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2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32

楞严经要义32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66面。

子三、明想陰即藏性。

這一科讲到「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蘊的法門是一個生滅之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其实這生滅之法是可以通達到不生滅的道理。我讲我個人实際的生活经驗給大家參考,就讲到色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道理。前幾天師父要回到寮房的時候,開門時不小心門碰到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長一個包包。当然這是個色法,那我問你我手臂長一個包,這個包是從哪裡來?当然我們長了這包會觉得很痛很痛…,你隨這個色法产生攀緣,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門,那是生死凡夫。今天我們学《楞严经》,我們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的時候,他习慣性問一個問題,「你從什么地方來?」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他的思考模式。說這個包包是從哪裡來呢?你說是門撞你的,門給我包包。如果是門,那為什么我平常開門的時候都沒有這种事情。你說我手臂自己長出來的,那我沒有撞到門之前,我手臂也沒有長這個包包,所以結論是循业发現。

因為我有這個业,這個門只是個助緣而已,這個門只是把我的业帶动出來,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是我們的循业发現你說你在廚房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這個傷口是怎么來的?你說刀子給你的,那為什么別人切的時候沒有?如果刀子真的會产生疤痕,那每一個人都应該會产生疤痕。你說我手自己产生的,那為什么沒有切東西的時候不會呢?就是我們有那個业,只是假借這個因緣把這個业显現出來,如此而已。等到這個业力消失了,你這個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質是空,因為它沒有实体,若它有实体的話,它永远存在,那你就完了,這個疤痕你永远不會好。

因為它本身是因緣生,它沒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時候,你还真的有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個业力消失了,你這疤痕,誒!覓之了不可得。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我們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現的。問題是我們在遇到人事的時候,我們很少人會迴光返照它的道理,被外相所迷惑,所以我們不断的去造业,不断的去放縱自己的攀緣心,又一次一次的創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為生死本來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脫了。我們应該继续的学佛陀,我們遇到五蘊的時候应該怎么辦?

子三、明想陰即藏性。

“想”是個心法,它的相貌是於境取相,施設名言。就是对外境产生一种想像,而产生很多很多名言的分別。圓瑛老法師他認為,“受”是偏重在前五識,“想”偏重在第六意識。当然這想是通於八識,但是第六意識的功能偏強,所以圓瑛老法師把想偏重在第六意識。師父也觉得這樣是合理的,而且容易了解。所以我們就這樣配,前五識是受,第六意識是想,行陰是第七意識,識陰就是第八識,這樣容易了解。

舉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想陰当知亦復如是。

想到底是什么功能呢?阿难!譬如有一個人,他听到有人談說酸酢,談說梅子的時候,他就這樣一想,他的嘴巴就产生口水,事实上他沒有去吃到酸酢,也沒有吃到梅子,他只是靠想像就可以把口水創造出來。思蹋懸崖,足心酸澀,他是想像自己站在一個万丈的懸崖,雙腳的足心就有种酸澀的感觉,想陰当知亦復如是。我們心中怎么想,就會产生很多功能的变化。

就喻詳辨

标非二处 

 阿难!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想陰是從哪裡來?阿难!這酸酢梅子的談說,它不是從梅子而生,也不是從口水而入。

展转推破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难!若我們口中的口水,如果說是從梅子而生,那梅子应該自己談說,自己产生口水,為什么等待別人來宣說呢?假設我們的口水是從口中自己产生,那我們应該依止口來親自听聞而产生口水,為什么要等待耳朵來听聞,口中才产生口水呢?既然必須依止耳朵來听聞,那此水為什么不從耳中而出呢?因為口水跟耳朵的听聞根本是不相干。

