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1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25

楞严经要义25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第五十二面

癸八、約外道世諦对簡显見性非因緣自然

本经修学的特色,簡单的讲它是在处理生命的一個根本的問題。当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會去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是禪定。在整個修学当中,我們的心是整個修学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從本经來說我們修学有二种主要的心態:一种心態是受外境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時的情緒。你看有些人他受到痛苦的刺激,他突然間发心開始修习善法,或者是透過某种人某种話的刺激,開始去拜佛念佛。受到外境人事的刺激产生一种一時的情緒,所修的善法會产生一种人天福報,但是不能产生解脫的力量,因為你本質是生滅,這個佛法叫作攀緣心;由外境产生的一种心態,這個心態是我們不能依止的,因為它是生死的根本。

另外一种心態,我為什么要修行?跟外境都沒有关系,是发自內心的一种愿望,因為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我要開显我自性的功德,它是向內观照的。依止內心的愿望所发动的善法,它會产生人天福報,而且會产生一种解脫的力量,二個都有。所以我們在整個修行的基礎,蕅益大師讲:「建立大乘的正見,是非常重要的。」什么是大乘正見?簡单的讲你要分辨你心中什么是生滅心,什么是不生滅心,分別真妄。如果你連內心当中什么是真实的,你現在在做這件事情你依止的是生滅心还是不生滅心,你都沒辦法判断,那依蕅益大師的标准,你还沒資格修行,因為你根本还沒有明心見性,还不知道怎么去取捨,什么心態应該是要远離它,什么心態应該要多多的培養,你沒辦法取捨,你怎么修行呢?我們还在生命因緣当中打转,跳不出來。我們要清楚佛陀為什么要花了三卷半的時間,不厭其煩的把金礦当中,什么是黃金的本質,什么是泥沙,要把它分清楚,就是分別真妄。因為這個对整個菩薩道太重要,因為你第一步錯誤了,你后面全部都錯,后面都不要談。

所以你看古人見面第一句話,他不問你說你今天拜了多少佛,你持了多少咒,他問你一句話:「你從什么地方來?」高明!你整個修行的根本是依止什么?你那一念心從什么地方來?我從我的內性流入出來,正確!你這個心是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這個心就不对了。

本经佛陀要处理的就是一种根本問題,一個是生死根本,一個是涅槃的根本。你根本掌握住了,即便你在无上菩提走得很慢,但是至少你認清路頭了,這個高速公路找对了,那是遲早的問題。修行最怕是你要北上,結果是走到南下的高速公路去,那就完了,那越精进越糟糕。因為你依止虛妄的根本,你愈加行,虛妄的力量越大,最后本经后面會說跟魔境相应、跟邪見相应,因為你一開始就走錯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第一步,先了解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只是一种一時的想相,一時的情緒,真心妄心要分清楚。

癸八、約外道世諦对簡显見性非因緣自然。

這是佛陀開显十番,從十個角度來開显我們的真实的心性,這是第八番。這一番是約著外道跟世俗諦二個:外道指的是自然外道,冥諦跟真我的教法;世俗諦是約著二乘世俗因緣的教法。從外道跟世俗諦這二种的教法來相对的揀別,開显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它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也就是說它不是絕对的因緣,它也不是絕对自然。從外道跟世俗諦二种教法來開显這個道理。(分三:子一、对外道簡自然。子二、对世諦簡因緣。子三、結显自性)

子一、对外道簡自然。先就著外道來簡別我們這一念心性,它絕对不是自然。 (分二:丑一、疑請。丑二、開示)

丑一、疑請。阿难尊者心中有疑惑而請示佛陀的情況。

領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觉緣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這一段是阿难尊者,領納了佛陀前面十番显見的前面七番的经文,所得到的一個心得。阿难白告佛陀:「世尊!誠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說的教法,您老人家說觉(指的是我們心性的本体)(指心性隨緣生起的作用,我們讲見分。觉緣等於是体用雙舉),我們這一念心性的体用從空間上來說是徧十方界的。為什么徧十方界?因為它无相,一個无相的東西它就特別的广大。從時間上來說它是永远存在,而且沒有生滅变化的相狀。蕅益大師說我們這一念心性“十世古今,始終不離当念”。“十世”指的是整個空間相“古今”指的是時間相。我們這一念心基本上沒有時間相也沒有空間相。

這段阿难尊者引用佛陀前面開示,所得到一個正確的心得,這句話是正確的。但是第二段他对這句話产生了疑問。

疑濫外計   

與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种,說有真我徧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這一段阿难尊者引用二种外道的思想,第一個是邪因緣的思想,第二個是无因緣的思想。

