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解195:尘无尘相,根无根性,识无识性,都是非相、空相才有办法进不生灭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07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662hjzgc&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座视频:
楞严经 七大即如来藏周遍法界 07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496页。[辰六见大(分五)] [巳初标性约尘二就尘详辨三合会警悟四结显体用五双拂二计今初]昨天我们讲了风大,如果昨天的课程听起来有一点模糊的话,今天的就会更难!诸位可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听,还是会有所体会,不困难的,看用不用心。
经文,[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阿难,见觉无知,[无矲]不是无明、没有智慧;佛教的名相很不容易搞懂,在某一个时间跟空间,字虽然都一样,义理却完全不同。[知]就是分别跟执着。阿难,我们的见觉就是不生灭的见性,其实并没有能所,本来就无所谓的分别和执着。[知]作另外一个角度说,没有外尘,眼根如果没有外在的明、暗、色、空所认知,那么,这个能知的见性也没有形相可言。意思就是没有所知的尘相,就没有能知的这个见性。因为见性必须要运用在明、暗、色、空;如果没有明、暗、色、空的所知,那么,这个见性就没有东西可以分别。所以这个[无知]是说没有所知就没有能知,重点在这个地方,没有外在的尘,就没有能认知的东西,所以,必须内、外配合构成能所,这个[知]是当作认知的对象。说阿难!见觉本来就没有任何的分别,因色空有,因为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有,有什么?才有能知和所知。因为我们的见大,六根的见精,必须借重着外尘才能显露出来。因外尘的色法和虚空,而才变成了能知的见,还有所知的尘。
底下佛陀举例子,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朝]就是日出,日出则明;[夕]就是日落,日落则昏。设居中宵,[中宵]就是半夜,白月则光,黑月便暗,白月是十五,农历十五的时候是白月;农历月底的时候是黑月。白月圆满的时候则有光明;碰到了农历的月底,黑月就变暗,就没光线了。则明暗等,这个[等]就包括色、空,明、暗、色、空,这些是眼根的见性所能认知的外尘。因见分析,因为有眼根的见性,才有办法分析明、暗、色、空诸法。
[此会见大即藏性]。也就是我们六根的见性,其实就是周遍法界的藏性,平等不二。[见大统指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今单举见,以例余五耳]。因为文章太长没办法,就举这个眼根的就包括了其它的五根。所以,今单举眼根的见性,以例余五,就五种。[此属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现量就是现境,就是真实境,眼睛看的其实是有色法,这样的分别,这个在权教是这么说的,现量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非取浮、胜二根],浮、胜二根是有形的,浮尘根是肉做的,胜义根是神经系统,这二种都是有形相的;而我们现在的见性是没有形相的,不是有形的浮尘根、胜义根,不离眼根、不离根。[故不言根,而言见也]。因为见是无形的,但是,它必须用这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来讲,要不然它就无所依靠,因为见是无形的。
[一切诸法,色、心二字收无不尽。前五大属色法],地、水、火、风、空,注意!虚空仍然是色法,因为是由比较、衬托而来的。[后识大属心法],后面有识大了别作用是属于心法。[故诸经祇明三科,无六入,见大即六入。本经立此大,有三义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显见,显此见大是真],见大就是我们的真心。[今更申明见闻等性,即如来藏],就是不生灭的见闻之性、根性,就是我们如来藏性,[则显见是心之旨愈畅]。意思是如果你用如来藏心,它就是真心,真心就会变成映在见闻觉知的见性、闻性里面;如果说见性带有少分的妄又变成见精。所以,无论是见性、见精、见元,都是指同一种东西。在《楞严经》里,见性也好、见精也好、见元也好,都是指同一种东西,不要被名词搞混了。
