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1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50

楞严经要义50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105面


子三、明业果相续

這個地方讲果報是指的众生跟世界二种的果報。那么這個果報為什么相续呢?主要是一种生死业力的推动,而使令它相续。生死的业力在本经当中讲到殺、盜、婬三种业力為根本。所以我們在持戒的時候,佛陀不管在家出家,都是以殺盜婬妄來当做根本重戒,因為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在修学当中持戒為本以外,印光大師还提出了一個懺悔的重要,因為我們殺盜婬的业力,今生即便不犯,但過去生还是有累积很多的业力,应該如法的懺悔。智者大師在《小止观》当中,讲到懺悔我們重大的罪业,有十個法門,這十個法門俱足的話,一切的重罪都可以消滅。十個法門我們把它分成三大類:

一、修前方便     修前方便有三段:第一、深信因果。我們懺悔的人,第一個要对因果深信不疑,我們要相信罪业決定會招感痛苦的果報,对這樣的道理深信不疑,要有一定的信仰。第二、生重怖畏。我們对於当來的果報,這种痛苦的果報要生起怖畏之心。第三、生起慚愧。我們在懺悔的時候对已经做的罪业,要有后悔訶責的心情,要慚愧。這個就是在修前你內心的准备。

二、正修儀軌有三段:

第四、求滅罪法。你不是只有心態,你要有一個法門,比方說八十八佛,比方說大悲懺等等,要有一种滅罪的法門來修学。第五、发露罪過。我們在懺悔之前,要在佛前把自己過去所造的罪业发露出來。第六、断相续心。我們要发愿從今以后永不再造作,要有断除惡念相续的決心。這個是在正修的時候,三個重點。

三、增上,功德增上有四段:

第七、起護法心。我們懺悔以后要对佛陀的正法,要生起護持的心情。第八、发大誓愿。发大誓愿等於是悲憫众生,发大悲心,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夠離苦得乐。第九、念十方佛。憶念諸佛的功德而生起好乐。第十、观罪性空。观察我們无量劫所造的罪业,其实就是一念的心性当中,一念的迷情而生起的;所謂一念的迷而生死浩然,假設這一念迷情消失了,整個生死的因果就全部消失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心性本來沒有生死,也本來沒有這個业的。观罪性空就是回归到清淨的本性。

這十個法門,如果如法的修学,一定可以滅除一切的重罪,這個就是在減損生死的业力。

壬三、結果归因

這一段是总結前面的,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把它归於我們內心一念的迷情,這樣的一种虛妄的因緣。

 

富樓那!如是三种顛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從妄見生。

這三种相续是怎么來的呢?這三种顛倒相续都是我們在“觉明”;“觉明”就是在清淨的觉性当中,我們又強加一個想要有所发明的力量。而這有所发明的力量也正是一念无明的妄动,叫做“觉明”。也因為這樣的“觉明”的明了之性,這种虛妄力量的一种明了性,因了发相。也因為這樣的一种无明功能,而发动了无明业相、跟能見性、跟境界相。发相這個“相”就产生阿賴耶識的一种三細的力量,這個就是“依他起性”。前面的“因了发相”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細,“從妄見生”是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從虛妄的三細当中,又产生了第六意識的愛取,而造作了业力,就产生了很多很多的痛苦果報出現。

“從妄見生”,這個“見”就是指的第六意識的愛取。剛開始是迷真起妄,在一念清淨的心当中有一念的迷情,而产生一种虛妄相,最后執妄為真。第六意識再把這個“妄”把它当做真的來愛取,來造作业力。迷真起妄再加上執妄為真,就产生三种相续的力量出現。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因為前面一念的妄动三細六粗,而形成了一种生死业力,才使令众生的依報的山河大地跟正報的五蘊身心,這种有為諸相次第的遷流,終而復始,而這种虛妄的力量也就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個地方,当然我們剛開始是透過持戒,透過持戒來断除生死的业力。但是你根本上你內心的止观,就是我們讲的「正念真如」,你要不断的從妄想当中去迴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迴光返照這一念心性。

