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要义80: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号及大悲咒,破除各种的障碍
楞严经要义80
楞严经要义80: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171面
丑二、別明不思议相(分四:寅一、現容不思议。寅二、說咒不思议。寅三、受供不思议。寅四、興供不思议)
寅一、現容不思议。
我們前面讲到菩薩證得圓通以后,依止不生滅的清淨心性所产生的广大的妙用。這种妙用在《普門品》中有一個偈誦,有簡单的說明: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当我們一個修行人,我們身心有各式各樣的障碍被困厄,因為這個障碍产生很多的痛苦。這時我們向观世音菩薩祈求的時候,「观音妙智力」,产生一种善巧的智慧力,能夠救拔世間的痛苦。到底观世音菩薩在产生的大慈悲当中,他产生的妙智力,他的方便門有哪些呢?《普門品》主要的是以憶念观世音菩薩的聖號為主,但是在本经当中讲得更詳細,在本经讲到菩薩攝受众生有四种的門,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因為我們今天要祈求观世音菩薩拔苦、與乐,這当中都必須有方便門。這当中提出四种的方便門,使令我們能方便的成就與乐跟拔苦,跟菩薩感应道交。
一、菩薩要显現种种各式各樣的尊容,示現各式各樣的頭、各式各樣的手臂、各式各樣的眼睛,以這种尊容來攝受众生。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們看经文就清楚。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現众多妙容,能說无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爍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众生,得大自在。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宝觉。故我能現众多妙容,能說无邊秘密神咒。
(遺,脫落的意思。)菩薩因地修学的過程:我在凡夫位的時候是怎么修行呢?我最初獲得「妙妙聞心」,“聞心”指的是以耳根中反聞照性的功夫,而悟入了如來藏妙真如性,叫做「聞心」。這种聞心的功夫是怎么悟入的呢?是「妙妙」;第一個“妙”是他所依的理性,他以不生滅為本修因,這件事情是非常的微妙;以不生滅心所生起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议。如如理是不可思议,但如如理所生的如如智也不可思议;依止如如理而生如如智,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如此的一次一次的重覆,慢慢慢慢的破除妄相,開显真实,而成就了「聞心」,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心精遺聞」依止這一念精純的心性,使令根塵脫落,安住在一念精純的心性,來脫落外在的根塵,這時候見聞觉知等等六根的作用,就不能夠再产生分隔的障碍而可以互相的作用。他這時候的內心是圓融无障碍的「清淨宝觉」;“清淨”指的是他的空如來藏,他能夠離一切相;“宝觉”是不空如來藏,他能夠圓俱无量的万法;離一切相(空如來藏),即一切法(不空如來藏)。這地方是讲到他所證的理性,從耳根的如如理而生如如智,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從耳根悟入以后,变成了六根互用,最后回归到清淨的本來面目,一方面清淨,一方面宝觉。這樣的清淨宝觉,有什么樣的妙用呢?能夠产生二大妙用:第一個現出各式各樣的尊容,微妙不可思议的尊容,而且能夠宣說无量无邊的秘密神咒。「秘密神咒」這句話有二層意思:一、咒語是諸佛秘密的語言,众生是不可以了知的。你看我們持大悲咒、楞严咒,咒語是不能解释的,是諸佛秘密的語言。二、只要众生一心受持神咒,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对他产生的加持力來說也是不可思议,所以也叫做「秘密」。
