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2)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3

楞严经要义13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24面,癸二、正示二本

我們每一個人修学佛法,我們的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而追求安乐。從離苦得乐的一种心愿,來推动我們去修学佛法。離苦得乐這樣的因素在佛法当中是有二种因緣所決定的:第一、外在的緣,第二、內在的因緣,這二种因緣。所謂外在因緣,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环境,譬如說你今天會生長在什么樣的环境,你會遇到什么人,會碰到什么事情,這种外在的人事,佛法的思想是認為,是由业力所創造的。所以外在的因緣产生的痛苦跟快乐,這個我們很难改变。我讲实在話,外境我們改变不了,因為這牵涉到過去的业力。古人說:「万般皆是业,半點不由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改变外在的环境,其实浪費時間,因為沒什么效果。所以外在的因素是改变不了的,外在的因素佛教告訴我們只有二個字就是“認命”。

二、內在因素,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你用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对,就是你內在的思想,或者說你內在的智慧。這是整個佛法修学的關鍵,離苦得乐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從本经佛陀的開示,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你有二种選擇:一、你選擇向外攀緣“心隨境转”,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你对外境产生堅定的執著,我們讲“心有所住”,你的心住在外境身上。這种攀緣的結果會产生二种過失:一、产生痛苦,我們看一個喜欢攀緣的人,做什么事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因為外境是变化的;二、他的生命当中很容易产生罪业,這种人容易造罪。所以假設我們经常习慣用攀緣心的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你這一生当中,第一個你痛苦很多,第二個你今生当中可能造了不少罪业。

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观照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迴光返照」的結果也會产生二种的情況:一、這种人生命当中安乐的時間多,自在的時間多;二、這個人在一生当中容易創造功德。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去改变外在的环境,而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改造我們的想法,這就是真实的離苦得乐

正示二本:在本经当中讲到二种根本。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是杂染生死的根本,第二是清淨涅槃的根本。

舉過出由   先指出三种人的過失

前面佛陀讲了七处破妄的经文以后,佛陀正式要開显真心的時候,佛陀前面是放光現瑞,從六根門頭放出光明,來表示妄想即將破壞,真性即將開显。所以前面是一种放光現瑞的方式來表法,這以下佛陀就正式說法。佛陀正式以法說來告訴阿难。

凡夫之過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從无始來,种种顛倒,业种自然,如惡叉聚。」

1佛告阿难尊者:「一切的凡夫众生,從无始的生死刧來。每一個众生的生死归納起來只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种种顛倒,這就是惑业苦的“惑”;顛倒的意思在佛法就是說我們迷惑了。“迷惑”就是我們对真如本性产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真如不守自性,我們沒有真实的安住在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一念妄动向外攀緣。我們习慣性認為向外攀緣是对我們有好处的,其实錯誤了!我們产生錯誤的認知,其实向內安住对我們才是有利的。所以我們产生一种錯誤的認知,這個就是顛倒。向外攀緣的結果就是产生了煩惱,貪瞋癡的煩惱,所以种种顛倒就是一种貪瞋癡的煩惱,這是一种情況。

第二個、业种,当煩惱的活动久了以后就推动我們的身业口业去造罪,殺盜婬妄的罪业,而這业就會有业力,這就是“业种”。第三個、自然,這业力就會招感三途的果報,刀山油鍋的果報,這個就是“自然”。我們每一個众生基本上就是惑业苦的相续,這种情況讲一個譬喻就如“惡叉聚”。這是印度水果的名称,這种水果它不生則已,一生的話它同時生三顆“惑业苦”。這表示我們一种造惡凡夫,它是由於迷惑、造业最后受苦,产生一种相续的情況。(先讲外道)

外道之過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2前面讲的是造惡凡夫,這個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夠依止外道的法門來做一些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為內心的想法不同,而产生了諸天的果報乃至於变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屬。

我們加以說明:其实造善造惡都是攀緣心,只是說他們所攀緣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惡凡夫他所攀緣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种殺盜婬妄的境界;這個地方他所攀緣的是一個善法,一种布施的境、一种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緣這個境的時候,产生一种追求人天福報、或者追求人天感应神通的想法,所以变成了外道跟魔眷屬。其实它的本質都是攀緣,只是所緣境不同。

二乘之過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別成声聞緣觉。

3发了出離心修习四諦十二因緣的這些修行人,他們基本上都希望能夠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圓滿的佛果;但是因為它的心是向外攀緣的,結果在成佛之道当中,产生了偏差、产生了歧路,而变成了声聞緣觉。

前面二种凡夫造善造惡是攀緣有相的境,包括杂染的境跟善法的境,這地方二乘人所攀緣的是无相的真理,他攀緣一种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緣我空的涅槃,結果也喪失了万德莊严的无上菩提。总而言之,這三种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实功德。

指出原由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錯亂修习,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经塵劫,終不能得。

三种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实功德。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念心具足生死、涅槃二种根本。所以錯亂的依止生滅的妄想來修学,這种情況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縱然经過塵點劫的時間,沙还是沙,頂多变成熱沙;沙你去煮一輩子永远都不能吃的。為什么?因為它的本質是沙,不可能变成美好的食物。我們今天因為錯亂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為你本質是虛妄,所以我們不到真实的功德。那什么是真实的功德?

