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2.1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22)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61

楞严经要义61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31面

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当我們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我們要掌握二個重點:第一個是內心的安住,第二個是內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它是牵涉到整個“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們剛開始修学一定是把內心安住下來,当我們安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我們不能安住在一個有為的事相,我們不能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為众生的苦而修学。這個是不对的!因為有為諸法都是生滅变化的,而且這個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們依止事相而住,我們就會躁动不安。所以我們剛開始一定找到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現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來,“安住”其实就是確定你一個修学的目标。你看!我們一個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樣?

印光大師說:「无不從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发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開显一念心性。所以我們讲,法法銷归自性。一個會讲這句話的人,就表示這個人安住下來了,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碼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說:我們今天去台北,你整個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裡,很清楚。這個過程會有些曲折,沒关系!所以我們整個開始修学,你一定是確定你的目标在哪裡。古人讲:「你安住了沒有?」這個地方当然是以離一切相的“理体”來安住。

安住以后接下來,就是一個事相的对治,因為理体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超越時空的。那你修行一定要有一個所观境,你在哪裡修学,你的煩惱在哪裡活动。我們煩惱要断惑証真,煩惱在哪裡?所以当我們安住以后,就開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我們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塵、六識。在本经当中,一個对治煩惱最好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門頭。

為什么呢?因為它向外可以攀緣六塵,向內可以牵动六識,它剛好居在中間。所以在整個《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別我們到了二十五圓通,我們會強調,這当中有二個圓通是特別重要的,一個是「耳根圓通」,另外一個是「念佛圓通」,念佛圓通是強調意根。一個是從耳根的返聞聞自性,而趨向真如本性。一個是從憶佛念佛,思惟諸佛的功德,而产生強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蕅益大師說:這二個都非常的重要,一個是從耳根入手,一個是從意根入手。所以整個对治煩惱,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的当中生起观照。所以我們在整個修学当中,第一個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確定,然后在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

這個時候我們就能夠使令自己成就《如來密因修證了义》,也能夠成就《諸菩薩万行》的功德圓滿。這是本经主修的概念。我們這一科是讲到六根的对治,应該怎么对治的問題。巳二是讲,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前面是讲迷真起妄六根偏局,返妄归真就是從众生的妄想当中,而回归到真实的心性,這時候六根的功能就能互相的通用。返妄归真是讲因地的修学,六根的互用是讲果地的功德。(分二:午一、明返妄圓拔。午二、明归真互用)

午一、明返妄圓拔

“明返”就在众生妄想的因緣当中,而迴光返照;“圓拔”圓滿的拔除六根当中五蘊的障碍。

远離諸塵

汝但不循动靜、合離、恬变、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当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我們開始对治,就開始经常的观照六根。那怎么对治呢?這個地方讲「汝但不循动靜」。蕅益大師說:整個《楞严经》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二個字,就是不隨順。当然這個地方是依止“止观”的力量、的現前,而产生不隨順。比方說:耳根不隨順动靜二相而转,身根不隨順合離二相而转,乃至於眼根不隨順於明暗二相而转。我們的六根去接触六塵的時候,我們生起一种返妄归真,正念真如的观照,這時候就不再隨順外在的諸有為,生滅变化之相而转,這時候六根慢慢脫離六塵的繫縳。這樣子會有什么功德出現?

一根返元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剛開始我們在六根当中,你不可能经常注意六根的,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剛開始先守住一門收入,先把一個門看好,不要让那個賊活动。或者我們依止耳根,念佛的人依止意根,把一根当中的五蘊的障碍,把它脫黏內伏;“脫黏”是脫除万相之黏,“內伏”是內伏心中之妄想。因為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有五蘊,這個五蘊是五重,最外一層最粗的就是色蘊。“脫黏”是先脫除外在的色蘊,色蘊包括前面的动靜、合離、明暗等諸有為相。六根当中絕对不要給這六种相把你給黏住了,黏住以后你會完蛋,你就很难離開生死。

這個“黏”就好像強力膠,把六根黏住。所以我們的六根很难脫離六塵就是這樣,因為六塵是把你黏住。那我們怎么把這黏住解開呢?前面說的「不隨妄转」。先脫除外相之黏,然后再慢慢的從六根当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識這四种妄想,最后「伏归元真,发本明曜」,使令內心能夠回归到,離諸对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夠全部的显現。

