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记22:我们不应该注意法门,重点在目标,就是启发清净心跟菩提愿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
上净下界法师(2017.9.27开讲)
注:资料来源自净土教观学苑
【383】不能只做因缘的修证,而忽略了心性的安住!
在法华会上之前,二乘人的修学叫做依法修学、各得其所,他们都是在各自的法门修学。比方修四谛、十二因缘或者菩萨的六度,都得到各自的功德,以为这样子就大事已办了。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二话不说,他不再讲你们的问题了,佛陀把自己的智慧现出来。其实,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不但是告诉二乘人,它后面的重颂有说了,包括了权教的菩萨,包括凡夫。只要没有入初地之前,佛陀就是把他当当机众。就是说,其实诸位你们要知道,佛陀的智慧是有两套智慧:一个是因缘的修证,一个是心性的安住。而你们三乘人只做了一件事情,叫做因缘的修证,你们已经忽略了心性的安住。就好像我们看到了佛陀的瑞相,但没有看到那一道光明。这隐隐约约是佛陀要开显那一道光明。我们看这个光明是怎么回事,佛陀当初为什么没有说。
【384】佛陀为什么能够以三乘的方便来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壬二、明释迦权实
舍利弗!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佛陀讲完十方诸佛的智慧是如此,他也讲讲自己成佛以后是怎么度化众生的。他说,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我怎么度化众生呢?我是用种种的因缘——就是观察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三乘的法门,这个就是种种因缘;也用种种简单的事物来譬喻这个道理,比方说梦幻泡影等等这种譬喻,来“广演言教”,广泛地用言词来说明这个三乘的道理。总而言之,佛陀以三乘的方便来引导众生。干什么呢?“令离诸着。”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如来有种种的方便知见。如来的知见,这个地方指的是实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方便知见,指的是种种的三乘因缘的修证,方便知见就是权智。佛陀实智权智都具足。因此,“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这个“无量”,就是指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碍”,佛陀的四无碍辩才;“力无所畏”,十力、四无所畏是佛陀的广大的智慧,能够无所畏惧;乃至于四禅八定种种的“解脱三昧”,在三昧当中生起种种的波罗蜜,所谓的“不起灭定而现威仪”,这个就是解脱三昧。都能够深入无边,“成就一切未曾有法”。就是说,佛陀为什么能够广设方便呢?因为佛陀曾经亲近十方诸佛,而且也曾经经历过很多的众生,所以他能够广设方便。他有这样的一种因缘的经历。
【385】佛陀度化众生有哪四种方便?
这个地方的经文,古德的解释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无数方便”,第二个是“令离诸着”。
首先我们看佛陀度化众生的方便。天亲菩萨讲到,佛陀度化众生有四种方便:第一个是往成就。佛陀在大般涅槃当中是没办法度众生的。佛陀必须以大悲的愿力从空出假,来到凡夫的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就是他要往生,随愿往生。第二个,教化成就。佛陀必须要用种种的随类化身,应该现什么身。他也要考虑这个身相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说成就。他要根据众生的根机,说三乘乃至于五乘的法门。最后,功德毕竟成就,使令众生依法修学而成就相应的功德。这个地方就是佛陀的方便,他就是有四种方便。这是天亲菩萨的解释。
【386】所有的修行,以佛陀来看都叫做“令离诸着”
其实,这句话重点在“令离诸着”。“令离诸着”这四个字,其实跟我们一般凡夫的理解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这个地方已经不考虑凡夫的需求,也不考虑凡夫的知见。佛陀在本经的说话是单刀直入,不再遮遮掩掩。我们以前的理解是这样,比方说我们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一个善业的造作,所以我们生天了。为什么生天呢?是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因为造五戒十善的业因,而这种善因成就人天安乐的果报。这种因果的问题,怎么就“令离诸着”呢?其实佛陀不是这样看的。