正式二本

徵問    云何二种?

示体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众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淨体,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众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諸趣!」

我們這一念心開出二本:一、生死轮回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一切众生依止攀緣心,我們的心跟外在的人事因緣接触的時候,我們選擇向外去攀緣,以攀緣心來当做自己內心的自体,把賊当作我們生命的自体,這個就是我的心;說你的個性是什么,我的個性是就是喜欢向外攀緣,是沒辦法改变的!依止攀緣心為自性,這個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二、无始劫來跟菩提跟涅槃相应的清淨本性。什么是清淨本性呢?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識精”。“識精”就是整個八識的精明之体。

蕅益大師說:「“識精”就是八識的「自證分」。」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你念頭还沒动的時候,还沒有能所的時候,那种最精明的自体,而這樣的精明自体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的。但是当我們這一念心一动以后,能生諸緣,就产生了能所的对立,就产生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境,产生了見相二分,就是能生諸緣。当我們能念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的時候,我們就遺失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說清淨的本性是不能妄动的,你一动你就产生能所、就产生对立、就产生攀緣。当心跟境活动的時候,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是菩提涅槃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众生長久以來,遺失了這樣清淨光明的本性,雖然整天的修学、整天的拜佛,但是因為不能迴光返照,所以枉入諸趣。」

蕅益大師在「枉入諸趣」這個地方,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蕅益大師說:「其实我們六道轮回是冤枉的,其实我們是可以作選擇的,是因為我們的心向外攀緣了,才有六道轮回;換句話說,我們自心的清淨,我們本來是沒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本性沒有六道轮回,那怎么有六道轮回呢?就是一念妄动,向外攀緣,造作罪业,所以就出現了六道轮回。所以這是非常冤枉的,本來沒有,我們自己把它捏造出來的。」

這一段的经文讲到根本的問題。我們一般人在修习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学者。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声,要誦幾部经典。当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后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经后面會讲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还是沙。印光大師文鈔有讲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么辦?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得阿修罗法界。」」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种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种子,他最后一定变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罗当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罗,你的拜佛念佛变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罗,但是你阿修罗的本質沒有改变。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么?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么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难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么法門都还沒讲。先找到你的根本、先找到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后面就錯了,后面修行都沒有用。所以古人讲,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无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后面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种瞋心的個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罗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变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個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什么是生死的根本?這地方是二种根本的過失相跟功德相把它标出來。但是什么是常住真心,什么是攀緣心,它的相貌还沒讲出來,只讲到它的過失跟功德。一個是产生生死,一個产生菩提涅槃,先把它的功德跟過失标出來。

下一段正式說明這二种心差別的相貌。

辛二、委示心体不同妄執。

“委示”詳細的說明,我們這一念真实的心性,是有它的体性的,不同我們心中的妄想,是沒有自体的;將真心跟妄心做揀別,真心是有体的,妄心是沒又自体的。  (分四:壬一、重斥妄計非心。壬二、正示真心有体。壬三、委明分別无性。壬四、总斥從來誤執)

壬一、重斥妄計非心。

重就是再一次,前面其实七处破妄已经把這妄心破了,但是佛陀在显真心之前,再做一個总結,再一次的告訴阿难尊者,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实心性,是我們自己捏出來的一個妄想。

应求徵問

徵見    「阿难!汝今欲知奢么他路,愿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难言:「汝今見不?」阿难言:「見。」

佛陀問阿难尊者:「你現在要知道,整個大乘的止观法門,為什么呢?因為你告訴我你希望能夠出離生死的轮回,亦希望成就无上菩提,我今天再問你一次。」諸位要知道這地方有一層深意,佛陀其实前面問了七次,七次破妄,這個地方再問一次(后面再加以說明)。這時佛陀在問之前,就把他金色的手臂伸展開來(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所以手臂也是一种金色臂)。然后彎曲自己的五指,把自己的五指彎曲变成一個拳頭的相狀,將這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难尊者說:「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阿难尊者說:「我已经看到了。」佛陀借拳頭的外境,來啟动阿难尊者一個“見”的功能,從見当中希望他能夠产生迴光返照,這是佛陀問阿难尊者的目地。

