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3)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4

楞严经要义14

 净界法师宣讲

阿难尊者墮入婬室以后,他請佛陀開示修学大乘的止观法門,但是剛開始佛陀並沒有馬上說出修行的方法,而是先端正我們心中的根本。有二种根本,一個是杂染的根本,一個是清淨的根本。所以佛陀必須把阿难尊者的心先加以調整,先做一個心態的調整。

然怎么調整呢?佛陀是用破妄显真二個方式來調整。到前面為止都是在破妄,破除阿难尊者心中的妄想。那什么是妄想呢?簡单的讲就是“前塵虛妄像想”。我怎么知道我現在是落入妄想?我們看到念頭第一件事情先不要动,你要問自己一件事,問這個念頭「你從什么地方來?」。妄想的來源是很重要的,我這妄想是因為有什么人跟我讲什么話、因為我看到什么事情才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在修行当中捨掉生死的根本,你用它來念佛,用它來拜佛,這都沒有用的。你說我今天拜一百拜,我跟你拼了我拜二百拜,完了!你一開始就是妄想,你用這樣的想法你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你的根本就是虛妄嘛!你不是发自內心的愿望“佛道无上誓愿成”。我的心有佛性,佛的心也有佛性,我要假借无量光无量壽的名號來開显我的佛性,這就是成佛的因緣;所以我愿意拜佛,你這個心的出处是來自於你內心深处的本性产生的愿望,這是成佛的因緣。

我們在修行当中要经常的知道,什么是你心中的賊,什么是主人,你要搞清楚;我們不可能馬上離開賊,因為习慣性跟它在一起,但是你要先知道;我們會有很多习氣,我們會经常失掉正念,這個很正常。但是你先認清路頭很重要,因為這樣你才有希望。如果到現在什么是賊什么是主人你还不知道,你就完全沒有希望。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有希望,我每天在进步。為什么呢?因為我“認清路頭”。你只要不断的用功,你就有一分的进步,一個人最可怕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虛妄,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你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了解妄想不表示我們隨時可以離開它,我們以后还是會经常跟它在一起,但是你知道它是妄想,只要你迴光返照,你就能夠进步,因為它是虛妄的。

我再讲一次:「妄想最怕你迴光返照,妄想最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么地方來?」它就完了!因為它根本沒有地方來,來无所從,去无所至。它就是心境的碰撞产生一時的因緣,它哪有什么來处,它根本就沒有体!心境碰撞产生一個想法,這個境一消失這個念頭就沒有了,覓之了不可得,它哪有什么自体,隨境生滅的。我們修行佛法,你不要很辛苦去壓抑它,煩惱起來好像很辛苦,這邊壓完那邊冒出來,你只要問它一件事情:「你從什么地方來?」它就沒辦法了,它招架不住。所以說修行要有一些方法的,要善巧方便,不是你胡亂修行,這是沒有結果的。」

“常住真心”是離開了六塵的外境它是有自体的,它不像前面的妄想是離塵无体。阿难尊者先表達他自己对妄想的一個看法,他說我出家用這一念心,我供養佛陀親近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乃至於发大勇猛,行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前面是讲到自利的功德,這地方讲他修学利他的功德。他說:「乃至於有一天我发了广大的菩提心,我跟文殊、菩賢菩薩跟地藏菩薩一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到了众生苦惱的世界,广修六度法門來救拔這些苦惱的众生,來完成菩薩道裡面难行的法事,乃至於捨生命手足來供養众生,我还是用這一念心啊!我还是這一念攀緣的心,攀緣外面苦惱的境,而发起菩提心的。」這地方阿难尊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心態,他一路以來总是用這個“前塵虛妄相想”,來完成他自利利他的功德,而現在被佛陀否定了,他心中有一种悵然若失的感觉。