观世音菩薩是怎么樣現出各式各樣的尊容?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爍迦罗首。观世音菩薩在同一個身体当中,現出一個首、三、五、七……一百零八乃至於八万四千爍迦罗首;“爍迦罗”是堅固不可破壞。為什么要以頭部為主呢?因為頭部是一身的根本,五根聚集的地方,眼耳鼻舌身整個會集的地方都是在頭部,它是身体的主導者。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在同一個身体当中,能現示各式各樣的手臂,「母陀罗臂」指的是宝印的手臂,因為這個手成就各式各樣的宝印。“臂”有承辦事业,表示菩薩的善巧方便,神通妙用种种的表法。這表示菩薩的行动。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淨宝目。显現各式各樣的眼睛。在整個頭部手臂跟眼睛的相互配合当中,他有他各式各樣的善巧。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众生,得大自在。(总結)菩薩現的尊容有時候現慈悲相,有時候則示威严懾服之相。你看观世音菩薩的千手,他的手有些是拿安乐的資具,有的手是拿刀劍的,他的整個現象有慈有威。「或定或慧」他的尊容有的是显現禪定安祥的相狀、也有說法授記的相狀。总而言之,菩薩依止尊容來救護众生,使令他的身心得大自在无障碍。蕅益大師的解释是說:“頭部”表示菩薩如來藏妙真如心当中的「法身德」;法身德是整個功德的依止处,頭部是整個身体的主導者,這是一個清淨的理性。“手臂”表示菩薩的「解脫德」,菩薩的行动,救拔众生要用手臂去救拔。“眼睛”表示「般若德」,度化众生自己要先观机逗教,观察因緣,表示般若德(观照)。三德密藏剛好是配合菩薩的手臂目,這三种差別。
為什么佛菩薩要現出种种的尊容呢?因為菩薩滅度以后,他必須有一個形相來让众生禮拜供養,跟菩薩結緣,一方面培植福德;我們讲「開方便門,示真实相」,菩薩在产生大慈悲的救拔之前,一定要有一些方便門。「观音妙智力」這“妙智力”包括現出种种的尊容,让后世众生方便來供養禮拜。
寅二、說咒不思议。
前面是現出尊容來当方便,宣說不可思议的咒力。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声度垣,不能為碍。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諸众生。是故十方微塵国土,皆名我為施无畏者。
菩薩為什么能夠去現尊容,能夠誦持神咒呢?因為观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由我聞思」,依止耳根聞思修的观照力,來超越色声香味触法六塵的障碍,使令內心能夠安住在不生不滅常寂光的心性,就好像声音能夠超越「垣」;“垣”指的是牆壁。声音能夠超越种种的牆壁,而不能構成障碍一樣。菩薩所證的一念心性,他已经是脫離根塵識的障碍,所以不再為一切的微塵所障碍。不為六塵所障碍的時候,他就能夠在各式各樣的時空当中,現出不同的千手千眼,也可以在不同众生的因緣当中,宣說不同差別的神咒。這樣的現容、這樣的誦咒都能夠不受一切時空的影響,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显現的。
這当中的形狀跟咒,都能夠以一种无所怖畏來布施給众生,在十方微塵国土当中,十方諸佛乃至於十方的众生,赞歎观世音菩薩叫做「施无畏」,因為他能夠善巧於尊容,善巧於咒語來布施一切众生,使令众生远離怖畏。我們在修他力法門,以我們目前來說就是持名跟持咒。漢傳(显教)佛教比較重視持名,密教的重視持咒。名號跟咒語都是佛菩薩的秘密語言,都是一個功德法聚。我讲一個持大悲咒的功德感应給大家做參考,出自台中蓮社的感应錄。
大概在十五年前,在台中蓮社有一個蓮友叫普愛姑,普愛姑這個居士她是经常參加台中蓮社的共修,她有一個媳婦是台東人,很喜欢做事情,体力很好,她懷了一個男众的小孩。這個人是很有責任感,她想我懷孕快要生产了,就趕快把一些該做的事情做完,不然到分娩的時候就不能做事情。所以她就把房子打掃得很乾淨,外面的庭園也都把它掃乾淨。結果因為动了太厲害,就动了胎氣了,动了胎氣以后,她突然間觉得這小孩怎么了?懷胎八九個月了都沒有动靜。一般的小孩子懷胎的時候,他的手或腳會踢动,會有一些生命性的活动。工作完以后她突然間觉得這小孩子沒动靜了,她就觉得很奇怪,她也就不管他。過了三天还是都沒有动靜,她就觉得是不是有問題,就跑到醫院去檢查。檢察的結果,醫生說:你這胎兒已经死掉了,完全沒有动靜,你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開刀把他拿出來。這普愛姑的媳婦想,這件事非常的严重,她那時候很傷心,又不忍心把他拿出來,就把它放著,又過了四天,到第七天的時候,还是沒有动靜。這時她知道隱瞞不住了,就跟普愛姑報告這件事情。普愛姑她為了證实這件事,又把媳婦帶到大醫院去檢查,檢察的結果跟前面完全一樣,這個小孩子已经胎死腹中,沒有生命現象,七日完全沒有动靜,要趕快拿出來,否則大人會有生命危險。
