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78:整個进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1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78

楞严经要义78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67面

卯二、成就厭離

這一科主要是讲到佛菩薩对众生产生的加持力。身為一個菩薩,我們的心情是以度众生為本懷,但是度众生当中是有二种不同的差別:

第一個,他是一個凡位的菩薩,凡位的菩薩度众生,依止他的色身來度众生,因為他所有的菩提心、所有的戒定慧的功德都以色身為住。但是色身度众生,他有一定的時間跟空間的限制。比方說,我們佛教界很多大德,你身心有障碍,你能夠遇到他,你向他祈求,他也會為你現身說法,使令你远離障碍。但是這当中有時間上的問題,跟空間上的問題,比方說他到了美国去,你遇不到他,那就沒辦法了;比方說,他往生了,那你也得不到他的加持。凡位的菩薩依止色身,他的確是有時空上的障碍。

第二种的菩薩,叫法身菩薩,他已经突破了五蘊身心的障碍,而回归到一念的清淨本性,所以他以法身來度众生。法身度众生的特點,他沒有時空的問題,在時間上,他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在空間上,你到了美国或在台灣,到了新加坡他都隨時可以应付你,他沒有空間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說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我們今天所談的,是已经證得「圓通」的法身菩薩是怎么度化众生。基本上他時空无障碍,問題就是众生這一部份,你如何能夠很正確的去释放一個很正確的力量出來,來感应佛菩薩的法身的慈悲力。

应香陰众

若乾闥婆,乐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乾闥婆”翻成中文叫「香陰」,因為他的五蘊身心必須以香氣來滋養叫「香陰」。他是帝释的乐神,帝释他如果欢喜听音乐的時候,他就點上香。乾闥婆一聞到香他就現身,因為他以香為食。但是乾闥婆這個果報,他一天到晚去彈奏音乐給別人听,時間久了,他非常的厭惡這個果報。他也释放出他的希望,來求佛菩薩的加被。這時观世音菩薩就現乾闥婆身,而宣說持戒修善远離放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脫離乾闥婆的果報。

应非天众

若阿修罗,乐脫其倫,我於彼前,現阿修罗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翻成中文叫「飛天」,他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因為他因地的時候,雖然修学下品的十善业,但是心中有很強烈的忌妒心跟好胜鬥爭,什么東西都要跟人家去比,而且要处处的強迫別人,有很強烈的我相、人相的对立。這時候他对阿修罗的果報体也特別的厭惡。這時菩薩就現出阿修罗身,來宣說五戒十善、仁慈愛物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远離阿修罗的果報。

应歌神众 

若緊那罗,乐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罗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緊那罗”翻成中叫「歌神」,他的音声特別的美妙,他也是以音乐來娛乐諸天的,他一天到晚唱歌給諸天听,時間久了他对這樣的果報体也特別的厭惡。所以菩薩現出緊那罗身,宣說持戒修善,歌詠亂心欲乐无常之法,使令他快速的脫離緊那罗身。

应大蟒众

若摩呼罗伽,乐脫其倫,我於彼前,現摩呼罗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翻成中文叫「大蟒神」,牠雖然有广大的福報,但是牠心中因為瞋恚跟愚痴的心特別重,而变成蟒蛇的果報。這個果報牠也非常的厭惡,這時菩薩現出摩呼罗伽身,來宣說持戒修善,修习智慧忍辱柔和之法,使令牠快速的脫離大蟒神的果報。這一大段都是讲到应八部鬼神說法,使令他能夠厭離這种苦惱的果報。

应人非人众

应人众      若諸众生,乐人修人,我現人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众生,他心中好乐人道,而且他也实際的去修学人道之因,但是他在修学過程当中遇到了障碍。這時菩薩現出人身宣說五戒十善,心中要俱足惻隱之心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為人道是修道的法器)

