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16)点击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0

楞严经要义10

 净界法师宣讲

辛四、破转計見內

古德說:「不識本心,修法无益。」我們的法門有很多選擇,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可以去持咒。但是從《楞严经》的角度來說,重點不是你修什么法門,重點是能修的那一念心,到底你是依止真实的心还是虛妄的心,這才是重點。我們這樣子讲,你的心永远是主導者;你看同樣一句佛號,跑到不同的心中产生的效果不一樣。你將《楞严经》參透了以后,你說這個人他有什么樣殊胜的妙法,我都不相信;再好的法門你沒有用真实的心去修,心是虛妄所有都是虛妄,因為你根本就是虛妄。你是一個沙,你用很高的溫度去烤,一輩子还是個沙,因為你的本質是沙。問題是你的本質是沙,問題是你的本質是虛妄的,不是你溫度有多高,不是你一天拜多少佛,不是的!重點不在這裏。

六祖大師讲得很清楚:「只問明心見性,不問禪定解脫。」禪定再高(后面五十陰魔會讲到),天魔外道禪定高的多的是。為什么他变成天魔外道呢?他是依止妄想心在修行,所有的加行都是在加強他虛妄的力量,他不修行还好,他越修行越严重,因為他本質是虛妄的。我們在修行第一步就要走好,你到底要用什么心來修行;古人讲修行第一件事情「明心見性」很重要,了解你心中的“真、妄”很重要,什么是真实的心,你应該要去加強,什么心是虛妄的你要慢慢的捨離。

我觉得《楞严经》一個观念很重要,你剛開始你要先有判断力,你产生一念頭,什么是你的主人,什么是賊,你要搞清楚。你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賊,你都搞不清楚,那你怎么辦呢?哪些念頭是要消滅的,哪些我們的愿力是要增長的,你都不知道,你這是标准的盲修瞎練。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么樣的心態是我們要不断加強的,跟涅槃相应的,什么樣的心態是你要慢慢远離的。雖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至少我知道它是賊,至少我們要知道哪些心是妄想,你要先能夠分別真妄,你才有希望。所以整個修行過程当中,明心見性,了解真妄,這個是最重要的,至於修行那個慢慢來,先把心調端正,否則你越修行(后面會說)越变成天魔外道,越修行越变成阿修罗法界,那就完了!

所以剛開始我們先把妄想的心先把它破除,当然破除這個妄想……你看到這個地方,佛陀都沒有要你怎么去对治它、都沒有,你不要对治它,你把它找到它的处所,你找不到它的处所,它自己就消失掉,你不要对治。佛陀他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從什么地方來?」你找找看!到目前為止佛陀一直在提問題,說:「你的心在哪裡?」他只是提出這個問題就好,這是非常高明,他沒說让你去对治,他只問你一個問題,他只問你這一念出家的心在哪裡,「你從什么地方來?」

辛四、破转計見內(分二、壬一、转計。壬二、破斥)

阿难尊者他這時候又提出他新的看法,他輾转計度他的心是可以見到身体裏面。這一科蕅益大師說就是等於第一科的转計。第一科阿难尊者他本來說心是在內。佛陀說你說在內,但是你看不到你裏面的五臟六腑,所以被破了。阿难尊者他想一想說不对!我心是在內,而且我也見得到我裏面的五臟六腑,所以他用第四科來挽救第一科的過失,他的心是在內的,而且的確可以看得到五臟六腑。

壬一、转計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我今对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义云何?」