邪因緣的二种思想。佛陀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是徧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滅的。那么跟先梵志,梵志的先祖娑毗迦罗(六師外道的其中一個,自然外道)他提出一個观念,一個冥諦的思想:娑毗迦罗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处的禪定,在禪定当中他能夠观察過去八万大劫整個生死流转的過程,但是八万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一种昏昧不明的一种相狀,他就認為這种昏昧不明的相貌就是我們整個生命的起點,因為他看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就沒有了,他就認為在這個八万大劫之前那种昏昧不明的狀態,是整個生命的根源。你從什么地方來?就從這個地方來,把這樣的一种狀態叫作“冥諦”。這种昏昧不明的狀態,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做“冥諦”,這個叫做邪因緣,以這樣子当作生命的因緣。

投灰外道,投灰就是一种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把身体放在火灰上去燒。苦行外道很多,譬如持牛戒、持狗戒…等等,這种外道差別的种類。苦行外道他提出的思想,說宇宙間有一個真我,真实不变的我,這個我是徧滿十方界的。

這樣子讲阿难尊者就有問題了,佛陀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性是徧十方界,是不生不滅的,跟外道的冥諦跟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差別。阿难尊者提出這個疑問,提出外道二种邪因緣的思想,其次提出一個无因緣的思想。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经在楞伽山,在開演《楞伽经》的時候,為当机的大慧菩薩開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說:『外道這种种性,常說一切法是自然而生。外道說為什么高山很高呢?這個是沒有理由的。為么大海這么深呢?這個也沒有理由。為什么鳥牠會飛呢?這個也沒有理由。也就是說一切的万事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個偶然,我們只有活這一生,今生死掉以后這偶然的因緣就結束了,人死如燈滅,外道的思想就产生断滅的思想。佛陀為破除外道的自然的這种知見,佛陀宣說了因緣观,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鳥為什么會飛?它背后有它的因素。狗為什么在地上行走?這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緣。』佛陀用因緣观來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見,所以這种因緣观是不同於外道的自然思想、自然的境界。

這地方阿难尊者他所要質疑的,主要是這种邪因緣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這是阿难尊者提出他的疑情,這以下請佛開示:

請佛開示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滅,远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阿难尊者身為一個凡夫,依我的观察,這觉性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应該是自然而有的。佛陀你說众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滅,远離一切繁複的虛妄分別,跟种种顛倒之相,所以看起來似乎並不是因緣而有。這樣子讲,現前這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論,到底有什么差別呢?請慈悲的佛陀開示這二种差別,使我們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見,而獲得真实微妙觉悟光明的心性。

這段等於是阿难尊者他提出這一念心性,這种自然的思想。

丑二、開示

直示過非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体。

佛陀告訴阿难說:「我現在依止种种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种方便法門來開示,來破妄显真,來显現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這种大乘了义的真实教法來告訴你,而你現今不但尚未開悟,还把它当作是一种自然的道理。這一段話「汝猶未悟,惑為自然。」古德的註解說這段有點訶責之意。

佛陀說:「阿难!假若我們這念心性,它是如同外道所說的自然,那你应該要詳細的分明,它是以什么為体性。」外道提出了冥諦也好,真我也好,它一定有体性,有它的相狀。蕅益大師說:「冥諦是以光明跟虛空為体;冥諦是广大的虛空,而且是一种昏暗不明的一种相狀,來当作它的体相,一定是有一個相狀。真我是以虛空跟光明為体。什么是真我呢?第一個它是广大的虛空,第二個它是一种光明相。外道提出一种自然的理論,來当作生命的根源,它們的特色是一定有一個相狀,它會明確的指出什么相狀出來,這是以它的体相。你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請你讲出來這一念心性是以什么為体,因為你身為自然的体一定有它的相狀,那請你把它的相狀明確的指出來,你不要含糊籠統。」

這時佛陀就继续的開示

标列詰問

汝且观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你姑且來观察我們這一念微妙光明的見性,身為一個众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那么到底它是以什么為当做自然的体相呢?假設你說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為它的自体,还是黑暗之相,还是以虛空之相,还是以阻塞之相為自体?古德說:「宇宙万法,這四种相狀,就表達无盡: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阻塞相,一切万法不離開四种相狀。」

以下是佛陀正示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总結破疑

阿难!若明為自,应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体者,应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断滅,云何見明?」