驚怖求示

造惡用此     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前面是讲用這一念心來修善,這裡是說我也是用這一念心來造惡。縱令謗法,縱令我阿难在以后的因緣,遇到了邪知邪見的惡知識,告訴我一些邪見,使令我退失了无上菩提心,使令我誹謗大乘的正法,使令我說出大乘非佛說這樣的邪見,而永远退失大乘的善根,乃至於墮落到无間地獄。我為什么會造惡业呢?我还是用這一念心來造惡业,我是用這一念心生起邪見,用這一念誹謗正法,用這一心墮入地獄去的。

捨此更无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諸土木,離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实驚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現在佛陀用种种的道理,來发明說我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心,那我是一個无心之人?就好像石頭樹木一樣,只有外在的形狀,而沒有內在的明了性,那我是一個无心之人。因為就我的認知,我離開這一念的攀緣心,我就沒有其它的心,因為我一路以來都是用這一念心來修学。佛陀說這不是我的心,我心中的打擊、心中的恐怖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在法會当中,很多的凡夫都跟我一樣,也产生很大的疑惑,希望佛陀慈悲继续的再開示我,我应該怎么辦。

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表達他心中被訶責以后他的心態,他的一個恐怖的狀態。当然我們知道阿难尊者他是有善根的,他希望佛陀继续讲下去,应該怎么辦,应該怎么改造自己。所以他一方面恐怖,一方面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增上的因緣。

安慰開導

垂教深意     爾時世尊,開示阿难及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佛陀对阿难尊者产生一种断滅的恐怖,做出了安慰跟開導。佛陀听完阿难尊者的表態以后佛說:「我現在要調整你的心態,從妄想进入真心是有目地,是要使令大众的這一念心悟入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我們解释一下:“无生的法”簡单的讲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簡单讲叫「自性空」。從大乘佛法的空义來說,我們認為一切法本來无生。小乘在发明空义的時候,是認為一切法是有生的;有生起但是它无常无我,譬如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我們現在現出一個人,小乘認為這個人是有生的,只是他會变化,他會变成衰老、他會变成死亡,而且這无常变化当中,我們自己沒有主宰性。所以小乘在发明空义,是諸行无常,諸法无我,從无常变化,從沒有主宰性而发明空义。当然這思考模式也不錯,但這不是最好的方法。大乘佛法是認為「法本不生,今者不滅,是諸法空义。」我們本來就沒有生,因為大乘佛法经常安住在清淨本性,這個生命体只是因緣生因緣滅,它自性空它哪有生呢?法本不生。

所以大乘的空是直接看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緣起性空」,你能夠悟到這一點,你就能夠掌握你的生命,你沒有悟到這一點,就被生命所掌握。生命本身沒有錯,你看佛陀也有生命,小乘学者極度的厭惡生命是不对的;我們沒有必要厭惡生命,我們要改造生命,把一個有漏的生命转成一個清淨的生命而這關鍵點在无生法忍,你要掌握一切法自性空,你才能夠产生无量的莊严。這地方是整個大乘佛法转凡成聖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你要看到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真理,就是无生法忍的道理。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因為你跟我祈請是成佛之法,如果你問我說來生怎么做国王,怎么做大富長者,那我們就不一定要破妄想;但是既然你今天要成就成佛,要悟入无生法忍,那当然就要改变心態。這地方等於是佛陀讲出他心中的深义,就是為什么要破妄显真,只有一個目的,使令大众的心,悟入无生法忍,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万法唯心     於師子座,摩阿难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体。

佛陀讲出他的目的以后,佛陀就在自己的獅子座上用手來摸阿难尊者的頂(有安慰鼓勵的意思)說:「我過去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体。」這二种因緣都跟心有关系,有二种心:第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第二、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体。以《唯識》的观念,「諸法所生唯心所現」這個心指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讲到依他起性,諸法所生是我們业力所变現的一個身心世界,譬如我們現出一個人的果報、人的环境,這個就是諸法所生,一切的色身諸法是一個所变現;而唯心所現是指我們心中的阿賴耶識是能变現,阿賴耶識有很多的善业惡业。譬如說怎么會有人呢?因為我們過去有五戒十善的善业。所以我們了解諸法因緣生的時候,第一件事情了解到第八識把业力先显現出來。我們剛剛讲過這一部份我們是不能夠改变的;业力所現的外在环境,這种客观的环境你改变不了的,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認命”,因為這是過去的业力。這個“心”指的是第八識的心,是潛在的心。