诸位!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看五乘法门。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佛陀讲五戒十善的目的,是让他远离三恶道的执着。这种五戒十善对一念心性产生一种因缘的熏习,它自然出现人天果报,因为你不再执着杀盗淫妄。心性它是这样,你放弃了A,它就给你B;你放弃了B,它就给你C。就这样子。你放弃的越多,你就得到越多。所以,从佛陀的知见来看这个五乘,他是说:因为你修五戒十善,所以你远离了三恶道的执着,出现人天果报;因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远离了三界果报的执着,所以你才出现涅槃寂静;因为你修菩提心,六度法门,所以你远离对涅槃的执着,才出现菩萨的功德。这个是佛陀的看法,叫做“令离诸着”。
但是对我们凡夫来说,不是啊,我们叫做修因证果。你一个权教的菩萨说:我今天修布施,我可不是白布施的,我是要成就布施波罗蜜的功德;我持戒,是要成就持戒波罗蜜的功德。我们凡夫是一种有所得的因缘造作。但是从佛陀的眼光,他是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人天果报你本来就具足了,你是用布施持戒的方法把它启发出来而已;涅槃寂静的功德你本来也具足了,但是必须要四谛十二因缘的观察才把它显现出来;你西方极乐世界功德也具足,但是必须要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把它启发出来。这说明了佛陀为什么能够有这种方便力,因为他亲近十方诸佛,他过去也勇猛精进广度十方众生。他一方面广修法门,又把这些法门套在众生里面,他累积了广大的智慧跟经验。他知道该怎么做来启发众生的自性功德,叫做“令离诸着”。
所以我们从此看得到,佛陀看事情,所谓的佛的知见,跟凡夫的知见的确有落差。就我们来说,我们叫修因证果;对佛陀来说,因为你放弃了下面的东西,真如就报答你,给你上面的东西。你放弃了娑婆世界,真如就给你极乐世界。就这么回事。就是,所有的修行,以佛陀来看叫做“令离诸着”。蕅益大师整段的经文就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是从佛陀的眼光来看我们的修证。这个地方,隐隐约约也看得出有一点不一样的情况出现,佛陀看样子是要讲真话了。他不再站在众生的眼光来看事情。
【387】为什么佛陀所有的方便,都来自于一念心性的成就?
辛二、绝言叹二智分二
壬一、举绝叹之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这以下解释前面那一句话。为什么我们修了这么多法门,只有一个目的叫“令离诸着”呢?他说,舍利弗!因为佛陀能够有种种的分别,他能够分别众生什么样的根机、应该说什么样的法门,来巧说这些三乘的方便。“言辞柔软”,这个地方指卷的是佛陀应机说法。佛陀也不强求,恒顺众生,要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佛陀说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这么多的善巧方便,是因为,“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陀在一念的心性当中全部具足成就。说到重点了!就是说,佛陀所有的方便,都来自于一念心性的成就,就是“方便有多门”,其实是“归元无二路”。
【388】你要用目标来引导法门
我以前在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也发现过这个问题。我读佛学院的时候,一开始做老法师的侍者,我亲近过五个老法师。我们当然平常听老师上课,下了课有时候跟老师也喝茶、请教问题等等,私底下有互动。我做侍者,我跟老法师的互动可能还比较多的。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说,当我跟某一个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这位老师讲的就是持戒,啊,赞叹持戒法门不可思议,整个修行就套着以持戒为根本。我在亲近另外一个法师的时候,那个老师他老人家喜欢修止观的、参禅的,他就以止观的法门,啊,这个止观是一切妙,第一妙法。用止观来引导我。另外一个法师是学教的,他就把整个天台的教观讲得非常玄妙。我们一个初学者,当然我们是学习所有老法师的优点,但是学完以后我们会想一个问题,持戒、止观、教理到底哪一个比较重要?我想每一个初学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佛教很多元化。就是,佛陀讲这么多法门,我到底应该怎么做?一开始我们在法门当中产生疑惑,因为太多门了,不知道进哪一个门。后来我慢慢学经典,看了蕅祖的开示,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我们不应该注意法门,重点在目标。你要用目标来引导法门,叫做称性起修。
【389】所有的法门的重点,就是启发清净心跟菩提愿!
