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2.1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2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63

楞严经要义63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137面    

辛二、明結解无二決通次义

我們《淨土宗》的修行人,可以說是窮盡一生的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是達到临終的正念。古人常說:千念万念,為了就是要達到临終的正念。因為我們必須在临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的狀態,然后把佛號現出來,這樣才能夠感应道交。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临命終的時候,雖然念佛,但是內心产生了貪念、产生了顛倒,其实這樣是沒辦法往生的。所以我們临命終的時候,往生與否除了念佛以外,你內心的那种正念的狀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從這樣的目标來看,我們平常的修学,除念佛以外,調伏煩惱就变成很重要。

《淨土宗》的修学者,我們可以把調伏煩惱分成三种:一种是一种強力的壓制修学者:就是我們有煩惱,但是沒关系,我們安住在佛號,透過对佛號專注的念力,來調伏我們的煩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剛開始我們都是這樣做的,但是這樣只是在事相上的專注的「止」,沒有观行會有問題。因為你的煩惱是无始劫熏习所成,它是一個很熟悉很強大的勢力,我們念佛法門是很生疏的,今生才修学很生疏的,你怎么去抗拒煩惱呢?你作不了主的。所以古人說:在事相上修学,是修道多辛苦,花了很多精神体力,效果並不好。所以強力的壓制剛開始是可以,但是,不是一個究竟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善巧对治,這個人慢慢的知道无常无我的道理,观察我們心是生滅变化的。從无常无我的观照当中,開始去对治它,然后再把佛號提起來。這种方法当然比前一個好多了,他有理观的成分。但是從《楞严经》的角度,從圓頓止观來看,這樣的对治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因為我們只知道從煩惱的作用,從煩惱的枝末上对治,我們不知道煩惱的根在哪裡,就是這個草你把它除過以后,下過雨,经過幾天它又長出來,效果也是不好。

第三种是從根本上拔除,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在面对煩惱的時候,我們处理的方式是不同。就以本经來說,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迴光返照,正念真如。

所以我希望我們修《楞严经》的人,遇到煩惱你要逆向操作,你不要跟著它走。你要問它,你從什么地方來?迴光返照,你要照這煩惱的根。因為煩惱它是一個沒有根本的東西,所以一照它它就怕了,你要順著它走,它的勢力就越來越大。所以当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我們會得到一個答案:「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煩惱是沒有自体的,它只是從清淨的本性中所显現的一個假相,一种如夢如幻的假相而已。所以当我們能夠正念真如的時候,再把佛號提起來,這時候我們不是断煩惱,叫做「转念念佛」。先用正真如的止观,來照見煩惱的体性是毕竟空的,然后再用佛號把煩惱转到佛號去,就是一個“转”字,你連断都不要断,因為它不真实。這個就是后來歷代祖師所強調的「禪淨雙修」,先用禪观的力量把煩腦的根照破,然后再把佛號提起來,把煩惱的勢力转過來,從根本上的破壞,從作用上的转变。

這個大家要体會一下,我們待會讲到《念佛圓通章》,讲到耳根圓通的時候,要怎么會通,怎么禪淨雙修,詳細观念到那個地方再詳細說明。总而言之,本经的禪观,是有助於我們達到临終的正念。

辛二、明結解无二決通次义

“結”指的是众生一念的迷情,所产生的种种障碍;“解”是表示諸佛因為清淨的观照所产生的解脫。為什么讲无二呢?不管是众生的障碍跟諸佛的解脫,都是同居於六根当中,障碍也是從六根所发起的,而解脫也是從六根所生起的,所以說,依照這种道理,佛陀來會通來決断第二決定之义。從結解无二的道理,來決断會通這個第二決定义,這科的大意是如此 (分二:壬一:正明結解无二。壬二、兼显六解一亡)

壬一:正明結解无二 (分二:癸一、疑請。癸二、開示)

癸一、疑請    阿难尊者他心中产生疑問而請示佛陀

別求詰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义門,今观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难尊者他白告佛陀說:「世尊!你老人家前面已经詳細的宣說,第二义決定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众生无始劫來,有很多很多发业潤生的煩惱,而這個煩惱是由六根所造作的,而众生的果報也是由六根來領納。這第二义門已经道出一個我們生命当中,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報的領納,六根都扮演重要角色。現今我在观察世間上一切的众生,假設要解除六根之結,如果它不能夠了解這個成就結的根源,六根結的障碍是怎么生起的,它的緣由在哪裡,我相信這個人是終究不能去解除六根之結。」