五根圓脫  

耀性发明,諸餘五黏,应拔圓脫。

最后的結果是「耀性发明,諸餘五黏,应拔圓脫。」一旦我們本具的光明显現出來,其餘五根种种的障碍也都能夠相应的拔除,而圓滿得解脫。我們讲「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註解当中提出二個重點,他說這個地方其实道盡了《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因果。從因地,蕅益大師說:這「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為六根你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塵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修行人经常保持警觉。我們不是說,不要去接触六塵,其实你也做不到。你說:我眼睛一輩子都不看東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听声音,也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它声音現前的時候,你观照力要現前,「观相原妄,观性原真」,從相妄性真当中,我們放棄了生滅的相狀,我們依止真实的理性,這個時候迴光返照真实的理性,放下了虛妄的相狀。所以我們讲「捨識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緣六塵,從六根当中迴光返照,「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

其次,蕅益大師提出:「应拔圓脫」。“圓”這個字是很重要的,因為《首楞严王三昧》是一個圓教的法門,它是「頓超」的。頓超的法門,就是在一個法門得到了成就,其它的法門相应的功德現前,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它剛開始六根的時候,《楞严经》修学它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机。你看我們一般在修四念处,大概六根跟六塵接触了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了,糾纏不清了,煩惱開始活动了,才開始对治,「多貪众生不淨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我們一般人很少能夠掌握,六根跟六处接触的那一剎那就開始起观,很少這樣子,沒那么快!

《楞严经》它的關鍵是你要觉悟得快、你要觉悟得快。為什么《首楞严经》在临命終的時候,它断煩惱,它远離障碍特別快?因為它往往就在六根活动的時候就開始注意了。這個地方它的「不循」,你要訓練自己警觉心要高。最后的結果就能夠從一個根当中,而成就六根的解脫叫做「圓」。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楞严经》修学的因果标出來。

午二、明归真互用

当我們的心归於真实的心性以后,六根有什么功德,就能夠相互作用。(分二:末一、證互用之相。未二、示互用所以)

分二:末一、證互用之相

六根互用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我們一般六根的啟动,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是被动的,有六塵,六根才作用,所以平常我們一般人都是沒事的時候,六根就打自己的妄想;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的六根你不能夠由六塵啟动,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由观照力來啟动六根。所以他說:一個真正由六根当中生起智慧的人,他所生起的知見是怎么生起呢?「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他這時候慢慢的脫離六塵以后,他已经不再依靠外在的动靜、合離乃至於明暗等种种的相狀,來啟动他內心的了別作用,也就是說它就是「明不循根」;這個“明”是他整個六根的作用是依止心中的智慧,你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該拜佛就去拜佛,你不要管你心中是怎么想,也不要管外在的环境是怎么樣,這個時候六根是完全用智慧來主導六根的作用。這個時候已经不循根,已经不再隨順於外在的塵境而发动,外在的塵境是怎么樣,已经不再影響這修行人六根的作用,所以「明不循根」,而只是「寄根明发」,但是他还是要假借六根來显发他心中的智慧,如此一來,六根就能相互作用。他的六根已经不再被六塵牵动,而是用他智慧的光明來主導他的生命。

這個地方把六根互用的相狀,先讲出一個道理,這以下引出六個現实的例子來作證明。

舉例證成   

阿难!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見;跋难陀龍,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憍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來光中,暎令暫現,既為風質,其体元无;諸滅盡定得寂声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整個相狀,佛陀舉出六位的凡聖,這当中有三位是聖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說:阿难!你看看在這「楞严法會」当中,阿那律尊者,无目而見,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夠見到种种諸物。阿那律尊者剛出家的時候,佛陀一說法,他就好乐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种种呵斥以后,他生起增上慚愧,七日七夜相续用功,結果眼睛失明。失明以后,佛陀要他修学《乐見照明金剛三昧》,成功以后,成就半頭天眼;頭前半段是可以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而后半頭就看不到,叫「半頭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來看,他眼睛沒有作用,但他用頭部,他往左邊看往右邊看,他还是看得到,他用身根來照見諸法。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其实六根它內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跋难陀龍,无耳而听。跋难陀龍王本身,因為他過去的业力,他耳朵就已经失聰,他是用他頭上的角來听声音。這個是凡夫,前面那個是聖人。

殑伽神女,非鼻聞香。“殑伽”就是恒河。恒河神女他在聞香味的時候,他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來聞香。這個也是凡夫。