所有的法门的重点,就是启发清净心跟菩提愿。你怎么样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法门对你就是妙法。如果你今天不知道这个道理,你执着那个法门,你只是想要通过这个法门来修因证果,那你失去了佛陀的本意了。方便固然有多门,但是请你记住一件事情,佛陀的目标只有一个:开显自性的功德,启发你的菩提愿。就这件事情。所以,我们可以从目标来检验我们的因地对不对。就是说,你今天这个法门越修越执着,结果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那这就不是佛陀的意思。佛陀前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再把佛陀这句话看一下。佛陀“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干什么呢?令离诸着!结果你自己从法门当中把自己绑住,这个就违背佛陀的意思了,背道而驰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所有的言辞,都是一念心性具足,所以发动出来。就是,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它的方向是很清楚的,就是清净心跟菩提愿。就是依体起用,从一念清净心的角度而开出无量的法门;众生从无量的法门回到清净心。就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390】因缘果报的修证与一念心性的安住,这两个怎么融通?
你现在把这个道理弄清楚以后,我们可以开出真实相了,佛陀开始讲真实相了。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佛陀讲了两件事:一个权法,一个实法。权法就是因缘果报的修证,实法就是一念心性的安住。这两个怎么融通呢?这个就是下面的重点,也是本经的重点。有人说〈方便品〉是整个《法华经》前半段开权显实的核心,那么这段经文是整个〈方便品〉的核心。也就是说,你把这段经文弄清楚了,半部的《法华经》,什么叫开权显实,你就了解。开权显实就是你怎么把因缘修证的权法跟一念心性的安住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你怎么把佛陀所现的瑞相跟那一道光明圆满地结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这以下经文要说明了。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段经文我们先做理论的论述,再做实际的操作。“止!”佛陀就止住舍利弗说:“不须复说。”我知道你现在有很多话要讲,你有很多疑惑。你先不要讲,我先告诉你权法跟实法的关系。佛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这种权实二法的操作是怎么回事呢?是“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就是,当我们把因缘的修证跟一心的安住合起来,这个就是诸法的真实相,就是圆满的相状、圆满的功德。那么什么叫诸法实相呢?所谓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乃至于本末究竟等。前面的“如是相”到后面的“如是报”不离开一念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我们解释一下。
为什么这个十如是是诸法实相呢?天台的慧思禅师有三转读法。第一个,我们看“如是相”这三个字,他是把它念成“是相如”,把“如”拉到后面。“是相如”,这个相是如。当然这个道理也是通于“是性如”乃至于“是报如”。这个是发明一心三观的空观的意思,就是发明清净不变之体。这个就是实法,就是“一切法是如”。这是第一个概念,这是空观。这是所谓的实法,清净心。第二种,如果你把它解释成“如是相”,那就是一心三观的假观,显出因缘果报的差别相状。这个就是“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因缘果报”。第三种读法是“相如是”,一切法是“如是”,那表示中观。清净心不碍因缘果报,因缘果报也不碍清净心,两个同时存在,不互相妨碍。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是“相如是”。
慧思禅师说这段经文有三种读法,如果你是“是相如”,把一切法会归到如,那么当然就是空观;把一切法会归到相性体力作的差别,那就是假观的因缘修证;你把空假两个合起来,就是中观。这个是理论的解释。