這段是什么意思?古德的註解上說:從阿难尊者的一段這樣的宣說可以知道,阿难尊者他認為我們的障碍是在六根生起的,那么在求解脫的時候,应該離開了六根有另外一個地方是解脫的地方。也就是說,他認為六根是障碍的,而解脫应該是離開六根,另外有一個地方是解脫的。把障碍跟解脫分成二段,這叫「別求詰元」,阿难尊者這一段经文有這一點意思。他讲完這個意思以后,這以下讲出一個譬喻。

引人合喻

世尊!我及會中有学声聞,亦復如是,從无始際與諸无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愿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世尊!我及楞严法會当中的凡夫还有有学声聞(四果以下,初果以上的聖人),我們目前修学的情況也是這個道理。怎么說?從无始劫以來,我們明了的心雖然熏修很多的戒定慧,但是也跟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不觉,产生妄动的那個攀緣心,我們叫俱生无明。俱生无明跟我們明了的心可以說俱滅俱生,剎那生剎那滅。

「俱滅俱生」這個地方指的是什么呢?這一段指的是“阿賴耶識”,就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我們还沒有破无明證法身之前,我們受著我們心中阿賴耶識這個有漏种子的引導。比方說,我們打坐的時候內心正念分明,但是我們还是一個凡夫,因為你阿賴耶識的种子还在,它隨時會表現出來,它這個煩惱是在睡眠狀態。所以它有時候是休息,叫做“滅”,有時候煩惱起來活动叫“生”,阿賴耶識的煩惱的相貌是「俱滅俱生」。所以說,雖得如是多聞善根,雖然我過去生有成就种种熏习佛法的善根,对佛法有這么一點信心,名為出家,在名称上已经是出家了,但是在內心狀態猶隔日瘧。有一种瘧疾它的病毒是特別的堅固,你很难断除它的,你吃藥只能夠一天有效,一天沒有效,今天发作隔天就好,明天又好隔天又发作。

這病毒的根源沒有徹底的拔除,惟愿大慈悲的佛陀,哀愍我們這些淪溺於三界众生,因為這些初果、二果、三果這些有学聖人都还沒有完全解脫轮回,所以也都是淪溺於三界的众生。在今日身心当中,应該怎么去观察,我們身心世界這個“結”,這個障碍是從什么地方而來,而解脫又是從什么地方開始解脫?乃至於能夠使令未來末法苦难众生,能夠得此圓頓的法門,能夠免離三界轮回之苦,而不再淪落三有之中。阿难尊者以「隔日瘧」來比喻我們煩惱是有時活动,有時是不活动,六根当中有時候有煩惱,有時候沒有煩惱,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应該怎么辦?阿难尊者把他修行的苦惱提出來。

請佛開示

作是語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无上開示。

阿难尊者做了前面的宣說跟譬喻以后,把他修行的盲點提出來,有時候很相应,有時候不相应。這時候內心普遍跟法會大众,都以五体投地之禮,流下悲痛的眼淚,抬頭仰望佛陀,心中充滿了至誠之心,來期待佛陀做无上的開示。

這一段阿难尊者的疑請,我們從古德的註解把它匯归成二點:阿难尊者到底在修行当中产生什么盲點呢?第一、阿难尊者他承認他是有善根,我多生多劫有善根,也出家了,有充分修学的环境,但是我不知道我戒定慧的強大功德力,要怎么对治煩惱,到底煩惱的处所在哪裡?說:我承認有煩惱,但是六根、六塵、六識,到底我從什么地方下手去对治煩惱最有利?第一、他提出了修行的处所在哪裡。第二、他修学的次第是怎么樣,我找到了处所,我应該先对治什么,再对治什么,然后再怎么做,它的前后的次第是什么?阿难尊者等於提出了二點,第一個讲到修学的处所,第二個讲到修学的次第。可以說這一大科,佛陀就在回答這二個問題,什么是修学的处所?什么是断煩惱的次第。

癸二、開示    如來正式的來開示(分二:子一、現瑞、子二、正說)

子一、現瑞  佛陀在讲难信法門之前,他的习慣性都是會現出种种的瑞相

愍众摩頂  

爾時世尊,憐愍阿难及諸會中諸有学者,亦為未來一切众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頂。

因為讲到断煩惱的处所跟它的次第,這從《楞严经》來說是很难、很难相信的圓頓不二法門。所以佛陀讲這难信之法之前必須有前方便。而阿难尊者提出疑請,跪在地上請佛陀開示以后,佛陀內心憐愍阿难及法會大众,乃至於凡夫跟有学之人,以及為未來佛陀滅度以后一切的苦惱众生,為修学大乘菩薩道做一個出世的正因,也將把這個法門做為將來的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意思是說,在末法時代是魔強法弱,邪知邪見的一個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也是有宿世善根的众生而出現於世,他有這种善根遇到三宝的因緣刺激他的菩提心,他想要修学大乘的圓頓止观。這時候本经的法門,將可以給末法众生他徹底的了解,在众生的六根、六塵、六識,所謂的根、塵、識当中,让他能夠很正確的判断,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虛妄的,它能产生正確的取捨,這個就是「正法眼藏」,“眼”就是智慧的判断,什么是我們应該要放棄,什么是我們应該追求。