阿难!假設我們這一念心性以光明相為自体。什么是現前一念心性?它是光明的。你只要讲出這一句話就有問題了,心性以光明為自体,也就是說当光明消失的時候它就应該消失;因為它以光明為自体,光明有它就有,光明沒有它就沒有。那么一旦光明消失了,你現在走路走到黑暗的地方,糟糕了!你是以光明為自体,暗相現前的時候,光明消失的時候,你的心性也消失了,因為它以光明為自体,那你就应該看不到暗相,這跟事实不符;我們到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我們到黑暗的地方看到黑暗,所以這跟事实不符,不能夠說以光明為自体。

那你說以虛空為自体,那你就不应該看到阻塞的地方,因為它以虛空為自体,虛空消失了,你心性就应該消失了,但事实上我們遇到了阻塞的物件,我們还是可以看到阻塞。乃至於你暗相為体…等等,你以暗相為体,当暗相消滅的時候,光明出現的時候,你的見性就断滅了,你就見不到光明。

這地方是說,身為一個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它跟外道的自然有什么差別?因為它无相,它離一切相,我們常常說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其实清淨本然它是一個概念,不要以為清淨本然就是以乾淨為相,不是的!那你乾淨,我們凡夫不乾淨,那你心性不就是消失了,不能這樣讲。清淨只是一個代表,它是无相的,它是離一切的相。我們今天有相以后,我們的作用就产生很大的障碍。你看我們一個杯子,這杯子你裝了水以后,你就沒有什么作用了;若這杯子是空的,你就可以裝水也可以裝咖啡、裝普洱茶都可以,因為它空它可产生无窮的、隨緣的整個广大的妙用。你看外道的真我也好,冥諦也好,都沒什么作用的,因為它有固定的相,它哪有什么作用。当然我們凡夫的心中是有相的,有我相、法相,我執产生我相,法執产生法相。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有能所,能受用的叫我相,所受用的叫法相。譬如我看這花,這個花很漂亮,我有一個我相能受用,一個花的法相,會产生了能所,有能所就開始造业。

你看我們分析人性,我們先不談佛性先讲人性,佛性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人性,人性它是有相狀的,《唯識学》說我相法相。你看美国人的我相他們的個性比較開朗、比較积極,東方人的我相比較含蓄、比較保守;美国人他有什么好处、什么優點,他一定要表達出來,他剛剛学會唱歌,或剛剛学會某种技巧,他一定要在大众面前秀出來,美国人也觉得很正常,你有好处一定表現出來,所以美国人他們的我相以一种開朗进取,产生他們民族的特性就是追求一种坦誠,直接表達。東方的文化,他的思考是含蓄保守,所以你有優點表現出來是大忌,他開展出來人格的特質是謙卑。諸位你到美国去,謙卑絕对不是美德,你跟人家開會你都不表達意見,人家會說你這個人沒有興趣,对這件事沒有興趣,你跟华人在開會你意見太多絕对是大忌,這個我相是不一樣的。我們凡夫的想法是有我相的,由這個我相去造业,由這個我相來受用這個果報。但是這地方有個問題,当我們对這個相产生堅固執取的時候,那我們整個广大心性的作用就发揮不出來,因為我們沒辦法改变自己。

《楞严经》的意思是說,不管你心中是什么樣的相,你都应該先把這個相放下,要回归到无相的清淨本体,先求无相再产生有相,這時候的有相,你不會執著這個相,你隨時現「应以何相得度則現何相」;但是你一開始堅固這個相,你整個生命的作用就失掉了。

我讀〔淨土宗〕的大德黃念祖老居士,他解释临終十念,他說:「临命終的時候十念往生,這是因人而異的。」他說有些人十念是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是不能往生的。他說如果学過《般若波罗蜜》,你对本身自我意識的執取很淡泊,你临終的時候,你的念頭可以馬上跟彌陀的功德相应,把你的业力做一個很大的转变。他說有些人转不過來,十念是不夠,可能又一百念、一千念,要很長的時間,他的心转不過來。