第二、“一切因果微塵,因心成体”這個心要注意,這個心是六意識,我們平常用的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會产生一個果相跟因相。首先我們會承受一個果報,所以我們心跟外境接触就产生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如果你今天在這個因緣上是一個善业的表現,你一定出現快乐感受,所以你跟這個人在一起,你经常感受到快乐,你对他過去是有恩的,他是來報恩的;你這個人跟他在一起,你经常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听你讲話就很痛苦,這個人是來討債的,前生你欠它的,但是這個业力你是跑不掉的。所以你看你跟誰接触,你第一念的感受是快乐是痛苦,你就可以判断過去业的因緣。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有感受,這個感受就是在承受果報。二、我們对這感受會产生另一個思想---你怎么做!你产生一個正面的思想,我欠你的,我当还債想;或我欠你的,你這樣对我我也這樣对你,這糟糕了,越來越严重。所以我們在承受果相的時候,又产生一個因相,你又产生一個善惡的思想,這時又創造一個业力,這個业力就會影響來生。

所以我們一個生命体,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每一個念頭都是這樣,先有感受然后接著就产受一個思想,就产生一個因果的相续,這個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整個生命的因緣,第一個是外在的因緣,业力創造一個外在的因緣,一個客观的环境,然后我們主观的第六意識去接触這因緣的時候,产生苦乐的感受,产生善惡的思想就产生新的因果。

佛陀讲這個是什么意思呢?

真心有体     阿难!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体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阿难!這么多的世界,這一切的色心諸法,乃至於最小的一根草一根線,像線打成一個結,我們追究它的根源,都有它的体性。法都是有它的体性,如地水火風,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熱性,風动性。什么叫有体性?就是不管你怎么想,你怎么罵它,你說這個水…你罵它它还是濕性,不會因為你罵它,它变成熱,這是不可能。我們常讲一句話:「恢復他本來面目。」不管外境怎么变动,它的体性就是這樣子,水不管你怎么罵它,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水,這就是它本來的体性。一切法都有它的体性,即時是无身无相的虛空,也有它的名称,有它的相貌;你看虛空就是空空洞洞,這就是它的相貌。這一切的外境都有它的体性,都有它的相貌,何況是我們內在清淨明了光明的真实本性,它身為性一切心。“一切心”指的是作用,“性”指它的体,它是一切善惡心念的自体。它身為我們的本來面目,怎么會沒有自体呢?

這地方等於是說明真心是有自体的,叫阿难尊者不要緊張。佛陀他有本事幫你破妄,它就有本事显真。若你只是破妄,破到最后那我怎么辦呢?你把我舊的東西拿掉,那你要給我新的東西啊!你說我過去用這個心去攀緣這、攀緣那,這是不对的,那我应該怎么辦。所以佛陀必須讲出一個真心的自体。這地方是說明其实整個因果是以心做自体,這個心是有自体的;這段是先安慰阿难尊者的心,叫他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断滅見。

壬三、委明分別无性

到目前為止,佛陀讲出了妄想跟真心,大方向來說妄想是沒有自体的,真心是有自体的。這段是將這种观念作一個总結,詳細的說明我們分別心所引生的妄想是沒有自体的;把真心跟妄心的相貌作一個总結。

真妄之別    若汝執悋分別觉观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应離諸一切色香味触,諸塵事业,別有全性。