阿难他又告訴佛說:「佛陀!我現在把前面心在內的這种情況,又作一個比較深入的思惟,您听听看!一切凡夫众生他身体有二种結構:一個是腑藏,“腑”它在身体当中,它主管消化、排泄,又譬如說腸胃、膀胱…等,消化以后把多餘的東西排出去,這叫“腑”;第二個是“藏”心肝脾肺腎,它的功能就是把腸胃消化東西的營養,把它吸收起來,把這些能量散佈到身体的筋脈去,來支持身体的運作,叫做“藏”。身体的結構就是腑跟藏這二件事情。那么這腑藏的五臟六腑是在身体之內的,這是一件事。其次我們的身体有一個叫做七竅,“七竅”是二個眼睛、二個鼻孔、二個耳朵、一個嘴巴。七竅它是有穴,它有对外開通的穴在外面。」阿难尊者把身体分成二方面,一個是裏面的腑藏,一個外面的七竅。「因為五臟六腑在身体之內它沒有光明,因為被我們的肚皮隔住了,所以他的相貌是暗相;所以看到五臟六腑是黑暗的,因為它裏面沒有光明;但是這七竅,它是对外通的,所以你看出去有很多光明;裏面沒有光明,外面是有光明。

我現在面对佛陀的時候,你看我的眼睛打開,通過我眼睛的竅,我看到佛陀很清楚,看到山河大地也很清楚,就是叫見外,看到外面。若我把眼睛閉起來,我看到一個暗相,這暗相就是我的五臟六腑啊!我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我看到了前面暗相,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我的五臟六腑就是黑暗的相狀,因為裏面沒有光明。其实我看得到,只是說它是一片暗相。也就是說阿难尊者他認為這個“見”有二种:一個是見到外面,一個見到裏面;我看到外面都是光明的很清楚,我往裏面看的時候,五臟六腑本來就黑暗的,所以我眼睛一閉起來往裏面看都是暗相。都是見,只是一個見到光明,一個見到黑暗。所以我之心在身体裏面是沒有錯,我不是見不到我的五臟六腑,我是見到了一片暗相,這一片暗相就是五臟六腑,所以我还是有看到它。」

這地方等於是挽救他第一科心在內的過失。

壬二、破斥(分三:癸一、正破。癸二、转破、癸三、結破)

癸一、正破

就答难問   佛告阿难:「汝当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对?為不对眼?

佛告阿难:「你說你把眼睛閉起來,你看到一片的暗相,你說暗相就是你的五臟六腑。那我問你一個問題,這黑暗相跟你的眼睛有沒有相对呢?还是不相对?」我們眼根去看一個東西,能見的眼睛跟所对的東西一定要相对,譬如我眼睛看花,我的眼睛要是跟花不相对就看不到花,你把花放到我的后面,我就看不到了。為什么呢?因為我的眼睛不能夠跟它相对;若把這花前面用一塊布遮住,我也看不到,因為我跟它不能相对。所以能見的眼根跟所見的色塵要相对,才能夠構成一個所謂的“見”。佛陀把能見的观念先確立出來,你說你見到的暗相,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這暗相到底是跟眼睛相对还是不相对,佛陀先提出這個問題。

对眼之非      若與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內?若成內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你今天看到你的五臟六腑,這五臟六腑是被你看到了,五臟六腑一定要跟你的眼睛相对,如果相对的話,那有問題了?你看到的是一個暗相,你閉著眼睛看到是在你的眼前,你的五臟六腑是在你的身体裏面,怎能夠相对呢?如果你一定要說前面的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么這樣子讲的話,你在黑暗的房間当中都沒有光明,你看到的暗相,那都是你的五臟六腑了?這是不合道理的。這是有相对的情況。

不对之非      若不对者,云何成見?

第二、你說不一定要相对,就看得到。那不相对是不能夠成見,所以有的東西一定要有能見的眼跟所見的色塵,才叫相对!不相对就不能構成一個見了的功能。佛陀以对跟不对,如果有相对…,你說我有相对,這暗相就是五臟六腑,那這樣子讲的話,那你看到的暗相都是你的五臟六腑,那就不合理;如果說不相对,不相对就不能夠成見。相对也不对,不相对也不对,所以說你看到暗相是五臟六腑是不合道理的。這是佛陀正式的破斥,以下佛陀害怕阿难尊者又輾转的計度,再继续的破斥

癸二、转破(分三:子一、破其转計內对。子二、破其转許在空。子三、破其转許兩觉)

子一、破其转計內对。“內对”是什么意思?佛陀說你今天眼睛閉起來看到暗相,這就是五臟六腑。為什么呢?你內对嘛!什么叫“內对”呢?就是我眼睛可以旋转,我眼睛可以看到外面,我也可以旋转一百八十度看到裏面,叫“內对。