憍梵鉢提,異舌知味。“憍梵鉢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他在嘗味道的時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夠知味的。這個都由修学三昧所成就的功德。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來光中,暎令暫現,既為風質,其体元无。“舜若多”就是虛空,虛空之神他本身沒有身体,但他也能夠感觉到身上苦乐的触法。他是怎么感受到呢?他因為過去的业力,沒有身体的感觉,它觉得很痛苦。佛陀的慈悲以光明來照射他,使令他的色身暫時的显現。他的显現是佛陀光明所照射,所以他身体的本質,就像風一般若有若无,他的本質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的若有若无,他还是可以感觉得到那种苦乐的感受。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諸滅盡定得寂声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寂滅声聞”指的是三果以上的聖人,他入了滅盡定以后,他整個前五識的受消滅了,第六意識的想也消滅了,第七意識的行蘊,也就是思心所,染污的這一部分也消滅了。所以他“受想”是全部滅掉,“行識”滅一部分。身為一個滅盡定三果以上的聖人,譬如說迦葉尊者,他長远已经滅掉意根,第六意識的想,跟第七意識的行,染污的行滅掉了,清淨的行是保存下來。也就是說:他第六意識的想心所已经滅了,但是他的第六意識还是能夠圓滿了知一切法的差別,他在想像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識的想,他就可以想像很多很多的事情。

佛陀舉這六個例子,也就是證明六根的互用,這当中凡夫由业力所招感,聖人是修学聖道所成就的。六根互用,蕅益大師讲出一個譬喻說:像太虛空,太虛空是相通的,你現在太虛空当中放了六個容器,這個容器是暫時的,你把六個容器拿起來它又恢復太虛空。也就是說:六根它其实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我們不是一開始就是需要六根。但沒辦法,一念不觉以后,向外攀緣,結果眼根去黏色塵,黏久了以后你就離不開色塵,你一天到晚就跟色塵在一起,耳根就跟声塵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后你就跟声塵在一起。那么現在你要怎么樣呢?你要脫黏內伏,你要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塵在一起,观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后你把心帶回家,這時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把容器拿掉以后,恢復到太虛空,這時候就相通了。

未二、示互用所以  六根之所以互用,它的道理,它的理由在哪裡呢?(分三:申一、示妄体本真。申二、指現量為證。申三、示以修显性)

申一、示妄体本真

虛妄的本体当下就是真实,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全真成妄。

阿难!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发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变化相,如湯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佛陀說:当我們的六根色受想行識,這五重的障碍被圓滿拔除,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的拔掉以后。這時候「內瑩发光」“瑩”照耀的意思;內在的自性光明,产生一种光明的照耀,這光明自性照耀一照出來的時候,不得了!产生什么变化呢?我們生命当中的浮塵,“浮塵”指的是正報的五蘊身心,还有器世間,外在的山河大地,依報的环境,我們整個有漏的依正二報,這种生滅变化之相,就如熱湯消除冰一樣,整個融化而转成无上知觉。

其实本经的修学是破根塵,「迥脫根塵,靈光獨耀」。当然它先破塵,它先破外在的塵,再破六根裡面的受想行識。那大家會問:我平常眼睛是靠眼根,听声音是靠耳根,把外塵破壞我可以理解,你把六根也破壞了,那要怎么辦呢?其实它不是破壞,它是一個转化。蕅益大師說:這一句話的關鍵字在“化”,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你現在本來是一塊冰塊,冰塊就是障碍重重很死板,你現在把冰塊化成水,它的本質沒有变还是溼性。

你說:我眼睛看東西,那佛陀的眼睛幹什么呢?佛陀眼睛还是看東西,只是他眼睛看到西,他有无量的波罗蜜,我們眼睛看東西产生很多的障碍。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迴光返照。所以你修成就以后,你往生極乐世界以后,你还就是用你這個六根,只是這個六根已從冰塊转成柔軟的水,作用不同,本質沒有改变,它是转变。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哦!原來成就聖道,六根还是六根,但是它是一個无上知觉相应的六根,不是跟煩惱相应的六根。

申二、指現量為證。

依眼成見 

阿难!如彼世人,聚見於眼。

佛陀舉出現前的事相,來證明六根的確是可以互用的。怎么知道六根可以互用呢?佛陀說:你不用等到成就聖人,我現在就可以證明給你看。比方說,阿难!世間上有一個人,「聚見於眼」,世間上的人,我們经常由於過去的妄想,就习慣性把見的功能聚集在眼根当中,聚久了以后,他的看就看眼睛。如你走路,你在草叢当中,你不断的走一個地方,走久了,草叢也被你走出一條路出來。我們凡夫我們经常把我們一念心性,把它聚集在眼根当中去看事情,聚久了眼根就变成一個見的功能。