假設你一定要認為,你要堅固的執著你現前這一念对外境接触,所謂“前塵虛妄相想”,你接触外境的時候,你产生一個感受、一個想法,而這明了的感受跟想法是你自己的真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那要有個條件。就是這一念心要離開外在的环境,包括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包括外在种种的事业,它必須有它自己的体性。

攀緣心的特性就是它沒有体性,你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你說阿难尊者為什么出家,他出家的心哪裡來?佛陀的三十二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假設不現前,阿难尊者不可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它生起以后,它會变化,你說阿难尊者是因為佛陀三十二相出家,那么万一佛陀頭上長一個瘡,那么阿难尊者不是要还俗了。你当初是緣這個境而出家,那么這個境变化你的心也变化,這很正常的,“隨境生滅”。心態會受外在环境而变化,這心就是沒有自体的;你看我們讲水,水為什么說濕性是它的自体,是它的本來面目?這盆水放在那個地方,你怎么罵它,它还是濕性,你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濕性,這是它本來面目,它有它的自体。我們這一念心不是,人家赞美你很高興,這個赞美的因緣消失掉了,這個高興的心也沒有了,那是一時的刺激,产生一時生滅的想法,這個你不能当做你的真心的。如果你把這個当做真心那有問題,你這個心是变化的,到時候你這一念心生滅变化,你就断滅了。(下面會說,那誰能夠成佛呢?)

這地方佛陀說:「身為一個真心,一定要離開外境有它的自体。」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離塵有体”。

托塵似有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則因声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觉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正式說明妄想生起的因緣,是外境刺激的) 譬如你現在听我說法,這一念心也是因為音声而产生分別、产生觉观。這地方我們說明一下:

我們去听法的心,听法是誰,念佛是誰?是這一念心。這一念心严格來說是生滅心,因為你攀緣佛的音声才有,你要攀緣法師的声音才有這個想法。但是听法跟一般不同,听法剛開始是生滅心,但是你迴光返照以后,你從法当中悟到一個「道」這就不是生滅心。你心中有道的時候,你把佛陀說的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剛開始听到這一句話,會产生一個感觉、一個想法,這個是生滅心沒有錯,因為是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靜坐以后,你再去如理思惟,把文字裡面的道理体驗出來,心中有心得,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了,這是你自己的東西了。

我們剛開始听法是外境的刺激,這当然是生滅心,但是你要经過這個過程;但是你听完以后,你靜下來思惟這個道理,产生一個理解、产生一個道理,這個就不是生滅心,依止這個道理去做事情,那就不是了,所以你現在听法也是用這個生滅心听法。那么你修禪定,你用禪定的力量(指外道禪定),把对外在的見聞觉知,对外的分別功能完全消滅,只是攀緣內心的幽閑寂靜,這個也是一种法塵分別影像。你也是攀緣外境,這外境是你心中的法塵,你過去的影像來加以分別,這是分別心。

生滅心有二种情況:一、五俱意識。這是《唯識》的名相;“五俱意識”是第六意識它必須夾帶眼耳鼻舌身五根,來攀緣現在的境界,譬如說听法。第二、獨頭意識,第六意識单獨的去攀緣心中過去的影像,就是內守幽閑;我現在不攀緣外面,攀緣裡面,這也是一個妄心。只要是依托外境才能夠生起的就是妄想,這是一個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托塵似有”依止六塵相似的显現。“相似”本沒有,但是它有它一個相似的相狀。

離塵实无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无体,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变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断滅,其誰修證无生法忍?」即時,阿难與諸大众,默然自失。

佛陀將妄想作一個总結。我不是一定要你執著緣影之心,它只是心的一個作用,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它只是一時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個心,是一個心的生滅作用。你在你的內心当中,你要微細的加以揣摩观照,假設你離開外在六塵的境界,你這一念明了的心还在,離開了六塵还有它的明了性,這個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隨境生滅。

