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9:你不隨外境所动的時候阿賴耶識就開始慢慢的消失,就慢慢转識成智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8)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9

楞严经要义19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打开讲义第三十八面

卯二、示顛倒相

佛法的修学跟我們一般世間的学問,在過程当中有一點的類似,但是它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世間的学問它只是增長一种生命的知識,佛法的修学它是要得到一种真实的受用,它是要能改造生命離苦得乐的。当然当我們談到生命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跟我們的內心是有关系的,所以要改造生命当然就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調伏我們的心念。但是当我們開始去注意我們的念頭的時候,我們发觉不得了,這個念頭变化多端不可捉摸,变化太厲害了!你看我們有時候起一個很強烈的善业,发菩提心要广度众生,有時候生起一個非常粗重的惡念,想要傷害自己、傷害別人,而最可怕的就是這個善念跟惡念都是同一個念頭发出來的。

印光大師說:「秦檜的前生是雁蕩山的一個苦行僧,第二生秦檜变成追求名利的政客。」所以我們很难想像秦檜他這种名利心這么重的人,他前生是個持戒清淨的苦行僧,我們很难想像的,但是就是同一個念頭表現出來的。我們对心念是…当我們調伏它的時候我們发觉根本做不了主,你把它調好它又变化、調好它又变化。所以我們有時候觉得那該怎么辦呢?我們就是沒有找到真正的根源,我們的心同時是一個魔鬼,也同時一個慈悲的佛陀。之所以會变成這么不可捉摸,這当中有一個原因的,這個原因我們沒辦法突破,我們就永远沒辦法去掌控它,是它掌控你,它要怎么樣,它就怎么樣。

從本经的观念來說,我們今天的心會变成這么樣的多元化的不可捉摸,因為我們明了的心中有一念的迷惑,迷真起妄,我們迷失了本性,所以我們開始隨順妄想。這個妄想就是攀緣心,我們那一念迷惑的心使令我們忘了我是誰,忘了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開始用攀緣心攀緣外境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受外境的影響,你就控制不了自己了。当我們的心变成攀緣心的時候,它非常可怕了,它遇到一個不好的环境它就開始变成邪惡,它來到一個好的环境它变成正常,你控制不了自己,因為它開始向外攀緣。

在本经的開示当中,你現在要修行它之前,你現在要調整它,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因為它无始劫來都是這樣变化多端,它是不受別人管束的,你拿它沒辦法。那么怎么辦呢?第一件事情「把心帶回家」,你不要管它,你管不了它的。我們讲到先成就不变之体,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先迴光返照,我們這一念心它的本來面目,所謂的「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本來面目;從生滅当中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然后在那個地方安住。

我們可以這樣子讲:一個人行菩薩道,你看這個人行菩薩道他開始是动盪不安,一下子起煩惱,一下子菩提心很強,這种人都沒有真正安住。一個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家以后,他的身心世界就安定下來,外境怎么樣的吹,風怎么樣的动,他就走他該走的路。一個人真正的菩薩道,真正的安住,是要能夠找到不变的体,他整個身心世界穩定下來了。從不变当中開始修它的作用“隨緣”借假修真,在這么多的因緣当中,假借這因緣幹什么呢?一方面积功累德成就菩薩的万德莊严,一方面度化众生,借假修真。

本经讲了十卷就是在讲怎么來調伏你這一念心,它告訴你第一個,你沒辦法調伏它的,因為它太厲害了,你只能夠先把自己安定下來,找到你生命的本体,然后從本体当中再出來,這個時候從隨緣当中积功累德。我們到時候會讲到《首楞严王三昧》的修行就是二個內涵,第一個成就不变,第二個成就隨緣,最后的目标是万德莊严。我們現在第一件事情先找到不变,不变当中本经讲到七处破妄,十番显見。這個地方所要描述的观念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這一科的示顛倒相,就是讲到十番显見的第四科「約垂手显見性无減。」這一科前面的大意是佛陀用手臂上指於空,表示一种端正相,下指於地,表示顛倒相,表示我們众生同一個手臂,因為迷悟的差別,当我們觉悟的時候,它是很正常的,当我們顛倒的時候,它是不受控制的顛倒相,但是它是同一個手臂。

