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16)点击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01

楞严经要义01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首楞严经》 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放掌!

那么我们这堂课,我们预定要花两年的时间,也就是有四个学期来跟大家共同的学习,这一部的《首楞严经》。那么《楞严经》的一个修学的重点,簡单的說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我們在讲《首楞严王三昧》內涵之前,我們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為什么我們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到底這三昧对我們在修行当中有什么樣的好處?在大乘佛法的內涵当中讲到,宇宙間有二种的力量是特別的殊胜廣大:一個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一個是外在佛陀的力量。当我們這念心很清楚的現前,很堅定來憶念阿彌陀佛功德的時候,這時候所謂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這時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在感应道交的狀態之下,使令我們的生命产生重大的变化;從現世來說,让我們业障消除福慧增長,創造了今生的安乐;從來生來說,使令我們在临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种來世的解脫。感应道交可以說是我們所有〔淨土宗〕的修学者所追求修学的最終目标。但感应道交的內涵我們過去也一再的強調,以心力為主導,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也就是說,假設我們內心产生了障碍,特別是煩惱的障碍,這時候即便你憶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加持力是非常的有限,這樣的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就減少很多。所以感应道交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要破除煩惱的障碍,必須安住在正念,這是非常重要的标準。

「安住正念」在《楞严经》裡面它讲一個观念:我們這一念心是一体二面的,我們有時候产生煩惱变成一個魔鬼,我們有時候安住在正念,变成一個佛陀;我們這一念心有時候魔鬼、有時候是佛陀,它是一体二面的。問題是我們怎么樣將魔鬼勢力、煩惱的勢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強。当然我們佛教的修学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对治煩惱,譬如持戒,譬如我們修四念處…都可以。但是這樣的对治,一般來說只是一個表面上的对治,從一种功能作用上的对治,我們說是如石壓草。這地方草很多怎么辦呢?我把那石頭舖上去,這草生長的勢力就降低,但是我們就沒辦法從根本上去把它拔除。

本经《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色,是把煩惱的根源找到,然后把它拔掉,從根本上去破壞煩惱的勢力。当然煩惱的根被破壞以后,它上面枝葉花果的勢力相对減低了;我們再配合持戒,再配合四念處來对治,這效果就更好了。我們在进入《楞严经》正文的時候你會发觉,它剛開始先找到問題的根源,然后告訴你怎么把這根源拔除。《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一個特色,它能夠让我們很快的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安住正念」。這就是我們在研究《楞严经》時候,能夠使令我們很快的保持正念,乃至於達到临終的正念;有临終的正念,感应佛陀的加被而往生淨土。這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禪淨雙修」,以禪观來破除煩惱的勢力,以念佛增長我們的功德,這樣的配合就非常的殊胜,這也就是我們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目地,就是能夠達到临終的正念。

甲一、总說  (分二:乙一、赞嘆述益。乙二、誓愿請加。)

乙一、赞嘆述益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段经文是阿難尊者在聽佛陀讲完《首楞严王经》三卷的观念以后,他開悟以后讲出的一句偈誦,來表達它內心的狀態。這段偈誦蕅益大師的科判叫做「赞嘆述益」,赞嘆法門的殊胜,而敍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第一段讲到「赞美人法」,先赞歎能說的人,再赞歎所說的法。

「赞嘆人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

赞歎能說法的佛陀,佛陀您能夠把這《首楞严王》的法門傳授出來,這件事不可思议。佛陀能夠將此法門傳授出來,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蕅益大師他就用《首楞严王三昧》的三大特色來詮释這段经文。