急合成暗  

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

假設老是靠眼睛在看東西這個人,你叫他快速的把眼睛閉起來,這時他的眼根一定是产生一個暗相而一无所見。這個閉眼睛的人,如果他前面站著一個人,這個閉眼睛的人对前面這個人的相貌,可以說是從頭到腳完全都不知道。你看你把眼睛閉起來,站在你前面這個人,不管是頭、不管是身体、不管是腳,你完全看不清楚,這是正常的。

暗中知觉 

彼人以手循体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觉是同。

但是如果這個閉眼睛的人,他可以用手來代替他的眼睛,用手去摸站在前面的人,循著這個人的身体,他摸到他的頭,摸到他的身体,摸到他的腳。雖然這閉眼睛的人,他看不到对方的相貌,但是他透過頭的摸触,他也可以知道這是頭、這是身体、這是腳,很清楚的能夠分辨出來,「知觉是同」。也就是說,你利用手摸触的知觉跟用眼睛的知觉,達到的效果是相同的。意思是說:其实六根在向外攀緣的時候,六根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六根在往內迴光返照的時候,六根是相同的。

這個地方佛陀舉例子他說:不一定要佛菩薩,阿那律尊者用頭來看一切法,你就是凡夫用手來代替眼睛,你看那些眼睛瞎的人,他的耳根特別厲害,他听腳步声就可以知道這是誰來了,就跟眼睛看一樣,知觉是同,他的判断力也是正確的。所以說六根其实是有現量可以證明的,可以互通的。当然這互通是必須要有方法,這以下佛陀指示修德的方法,來開显內在的性德。

申三、示以修显性

緣見因明,暗成无見;不明自发,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根塵既銷,云何觉明不成圓妙?

一般人眼根的見,都必須要假借外在的光明,才能夠看到种种諸物。我們之前讲過,一般人的六根要靠外在的塵境來啟动,所以「緣見因明」,眼根要靠外在的光明相才能夠产生見;「暗成无見」如果暗相現前就不能产生見。但是修行人就不一樣,修行人「不明自发,則諸暗相永不能昏。」当我們的六根经過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把自性的光明显現的時候,他的眼根就不再假借光明也就能夠見物。也就是說:這個人外在的一切暗相,都不能夠障碍他的見性。自性的光明既然显現,根塵自然脫落,這時候他本觉的光明,自然就能夠圓滿无上菩提,跟无上菩提相应。

這個地方的重點在「根塵既銷」,《楞严经》它就是在对治根塵,其实它也对治六識,但是你六根不动,六識就不能动,它先脫離六塵,再处理受想行識,這四個心法,慢慢的一層一層的往內走。总而言之,你今天又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你從今以后,你在眼睛当中,要多注意不能用眼光來看,要用心光來看,它是向內去看的,用智慧來看。

《楞严经》它一再強調的观念就是說:什么是生滅的因緣,什么是一個永恆的功德?生滅的因緣就是我們因為過去的顛倒,一念的迷情我們六根向外攀緣,眼根攀緣色塵,結果被色塵給綁住了、被黏住了;耳根攀緣声塵,耳根就被声塵綁住了。結果弄到自己很多功德都表現不出來,本來是百千大海,結果变成一個小水泡。

我們之前也讲過一個公案,說一隻老鷹,這個獵人養這一隻老鷹也是很辛苦,而這老鷹牠一天到晚跟雞長在一起,久了以后,牠翅膀沒有用以后,牠老是靠腳。因為一般小雞都是靠腳在跑步,牠就跟雞跑來跑去,牠只是一隻比較大的雞而已。后來這個獵人想這一隻老鷹長這么大,应該訓練牠飛翔才对啊!但這隻老鷹怎么樣都飛不起來,牠認為我是靠腳在走路的,這個翅膀也沒有用。結果這個獵人很失望,就把這隻老鷹帶到很高很高的懸崖,就把牠放下去让牠自由落体。結果這隻老鷹快要著地的時候,把牠的潛能发揮出來,展開牠的翅膀高空飛翔。其实牠的翅膀是本來就存在的,只是我們习慣性,活在一种习慣性的自我設限,譬如我的眼睛一定要去看外面的色塵,我的耳朵一定要去攀緣外在的声塵。因為這個路是走得很熟悉了,結果我們六根的功德全部都表現不出來,更糟糕!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其实我們的六根裡面有很多珍宝,但是我們因為外向外攀緣,我們很多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种种的波罗蜜通通表現不出來。就像這隻老鷹一樣,牠的翅膀后來就不能表現出來。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要往外攀緣,開始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自性的光明显現出來,這時候會产生种种波罗蜜的妙用。到這個地方等於是把《楞严经》的一些修学概念,說是把心帶回家,把它描繪出來。