所見    佛言:「汝何所見?」阿难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陀說:「你剛剛見到了什么呢?」先問他所見的境。阿难說:「我看到佛陀舉起手臂彎曲成一個拳頭,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這個拳頭照曜我的內心,也照曜我的眼睛“曜我心目”。」阿难尊者如实的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

能見     佛言:「汝將誰見?」阿难言:「我與大众,同將眼見。」

這時佛陀再加以追問。佛說:「汝將誰見?」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所見,是問他能見的是誰“念佛是誰”。阿难尊者說:「我跟整個與會的大众,都是用我的眼睛去見啊!」這段经文当中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对於阿难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佛陀問:「汝何所見?」一開始阿难尊者執著外境,說「我看到拳頭。」佛陀再追問說:「那你用什么見呢?」阿难說:「我用眼睛去見。」這時候佛陀还是不滿意,佛陀再加以追問,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

就答徵心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這地方佛陀就著阿难尊者的回答,來加以徵問他心的所在。佛告阿难:「你回答我說,我如來彎曲我的手指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而這光明的拳頭照曜你的心目,那你說你用眼睛見到,那么到底你用什么樣的心,來加以感受,用什么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你产生一個什么樣的心跟想像呢?用什么來想像,用什么來感受,我這光明的拳頭?」

我們常說你在念佛,那么念佛是誰呢?你是用什么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來感受這无量光无量壽呢当然你不是用嘴巴,用那一念心,那么心在哪裡呢?阿难言:「你現在問我心的处所,我現在以這一念心來推窮旬逐。什么是我的心呢?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我跟如來的光明拳頭接触的時候,我會产生二种功能:第一會产生“旬逐”。“旬逐”是对於已经出現的境的一個思惟,包括過去跟現在。我們看到這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充滿了光明,那么就著眼前的境的一個思惟。第二产生“推窮”,是对這未來的因緣,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現出光明拳,那該有多好。我這一念心去接触拳頭的時候,我产生一個旬逐現在推窮未來的一個想法;而這一個推窮旬逐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的心。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我也用我這一念心來出家,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念佛的。」佛言:「咄!阿难!此非如心。」佛陀对阿难尊者产生一個严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真实的心。

師父說:這段经文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一、徵心的問題。古德說:在整個七处破妄,十番显見当中,佛陀有二次徵心;第一次是在七处破妄之前,在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难尊者說:「你的心在哪裡?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那么你這一念心在哪裡?阿难尊者讲了七個处所,都被佛陀破斥。」所以在破妄之前第一次徵心。第二、佛陀即將開显真心之前,在十番显見之前,佛陀又再一次徵心。

古德就說:佛陀為什么经常會用徵問的方式來回答?目的就是要阿难尊者從問題当中,他自己产生迴光返照。為什么一個人要自己迴光返照呢?我們可以這樣子讲,一個人的改变是有一种情況的,是你自己愿意改变;其实你自己不迴光返照,別人罵你是沒有用的,打你也沒有用定很多規矩完全沒有用。我自己辦佛学院辦了十八年,我觉得一個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況,他自己真的想改变,否則你只有等待時机。你規矩定得再多,他頂多不犯錯,但是他不會改变;他不犯錯他只是問題在裏面。一個人他真正的改变,是他真正的迴光返照,观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实的。我為什么一定根據我的妄想去痛苦,其实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命,我有更好的選擇。他那個時候的觉悟,它的整個修行是主动积極的,自己愿意拜佛。当然我不是說要大家要馬上改变,但是你有一天你主动的告訴你自己,我愿意去拜佛,我愿意去皈依阿彌陀佛,我愿意去念佛。你真实的從发心当中想要去用功的時候,你真实的是改变了。

所以佛陀在開显真心之前,你看!佛陀都是用問的方式。其实就是要他直下的迴光返照。但是阿难尊者他身為一個当机众,他必須要示現一個凡夫相。所以他說我這一念心还是推窮旬逐,這就是我的心。感觉上他还是在向外境攀緣,沒有真正的迴光返照。所以我們在经典当中,很难得看到佛陀用很严厲的口氣产生“咄”,這是佛陀用語当中最严厲的口吻,這是很严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的真心,我前面已经七处跟你破妄過,你还認為這是你的心。

到這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個总結,下面就把破妄整個內涵做一個总結。

指名出過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转。」

阿难尊者說他的這一念心,是能夠思惟,是能夠作种种的推逐。佛陀說這不是你的心。這時候阿难的心情非常的驚怖,趕快從座位上站起來。合掌起立白告佛陀:「這不是我真实的心,那這個是什么呢?」当時阿难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我当初发心出家,就是用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啟动我出家的心,乃至於我后來去攀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這一念心。假設佛陀你說我這一念心不是我真实的心,那我不是一個断滅嗎?那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嗎?那我以后怎么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恐怖到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請示佛陀那這樣子到底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我們看前面的经文,佛陀七处破妄,阿难尊者說我的心在內、在外、在中間…,佛陀只是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那么到底是什么,佛陀都沒讲。佛陀到這個地方之前,都沒有把這妄想的相貌,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的标出來。到這個地方就把攀緣心的相貌标出來了,所謂的“前塵虛妄相想”。這句話分三段說明:

