那个时期的乡下,缺衣少食、物资匮乏、信息闭塞是生活的主要线条。我的好友是八零后生人,父母都是有体面职业的干部,他是独生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不仅被父母隆重爱护,还要沐浴爷爷奶奶辈人热切的目光。我通常在心里以己度人地认为:他的童年是再幸福不过的了。可是,在我与她日常的交谈中,不是我,而是他,经常充当倾诉者。倾诉的主题是,他的童年太不幸了。理由是什么呢?他的童年生活是时时、事事在长辈的督促和关注下进行的,素少得到掌控自我生活的机会——没有自由,何谈幸福?所以,他认为,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


  如果硬要让一个作家后来的功成名就与他的童年发生关系的话,可能只好去问问他回顾童年时内心是否有过强烈的挫折感。这种心理挫折感倒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文思的铺垫。有些人即便自小家破人亡、孤苦无依,但其心性却从来都是乐观的,任泰山压顶都成天没事人似的,而有些人,诚如我那位好友,纵使一出生便锦衣玉食,却会为一个极其微不足道的生活缺失而一生耿耿于怀,忧愤不止。要让我说的话,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挺不错的,那个年代像她这么过日子有什么苦不苦的?但她对童年的认识却是以挫折感为主导的。这种挫折感的诞生,是否更多源自于她的心性亦未可知。有的人天生就是当作家的料,有的人从来就不是。张爱玲有把一点点苦难放大的本事,所以她能妙笔生花,但大多数比她拥有更困顿童年的人没有这个本事。去一个作家的童年为其成功追根朔源是件挺无聊的事。作家天性论不是没有道理。毛姆、海明威、张爱玲等人拥有童年阴影的人,天生就是大作家,而他们不愉快的童年,只不过在他们每每启动天分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路径。优秀的作家都是些善于找到路径打开艺术天分的人。

  能够为一个作家打开天分、启动艺术神经提供最大动能的,还有知识。在杰克•伦敦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中,起先马丁•伊登这个海员是个大老粗,没念过什么书,几乎是个文盲,有一天,出于成名立业以便获得他心仪的富家女的需要,他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熟读哲学、文学、历史,甚至应用科学,最终竟成了一个可以和那些真正的有识之士同台辩论而从不怯场的人。当然,他之后也写出了充满智识的作品,真的成了一个为世人瞩目的当红作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马丁在一边苦读一边勤勉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到一件事:他身体里具有丰沛的写作潜能,随着对知识更多的侵入和占有,那些潜能正被源源不断地有效开发。促成他这种认识的,恰好是他所追逐的那位富家女,她自小饱读诗书,并且专攻文学,但她对文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书本上,只懂得掉书袋,没有一丁点儿的洞见力。随着在阅读上对这位富家女的超越,马丁深刻意识到她的贫乏,而他自己的身体,是个宝藏。

  马丁为那些深信自己是块作家材料的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开发自身潜能的路径:阅读。一个人身体里如果拥有了与生俱来的诸多文学细胞,却不懂得启动它们,它们则很可能永远沉睡不醒,而知识就像玫瑰的尖刺,挟着芬芳挑破那些细胞的茧壳,使它们迸发力量,令那个人大放异彩,被他的身体接收到的知识越多,艺术神经末梢苏醒的可能性、强度就越大,所释放的光芒就越炫目。与此同时,知识也在细胞们从苏醒到奔跑的过程中,变成了它们坚实的土壤,使那个成为作家的人的产品终端——他们的作品,拥有依托,扎实稳健,具有清晰的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对接脉络。阅读是一个作家开发、利用艺术天性的极有效的途径。