 (複习)示无顛倒性。

佛陀說:「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這地方的問題有二個重點:第一、“色、心諸法”。我們一個生命体它是有物質的色法跟精神的心法,那這“色、心、諸法”是怎么來的呢?是唯心所現。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是它有出現二個“心”,第一個是唯心所現的心,這個“心”是第八識,根本識,我們讲俱生的无明,或者讲俱生的我執,在《唯識学》叫我愛執藏的阿賴耶識,這是唯心所現。身為一個根本識,它的重點就是它有很多的业力,它变現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变成一個男人,变成一個女人,变成一個螞蟻的身心世界。好!那么我們今生就用我們現在這一期的身心世界來造业,就变成前面的“色心諸法”,這個“心”是第六意識。這時候就讲到生命的互动,第八識創造了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造业的時候又改变第八識,因為它又把這业力又薰回到第八識,又改变第八識,第八識又創造一個新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造了业以后又回薰第八識,又改变第八識…。造成一個所謂生命的二次循环,第八識把第六意識創造出來,第六意識又改变第八識,構成一個轮回的生命相续。

這地方的重點:A改变BB又改变A,那這怎么辦?什么時候是個頭呢?這時候誰要先改变呢?第六意識要先改变,因為第八識沒辦法改变自己。所以這時候我們第六意識開始听聞佛法,面对這一切因緣的時候,当我們得到這一期身心世界的時候《楞严经》說的不迷、不取、不动。這么多变化的因緣你開始觉悟了,開始观照了,身心開始不隨外境所动。這時当你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你不隨外境所动的時候,這阿賴耶識就開始慢慢慢慢的消失。我們生命的本体,你不跟它互动,它就會慢慢消失,阿賴耶識就慢慢的转識成智,最后阿賴耶識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佛陀說我們今天的不顛倒,就是在這生滅的因緣当中,你要能夠生起『首楞严王止观』。在大乘起信論上說:「断相续心,破和合識。」你只要不隨它转,它就改变,阿賴耶識就改变。

這地方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止观,就可以把杂染的阿賴耶識,就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的一個寂常心性。這是讲到不顛倒,觉悟的狀態。以下讲我們凡夫迷惑顛倒的相貌。

卯二、示顛倒相

遺真起妄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宝明妙性,認悟中迷?

這段是讲到迷真起妄,我們迷失了真如本性而生起妄想,這就是我們身心世界最初的一個障碍,我們讲根本无明。“云何”就是為什么。古德說:「“云何”有訶責的意思。」意思是說:好端端的一個真如本性,你就不在那個地方安住,你一定要向外攀緣,就是“云何”。如等众生為什么你會遺失我們的本來面目?本妙,為什么叫作“妙”呢?古德說:「因為真如本性,是不假修行,本自圓成。」它那個清淨,不是你修行以后它才清淨,它本來就清淨,你不管怎么弄,它永远是清淨,因為它不是修成,這叫作“妙”不可思议。  這本妙的心性,圓妙明心,宝明妙性;“宝明妙性”是指它的体性,“宝”尊貴无上,“明”最極清淨。這個指的是,照而常寂之真空的体性。圓妙明心:“圓”指的是它的功能是周徧圓滿,“明”就是它能夠照了万物,它的功能德用照了万物,周徧圓滿。我們遺失了這种体用的功德,就認悟中迷,在本來一個清淨觉悟的心中,生起一念的妄想迷情。在经論上說:「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就把整個真如本性转成阿賴耶識。」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圓妙明心,宝明妙性”。我們一般要讲“心性”,這二個字要合起來用,這心性是体用雙彰,有体有用。但是单獨讲“心”跟“性”的時候,把它分開“心”就偏重在作用這一邊,“性”是偏重在体這一部份。這地方讲到顛倒的相狀是指我們最初的一念无明,就是認悟中迷。我們在一念的心中,為什么我現在变成這樣的一副很难控制的情況呢?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产生一念妄想迷情,這時候我們就失掉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就变成一個阿賴耶識,一個強大的业力,叫作“业”。從大乘起信論來說:「我們從真如門,而变成一個生滅門。」從一個整体生命,開始变成一個有所謂的個体生命,产生差別相。從无差別当中,产生了差別。但是這時候还沒有真实的生命現象产生,还沒有生命,只是产生一個对立而已(能所的对立)。這叫作无始无明,這叫作根本无明,跟我們現在是很遙远。

