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16)点击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08

楞严经要义08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第十面

辛二、勸修直道

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的妄想之前,他先讲出二种根本。佛教的根本理論是讲諸法因緣生,一個人會生死流转,另一個人會产生涅槃安乐,背后都是有它的原因。当然所謂的原因主要的就是我們那一念心,就是我們心態的不同。如果我們今天是用一种攀緣外境的妄想來修学,我們可以創造一种非常殊胜的善业,成就一個安乐的果報。但是這果報會有個問題?它不會持久。你看生到天上的人都不會持久,他享受天福,有一天他一定要從天上掉下來。為什么?因為他剛開始的時候是用生滅心來攀緣殊胜的三宝境來修学,它的本質是生滅的,所以他的果報會有一定的期限。但是我們看佛陀,成就佛陀以后,我們沒有看過哪一個佛陀又掉下來,沒有過!他成就佛陀他永远是佛陀,他不會受時間空間的障碍,因為他剛開始的時候就依止不生滅心,這就是問題點。

我想我們在座很多人学過《唯識学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唯識学》跟《楞严经》的確在思考模式上不太一樣。我們可以這樣讲,《楞严经》是在破《唯識》的,我們剛開始依止《唯識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要怎么修学呢?這要“根、境”的和合才产生“識”,所以第六意識一定有外境的刺激,才能夠产生心識的活动。学《唯識》都知道,我們的心不能单獨存在,沒有外境就沒有內心。我們剛開始在修《唯識》的時候,是有一個外境的刺激产生一個善心,由這善心再創造一個外境,由這一個外境再产生另外一個善心。然后才能夠所謂的断惡修善,然后才能夠輾转增深。所以《唯識》的第六意識是受阿賴耶識的影響,阿賴耶識要变現好的因緣,第六意識就能夠好好的修学;阿賴耶識变現一個不好的因緣,第六意識就開始造业放逸。

《唯識》的思考是這樣子,心隨境转。《楞严经》它否定這种思考模式,它說這种观念是不对的。《楞严经》的心它不是從外境,它是你的心,你開始迴光返照你的真如本性;我的真如本性沒有二法,它是清淨的,所以我应該断除惡法。為什么?因為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我的內心本來就沒這個東西,我就不应該存在這東西,這是我捏造出的,所以我应該捨掉;我的內心本來就具足无量的功德,所以我必須把它開显出來,所以我要修善。所以它整個修学是「称性起修」它是從內心发动出來,然后再創造外在的因緣。我希望大家把內心要分清楚,我們這一念心,一個是從外面來的,這就叫生滅心;一個是從你內心发出來的,這就是不生滅心,這是容易判断的。所以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如果你現在的修学,整個功德还是從外而內,那你這修学不會持久,絕对不會持久!因為你是生滅心,而且你這樣修学也不能了生死,因為你的本質是生滅。以生滅心不可能得到不生滅果,因為本質不一樣。

所以佛陀說:「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转。」你拿一盤沙,你煮了三小時,頂多叫做熱沙,只是溫度增加而已,沙本質沒有改变。我們一定要將心地法門弄清楚,你到底是依止妄想还是依止真心,這樣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辛二、勸修直道

 隨順直心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問!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你今天問我一個問題,怎么樣成就无上菩提。你今天所追求的目标是一個成佛的目标。成佛目标這樣的結果一定有它的因地。那它的因地是什么呢?就是“真发明性”你必須真正的去了解我們內在的清淨本性。如果阿难尊者你今天問我說:「怎么樣能夠生天,怎么樣創造來生的安乐果報?那我就不會跟你讲那么深入的東西。」既然你今天要問的是一個无上菩提,所以你就必須要理解這无上菩提,它是有一個真实的因地的,就是你要找到你的清淨本性。基於這樣成佛的一大事因緣,你現在要好好的以正直的心,來詶答我的問題;我問你什么你就直接回答,不要彎彎曲曲,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根據事实直接回答就好了,這叫做“直心”;用直心來詶答我的問題。」