這時,佛陀以閻浮檀紫金光手來摩阿难頂;「閻浮檀」如來色身的顏色,翻成中文叫作“胜金”,顏色是超過一切黃金的顏色。佛陀每一個动作有他的道理,佛陀不會沒事去摩阿难尊者的頭頂。這個地方有生佛不二的道理,众生的真如本性,跟佛陀的真如本性是不二的。古德的註解說:除了這個道理以外,也有安慰鼓勵阿难尊者的意思,去摸摸他的頭安慰他一下,說:沒关系,你的煩惱很重,但是這些都是虛妄不实的。

感动十方  

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就在佛陀摸阿难尊者頭頂的時候,這時十方普徧一切諸佛的世界当中,出現一個狀態,就是六种的震动。「六种的震动」我們分成二類來說明:一、动,二、湧,三、起。「动、湧、起」是表現它的形狀。四、震,五、吼,六、擊。「震、吼、擊」是表示它的声音。“动”上下震动,“湧”是除上下以外还有左右的搖晃。“起”就是很严重的上下左右震动,它是由輕而重。震、吼、擊,它的声音也是一樣,小小震动的声音到獅子吼的声音,到二山相擊的声音。這個地方的六种震动,表示众生的六根当中,即將产生重大的变化。也就是說,我們众生一念的迷,我們不能夠正念真如,向外攀緣而产生种种的障碍。佛陀以下的宣說法門,即將開显众生一种《大佛頂》之法,我們依《大佛頂》生起观照,就能夠产生諸佛的解脫。「震动」就是從凡夫的障碍而震动转成諸佛的解脫,有這么一种变化的意思。

諸佛現瑞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宝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祇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众得未曾有。

在微塵數的如來,諸佛就其本所住的世界当中,從他的頭頂現出种种的宝光,而這光明同時匯集在一处,在所安住的世界当中,這十方諸佛的光明先匯集在一個地方,然后再用這強大的光明來到祇陀林,來灌释迦牟尼佛的頭頂。這時與會的大众看到這种情況,內心都感到非常的特別,過去所沒有看到這种特殊的感觉。

「放光現瑞」這段经文,其实它的表法有二段是值得我們注意:第一段、释迦牟尼佛用手來摩阿难尊者的頭頂。這一段表示《大佛頂》之法是众生本俱的。你看阿难尊者什么事也沒做,佛陀就摩他的頭頂,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知真本有”,性德是本來俱足的,是我們把它忘失了而已,這段经文是表「众生本俱」。其次說:十方諸佛放光來灌释迦牟尼佛的頭頂,這表示什么?這表示「諸佛所證」是佛佛道同。一個是從因地上的表法,一個是果地上諸佛所證的都是《大佛頂》。這段释迦牟尼佛即將在六根的障碍跟暗鈍当中,即將開显光明功德的《大佛頂》,所以先放光現瑞,來提醒大家注意這件事情。

子二、正說  佛陀在放光現瑞以后,就正式的宣說(分二:丑一、諸佛同宣。丑二、释迦親說)

丑一、諸佛同宣

諸佛宣說   

於是阿难及諸大众,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难言:

十方諸佛显出种种瑞相以后,這時候阿难尊者跟與會大众,就共同听到十方世界的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同時的來告訴阿难尊者跟與會大众,讲到二件事情:

染淨不二

生死結根 

「善哉阿难!汝欲識知俱生无明,使汝輪转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

「善哉(善哉有赞嘆勉勵的意思)阿难!你想要了解众生的俱生无明,阿賴耶識当中那些有漏的煩惱种子,在六根当中不断的表現出來,在我們見聞嗅嘗觉知的時候不断的現行,始令我們产生輪转的生死的結根,其实唯獨在六根当中,更无他物。