什么是『妙湛』呢?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個特點,它是隨緣不变的;也就是說,修行者根據空观的智慧來破除我們心中的執取,而安住在不变的体性,不會隨因緣变化的称之為「妙湛」。『总持』发明不变隨緣的作用,在不变当中隨順种种的因緣,能夠善巧方便來积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总持总攝一切的波罗蜜。這是讲到它隨緣的作用,是修习假观。『不动尊』是修习中观,当我們把空假二观達到平衡的時候,显現的一种相貌就是“不动”,不為一切內外的魔境所扰动;內在的魔境就是我們的煩惱,外在的魔境《楞严经》所強調的就是鬼神道;不為內在的煩惱,不為外在的鬼神所扰动。所以這個『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显現整個《首楞严王三昧》內心的狀態是不变的、是隨緣的,而它的总相貌就是“不动”。而怎么樣能夠成就這樣的心態呢?『首楞严王世稀有』我們必須透過《首楞严王》法門的修学,才能夠達到的。《首楞严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的究竟堅固」,我們以這樣的心態來做一切的功德,第一、它是究竟圓滿沒有欠缺;第二、它是堅固不可破壞的,你安住在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狀態,你修习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壞,特別的堅定。《首楞严王三昧》包括究竟义跟堅固义,這法門是非常珍貴稀有的,佛陀也不是隨便開显的。

 (說明阿難尊者,在修学過程当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讲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滅心或讲妄想,這地方讲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

我們解释一下:顛倒想我們又叫妄想,在《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那么怎么知道真心跟妄想呢?《楞严经》做出一個判断的方法,什么叫顛倒想?“想”是沒有錯,人是应該有思想,問題是不能落入顛倒;当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會产生一個感受,而我們的想法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跟著感觉走這就是顛倒想,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譬如我們吃苦瓜,当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触的時候,有一個苦的感受;這“受”我們就产生一個想法,這苦瓜不好吃,這個就是顛倒想。我們今天去吃蜂蜜,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時候,會产生一個感受,一個甜蜜的感受,這蜂蜜很好吃,這也是顛倒想。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牵动的,這就是顛倒想。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來的呢?譬如說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众生,你這想法是從你內在对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一個想法,是從內心生起的,這就是真实的想。

所以我們在判断什么是顛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只要你這想法是從外面來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這都是你要破的。就是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你問他,「你從什么地方來」?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時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這想法就消失,這就是顛倒想。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外境不管怎么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外面怎么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這就是真实想。只要從內心深處生起的想法,這就是真实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顛倒想。簡单的判断就是這樣,当然《楞严经》它會很詳細的說明。

总而言之,阿難尊者說:「這法門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消滅我的顛倒想」。《楞严经》說:所有的煩惱有一個根本,不管貪欲、瞋恚,就是顛倒想。你這根拔掉以后煩惱就沒有根本了,所以当我們把顛倒想拔掉以后,就很快能夠証得清淨的法身。這是讲到阿難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個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它的功德不僅於此,它會产生利他的功德。

乙二、誓愿請加

愿今得果成寶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浊惡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觉   於十方界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   鑠迦囉心無动转」

(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

《楞严经》我們剛剛前面讲過,我們剛開始在修学不变跟隨緣的時候,先從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顛倒想,成就不变的体,先悟入這個“体”。接下來從這個“体”依体起用,产生隨緣的作用,這就是菩薩的誓愿。這時候他发起一個菩薩的誓愿,而且請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這段经文蕅益大師分成三小段:第一、发大誓愿。当阿難尊者消除顛倒想以后他說:我对於未來有二個祈望,第一、『愿今得果成寶王』我希望我能夠趕快成就無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寶王。第二、『还度如是恒沙众』,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來救度一切恆沙的众生,下化众生。這樣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態是怎么樣?『將此深心奉塵剎』。

這段話最主要就是「深心」。古德解释「深心」就是真实不虛妄的心,不為名利,不為人天果報,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為了众生、為了菩提這种深心。当然阿難尊者能夠生起這樣的深心,也就是因為他经過《首楞严王三昧》的洗滌,消除了顛倒想才做得到,沒有夾雜任何的顛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來報答佛陀的說法之恩『是則名為報佛恩』。