[二、顺后文: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就是轮回。[生死结根],结这个生死的根,[唯汝六根],为什么讲六根?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一时一刻停留过执着,没有!六根造生死的因,变成生死的结。[更非他物];反过来讲,[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无他物];本来是打结之处、是烦恼之处,现在把它转成如如不动、不执着、不分别、不起颠倒见,完全彻底放下能所,这个六根同时就是如来藏性,唯是一真,更无二法。第二月放下,真月就现前。[欲说根性法门,应立此大]。因为这是《楞严经》的重点。[三、为圆通故:如六尘、六根、六识,前后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无论是六尘、六根、六识,前后都是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后面有讲:有的用六尘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用六根根性来修行证阿罗汉果;有的人用六识来修行,后来又证阿罗汉果;但是,到最后都抛弃生灭,进不生灭,最后共同点就是这个。尘无尘相,根无根性,识无识性,都是非相,都是空相,才有办法进入。要进入圣人一定要三昧的功夫,换句话说没有定,纵然你持戒、有智慧,没有透过三昧这个桥梁,达不到彼岸。
一个修行人,二六时中都必须训练定力,不受眼睛的外尘——明、暗、色、空的影响;耳根不受动、静的影响;鼻子不受香、臭的影响;舌根不受味觉的影响;触尘不受合、离的影响;意根不受生灭的影响。转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眼见一切明、暗、色、空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之尘,如如不动;鼻子嗅一切香、臭如如不动;舌根尝一切味,心如如不动;身体触一切的合、离之尘,心如如不动;意对于一切生、灭,完全不执着,知道那是心的影像,完全如如不动,即入诸佛菩提之道,与诸佛同道。[若无根大,则大势至念佛圆通,都摄六根,何所依据?故须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数也]。二十五数就是二十五圆满的圆通法门,后面有讲二十五圣位、二十五圣人,都是根据根、尘、识,还有七大所修行的。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见大即藏性,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立能所],为什么不能立能所?能缘的意识心、所缘的尘境,其实都不可得,是一体性,有情、无情其实本一个如来藏性,本来就没有能所,因为妄执、妄动而变成有能所。[本来无有,能知所知],能知所知是为什么?[乃因色空],因为外在的色法还有虚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以及所知之尘。[此即下文,由尘发知之义]。因为外尘,引发内在的知。[由有色、空之尘,黏湛发见],这个重点在哪里?[湛]本来是光明之体性,现在被黏住了,发出来的是妄知妄见,带有妄的知见。[始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如果我们了解能所其实来自同一体性,完全不可得,则会归到自体,自己的心性。如果有能所,[而成能所二知]。所以,[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但是[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因此,不变之体开采出来的话,就没有能所,色、空于如来真性当中显现,无所障碍;但是凡夫不一样,凡夫没有证悟到不变之体,只要色、空一显现,就变成能知跟所知,外尘一直连续的执着。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寻常所见,晨朝日出则明,傍晚日夕(日落时)便昏,此昼之明暗也];这是白天的明跟暗。[设居中宵半夜之时],这是指月亮的白跟暗。[逢白月夜,则有光明],像十五的月亮;[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一个是白天的明暗、一个黑夜的明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因为有见性的分析,分明、分暗,才能够认识尘境。