師父要讲一個小故事諸位好好体會一下,什么叫做「迴光返照」

水精柱的故事:发生在歐洲一個真实的故事。有一個考古学的大学教授,帶著十幾個学生去探討一個千年古洞,去探險這千年古洞的時候,当然之前很多准备动作,准备手電筒,准备很多飲食等等。教授帶著大家一路往前走,到了山洞的過程当中,果然這個山洞可以說是迂迴曲折,過了一層又一層,過了一層又一層,好不容易大家走到山洞的盡頭。哎呀!看到了這山洞裡面,有很多很多漂亮光彩的水精柱,大家真的是歎為观止,就觉得不虛此行。

大家对千年所形成的水精柱,欣賞的欣賞,把它採收的採收,放在包包裡面。大家就坐下來吃吃東西,喝喝水休息一下。大家起身要走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問題,糟糕了!看看那個洞,我們來的洞有七八個,長得幾乎都是一模一樣,我們已经不知來時路,不知道哪一個洞是我們來的路了。這時大家都很緊張,生死遇到了威脅,來的時候是想到水精柱,不知道怎么回去了。這個大学教授就說:不要緊張,我們只要循著古人的印記,古人來到這個地方一定留下很多記號,我們只要找到古人的印記,就能找到回家的路。這大学教授就在這七八個洞当中,看到某一個洞,有一個小小的白色粉筆做的白點。這個地方就是古人的印記,大家就選擇這個洞。在很多選擇的叉路当中,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透過這大学教授,透過古人的印記而找到正確回家的路,最后全体安然的離開那千年的古洞,走出來看到陽光,大家可以說是喜極而泣,重見光明。大家在欢呼的時候,這大学教授從口袋裡面,拿出剩下一半的粉筆說:其实沒有古人的印記,是我去的時候做好了印記,這是一個絕境,去的人沒有一個回來。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每一個人去追求外境的時候,就像追求水精柱,我們沒有想到回家的路,你看我們現在離家越走越远。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一念的妄动产生了愛取不断的轮回,我們現在真的是不知來時路!本经的好处,《楞严经》的特色它是從根本下手,直接要你「正念真如」。凡是你遇到事情,你念頭一动的時候,你一定要找到你回家的路。怎么回家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們煩惱活动的時候,攀緣心活动的時候,你只要問它一句話,你從什么地方來?所有的煩惱最怕你迴光返照,它最怕!它不怕你对治它,因為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无量劫來薰习而成,你怎么对治了它,你念佛壓它也是暫時的。但是你只要問它一句話說:「你從什么地方來?」它就完蛋了!因為它沒有根源,一個沒有根源的東西,你問它從什么地方來,它就完蛋了!你直接從根源下手,把它的根照破,它的力量就薄弱了,這時候你再提起佛號,那就不一樣了。

這個地方它讲到說,其实這三种的顛倒相续,其实就是我們一念的迷情而生起的,只就是一念迷情而有,不是說真实有业力可以断。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分二:壬一、領义起疑  。壬二、舉喻答示。)

這一段跟辛一是相呼应的,前面的102面是讲到辛一明众生迷真起妄,是從众生的角度,來說明妄是怎么生起的。這個地方是從諸佛的角度,他觉悟了妄,這個妄就是現前一念无明的妄动。“惟真”就是這一念无明的妄动其实当下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說這世間的杂染因果,它的真实性是了不可得的,其实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悟妄惟真。也就是說不是離開了妄想,有另外一個真实,只就是這一念妄想当中,你去迴光返照,這個妄想就转成真实,因為它的本質就是真实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而产生了变化。

壬一、領义起疑

這一段是讲到富樓那尊者,他領納了佛陀前面迷真起妄的义理,但是他又生起了一個疑惑。

富樓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无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為习漏,何当復生?」

富樓那尊者听到佛陀讲到迷真起妄以后,他說:「假若我們众生本具的本妙觉性,這觉性是充滿无量无邊的光明智慧。所謂如如理而生如如智,如如智來还照如如理。众生的這一念心性,跟如來经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證的那一念清淨心,可以說是不增不減,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身為生死众生,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它既然能夠无緣无故的一念的无明妄动,而产生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身為佛陀,證得我空法空的光明智慧,显現了這一念清淨心。什么時候又會产生山河大地,乃至於整個有漏的因果呢?這在什么時候又生起?」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本性是清淨本然,也就是一念的妄动才有所謂的山河大地的生起。那么佛陀经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正念真如,面对境緣的時候,不迷、不取、不动,把這一念的无明妄动慢慢的消滅了,又恢復了清淨本然。這個清淨本然,什么時候又開始一念妄动呢?從富樓那尊者的提問,蕅益大師說: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尊者心中有二層的迷惑。蕅益大師說:他不能夠了達众生的現行无明跟山河大地,它当体都是緣生无性当体即空。也就是說它不能了解,虛妄是沒有邊緣的,所謂的「妄本无因,因迷故有」,他認為“真”能夠生起妄。