這一段蕅益大師說:它是一個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別相、增上菩提心)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浊惡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阿難尊者這時候跪在佛前,請佛陀來證明他的內心。他說: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來度众生呢?是『五浊惡世誓先入』。這地方就很特別,蕅益大師說:五浊惡世的特色,從外在的环境來說,「去佛久遠,魔強法弱」;五浊惡世就是染汙的力量很大,清淨的力量很少,誘惑很多。從內心的世界說,众生煩惱粗重,剛強難化;众生這個時候煩惱很重,到無浊惡世大家都很重。在這樣一种外緣跟內因都非常汙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薩是不敢來到這個世界度众生。阿難尊者他以堅固的誓愿,他說:『五浊惡世誓先入』。而且他說假設一個众生他沒有成佛,他絕对不成就大般涅槃。蕅益大師他在讲別相的菩提心時他說:「菩薩的誓愿,是以他心中的智慧作基礎」。阿難尊者今天敢发一個這么重的誓愿說:『五浊惡世誓先入』,表示阿難尊者是透過《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無差別。他能夠從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清淨的本体,說是「把心帶回家」;而從這“家”当中,他产生了一种同体大悲,方能致此,才能夠发起這樣的誓愿,否則一般人不敢发這种『五浊惡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表示阿難尊者已经過《首楞严王三昧》,也真实的洗滌他的顛倒想,真实的找到他自己的家。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觉  於十方界坐道場』

請佛加被:阿難尊者他只是悟得清淨的法身,他还未証得,所以他再次請佛陀。「大雄」是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它能夠破煩惱障;「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阿難尊者這時候,他希望能夠更进一步消滅他微細的煩惱。在蕅益大師的判教,阿難尊者他這候觉悟了清淨法身,他的階位是“圓教的初信(住)位断見惑,他知見的煩惱破壞了,但是他还有愛取的思惑。就是在《楞严经》佛陀說:「阿難尊者你已经觉悟了清淨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現在慢慢的能夠不為煩惱所扰动,能夠成就不动尊。但是你無量劫來在六根門頭中累积很多的习氣,這個都要消除」。「微細惑」就是要经過二十五圓通,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從六根門頭当中,去洗刷我們過去所殘餘的煩惱习氣。

這段经文等於是承先啟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個总結,又帶动下一段二十五圓通的修行。所以他說『希更審除微細惑』,等於是再一次的請法,使令我能夠早一點把六根的煩惱洗乾淨,而成就無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廣度众生,這是請佛陀更进一步的加被。

說明道心不退:『舜若多性可銷亡   鑠迦囉心無动转」』

阿難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特點,就是道心不退。“舜若多”指虛空的意思。虛空是無形無相的,我們看到樹木被颱風一吹倒了,房子也被颱風吹倒了,但是我們沒看過虛空被破壞了。這段的意思是說:即便虛空是可以破壞,即便鑠迦囉(金剛),是可以破壞,我的心还是不动转。這段的经文可以看出《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點:第一、《首楞严王三昧》的理体,它所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变跟隨緣二种观念。我們這一念心跟這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個“修德”。這樣的修学有什么好處呢?從自利的角度能:『消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破除我們的顛倒想,從利他的角度,我們能夠产生堅固的誓愿:『五浊惡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

《首楞严王》的殊胜,它能夠從這地方來加深我們自利利他的功德。

甲二、別释

乙一、原文

大佛頂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隨緣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隨緣。妙七大而各周法界。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濕性。譬太虛之羣相。不拒发揮。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徧攝徧含。一境三諦。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來密因修證了义。即此為化他因果。故名諸菩薩万行首楞严。因果妙修。全歸性具。化他力用。宁隔体宗。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义决而華屋有門。圓通既陳。信方便之無非聖性。圓根既選。知耳門之獨利此方。明誨殷勤。戒乘俱急。道場安立。显密互資。無漸次而立漸次。能歷之正助圓彰。即位次而非位次。所歷之转依如幻。精研七趣。祇因迷此大佛頂理而妄受轮回。誰達空華無別体。詳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頂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是誠一代時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祕要。無上圓頓之旨歸。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權小之殊胜法門。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所以一念示人。滅业障如翻大地。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智者大師。聞名遙禮。不憚其勞。般剌尊者。剖膊遠傳。不辭其苦。智旭生逢像季。獲遘雄詮。自非大士神功。曷繇染指。特以文圓义妙。旨遠趣深。註疏雖多。宗極未立。悲了义之尚隱。痛迷津之孰告。不辭固陋。聊殫隙明。徧採众長。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不敢與前人苦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脈絡。愿我同仁。虛心著眼。必有知其同異淺深。違順得失者矣。(出自藕益大師全集第六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玄义

