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82: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意根跟眼根是很重要的助行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15)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82

楞严经要义82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76面

辰一、簡六塵

我們在修学大乘佛法的過程当中,我們要掌握一個原則,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所以從佛菩薩的角度來看是:「聖性无不通,順逆皆方便。」佛菩薩引導众生悟入心性的時候,他所針对的根机是广大的,所以你看在经典当中,经常會開出很多很多的法門。《华严经》開出了五十三參,《維摩詰经》有三十二种法門,本经有二十五個圓通。一個醫生他不可能只開一种藥,因為他要面对很多病人,所以他必須把所有的藥都把它現出來,尤其是末法众生,佛菩薩都不在了,佛菩薩应該把很多藥都留下來。站在佛菩薩的角度,他是广開方便法門,「開方便門,示真实相。」但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我們一個生死凡夫的角度,我們的心態是「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我們只能夠選擇自己需要這一部份來修学,不是所有佛菩薩法門你都要照单全收的,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一定要一門深入,要找到自己契机的法門來修学,所以你要簡擇,佛菩薩開示藥的時候他不能簡擇,他平等的把所有法門都留下來。但是我們众生在修学的時候,你不簡擇你进步就变得很慢。針对一個末法障深慧淺的众生,应該怎么簡擇呢?首先本经先把六塵簡擇出去。

色塵不徹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

我們如果以色塵來当回家的路好不好?“色”,色塵,色塵经過我們一念明了心的攀緣以后會产生一种想像,心中的想像跟色塵的結合就变成一种塵垢,色心和合变成一种塵垢,一种心中的影像。這种影像我們依止我們心中的观照力(精了),是不能通達它的体性的,因為這樣的色塵它是一种塵垢相,是一种障閉不能通達的。

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以色塵当作所观境,我們很难去通達它的体性,因為它這种影像障閉性的,我們看到這個影像以后,我們很难体會它的本性是空的,很难体會。而我們一個初心的人,又怎么可以以此障閉的体性,來当作修学圓通的本根呢?這樣一下子就被障住了,就通不過去了,我們看到一個惡逆的境緣的色塵現前,我們很难說它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很难這樣去体會的,所以色塵的障閉性是很难去通達的,以色塵当圓通本根是不恰当的。

声塵言偏   

音声杂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音声有二种音声,一种是无情的音声,比方說你桌子的碰撞等等,這是沒有所謂的語言這一部份。但這個地方所指的是有情所发出的音声,有情所发出的音声會摻杂許多的語言文字,所以它是屬於一种「名句味」。“名”它是詮释自性,“句”詮释差別,“味”指的是文,詮释义理。比方說這是一朵花,這是「名」,它強調花自体,這朵花很漂亮,就有漂不漂亮的差別,這個叫「句」。這朵花很漂亮,這是完整的观念,這個加起來就是「味」。总而言之,音声它是一种名句味的一种詮释,它的特性就是「一非含一切」,一個名不能含攝一切的名,一個句也不能含攝一切句,一個文不能含攝一切文。所以音声在詮释整個法义当中,是不能夠普遍圓滿,沒有普遍性。身為一個沒有普遍性的音声,又怎么能夠当一個初心的圓通本根呢?我們去注意這句話,就失掉其他的話,所以它不能夠圓滿的普遍,這一部份就不適合当回家的路,因為回家要俱足「圓通常」。

香塵不恆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无有,不恆其所觉,云何獲圓通?

