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35: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2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35

楞严经要义35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73面

壬三、明十二处性

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就是古德所說的:「勇猛心易发,恆常心难持。」当我們发心修习一個波罗蜜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一時的熱情去做這件事情,但是我們遇到內在身心的障碍,以及外在魔障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退转,很难保持一种相续的力量。

本经就探討為什么每一個人在发了菩提心以后,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堅固,有些菩提心是非常的脆弱,因為他們所依止的根本是不一樣的。当我們的菩提心是依止一种外在的事相,我們看到某一种假相非常的美好而发起了菩提心,但是這個假相是变化的,所以它变化的時候,我們的菩提心也就受到了傷害。所以本经說依止事相所发的菩提心謂之「攀緣心」,這攀緣心是非常的脆弱的;反過來,我們发一個菩提心是依止一個道理,一個真实的道理,這個道理是不會变化的,所以我們的這個菩提心會特別的堅固,所謂的《首楞严王》。

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就根據种种的善巧,你必須在你身心世界当中,真实的道理要把它找出來,所謂的「會事入理」。宇宙間的“道”在哪裡?道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当中。我們把這個“道”找出來以后,我們依止這個“道”來修习种种的善法,就能夠成就不变而隨緣,隨緣而不变,有所堅持,有所隨緣,以不变应万变,這時候我們的菩提心就非常的堅固,就能夠因為這樣堅固的菩提心而成就《如來的密因》,也因為這种堅固的菩提心而成就諸佛菩薩的《首楞严王》。這是本经的重點,一個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壬三、明十二处性(分二:癸一、总徵。癸二、別释)

处就是一個处所,十二处包括了內六处,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以及外六处:色身香味触法。前面的六入只是約著能分別的心來安立,這当中把能分別的六入又開出了一個能所的差別,包括能分別的心以及所分別的境。內处是能分別的心,外处是所分別的境,從能所的交互作用,我們去发明它中道的实相,称之為“十二处性”。十二处是生滅变化的,但是它的道卻是不生不滅的。

癸一、总徵。

復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時佛陀又招呼了一声阿难說:阿难!為什么十二处,当六根去攀緣六塵的時候产生了六种的作用,它的本質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為什么它就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個中道实相呢?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前面六根它的重點在能分別的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地方的十二处,因為前面的六根,佛陀可以說是已经破妄显真過了,這以下的這一科十二处,其实是針对於外六处,对色身香味触法六塵,來破除它的相狀是虛妄的,而它的体性是真实的。這以下的六段主要是在約著外六处,色身香味触法來安立的。」

癸二、別释(分六:子一、明色與見即藏性。子二、明听與声即藏性。子三、明齅與香即藏性。子四、明嘗與味即藏性。子五、明身與触即藏性。子六、明意與法即藏性。)

子一、明色與見即藏性。

色塵是一個外处,見是眼根中的見,它是一個內处。見去攀緣色塵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但是它的本質当下就是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应該把“道”給观察出來,我們才能夠從道当中去成就我們的《如來密因》、成就我們的《首楞严王》。我們從眼睛去看色塵,譬如眼睛去看到华的時候,我們怎么迴光返照它中間的道呢?我們看佛陀怎么開演、怎么引導我們…

总标二处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难!你姑且去观,观就是我們的內处,我們根據我們眼根裡面見的功能,去观察祇陀花園的樹林,还有种种的泉水跟池水。观就是一個內处,花園的樹林乃至种种池水泉水是外处;当內处去接触外处的時候,內外的作用就产生了因緣所生法,這樣的假相、這樣的作用就显現出來。佛陀就問了一個問題說:你內心的意思如何呢?這樣的一种內处跟外处的作用,你用眼睛去欣賞這個樹林,你用眼睛去受用泉水的時候,你看到了很多的樹林,看到了很多的泉水內心感到欢喜,那么這种景象是怎么有的呢?這种景象是從色塵生起眼見,是色塵引生的,你因為有外处的色塵才引生了你內处的眼見?或者是內处的眼見去生起外处色塵,到底是誰生起誰?