应非人众 

若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非人”指的是天龍八部。這种天龍八部有四种的差別:有形的,他有身形,或者沒有身形。沒有身形不是說沒有色蘊,他有色蘊但是我們眼睛不可見(微細的色蘊);有想,他心中有思想,或者他心中是暗鈍的沒有思想。总而言之,這天龍八部他心中好乐出離他的本位,這時观世音菩薩就現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的同類之身,來宣說他所相应的法,使令他能夠脫離本位,成就人道。

這個地方是讲到三十二应身。也就是說众生能需求的心是能感,菩薩的大慈悲是能应,感应道交使令菩薩現身而說法。感应道交現身說法,蕅益大師的註解,他分成二种的說明,他說:我們感应有二种差別:一种是「显应」,就是你去憶念阿彌陀佛,憶念观世音菩薩,你很明显的看到佛菩薩現身,而且很明显的听到佛菩薩為你說法,清清楚楚。但這种机會不多,這种人跟佛菩薩有很特殊的因緣。一种叫「冥应」,就是不明显,不明显有現身也不明显有說法的情況,但事实上佛菩薩已经採取行动了,而且有幫你破除災障,也幫你增長善根,這個叫「冥应」,這种机會很多很多。

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我們讲「本尊相应法」,你看「若众生心,憶佛、念佛,現前当來必定見佛。」佛菩薩不打妄語,你憶念佛陀的身相,憶念他的功德,你称念他的名號,現前(当下)当來(临命終)…。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說:诶!阿彌陀佛怎么沒有現身,沒有說法呢?這個是因為我們本身有障碍,我們有遮障,其实佛菩薩已经現身,我們沒有看到,叫「冥应」。古德很多這种例子,有一個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诶!他腳踢到一個石頭,“啪”!打到一個竹片,他開悟了!

我不知道諸位怎么解释這個公案,要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阿彌陀佛的加持。為什么這個竹子會产生這個声音呢?比方說,過去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他在參禪的時候,他听到《法华经》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产生了疑情,為什么諸法是寂滅相呢?我看一切法是很多很多的因緣,怎么會是寂滅呢?他不懂這個道理。他日夜參究的打坐,秋天過去了,冬天來了,冬天過去,春天來了。有一天,在春天打坐的時候,突然間听到黃鶯的叫声,“啪”!開悟了。開悟以后他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天百花開,黃鶯鳴柳上。」因為諸法是寂滅的,所以才有這一切的因緣出現。其实寂滅相跟生滅的因緣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們只看到生滅的因緣,我們沒有看到后面的寂滅相,這二個是即空、即假、即中。菩薩在看事情是看到二個,一個是看到諸法的寂滅相,一個看到諸法的生滅相,我們只看到生滅相,阿罗漢只看到寂滅相,沒有看到生滅相。那么這黃鶯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就有黃鶯呢?為什么你就沒有听到黃鶯叫呢?--  阿彌陀佛的加持。

我們修〔淨土宗〕有一個很重要的观念,如果你愿意跟阿彌陀佛保持一個真的是相应的,能念所念心心相应,你的思考模式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把〔淨土宗〕一個很重要的心態讲出來……我很清楚的讲一句話,往生與否跟你念佛是沒有什么太大关系的,這是決定你的品位,你不要以為你一天到晚念佛,你就可以往生,這是二回事。念佛是一個广大的功德法聚,无量光无量壽,它會創造很大滅惡增善的功能,但是不保證往生!你的心態是很重要。

印光大師說:念佛人要保持一种「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的心態。你的整個身心世界,整個进入彌陀的功德海,就是你這個身心世界也不存在了。說你应該遇到什么災难,诶!這災难消失掉了,你要观想,我沒有這個能力,彌陀本愿的加持,因為你已经进入到彌陀的功德海。我們在看经典的時候,突然間有一點心得,诶!阿彌陀佛的加持。你经常能夠「法法消归彌陀的功德海」,其实对一個修淨土的人非常有利,因為你跟彌陀已经打成一片了。你用這种心態來念佛,那真的是「一心归命,順從本愿。」所以我們在「冥应」当中,其实我們在念阿彌陀佛,你憶佛、念佛,阿彌陀佛是現前当來必定見佛。怎么沒有見佛呢!佛陀有現身,我們看不到,但是冥冥当中已经幫我們消除罪障,增長福慧。這個道理你要清楚,因為佛菩薩发的愿他不會白发的,众生有感,菩薩就一定有应,千江有水,一定是千江月。