為什么要用直心?佛法讲出一個道理,說“直心”是成佛之道。

直心即道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无諸委曲相。

十方如來都是我們修学佛道当中,已经成就圓滿果報的佛陀,他們之所以能夠成佛,其实都是依止同一個道路而成就的。依止一個道路而能夠出離,分段变異二种生死,而能夠成就佛道。什么道路呢?都是依止“直心”。這地方的“直心”蕅益大師的意思是“正念真如”,從你的真如本性发动出來的叫“直心”;從外境刺激你而产生的想法這叫做“妄想”。這地方判定很簡单,從你真如的本性直下发动出來的就叫“直心”,外境产生的叫“妄想”。十方諸佛在修学聖道的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同一道故,都是依止“直心”才能夠成佛的。也就是“心直、言直”內心能夠正直,言語也能夠正直。這樣子從最初的发心到最后成佛,這整個成佛之道的過程,中間都不能夠有彎曲的相貌。

什么彎曲呢?就是你的心攀緣外境,产生很多很多生滅的妄想,這就彎曲之相。一個人為什么在修学的過程中會产生極大的煩惱而退墮?一個人為什么在修学過程中會著魔,成就五陰魔境?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妄想活动,他的心開始攀緣外境,所以它产生極大的煩惱,产生很大的魔障,把他前面修习的功德完全破壞掉了。也就是說,当我們不能直心正念真如的時候,你的障碍就會出現。禪宗說一句話:「直心是道場,能辦大事故。」成佛的大事一定是以正念真如,從真如本性发动的修学,才能夠成就大事的。

我們一再強調一個观念,印光大師說修学只有二句話:「无不從此法界流」。我們讲“称性起修”,你所有的功德要從你內心的真如本性,去思惟真如本性,而发起你的一個菩提心。最后的修学「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都是在開显你自性的功德,從你這一念真如的心出发來修波罗蜜,最后还是回归到你這一念真如的本性。」所以到最后「圓滿菩提归无所得」只是在過程当中假借外面的人事因緣,來開显你內心的功德而已,“借境修心”如此而已。整個過程当中都必須要正念真如、正念真如……,当你的心忘失了真如,当你的心向外攀緣,就會产生彎曲之相,就會产生种种的障碍。這是十方諸佛在成就无上菩提道路的時候,沒有一個例外的,都一定要“直心”才能夠远離障碍。

佛陀在破除阿难尊者妄想的攀緣心之前,先讲二個道理:一、讲到生死涅槃的根本;二、讲到“直心”是成佛唯一的道路。

庚三、广破七番妄計(古人說七处破妄)。(分七、辛一、正破計內。辛二、破转計在外。辛三、破转計潛根。辛四、破转計見內。辛五、破转計隨生。辛六、破转計中間。辛七、破转計无著  )從七处來破除阿难尊者向外攀緣的一個妄想。

辛一、正破計內。

破除阿难尊者他執著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是在身体之內,破除身內的執著(分五:壬一、徵起緣心。壬二、喻明降伏。壬三、牒其內執。壬四、懸示定名。壬五、正破非內)

壬一、徵起緣心。佛陀先徵問,阿难尊者当下這一念攀緣心,你到底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又在什么处所?

徵問

阿难!我今問汝,当汝发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乐?」

佛陀問阿难尊者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你当初发心要跟佛陀出家,你說你是因為你這一念心去攀緣佛陀殊胜的三十二相。」這当中有一個能所,能緣是我們這一念攀緣的心,所緣的是三十二相。佛陀問阿难:「你現在說一說,你是將何所見?誰為要乐?」這当中一定有一個見跟一個愛,你是用什么來見到三十二相,又用什么東西來愛這三十二相呢?