香塵的特性必須要合中知,它必須要跟鼻根相結合,才能夠知臭知香。香臭的香塵必須要跟鼻根結合才能夠显現出來。「離則元无有」如果香塵離開了鼻根的了別功能,香嗅的体性就不能現前了。所以身為香塵,是「不恆其所觉,」因為事实上鼻根也不可能跟所觉的香塵经常相結合。所以你以香塵為所緣境,它不能经常現前,因為它必須要根塵的結合才能显現。譬如你以香氣為所观境,但是有時候香氣不現前,那去哪裡找所观境呢?你找不到所观境的,你就不能長時間修学,所以对初心來說不適合。

味塵不一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觉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味塵”,味塵它不是本來就有的,它要假借因緣才有。要假借什么因緣呢?「要以味時有」,必須要味塵跟舌根相結合,才能夠感觉它的存在,它的功能跟前面很像,「其觉不恆一」,既然能觉知的舌根跟所觉知的味塵,是不能经常的合而為一,所以它也是一种生滅性、变化性,对初心來說是不適合当圓通本根的。

触塵不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触塵它必須要能触的身根跟所触的触塵相結合,才能夠將冷熱的相狀发明出來。「无所不明触」,如果只有身根而沒有所触之物,就不能夠明白冷熱之相。所以「合離性非定」,這二個是合是離,体性不決定,這一部份不能操之在我啊!你也不能叫人家一天到晚碰触你,這樣的体性,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所以它不適合当初心的圓通本根。

法塵不徧  

法称為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獲圓通?

法塵我們一般叫「內塵」,因為它是五塵落謝的影像,落在心中产生一种獨影境,它是一种內五塵。它必須要假借外五塵才能夠显現,「憑塵必有所」,它必須要憑藉外在的五塵才能夠显現。法塵的生起一定有它先后次序的差別,你看我們心中的影像有昨天的影像、有前天的影像、有今天的影像,這就是時間上有前后的差別,既然有前后的差別,「能所非徧涉」,能緣的心去攀緣所緣的法塵的時候,就不能普遍含攝,你去想昨天的事,你就不能同時去想前天的事,也不能同時想今天的事情。這种能所互相的攀緣不能普遍含攝一切的法塵,所以不適合当初心的圓通本根。

這地方的意思是說,身為一個初心的圓通本根,必須俱足三种功德:一、「圓」它要普遍圓滿。你看音声就很好,音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的,一個地方有音声,十個人同時听得到,它的角度是三百六十度。二、「通」它不能有障碍,要達无碍。你看那音声不管是牆壁,什么都不能障碍它,它通達无碍,不像色塵,它是不通達的。三、「常」它必須要恆常存在的。這一點在六塵当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它经常很难存在,因為六塵是外在的塵境,不是你決定的,所以你很难長時間修学的。

這地方倒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它是不適合長時間修学,但是從一時的感应、一時的開悟這一部份,六塵有它的效果。你看『禪宗』我們常說「德山棒,临濟喝」,你問德山師: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他拿棒子就打你,就追著你打。你說:我們怎么樣把心帶回家?临濟禪師就訶責你、大声的訶責你。我曾经問達空長老,我們以前的老和尚,他是修禪宗的,問他:為什么『临濟宗』老是打人家呢?達空長老說:〔禪宗〕的道理你不懂。他說:你們教相是讲道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慢慢体會,〔禪宗〕不是這個意思,〔禪宗〕是認為一個人的攀緣心很重,讲道理沒有用,你用棒子打下去的時候,他那個触塵是刺激性的,跟身根接触的時候,那能夠截断妄有。因為你一痛的時候,妄想就突然間脫落,「迥脫根塵」,在那個当下,那個不生滅心容易体會得到,「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因為那個痛太痛了,所以妄想突然間忘掉,截断妄流,妄想之流突然間停止了,那個時候很多人從那個地方開悟。

「棒喝」棒是触塵,喝是声塵,這個地方跟本经有什么差別呢?〔禪宗〕它只是引導你一時的開悟,你也不能老是用打的方式,对不对?因為圓通是長時間的修学,長時間修学你要找一個穩定性,但一時的起悟,那么当然這個六塵,有時候有它一定的力量。我們讲解悟跟證悟是不同的,解悟說你開悟了,但是開悟沒多久你又忘掉了,那是成就一种善根而已。但是你要让善根相续,要破妄显真,那要常修学(后面會讲),前面的不是不好,重點是它非是常修学,你沒辦法一輩子去修它的,六塵不是经常有。所以這個地方要簡別出去,因為外在的六塵,它的現前不是操之在我,這個地方要簡別。

辰二、簡五根      除耳根以外的五根都要簡別

眼根不圓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維虧一半,云何獲圓通?