普愛姑她对观世音菩薩有信心,她就帶著這個媳婦称念『观世音菩薩』聖號,放一杯水在佛前,持大悲咒…,就一直念一直念,念了一段時間以后,他就叫她的媳婦把這杯水喝下去。喝完以后沒事就去睡觉了,到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她媳婦起來的時候,又觉得這小孩又在动了,怎么动了?她去檢查,诶!小孩子的生命現象又出現了,果然沒多久,這小孩子就順利生出來。咒語就是這种力量,「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观世音菩薩的加持力,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但是這加持力要放在哪裡呢?放在他的尊容、放在他的名號、放在他的咒語。佛菩薩必須把他的功德跟众生做一個橋樑,「即众身心投大觉海」,要有一個橋樑出來,那么這咒語也是种橋樑。当然我們显教喜欢簡单,持名也是可以,你欢喜持大悲咒,喜欢念他的名號都可以破障。你讀讀印光文鈔,印光大師对於持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薩的聖號是非常強調。我們都知道老人家是修一行三昧的,除了念佛以外他什么都不修,但是他一再強調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薩,兼念大悲咒,他的目的就是破障,破除這一切的鬼神障、业障、報障…各式各樣的障碍。這就是观世音菩薩他宣說咒語的目的,就是能成就我們的无所畏,因為他有這种咒語的显現,所以人家赞歎他是「施无畏」菩薩。
寅三、受供不思议。
菩薩為了成就众生无貪的善根,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薩必須要接受众生的供養,這一部分也不可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众生捨身珍宝,求我哀愍。
菩薩因地的修学,為什么能夠成就受供不可思议?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修学「本妙圓通」。為什么這個圓通叫「本妙」呢?它是本來俱足无量的功德,這种功德是本來俱足的,這种功德是清淨的,是无染的,這种根性是远離根塵識的染污。菩薩所證得的圓通本根,是本妙而且是清淨的。菩薩在遊於十方世界的時候,每一個众生他看到观世音菩薩的聖像,他就有一种衝动,趕快拿他的珍宝去供養观世音菩薩的聖像,或要幫观世音菩薩蓋一個廟,很多人就愿意為他蓋廟,很多人愿意出佛像的錢,捨掉色身的珍宝,求菩薩哀愍攝受。這跟他的過程是有关系的,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他是離一切相。
菩薩攝受众生的因緣跟他的過程是肯定有关系的。我過去在台北遇到一位大福報的居士,是一個上市電子公司的老闆,我問他当初是怎么皈依懺公師父?他說第一次他朋友帶他去的,他那個時候还不太学佛。他說他到大殿的時候在拜佛,拜幾拜就東望西望(因為他沒什么学佛),然后突然間,懺公師父就慢慢慢慢的走出來。他眼睛看到懺公師父的時候,他就有一种衝动,他幾乎是衝過去,很自然的对懺公師父禮拜,然后就供養懺公師父,他說他也不知道為什么,這种衝动的那种力量不曉得從哪裡來。后來我发現,事出必有因,懺公師父他老人家对禮敬諸佛,那种拜佛他很重視。你看他要去外面辦事情,还有五分鐘,他就會過來先拜個幾拜再出去。你拿東西供養懺公師父,他一定先把東西拿到念佛堂供養佛陀,然后他才受用。懺公師父在禮敬諸佛、供養如來這一部份他特別強調,他有這种因地,他就招感人家看到他就忍不住要跟他禮拜,忍不住供養他。
這個地方也說明了,观世音菩薩也有這一部份的功德,当然菩薩成就這种功德並不是要众生供養珍宝,因為菩薩真如本性,恆常是常乐我淨,他主要目的是要让众生栽培善根,捨離慳貪。若菩薩都不接受供養,那众生就不能培養福德,所以受供也是一种方便門,不但是現尊容,宣說神咒,菩薩必須要有接受供養的方便。
寅四、興供不思议
前面是菩薩納受众生的供養,這個地方是讲菩薩他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夠供養十方諸佛,而且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來供養攝受六道众生。