【391】如何操作诸法实相(一)
这诸法实相是很好用的。就是说,你操作这个,会很快地让你能够破妄显真。诸位!回家的路是不一样的,真的是有快慢。没有快慢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判教。《法华经》凭什么判作圆教?就是你用它的方法,达到的效果,一天超过别人的一劫,日劫相倍。它的方法叫做妙。如果你不用《法华经》,你慢慢耗,也是可以;但是这个法门,就像你坐在一个鹿车。鹿子推的车子跟大白牛车当然进步不一样。我们今天把这个诸法实相的操作会归到净土。净土宗的心性,一念心性观,第一个当然就是空观。空观的意思就是离相清净。当然这个重点在离相,因为你这个相状是怎么离开的,很重要!你要离开得不对,会错损菩提,后面的假观就有障碍。所以我们在修空观时一定要注意:空掉烦恼妄想,但是保留菩提的作用。
所以它这个离相,古德解释它,多两个字,叫做“见相离相”。这个很重要。我解释一下。比方说在虚空当中,我们的一念心性就像镜子一样,在大地有一个镜子。那么镜子就有两个动作:第一个,见相。我们要把我们所经历的相状先现出来,比方说,他是一个喜欢钱财的人,我们就必须把财富在空性里面现出来。哦,“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财富在一念心性(就像镜子)现出来以后,然后你就观想,它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是本来没有的。这个时候,离相。先把相状现出来,然后脱离相状。这个相状从空性而来,你就观想它回到虚空而去。这是财富的相状。当然,你也可以说,我对某一个眷属特别执着。你把眷属的相状现出来,也是见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然后“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没有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它的当体即空,又离相。
如果你年纪很大,还要多一个,你把你的色身也现出来。我的五蕴身心世界,不管是男众相女众相,也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最后脱离,离相。你能够这样子地,从心性把相状现出来、脱离,现出来、脱离,你的心训练出来,一天只要十五分钟,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必须为临命终培养一种免疫的功能。我们不知道临命终会发生什么相状,没有人会知道,但是肯定会有事情。临命终绝对不平静,没有一个人是平静的,因为临命终叫做算总账。而临终的正念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起贪恋颠倒。所以这个相状一过来的时候,你的离相的功力就很重要,叫安住力。所以,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中面对相状那种脱离的功能。这第一个,“相是如”,就是安住一念清净心。
安住!我再讲一次,诸位!安住是用智慧去观照。我要提醒大家,如果念佛人你现在对于相状是用佛号来抗拒它:欸,我打妄想,我转念念佛。你是用事修,你是用“时时勤拂拭”。你平常可能还可以,因为平常精神体力旺盛,事情也没那么复杂。但是你不要把平时的正念比况成临终的正念。平时的状况是在你的操控当中,你可是在一种有冷气的佛堂,没有人干扰你,所以你用佛号压住所有的妄想。你用这个方法,到临终你就完蛋了,你就惨了。第一个,你的信心羸弱,你的第六意识心力羸弱了;而你的妄想又复杂了。敌人变强,你的能力变弱,如果你只是靠禅定的止的力量来面对妄想,你就行不通,这个坎就迈不过去。等到你那个时候知道,来不及了!但是诸位要知道,理观它是不受影响。它不会因为身体虚弱,也不会因为你妄想多而受到影响,因为理观的智慧不容易破坏。所以你最好检查一下你是怎么离相的。如果你现在的离相还是用取代式的,那你就危险了。我先提醒你,你可不要到临终再后悔。
按照《法华经》的意思,就是正念真如。你忆念它本来清净,所以人生无所得,而智慧的获取是不可破坏的。所以,第一个,我们现在操作整个诸法实相,先回归到一念心性,这是很关键。就是,所有的因缘修证,请你将心先归零,先所有的相状都离开,因为你不能带有任何的执着。就是说,我们成佛要找到成佛的正因,我们必须要拉到跟佛陀同一个平台,这样子你的进步才会快。所以我们慢慢地先训练自己,见相、离相,见相、离相。
【392】如何操作诸法实相(二)