“見性”指的是眼根見的功能。眼根見的功能它在了別眼前的境界時候,雖然是可以洞然明徹,這是佛像、這是释迦牟尼佛,這是阿彌陀佛,很清楚分明,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明前不明后,它的功能是不能夠圓滿,它只能夠看到前面不能看到后面,所以在四維当中只看到前方的二維,不能看到后面的二維,所以我們可以說它是不圓滿的。身為一個不圓滿的所緣境,当然对一個初心來說是不適合当圓通本根的,因為它不圓滿。

鼻根缺中 

鼻息出入通,現前无交氣,支離匪涉入,云何獲圓通?

鼻根它可以通於入息也通於出息,我們入息的時候是從鼻子到丹田,出息是從丹田到鼻子,它通內通外。但有二個問題:第一、「現前无交氣」,当入息到盡頭的時候,這時候的息會停止,乃至於出息到盡頭的時候,這二個息都會暫時的停止。入息的時候,鼻根到丹田會暫時的休息一下,丹田到鼻根也會暫時的休息一下,會有暫時停止的情況,會中断,是第一個問題。第二、「支離匪涉入」,出息跟入息彼此間是支分離異的,它們不能同時存在,有入息就不能有出息,有出息就不能有入息,不能互相攝入,它們是各自獨立的,有它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它。這二個會变化,对我們产生干扰,因為你观出入息,一下子是出息,一下子是入息,所緣境变來变去,相对來說不太穩定,所以对初心來說是不適合当圓通。

舌根不常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獲圓通?

身為舌根它有知味的功能,但是它不是入无端,它不能夠沒有味塵就产生知的功能,它要有味塵的刺激,知味的功能才能夠現前。你看我們舌頭平常沒有什么滋味的時候就沒什么感觉,它必須要有味塵的刺激才能夠产生了知的功能。假設味塵消失了,這個舌根也就消失了,所以对初心來說它不恆常現前,当然不是圓通本根。

身根不會

身與所触同,各非圓觉观,涯量不冥會,云何獲圓通?

身根跟前面的触塵相同,什么叫相同呢?触塵前面說「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它們二個各非圓觉观,不管是能触的身根,或者是所触的触塵,它們都必須要互相的結合,才能夠产生它的作用。如果互相的分離,這二個就互相消失掉,所以它們都不是圓滿普遍的觉观,不是一切時的現前。「涯量不冥會」第二個問題,能触的身根它是一個心法,所触的触塵是一個色法,一個有知的心法跟一個无知的色法,二個各有它的界限,不能一切時互相的契會,所以云合獲圓通?身根要产生触塵,你要人去碰触你,你不能叫人一天到晚碰触你,這個可能性不大,所以它不適合当初心的本根。

意根杂念

知根杂亂思,湛了終无見,想念不可脫,云何獲圓通?

“知根”指的是第七意識的意根,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為根。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二個是兄弟,有第六意識就有第七意識,有第七意識就有第六意識,它摻杂第六意識的种种杂亂的思想。第七意識的意根在了知法塵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在那邊吵,摻杂第六意識杂亂的思想。所以「湛了終无見」,湛了寂靜的心識除非你成就禪定,否則很难現前。凡夫的心怎么可能成就湛了寂靜的心呢?一定是被妄想一天到晚干扰,所以「想念不可脫」,亂思亂想的第六意識,第七意識是很难脫離它的,在這么多的干扰当中,对一個初心的來說,面对這么多摻杂的亂想,又怎么好去悟入圓通呢?雖然它经常存在,但是干扰多。