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菩薩不可思议的第四种方便法門。观世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因為證得了佛心(如來藏妙真如性),這种清淨的佛性,他所證的佛心是究竟圓滿的,跟十方諸佛是无二无別的。因為他這個佛心不是我們凡夫的生滅心,是脫離根塵識的不生滅心,所以他究竟圓滿。因為以「佛心」的关系,他就能夠以种种各式各樣的珍宝,上供於十方諸佛如來,而下供於法界六道众生。
然這功德是怎么來的?蕅益大師說:為什么菩薩證得佛性以后,能夠生起這广大的供養呢?因為菩薩圓滿菩提以后是「归无所得」,以归无所得,所以无所不得。這种功德是称性而起的,所以他能夠任運的生起种种的供養來滿众生的愿。滿什么愿呢?這以下讲出幾個代表:比方說世俗的安乐,求妻得妻,有人求賢良的妻子就能夠滿他的愿,或者求福德柔順之子,就滿他的愿,這是偏重在世俗的五欲乐。有些人他想要成就三昧、成就神通,菩薩就給他四禪八定的三昧;求健康長壽(通三昧乐也通於五欲乐),菩薩也能夠滿他的愿。如是乃至於成就菩薩的大般涅槃,常乐我淨的涅槃,菩薩也能夠滿他的愿,這個都是称性而起的愿望。
我們可以把菩薩的方便門解释一下:在《法华经》上說:「三乘同坐解脫船」。三乘的聖人声聞、緣觉、菩薩都證得了空性,都成就了解脫。其实在《法华经》的意思所證的空性是沒有差別的,一空无二空;但是在空性当中产生的妙用是不同的。因為声聞人在成就空性的時候是「滅色取空」,他是断滅一切根塵識的因緣,而另外找一個空性,「滅色取空」;他整個因地是以出離心為本修因,以出離為根本。你看我們哪一個人念阿罗漢的名称會有感应的?沒有。阿罗漢对众生的加持力,在经典上說,他在世的時候你遇到他,你向阿罗漢祈求,他會加被你,但是這個阿罗漢一旦滅度了以后,你念他的名號幾乎沒什么效果,因為他的空性是沒有這种功德妙用。
菩薩在修空性的時候,他不是滅色取空,他是「緣起性空」,或者我們讲從假入空,他在修空性的時候是不壞假相。他修空性的時候,他一方面积功累德,所以他的空性当中攝持了无量的功德莊严,也攝持了菩薩的大悲愿力,在空性当中有不空的力量在那個地方。這樣的因緣在《維摩詰经》讲出一個譬喻說:声聞人的空性就像是虛空一樣,虛空不能含受万物;菩薩的空性就像大地,虛空当中有一個大地,那是菩薩的愿力,大地能夠承載万物,能夠生起种种的草木。從大地跟虛空你就知道,声聞人所證的空性叫虛空,就是什么都沒有,我們在经典叫做「素法身」,這种法身很乾淨,但是沒有妙用。菩薩的法身叫做「妙法身」,他也是很乾淨,但是他有微妙不可思议的大慈悲的加持力。這跟你因地的发愿,跟你所修的方法有關。
我再讲一次「諸法因緣生」,我們在座的諸位每一個人都開始在行菩薩道,開始在积集資糧,開始在趨向解脫道。但是我們以后在成就对众生救拔的力量是不一樣,這当中跟你的愿力有关系,跟你所採取修空观的方法有关系。如果你是採去断絕一切外在的因緣來修空观,你未來对众生福德的加持力就比較少;如果你修空观的時候是採取不壞假相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能夠生其心,生其心又能夠无所住,那么你未來你這种福德的加持力就會跟一般人不一樣。当然從解脫道的這一部分來說是一樣的,解脫生死是一樣的,但利他的妙用就完全不同。
本经是广泛的赞歎大悲观世音菩薩所成就的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與乐拔苦的功德,最后匯归到四种不思议的法門:現出尊容、宣說神咒、接受供養、然后加持众生四种的不思议。
壬二、牒證結答
牒示观世音菩薩有這么多的功德力,到底他所證是什么,來作一個总結。
證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
現在佛陀問我因地所修的圓通的方便法門。前面二十五聖都各說方便法門,观世音菩薩当然也不例外。我是從耳門在听聞声音,我在耳根当中,生起反聞照性的功夫,成就《圓照三昧》。這個三昧俱足圓通常三种真实,叫《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其实我這一念,外不被六塵所转,內不隨妄識所干扰,所以得大自在。「因入流相」,因為耳根的反聞照性功夫,而入於法性之流。前面是讲「背塵」,這地方讲「合觉」。因為背塵合觉的关系而成就《首楞严王三昧》,乃至於成就无上菩提,在所有的反聞当中,我是以耳根來修学,是最為殊胜无上的。這地方正式回答释迦牟尼佛的問題。
兼明授記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观世音號。
世尊!彼佛(古观音如來),古观音如來教我修耳根圓通,他在世的時候曾经赞歎我,能夠善巧的成就耳根圓通的法門,我能夠以耳根來当下手,可以說是下手易成就高。当時在法會当中,古观音如來也曾经授記我在將來,我利他的名號就是以『观世音』名號,來当作攝受众生的名號。為什么有這樣的授記呢?