這段是蕅益大師他在解释楞严经之前的序,這段序蕅益大師讲了三個重點:第一他先解释经題,第二他將经文的綱要作說明,第三讲他自己作《楞严经》註解的心態。

乙二、释义

丙一、約经題明性修二德

從经題中我們知道《首楞严王三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发明真性

“性”就是真实的理性,這個就讲到性德。我們整個《楞严经》的修学观念,就是根據《大佛頂》這三個字(到经文再解释)。簡单的想《大佛頂》就是真如理。蕅益大師說: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真如理表現在內心,我們称之為「佛性」;表現在万物称之為「法性」。《大佛頂理》就是我們所依的性德。《大佛頂》是什么相貌呢?即心「自性」之理体也。這地方的關鍵就是「自性」。我們在修《大佛頂》的時候你要有一個观念,《大佛頂》的道理是本來就這樣子,「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我們只是把它恢復它本來的相貌,不是你后來增加的。譬如你從小接受教育,我們要好好的幫助別人,我們要好好的讀書。這观念是怎么來的呢?這不能說本具,因為你是受過教育,经過后來的薰习产生,這是外來的。但《大佛頂理》不是,是不管你怎么流转,你永遠不會改变的一個本性。当然我們現在離我們的本性很遙遠,所以到底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

蕅益大師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有二個相貌:一、隨緣不变,融四科而惟是本真。不变隨緣。而妙七大而各周法界」。我們原來的面目有二個面目:一、不变性,二、隨緣性。我們凡夫就是失掉這個不变,二乘人失掉隨緣。

我們簡单讲一下:凡夫的心是变來变去的,到處亂变,你看我們的心跟如意的环境接触产生一個乐受,产生貪愛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們接触的环境是我們不如意的,我們不喜歡的产生苦受,我們就跟著這個感觉走,我們就产生瞋心,這個東西对我越少越好;我們产生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我們产生愚痴,我們产生情執,产生愚痴的想法。我們的心是变來变去的,一下子起貪,一下子起瞋,下子起痴。怎么會這樣子呢?我們就是被感觉、被這個“受”,心隨妄转被帶著走。所以我們凡夫变到最后連自己什么相貌都不知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完全被感觉、被感受、被外境來牵动,我們凡夫失掉不变的理体。

在整個四科(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到经文都會詳細說明,簡单的讲就是身心世界,就是“色心”二法。总而言之,你要在身心世界当中找到一個不变的理体,然后從不变当中,再從七大而显現种种的清淨法界,种种的莊严。二乘人「失其隨緣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变、完全不动,就失去了积功累德的机會,所以《楞严经》讲隨緣讲得很清楚。你看《楞严经》讲空性,讲发明不变的体,讲得很清楚,它讲因緣观「假观」讲得更清楚。讲因緣法是怎么樣?「循业发現」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緣当中;你有你的小因緣,它讲到共业跟別业,而我們又有一個大因緣。而我們的小因緣又在大因緣中繞转。那這怎么辦呢?從《楞严经》的观念主要就是修六個字「明相位、立德业」。首先我們要在因緣当中,找到相狀,這什么樣的因緣,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們一個人很容易犯錯,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站錯位子;你看我們出家众有三個階位,剛開始「淨罪集資」,第二階段「积功累德」,第三「安養进修」。每一個階段都有它应該做的事情,你应該进修的時候跑去弘法,你現的因緣該弘法的時候,你跑去进修,這個都是找錯了定位。乃至於我們在整個僧團,在整個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為我們深受過去业力的影響。我們在佛法修学不能否定過去的业力「循业发現」,我過去有一股很強大的业力,雖然我們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在不变当中它會显現身心世界,而每一個人深受你過去业力的影響。但你不能離開因緣,《楞严经》說你要「就路还家」從因緣当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第二個更重要“立德业”在你的因緣当中去修学。