第二个就是假观了。如是相,如是性,就借相修心了。当然,从大乘佛法,它的借相可能借佛道的相、借众生的相。但是从凡夫的角度,我们建议你不要借众生的相,因为借众生的相生起大悲,你可能会动感情。所以一般在初地之前的菩萨,都是以佛道,以上求佛道的相状。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净土宗借的相状有两个:一个是依报的相状。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就是大地、宝树、楼阁。大地,黄金为地,水晶等等;宝树,楼阁还有莲花、池水。当然,你说这样太复杂,那你可以很简单,你就观想莲花也可以。你观想极乐世界,你第一个去的地方叫做莲花受生。你莲花观成,照样往生。说极乐世界有莲花,放大光明。
第二个,正报。正报就是功德想。前面是庄严想,这是功德想。观想在极乐世界你得到一个果报体的功德:一是远离恶道。这个远离恶道对你很重要,远离痛苦。还有身心安乐、衣食自然、具足五通、寿命久远。最后一个最重要,见佛闻法。诸位!你观想极乐世界,借那个相状的时候,不能把见佛闻法忘掉。如果那里面老是离苦得乐,那跟诸天没有差别。一定要在极乐世界的功德里面放一尊佛陀下去,还有诸大菩萨,不共于诸天。你这样子的相状不断熏,就是,当我们的心离相清净以后,把极乐世界的功德相状放进来。然后呢?然后产生信解发愿,告诉你自己,这是我自性本具的,我一定可以往生,而且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就是假观。
不要小看这种相状的熏习,因为你在熏习的时候,成就一个往生的因种。而你这个因种跟一般的不一样,跟打妄想不一样,因为你先离相以后再栽培下去的。就像天台宗说的“三兽过河”。它说,我们平常在修假观的时候,你看兔子也过河了,马也过河了,大象也过河了。但是你看兔子跟马都没有踩在地上,只有大象整个脚踩在实际理地。就是说,虽然我们平常散乱心的时候也可以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但是你把心归零、离相以后,你这个时候的相状的熏习就像大象的脚直接踩在地上,叫做整个栽培在你的一念的清净心中。那是很深的。就是说,诸位!我们现在栽培往生的力量,必须要不可破坏。因为临命终的问题很复杂,你那个地基要直接打在实际理地,不能打在那种流动性的生灭因缘。
【393】如何操作诸法实相(三)
整个诸法实相的操作就是,离相清净,然后借相修心。当然,你离相清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你心性的妙用,因为你还得要借回来。为什么佛陀可以成佛?因为他掌握了诸法实相的修行,他知道怎么样地“相是如、性是如……”他先回到一念的清净心,离相清净;然后再产生相状的活动,再“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因、缘、果、报”;最后把这两个平衡。
实法妙,安住一念心性;权法妙,因缘的操作。这两个合起来叫做诸法实相。这样子讲,我们从这个诸法实相来看阿罗汉。阿罗汉其实没有错,至少他也是有借相。他借苦集灭道的相,他只是缺乏了一个安住一念心性。你把这个妙法补上就好了。意思就是说:诸位声闻人,你不用紧张,你们并没有走错路,这个只是五百由旬跟三百由旬的差别而已,你只要补上一个妙法就好。就好像说,我们今天从高雄要到台北,你到了台中。你没有走错路啊!你只是不圆满,可没有人说你走错路。你只要把后面那段补上去就好了。
意思就是说,其实,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的相状,重点在最后那一段,“如是本末究竟等”。你只要把前面的所有相的因缘果报拉到一念心性,来启发你自性的功德,你只要告诉自己:莫向外求!极乐世界是你自性,你不用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你也不用管极乐世界离你有多远,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安住了没有,重点是你是不是有欣求、是不是发愿、是不是有佛号!就是说,往生是你自己的事。其实阿弥陀佛有没有来,他只是一个助缘。阿弥陀佛他发的愿,肯定来的。就是说,临命终人,你只要把你的事情做好了,佛陀就会准备好。“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你临终的时候,一天到晚注意佛陀来了没有,你反而没有安住一念心性,自乱阵脚,那这个因缘的操作就整个乱套了。这个地方就是说,诸法实相完全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就是诸法实相。而你今天照这个方法修下去,你的因缘是直接栽在一念心性,不是栽在念心识。一念心识是生灭心。你是种在不生灭心,那就不可破坏了。不可破坏,这个善根就强了。
【394】佛陀为什么他可以成佛?