[等者等于色、空],这个[等]不只包括明、暗,还包括色、空。[本科尘],本科之尘就是外尘。[以明、暗、色、空四字,互为隐显]。有时候隐藏起来,有时候显露出来。[如言色空],如果讲到色空的时候,[是合明暗之色以对空];明、暗是色法来对虚空。[单言明暗,是开色]为明、暗,但是,也包含摄受了空,[以摄空;如言见空,是以空摄色],如果说见到空,就是怎么样?同时就包括见到了色。是以空摄色,色跟空二个不能离;明跟暗也不能离,讲一个就包括二个;讲二个就包括四个。[而对见也。文中开摄不定,故先明之。则明暗等,因见分析]:如果明暗没有见性的分析,则无所明、无所知。这个时候[是开色以摄空],这个色就是指明、暗等等,开这个色法以摄空。
[即因此尘境,而见始得以分析],要不然见性是无形的,怎么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见托尘立],为什么?没有外尘,见性就无所分析。[尘因见显,例知其余,五根、五尘,莫不皆尔。即下文所谓:由尘发知],由外尘而引发内在的知,这是能所一对,不能分离,有所,它一定要有能;有能,一定要有所。[因根有相],因为根性,才有办法了解、剖析外面的相。[相见无性],[相]是外相;[见]是内见,内根之见,简单讲就是外在的尘相和内在的根性(内在的见性),本来是无性的,就是空无自性的;外在的尘相和内根之见本来就是无性的。[同如交芦]。如同交芦就是暂时缘起,推倒一根,没有尘就没有根;没有根也没有尘,所以,推倒任何一方,另一方就不能成立,叫交芦。交芦最主要是强调它是缘起、空无自性、是暂时凑合在一起的。[根尘皆无独立之自性]。因为能所是不能分的。
[巳二就尘详辨] 经文,[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解释一下:此见性到底是跟明暗之相,并太虚空之相;就是跟明、暗虚空为同一体,是同一个体性吗?为非一体?[非一]就是异,或者是不同,就是见性与明暗、虚空是不同一个体性?或同非同?[非同]就是异,或同,或者是异。或异非异,[异]就是非同,[非异]就是同;其实这个是文学上希望它更美,其实讲的就是同跟异。简单讲到底是同还是异,底下或异非异其实就是在讲一样的东西,就是这个意思。再解释一遍,这个见性到底跟外在的尘相——明暗之相,与太虚空之外在的尘相,到底见性跟明暗、虚空是同一体性的?或者是不同一个体性?或者是同,或者是异?分清楚。
[此下就尘辨见]。此下就尘来辨明这个见性。[佛先征后破],[征]就是问,[征以根尘同异为征],我们这个见性到底跟根、尘是同还是异?根就是见性,尘就是明、暗、虚空。[共有四句:一同、二异,三或同或异,四非同非异。以二或二非各成一句,与下文合。佛以二同二异,各成一句,非同即是或异,义无乖也]。这个没什么差别,[问阿难言:而此见大,为复与明暗相(此开色法)],把色法开明暗,[并太虚空之相],太虚空我们知道它是无相,就是同一相了。这样子,眼根的见性跟明、暗、虚空,[为是同一体耶?为非同一体耶]?或者是我们的见性跟明、暗、虚空[为或同非同耶]?[非同]就是异。[为或异非异耶]?其实讲的就是同跟异,[先标征,下逐破]。
经文,[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注意听!阿难,如果这个见性,我们用假设来谈,我们这个见性如果与明、暗,以及虚空是同一体性的,是一体的,不分别的,那么问题就出来,则明与暗,二体相亡?[亡]就是夺,明来暗去,暗来、暗生的话,明就灭了,这二个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相亡就是明来暗就亡,暗来明就亡,意思是互相倾夺。就是不共戴天,有明则无暗,有暗绝对无明,这大家都知道的。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如果这个见性跟暗和合为一,就是跟暗是一体性的,就跟着暗跑,暗去的话就跟着走。如果明来的话,这个见就跟亡,跟暗走了,为什么?因为它只有暗,承认暗,这个见性唯有暗才有见性,明来的时候,这个见性就见不到明。必一于明,暗时当灭?如果我们这个见性,一定跟一体于明相,跟着明相是一,明相走了,或者是怎么样,明相走了就是暗产生了,暗时当灭,暗生的时候明就走了,这个见性就应当灭。如果你一定要说见性跟明相一体,那明相走了,见性也应该消失,因为它绝对不跟暗合,与明合。灭则云何见明见暗?[灭]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见性有随明或者暗而消失的话,则云何尚能见明见暗?