我们看我们现在的情况。隨妄流转現在的无明。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念一遍: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杂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們前面讲到我們這一念好端端的清淨本心当中,突然間一念不觉,一念妄动以后,這時就把整個真如转成阿賴耶,全真成妄。当妄产生以后,這時我們就隨順前面的妄想,就開始产生进一步的造作,這時就創造我們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出來。我们先看这个器世间山河大地怎么出现的。

器界     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

先讲这个虛空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晦昧”是前面的認悟中迷,前面的一念不觉。我們一念的妄想迷情,這一念的妄想迷情当它跟我們的宝明妙性,跟我們真空的理体接触了以后,就把真空的理体转成頑空,转真空為頑空。虛空就是從本明妙性当中,因為一念的迷情,一念晦昧的迷情转成虛空,叫“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在頑空当中這昏昧的迷情,因為這個虛空产生以后…。我們前面讲到当我們一念迷情以后,就會产生对立,生命開始变成对立,好壞…。在虛空中有所謂的光明相跟黑暗相出現,那么我們這一念晦昧的心跟黑暗相結合的時候,就結暗為色,就产生了一個“色”;這個“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产生,也就是說一念的迷情,把整個真空的理体转成了整個太虛空,变成一個頑空。虛空当中有光明的部分跟黑暗的部分,光明的部分就继续保持虛空的相貌,黑暗的部分再跟我們昏昧的心再接触,就产生地水火風的四大,但這地方的四大是指著外四大,不是内四大,外在山河大地的四大,這是器世間的产生。

根身     色杂妄想,想相為身。

“色”指的也是四大,但是這四大指的是父精母血的四大。父精母血的四大跟我們临命終一念的恩愛迷情相結合(一念的妄想相結合);色心的和合就想(妄想)(四大),這樣的結合就产生了我們的五根身。《楞严经》后面會讲到,我們生命的投胎因素有二個:一個是思想,一個是业力。业力是影響它的別報而已,思想是影響它的总報。在《楞严经》的思想有二個:一個是愿望的思想,我希望能夠度化众生,我希望能夠求生淨土。這思想是影響总報,影響比較大,业力只是影響別報而已,所以想相為身。就是你临命終的時候你生起一個善惡的思想的引導,你去跟你來生父母父精母血的結合,而創造你一期根身的世界出來,就是我們正報的色身。

我们再看这个色身当中的心念。这个生命当中一定有一个念头。

心念    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們現在的心有二個部份結合:第一、聚緣內搖。我們前面讲到“認悟中迷”,变成一個阿賴耶識后,這阿賴耶識它會积集過去的緣。“緣”指的是過去五塵落謝的影像,你過去遇到什么人,他跟你讲過什么話,或者你做過什么事情。我們讲走過的路就會留下痕跡,這時候你心中會留下很多很多思想的影像,這些影像对你未來的思想會产生一定的影響,就是過去的“緣”(五塵落謝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二、你現前這一念心“趣外奔逸”,攀緣現在六塵的环境,你又产生一個新的想法。過去的影像跟現前的想法的結合,就構成一個“昏扰扰相”(第一個“扰”指的是過去,第二個“扰”是指現在。),一個過去昏昧生滅的想法,跟現前生滅的想法的結合,就構成你現在的心念、現在的想法。