我們要知道,真实的心是不能生起妄,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你認為妄是有根源的,你就很难断煩惱。你說:我起貪欲,這沒辦法,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完了!你認為你的個性就是這樣,那你的個性就变成這樣。你不能這樣想,你要想說這不是我的個性,我的個性本來不是這樣,我的個性本來是清淨的,我是后來被帶壞了,被环境的薰习妄动才有。所以你在断煩惱之前,你的心理建設很重要。你說:哦!我的煩惱是沒辦法断的,因為我生出就這种煩惱,那你就完了!富樓那尊者的思想就是這樣,他認為真中本來就帶妄,那你恢復真了以后,那妄什么時候又要開始活动呢?他不知道真裡面沒有妄,就是一念的迷情才有妄,這迷情被破壞了,那就好了。所以他認為妄是有体性的,這是一個問題,不能了達現行无明,当体即空這第一個。

他的第二個迷執是說:他不能了達,生佛雖然理同,但是事修不同。众生跟佛陀在理性上都是一念清淨本然,但是佛陀在清淨本然当中,他的性德之外多了一個修德。他除清淨本然,又多了一個戒定慧的观照,修德有所不同。所以他不懂得佛的心跟众生的心,还不完全一樣,众生的心只有性德,佛陀在性德之外多了修德。這個地方等於是先道出,富樓那尊者的迷情。

壬二、舉喻答示

佛陀這個回答他提出四种譬喻來解释心中的疑惑,二种譬喻是說明「達妄本空」,另外二种譬喻是发明「知真本有」。(分二:癸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癸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真。

先從众生這种虛妄的因果当中,來解释其实众生的体性,是本來清淨,虛妄是沒有根源的。虛妄沒有根源当中分二段:一、无明本空,第二是諸法如幻。

一、无明本空。蕅益大師他的大意是說:這段是說明「妄因本空」,虛妄的因是空的。諸法如幻,蕅益大師是說明「妄果非有」,虛妄的果也是非有的,众生世界是了不可得。

无明本空

喻无所從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陀告富樓那說:「好像有一個迷失方向的人,這個人搞不清楚東西南北,他靠著自己的知觉就走到一個人群聚集的村落。來到這個村落的時候,他把南方当作北方,他一直認為這個是北方,但事实上是南方,产生這個迷情。他往南方走,他一直認為他往北方走。佛陀就問了這問題說:他這一念迷惑方向的心,到底是怎么來的呢?他為什么产生這個迷惑呢?是因迷而有,是自己产生的,是迷惑产生的,由迷惑产生迷惑,是自生?或者是他本來是觉悟的,由觉悟的心而产生迷惑,还是他生呢?」

富樓那說:「這個迷失方向的人,那一念的迷惑之心,也不是迷惑心生起的,也不是觉悟心生起的。為什么這樣讲呢?因為“迷本无根”。這是關鍵這四個字,道盡了我們断煩惱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迷惑的心根本就沒有根源。我讲实在話,迷惑有根源的話,我們断不了,我們只能夠把它壓制。為什么能夠断煩惱呢?因為迷惑是沒有根源的,找不到根。所以你問它你從什么地方來,它就完了!它只就是一种当处出生,隨处滅盡的一种幻妄称相,一种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根本沒有根源。所以你怎么能夠問它說是因迷情而有,还是悟非生迷,或者是觉悟而有呢?觉悟不可能生起迷惑。」富樓那尊者的回答,簡单的讲就是「迷本无根」。

喻不復起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陀說:「這個迷失方向的人,正在迷惑的時候,假設突然間有一個觉悟的人告訴他說:你這個方向錯了,你把南方当作北方了。你上高速公路你要往北走,你卻往南走。指示他正確的方向,這時候他转迷為悟。佛陀就問富樓那尊者說:那你的意思怎么樣?這個人縱然過去迷惑了很多天,他觉悟了以后,知道這個地方是往南,這個地方是往北,那他的迷惑还會再生起嗎?他一旦知道以后,他还會再生起嗎?」富樓那尊者說:「不會啦!他知道以后,他永远不會生起!」