再讲一遍,[灭]就是见性灭掉了,见性随着明,或者是随着暗消灭,见性灭掉的时候,为什么还可以见明、见暗?可见见性并没有随着明、暗消失,无关于明暗,明来见明,暗来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如果说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殊]就是有差别,确实有别,如果说明、暗确实有所不同,意思就是有生灭,明来暗去,暗来明去,知道这个是互相倾夺,就是生灭;可是,见无生灭,我们的见性并没有生灭,所以,说是一体的,又怎么能够成立?那么,见大跟明暗之尘就相同,这一体的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明、暗它是生灭,而且是互相倾夺,见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再讲一遍:阿难!这个见性如果跟明与暗,以及虚空是同一体性的,那么明跟暗这二个体性是互相倾夺的,明生暗就亡,暗生明就亡,暗的时候无明,明的时候无暗。如果见性要跟暗合为一体,明相来的时候这个见性早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跟暗跑掉了。如果见性一定要跟明合为一,那暗生的时候,暗时见性当灭。所以,我们很清楚的,如果见性有随其明暗而灭,为什么我们到目前尚能见明、见暗,可见见性还没有灭,见性无关于明、暗。如果明、暗你承认它是互相倾夺而有生灭,这确实有差别,有差别的生灭性,怎么跟见性本无生灭能够构成一体?一个是生灭,一个是不生灭,说是一体的是不能成立的。
[此破见大,与尘同一体]性。[谓阿难言:此之见觉,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此开色对空),元是一体者,一体则合而不分,此牒征词。下约尘破,则明之与暗,二体更互相亡:暗时无有明,则明亡;明时无有暗,则暗亡。明暗相倾夺,故二体相亡,此见究竟与谁为一耶]?[若与暗一下六句,正以显谬。此见若与暗为一体者,明生暗灭,则见应当与暗偕亡,云何又能见明?若必此见与明为一体者],你硬要说见性跟明是一体的,[暗生明灭,则见亦当与明以俱灭],这个见性也应该跟明就跑掉了,[云何又能见暗?后二句,则连上分解颇顺。倘欲另解灭字,当承上双约明暗,承一二两句,谓见既随暗而灭,当明现前,云何见明?承三、四两句,谓见既随明而灭,当暗现前,云何见暗]?意思就是明、暗各有来去,但是见性没有跟着来去。[若明暗殊],有差别,[见无生灭],没有差别,[一云何成]?明、暗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这二个讲一是不能成立的。[此三句,结成非一之义。以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虽复差殊],因为它是生灭,怎么样?[见性本无生灭,一体之义,云何得成]?明暗是生灭,一个是不生不灭,说它是一体性的,是不对的。
经文,[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如果说这个见精(就是见性),与暗跟明不是一体;前面讲一体不能成立,如果说不是一体的,好,现在佛就问了:你这个见性离开明相、暗相,及与虚空的无相,来分析这个见元,好好的了解一下,外面的所知的尘——明、暗、虚空都不存在;[离]就是不存在,如果见性跟明、暗不是一体的话,好,离开了明、暗、虚空,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分析吗?叫做分析见元,作何形相?你看看,没有东西可以分析,既不见明、也不见暗、也不见虚空,你叫见性怎么起作用呢?怎么分析?没有外尘,外尘的所知不存在,见性的能知也不存在。[此破见大与尘非一体。见精见元,俱见性之别称]。也可以称见精,也可以称见元,也能称作见性。[谓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则见当离尘],这个见性应当离外尘,[别有自体。下显不能离尘,若离明暗,及与虚空(开色对空),分析汝见元本体,究竟作何形相]?分析你这个见精的本体什么形状?没有形相,我们知道心是无形相的,见性当然是没有形相的,依于根而显,依于尘而有能所。
经文,[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解释一下:如果我们见性离开了外面的明相、暗相及离开了虚空的无相,那么这个见性没有所知的相,这个见就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异]就是离,把它抽掉,从何立见?你从何立这个见性呢?为什么?没有东西啊。[上四句明离尘,则见无体,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后三句结成非异之义,若明、暗、虚空三事俱异(离也),无尘不能立见],没有所知的尘,如何有能知的见?[如是云何可说,此见与尘非一体耶]?难道说这个不是一体吗?离开了明、暗、虚空你根本就没有见性啊!