我們現在的思想,如果你慢慢的去观察你會发觉,我們有時候的想法是今生才創造出來的,你小時候的学习,你所接触环境而引生的。但是有一部份你會发觉,我沒有经過学习我就會了,那么這是哪裡來的呢?這是前生遺留下來的思想。所以我們不是今生的想法完全是今生学來的,我們投胎的時候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归零,不是啊!我們投胎的時候生命本來就不平等,從投胎第一點就不平等,我們是延续前生的生命,所以我們某一种程度的思想,是有過去思想成份在裡面。

有一本書叫做「前世今生」,這個女众叫凱薩琳,她被一個心理醫生催眠。為什么催眠呢?因為這凱薩琳很奇怪,她從小到大她看到水就怕。這很严重,你要喝水、要洗澡……都要靠水,你看到水就怕,那怎么辦呢?而且她也不知道為什么,她今生根本沒有這种負面的印象。結果经過催眠以后,她找到她過去生当中比較近的有二次跟水有关系:第一個、她有一生她是做母親,她娘家做了一個大法會,她帶著她的小女兒要來參加那個法會,結果她经過橋的時候,剛好碰到漲大水,就把她的女兒給沖掉了,那么這個母親為了救女兒,結果下去二個都死掉。所以她在死亡的時候,是被大水所淹沒,所以对水留下一個非常負面的印象。第二個、她在有一生当中得到類似瘟疫瘧疾,而這傳染的病毒是從喝水而來,而她那一次的死亡死得非常痛苦,跟喝水有關,從喝水感染的病毒。所以從她出生以后她一看到水她就怕,她的心念当中為什么有這個思想呢?就是聚緣內搖,她有她過去生滅的念頭在那地方活动,就是她有過去的想法。所以我們現在的想法,是你過去跟現在的結合。

有心理学家說我們大概七歲之前,這個人的想法大概都是前生,因為你七歲之前,你這一期的生命根本沒有学到什么新的東西。但是七歲以后,你今生的思想就開始放进去,差不多到四十歲以后,你今生的生命就開始主導你了,你今生的想法就比較重要。大概是在七歲之前你延续前生的思想,但是七歲到四十歲你不断的学习,到了四十歲以后你今生的思想就比較重要。這地方讲想的产生,是包括過去的印象跟今生的学习。

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我们“一迷为心”,当我們一旦迷執妄想而為心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認為…,就跟阿难尊者一樣執著我們這一念心在色身之內。這是蕅益大師說的:「四大假合,為自身相,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這時候我們的心就離我們的真如本性越離越远,前面只是一念迷惑产生了对立,這時候從对立当中,一個能念的心,一個所緣的境,能所的交互作用,就創造一期的身心世界。這時我們就開始不太回顧到我們的真如本性,開始以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当做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們不知道這個色身乃至於外在的山河虛空大地,其实都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暫時的因緣,暫時的显現而已,我們把一時的因緣当作是生命的全部,這是我們凡夫众生的顛倒相。

当然這地方的道理很深,師父希望把這個地方分二部份:一、迷真起妄,二、根本无明:從一個平等不二的法界,而一念的迷情,产生对立的思考,從对立的思考,阿賴耶識当中相互作用,又創造今生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再继续去作用,又继续的流转下去,第一個身心世界創造第二個身心世界,前生的我創造今生的我,今生的我再創造來生的我。枝末无明跟根本无明相互作用,就創造了生命的流转,這种情況以一個譬喻來加以說明:

以喻发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体,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這地方佛陀的譬喻也分二部份第一、譬如澄清百千大海,百千很广大的大海是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是整個大海,而這大海來了一個无明風一吹的時候,就創造一個小波浪。這小波浪是指我們当下一期的暫時的身心世界,就像一個小波浪。我們迷惑太久的人,就只是認為当下的一個小波浪,而忘失了整個百千大海,這是第一個“迷真起妄”。然后再隨妄流转,再把小波浪当作生命的全部“目為全潮”,這時候以小波浪來取代整個瀛渤(瀛、大的海水;渤、小河流。大小的河流,也就是說我們先迷真起妄以后再隨妄流转。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我們心中有雙重的迷惑,迷真起妄,然后再把妄当作真,再继续的迷下去。這种迷惑就好像是我這個手,上下的垂擺等无差別。也就是說向上指於空叫作端正,向下叫作顛倒,但是同一個手臂。也就是說這個迷並沒有真正的失掉,只能夠說迷但是沒有說失,无失而失;作用上迷了,但是体性沒有失,就像這手臂的情況一樣,所以佛陀說為可憐愍者!我們本來是不应該流转的,但是我們自己让自己流转,這是很可惜的啊!