我們讲「根、塵、識」,“根”剛好是中間,攀緣六塵創造六識出來。其实我們平心而論,在根塵識当中,六根門頭是相对穩定。你看六塵,這個你沒辦法作主,你不能強迫六塵一天到晚現前,這個你做不到,你在山中修行,你的色声香味触法是不断的变化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白天有,晚上沒有;但六根的話,你可以完全操之在我,見聞嗅嘗觉知,它相对是穩定。有人就提倡捨識用根是有道理的,六塵是变化多端,六識是一天到晚干扰你,你以六識為所緣境那你就糟糕了!太躁动,所以六根基本上是不錯的。当然在簡別中把眼根簡別、鼻根也簡別、舌根也簡別、身根、意根都簡別,不過,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他說:沒有錯,末法時代的確是「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以耳根為主這倒是真的。

我們很多善根的栽培都要透過耳根,吸收很多、很多的法义,但是他提出二個根是不能忽略的:第一個、眼根不能忽略,眼根可以看经典可以看佛像,尤其末法時代,佛陀的法经過整理,因為正法時代沒有文字当然不需要眼根,而末法時代很多的法都靠文字記載,所以眼根也是很重要。其次意根,我們修止观的時候,「都攝六根,淨念相继」,我們依止獨頭意識去攀緣心中法义的時候,或者心中佛號的時候,你还得要假借意根。意根跟眼根是一個助行,耳根是主要的圓通。這個地方是約著長時間的正行來說,五根是不適合,但是我們在瞭解当中要知道,其实根塵識,根相对塵來說、相对識來說,它的穩定性是比較高。

辰三、簡六識。

眼識无定  

識見杂三和,詰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獲圓通?

「識見」指的是眼識生起見的了別功能,身為一個識,它的生起必須要摻杂根塵識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說,你眼根必須要摻杂色塵才能夠生起見的了別功能,根塵識三和。所以「詰本称非相」,“詰”就是追究它的根本來源,它不是一個真实的体相,它只就是一個根去攀緣塵,产生一种暫時因緣的假象而已,它不是一個不变的真实体相。所以它「自体先无定」,它本身的自体本來就是緣生緣滅,本來就不決定。生為一個生滅变化的眼識又怎么能夠当初心的圓通本根呢?我們讲,要回家的路一定要越穩定越好,干扰降到最低,因為我們已经被煩惱耗損太多能量了,所以剩下的善根不多了,用這個当所緣境,又這樣的变化是不適当的。

耳識非初   

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心聞」指的是耳識的了別作用,雖然能夠洞察十方无所障碍。普賢菩薩他用听聞的功能,來洞察十方无有障碍,但是他是生於「大因力」。普賢菩薩听聞耳識的功能,能夠洞察十方,那是普賢菩薩久远劫來修学「法界观」所成就的。「法界观」就是一心万行,依止一念心而生起万行,一心万行,万行一心,是時空无障碍所成就的,是广大无邊的因力。「初心不能入」,這不是一個初心菩薩所能夠成就的洞察十方,那是一個佛菩薩的果地妙用,所以云何獲圓通?不是一個初心的人能夠嘗試的。

鼻識有住

鼻想本權机,祇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獲圓通?

「鼻想」就是佛陀使令孫陀罗难陀观察鼻端的白相。我們鼻端哪有白相呢?那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观想鼻尖的地方有一個白相,然后把心住在那個地方。它是「本權机」,那是佛菩薩的一种善巧的方便,因為這一個人太散亂了。他的目的「祇令攝心住」,佛陀的意思只是要让难陀尊者,把散亂之心安住在鼻端之处。既然是安住,就有問題了,「住成心所住」,当初心的人住在鼻端的白相的時候,就有能住的心跟所住的境,既然有能所的对立,那正是一种生滅心,真实的心性是无所住的。所以身為一個有所住,那么堅固有所住的一個初心,又怎么去悟入圓通呢?又怎么能夠当圓通本根呢?