经文,[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这个明跟暗是互相违背的,为什么?它是异。它是不同的,二性是互相倾夺的,所以明暗是相背的。这怎么是同一体呢,怎么可以讲是同一体呢?意思是明、暗相互倾夺,它是生灭的,怎么能说外在的尘境跟我们的见性是同一体性呢?明、暗本身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说相同是不对的,或同,同一体性是不对的。但是,急转之下,离开了明、暗、虚空,这三种外在的尘境,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显露不出来,就本空了。这个见性不能离开明、暗、虚空,所以,说它是异是不对的。意思是它跟明、暗、虚空是一体的,因为离开了明、暗、虚空就没有能知的见性,怎么可以讲它是不同。[此破或同或异。此或同即一体,或异即非一体,悉本前义。明暗互夺两亡,是为相背,云何或同?离却明、暗、虚空三者,元无独立之见,云何或异]?见必须依尘,尘也必须依见;没有根哪里有尘,没有尘哪来的根,是不是?
经文,[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分空就是分所见之空跟色法,还分一个能见的见性,这样硬要把它分开来,其实根跟尘本无边畔;畔就是中间的界限,能见的见性跟外在的色、空,所见的明暗、色空这个法,其实并没有中间界限,没有办法分。怎么可以讲它是不同,因为没有界限它就是同。这个见暗跟见明,此是生灭,但是,我们的见性并没有改变,它从本以来都是不生灭的。当然一个生灭,不同于一个不生灭,意思就是还是差别、不同之处;明、暗是生灭,见性是不生灭,说异是不对,说非异也不对,怎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可以讲没有差别呢?[此破非同非异。首句以空摄色],用虚空来包含色法,[若谓见性,非同于尘,应可分析,各自有体,现今分析所见之空(摄色),分析能见之见,本无空、见,边际界畔可得,云何可说为非同乎?见暗见明(开色摄空),明暗有互相倾夺,见性无迁变改易,一则生灭,一则常住,不得混同,云何可说为非异乎?辨见至此,可谓尽矣]。分析见性一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非常清楚了,尽了。[故下阿难,而得明心生信之益]。这是后面的七大讲完了,阿难生起信心了,所以就讲偈颂赞叹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就是阿难生信以后赞叹这个楞严大定。
经文,[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阿难及大众要好好的微细的审详,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微密的观照,弄清楚这个见性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见精是怎么出的?明相从太阳而出,暗相从黑月而来,通从虚空而显,壅有所阻碍就归于大地的色法,如是这个见性,眼根的见精因何所出?到底是为什么能显现出这个见精?好好的冷静一下到底从哪来?是同吗?是异吗?或同或异吗?[上以四义,已破见大无和合相,再令审观生信,故谓汝更加细审。下二句即释细审之义,必令观察现境,穷极见源而后已。当观所见之明相,从于太阳,暗相随于黑月,通相属于虚空,壅相归于大地,各有从来,汝能见明、暗、通、塞之见精,毕竟因何所出?既无所出,将何和合耶]?既然没有出,当然就没有和合这个东西。
经文,[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见觉就是见精是有知觉的;空顽,而虚空是没有知觉,是无情物,是无情的。所以,这二种体性各异,一个是有情的知觉性,一个是虚空的无情性,[顽]就是顽钝。这见觉空顽重点在强调什么?强调体性各异,体性是不同的,在强调这个。体性不和,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也不能说这个见精没有原因自己跑出来。也不能坏缘起,缘起自性本空,假借方便的缘起,其实缘起也不可得。[此破非因缘非自然。见精有知觉,虚空是顽钝,体性各异,非和非合,何得谓曰],怎么可以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有?既非因缘,不应见精,无从(因也)自然而出]。