以合难開   若離外見,內对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縱然你今天離開了外見,外面這种所謂的見。你說我不必在外面相对,我在裏面也可以相对,就是“內对”我的眼睛,我可以迴光返照一百八十度在背后相对的。相对的結果我眼睛一閉起來,眼睛就馬上转一百八十度過去,看到了五臟六腑,看到一片的暗相,這個就是看到身体裏面。這樣子讲,佛陀說那你眼睛打開的時候,看到光明相,看到山河大地;你的眼睛既然那么厲害可以向前看,可以向后看,那你為什么看不到你的臉部呢?你的臉部距離还比較近,你的眼睛能夠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你為什么看不到你的臉部,這是不合道理的。

不見之非    若不見面,內对不成。

如果你眼睛看不到,那表示你的眼睛沒有那么的厲害,可以旋转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不可能的。你想想看五臟六腑這么远,你都看到了,你的臉那么近你都看不到,所以看得到五臟六腑而看不到臉這是不合道理的。

見面之非   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迺在虛空,何成在內?

如果說你一定看得到你的臉,那么你的心跟眼睛一定是在虛空,只有一個東西在虛空才能夠看到你全部的臉。表示說內对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你眼睛沒那么厲害,不可能做這一百八十度的旋转、不可能。因為你再怎么旋转,你也看不到你的臉部,所以由此類推你一定看不到你的內臟。

子二、破其转許在空。

若在虛空,自非汝体,即应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這又是阿难尊者一种輾转的計度,又再进一步的追問。我看得到我的臉,即便我的眼睛我的心在虛空也无所謂。佛陀說若你的眼睛跟心都在虛空,那會有一個問題?那你的心跟眼睛就不是你身体的一部份,它跑出去了,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那佛陀今天看到你的臉,那么佛陀的身就是你的身体;你看到你的臉,你的心跟眼睛在外面,那佛陀也看得到你的臉,那么佛陀的色身就是你的色身啦!因為你的色身变成在外面了,那這樣子有什么問題呢?你的眼睛在外面,你的心也在外面,你的眼睛跟你的心都跑到外面去了,那你這本來的身体还有沒有感觉呢?还有沒有痛的感觉、癢的感觉呢?因為你的心跟眼睛都跑出去,因為你執著你一定看得到你的臉,所以它只好跑出去。他跑出去以后,你現在這個身体还有沒有感觉,因為你的感觉已经跑出去了,还有沒有感觉?

子三、破其转許兩觉

必汝執言,身眼兩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兩佛。

如果你說身眼兩觉,你一定要執著我外面的眼睛有一個感觉,我的身体也有一個感觉,那就是你有二种感觉,你有二种明了知觉的感觉,那你一個阿难尊者的生命体,有一天你成佛的時候你成兩尊佛。因為你有兩种感觉,你有二個明了性,以后你同時成就兩尊佛。不可能的!因為一個觉性,只有一尊佛,阿彌陀佛,本師释迦牟尼佛…,都是一种有情的觉性所成就的。如果你有二种性,那你就成就兩尊佛,這跟事实是不相符合的;沒有一個人成佛以后說他同時成就阿彌陀佛,同時成就本師释迦牟尼佛,這是不可能的。即便佛陀可以互含互攝,阿彌陀佛的心可以攝入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可以攝入阿彌陀佛,那也是兩個心識相互作用,那是兩尊佛互相作用,因為佛的心是无障碍的,但是這毕竟还是兩尊佛。所以我們一個人的色身,只可能成就一個感觉,成為一個佛。