丑三、結明功由三昧。

前面的三十二应身的功德妙用是怎么來的呢?都是菩薩因為證得耳根圓通之《首楞严王三昧》,所产生的妙用。

是名妙淨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是名”指的是以上的三十二应身。這三十二应身他俱足二种功德:第一、「妙」,菩薩的示現是同一時間現身的,「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他能夠在一個時間,同時現无量的身說法,所以他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第二、「淨」,菩薩在現身說法的時候,心中对他所現的果報是不生染著,這叫做「淨」。

妙淨的三十二应身,能夠入於十方众生的国土,是怎么來的呢?是以三昧聞熏聞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三昧”指的是《首楞严王三昧》,也就是一种《真如三昧》,依止真如本性,這种无障碍的因緣所发动的。這种三昧是怎么來的呢?是聞熏聞修而來(因地)。“聞熏”是他依止本觉理性而生起始觉的智慧,我們讲「称性起修」,依止一念不生滅心,产生了空假中三观,叫做「聞熏」。“聞修”以空假中三观,还照不生不滅的本觉理性。聞熏是讲「称性起修」,聞修是「全修在性」,把一切的空假中三观,还是回归到一念不生滅的本性,說是「无不從此法界流,又无不还归此法界」。聞熏聞修輾转的循环,而成就一种无作的妙力。“无作”他這种「普門示現」是任運生起的,是不假造作的。你看我們讲「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那個地方,它也沒有說要去幫助誰啊!它沒有作意的,沒有作意的意思是它沒有鎖定目标。我們度化众生,我們是有個人的好乐,我要度化台灣的众生、我要度化新加坡的众生,我們是自己設定目标的。菩薩法身度众生不是這樣子的,他那個月亮,你在美国也好,在台灣也好,你隨時把水准备好了,菩薩就現身。他是一种无作的妙力,不假造作的,這种微妙的力量,而成就這种自在的功德出現。

關於三十二应身,蕅益大師的註解也做出二點說明:第一點、菩薩的三十二应身只是簡略的說明,观世音菩薩身為一個法身菩薩,他不只是三十二应化,那是個代表而已,实際上是应化无量,无量的現身。第二點、蕅益大師特別強調,這以上的三十二应身,不只是观世音菩薩才有,整個二十五圓通的菩薩,每一個只要證得圓通的菩薩,都有這种能力,只是約著当机。因為本经的当机是阿难尊者,是以听聞音声約的当机,把观世音菩薩的功德開展出來,其实只要是法身菩薩,包括地藏王菩薩、包括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包括阿彌陀佛…,都有這种加持力。菩薩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你跟他的緣是深淺而已,是這樣子的差別。所以我們对佛菩薩這一部分,你不要分別說哪一個菩薩比較厲害,哪一個菩薩怎么…,那是我們的虛妄分別。

我們凡夫众生是在沒有差別当中創造很多差別,凡夫的差別很多。你看越修行的人你會发觉…你看老和尚,欸!到老和尚,他沒有什么差別,這正確的。当我們在迴光返照的時候,你會发觉人跟人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少,因為真如本性是平等的。你看世間沒有修行的人,他活到愈老,人跟人的個性越差越多,修行是越來越沒什么差別,越沒什么差別…,菩薩依止的法身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你說沒差別,那為什么他有感应,你沒有感应?因為他跟他緣深啊!他每天憶念他,你沒有憶念他,所以緣起、緣起,是因緣的关系。