一、“前塵”。前塵就是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业力,所謂众生共业,把外在的色身香味触,把這五塵創造出來;譬如我們今天生長在台灣,我們有台灣的天空,台灣的山河大地,台灣的房子…這個就是“前塵”。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业,把台灣的环境創造出來,這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

二、“虛妄相”我們個人的业力就是別业。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去接触這五塵的時候,我們心中又出現一個我們自己受用的影像,這就是個人的业力;譬如你看我們今天大家吃同樣的飯菜。這個飯菜就叫“前塵”,但是每一個人去看飯菜的時候,其实相狀不一樣。基本上說,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特別美妙,十個人看這飯菜,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比一般人更加漂亮、更加的好吃,共业中有別业。当外境出現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個影像的時候叫“虛妄相”,這個就是個人的业力显現出來。

三“想”然后我們根據這虛妄相产生很多很多的想像。譬如說我們产生一個正面的想像,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产生追求,产生貪愛;如果我們产生一個負面的想像,就产生一個瞋恚的煩惱,希望远離。

总而言之,這想法是怎么來呢?是由外境的帶动产生的。如果沒有外境,這想法就沒有了,因為有“前塵”才有你心中的“虛妄相”,才會产生這樣的“想”法,這個就叫作“攀緣心”。当你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是一時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攀緣心”。

那么這個“攀緣心”會有什么樣的過失呢?會迷惑我們的真性。由於我們无始劫以來都認為這攀緣心,把這個會破壞我們真性功德的賊,把它当作自己的兒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結果失去了我們自己的父親,失去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的受到生死轮回的痛苦。

“妄想”它的作用,在《楞严经》后面,它說它是一個局部的。你跟這個境接触产生這個想法;有人赞歎你,說:“你這個人很好”,你從“你這個人很好”這幾個字产生一個想法;有人說“你這個人不好”,你又從外境中又产生一個想法。所以它說這妄想是一個局部的刺激才产生一個想法。

那這樣子有什么缺點呢?我們经常用這樣的思想來過活,你將這個当作是我們生命的自体有什么缺點?佛陀讲一個譬喻說:「你有一座大海,這大海被風一吹产生了水泡。而這愚痴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這個水泡。這水泡有問題啊!它是一時的風吹碰到石頭产生一個生滅的水泡,但這水泡起來到最后又消失掉了。」所以当我們习慣性一直要以我們的攀緣心,当做我們真心的時候,第一個我們永远活在生滅法当中,因為這境一变化,這個心就跟著变化;第二個我們因為依止這攀緣心,我們失掉更多的大海。其实我們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无量的功德,而追求一個小水泡,因小失大啊!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佛陀一再的逼問,終於把阿难尊者心中的病源給逼出來了。佛陀后面會開十帖的藥,來破除“前塵虛妄相想”。

到這地方為止,等於是佛陀的七处破妄的总結,后面就是為開显真心來作佈局。

壬二、正示真心有体。

這段是說明阿难尊者心中的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阿难尊者長久以來的心都是根據“前塵虛妄相想”,他這一念識攀緣外境,才會产生一定的反应,如果外境沒有刺激他,他是不會反应的,他习慣性是從外境來帶动他的心。那么突然間佛陀說:「咄!阿难尊者!此非汝心。」這時候他心中产生很大的害怕,他把他害怕的心情表達出來。

造善用此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国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发大勇猛,行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难白佛陀言:「佛陀!我是佛陀八個堂兄弟当中,我是最小的堂弟,我当初的出家,我因為愛著佛陀美妙的三十二相,还有佛陀殊胜光明的形体;我因為攀緣這樣殊胜相貌,才下定決心捨棄世俗的深重五欲跟佛陀出家的。換句話說,佛陀!我当初发心是用這一念心來发心的,我是攀緣佛陀的殊胜相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出家以后(他整個自力的功德)「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国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我也非常用功,我也是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作佛陀的侍者,把佛陀整個生活照顧得很好,也因為這一念心來好好持戒,乃至於未來有一天,我阿难尊者功德圓滿的時候,我也可以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到十方世界(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我可以像普賢菩薩現出无量的身心世界,來供養无量的諸佛,來承事无量的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親近十方諸佛,承事善知識,我用這一念心現在供養如來,我也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供養十方諸佛。」(這是讲上求佛道)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