印光大師他說:「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誹謗淨土,全世界的人都沒有往生,我照樣念佛,我照樣求生淨土。」我們看得出來,印光大師依止真心在修行,因為他的心跟外境沒有关系,他是发自內心的真如本性所发动的愿望在修行,這就是真心啦!這种心是成佛的根本。假設你現前這明了的心是離開外在的六塵就不存在了,就沒有自体了,那就是前塵虛妄的相想,经過分別所产生的影像叫「緣影之心」。那這心有什么過失呢?因為外在的六塵它是变化的,六塵变滅的時候,這一念心就形同龜毛兔角。你用這一念心看到佛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設佛陀三十二相变壞了,你這一念心也像龜毛兔角消失了。那誰去成就法身呢?誰去成就无生法忍呢?你這一念心既然隨境而生滅,那你這一念就同於断滅;隨境而消失,隨境而断滅,那么誰能夠成就无生法忍?」這時阿难尊者跟大众,默然自失。

何謂“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裡还不知道;意思是說,我過去都是用妄想,你現在把我的妄想破壞了,但是你还沒有給我一個真实的東西,所以他有失落的感觉,因為毕竟跟妄想太久了。

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剛出家的禪師,他在參禪的時候感到很寂寞(因為在世俗的時候很熱鬧),他就去請示他的師父,跟他的師父頂禮說:「師父!我打坐的時候心感到寂寞,怎么辦呢?」他師父讲一個偈頌:「寂寞僧家事,諠譁世俗心,長遭兒女累,莫厭水雲深,但乐西來意,塵勞久自沉。」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來就是寂寞,出家人的心是安住在寂寞的;諠譁是世俗的心,每天熱熱鬧鬧向外攀緣這是世俗的心。這种世俗心有什么缺點呢?長遭兒女累,將常遭遇到生兒育女這种塵勞的累罪。我們应該“莫厭水雲深”,一個修行人你不要厭惡有水有雲的深山之处。那我們在深山寂靜当中应該怎么辦呢?但乐西來意,你的心迴光返照你的清淨本性;塵勞久自成,你的塵勞慢慢慢慢就消滅掉。“西來意”是什么呢?就是我們要观照我們這一念清淨本性「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有我們的佛性作伴,怎么會寂寞呢?

師父說他看過一本書,讲的是西藏的修学大士。有一個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錢,因為他身体有一個病痛,他就到西馬拉雅山去拜訪一個修学西藏法門的大士。這印度王子他当然是一個攀緣心,世俗人都是攀緣外境。他第一件事問大師說:「大師!我看你很寂寞,一個人在這邊住幾十年。」大師說:「是啊!我現在很寂寞,但是因為你來了以后我才寂寞,你沒來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处的很好,一點都不寂寞,你一來,我從本性出來,我就感到寂寞。」

所以阿难尊者的悵然若失,就是說他还沒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实我們的內心当中,你只要強迫自己去观察自己的真如本性,观久了向內安住,你心中別有一番的天地。這個地方是說明阿难尊者悵然若失的心情,因為它习慣性向外攀緣,現在把它的攀緣心給破了,他感到一种寂寞、感到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

壬四、总斥從來誤執

佛告阿难:「世間一切諸修学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罗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实,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世間上所有一切的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的聖者(這地方二乘的聖者,佛陀是將阿罗漢揀別出來,阿罗漢不算。)除阿罗漢辟支佛以外的這些有学的聖人。即便他能夠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叫作“滅盡定”,我們知道世俗的禪定是四禪八定,四禪四空,第九次第定就是“滅盡定”,那是三果的聖人所入的滅盡定。滅盡定的特色是把心中的“想跟受”滅掉,想受滅无為。他認為第六意識為什么會躁动?因為我对外境有感受,有了苦乐的感受時候,我对這苦乐的感受會产生很多的想法,有思想,所以他把這想受滅无為。他的“想受滅无為”跟本经所說的不一樣,三果的聖人的想受滅无為主要是依止禪定的力量,把“想受”壓下去,如石壓草,让妄想不起,所以他的禪定能夠入很深很深。