比類发明   想蹋懸崖,與說相類。

我們心中想到万丈的懸崖感到酸澀,跟談說梅子酸酢而产生口水的道理是一樣的。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其实我們嘴巴产生口水跟我們會有酸澀的感觉,都是一念的想所产生,而這個想本身也是业力所变現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質之道也是隨緣不变,不变隨緣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蘊,從一個造业的功能,对我們來生極大的影響,想蘊大概是最重要。現在很多心理学家都證明,我們內心当中最大的潛能就是你的想像力,所以往往可以從你內心的想像預知你未來生命的靈动比方說你今天想到榴槤,你會想到什么,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你說我想到榴槤,我觉得這榴槤的味道很臭穢,那你今生跟未來生你不太可能會碰到榴槤,就算你碰到榴槤你也不太可能會对它产生作用,你未來的生命跟它沒有什么交集。你說我想到榴槤,我觉得這榴槤的味道很甜美,你产生很美好的想像,你今生跟來生你很有可能很多次遇到榴槤,而且會跟它产生交互的作用。

又比方說,你想到出家你會想到什么,你會产生什么聯想?你說這出家是很寂寞很无聊的,我看你這一輩子不可能出家,你頂多做一個在家修行居士;你說出家很好啊!很寂靜远離塵勞的干扰。即便你今生不能出家,你來生很可能出家。我們從想当中可以看到你生命未來的一個方向,其实不但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也是這樣,我們看《念佛圓通章》后面就看得出來。為什么有些人會生長在佛世?為什么有些人出生的時候,佛陀剛好滅度?跟你前生的想像有关系。你想到佛陀的時候,佛陀是万德莊严,我一定要好好的親近,你对佛陀产生美好的想像,那以后你很可能跟佛陀相遇的;有些人想到佛陀沒什么感觉,那你以后不可能跟佛陀相遇,你一定出生的時候不是佛前就是佛后。

我经常囑咐念佛人說:我們今天往生極乐世界,那你要想像你想到極乐世界的時候你想到什么?極乐世界你跟什么产生聯想?極乐世界是安乐的果報,極乐世界是解脫的功德,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往生極乐世界壽命久远,五种神通,相貌莊严,你那個果報体不断释放快乐的感受。從出世的角度你往生極乐世界,見佛聞法,諸善聚會,佛法僧三宝的力量非常的強大,你永远可以成就解脫的力量。所以古人為什么說,從一個三歲的小孩子,或從七歲的小孩子他讲話当中,就知道他長大后做什么。因為你讲的話就是你的想像力,這不必需要神通,也不用算命,因為你心中的想像,你的思想會影響你的业力,你就往這個方向去造业,就影響你的果報,這是很科学的。

你要怎么樣培養对極乐世界的美好想像?這非常重要,很多念佛人对極乐世界完全沒有任何感觉,也沒有任何想像,這樣你那求生的意愿不會強的,不可能強。你沒有任何想像,極乐世界对你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個体,一個陌生的個体怎么能对你的生命的靈动产生感应呢?沒有感应,你念佛只是人天福報,因為你跟它沒有产生很強大的想像力。我們人跟人之間來生要相遇,一定要产生美好的想像,你很喜欢他的功德,他也很喜欢你,來生二個就相遇了。我們在五蘊当中,对我們最有影響力的大概就是這個想蘊。所以我們為什么要学佛法,其实就是培養正確的观念,正確的想像。我們遇到事情,我們学佛陀的想像「你從什么地方來?」,從很多的事相去追尋它背后的道。所以第六意識的想对我們來生來說是影響很大的。

子四、明行陰即藏性。

前面的“想”当然是第六意識,“行”圓瑛老法師說,他偏重在第七意識。“行”造作遷流的意思,它是不断不断的活动是不停止的。所以事实上,整個行蘊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思心所”,它能夠驅动身口去造作善业跟惡业,整個业力的产生是行蘊。当然行蘊是受了第六意識的想,你怎么想,你就怎么去造业。

舉喻合法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際后際,不相踰越,行陰当知亦復如是。

想蘊佛陀在這個地方是用暴流來作譬喻。阿难!譬如高山当中有一种快速流动的水流,這水流它的波浪是相续流动而不停止的,而且它前面的波浪跟后面的波浪不互相的超越,后浪推前浪,前浪帶动后浪,一個波浪接一個波浪它不會超越的,行陰当知亦復如是。我們內心的造作,內心的造业功能,也是一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它是不停止的,而且它不會有前后的錯謬。