我們的心中如果经常安住在某一种相:這個就是我的個性、這個就是我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相,我不能改变的,你這种人临終的時候,你很难跟彌陀相应。我們不能放下自我,彌陀的功德就进不來了。你看那抽風机,你空氣不抽出去,新的空氣进不來,就是你沒辦法感应上去,你那明了的心跟广大的业力你感应不上去。善導大師有說:「你要跟彌陀感应的根本在於「至誠懇切」。」「至誠懇切」是怎么标准呢?按照善道大師的開示,他的意思是,你要空掉自我,把整個自己完全放下,才能夠全部靠上去。就是我這個我不存在了,叫「至誠懇切」。善導大師的開示有這個意思,他有《般若波罗蜜》我空的智慧。就是什么叫「通身靠倒」?就是要把你的自我意識完全放下。這地方的道理就是這樣,身為現前一念心性,它一定是離一切相。你只有離一切相,你才能夠跟整個无上菩提相应,才能夠产生广大的妙用。這一點跟自然外道是有所不同,因為自然外道它是有固定形狀,跟我們凡夫的我執也同,他也是有我相。

這一段等於是以隨緣的妙用來破除自然之理,因為心性它无相中有隨緣。

子二、对世諦簡因緣。前面是簡別外道自然的道理,這地方是簡別二乘的因緣观。 (分二:丑一、转計。丑二、破斥)

丑一、转計。阿难尊者輾转的計度

阿难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义云何,合因緣性?」

阿难說:「既然此微妙的心性,它不屬於外道的自然(它離一切,而外道的自然是有相的),我現在深入的思惟加以发明,我認為应該就是佛陀最初成道所宣說的因緣教法,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应該是這個道理。但是我內心当中尚且还不能完全的明白,我們這一念怎么能夠因緣生呢?  他还不能完全明白也不能完全肯定,所以請示佛陀:如此心性是因緣所生這樣的道理是对呢?还是錯呢?心性怎么能夠來合乎因緣的体性呢?請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初成道的時候為了破除外道的邪執而宣說因緣教法,外道的邪執有二种:第第一、邪因緣論,生命是某一种特定相貌的神我,或者冥諦、或大梵天所創造的。第二、是无因緣論,生命是自然而有的,高山之所以高,大海之所以深,鳥類之所以飛行,這件事情是完全沒有理由的,這世界上是沒有因緣的。佛陀就以因緣观來破除外道的邪因緣跟无因緣,佛陀提出一個思想叫:“諸法因緣生”,当因緣的力量結束的時候,它也就隨因緣的消失而消失。而這因緣就包括了我們過去的业力跟現在的煩惱,你有現在的煩惱去触动過去的业力,就把生命的果報給逼出來。

這就是以現前一念心性來混濫因緣的思想。

丑二、破斥。  分二段破因跟破緣。因緣观,我們所謂的“因”主要因素叫作“因”,親因緣;比較次要的因素叫作助緣,我們叫作“緣”。

破因    破除我們這一念心它不是“因”而生。

标列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你說心性是假藉因緣而生,那么我再一次的問你,因為有見,見指的是所見之境;我們一定有一個所緣境,有人有事,有外境的刺激。因為有所緣境,所以才把見性的功能,所謂的“見分”給表達出來。這樣子讲是对的,但這以下有問題了。見性的自体到底是因光明的境而有見的功能?还是因黑暗境才有見的功能?还是因虛空的境才有見的功能?还是因為阻塞的境才有見的功能呢?我們這一念心您說又因而生,那是什么因而生呢?有四种因光明、黑暗、虛空、阻塞。

破斥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見暗;如因暗有,应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

阿难!假設我們見性的自体是因光明而有,如此一來当光明消失的時候,見性的功能就消失了,你就見不到黑暗;假設因暗相而有,也隨暗相而消失,你就見不到光明;如是乃至因虛空因阻塞的道理,都是同於前面的道理。所以它的生起,你不說它有因而生,若我的生起是某甲的因而生,当甲消失了,我就要消失,因為你是假藉他的因緣而生。你身上本來沒有錢,我借給你一百塊你才有錢。你身上為什么有錢,是假藉我借給你一百塊你才有,我把你討回來你就沒有了;你看我們的身体是假藉色受想行識而有,当有一天业力結束的時候,我們的色法被討回去,我們的感受也被討回去了,我們的想法也被討回去了,我們的五蘊就完全消失了。我們現在是先跟宇宙万法借這五個東西,組成一個所謂的身心世界;“諸法因緣生”,等到有一天我們的业力福報享盡的時候,宇宙這一念心性就把我們借的東西要回去了,這時候我這個身心世界又完全消失掉。為什么?你是跟它借的,你借你总要还。身為心性你的功能是跟光明借的?还是跟虛空借的?还是跟阻塞借的,是借的你总要还,还的時候你的心性就断滅了,這個不合道理。所以它不能說有因生,因為它不是借來的。

破緣

标列 

復次,阿难!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復次,阿难!我們這一念心性假設是依止光明的助緣才生起,有光明你才有心性,还是依止黑暗的因緣,还是依止虛空,还是依止阻塞?