 回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愛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見如來  胜相,心生愛乐,故我发心愿捨生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在整個愛乐三十二相的過程,我是用二個東西來愛乐:第一、心;第二、目。」“心、目”就是本经后面說的六根門頭,我們整個心对外面的造作沒有離開六個門,六根門頭分成二個部份:一、前五識,前五識依止五根去取外面的色身香味触,這五种的塵境,产生一個影像,色有色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假設我們是善业比較強的人,我們會产生比較美好的影像,如果我們是比較屬於罪业深重的人,就會产生一個卑賤苦惱的影像。总而言之,這影像的取得,就是用這個“目”,用前五識來取得這個影像;然后前五識把這影像再丟給第六意識來分別,第六意識就會产生一個感受跟想法,這想法就會发动它去造业。如果产生一個正面的想法就造善业,如果产生負面的想法就造惡业。所以阿难尊者說:「我是用我的眼睛來取得佛陀三十二相。」因為佛陀三十二是外面的東西,那你要把這相变成你受用,要经過眼睛的转換。你看我們今天看這佛像,每一個人看到不同,這表示每一個人有不同的眼識。所以你的前五識去攀緣佛像的時候,每一個人得到自己的影像,因為我們過去所造的业不同。所以我們一定先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先取得外在的相狀,然后再交給第六意識,去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产生种种善惡的想法。

阿难尊者說:「因為我产生一种好的想法,所以我就发心要出家,愿意能夠捨離生死,這就是我攀緣三十二相的整個過程。」

這地方蕅益大師說:「其实佛陀已经露出一個消息了。佛陀的意思是說:你攀緣我的三十二相有什么用,這是我的三十二相,也不是你的三十二相。你对我的三十二相产生一個什么樣的想法,跟你完全沒有关系。因為這毕竟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不是你阿难尊者的三十二相。你要成就你的三十二相,你还得向你內心中去求。」這地方就是說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在念佛的時候,禪宗都會說:「念佛是誰?」你要迴光返照你那個明了的心,本來就具足阿彌陀佛无量的功德,你是假借這個佛號把他開显出來而已,你的心不要老是心向外攀緣,你是「托彼名號,显我自性」。這地方佛陀有要阿难尊者去迴光返照的這一層意思,但阿难尊者從经文当中知道他还沒有体會出來。

徵問

阿难尊者去攀緣胜相的這一念心,主要就是根據他的眼睛去取相,由第六意識來分別,來創造一個殊胜的想法。   

壬二、喻明降伏。佛陀在讲道理之前先讲出一個譬喻,譬喻容易了解,從譬喻当中再回归到道理就容易了解,再說說明降伏妄想的方法。

 徵問

佛告阿难:「如汝所說,真所愛乐,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佛陀先提出一個問。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正如你阿难尊者所說的,你真正愛乐三十二相的過程,是由於心目的关系;你是用眼睛來取相,然后再由第六意識來分別产生很多的想法,所以才产生行动而出家。如果你不能真正了解心目所在的处所,你就不能降伏它的煩惱。」我們今天要降伏攀緣心,你一定要知道它在哪裡。我知道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我想把它消滅,但是到底攀緣心在哪裡呢?如果你連它的处所都找不到,你怎么消滅它呢?這道理讲出一個譬喻:

譬喻

 譬如国王,為賊所侵,发兵討除,是兵要当知賊所在。

譬如有一個国家很大,国王有一個困扰,就是他的珍宝经常丟掉,雖然他的国家有很多的珍宝,但是经常被盜賊侵入把珍宝給奪走。后來這国王实在受不了了,下定決心要发兵來消除這些盜賊。但国王必須在出兵之前要知道一個重點,盜賊在哪裡?他藏在哪裡?你說你的軍隊很厲害,很會打仗,要打敵人,那敵人在哪裡,你要先找到!

合法

 始汝流转,心目為咎!