庚二、決通疑滯

這一段是決断匯通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惑跟執著(分二:辛一、明因果俱常決通初义。辛二、明結解无二決通次义)

辛一、明因果俱常決通初义

“因果俱常”是什么意思呢?因地的真因跟果地的觉性,都是真实不生滅的;因果都是真实不生滅的來決通初义(因地初心的义理) (分二:壬一、疑問。壬二、示答)

壬一、疑問 阿难尊者心中的疑問

敘佛教誨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应。』

這段是阿难尊者先引用佛陀前面的開示

阿难白佛言:「佛陀!您老人家在讲第一決定义的時候,您老人家曾经說:『一個大乘的修行人,他因地的发心要成就整個常住的菩提涅槃之果,它必須要有一個條件,他的因地发心跟他果地的觉性,因果之間的名称跟义理要完全相应才对。也就是說:如果你追求的是一個常住不滅的菩提涅槃,你因地的发心也必須是不生不滅才可以,因地的发心跟你最后的結果是要相同的。』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其实你的念頭一动,你的結果就出來了。你去拜佛,到底這拜佛的功德是什么?它未來這個拜佛的功德是帶到人天去,还是帶你到極乐世界去,就靠你在拜佛那個念頭一动,你為什么要拜佛,那個念頭一动以后,就決定這個拜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因地心跟果地觉,絕对是畫等號的。說:為什么他拜一部八十八佛,來生变成一個大国王,你拜八十八佛,來生到極乐世界去,同樣是八十八佛?因為他們剛開始的目标,他們的因地发心不同。所以諸位!我們不要以為法是有主導性的,是心來主導八十八佛,不是法來主導,是心的主導,那個法只是個助緣。你整個因地的发心,會主導你整個修学的法門,而趨向於你发心的处所。什么叫果地的功德呢?

引果明常   

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罗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种名,称謂雖別,清淨圓滿,体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阿难尊者把我們追求佛道,這個果地上的七种功德把它讲出來。(以下根據蕅益大師的註解)

菩提。什么叫菩提呢?消除惡障叫“菩提”;它是一种智德,透過我空法空的智慧,來消除煩惱障所知障,這時所成的叫“菩提”。這是約著智慧的光明來說。

涅槃。涅槃是約断德。什么叫涅槃呢?断除二死,就著断除分段变異二种生死,而成就那种寂靜的狀態,我們安立作“涅槃”。

真如。真如是個道理,不妄名真,不異名如。這個道理不管是過去,不管是現在也不管是未來,不管你到天上,你到地獄去,這個道理永远是真实,永远是沒有变化的。說: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是真实而不变化的叫“真如”。

佛性。什么叫佛性?不变不壞名為“佛性”。它沒有生滅的,沒有生起,沒有变化,沒有消失的叫“佛性”。

菴摩罗識。当然這個“識”就是能夠分別,它能夠分別一切而无染著,明了的心去分別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時候,不會跟六塵黏在一起,不生染著。

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惟一真心,更非他物;指的是離一切相的一种智慧“空如來藏”。

大圓鏡智。什么叫大圓鏡智呢?洞照万法而无分別;观察一切法的時候不生起虛妄的分別。

菴摩罗識跟大圓鏡智,其实是同一個東西;只是菴摩罗識是約著離開過失來說,大圓鏡智是約著增善,生起功德來說,一個是離過,一個是增善。

阿难尊者說:以上七种大乘果位的功德,名称雖然有差別,但是它的体性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滿具足一切功德的,而且是堅固不可破壞的,就像金剛宝王,是常住而不可破壞的。阿难尊者先把成佛的七种功德讲出來,他強調這個都是不生不滅不可破壞的。阿难尊者到底是想要問什么,下一堂課會說明…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