妄相无体

破見生色  

阿难!若復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空,色性应銷,銷則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妄相无自体)阿难!我們眼睛看到樹林,因為有眼睛才出現了樹林,我們产生樹林的影像是眼睛把色塵生出來。假若是眼根的見生起了外在色塵,那這有問題了。眼睛能生起色塵,眼睛就变成色塵之本,当我們眼睛不去看色塵,去看虛空的時候(虛空不是色塵) ,虛空是无色的它不是一個色塵,這時候所生的色相应該消滅,而且能生的色性(眼根,它是生起色法之本)也应該消失。既然所生的色相不存在,能生的眼根也应該消失。如此的能見的眼根、所見的色塵都消失的話,這時能見所見就完全消滅了。色相既然消失,誰明空質?虛空必須有色塵的对比,才能夠显发出虛空,色相既然消失了,那虛空要依止什么來显发?那就沒有所謂的虛空了。所謂的虛空是有色塵來对比才有虛空的存在。所以說有眼根生起色塵是不合理的,因為你在看虛空的時候,色塵消失了,眼根也消失了,虛空也就不能安立了,眼根生起虛空的道理也是這個道理,眼根是不能生起种种的色塵。那這樣子我們看到一种樹的影像,是色塵引生見才有的?

破色生見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观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无,誰明空色?

說外处的色塵它決定能夠生起你內处的眼根之見。当我們的眼根去見空的時候,那虛空決定不是色相,因為虛空是无形像的,所以观空非色,那么這樣子能見的眼根的功能就消失了。既然能見的眼根消失了,那所見的虛空,所見的色相又有誰來发明它呢?你的眼根都不存在了,那所发明的所見的空色也就不能夠显現出來,所以色塵來生起見也是不合道理。它的意思是說,既然是因緣所生法,要嘛二個都有,要嘛二個都沒有。

在《唯識学》上說:我們本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一個”体”,像一個蝸牛一樣,但是你念頭一动,动就是一個业力,蝸牛這二隻角是同時存在的,你要嘛二個都有,要嘛二個都沒有,所以能見的眼根跟所見的色塵是同時出現的,不能夠說是誰把誰生出來,不可以這樣子,一個沒有另外一個就沒有了,根塵同緣。所以你說誰把誰生出來,其实都是不合理的,二個是同時出來。同時出來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正式的把這樣的情況找到它的道。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見與色空,俱无处所,即色與見,二处虛妄,非本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可以知道,当我們的眼根去見色塵的時候,产生一种因緣所生法,我們前面說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它是俱无处所,我們前面說的当处出生,隨处滅盡。我們看佛陀在发明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在发明即空的時候,它的特點就是找到它沒有处所,你從什么地方來,結果覓之了不可得。如果這個東西是有自性,它一定要有一個处所,才能夠有自性,但事实上当我們眼根沒有看色塵的時候,那個色相根本就不存在,是因為你念頭一动二個才有,念頭不动二個都沒有。蕅益大師說:因緣所生法是這樣,“未生无潛处”它还沒有生之前也不知道潛伏在哪裡;“正生无住处”它正在活动作用的時候,你可以受用這樹林的時候,它也沒有一個依止的处所,只是一個假相而已,“生已无去处”等到你不看它的時候,它也不知道跑到哪裡去,所以結論是既无处所,它是緣生无性当体即空。這讲它的一個因緣所生法当体(即空)。

(即假)即色與見,二处虛妄,雖然它沒有处所,但是因為众生過去的业力,循它的业力显現它暫時的假相跟暫時的作用,就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真实的道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因為它俱足不变之体,所以它不是因緣,但又有它隨緣之用,所以它不是自然,它不是单一的因緣也不是单一的自然,這就是“即中”的道理。

以下都是在发明十二处,即空、即假、即中。比方說我們看水,当我們眼睛跟水接触的時候,就产生一個因緣所生法,我們看到一個清涼柔軟的水;但是鬼神道的众生他看到水,譬如你在施食的時候,他用他的眼根看到同一杯水是猛烈的熱火,所以你不能說水有真实性,水要是有真实性,那应該所有的人看水都是水才对,因為水是有真实性,那么佛陀看它也是水,鬼神看它也是水,螞蟻看它应該也是水才对啊!但事实上不然,每一個众生循业发現,我們看到它是水,鬼神道看到它是火,天人看這個水是一個琉璃的莊严大地,所以它只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你的福報力改变了,你看水它就已经不再是水,所以色塵本身是不真实的。