舌識有漏   

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獲圓通?

富樓那尊者依止舌根來演說佛法。說法是「弄音文」,那是撥弄音声文字。這樣的撥弄音声文字是怎么來的?是「開悟先成者」,那不是一個初心人做得到的,那是富樓那尊者在久远劫以前,早就大開圓解,成就四无碍的辯才,他才有如此的妙用,才能夠說法弄音文。所以不是初心能夠做到的,也就是說,「名句非无漏」,說法当中詮释的名句,它都是生滅的变化之法,並不是第一义諦的无漏之法,所以当作初心的圓通本根不適合,当做開悟以后的一种妙用是可以的,初心回家的路是不適合。

身識不徧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獲圓通?

優婆離尊者受持禁戒沒有違犯叫作「持犯」。它主要的功能是約束我們的身业,当然也以可以約束口业,但重點它不能約束意业。所以「非身无所束」,如果不是身业的話它就很难約束了,它這樣的功能不能普遍於在身口意三业,云何獲圓通?又怎么能夠当初心悟入圓通的本根呢?因為它不普遍。

意識緣物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云何獲圓通?

目犍連尊者他依止意識的妙用,而显現广大的神通,而這神通的來源也不是他因地時修意識观而來的,他是久远劫來早就成就神通,他今生是利用意識來当作显現神通的方便,所以何關法分別?目犍連尊者他显現神通,根本无關於他的意識來分別法塵來作用,他不是把它当作因地修学,他只是把它当作果地上的妙用。一般人是「念緣非離物」,一般人意識去攀緣法塵的時候,是不能離開外在五塵的,都要憑藉外在五塵,那当然會受到外在五塵的干扰。所以身為一個初心來說,是不適合当初心的圓通。我們都知道這個「識」变化多端,我們常說「观心无常」,就是這個意思。

智者大師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這观心法門,观這第六意識是很赞歎的。在整個〔天台宗〕的整個体系当中,他在观空假中三观的時候,一心三观,观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這一念心性其实就是第六意識,就是你這一念生滅心。他認為這個生滅心,你不断用空假中三观去观它,這第六意識就转成不生滅心,所以它的特點是观心。他的意思是說,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就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我們常說的,來无所從去无所至,当处出生,隨处滅盡,它只是個緣生緣滅的毕竟空的体性。即假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发揮得淋漓盡致,天台的假观它把《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发揮得非常清楚。

智者大師九旬談妙,解释经体《妙法蓮华经》的一個「妙」字,讲了九十天。他開出众生法妙、佛法妙、最后心法妙,他認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心是通於众生法、通於佛法,這一念心通十法界。他說你能夠观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時間上,你可以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种种的差別。他說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從第六意識观出來。比方說,假观的十如是怎么观?蕅益大師說,它的妙,妙在哪裡?观如是相,十如是裡面,如是相是总观,观察內心的相狀。我們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時候,你要看看你起什么相狀,你心中生起什么相狀?從相狀可以看到你內心的体性,你這一個人的根机是一個增上的惡心比較重,增上的惡心他就判作三毒种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壞的地方想,他出現的相都是邪惡的相,忌妒高慢相,他說這种人過去生大部分都從三惡道來;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起的是增上善心,這种人是天种性;有些人生起出離心,他看到什么事情完全出離,沒有好乐心,這种人是二乘种性;有些人是大悲心。他說你经常看你心中的相狀,你就知道你的体性,你的体性的种性是什么,而這种性,相、性、体、力、作、因、緣、果、報,有它過去生的因緣。你過去生大概是怎么回事,你未來會往哪裡走,你從什么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你這一念心的相狀,都告訴你一切了。