癸三、結破

是故应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无有是处!」

总而言之,這是不合道理的。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七处破妄,其实就是在“徵心”。」在找那個“心”在哪裡,也就是說你這一念心在哪裡,你找找看!所以蕅益大師說:「其实后世的禪宗…」禪宗基本上是不看经典,但他一定要看《楞严经》。你看禪宗的傳承幾乎都是《楞严经》的观念,從初祖開始,二祖慧可大師參訪初祖說:「弟子心不安,請和尚開示甘露法門。」初祖什么法都不讲,問他說:「你心不安,你把心找出來。」結果二祖一迴光返照,覓之了不可得,這樣就安了。你不隨它转就好,它沒有自体,你幹嘛去安它呢?你只要不管它自然就消失掉了,你就一天到晚管它,越管是越複杂。我們這一念妄想最喜欢你跟它糾纏在一起,就沒完沒了。

讲实在話,妄想最怕的是什么?最怕你問它一句話「你從什么地方來?」;你只要去看這妄想從哪裡來,這個妄想就消失掉,它自然消失,它经不起你這樣看。二祖問初祖:「將心來。」「覓心了不可得」。三祖去找二祖,也是一樣說:「我心中很多罣碍,請你告訴我一個安心法門。」二祖說:「誰綁住你了?」三祖說:「覓之了不可得,沒人綁住我。」這就是安心法門。乃至於禪宗到末流參「念佛是誰」。你不要一天到晚念佛,向外攀緣,你想想看那能念的心是從哪裡來,一找念佛是誰「覓之了不可得」。

蕅益大師說:「你不要看這七处只是破妄,它是「密显真心」。」利根人破妄的時候,他就能夠显出真实本性,了解真实本性以后,你就能夠称性起修,隨順本性。你以后的修行是從裏面发至出來的「称性起修,依体起用」,你不是從表層上修行,表層意識是受外界牵引的。你有時候心情很好,有時候心情不好,晴時多雲、偶陣雨,這樣你就沒辦法修行,因為你的心就是被外境牵动。

蕅益大師說:「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照性」。」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我們的习慣是向外攀緣的一种生死流,我們的习慣是順從妄想的方向去走,這就完了,沒完沒了!這生死的夢就永远做不完。這時要怎么辦呢?“逆流”,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逆生死流去观照我們的本性,把妄想的真实体給它破壞掉。這時候你整個生死就沒有根了,生死之花自然就枯萎了。生死本來就不真实的,因為我們不断的順從它,所以它就不断的相续下去,生死相续就是妄想相续。妄想它有個開關,你只要观察它“妄想无性”,它是无自性了,它的本性是自性空的,妄想的力量就慢慢消失了,生死也就慢慢消失掉。本性的观念就是這樣子。所以你看他會不断的重複的去找這個心在哪裡,問它的体性哪裡。

 辛五、破转計隨生(分二:壬一、转計。壬二、破斥)

“隨生”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隨著他所攀緣的境,它就哪裡产生;我現在的心看這朵花,我的心就在花上面;我的心看這個燈,我心就在燈裡面。阿难尊者現在他很聰明,他的处所就不一定了;前面讲固定都被佛陀你破,在裡面、在外面、在根都被你破,我乾脆讲一個不決定,我的心的处所是变化的“隨所何处,心者有知”。我的心跟哪一個境接触,我的心就在那地方出現,“隨生”,隨境而生。

壬一、转計。

因為阿难尊者前面四番的執著,都是根據自己的知見,自己的想法,結果都被破斥。所以以下的三番,阿难尊者不再用自己的想法,這以下三番都是引用佛陀的教誨,用佛陀的過去的教誨來回答。

引佛昔教    阿难言:「我常聞佛開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阿难說:「我身為佛陀侍者,我经常跟隨佛陀的身邊,也经常听聞佛陀对在家的二众跟出家二众,所謂的四众弟子開示。開示什么道理呢?開示二層的道理:一、由心生故,种种法生;二、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這二句話是讲到“心跟法”之間相互輾转的因緣,這当中有構成整個佛教一种轮回的观念,一种生死相续的观念。

一、由心生故,种种法生。這一段假設我們是以一期的生命來观察,以一個大段的生命,不要約著一個剎那的念頭,這太微細了,以一期的生命。「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於我們過去生,产生很多的心念,所以我們今生就出現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之法。譬如我們過去的心,经常生起布施的心,由心生故,所以我們今生就产生很多很多富貴的法出現;有些人過去的心,有持戒的心,他今生就经常出現尊貴的法;有些人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他产生忍辱的心,他今生产生莊严色身的法。由過去种种的心態,而創造今生种种差別的法。(這是讲過去跟現在之間相互的因緣)