我們讲這個世界,每一個人住在這個世界,你看到的色塵各式各樣。广欽老和尚他的回憶錄說:過去在中国的時候有所謂的八年抗日戰爭,那是非常严重,死傷非常多人。一般的老百姓他眼睛看到的就是那种殺盜淫妄的境界,不是誰被殺死了就是誰把誰殺了。广欽老和尚這八年都在閉關当中,他除了入定,起來就是把地下的地薯挖出來吃,吃完以后再去坐。在這八年当中他不知道发生戰爭,他不知道发生這件事情,他沒有這個业力,所以他的眼睛看出去就不會出現這种影像。

所以我們說我們所受用的色塵它不真实,同樣一個世界,十個人住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看到的影像是不一樣的。譬如佛学院將近三十個人,我們看到的色塵每一個人各式各樣,每一個人不一樣,福報大的人看到的色塵是美妙的,你业障重你看到什么東西都不順眼。那就是即空、即假、即中,色塵本身不真实;即假因為你有业力所以你看到這個東西;即中,空有无碍。我們從色塵当中所得到的啟示,其实色塵它是「当处发生,隨处滅盡」,它只是「幻妄称相」,有它暫時的假相,但是它的道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如果你能從這個事相悟入這個道理,那你依止這個道理來修学,就能夠成就佛道,你要被事相所迷惑,那么它就对你产生障碍。所以我們很难說哪一個法是功德是過失,巧妙就在你這一念心。

子二、明听與声即藏性。

听是一個內处,声塵是外处,当听跟音声接触的時候就構成一個因緣所生法,当然是一個变化多端的,但是在变化多端的背后,它的体性卻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它永远保持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一個真理存在,我們应該把這個真理找出來。

总标二处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众集撞鐘,鐘鼓音声,前后相续,於意云何?此等為是声來耳邊?耳往声处?

阿难!你平常也经常听到祇陀園当中的精舍,当我們要吃飯,飲食准备妥当以后,第一個是擊鼓(我們現在所謂的打板),擊鼓的意思是先把大众師集合起來,第二撞鐘,再正式的用餐。如果沒有擊鼓馬上撞鐘,大家來的時間不一樣,吃飯就會产生大家前后不齊的情況,所以一定要先擊鼓、集众,然后撞鐘再正式用餐。在整個吃飯的過程中,是鐘鼓音声前后相续的,先擊鼓再撞鐘,它有前后相续的音声,這時我們对鼓声、鐘声是听得清清楚楚。当我們用耳根听到鼓的声音、听到鐘的声音,就構成一個因緣所生法,我們可以感受到鼓的声音的現前,也可以感受到鐘声的現前,每一個人都受用這樣的一种音声。這音声的声相是哪裡來的?於意云何?此等為是声來耳邊?耳往声处?為什么你听得到声音呢?是因為声音來到我的耳邊,所以我听到声音?或者我的耳根跑到声音的处所,所以我才听得到声音?到底哪一個是对的?

妄相无体

破声至耳  

阿难!若復此声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則无有我,此声必來阿难耳处,目連迦葉应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声,同來食处。

阿难!假設鐘鼓的声音是來到耳邊,我吃飯的時間到了,听到鐘声鼓声,是因為鐘鼓的声音它跑到我的耳根來了,所以我听到。這种情況佛陀讲出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已经到室罗筏城去乞食了,那祇陀林的精舍就沒有我佛陀的存在,因為佛陀只有一個,我到室罗筏城那精舍就沒有我了。這個“我”是比喻鐘鼓的音声。(合法)這鐘鼓的音声假設跑到你阿难耳根之处所,那么声音只有一個,它已经跑到你的处所了,其他的比丘目連尊者迦葉尊者,应該再也听不到鐘鼓的声音,因為它跑到你的处所去了,都被你听光了,更何況在精舍当中只有一個鐘声,但卻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都同時听到鐘声,都同時來到处所。所以說声音跑到耳根是不合道理的,因為跑到你的耳根,那么為什么大家都听得到呢?。

破耳至声  

若復汝耳往彼声邊,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則无有我,汝聞鼓声,其耳已往擊鼓之处,鐘声齊出,应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种种音響。

我之所以听得到声音,是我的耳朵跑到声音那個地方去,是阿难尊者的耳根前往声音的处所去了。佛陀讲出又一個譬喻,譬如我佛陀現在已经回到祇陀樹林的精舍,那在室罗筏城也就沒有我的存在了,因為我只有一個,我從室罗筏城回來到精舍,這時候室罗筏城就应該沒有我。這比喻什么呢?比喻我們听到鼓声,阿难尊者的耳朵你已经往鼓的地方去了,等到鐘声再出來的時候,你应該不能再听到鐘声,因為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鼓的地方去了,跟鼓結合在一起了,当鐘声出現的時候你耳朵已经不在了,那你应該听不到鐘声才对,更何況你不只听到鼓声鐘声,同時在吃飯之前你还听到象声馬声牛声羊声种种的音響,你都能夠同時的听到,可見得我們的耳朵跑到声音的处所是不合道理的。