以下是佛陀对行蘊业性的說明。

就喻詳辨

非即非離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身為一個在虛空当中的暴流,它的流动之性是怎么來的呢?高山当中的瀑布的能量是怎么來的,它為什么不断的流动呢?它的流动之性是怎么來的呢?它不是虛空而生,也不是水中自然而有,也不是水的本來性質,但是也沒有離開虛空跟水。不從空生,不從水生,也不是水的本質,但是也沒有離開空跟水相互作用的因緣。

非從空生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則諸十方无盡虛空,成无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如是阿难!若高山中的瀑布水流,是虛空产生的,那虛空是隨時隨地存在的,那這樣子世間上將产生无窮无盡的水流,那整個世界应該被這么大的水流,所产生沉淪沒溺的情況;若虛空會創造水流,那有這么多虛空,应該有无量的水流,那世界都會被它所沒溺了。這是不合道理的,事实上這個水流也是局部的,並沒有徧滿,所以不是虛空而生。

非因水有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現在。若即水性,則澄清時,应非水体。

若流动的水流是平靜的水产生的,說是為什么會有水流呢?水自己产生這樣的能量,來推动自己让它变成暴流?那這就有問題,暴流的水它是流动的,它的性質事实上跟平靜的水是不一樣的。假設流动的水是平靜的水創造出來的,那這地方有個問題,有所有相,今应現在。“有”能有,能夠产生平靜的水跟(所有)所产生暴流之水,那這二個应該同時存在才对啊!平靜的水創造了流动的水,那能創造的平靜的水跟所創造的流动的水,应該同時存在啊!比方說父親生出了兒子,那父子应該同時存在才对,父親把兒子生出來了,父親也在,兒子也在。但事实上不合道理,因為我們看到流动水的時候,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平靜的水,当我們看到平靜的水,我們也看不到流动的水。所以你說平靜的水把流动的水創造出來不合道理,因為它們不可能同時存在。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应非水体。

假設暴流之水跟平靜的水,這二個是一体的,是結合在一起,你說平靜的水把流动的水創造出來,而它們二個也同時存在,只是它們二個的相狀結合在一起了,相狀結合在一起所以分不出什么是平靜的水,什么是流动的水,因為二個結合在一起了。那這樣就有問題了,等到水澄清平靜下來的時候,這個水的相狀应該完全消失,因為平靜的水跟暴流的水二個結合在一起,所以暴流的水消失了,平靜的水也应該消失,這樣子当水澄清下來的時候,那它是什么呢?這不合理,所以它也不是從水而生。

非離空水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離開了虛空,離開了水性,另外有一個流动的水也不合道理,因為虛空沒有內外,離開了水也不可能有水流,離開平靜的水也不可能有暴流之水。所以離開了虛空,離開了水性,離開平靜的水,另外有一個暴流之水,這個也不合道理。那這樣子讲,我們內心世界不断在那邊流动、流动…的那個造作的功能是從哪裡來呢?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這种造作遷流,它本來就是我們的循业发生,所謂的「当处出生,隨处滅盡。」当你业力在的時候,它的心就不断的流动,业力消失的時候它就消失,它只是隨順业力所产生的一种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這一點師父說他看到智者大師讲『懺悔法門』的時候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開示也讲到。他說:「懺悔是懺悔业障,你的所观境就是业。我們要懺悔之前要先想一個問題,你不要馬上急著懺悔,你要先想這個“业”是從什么地方來?你連业從哪裡來都不知道,你沒辦法懺悔。為什么有业?是誰造作的?」蕅益大師还說:「造业是誰?懺悔是誰?」說你以前造了业,現在開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誰?懺悔的是誰?其实业本身沒有一個造作者,那只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造业。

我們懺悔也沒有一個真实的我在懺悔,是一种真实的心,緣真实的功德,所以真实能夠破除虛妄。所以為什么临終十念可以往生?曇鸞大師就是解释這樣子。一個人造了五逆十惡临終懺悔,临終念阿彌陀佛,还可以帶业往生。極乐世界那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為什么他造了這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帶业往生呢?因為业性本空。如果业力是真实的,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不可能成佛的。如果我們无始劫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沒有一個人可以修行。因為业力是虛妄,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和合。所以我們大乘佛法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一念的迴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夠懺悔业障。這個房間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燈光打開的時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所以說业性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謂的业“行蘊”,這個流动性,它的本質就是真如本性,沒有真如本性就沒有所謂的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沒有了。