本经当中是妄想起來归它起來,你只要生起智慧的观照,你观察妄想,「你從什么地方來?」就好了,就可以“覓之了不可得”。我們是從妄想的自体來破除,而小乘的九次第定是從妄想的作用上來壓制。不能夠成就漏盡,不能夠断除煩惱成就无生的阿罗漢,都是依止妄想,不管你是隨順妄想,不管你是壓抑妄想,总之你还是活在妄想,把妄想当做自己的真实本性。所以阿难尊者你只是一昧的多聞,增長知識,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聖道。」這地方的關鍵點就是佛陀一再強調,不能只是多聞,也就是說迴光返照很重要,你只要能夠迴光返照,你的妄想就能夠慢慢的淡薄。

那么这个地方是把这个妄想作一个总结,好,我们看下段。

那么前面等于是…….到前面为止都是在破妄,我们把这个科判作一个疏通一下,看第22页。

    已二、显示妙理兼破餘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再翻到第9页,把这个科,把它疏通,第9页。

丁三、如來答示。阿难尊者祈請大乘止观,佛陀正式回答有二段:一、就事显理。二、性本具足。 

一、就事显理。就著五蘊深心來開显我們的心中的真理,這当中有二段:一、逐破妄執密显真心,這個地方是破妄。二、显示妙理兼破餘妄這是显真。  显示妙理兼破餘妄是佛陀回答当中其中一段,前面是七处破妄,這地方是显真。 

讲义22这个显真,分三:庚一、总示万法唯心。庚二、別就見精显性。

這一段整個显精的正宗分,十番显見開始,開显外在的真,然后再徧歷陰入处界,來告訴大家,其实真性不是你內心,外在的五蘊六入十八界,每一個法都是真。佛陀真性的显現先发明內心的真性,再发明外在的真性。內在的真性就是“別就見精显性”

回到27页。那么这个地方就开始要显真了。佛陀是怎么显真呢?别,就是特别,那么在整个见闻嗅尝觉知六根当中,其实都有真性的功能,那么这个地方是单单特别就著见,一种见的功能,来开显真性,就是从见,这个地方分一,两段:领旨哀请;第二正垂开示。

庚二、別就見精显性(分二:辛一、領旨哀請。辛二、正垂開示)

別=特別。在整個見聞嗅嚐觉知六根当中,都有真性的功能。這地方是单单特別就著“見”的功能來開显真心。

辛一、領旨哀請。

追述痛悔     阿难聞已,重復悲淚,五体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这一段我们下节课再讲了。到這地方整個破妄的問題都結束了,破除我們的妄想。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因為我們习氣的養成不是一天二天,所以在整個返妄归真当中,是一個漫長的修学歷練的道路。我們第一件事情要做的是先「認清路頭」。我觉得這個非常重要;譬如我現在还沒辦法馬上到台北,但是我要知道我要怎么去台北,你要知道一個方向。我讲实在話,一個人沒有認清路頭之前,你沒有資格談修行,你也沒有資格閉關。所以有人說《楞严经》沒有看,你根本沒有資格閉關,你閉什么關呢?你不要以為整天在那邊拜佛,整天持咒那就叫修行,你沒有掌握整個染淨的根本,你沒有掌握菩提的根本,你用虛妄心來修学,結果是虛妄的,到最后很容易著魔的。

所以《楞严经》你花時間去用功,你真正把《楞严经》全部听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什么善知識了,你就知道怎么用功了。当然有時候善知識提醒我們,但是整個成佛之道你非常清楚。古人讲開悟的《楞严》一點不假,你知道你內心当中問題出在哪裡,哪一個地方是你应該消滅的慢慢減少,哪一個地方是你应該追求的,你先把這观念建立起來,其它的慢慢來。

回向。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