合无所從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佛陀這以下合法說:「富樓那!十方如來那一念清淨心,亦復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身為一個众生,這一念清淨心,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无明,无明本來就沒有根源。只就是一念迷情妄动,虛妄的动而产生了三界六道的轮回。假設我們经過佛法的修学,戒定慧的观照,這時候把那一念迷情的假名假相破壞以后,就恢復到清淨的本性。所以這個“迷”,不管是在迷的時候,不管是在觉悟的時候,它的体性都是毕竟空的。

合不復起 

昔本无明,似有迷觉,觉迷迷滅,觉不生迷。

身為諸佛,他過去也是從众生而來的,他心中的无明也是沒有根本的。但是因為一念的妄动,产生一种相似的迷觉,产生一念相似的迷情。重點在「觉迷迷滅」,当我們觉悟的心生起的時候,我們透過我們正念真如,我們经常遇到妄想生起的時候,迴光返照。問它說:你從什么地方來?這時候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觉悟的观照生起的時候,迷情的心就慢慢的熄滅了。這時候恢復觉悟的心,就不再产生迷。這個地方主要是說:「迷本无根」,迷惑的心是沒有根源的,所以它断了以后就不會再生起了,因為它沒有根源。前面一段讲到妄因本空,這以下讲到妄我非有。由迷情产生的生死的因果,也是不可得。

諸法如幻

舉喻    

亦如翳人,見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滅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无华,妄見生滅,見华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陀說:好像有一個眼睛有翳病的人,眼睛有一層翳病,他見到虛空当中,有一朵花在那個地方狂亂的飛舞。這時候他去找醫生把他眼睛的翳病治好了,這時他那虛空的花自然消滅。因為他的花是有翳病才有花的,空中沒有花,只就是那一念的翳病才产生有。所以你把翳病治好以后,這個花就消失了。花消失了以后,如果有一個愚痴的人,他又停留在這虛空当中那花消失的地方,再等待這狂华再一次的出現。說:這個华什么時候再出現呢?佛陀問富樓那尊者說:那你認為這個人,在等待狂华出現這個人,到底是愚痴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呢?」

富樓那說:「虛空中本來就沒有狂华,只不過是眼睛的毛病,而虛妄見到狂华的生起。所以你把眼睛治好了,狂华自然消滅。見到狂华消滅的時候,這個已经是一層顛倒,因為你已经顛倒過一次了,那你現在又期待狂华再一次出現,這個人可以說是癲狂愚痴。不但是顛倒还是痴狂之人。這又何必再問這個人是愚痴还是智慧呢?当然是愚痴,這不用問。」這個譬喻是什么意思呢?

合法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言:「正如你所理解的,那你还要問說:『諸佛如來,證得妙觉佛性以后,什么時候這妙觉佛性,又产生一念妄动,而产生山河大地呢?不太可能,因為那個妄的力量已经被观照的智慧破壞掉了,所以那生死的果報不會再出現。因為清淨心本來就沒有生死。」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

又如金礦,杂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前面的妄因妄果其体本真,偏重在「達妄本空」。這一段是讲「知真本有」,真实的心性它俱足菩提涅槃二种功德。比方說有一個金礦,身為一個金礦当然有很多的泥沙,但是它也夾杂了很多精純的黃金。這個黃金就是菩提的智慧,也就是一种涅槃的安乐。「菩提」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涅槃」就是断除二种生死,那种寂靜安乐。在金礦当中,其实本來就夾杂了精純的黃金,只要我們把這個金礦拿到火中种种的鍛鍊,把沙的杂質去掉,显現出精純的黃金,這時候就再也沒有杂質了。這是第一個譬喻,第二個譬喻…

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說:這木頭你用火去燒,燒成了灰燼。燒成灰燼這個本質改变了,這個灰燼什么時候要转成木頭呢?不可能。諸佛的這一念,從虛妄的分別心,而转成菩提涅槃,這個時候,菩提涅槃也不可能再生起生死轮回的果報「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菩提涅槃一旦成就以后,一得永得,永远不會失掉。智者大師他讲一個譬喻也不錯,我們可以听听看……說:我們凡夫的清淨心,跟佛的清淨心有什么差別?我們的心是清淨本然,佛的心也是清淨本然,那有什么差別?智者大師說:我們這一念清淨本然的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什么都沒有。佛陀的清淨心就像太虛空多了一個太陽,多了一個修德。