子五、明識陰即藏性

前面的行陰是造作遷流,這個識陰是明了分別,主要是第八識。第八識它的本質,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舉喻合法   

阿难!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餉他国,識陰当知亦復如是。

阿难!譬如說世間上有一個人,他取了一個頻伽瓶,“頻伽”是迦陵頻伽,迦陵頻伽翻成中文是妙音之鳥,牠形色非常的美麗,音声非常的悅耳,因為牠是一個身体二個頭,形狀美妙,所以古代的人就取牠身体的造型做成花瓶,叫頻伽瓶。這個人拿著頻伽瓶,塞其兩孔,瓶子有二個頭,二個嘴巴,就用東西把它塞住,让瓶內的虛空跟外面的虛空产生隔絕。他塞滿二孔以后就拿著頻伽瓶,拿著頻伽裡面滿滿的虛空,到一個很远、很远千里以外的他国來受用他這裡面的虛空,識陰当知亦復如是。

這地方以頻伽瓶來表示第八識,頻伽瓶的形狀就表示我們所变現的果報体,有些人頻伽瓶很莊严,有些人頻伽瓶很醜陋。頻伽瓶的表相就是我們的身心果報,這頻伽瓶裡面的虛空就表示我們的如來藏性,它是我空法空即空即假的真如理。但是我們平常裡面的真如理是不能显現,因為它把它塞住了,塞其兩孔就表示我們的我執跟法執,所以我們果報体內在的真如本性不能显現出來,因為孔被我執法執塞住了,使令內在的虛空跟外在广大的虛空产生了阻碍。阿賴耶識它表現出來的表相是頻伽瓶,但是其实這頻伽瓶裡面是虛空的,只是這虛空被塞住了,比喻藏識它的相貌亦復如是。

就喻詳辨

标非彼此  

阿难!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佛陀問阿难尊者說:「這頻伽瓶的虛空(虛空不是空氣,空氣是有來來去去,我們不讲空氣,是假設這頻伽瓶是真空的虛空),它到底從哪裡來,你把甲方的虛空帶到了乙方,它是從彼方來的,因為是從甲方帶過來的,或者是從此方出現的?」

非彼方來  

如是阿难!若彼方來,則彼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应少虛空。

如是阿难!你說這個人拿著頻伽瓶,帶了一片的虛空從甲方帶來乙方來,那這地方就有問題了,假設它是從彼方來,這時候在彼瓶中它儲存虛空而來,你從甲方帶了虛空到這個地方來,那甲方应該少了一塊虛空才对阿!因為虛空被你帶過來了。你從美国帶一個虛空到台灣來,那美国应該少一個虛空才对啊!但事实上虛空不會減少,所以你說從那邊帶過來不对。

非此方入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应見空出。

你說你從甲方帶了虛空到乙方來,這個虛空是從此方出現的,那你把虛空倒出來的時候,那這個地方多出一塊虛空。虛空当然也不可能多出一塊,這也不合道理!

古德解释:“彼方”的虛空表示我們前世的五蘊,“此方”是讲今世的五蘊。你今生的生命是從什么地方來?我們不讲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來,那太远了,其实你今生的生命是你前生創造出來的,你前生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你來生是怎么來?是你今生創造的。所以因果為什么很多人很难相信,因為它隔代受報,你今生的受用跟今生的造作关系不大,除非你年紀大概到五六十歲,你今生所造作的业會出現一點點,但是真实的果報,你今生造的业大概都是來生才會出現,因為它的果報叫“異熟”,你造了业不是馬上转成果報,《唯識学》說要有一段成熟的時間。你說現在播种,馬上要吃水果,不可能!你現在吃的水果是你去年播种的,而你現在播种的水果是你明年才吃得到的。你說我今生那么護持三宝,那么用功,还生起那么多的业障,這不能怪你今生,要怪,怪前生的你,前生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你今生的果報是跟你前生有關,來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有关系。