結示名称
由我观听十方圓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因為我在因地的時候是观察耳根的聞性,而成就十方圓明的心性,所以我這『观音』的名称,能夠普徧让十方世界之所欢喜,十方世界來称念我的名號,所以我這名號攝受的机特別的广大。這地方有二層意思:一、是說明「耳根圓通」的下手方便最殊胜。二、赞歎观世音菩薩的名號特別殊胜。在娑婆世界裡面有三個佛菩薩的名號是特別的广大殊胜,第一個、阿彌陀佛、观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三個聖號一般來說流通最广,当然跟他因地所发的愿有关系。一個名號的产生,那是菩薩要很多很多時間成就。一個名號的存在是不容易的,一個佛菩薩要把一個名號創造出來,那是點點滴滴……,我們讲流血流汗的菩薩道,最后才把這個名號創造出來,让众生來受持。所以我們在憶念菩薩的時候,要生感恩心,菩薩創造這個聖號是不容易。
庚四、放光現瑞总印
佛陀放光,“放光”包括释迦牟尼佛放光,包括十方如來作證明放光,攏总的印證前面二十五聖所說的圓通法門一一都是真实的。因為前面都是阿罗漢,都是菩薩讲的,那佛陀如果不來作印證,誰也不知道讲的是真是假,所以必須佛陀作印證。
圓通总相
以自徹他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当二十五位的聖人都說明他過去修学的圓通本根以后,释迦牟尼佛就作一個印證。爾時世尊,「世尊」指的是本師释迦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体同放宝光;“五体”指頭部四肢。但是蕅益大師說,其实這「五体」指的是他身体的全部。為什么五体放光呢?表示整個根塵識乃至七大,都是无上殊胜的法門,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同放宝光。宝光远灌十方微塵如來的頭頂,以及與會的法王子諸大菩薩的頭頂。
以他徹自
彼諸如來,亦於五体同放宝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罗漢。释迦牟尼佛灌完頂以后,微塵的如來,他也在他五体整個身体的全部当中,他也同時放出微妙的宝光,远從十方來灌本師释迦牟尼佛頂,以及灌與會的諸大菩薩跟阿罗漢的頭頂。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乃至古德的開示說有二層意思:
一、释迦牟尼佛灌諸佛的佛頂,諸佛也灌佛陀的佛頂,那表示在果地上,諸佛所證的道是相同的,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證的不生滅的理性是无二无別,不管他的過程怎么樣,結果是一樣的,「佛佛互相灌頂」。二、佛陀也灌菩薩的頂,這表示什么?表示因果是不二的。菩薩在因地以不生滅為本修因,這個本修因跟諸佛所證的是一樣的,只是量不同而已。我們常說:「因賅果海,果徹因緣」,菩薩依止不生滅心而生起观照的智慧,观照智慧又去迴光返照不生滅心,如是的輾转把根塵識慢慢破壞掉。而他所依的不生滅心,正是諸佛所證的不生滅心,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諸佛也灌菩薩的頂,也就是說他們已经成就諸佛一部份的功德,已经成就少分的功德,這一份的功德是无二无別。
圓通別相
声色微妙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絲網。
教法不可思议。以下以「教理行果」來說明他的音相。“林木”指的樹林,多的叫「林」,一棵称「木」;“池沼”指的是水池,大的叫「池」,小的叫「沼」。整個樹木水池都演說中道实相的法音,所謂「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妄性真的中道实相,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這种微妙的音声,這种光明互相的交集,互相的含攝,就好像七宝所成的蛛蜘網一樣。這种教法就像『禪宗』說的:「山色无非清淨色,溪声盡是广長舌」。從大乘的圓通止观來說,其实你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個法都可以当所观境,只要你愿意迴光返照,你所見到的人、所做的事,都可以当所观境。小乘的四念处他一定要息諸緣務,沒有一個止观是可以在生活当中修学的,小乘的四念处跟生活上幾乎是沒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大乘的止观,他是每一個众生都在為你說法,都在告訴你相狀是虛妄的,你的信心才是真实的,它的每一個法都是這個道理。
這地方讲「教法不可思议」,以下讲「理法不可思议」。
悟證相应
是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理法不可思议。众生就在一一法当中,每一個人都能夠迴光返照未曾有的見聞。依止不生滅的理性,如理思惟,都能夠普獲金剛三昧的理性,都能夠從生滅的相狀当中悟入不生滅的理性,這個不生滅的理性是不可破壞的,叫《金剛三昧》,它不隨時空而破壞。
妙行莊严
即時天雨百宝蓮华,清黃赤白,間錯分糅,十方虛空成七宝色。