我們解释一下:我們的淨心只是虛空,我們不能抗拒烏雲的生起。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清淨心,对煩惱沒有对治的力量、沒有对治的力量。沒有錯啊!你是清淨,但是对煩惱沒有抗拒力,所以烏雲一來的時候,烏雲遮日,又是一片黑暗。雖然一片黑暗,你的清淨心还是沒有消失掉,那么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把烏雲照破了,又恢復清淨。這時候,佛的心在虛空之外,多了一個三大阿僧祇劫修來的這個太陽的观照,差在這個地方。「观照」,我們再讲一個寓言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參考。

有一個人在逛商店,看到一幅很漂亮的畫,他觉得這幅畫非常好,很有意境,就把它買回來。買回來以后,看一看,誒!掛在客廳不錯,就找了鐵鎚、找了鐵釘就把它釘上去。釘上去的時候,发現這鐵釘的力量太薄弱了,撐不住這幅圖畫。他想說:唉喲!应該找一個木板,先釘上去做一個支架,然后再把鐵釘釘在木板上,所以他要找一塊木板。找到一個木板,而這木板太大了,就找一個鋸子,而這個鋸子沒有手把,他又去找一個手把。一直找下去,找到最后,把所有的工具都齊全以后,都忘了他不曉得要幹什么了,我到底想幹什么?

我們讲「捨本逐末」,我們這一念心,開始在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已经忘了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很重要!你一個修行人,你要进步的快,你要知道你的生命的目的是在幹什么?我讲实在話:你如果要进步的快,你從今以后,遇到外境,不要管对錯;不要管說你錯我对,我对你錯,很浪費時間。你所有的事情「法法消归自心」,你看到事情就迴光返照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空的。我們今天來到人生,不是在跟人家爭对錯的,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嘛!修《楞严经》的人,第一個、你要站在一個真如本性的角度來看事情,看你的念頭有沒有在动就好了。你念頭一动就是你錯,世間上沒有对錯,你念頭一动就是你錯。你用這种观念修行你进步很快,不要向外攀緣,先不要管別人怎么樣。你就是观照你這一念清淨心,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反正我先不动。就算我做对了,別人毀謗我、看不起我,這也是我的业力,我也認了,事出必有因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知道,事情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生命的本質,是來開显我們自性的功德,把這一念的智慧跟慈悲開显出來,其它的外境都是助緣。如果你知道,你的生命是在開发你自性的功德,你对外境會看得淡一點,那是參考用的。就像佛陀說的,你是金礦,我們真中有妄,我們生命的目的是把妄的部分消滅掉,把真的部分慢慢開显出來,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就觉得今生很值得。所以說: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開显我們內心自性的功德」,不是在外在的环境,爭成敗得失、爭对錯。這個是《楞严经》的基本思想,正念真如。有些观念諸位要好好的体會体會,才能夠转成你內心的功夫。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楞严经要义34: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要产生观照力,积集善业不叫做修行

楞严经要义35: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楞严经要义36:当你把福報享盡時吃什么東西都沒有滋味了,這個滋味是從业力而來

楞严经要义37: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為你的感觉受過去业力的影響

楞严经要义38:如果把生命当做你每一個成佛之道的過程,那你就會无所畏懼

楞严经要义39:障碍現前的時候記住不要亂动!煩惱障跟业障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

楞严经要义40:說一個東西它到底是毒藥还是良藥,其实是你的思考模式決定

楞严经要义41:這一念心有它的軌則,你越自私就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福報越大

楞严经要义42:你的思考模式不改变,你业力就不能改变,你的生命也不會改变

楞严经要义43:世事是很妙的,你越追求它越消失,不追求它時它反過來追求你

楞严经要义44:佛法不是破相,是破執著,相破了以后你还是要借假修真

楞严经要义45:一個人的心態永远決定你的狀態,心態不同会影響你的行為

楞严经要义46:法門是由心來推动,沒有那一念心,法門是产生不了滅惡生善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47:二乘人对心性隨緣不变之体是認同,但对不变隨緣之用产生疑惑

楞严经要义48:我們有很多的妄想,其中一個強大勢力的就是你的來生

楞严经要义49:菩薩要跟众生保留一定的情感,否則沒辦法來三界度众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