頻伽瓶是從那個地方帶到這裡,從這裡帶到那裡,彼方指的是前世的五蘊,此方指的是今世的五蘊。蕅益大師說:「這瓶子有前世來世的差別,但是瓶子裡面的虛空是沒有差別的,裡面那個道,那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沒有差別的。」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阿賴耶識它不断的变現果報,前生变現莊严的果報,今生变現出一個男人的果報,來生变現一個什么果報,這都是隨順业力,所謂的「当处出生,隨处滅盡」,只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其实它的本質,裡面的虛空,才是重要,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即空、即假、即中。

「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意思:古人有一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我們迷惑顛倒在做夢的時候,我們真的感觉到我們真的有一個五蘊身心存在,我們有一個色身,有一個感受想法,有一個造作的功能,有一個了別的心識,真的是有。“夢”表示我們是隨順攀緣心的時候,我們真的感觉得到五蘊在障碍我們,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迴光返照整個五蘊,你從什么地方來的時候,我們发觉到五蘊的本來面目,其实它本來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本來就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所以当我們迴光返照的時候,五蘊再也干扰不了我們,我們反而可以利用我們的五蘊身心來懺悔业障,來积功累德,來求生淨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所以五蘊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個修行的妙用,關鍵不在五蘊,關鍵在於你自己,是你決定的。你要向外攀緣五蘊就变成障碍,你要迴光返照,五蘊变成一种清淨的妙用。

所以“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知道一個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法」。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已经出現的因緣法,你改变它都沒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較重要。問題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執著,自己障碍自己,所以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問題是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觉悟那個“道”,而不怪說我因緣法怎么樣,我业障深重,讲這個都沒有用,对你都沒有幫助的。

我希望從這一段,你要訓練一种思考模式,其实《楞严经》就告訴你,你遇到事情怎么思考;比方說病痛,修行人每一個人都有病痛,我們過去都造過殺业這很正常,有這個业力就循业发現。病痛本身不可怕,問題是你怎么去面对它?你說病痛是障道因緣,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為你把它定位做這是障道。

蕅益大師他对病痛的看法是,「病是无备良藥,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生虛妄,深達苦空无常无我观門。」蕅益大師將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說:「病是我的良藥,我因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我要不生病的時候,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打很多妄想,這個比修止观更有用。第二、看破此生虛妄,有病痛我就知道這個色身是暫時的靠不住,我要趕快尋求解脫,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從病痛当中就是一個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然后我們对色身的執著會降低。第三、深達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門,增長你苦无常无我的观照智慧。」破除妄想,捨離身見,增長观智,這三個功德哪裡來?皆賴有病进爾,因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慣性把某一個東西定位說這個是好,這個是不好,产生法執。大乘佛法习慣性不這樣子,大乘佛法說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關鍵在存乎一心。你想的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的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決定的,不是它決定的。我讲实在話,外境本身沒有好壞,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現出來,它对你产生障碍,它对你产生幫助,是你的心決定的,你要是顛倒了,那所有都構成障碍。「夢裡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是觉悟了,在這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我一再強調,五蘊当中最重要就是“想蘊”。我們為什么要花很多時間研究教理,諸位知道嗎?研究教理不是增長你的知識,是改变我們的观念,改变我們的思考模式。就是佛陀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思考,我們養成他這种思考模式,因為他之所以成佛,他就是有這么一個美好的思考模式。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簡单,你先学會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你想变成一個阿罗漢也很簡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漢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漢。那我們想成佛也是這樣,你要想看看佛陀這個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他是怎么個思考模式。這個〔天台宗〕說,你要先成就大乘的种性。

“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沒有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你說你的种性是小乘的种性,你拿蘋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輩子种不出葡萄出來。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是做再大的功德,一輩子也是小乘的果報,因為你的种性是這种种性。所以我們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蘊,佛陀也是有五蘊,五蘊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蘊他怎么思考的。所以我們先成就大乘种性,是這個意思。古德說:「观相緣妄,观性緣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的,你要將這個“道”參透出來。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