子二、明十四无畏

三十二应身,蕅益大師說是偏重在與乐這一部份,給與众生种种的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众生身心的痛苦,拔苦這一部份。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別明施无畏相。丑三、結明福备众生)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說明十四无畏的妙用是由如來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

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无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諸众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种无畏功德。

观世音菩薩又称呼了一句:世尊!我又以聞熏(称性起修、修德)、聞修(性德),以性修不二的修学,而成就不可破壞。三昧是不可破壞,因為它依不生滅而起的,不可破壞的无作妙力,能夠下等同於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一個悲仰,跟众生同一种的悲哀仰望,众生心中有所痛苦感到悲哀,仰望佛菩薩來祈求,就触动了菩薩的大悲。所以使令众生跟我這普門示現的身心世界一接触的時候,而产生十四种远離怖畏,拔除苦惱的功德,「无畏的功德」。然這种功德都是因為真如三昧(依止法身而起,不是依止色身而起)。

丑二、別明施无畏相

以下個別的說明,菩薩來布施十四种无所畏懼的种种相狀(分五:寅一、总明脫苦无畏。寅二、別明七难无畏。寅三、別明三毒无畏。寅四、別明二求无畏。五寅、結明持明无畏。)

寅一、总明脫苦无畏

先攏总的說明,菩薩使令众生脫離身心的苦难而成就无所怖畏。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惱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脫。

這一段是无所怖畏的总說,一個总綱,你這一段懂了后面整個就懂。這一段有他自利的功德跟化他的功德。自利的功德是說明他所證的理性是什么。說為什么他有這种加持力呢?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我”指的是观世音菩薩,「不自观音」是說观世音菩薩他在修学因地的時候,他不隨外在的声塵所转;他心中能生起迴光返照的智慧,反聞聞自性,所以叫「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前面是讲能观的智,這以下偏重他的所观境),他以能观的智慧來观察。第一個“观”是能观的智,第二個“观”是所观境。依止這种反聞聞自性的智慧來回光返照「能聞是誰?」。我們听到声音的時候,我們前面在耳根圓通的時候讲過,「出於聞中,入流亡所。」“入”就是第一、你不要分別外面的声塵,第二、你不要隨你內在的分別心而转,就停留在根的部份,「但聞」而已。「但聞」的時候你就迴光返照,為什么我有這個聞的功能,然后你就順著這個因緣回家了,「借假修真」。又從「聞」的功能当中,然后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迴光返照。依止「不自观音」而去观察我們能聞的是誰?因為這樣子迴光返照,而成就自利的功德,产生化他。所以能夠使令十方世界的苦惱众生,他有种种痛苦,遇到种种的災难,菩薩皆能夠观其音声,使令他得到解脫。

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註解有二層的說明:第一、他說明菩薩是以自利為本而产生利他。菩薩的利他,他不是依止色身,他是要能夠找到真如本性,以真如本性无障碍大慈悲的拔苦與乐的力量发动出來,才能夠給众生真实的利益,「以自利為本」。第二、蕅益大師說:這個地方观世音菩薩的加被,都有事理二种的差別。

一、從事相上來說:比方說我們遇到了災难,有鬼神來傷害我們,晚上睡觉做惡夢,那么我們憶念观世音菩薩聖號、憶念阿彌陀聖號,念念分明,感应道交,破除障碍,這叫做「事持」。「事持」就是你的心,完全去注意佛菩薩的聖號,你心中住在佛菩薩的聖號,反正我就是把自己放下,通身靠倒,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事持能夠破除事相上的障碍,也就是能破除你一時的災难。当然破除后就沒有了,你又恢復原狀,這叫做「事持」。二、理持。你在念观世音菩薩聖號、念阿彌陀聖號的時候,你念念迴光返照,能聞是誰?那個真正觉悟,能念所念惟是一心,能念所念那种对立完全破壞了,回归到一心真如。這時候破除理上的障碍,這時候就不是消除災难,就是转凡成聖。