破斥  

阿难!若緣空有,应不見塞;若緣塞有,应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

阿难!假設因為空有隨虛空而消失,你就見不到阻塞的相狀;若因阻塞的相狀而有,你就見不到虛空;如是乃至光明黑暗,都是同於空塞的道理。我們這一念心性前面讲它非自然,古德說:「因為它有隨緣,所以它不是自然。」這個地方讲非因緣,就開显我們這一念心性有不变,它不能变,所以它不能跟別人借東西,它不是借來的。我們這一期的生命,你什么東西都是借來的,你看你的正報,你的色受想行識,你所受用的环境都是暫時借來的。什么叫“借”?就是有借要有还,不是你的,暫時借你用一用,不能当真,经過一百年以后它又把你討回去了。但是心性它不是向別人借來的,是众生本具。它有不变,不管生命你怎么变,你前生是一隻螞蟻,今生是個人,來生变成一天人,這因緣法它是隨緣变化的,但是它那清淨的本性它永远都是這樣。這個我們讲現前一念心性,這個本性它是不能变的。為什么不能变?因為它不是借來的,它不是跟任何人借來的。我們一旦是借來的東西,它就是有時空相有虛空相。

子三、結显自性(分二:丑一、正示離過真体。丑二、結責滯著名相)

丑一、正示離過真体。結示心性是離一切過非,真实的体性,不是我們凡夫一种对立的思考。

我們前面讲到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現在是活在我相法相,我們過去生命的经驗,还有今生的遭遇,所以我們用我們眼睛看到很多事情,耳朵听到很多的声音。我們六根攀緣六塵的時候,會累积一种影像,雖然事情過去了,但是那影像深深的留在我們的心中。当然不是今生,我們有一個阿賴耶識一個大倉庫,有本事把影像全部累积起來。不断的生命当中我們累积很多影像,就产生一個我相,自我意識,我執跟法執,這時候我們很多功能就失掉了。

佛在世有一個弟子叫毕陵伽婆磋,毕陵伽婆磋尊者他去托缽的時候,他经常是到某一個居士家,居士就经常拿他們的飯菜來供養這個尊者。這個居士他有個小兒子長得很可愛,看到尊者來很高興,就抱抱尊者的腳,尊者也跟他說說法開導一下。有一天尊者又去托缽的時候,看到這居士倆夫婦哭得很傷心。尊者說你們是怎么回事?他說:「尊者,我的小兒子前幾天被盜賊給偷走了,不見了,這幾天都找不到下落,所以我們非常傷心。」尊者听到以后,因為他对這小孩也有點因緣、有點感情,這時他就在大地上一坐,整個人的心入三昧,在三昧当中他就看到那小孩子被帶到一個河邊,准备坐船到另一個地方去,盜賊准备將他賣掉。尊者毕陵伽婆磋就在禪定当中,用他三昧的力量,就用手把他抓回來,這小孩子就這樣用手給抓回來。

你看這距離這么遙远,我們可以知道禪定的心,因為他是阿罗漢,所以他是跟我空的智慧相应,也跟一部分法空相应。我們可以知道,毕陵伽婆磋尊者他入了那個三昧的心性,跟我們現在凡夫的心不太一樣,应該比較接近離相的心体;因為離相的心体是沒有時空的,他在心性当中他进入一念三昧以后,他就很快的把很远很远的小孩子給抓回來。他的心已经很接近離相的心体,所以他产生的妙用超越時空。

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是无相,以无相為本,以无不相為作用,先求无相,你一定先找到无相的心体,你才能夠产生隨緣的妙用;你能夠把无相不变的体,跟有相的隨緣作用,不变隨緣,隨緣不变,這二個合起來,這個就是我們真实的心性。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楞严经要义16:把這一念心归零,把因緣法归零,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

楞严经要义17: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

楞严经要义18: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

楞严经要义19:你不隨外境所动的時候阿賴耶識就開始慢慢的消失,就慢慢转識成智

楞严经要义20: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傷害自己

楞严经要义21:生命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当念、当念、当念

楞严经要义22:我們一個最严重的問題:自我受限,認為自己做不到

楞严经要义23:你不要以為你今天幫助众生,好像給众生恩惠,其实不是

楞严经要义24:我們從來沒有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只是当面錯過而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