其实盜賊就在我們的六根門頭,在我們的心目当中。蕅益大師說:「這国王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來我們的本性就具足无量无邊的性功德;說這国王本來很多的珍宝,這国王有依止一個国土,這国土就是六根。国土六根当中产生了盜賊,這盜賊有二种:一個是外賊,一個是內賊。外就是六塵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塵的活动去刺激六識,這六識就是內賊。六塵六識二個交互作用,在六根裡面活动,在這国土中活动,最后傷害的是誰?傷害的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国王的功德一天一天的被遮蓋了。」我們知道這賊有內賊跟外賊,外賊是六塵,內賊是我們內在的六識,我們的分別心。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阿难尊者去托缽遇到了盜賊,破壞他出家的功德。第一個賊是摩登伽女,摩登伽女用咒術來誘惑阿难尊者,這叫外賊:第二個、阿难尊者他遇到這外賊的時候,他产生了內賊,他的煩惱開始活动,內外和合就造业了。這問題錯在哪裡?你說這事情是摩登伽女錯,还是阿难尊者錯呢?說:我們今天去造业,是外境錯还是我們內心錯?

蕅益大師說:「內賊不生,外賊不會生起。」色不迷人人自迷,你不能夠說外境有錯,因為外境它沒有自性,它只是一個业力的显現;你內心要是不动,你安住在“真如本性”,這外賊沒辦法真正傷害你。所以蕅益大師說:「問題在內賊。」六根当中我們第六意識的攀緣心,這是內賊。這地方是把他攀緣的相貌給标出來。使令你生死流转的,就在你六根当中有六個賊,六個賊当中以第六意識作主,是個賊王,它是破壞我們功德的一個賊,它是一個過失的根本。

壬三、牒其內執。牒:很明白的指出來。內執:內在執著的处所。(分二:癸一、正牒。先正式的指出它的相貌。癸二、立例)

徵問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佛陀說我問你:「你今天之所以受到摩登伽女的災难,之所以內心当中产生盜賊,就是你六根門頭第六意識的賊,那我問你這賊到底在哪裡?心跟目在哪裡?」

回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种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观如來青蓮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实居身內。」

阿难白佛陀說:「世尊!這道理很簡单的。這世間是有十种的凡夫众生 (異生性就是凡夫,聖人叫同生性。凡夫的心受外境的刺激产生很多的妄想,每一個人的妄想不同,每一個人的业力也不同,果報也不同,叫“異生”。其实這十种異生具足來說是有十二种,胎、卵、濕、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一切有情众生十二种的种類,都是把我們這一念的攀緣心,都是居在身体之內的。怎么說呢?縱然像佛陀,您看您的眼睛像蓮花一樣,也是在佛陀的臉部上面。所以我今天观察我的眼睛,這所謂的浮塵根是由地水火風四塵所成(浮根是所塵,四塵是緣塵);地水火風所成的眼根,也是在我的臉部上,那么我心中的意識分別心,這攀緣心也在我的身体之內。」佛陀問阿难尊者:「你這攀緣心,這個內賊在哪裡?」阿难尊者說:「在我的身体之內」(先把他執著的相貌标出來)

癸二、立例

所見之境

佛告阿难:「汝今現坐如來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讲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佛告阿难:「你現在是坐在如來說法的讲堂,你從讲堂中透過大門窗戶向外观察,看到外面很多很多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樹林,這樹林到底在哪裡呢?」(佛問阿难樹林在的处所)阿难尊者說:「這道理很簡单。世尊!這广大的樓閣的清淨讲堂,它的位置是在給孤獨園的中間,樹林是在讲堂之外。」這地方有一個能見跟所見,能見的是阿难尊者,所見的是讲堂跟樹林。然這所見有內境跟外境,有內在的所緣境跟外在的所緣境。什么是內在的所緣境?讲堂是內在的所緣境,因為阿难尊者在讲堂当中,所以讲堂是他的內境,內在的所緣境;透過讲堂看出去外面,樹林是外在的所緣境。