破无往來  

若无來往,亦復无聞。

若我們耳根跟声音完全沒有交集,各走各的,那這有問題。若完全沒有交集,那你就完全听不到了,也就不能構成听聞。能听的耳根跟所听的声音,一定要有交互的接触,才會产生听聞的声相出現,所以完全沒有往來也不对。那么到底什么是对呢?這当中的道理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可以听得到声音呢?這是怎么回事呢?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听與音声,俱无处所,即听與声,二处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為当我們的耳根听到声音的時候,产生音響的假相它是不真实的。這“不真实”很重要,如夢如幻,如果声音是真实的,那就很麻煩了,真实的声音被你全部听光了,其他人就听不到了。因為它不真实,所以也就很多人可以受用,因為它当体即空,因為空就有无量、无量的差別相會出現。「俱无处所」它是讲緣生无性当体即空。

「即听與声,二处虛妄」雖然即空,但是当我們耳根跟声音接触的時候,也會隨著個人业力的不同,而显現种种的假相跟它暫時的作用,而它的本体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的作用是声響的假相,而它的本体卻是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一個真实的道理。所以音声本身也有很多的道,世界男高音帕华洛帝,他剛出道沒多久的時候,在歐洲各地做巡迴的演唱,因為他那時还不太會用整個身心世界的調和來发音,所以他每一次唱完都非常的累。所以那一天他回到旅館,早早的把燈關上就休息了,因為他非常勞累。但正快要睡著的時候,隔壁有一個嬰兒,這個嬰兒是哭夜郎,一到晚上他就哭,哭得特別大声,嬰兒哭得他根本就睡不著。他心裡想,看你多會哭,你哭一段時間总會累,但是這嬰兒一哭,哭了一二個小時。這帕华洛帝他突然間若有醒悟,唉喲!我唱歌的時候,唱一二個小時就很累很累,這個小孩子哭了一二個小時,從頭到尾這声音都沒有降低,這是什么道理?他突然間會事入理,喔!原來嬰兒他們的身体結構跟我們不一樣,因為他各方面的发育沒有完全,他的喉嚨、他的氣管、他的腹部都沒有完全,所以他在发音的時候整体是協調,而我們長大以后,我們的喉嚨是喉嚨,是獨立的,氣管是氣管,腹部是腹部,既然獨立就很难協調,你有你的作用,它有它的作用。所以我們會很造作是從丹田、從氣管、從喉嚨发声,因為我們的功能是完全獨立,完全成熟長大。那因為我們唱的時候太過刻意的用力,結果我們非常累。

所以他從音声当中体會到,一個人要声音唱得好听,要唱得持久,你必須放鬆,把自己空掉,你观想你是嬰兒時期,很調柔、身心協調,在極度放鬆的狀態,你唱出的声音不但好听,而且不勞累。他從嬰兒的哭叫当中,他找到了唱歌之道,而我們一個人,執著相的人就很苦惱,被這個声音所障碍,若我們從世間当中去找到它的道,那我們就能夠得到自在了,当然這道只是個世俗之道。蕅益大師說:我們從生滅因緣当中找到即空,你以后就能夠显現方便有餘土;你找到即假,就能夠显現实報莊严土;你找到即中,就能夠找到常寂光淨土;如果你在生滅因緣当中,你产生取相執著,那我們永远显現的都是三界的凡聖同居土。所以把道找出來,就影響到我們整個未來生命的处所。

子三、明齅與香即藏性

齅是一個鼻根它是一個內处,香塵是外处,当內处跟外处接触的時候,产生因緣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質卻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总标二处  

阿难!汝又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復然於一銖,室罗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於意云何?此香為復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阿难!你依止你的鼻根去齅香爐中的栴檀,能齅的鼻去接触所齅的栴檀香的時候,能所的交互作用就構成一個因緣所生法的假相現前。栴檀香出自於牛頭山,所以又叫牛頭栴檀,它是世間的宝物,只有在佛陀跟转輪聖王出世的時候,才會出現於世間。這香有什么功德呢?如果我們燃燒一銖(一兩是二十四銖),在整個室罗筏城方圓四十公里之內,都能夠聞到它的香氣。那你的心中意思如何呢?這栴檀香氣到底是怎么來的,是栴檀木所生?还是你的鼻根所生?还是虛空所生?