說我們心中有煩惱,煩惱到底是在哪裡活动呢?其实就在你見聞嗅嘗觉知的六根門頭。所以我們六根裡面一动,就一定帶动煩惱,這個“俱生无明”它跟我們六根的活动,同時生起,同時消滅,你六根一动它也跟著动。所以煩惱的活动处所,就是在見聞嗅嘗觉知,這当中有发业的无明跟潤生;“发业”是比較微細,微細的攀緣心,总是想要到外面看看美好的世界,這個是很微細的。然后看了以后再产生潤生,产生愛取,愛取就比較粗,整個攀緣心,整個愛取的煩惱都是在六根活动。這是十方諸佛告訴我們第一個道理。

安乐解脫 

汝復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安乐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你要再知道諸佛之所以成就无上菩提,乃至於能夠快速的成就大般涅槃;“菩提”是就著智德來說,“涅槃”是約著断德。涅槃有哪些功德呢?一、安乐,它是沒有痛苦的;二、解脫、它是自在的;三、寂靜,這地方指清淨的意思;四、妙常,相续不断。這地方等於是說出了「常乐我淨」,乐是安乐,解脫是我,寂淨是淨,妙常是常。諸佛常乐我淨的功德,也是在六根当中所生起的。

不二法門就是這個意思,煩惱的活动处所在六根,无上菩提涅槃生起的处所也在六根。我們從本经看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們六根同時有二個東西存在,我們看到這段经文得到一個結論,就是我們六根門頭当中,有很多盜賊,這是真的。你看,「使汝流转唯汝六根,更无他物。」但是我們六根当中有很多的主人翁,有真实的功德,你看「安乐妙常」也是六根,問題在哪裡呢?問題是我們內心沒有跟著主人走,跟著盜賊走,問題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我們這房子裡面有好人、有壞人,二种人都有,但是我們习慣性跟壞人在一起,問題在這個地方。

其实你的六根沒有錯,錯不在六根,你說六根产生煩惱,從今以后六根全部關起來,那你就完蛋了!你該看还是去看,該听的还是去听,但是你在見聞觉知的時候,你要生起一個观照的智慧,把那《大佛頂》的“道”把它观出來,就是你心不要跟著煩惱走,跟著那個“道”。本经后面會讲到,那個不变之道,一個隨緣之道,一個空观,一個假观的道。你要想辦法在六根当中,把那個主人翁找出來。修行就是在你一生当中,看你能不能在六根当中…临濟禪師說的:我們众生六根当中有一個无為真人,在六根中放光动地,只是我們当面錯過。看看我們能不能把那无為真人找出來。十方諸佛的意思就是說,你六根同時俱足很多很多的煩惱賊,但是也俱足一個无量无邊功德的《大佛頂》之法,看你能夠找出來、找不出來而已。十方諸佛是異口同音,讲出染淨同居六根的道理。

丑二、释迦親說(分二:寅一、疑問。寅二、答释)

寅一、疑問

阿难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十方諸佛讲出這個道理是讲得很簡单,並沒有讲出他的理由,所以阿难尊者听到十方諸佛,讲到圓頓不二的法門;說是种种的煩惱是六根,种种的菩提也是六根,這樣的圓頓不二的法音,可以說心中沒有完全明白。這時身体就起立來白告佛陀:「為什么使令我等众生生死轮回的罪魁禍首是六根,而諸佛之所以成就安乐妙常,种种的菩提涅槃的功德也是六根,它是一個众惑之門,罪魁禍首,但是它又是一個功德之門,這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阿难尊者对這個道理还不能完全明白,請佛陀開示。

寅二、答释(分二:卯一、長文。卯二、偈頌)

卯一、長文

法体一如       佛告阿难:「根塵同源,缚脫无二。

這時佛(本師释迦牟尼佛)告阿难尊者說:「根塵同源,缚脫无二」,這地方先讲出六根的体性。說众生的六根,所謂的見聞嗅嘗觉知,跟外在的六塵色声香味触法,這二個是來自於同一念心性的。也就是說,從事相來說,六根是在內,六塵是在外,有一個能見分跟所見的相分這樣的差別。也就是說,当我們一心真如,依体起用,而产生見相二分的時候,就变成六根六塵;但是当我們攝用归体的時候,根塵回归到生命的本源,就是「唯是一心」,所以缚脫无二。從這個观念來看,当它在迷的時候,是往外攀緣,它的見相二分就产生顛倒,就造业又变成生死解脫;当它是悟的時候,它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回归到一心真如,它就变成解脫了。所以不管是繫縛不管是解脫,其实就在六根当中完成。

這個地方讲到二种体性,六根六塵,叫做“依他起性”,“圓成实性”指的是現前一念心性。当六根六塵把它攝用归体的時候,回归到一心真如的圓成实性,但是圓成实性它依体起用的時候,就变成依他起的六根六塵。這個地方是讲到,根塵它的体性一如,這以下的二段是說它的作用有差別。