所以他說這以下的七种无所畏,种种的远離怖畏都要俱足事理二种的修学。事相上我們真的得到观世音菩薩的加持,理上也是因為我們反聞聞自性,所以把這個災难究竟破除掉了。

寅二、別明七难无畏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众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知見旋復」從他利加被的角度,這個“知見”指的是六根当中的見根。观世音菩薩因為他的眼根的“見”跟色塵接触的時候,他是「旋妄復真」,他不隨外塵所转。因為观世音菩薩他因地有這种功德,我們讲自利的功德才能夠利他,所以你憶念他的聖號,就能夠使令一切众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薩,火就不能燒你。

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眼根」它所对应的見,它是屬於火。一、观世音菩薩內火不生,外火不起,因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滅了。所以我們去憶念菩薩的聖號的時候,火就不能燒我們。這是從「事相」來說。二、你憶念观世音菩薩的時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緣,那火也不能燒。事理二种差別。

三者、观听旋復,令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耳根:「观听旋復」“观”就是我們依止观照的智慧,來反聞聞自性,「旋聞復性」。我們经常去迴光返照,能聞是誰?因為耳根是屬於水,所以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不隨耳根而转,就把心中的水給消滅了,所以能夠使令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夠去沉溺他。

四者、断滅妄想,心无殺害,令諸众生入諸鬼国,鬼不能害。

意根:「断滅妄想」我們依止迴光返照的智慧,來息滅第六意根的分別妄想,所以我們心中沒有殺害众生的瞋心。這樣的因地,這因地是佛菩薩的功德,也可以說我們自己迴光返照,我們有這种功德。因為沒有殺心,我們入諸鬼国,這個罗剎鬼(吃人),諸鬼不能傷害。我們過去看经論的時候說,有一個比丘他住茅棚的時候经常被鬼干扰,他持什么咒都沒有用,他就去請示佛陀。佛陀說:你現在要修「慈心三昧」,你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不能傷害你。果然他回去修慈心三昧的時候,鬼的干扰就消失掉。

我們经常會跟鬼有一些問題,我們讲你內在沒有問題,外在就沒有問題。我想我們修大乘佛法要有一個观念:「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远是你內心的世界变現出來的。就像《唯識学》讲的,它就是一面鏡子,所以你內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动,你也无所謂,大家一起共住嘛!

我過去在文殊院住了三年,那時候五位老法師都走光了,剩下我一個人住。有時候晚上真的有點事情,因為我也看到之前那個公案,我每天做完功課我就迴向,因為文殊院后面有一大片很高的樹林。我說我們今天一起共修,我不障碍你,你也不障碍我,白天是我活动,晚上你們活动。我就把所有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我就試著释放善意。诶!真的沒有事。所以你遇到蛇也是一樣,你要是起瞋心,牠馬上感应到你的磁場。你保持慈悲心,牠也有佛性,牠的反应會比較緩和一點,但是你一起瞋心的時候,牠蛇也會有反应。后來我就知道,人跟人之間的心裡的磁場是互动的,鬼道亦復如此。所以我們內心能夠心无傷害,令諸众生入諸鬼国,鬼不能害,這的確有這分的感应。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搖。

「熏聞成聞」“熏聞”指的是我們观照的智慧,依本觉理生起的始觉智;“成聞”依始觉智还照本觉理。使令六根銷復,把六根這种向外攀緣的功能,都把它消滅了,而「同於声听」。六根的攀緣功能消滅以后,這個能听跟所听,回归到一念心性就沒有彼此的对立,能听所听惟是一心。因為這個众生消除了能所的对立,他被盜賊所抓,要被傷害的時候,那刀就一段一段的損壞,使令這個兵器要傷他身体的時候就像是割水,水是无所損傷,就好像風吹光明一樣,光明当然不會动搖。因為我們沒有对立心,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身体就不容易受傷。

