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是来找你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在左右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师主讲《法华经大意》

【如提婆达多。是佛积世恶友。而佛云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乃至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你们看看这段话,『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冤家对头,处处找麻烦,处心积虑要把释迦牟尼佛害死。你们在释迦牟尼佛传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眼光看他怎么样?大善知识。所以我们世间人跟菩萨不一样,世间人看到冤家对头,心里头忿忿不平,常常怀著有报复之心,某人与我过不去,我应当要报复。这个一报复所谓说冤冤相报,永远没完的时候,冤冤相报的仇恨就愈积愈深,不得了,到后来就一同入地狱,这么来的,一次的报复比一次的报复一定要重。所以学佛的人觉悟,真正觉悟,觉悟怎么样?别人对我怎么样的侮辱加害,我不报复,他想方法来害我、破坏我,因为我过去世这样,他报复过来,我受了,不报复,他这个帐到此就了了,以后再也不结冤仇,逆来顺受。什么事情都有因果的,你走到马路上有一个人给你点点头笑笑,你看看不认识,前世有善缘;一个人也是不认识,无缘无故瞪你一眼,前世恶缘,都有因果的。他为什么不瞪别人,他为什么要瞪你,都是有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们晓得前因后果,自己心里明明白白一点不迷惑,这个逆境来我们就可以忍受,坦然处之,决定不报复、不躲避,也不厌恶,消自己的业障!你们每个人都希望消业障,天天在佛面前磕头业障就消掉吗?消不掉,天天要受人家气,挨打、挨骂业障就消掉,自己心里一点怨恨心都没有,为什么?都报掉,这东西报掉了。

所以从前古大德,祖师大德传法要传给某个人,天天找他的麻烦,没事也找他麻烦,那是什么?消他的业障,成就他的忍辱波罗蜜,以后能够担负起教化众生的重责。如果要不是这样的人,你看祖师大德待人和颜悦色客气得很。看到你是个法器,一天到晚找麻烦,为什么?不把你的业障消尽,你将来不能成就,不能担负起续佛慧命的这一个重担子。所以千万不要:这个老师对我不好,跟我两个是冤家对头,看到我就讨厌。他是成就你!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成就他;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好老师,提婆达多有个好学生,都成就了。这是我们要学习。末法时期这一关最难过,小不如意就不能够忍受,这种人一生没有成就。对这种人就客客气气不要计较,为什么?我们俗话讲「薄福之人」,他的福太薄了,给他计较的话有伤慈悲心,有伤厚道。要计较就是大福报的人这才计较,没有福报的人、可怜人,你跟他有什么计较?一个小纸条贴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做个座右铭,天天看看,好好认真的来学。

俗话讲的「逆来顺受」,他才成就六度,成就神通道业,乃至成佛广度众生,都是提婆达多成就的。诸位要记住,就是你在自行化他的时候,凡是来找麻烦的,那个人就叫提婆达多。你不要说释迦牟尼佛有提婆达多成就他,我们都没有碰到提婆达多。你那所有的冤亲债主、找麻烦的人,全是提婆达多,你自己能不能像释迦牟尼佛?提婆达多真是不乏其人,常在左右。就是问问自己是不是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把提婆达多看作善知识?

你们要读过《书经》,《尚书》里头有记载,我们中国人讲孝道,为什么不说别人而讲舜?舜王他自己的亲生母亲死得很早,他父亲就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就很讨厌,常常想害他,把他害死。继母有个儿子,就是他弟弟,是同父异母弟弟,弟弟也想把他害死。他的父亲就顺著他后母的心,所以一家三个人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就是想把他害死。他处在, 这么个环境里,舜对他的父亲、对他的后母,对他弟弟爱护备至,尽孝净尽,没有一点怨心。晓得他们要害他,那害他就像开玩笑一样,他不在意,他处处预防,处处躲避。他有智慧、有聪明,毕竟没有被他们害,他把他们害他当作开玩笑,他又要开我玩笑,一点都不生气,终究把他的父母弟弟感化过来,孝心感化过来。所以那个时候尧王听到有这么一个人,特别来召见他,非常的欢喜,认为他能够把这样的逆境转过来,能够把父母感化过来,他要做了皇帝,一定是个好皇帝,能够感化一国之人,所以把皇帝位子让给他,大孝!孝感天地。我们如果一般人遇到这个境界,早就逃家出走,就算是不错的了。舜不是如此,一定要感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顽劣的人都能够感化,为什么?毕竟他有佛性。舜能称之为大孝,父母是善知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你们在《金刚经》里头读到的,《金刚经》就引出的忍辱仙人,他的忍辱波罗蜜圆满,谁成就他的?歌利王成就的。歌利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暴君,无道之君就叫歌利,梵文叫歌利,所以我们一般讲暴君,暴虐无道。他成就他的,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的忍辱波罗蜜不能圆满。这些统统都是说出了逆境的成就人,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处在这个境界里头,那真是求都求不到,成就自己的功德、智慧,怎么还能够说是把他当作冤家对头?那就错了。