所見次第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佛陀說:「阿难!你現在人是能看到東西,是能見,那你到底先看什么?它的先后次第是什么呢?」「世尊!我在讲堂当中,当然先看到讲堂內的境界;我在讲堂当中我先看到佛陀高高坐在法座上,先看到佛陀,然后看到听法的大众,我看到整個讲堂內的境界,然后再透過窗戶往外看,看到外在的境界是种种的樹林。当然是先看到內境再看到外境。」

远見之由

「阿难!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讲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見。」戶:大門;牖:窗戶。

「阿难尊者你看到樹林,是用什么為見呢?」阿难尊者回答:「世尊!因為這大讲堂這大門開得很大,窗戶也很多,這大門跟窗戶都是內外開通的;所以我在讲堂当中,依止這窗戶,依止大門,就看到外面的樹林。」蕅益大師說:「有二層的譬喻,有能所。能見的是阿难,所見的是有內境跟外境:內境是讲堂裡面的佛陀跟與會的大众,外境是外面种种的樹林。因為阿难尊者本身是居在內,所以他一定先看到內境再看到外境。」

壬四、懸示定名。佛陀在破斥阿难尊者妄想之前,先指示三昧的名称

示名

爾時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頂,告示阿难及諸大众:    「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严王』。

這時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世尊就在法會大众中,展開他的金色手臂摩阿难尊者的頭頂(摩頂有安慰跟鼓勵的意思)。告示阿难及大众說:「在佛法当中有一种殊胜的三摩地,它的名称是『大佛頂首楞严王』。」大佛頂就是我們在修学之前所要找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滅变化当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家。因為他是『佛』他是了了常知的,他是广大的、圓滿的,他是殊胜尊貴的,所以叫『大佛頂』。当我們找到《大佛頂》以后,我們所产生的作用,每一個作用都是《首楞严王》,都是功德圓滿,都是堅固不可破壞。依止《大佛頂》而能夠成就自力的《如來密因修正了义》;依止《大佛頂》而能夠成就《諸菩薩万行首楞严》。以《大佛頂》來出发,产生的六波罗蜜,每一個波罗蜜都是功德圓滿的,都是不可破壞的,称之《首楞严王》。我們看它所显現的功德:

显德      具足万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严路。

勸修      汝今諦听!」阿难頂禮,伏受慈旨。

它是具足万行,它能夠統攝一切万行的功德沒有欠缺,這地方是指它的因地“統攝一切万行”。在果地就是“十方如來”都是经過《大佛頂》的修学,才能夠成就福德智慧,二种莊严的妙觉佛果,沒有一個例外。一門就是說只有一個門,你找不到第二個門;這門是我們要趨向福慧二种莊严妙觉的莊严路,就是依止《大佛頂》,就是要依止真如本性之門,才能夠成就這樣的一個莊严路。所以你应該好好的諦听。」阿难尊者這時候就頂禮佛陀,非常虔誠恭敬的來納受佛陀的開示。

佛陀在破除妄想之前為什么把《首楞严王大定》的名称讲出來呢?古德的註解有三層的意思:一、要使令阿难尊者产生欢喜,令生欢喜。因為阿难尊者這個時候他打擊很大,好像一個人得到重病一樣。佛陀說:「沒关系!佛陀裡面有的是藥,我在佛法当中有一「三摩地」,它是《大佛頂首楞严王》,它一定能夠救拔你,让你成佛。」這時候就像一個病人預知有藥物的想法,他就觉得自己有希望、有救,這個攀緣心可以消滅,佛道可以成就。所以這個地方,让阿难尊者产生欢喜的心、产生了希望。

二、远離怖畏。佛陀即將要七处破妄,破到阿难尊者他的妄想根本就沒有存在的餘地。那么阿难尊者會产生断滅之想,說我的妄想我說在內也不对,在外也不对,…在哪裡都不对,破到最后整個妄想根本覓之了不可得。阿难尊者會恐怖,因為他习慣性都是用妄想來做事,习慣性用妄想來拜佛,用妄想來出家。這時候佛陀將妄想破了以后,他的內心沒有依止处,所以产生怖畏。佛陀說你不要怕,你不依止妄想还有一個東西让你靠著,就是《大佛頂性》。