[巳三合会警悟][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解释一下:若见、闻、知,这个讲三个就包括六根的根性;见闻觉知等六根之根性。这个性圆周遍,这个性是圆满的,是周遍法界的,它本来就不动摇,因为它非根、尘、识。只要你心如如不动,当知无边不动的虚空,并其动摇的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是有相的,虚空是无相的,加上这个见大,统统叫做六大。为什么?都是如来藏性所显现的,地、水、火、风、空、见,完全都是如来藏性,有情、无情都是如来藏性,根本没有能所。大悟的人悟到什么?都是平等,没有分别,没有能所,绝对的真心,彻底的解脱,对假相上的执着跟分别,也不在假相上起种种的颠倒,不贪婪、不嗔恨,也不愚痴,为什么?本来就是你心中的东西。
[佛意以此见大,合前五大,同名六大,会归藏性。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合会情与无情共一体。首句若见、闻、知:六精举三该六。性圆周遍:性即六精之性,本来圆满,周遍法界,非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方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生灭,非先无今有,今有后无,乃是常住义]。什么是佛?就是证得法界永恒的慧命,相妄性真,相显现生灭当体即空,其实就是不生灭的如来藏性。在这一期生灭里面,他开采出来了如来藏性,可是藏性其实是永恒存在的,但是随缘显现这个相,是方便来度众生的愿力。因此生命来讲,什么叫真正永恒?见性就得永恒。什么是开悟?于刹那之中即见永恒是开悟的圣者。哪种是明心见性大悟人的心境?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觉性独立存在,周遍法界,没有什么增减,永远是寂照常住的东西,这个就是佛的伟大。[阿难后悟遍常二义],周遍法界。[皆由此也。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与此见大均平,以其体性平等,可名六大。均字,上科作同义解,此科作平等解,义俱可通]。
[性真圆融三句,即会相归性],诸位,相就是差别,性就是不差别;相就是有种种的分别,归性就是没有差别。会相归性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你讲经说法,一直在相上打转,叫人家怎么做,而没有会归到心性,这个名为相说,叫做善巧方便。性是究竟第一义谛,这是诸佛菩萨的心,佛的心就是真性,真性就是佛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的重点在告诉你:没有明心见性,根本谈不上修行,因为你根本就不认识佛,佛号诵的很大声,诵经诵的很整齐,拜山拜的很好,放生放的无量无边,很好!师父赞叹你,有这样的善根不容易,但是对佛的心性不能了解跟体悟,你是什么?门外汉,连进入佛门都没有;进入佛门就是进入佛的心,你没有进到佛的心,你不认识佛。《金刚经》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就告诉你,要认识佛心才是佛弟子,离相才能认识佛。我们现在讲来讲去,你要用功,可是要怎么用功呢?多拜佛,拜佛是相啊!念佛,念佛是声相啊!《金刚经》讲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未完)
楞严经讲解181:注意这个循业妄现;就你现在看到的什么都是你的业所影现的
楞严经讲解182:识借由根而显,识不是根,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楞严经讲解183:对一个人产生一种痛恨恼怒等情绪,这个就是我们本性的第二个月亮
楞严经讲解184:我们的面目是不思善不思恶,对错是心的观念,观念是心的影像
楞严经讲解185:修行人不必在饮食上一直超过本分事的享受,大部分的人是吃坏的
楞严经讲解186:看到的那个法尘只是影像。影像会变成一种观念跟回忆
楞严经讲解187:这个识并不是坏事,如果一定要坚持识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见性了
楞严经讲解188:意识心就是执着影像,影像名之为法尘,而法尘并无实物亦无实体
楞严经讲解189:化有为无、化繁为简、化生灭为不生灭是修行人
楞严经讲解192 :下无间地狱的人是一点福报都没有,福报全部用尽享尽
楞严经讲解193:真正忍辱的人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
楞严经讲解194: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都在这八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