  说到底,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作家应该懂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途径,去尽力开发自身潜在的作家性、艺术能量。更多微妙、独特的途径还得靠作家本人去摸索、去占取。如同许多作家一样,对我来说,观察生活是我最便捷的、乐此不疲的开发自我的形式。据说普鲁斯特在创作那部以细致、敏锐著称的大部头小说时,曾经在一个深夜拖着病体专程赶赴一位男士家里,为的是察看此人头上戴着的那顶帽子。更多时候,在他创作这部小说之前,他混迹于法国的各种场所,瞪着那双谦和的眼睛摄下各种人物的举止、每一件琐小之事,并在他以后的文字里将这种观察所得极大限度地引申、启承转合。普老师对于观察的迷恋,着实令我钦佩。


精彩
回顾

艾玛:以小博大的短篇

◆《人民文学》“醒客”的野心与壮志:带传统文学作者向网络进军

◆彭敏:感谢时间,教坏了我

◆刘建东短篇小说:《射击》

◆中国文学期刊的新媒体之路

【文学八卦】卡佛身后事:一座墓园,两个女人

摆渡经典入瀚史——对话《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

◆都“十元两斤”了,我为什么还要写作?

◆阿来的《三只虫草》

◆刘荣书:写作曾让我感到羞愧

《人民文学》

2015年第4期《卷首》

  一般类型的官场小说,是以环环相扣层层揭秘的案情来主导故事走向的,配以立场分明的是非表白,勾起读者的猎奇心和泄愤感,甚至取经欲。

  在文学审美的而不是八卦读物的意义上,宦海世情,更多的是作为复杂难辨的生活氛围。向往、奋斗、受阻甚或遇害,理想与心机、雄才与权谋、风光与风险、良知与贪欲……在公序良俗艰难建构过程及其所有探索甚至试错的场域效应中,众口喧哗,剥漆露核。

  譬如事关一个高官形象的多边采访,从妻子开讲,儿子、姑妈、司机、农民、同乡、保姆、前妻、继女、医生、法师、官场同事、模特、总裁、工人等等各有各的角度、倾向和口音,但每个讲述人在谈说“他者”之时更在诉诸“自我”,合起来构成了荒诞绚烂的乱麻奇景,既已风光风神渐暗,难逃风波风凉涌起。本应是给刚刚作古的省长立传用的材料,却成了调式不一的混声杂音,讲述人在意的是自我造像。

  ——说的是《曲终人在》,一部富于勇毅自信的审美气质、立体探察复杂现实、讲究叙述艺术的长篇小说。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倾向自不待言,很久以后,人们也许对一个时代过往的细节已经不太在意,但是对那唯有文学才能做到的勾勒、呈现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习、心思的方式,对中国式的社会人格的深刻性认识的艺术路径,仍会不断重提。这部小说也许会如当年的老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成为一个大于经济、法律、社会观察记录簿的风俗史文本,大于“官场”也大于“年代”的“文学”。

——编 者

《人民文学》2015年第4期目录

长篇小说

曲终人在 · 周大新

短篇小说

仉仉 · 王 蒙

黑白 · 陈问问

中篇小说

我不叫刘晓腊 · 王 棵

新浪潮

墨迹[散文] · 胡竹峰

唯有满目星辰[诗歌] · 夏 午

奔丧[短篇小说] · 祁 媛

散文

墨侠寇 · 赵柏田

泰顺行

范小青 王 手 李 琦 周秀松

周晓枫 金仁顺 晓 苏 邱华栋

季永交 苍 虹

诗歌

无穷小 · 张执浩

破阵子 · 刘 年

近乡情更怯 · 起 子

【微信支付 免邮费】

点此可购买全部在售期刊

订阅2015年《人民文学》

购买《人民文学》合订本

邮购信息
邮政汇款:
收款人:《人民文学》杂志社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
邮编:100125

醒客掌上阅读新风尚
醒客APP是《人民文学》杂志社自主开发、独立运营的文学作品数字阅读平台。醒客整合“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存量作品,结合作家自主上传最新作品功能,保障了作品库的持续更新能力。拥有醒客,相当于拥有了贴身“图书馆”,可满足“随时随地”的阅读需要。

点击安装醒客

上传作品请在电脑打开地址:

http://http://www.rmwxx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