二、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今生跟來生)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我們前生产生很多善惡的心態,把你今生創造出來。那么我們今天在受用依正諸法的時候,又产生一個新的心態。「由法生故,种种心生」,由於今生我們在受用种种的色声香味触這些五塵之法的時候,我們又产生一個心的善惡心念,這心念又會造一個业又影響來生。佛教的生命观是認為,過去的你創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來生的你;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果報,讲实在話跟你沒有关系。那跟誰有关系呢?跟前生的你有关系;如果你感觉很不錯,你要感謝前生的你,如果你痛苦,你要懺悔前生的你。其实我們今生所造的业都还沒表現出來。

因為「異熟識」在時間上有前后,我們今生所造的业,大部分都是在來生表現出來,今生就算是有也只是個花報而已,它还沒有正式表現出來我們今生的果報都是前生造的,所以才叫做「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過去的心創造今生的法;由於我們受用今生的法,又創造一個心的心態。又因為這樣子心产生法,法又牵动心,來構成一种所謂的佛教轮回的观念。轮回的观念是這樣來的,這是佛法的一种所謂因緣观,這是佛陀经常開示的,這也是合乎真理的。阿难尊者对這观念他提出他的看法,這一段是佛陀的真理,這以下是阿难尊者個人的解讀。

謬解标处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隨所合处,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处。」

我把這种观念,心产生法,法产生心的這种相互的关系,這种道理我自己把它分別一下,我得到一個結論:我能夠去思惟分別的功能,就是我真实的心性,我的心性這么真实,有一個自体,当然有一個处所。处所在哪裡呢?“隨所合处,心則隨有”,其实這处所是不一定的,不像前面說一定在身內,一定在身外,一定在根裏面。我的处所在哪裡?我的心去緣什么境,跟什么境相合的時候,這個心就在那裡出現;隨所攀緣的境界這念心就在那出現,絕对不是我前面說的,在內在外中間三种处所。

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聞其言教,而不解其义。」阿难尊者把佛陀的言教背下來,但是錯解佛陀的意思。佛陀說:「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是在解释生滅是因緣生的,而因緣本身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佛陀是從這句話告訴我們去了解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為很多法的牵动,所以产生心。這一念心去造业又产生心的法,又去創造一個新的心態,所以這心態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緣起性空的。從緣起性空当中去断除我們煩惱的根源,而趨向涅槃,佛陀是這個意思。結果阿难尊者錯解意思,所以阿难尊者錯解佛陀的用意,把心生法生,把它当作這個心是有实体的。有实体的東西当然就可以跟誰去合,就有它的处所。所以可以看得出來我們讲說“繆解标处”繆解佛陀的真实义,而标出心的处所。

諸位要知道,一個東西有处所就有它的实体,有它的实体你就沒辦法断,有实体你断不了。佛教经常讲一個观念說:「諸法无生。」什么叫“无生”?不是說真的有一個煩惱,然后我們把它断掉,不是的這個意思;也不是說真实有一個生死轮回把它断掉,不是這個意思。《华严经》說如果真的有一個众生,我們修我空观、法空观,這众生給消滅了,变成佛陀,那我們每一個人都犯了殺罪。因為它是众生,你修止观把一個众生殺死了转成佛陀,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法本不生,今亦不滅。」就是說本來就沒有的、本來就沒有!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的修行,只是把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把它恢復過來而已,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就沒有煩惱。所以修行叫做什么?叫做恢復本來面目;把這些如夢如幻,我們虛妄的心,攀緣虛妄的境,創造虛妄的生命体,把它恢復到原來清淨的本性,恢復本來面目而已。“无生”就是本來就沒有生,所以佛教只是觉悟而已,觉悟以后你就不隨它转,不隨它转你生命就改变了;你隨它转就是這句話「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那你的生命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后面佛陀讲完,我們自性本來清淨,妄想是不真实的道理以后,富樓那彌多罗尼子尊者又起來問:「清淨本然,佛陀你說我們修行是恢復本來面目,妄想是不真实,是本來沒有的,那怎么有山河大地?」佛陀說:「你一动念頭就有了。」你一迷的時候什么都有,你悟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你要迴光返照它就沒有,你要向外去攀緣什么都是有、什么都有,生死是有的,煩惱也是有。所以我們這一念心,諸位要知道有二個方向:一、你要順著外面思考,順這外境去思考,我保證有生死,我保證有轮回。二、你要迴光返照,就什么都沒有。就這二個方向。