六者、聞熏精明,明徧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藥叉、罗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聞熏”就是反聞的智慧,“精明”依止观照的智慧返照本觉的理性,而啟发心中的光明。這种自性的光明遍照整個法界,這時這种幽暗的体性就不能成就了,因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氣的光明。所以在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藥叉(男众的鬼,叫輕捷鬼)、罗剎(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這二种鬼都會吃人的;鳩槃茶鬼(厭魅鬼)、毗舍遮(噉精氣鬼,吃人的精氣),富单那(熱病鬼)。這個人他心中经常迴光返照,開显自性的光明,有浩然正氣,這些鬼神就算在他的旁邊,目不能視,对他产生畏懼,眼睛都不敢看他。

我看算命的書,在道家裡面說,你遇到重大的劫煞的時候,破煞之法,放個石頭、石敢当,有些人把石頭放在家門口,或掛一個什么八卦的相,都可以破煞,但只是破小煞。他說真正的破大煞,用浩然正氣,培養浩然正氣,所有的煞都不能靠近。這個跟這道理一樣,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七者、音性圓銷,观听返入,離諸塵妄,能令众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音性圓銷」,对外在动靜二种声塵都完全的消滅了,而且能夠依止能观的智慧,反聞聞自性,來逆流照性,所以能夠離諸根塵二种虛妄的干扰。因為你在因地的時候,已经不隨外在根塵二种的干扰,雖然你被禁,禁閉在房屋,身体被綁住枷鎖。古代的刑具,在脖子上叫“枷”,在腳上叫“鎖”。即使你有這种禁繫枷鎖,对你也不能夠产生障碍,因為你已经远離根塵這种虛妄的染著。

八者、滅音圓聞,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過險路,賊不能劫。

菩薩在因地的時候,消除外在声塵的动靜二种障碍,而能普徧产生大慈之力,所以使令众生经過危險的道路,一切的盜賊都不能劫奪他的財物,乃至於傷害他的色身。從事相來說:观世音菩薩因為有這种功德,所以我們水不能淹,火不能燒,一切的鬼神盜賊都不能傷害。從理观來說:菩薩修学反聞聞自性,菩薩本身在未來生命当中,也能夠远離這种災难,远離這种怖畏。蕅益大師把這一段《耳根圓通》離諸障碍,跟《普門品》做一個比較。蕅祖說:《普門品》是释迦牟尼佛介紹观世音菩薩果上的功德,不是观世音菩薩自己說的,是释迦牟尼佛幫他宣說的。說观世音菩薩对众生有什么加持力?他讲了三十二应身,叫「普門示現」。

所以《普門品》它对观世音菩薩的因地,基本上是沒有談到。所以《普門品》的修学是偏重在事持,偏重在佛力加被這一部份,众生內心有障碍,憶念观世音菩薩的聖號。你心中有希求,然后跟观世音菩薩的聖號一接触,“啪”!感应道交,去触动观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力,然后我們離苦得乐。是偏重在「佛力」這一部份,心力(理观)這一部份讲得少。但是本经是观世音菩薩自己讲到自己,從因到果修證的過程。因為修「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破除了身心世界的障碍,開显了真如本性,所以产生了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楞严经》的「耳根圓通」它是從因到果,观世音菩薩自己宣說的,所以它這地方的修学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裡面,每一個法都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裡面,《普門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師認為有這一層差別。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楞严经要义64: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

楞严经要义65: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

楞严经要义66: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想像出來的

楞严经要义67: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

楞严经要义68:你沒有那個福報,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藥本身沒有实体

楞严经要义69: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

楞严经要义70: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楞严经要义71:一個人成功之道是「制心一处」,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

楞严经要义72: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

楞严经要义73: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经常作光明想,不断的思惟佛陀

楞严经要义74: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

楞严经要义75: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們,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楞严经要义76:想陰破時不再想過去也不再想未來,就活在当下

楞严经要义77:佛菩薩对你有沒有加持力就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和愿望有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