行不可思议。這時候天空雨下百宝蓮华;“蓮华”表示菩薩的六度万行是因果同時的,以不生滅心生起妙观智,以妙观智又还照不生滅心,因果是不二的。這因果当中包括青黃赤白四种因相,這表達菩薩的十行、十住、十迴向、十地四种的因行。而這四种因行它也不是完全獨立的,互相之間有相互糅和的关系,因為四种的因行都是依止不生滅心而起的,有互含互攝的效果,所以十方虛空成七宝色。「十方虛空」是表示我們众生暗鈍的心性,而转成光明的心性;「七宝色」是心中的妄想无明慢慢的破壞,无量无邊功德的真如本性慢慢開显,透過六度万行慢慢開显。大乘的圓通止观,依理生起的妙行不可思议。
性相圓融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国土,合成一界。
結果不可思议。透過六度万行會有什么結果呢?整個大地山河,大地山河当然是高高低低,這种对立的我相人相,就暫時隱沒而不显現。比喻凡夫的顛倒妄想慢慢的消滅。這時候十方微塵国土合成一界;這表示從对立的我相人相的生滅心,产生一真法界平等不二的一念心性慢慢的現前。這個地方是赞歎「圓通止观的因地」,以下讲果地的妙用。
法乐充滿
梵唄詠歌,自然敷奏。
果地的妙用。十方諸佛清淨的梵唄,赞歎如來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包括三十二应身,包括十四无所畏,包括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德,一一都值得赞歎,而這种赞歎是自然的任運生起。這地方总結二十五圓通,從因到果乃至於果地的妙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殊胜,用這個來作表法。
我想有一句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在讀蕅益大師的註解的時候,他說:菩薩為什么有這么多功德?因為他從无所得下手,所以他最后无所不得。思考是很重要,我們在讀大乘经典的確很多是做不到,但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种隨喜赞歎,要心嚮往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樣你未來的生命才有希望。你不能老是修行你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永远都是凡夫,我們要有所突破,我們一定要看些我們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的這种观念,你先認同這种观念、你先認同。我們為未來的无上菩提的善根,先把它种下去。哦!原來我們凡夫是不断的追求,結果我們是什么都沒有,而菩薩是一直捨,最后无所得,最后離一切相,最后即一切法。
我想這种观念是很重要,我們至少知道我們努力的目标在哪裡,先成就无所得的清淨,然后才從无所得当中产生广大的功德,自受用他受用。你如果能掌握這樣的思考,你讀大乘经典就很受用,你就知道你未來的努力方向。至於很多妙用這一部份,我們只有隨喜赞歎,但是你要掌握它的方向,我們努力的目标。你不断的用這個目标來自我要求,我們就能夠慢慢的增上、慢慢的增上。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楞严经要义64: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
楞严经要义65: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
楞严经要义66: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想像出來的
楞严经要义68:你沒有那個福報,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藥本身沒有实体
楞严经要义69: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
楞严经要义70: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楞严经要义71:一個人成功之道是「制心一处」,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
楞严经要义72: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
楞严经要义73: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经常作光明想,不断的思惟佛陀
楞严经要义74: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
楞严经要义75: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們,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楞严经要义77:佛菩薩对你有沒有加持力就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和愿望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78:整個进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
楞严经要义79:广結善緣不是向外追求,你內在煩惱淡薄了很自然能夠跟众生結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