【松柏之操。在霜雪之严。刀剑之利。在砥石之坚。】『松柏』之耐寒,寒冷就是对它的考验;其余的植物就不行,一到冬天叶子都落掉。这是讲自然界;换句话说,得要禁得起风霜考验的才能成就。就比方一个人要能够受得了逆境的考验一样。【木因匠凿而成梁栋。金由火烈而获精纯。】『木』是讲木材,必须要经过木匠,匠人来雕琢才能成就为栋梁之材。否则的话,它不能起作用,它能够有这个大用它要靠人。金从矿里面要经过提炼,不经过烈火的锻炼,不能够得到纯金。【情与无情,莫不皆由逆缘而得成办。】这句话,大家要好好的记住。动物、植物、矿物,全都说到『情与无情』。

【故曰。善虽易为而难升。恶虽难处而易就。】处善的境,就是处顺境,顺境好处,不容易有进步,很难有进步。逆境难处能够锻炼人,所以容易成就,这个『就』是成就。只要你有耐心,你能够忍受得了,你一定有成就,就是逆境、逆缘,怕的是你忍受不了。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我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光受这些折磨,这个环境我们还是要待下去,还是要离开另外去找个地方?诸位要晓得,什么东西都学不到,忍辱波罗蜜学到了没有?学到这就行了。你还想学些什么,你能够学到忍辱波罗蜜,你以后什么东西都能学得成就,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俗话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你想到别的人家那里去,好,那真正善知识有道、有学,你到那里去,人家问你,你从哪里来?我从某地方来。你到那里住多久?没住了几天。人家马上对你很客气、很恭惟,为什么?你不能成就。今天跑到这里,明天跑到那里,后天又跑到那里,到处这一跑别人就瞧不起你。他不是没有原因,因为你心不定,你心不定你到我这来也是住几天,还是要跑掉的,不定!没有用处。所以从前你学东西,人家一问你,你在某地方住住了多久?我住了三年以上,三年、五年,至少是三年,别人欢迎你,为什么?你有三年的耐心,人家可以考虑成就你;你三年的耐心都没有,人家不考虑。所以这个大家要留意,你没有三年的耐心,你走到那个地方人家瞧不起你。

所以我们一出家选择住处,最低限度在那里住三年,选择的时候要谨慎,住进去了就不能动。住进去了发现这里什么都不对,对我什么都不利,至少也要住三年才离开。佛学院住进来了,这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东西也学不到,也要念毕业,也不能够说半路就开溜。你这个佛学院溜一次,那个佛学院溜一次,诸佛菩萨办佛学院也不收你,为什么?晓得你念不了两天要溜掉,不收你。所以这个忍辱,你们想想看多重要!你们不能处逆境,哪里会有成就?这是我在此地奉劝诸位的,你们要是能够信受奉行,对你后来有大利益,你在此地至少是训练说心定了。再有一个就是心既然是定,这是你学问的根本;再能够说是背几部经典,这是准备后来遇到善知识自己开悟、明心见性的张本,这多重要!你这个到处跑行吗?不行,不能成就。所以学什么东西心要定、神要定,精神要能够统一,要能够贯注。会教不如会学,会学自己成功,会教不一定成功,古人常讲有状元学生,没听说有状元老师,「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为什么?会学。

佛经里头还有个小公案,出在哪里我一下忘掉了,有这个公案好像在《法苑珠林》,好像《经律异相》里头有,在哪部经里头我一下记不得。说有个求道的,有个求法的人心非常虔诚,有个出家人跟他开玩笑,他说你不是想求法吗?我可以给你。他说好,但是他说你要好好的请我吃一顿,好好的供养。他就把他家里值钱东西都卖掉,办最好的菜来供养他。哪里晓得这个人开玩笑,主要要骗他,叫他好好的供养吃一顿,好了,吃了之后说那你得要传我法了。好!他在房子坐在当中,他说你坐在那个墙角上,他拿个皮球在头上打一下,你证了须陀洹果,他好,点点头,证须陀洹果。好,你到那个墙角上去,他就乖乖的到那个墙角上,他又拿皮球打他一下,你证斯陀含果。四个角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个打了四下,转了四圈之后他给他磕头顶礼谢谢他。我跟你开玩笑,我真证阿罗汉果,吓了一跳,他怎么是真证了?十分的诚敬他得了十分的利益,真证果。这个人教他,自己什么也没证,完全是开玩笑,他证了果,所以说是会教不如会学!

你们不要怪这些,这个老师不行,那个老师也不行,谁不行?你们自己不行,你们自己行不是各个都证阿罗汉了。所以大家要晓得学忍辱,忍辱以后才有精进,你看六度的顺序,你不能忍就是懈怠堕落,这个忍太要紧了,要能够处逆缘。不能够处逆缘,我们通常讲境缘,境是讲环境,多半是讲物质上的环境;讲缘是人事,人与人之间相处,所以这是冤家对头,怨憎会。这些不如意的人与事,我们不要离开,不要躲避,离开躲避了,我们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去修去?要把这些境缘都看作善知识,成就我们忍辱波罗蜜,这在学佛就是要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在这个境界里头锻炼,把自己的心炼平,不平把它锻炼平,不清净把它锻炼清净,这叫功夫,这叫修学。早晚在课诵里头那是提醒你,真正用功在哪里?就是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就在炼。我们这个心不把它炼平那怎么行?不把它锻炼清净还会有什么成就?心平、心清净一切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了。所以诸位要了解这点,无处不是善知识,无处不是好道场

历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清明节快到了,多念大乘经典超度化解历代宗亲的怨气

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