庚二、重颂分二
前面是一个长行,佛陀等于简略地说出佛陀的智慧,然后他是怎么成就的?因为他修了一心三观。最后用重颂来加以说明。重颂当中分两段。
辛一、颂寄言叹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我们看“颂寄言叹二智”。蕅益大师的意思:寄言,是偏重在方便的因缘的修证;离言,偏重在真实的一心的安住。把前面的“寄言叹二智”进行重颂:“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说,世尊所成就的甚深广大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一切的诸天世人乃至于一切九界众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这个地方赞叹佛陀的真实智慧,就是安住一念心性。为什么他可以成佛?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站在离相的清净心,所以他能够成就佛陀的十力四无所畏,乃至于种种的解脱三昧,乃至于种种的诸余法,包括三身四智,种种无量陀罗尼门。他都能够在一念的心性当中,通过十法界十如是的操作,而成就这种因缘的果报。这是赞叹佛陀的权实二智。权实二智是怎么来的呢?“本从无数佛。”在因地的时候佛陀亲近十方诸佛,先明白了这个权实二法的道理,这种甚深微妙的道理,然后经过无量劫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历练,最后在菩提道上成果,最后圆满具足。就是因为安住清净心,因为发起菩提愿,然后借相修心,所以才成佛。
【395】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大师!你老人家开悟了(蕅益大师二十五岁开悟,他自己都承认了)。开悟以后你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开悟以后,你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怎么想?蕅益大师讲四个字,叫做“炽然修福”。你想不到吧?他不是说你既然本来具足就等着,他不是。一个开悟的人,那叫一个主动积极。他知道本自具足,但是要假借因缘来开显。所以天台宗叫做什么?叫做“性具缘成”。一念心性本来具足,但是要靠因缘来成就。有些人说,那我开悟了以后,我怎么就不想炽然修福呢?有些人开悟以后说,我什么都不想做呀!那表示你没真开悟,你可能有点偏空了。就是说,你那个开悟,不是诸法实相的开悟。这个地方就是判断。一个人回归到一念清净心的时候,你知道你有自家珍宝的时候,你会主动积极地、想尽一切的因缘把它开显出来。这个是真的开悟。所以,佛陀成就了甚深微妙法、成就一念心性以后,他是以什么样的力量来开显本具的功德?你看甚深微妙法是“难见难可了”,一念心性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他又能够用无量劫的时间来称性起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是真正的开悟。
【396】为什么佛陀能够广设方便,权智不可思议?
辛二、颂绝言叹二智
壬一、颂释止叹意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如是大果报”,这是佛陀的广大的果跟报,这就是如是果、如是报。果就是菩提,报就是大般涅槃。它是怎么来呢?是由如是相、如是性的因缘造作所显现出来,我跟十方诸佛才能够真正地亲自证得。这段经文,其实某种程度比较偏重在佛陀的假观,因缘的修证。就是说,佛陀明白一念心性以后,你看他所经历的因缘有两大段:他亲近无量诸佛;第二个,接近广大的众生。所以他才累积了这种假观的力量。
这个假观其实很难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过去我们讲过一个净土宗的往生的事:刘程之居士,他跟慧远大师是同一个时段,他修莲花观,他就依照《观经》里面所说,观极乐世界、七宝池。那个七宝池是流动的,它中间有一个如意珠,然后流出水,那里面莲花在那边流动。他就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观想。结果有一天,突然间在佛堂里面出现真正的八功德水、莲花,他还可以把这个水舀起来吃。当然,他的净业成就了。
现在,我们问题来了:刘程之他怎么知道要怎么观想?就是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胡思乱想?这个相状是谁给你的?只有佛陀知道。“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所以,这个相状是不能随便修的。就是说,你怎么知道布施就能够成就富贵?你怎么知道,布施的相状在你心中不断地运转运转,你来生就有福报呢?你怎么知道呢?佛陀说的!你怎么知道,持戒的相状在心中不断地熏习,你来生就能够成就尊贵身呢?你怎么知道,这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佛陀说的!
为什么佛陀这么聪明?因为佛陀他可不是只有安住一念心性。我们来看看佛陀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看看第四十六面,看后半段。它说,佛陀怎么能够实现这个圆满的诸法实相?因为佛陀不但安住,发明心性以后,他老人家的不可思议有两件事情:“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把佛陀的法门全部学会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下面那句话,他能够以大悲心来到众生法界,勇猛精进,广度众生,积集他的经验,“名称普闻”,所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那可不像阿罗汉只是一条路,苦集灭道一条路走到黑就算了。佛陀是了解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他才有资格广设方便。这个意思也是赞叹佛陀的权智不可思议。
【397】修行为什么要超越因缘又要面对因缘?