壬二、破斥(分三:癸一、牒計。癸二、正破。癸三、結破)

癸一、牒計。把阿难尊者它所執著的相貌,把它“牒”很明白的指出來。

佛告阿难:「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隨所合处心隨有者。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你的意思是說,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隨所合处,心隨有者。」前面阿难尊者是引用佛陀二段的開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但是他真正引用的是以下那一段,因為有种种的果報諸法的刺激,所以就使令我种种善惡心念产生,所以我的心在哪裡,要看哪一個境來刺激我,誰刺激我,我的心就在那裡。這是他引用的第二段“隨所合处,心隨有者”,我的心跟哪一個境,我在听声音的時候,我的心就在声音当中,我在看花的時候我的心就在花当中,“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癸二、正破(分二:子一、破无体。子二、破有体)

子一、破无体是心无体,則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义不然!

你說“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所以我的心的处所是不決定的,是变來变去的。佛陀就分成二种情況:第一、它是沒有自体的;第二、有自体的。

一、沒有自体。假設我們這一念心是沒有自体,我們讲“離塵无体”,離開了這一念境它的体就不存在了。這樣子讲就沒有所謂的合不合啦!它沒有自体,沒有自体就沒有处所,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影像,一個虛妄的影像怎能夠跟外境相合呢?假設你說心是沒有自体的,只是一個影像能夠跟外境相合,那這樣子讲的話,這個十九界就可以跟第七塵相合,(佛法沒有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十八界;佛法是讲六塵沒有第七塵。) 那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跟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相合,這個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你心是沒有体的。“是心无体”其实佛陀告訴我們:「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佛陀的意思就是在讲,心无自体,它是緣生滅的。沒有自体不是說沒有作用,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空掉他的自体;“即假”是因緣它有剎那剎那的生滅作用。

譬如有人說你這人很好啊!你這個人很好這是一個“境”來刺激你的時候,你很欢喜;有人說你這個人很糟糕,你产生瞋心。但是你這一念心:「你這個人很好。」我們的心是什么樣?是去攀緣「你這個人很好。」的這個音声,才产生欢喜心;当你這個話忘掉以后,你這欢喜心就消失了,它離開塵境沒有自体,它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当你看到你這一念心是沒有根源的,沒有自体,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這時候你再來看人生,真的是一場夢,就像古人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死后空空无大千。」古人讲:「人生幾十年,其实就是一場夢,如夢如幻。」佛陀在破的時候是在破那妄的自体,但是這夢不表示它沒有作用,我們要借假修真;我們还是有這念頭去修行,只是說我們知道妄想沒有自体,我們不隨它转。你這時候是菩薩的愿力,发自內心的,做你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從一种情緒化的一种心態,变成一种菩薩的愿力。這愿力不是外境的刺激,是发自內心的,称性起修。

我們讲「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他还是會起煩惱,跟我們一樣,所有的煩惱都沒有減少,但是他不會隨煩惱而转。這地方的關鍵在「識心无体」,這句話大家好好參一參,這一念心離開了六塵,找不到它的自体,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影像。這就是我們說的「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楞严经》它的重點只有四個字,就是要我們「迴光返照」。每一個念頭起來迴光返照,這一念心是哪裡來的,如果這一念心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這一念心你要捨掉,如果你這一念心是你的愿力产生的,那這一念心你要順從它,它怎么想,你就怎么做,你要产生行动。判定方式就是問一句話,经常要問一句話「你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