其实整個《楞严经》的观念,它就是在发明怎么樣的隨緣不变。第一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后告訴你怎么樣從不变当中,來隨緣积功累德。整個十卷的经文就讲這二個观念,一個「從假入空」,一個「從空出假」。它的经文讲得非常的詳細,佛陀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他一定有辦法让你懂。

喻冰水之始終。惟是濕性。譬太虛之羣相。不拒发揮。

当我們攝用歸体的時候,我們发觉冰相狀是堅固的,這表示一個人的“惡念”;水是柔軟的,表示一個人的“善念”。其实不管惡念善念,它的体性都是濕性,它的体性都是清淨本然不变的“体性”。這是发明它的不变之体。

譬太虛之羣相。不拒发揮。

当我們從空出假的時候,你看虛空是很大,它本身沒有形相,但是它又不障碍所有的形相去发揮,你要蓋房子也可以,你要种樹也可以,這是說明它隨緣的妙用。

十界一心事造與理具。徧攝徧含。一境三諦橫辨與豎歷非並非別。

整個十法界(四科,七大)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諸位要知道一個观念,《楞严经》讲得很多很多,海公在讲《楞严经》他讲一個观念:「所有《楞严经》的经文,沒有離開你当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么談玄說妙,都是在讲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楞严经》是就著因緣來发明真理,沒有離開你的身心世界。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從內心來說,它是事造理具;事造是讲隨緣的作用,理具是讲不变。從外境來說是橫辨豎歷;橫辨就是隨緣,讲到差別相;豎歷就是不变,讲無差別相,它是非並非別。《楞严经》的真如理,我們看它经文的結構,它要你先发明內心的真如,你的心先調整好,你的心先找到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然后再找外境,哦、原來外境,你的身心世界是不变隨緣,隨緣不变,一切的外境也是不变隨緣,隨緣不变。這是第二個,第三它告訴你,你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怎么樣的关系,你怎么用內心的真如來帶动外境的真如。《楞严经》讲真如理讲三件事,第一讲內心的真如,第二讲外境的真如,第三讲內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么关系。這三個主題讲了三卷半。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

法华经讲记01: 业力不处理修行就永远没办法上路。解决生死业障是第一个课题

法华经讲记02:成佛之道只有两条路:一是华严 一是法华;凡夫只能走法华经之道

法华经讲记03:你修法门没有太大意义,但你用什么道来引导这个法,这很关键

法华经讲记04:只要跟法华经结合,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成为妙法

法华经讲记05:我们什么波罗蜜还做不来,现在第一件事先把自己投生在佛陀的家族

法华经讲记06:不修一念心性当体即空,你就背负着无量过去永远活在过去

法华经讲记07:如果你还想要去追求外在的世界,那你还没有资格学法华经

法华经讲记08:临终要处在内观的状态才会往生,法华的内观会让你的佛号超越因缘

法华经讲记09:若你心中有遗憾总是觉得人生亏欠我,那你就会再来一次

法华经讲记10:你都不做内观,所有事修都修尽,还谈不上真实的功德

法华经讲记11:业力不能活动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动,这在净土宗很关键

法华经讲记12:众生都是自救,三宝都是助缘;佛不怕你有烦恼就怕你没有善根

法华经讲记13:你的成败前面五年大概决定了,看他前五年的表现定型了

法华经讲记14:菩萨道就是在不断的让步当中增加你的功德力

法华经讲记15:如果是净土宗再加上《法华经》,那叫做两道不可思议

法华经讲记16:临命终拚的就是你过去累积的善根

法华经讲记17:法华经的善根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因为它是你本来有的

法华经讲记18:你怎么看待业力,业力就怎么看待你;不要整天观想自己业障深重

法华经讲记19:把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把众生心通过观照调成为佛陀的心态

法华经讲记20: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念佛、持咒,要先把你的观行提起来再提佛号

法华经讲记21:我们修学就陷入了因缘的造作,忽略了回光返照因缘背后的那道光明

法华经讲记22:我们不应该注意法门,重点在目标,就是启发清净心跟菩提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