所以,我们现在慢慢看就知道,从佛陀描述他老人家自己的成长过程,他所成就的,我们大概也看得出来,佛法修学是这么回事!简单地说,理观的时候是超越因缘,要离相清净,本来具足。什么叫具足?就不是因缘所生法。就是我们在内观的时候是超越因缘,但是在事修的时候要假借因缘。所以,这个因缘所生法,你执着不得,但是你也放弃不得。你放弃了,你就失去了相状的熏习,你就失去了开显的这种过程。这样的一个事情,佛陀没有出世,没有一个人知道。你知道什么叫做超越因缘又面对因缘,你知道这么妙的道理吗?你会知道吗?没有人会知道。我们一般人没有看《法华经》之前,就是佛陀您老人家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说我业障重,我就拜忏;你说我没有福报,我就修福。谁知道佛陀是假借这样的法门来开显自性的功德?没有人会知道的。那“托彼依正,显我自性”,佛陀不说谁知道呢?
【398】“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就是诸法实相!
所以什么是妙法?有两件事:理观、事修。先理观,安住一念清净心,先把心性显出来。你今天要熏习心性,而不是熏习心识,你先把心性现前:我的心性本来没有这些影像。然后呢,再把影像借出来,我必须要假借它来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我必须要假借佛号、假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欣求,来开显我极乐世界的功德。也就是说,内观真如、外顺弥陀,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灭恶生善、往生净土。这个就是诸法实相,这个就是一佛乘的法门,这是一个快速成就的法门。这个法门,佛陀可是费了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来获得的。他是经过长期的亲近诸佛、长期的下化众生,才能够证得诸法实相。而这个诸法实相,“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会知道的。如果不讲《法华经》,也没有人知道。
这〈方便品〉诸位要回去想一想,因为它会颠覆你过去的学佛的概念。因为我们过去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佛陀的方便说,佛陀并没有把真实相显出来。到了《法华经》佛陀已经把方便打开;该怎么样,佛陀就怎么说了,佛陀不再遮遮掩掩了。所以,我们对过去的思考、过去的知见,可能要试着慢慢地放下,接受佛陀的知见。
回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法华经讲记01: 业力不处理修行就永远没办法上路。解决生死业障是第一个课题
法华经讲记02:成佛之道只有两条路:一是华严 一是法华;凡夫只能走法华经之道
法华经讲记03:你修法门没有太大意义,但你用什么道来引导这个法,这很关键
法华经讲记04:只要跟法华经结合,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成为妙法
法华经讲记05:我们什么波罗蜜还做不来,现在第一件事先把自己投生在佛陀的家族
法华经讲记06:不修一念心性当体即空,你就背负着无量过去永远活在过去
法华经讲记07: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
法华经讲记08: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才会往生,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
法华经讲记09:若你心中有遗憾总是觉得人生亏欠我,那你就会再来一次
法华经讲记10:你都不做内观,所有事修都修尽,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法华经讲记11:业力不能活动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动,这在净土宗很关键
法华经讲记12:众生都是自救,三宝都是助缘;佛不怕你有烦恼就怕你没有善根
法华经讲记13:你的成败前面五年大概决定了,看他前五年的表现定型了
法华经讲记15:如果是净土宗再加上《法华经》,那叫做两道不可思议
法华经讲记17:法华经的善根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因为它是你本来有的
法华经讲记18:你怎么看待业力,业力就怎么看待你;不要整天观想自己业障深重
法华经讲记19:把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把众生心通过观照调成为佛陀的心态
法华经讲记20: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念佛、持咒,要先把你的观行提起来再提佛号
法华经讲记21:我们修学就陷入了因缘的造作,忽略了回光返照因缘背后的那道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