三、引生渴仰。《大佛頂》的功德,它是具足万行,它是能夠成就妙莊严路。让它产生渴求仰慕之心,那么他就能夠很安定的來聆听以下的教誨。在破妄之前先治病理,有令生欢喜、远怖畏跟引生渴仰之心。

壬五、正破非內(分二、癸一、引例。癸二、正破)

癸一、引例。

 难問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戶牖開豁,远矚林園。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佛告阿难:「正如你所說的,你身在讲堂,你透過大門窗戶的開通,看到外面的林園。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是不是有一种众生在讲堂当中,它既然沒有看到讲堂裡面的東西,而直接看到外面的東西呢?有沒有這种人呢?」就是沒有見到裡面的內境,直接看到外境呢?

回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尊者回答說:「世尊!一個人在讲堂裡面安住,既然沒有看到比較近距離的讲堂,而看到比較远外境的林泉,這是沒有道理的。他既然身体在裡面,他一定先看到裡面的東西,再看到外面的東西的。」

癸二、正破

难問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众生,先見身中,后观外物?頗=不定

「阿难!你所說的道理就是這樣!你這心靈的心是能明白的去了別万物,假設你這明了的心是住在身体之內,那你应該先看到你身体裡面的東西,再看到外面的東西啊!就像你這個人在讲堂,你一定先看到讲堂裡面的境,再看到外面的境啊!既然你的心是住在身內,那是不是有一些众生,它真的看到身体裡面的五臟六腑,再看到外物呢?」

比況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转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正破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无有是处!」

你說心肝脾胃離我們太近了,我們眼睛不能看到近距離,但是手爪毛髮它的生長情況,這個離我們內部很远啊!还有筋脈的转动,你总应該看得到吧!那么近為什么看不到呢?你的心有明了性,而你的心住在身体裡面,那你应該先看到五臟六腑,看到手爪毛髮的生長,你才能夠看到外境啊!但事实上我們看不到裡面的東西。既然我們看不到身內的東西,只看到外面的東西,這表示我們明了的心住在身体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看不到身体裡面的東西。我們一個人在讲堂,一定先看到讲堂裡面的東西,再看到讲堂以外;如果心是住在身內,一定看到身內的東西再看到身外,所以住在身內是不可得。

蕅益大師說:「一個利根人,七处破妄到第一观的時候就应該開悟了「覓心了不可得」。」為什么叫,覓心了不可得?我們這一念心一动,我們的心已经跟影像結合在一起了,《楞严经》叫做“緣影之心”,已经是一個所緣不是能緣;当你的心一动的時候,這是一個所緣境,不是能緣的心。什么叫“能緣心”?就是你心“不动”的時候,你还沒动的時候,你父母未生之前,那叫“能緣心”,你念頭不要动,一念不生的時候。你說我現在很高興,那個是所緣境,因為你的心跟高興的影像結合在一起高興,高興有高興的相貌;我現在很悲傷,這個都不是心,這個已经落入了所緣境,你的心已经跟影像結合在一起。我們今天「把心帶回家」,观察你從什么地方來,向內印證,找到最后,啪!覓心了不可得,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那就对啦!你念頭沒有动之前,那個就是你的“家”。

古人說:「若人識得心,大地无寸土。」你一個人一直回家,找到家的時候,你一切相不生,沒有寸土;之所以有寸土,那是你向外一动,念頭一动,才有一切的影像出來。整個《楞严经》它一直破,破到最后「覓心了不可得」的時候,就是要阿难尊者迴光返照,你还沒有动念頭之前你是什么相貌,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要把它找出來。当你动了念頭,那就是影像,那不是你的心,那是一個生滅的影像。整個七处破妄就只有一句話,就是要你「覓心了不可得」,從這個地方去找到真心。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