智者大師說:你來生要去哪裡,你看你心中的想像就清楚!你大概经常起什么相狀,你大概就知道你來生的那种身心世界,那個圖形大概都慢慢慢出來了,除非你改变你的相狀。学過《唯識》都知道,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我們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潛能就是整個想像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的生滅都是你想像出來的,極乐世界也是你想像出來,你看「若众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当來必定見佛」,我們沒有一個人看過阿彌陀佛,我們沒有一個人看過極乐世界。就是你不断的憶念,不断的想像,慢慢慢慢,你就跟他相应了。

我們過去曾经讲過一個公案說:法国有一個百貨商店的店員,后來因為不景氣他被裁員,裁員以后他太太也離他而去,他心情很不好,他又失业又沒有錢,心情很沮喪就喝酒,喝完酒以后,他說:唉!這人生沒什么意思,趕快去自殺算了。在自殺之前,他打電話給他最好的朋友向他道別。說:我馬上要死掉了,跟你道別一下。他朋友說:你不要馬上死,你真的想死,那我先帶你去找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算命,搞不好还有希望。他的朋友就把他帶去算命了,一算命的時候,那個算命先生說:哎呀!你真不得了,你前生是拿破崙的转世。這個人想,哎喲!我是拿破崙转世,那我怎么可以自殺?那他就对拿破崙很有興趣,回去以后,去圖書館把拿破崙整個歷史,就完全的研究,他的心態是什么,他面对事情是怎么思考的,就把自己当拿破崙,他不是憶佛念佛,他是憶念拿破崙。欸!果然他就真的有拿破崙的功德。

你看他本來是一個很消極的,他本來的思考模式遇到事情都是消極退縮的,后來变得主动积極。因為我們這一念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不断的憶念什么東西,你就跟它感应道交,我們一念心通十法界。你看他不断的憶念拿破崙,他就不断的观想自己成拿破崙,他的心就有主动积極,絕不放棄的心態。后來他又重新站起來,他重新去应徵,老闆看這年青小夥子很有幹勁,就錄用他,后來慢慢慢慢,他做到法国最有名的連鎖店超商的老闆,他從一個基礎的員工,做到一個連鎖店的总裁,這是一個真实的故事。后來財富管理杂誌去訪問他,你是真的拿破崙嗎?他說:我看可能不是,但是我当初把自己想像是拿破崙,的確是有大加持力。

〔天台宗〕以第六意識当所观境,它是有道理的。就是你那第六意識的相,如是相、性、体、力、作……,也就是我們心中生出什么相,你就产生一個不同的靈动,它对你就會产生一种欲望;思想产生希望,希望产生动力,动力产生行动,最后产生結果。所以你看我們整個生命,最初的根源就是想像力,所有的事情最初就是那個想像力,想像力會产生一种希望力,由希望力再产生行动力,最后的結果果然出現了。這個是智者大師的想法,他就是從十如是裡面,開展出整個观心法門的假观。我讲這一部分只是簡說,你看智者大師的『法华玄义』,他的假观都在讲這個道理。他是讲广了一點,他讲十法界,我們今天只是針对著人法界來說,十法界都是你的想像力。

我今天的意思是說,第六意識也是一個悟入不变隨緣、隨緣不变,圓通体性的一個門。我的体會是這樣,智者大師〔天台宗〕的人观照力特別強,他們那些人都不得了,止观力、观想力、想像力都非常豐富,很適合第六意識來当所观境。一般人如果是煩惱很重,我还是強調耳根比較穩定,动靜二相了然不生,不迷、不取、不动,耳根這一條回家的路,是非常安定的路,它有它的特色。但是一般修假观的人…,你看懺公師父假观就很強、非常強,你看他念佛堂的擺設就特別的精妙;一般喜欢观〔天台宗〕的人,他观心久了,他假观很強,他的日常生活各式各樣都有很多章法的。這也就是說,你今天走出什么樣的路,你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出來。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8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

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1:妄想的本質就是自性,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這一念妄想当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