古人說:「在我們的六根門頭,有一個无為真人放光动地,只是我們整天見色聞香吃飯睡觉,当面錯過而已。」就是說,雖然我們迷了但是我們本性沒有失,我們不能說我們失掉真如本性,我們不能這樣讲,我們只能夠說“迷”,就好像一個大富長者家裡很有錢,而這兒子偏偏不在家裡面待著,跑到外面去做乞丐,乞丐做习慣了,他也就忘了他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在這一期的身心世界当中,這一天有人送他一個饅頭他很高興,今天沒有飯吃他很悲傷,他不知道他只要回家以后,他什么珍宝都具足。但是他在迷的時候,他的家庭也沒有失掉,他家的珍宝也沒有失掉,隨時等待他回家。所以我們凡夫只能夠說迷,但是我們沒有失,迷惑而不失,換句話說,我們还是有希望可以回家的。

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要怎么樣?我們讲「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先找到我們的家。要找到我們的家,我們前面說的,都是在妄想中去找,你不是離開了妄想有一個真心,是你妄想生起的時候,你生起「不迷、不取、不动」這時候就是回家的路。妄想的本身就是回家的路,離開了妄想就沒有回家的路。這地方佛陀說:「如我垂手等无差別。」從這地方可以看出真妄不二的道理。這是讲到我們凡夫迷惑的狀態,為什么我們會变成這個樣子?是二層的迷惑所構成的。

癸五、約标指显見性无还

“标指”指的是标月之指;指頭指的是佛陀的教法,月亮指的是我們众生的心性。佛陀假借教法來開显心性,也就是要我們藉教观心的意思。從一個标月指的比喻來開显我們的見性是无所归还的。為什么有妄想?因為有外境才有妄想,你赞歎我所以我欢喜,所以這妄想总有一天要归还給別人,因為你跟別人借的,因為他讲了這句話,所以你才欢喜,這一句話消失的時候,你欢喜的心要归还給…你從什么地方來,你就要归还給別人。但是真如本性它是不隨外境而生,它也不隨外境而滅,它沒有所謂的归还。開显有还跟无还到道理,這一段佛陀讲得非常清楚。(分二:子一、陳情。子二、開示) 阿难尊者一方面陳述自己的心得,一方面請佛陀继续的說法。

子一、陳情。

分四小段,前面的三段是阿难尊者陳述他自己听到前面一段的:約垂手显見性无減以后他個人的心得

聞法雖悟    阿难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阿难尊者承受佛陀慈悲的救護,以及深刻的教誨。教誨什么?簡单讲就是“真妄不二的道理”。我們在妄想当中其实我們真性沒有失掉,只是百千大海变做一個波浪,這波浪它也是水的一部份,它沒有離開本性。從真妄不二的教誨,這時候阿难尊者非常感动,可以說是悲從心來,眼淚不自觉的掉下來,這時很自然的交叉雙手,現出合掌的姿態,表示一种虔誠恭敬來白告佛陀說:「我阿难尊者身為一個凡夫,我雖然承蒙佛陀如是微妙不可思议的開示,讲到真妄不二的道理,我觉悟到我這個微妙光明的心性,是本自圓滿,而且是常住不滅。」“常住心地”指的是它的体性,不隨外境而生滅;“元所圓滿”指它的功能作用是本自具足,不假修成。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就具足无量的德能,它本來就具足无量百千陀罗尼門,只是我們沒有將它開发出來而已,它有這种可能性。