妄相无体

非從鼻生  

阿难!若復此香生於汝鼻,称鼻所生,当從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氣?称汝聞香,当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义。

阿难!若我聞到的栴檀香氣,這栴檀香氣是從鼻根所生,假若這香氣是生於阿难尊者的鼻根,那這樣子是鼻根所生,既然香氣從鼻根所生,然而我們的鼻根是肉做的,它毕竟不是栴檀木,不是栴檀木是肉做的鼻根,怎么能夠产生栴檀香氣?這不合道理。若鼻根能夠产生香氣,称汝聞香,当於鼻入,身為一個鼻根我們有聞香的功能,所以才有資格叫鼻入,鼻根能夠入於香塵,有聞香的功能,現在不是你的鼻根产生香氣,那這樣子你的鼻根变成一個所聞。本來鼻根是能聞,那你鼻根現在变成所聞,那說聞非义,那就不合乎聞的功能跟名义,你的鼻根变成所聞那就不是鼻根了,那就变成一個香塵了。所以鼻根产生香氣,在這個名詞定义上是不合理的,說聞非义不合道理。第一、你的鼻子又不是栴檀木做的,怎么能夠有香氣;第二、你的鼻子是能聞,它不是所聞,能所不能夠混濫。

非從空生  

若生於空,空性常恆,香应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這個香氣是生於虛空的,那就有問題,虛空的体性是恆常存在,那你应該经常聞到這個香氣,就不必假藉香爐去燃燒栴檀木?事实上,我們要是沒有燃栴檀木是沒有香氣的,所以虛空所生不合道理。

非從木生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应爇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远,四十里內云何已聞?

我們一般的執著大概就在第三個,我們聞到栴檀木我們會說,這香氣是栴檀木來的,但是佛陀說這個观念是錯的。

若香氣是決定生於栴檀木,這會有一個問題。栴檀木香的木質,是应該把它燃燒成煙氣才能齅聞。什么叫香?你一定要點過以后,它的香氣才會出現,這是香的本質,香一定要因爇成煙,经過火燃燒以后,才生煙氣才能夠去齅聞,這才合理。既然它的香氣是因為燃燒的关系产生煙才有香氣,我們鼻子要去齅香氣,我們的鼻根要去接触煙氣才有香味,因為它的香味是在煙氣当中。所以身為一個鼻子要去聞香氣,必須要去蒙受煙氣才有香氣。但是我們燃一銖的時候,四十里內都能夠聞到香氣,而這煙開始騰空还沒有到很远的地方,但四十里內已经全部都有人聞香,這是怎么回事呢?所以香是從木頭而生也是不合道理。那這香氣到底是從什么地方來,你從什么地方來?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香鼻與聞,俱无处所,即齅與香,二处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鼻根跟香塵它是沒有处所的,它是緣生无性当体即空的,它沒有來的处所,也沒有去的处所,它是沒有真实体性的,当体即空,它所謂当处出生,隨处滅盡,但是当它在作用的時候,鼻根跟香氣接触的時候,也的確循著個人的业力,會产生香的假相跟香的作用,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的確是有它暫時的作用,這一點是不能忽略,是因緣即假,但它背后的道理卻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众生本具諸佛所證,一個不变隨緣,隨緣不变之体。

香是哪裡來的?《楞严经》的意思,香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從《楞严经》的观念,其实栴檀香是经常存在的,你點栴檀木只是把那已经存在法界的香把它显現出來而已,香是本來就存在的,每一個地方都有香氣,廁所都有香氣。你不要以為是栴檀木把香創造出來,不是的!它只是把它显发出來。如果說是從木頭而來,那為什么它一點,四十公里都聞到呢?這不合道理。我們要知道一個观念,宇宙間的法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每一個法都是本來就存在的,但是你有這個业力,你就把這個法显現出來,他有這個业力,就把這個法显現出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同樣在一個环境,每一個人所看到,所听到的是不一樣。其实身為佛学院一個場所,好壞每一個法都存在,每一個人循他的业力,去看到去受用它,他自己业力這一部份的因緣所生法,這就是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人世間是這么回事的。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楞严经要义34: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要产生观照力,积集善业不叫做修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