相用差別   

識性虛妄,猶如空华。

“識”指的是六識,六識的体性是虛妄不实的,就像空中之华。虛空本來是沒有华,但是我們眼睛有毛病的人,眼睛一看到虛空就产生一個华的感觉、华的相狀,這表示华的相狀是无中生有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其实本经雖然是在六根活动的修学,其实本经所对治的六識,就是我們的「遍計執」。

遍計執是什么意思?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触的時候,第一個产生感受,快乐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感受第一剎那,就产生我們最要命的想像,加上我們個人的想像。世間上會有問題,不是問題本身,是我們有太多的想像,就是名言分別。当然這個想像,從《唯識》的角度也不是完全不好,有的是好的想像,有的是不好的想像。总而言之,從因緣法來說,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像,就會产生不同的业力,就产生不同的結果。比方說,你現在身上有一千塊,一千塊是一個色塵,你的六根跟一千塊一接触的時候产生六識,你會产生什么樣的想像?有些人會想,我应該把錢跟大家分享。一般會有布施想像的人,這個人來生大福報。有些人比較慳貪,欸!我這一千塊,我应該獨自受用,“慳貪”,那么你福報大概到今生就結束了。

《唯識学》是有道理的,他從你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境接触的時候,你产生什么想像,他大概就知道你來生是什么相貌。「万法唯識」,生命是你自己的想像創造出來的,真的是這樣。你看!我們平常遇到人事的障碍,你會产生什么想像,有些人會产生包容、慈悲,你來生會很莊严;有些人他遇到人事障碍的時候,他選擇瞋恚、報復,來生醜陋。這個都是空华,虛空沒有华,但是有些人會产生莊严的华,有些人产生醜陋的华。所以六道轮回其实就是從六識变現出來的,從六道轮回的角度,如果我們不談出世的解脫,应該培養美好的想像,但是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本经它后面讲「不取」,善的不取,惡的也不取。

從本经的角度,是認為整個六識的想像都不能用,如果你要出世的解脫,那你最好不要有太多的想像,因為想像會产生业力的。前面的六根六塵,佛陀刻意的把根塵跟識分開,就是根塵是沒有錯的,依他起性沒有錯的,問題在根塵相对的時候产生了六識,這個地方就是很麻煩,是要对治的。六識是怎么产生的呢?

輾转相生 

阿难!由塵发知,因根有相,相見无性,同於交蘆

阿难!由塵发知,因根有相。我們因為六塵种种外境的刺激,就产生了六根的了知,六根是沒有想像的,我們前面已经再三的強調,六根是不帶名言的,它只有明了,但是它不能想像。但是有根的明了,下一個就是产生相,因根有相,這就是六識的分別。相見都是无性的,一個是所想像的影像,还有能想像的明了的功能,其实都是沒有体性的,就好像「交蘆」,交蘆這种植物是很特別的,它有二個根,二株是生長在一起,二個枝幹是並連在一起,中間是虛空的,一個倒另外一根也倒,要嘛二個都生起,要嘛二個都倒,就是指的我們相見二分,要有一個就二個都有,一個沒有二個都沒有。意思是相見二分是沒有体性的,所以它所产生的六識自然是虛妄的。

這一段经文是在解释前面那一段,什么是「識性虛妄,猶如空华」。這個地方的“相”指的是六塵,“見”指的是六根;能分別的六根去攀緣所分別的六塵,产生的六識当然是沒有体性的,就像交蘆一樣它中間是空的,只是外面有一個根的相狀而已。

縛脫无二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无明本;知見无見,斯即涅槃无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总結)由是之故,我們在六根当中「知見」;知見表示六根的明了性,它是依他起的,我們讲見聞嗅嘗觉知。但是当我們在見聞嗅嘗觉知以外又产生「立知」,又安立了六識的想像,這就糟糕了!就产生了发业无明跟潤生无明。所以本经的修学是在六根,但它所对治的就是六識,知見立知,对治這個“知”。在知見当中又安立一個“知”出來,這個“知”就是第六意識的想像。如果「知見无見,斯即涅槃无漏真淨」,在六根的見聞觉知当中,假設我們生起观照,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智慧生起的時候,破壞六識的想像,這個就是涅槃真淨的无漏功德。也就是說:「云何是中更无他物」?在整個返妄归真的過程当中除了六根,难道还有其他的東西嗎?」

煩惱是從六根生起,但是你对治煩惱也是在六根对治。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