這地方是讲到阿难尊者的觉悟,但是阿难尊者他在觉悟了以后,他在修行的過程有障碍,以下是阿难尊者的障碍。

仍依妄心    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但這地方阿难尊者說我有一個問題,佛陀你說我這寂常心性,不生不滅是我的本來面目,是我整個生命的根源。我之所以會吃飯、會睡觉,都是因為有它的关系。但是阿难尊者說這跟我現在的理解有所不同,阿难尊者說:「佛陀!你想想看,我現在能夠觉悟佛陀的說法,能夠听到佛陀的法音。我怎么會听得到呢?我現在还是用我這一念的攀緣心,去听您的法,然后從您的法中产生瞻仰(上下的分別)我才了知的。」

未認本心   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

我一路走來,我從小到大,我拜佛就是用這一念攀緣心,攀緣佛像去拜佛,我出家也是攀緣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出家,我現在听法,明白了寂常心性,我也是靠這念心,妄想心來明白道理。現在佛陀你告訴我說:「我生命的根源,是這一念的寂常心性,我突然間空空的得到這一念寂常心性,這個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一個寂常心性。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我根本不敢去直下承当它就是我的本來面目。」

這地方古德解释為什么阿难尊者不敢承当呢?阿难尊者的想法是這樣:我的心是要有造作,要有所分別,寂常心性是无分別的,它根本沒有作用。佛陀你看,我從現实生活我讲我的道理給你听,我為什么听聞佛法?是靠我這一念妄想心,我離開我的妄想心我根本沒辦法听聞佛法,所以我怎么敢承当我這一念的寂常心性,我根本不敢承当的。阿难尊者很如实的表達,他听到前面的開示以后,他陳述他的心情。当然阿难尊者对佛法还是有信心的,他知道這個問題出在他自己。

請佛除疑    愿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唯愿佛陀哀愍我等凡夫众生,继续宣示大乘圓滿的妙音,來拔除我心中的疑根,让我真正的能夠放下妄想,让我真正的安住我的佛性,而走上无上菩提道!

這段的经文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是积迷已久。」迷惑太久了,你說這個人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他根本不敢去相信。所以雖然悟到真实的心性,不敢全体的放下妄想直下承当,而变成一個进退兩难的情況。我現在用妄想,你告訴我另外一個寂常心性,但是我不敢放下我這個很熟悉的妄想,我也不敢承当這個寂常心性,变成进退兩难。

這种情況的問題在哪裡呢?蕅益大師說:「問題只有一個,阿难尊者他听了這么多法以后,他沒有用教法來观察那一念心,沒有迴光返照,他只是明白了道理而已。就是寂常心性它是不隨外境而生滅的,它也是沒有所謂的增減,他总是觉得這個心性是跟他沒有关系,他沒有用藉教來观心,沒有迴光返照,沒有在妄想中把它找出來。就是說缺乏观心的法門,有教无观,所以造成這樣的迷惑。」

子二、開示(分二:丑一、以喻总明。丑二、就体別簡)

丑一、以喻总明。先說讲一個譬喻來作一個总相的說明

法說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緣心听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佛陀先將阿难尊者的障碍點指出來:「你之所以未敢承当你的寂常心性,你之所以不愿意放下你的攀緣心,就是你現在还是用攀緣心來听法,你根本沒有迴光返照。這樣會有什么結果呢?用攀緣心來听法,所听的法也变成一個生滅的因緣,不能得到真实的法性,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這段经文蕅益大師說:「佛陀真正要破的是攀緣心,但是攀緣心无形无相啊!但是佛陀很巧妙的,先破他所攀緣的法。佛陀說:「此法亦緣,非得法性。」蕅益大師說:「所攀緣的法既破,能攀緣的心亦不存。」你用攀緣心來听法,你所听的法也变成生滅的;換句話說你能緣的心也变成生滅的。其实能听法的是你的寂常心性,不是那個攀緣心,攀緣心的后面是那個大海,水泡后面的大海。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楞严经要义16:把這一念心归零,把因緣法归零,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

楞严经要义17: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

楞严经要义18: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