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7: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6)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7

楞严经要义17

 净界法师宣讲

2008/2/2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面

癸三、約观河显見性无遷

我們在佛教的修学把生命的因緣分成二部份:一、杂染的因緣;二、清淨的因緣。杂染因緣的相貌,簡单的讲就是,煩惱障、业障、報障。我們一個人會产生痛苦,首先第一個步驟,他一定會先起煩惱,我們的心跟境接触的時候,产生貪瞋的煩惱。在這時候,假設我們沒有控制得住,煩惱的下一個步驟就是造业,一旦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報,這就是我們杂染痛苦緣起的因緣。另外一個因緣就是,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我們剛開始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時候,产生般若的观照,慢慢的從因緣当中成就解脫,最后成就广大的清淨法身。所以我們的生命有二种情況會出現,一、杂染的因緣;二、清淨的因緣。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現在是安住在一個杂染的因緣,我們現在学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杂染的因緣转換成清淨的因緣;就是從一個煩惱障、业障、報障转成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就是做這個工作。那应該怎么做呢?從本经的開示,倓虛老和尚說有三個方法、三個次第:一、你首先要“不迷”;二、“不取”;三“不动”。我們面对因緣的時候,首先你要生起观照的智慧,当然這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內观照;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所謂「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我們对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妄想是生滅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著我們的感觉走,不要跟著我們一時的想法走。「知真本有」我們的真如本性产生一种菩提的愿望,那個是我們可以去隨順的。

所以我們的心跟境接触的時候,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只是一時的感觉,什么是一個恆久的愿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把它區分出來,然后产生“不取”,最后“不动”。我們在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亂动。我們今天不修行便罷,只要你開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會感觉一個人亂动是很危險的。我自己生命经驗,我看過太多的人,在整個修学過程当中,因為一念的差錯,一念的亂动,前功盡棄。《楞严经》后面會讲到,你真的不要亂动。《楞严经》的基本思想「以不变应万变」。因為你整個修学過程当中,你整個真妄交攻的過程当中,你身心世界的亂动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魔境會干扰你的,当然我們現在还沒有辦法驚动魔王,你的冤親債主會干扰你,會給你一些錯誤的訊息;你內心的煩惱它會反彈,你要調伏它,它也要調伏你。這時候你內外交攻怎辦呢?不要亂动。我們在整個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一动你可能就前功盡棄了!

那問題是我們要怎么“不动”呢?你就是要先不取。為什么能夠“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么是真妄。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時間來作心理建設,現在我們还沒进入二十五圓通真实的止观來修学。但是你必須把「不迷」的基礎打好,很清楚的分別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虛妄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八個字,我們可能要学將近一年的時間,要花一年的時間学這個道理,对以后整個心念的止观打好堅固的基礎。

這一科是十番显見的第三科

癸三、約观河显見性无遷

重點在“观河”,观察恆河的水。這当中有二個內涵:一、能观的見性。二、所观的恆河(所观之境)。佛陀透過我們在观察恆河這樣的因緣当中“借事显理”;從观察恆河的事相去開显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約著观河來显現“見性”是沒有遷变的。 (分三:子一、請問。子二、說示。子三、領悟)

 子一、請問(分二:丑一、阿难密請。丑二、匿王显問)

丑一、阿难密請。阿难尊者在這段並沒有正式的開口來請法,他是用一种合掌禮佛的方式,祕密的間接來祈請。

得悟安乐     爾時阿难及諸大众,聞佛示誨,身心泰然。

阿难尊者跟與會的大众听到佛陀開示,所謂“客塵主空”的道理;我們內心当中有所謂的“主人”,就是我們无量刧來,我們对无上菩提上求下化的愿望,這是我們不变的。“客人”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時的感觉,一時的想法。把主客的內涵區分出來。阿难尊者听到佛陀有關主客,生滅不生滅的教誨,他产生一种身心泰然。泰然是舒適安乐的意思。

蕅益大師說:「為什么阿难尊者听到這道理會舒適安乐呢?阿难尊者在前面七处破妄的時候,把我們這一念心可以說破到覓心了不可得。阿难尊者当時的心情非常的驚怖,因為他产生一种断滅的思想。经過十番显見的前面二科发明“見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時他找到永恆生命的一個依止处。」禪師他在開悟以后他說:「我終於找到生命的落腳处了。」在生命的变化当中它有一個依止处。阿难尊者的心情也是這樣,他找到一個心中的落腳处,所以他感到舒適安乐。

悔前迷執     念无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

身心泰然是讲到他現在的狀態,現在是他对過去的回憶。憶念過去无始劫來,忘失自己的真如本性,一直跟著自己心中的緣塵分別影事。

其实這就是一种妄想,而妄想為什么分成這三段呢?首先我們看“緣塵”,妄想的生起是由六塵引生的,你去攀緣六塵,一定要有一個所观境;第二有一個能分別的心,我們对六塵产生一個分別的功能,分別的心跟所緣的境,心境和合的時候产生一個影像。譬如我的心去接触花的時候,我产生一种分別,這個花很漂亮,這花很漂亮就是影像,這是一個印象,這就是我一個想法,我每一次都起這個想法的時候,這個想法就會产生一個引導的作用,這朵花很漂亮。其实我們就活在心境和合产生一种影像,而這影像假設我們不加以破斥,時間久了,就一定會对我們产生一种牵动的作用。所以你看我們生命累积很多很多,有正面的影像、有負面的影像,這個都是所謂妄想。我們從過去的经驗、過去的影像当中來产生行动,這就是由緣塵产生分別,由分別产生影像。

以喻发明     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現在終於能夠開悟了。開悟從本经來說就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是生滅的、是空寂的、是沒有真实体性的,而我們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是本來具足,是经常存在的。這种情況就像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孩,遇到了慈悲的母親,找到生命的依止的信心。

會众請問    合掌禮佛,愿聞如來,显出身心真妄虛实,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发明性。

這時他一方面合掌,一方面禮佛(表示对佛陀的感恩),一方面他心中希望如來能夠进一步的開显,真心当中真实跟虛妄,所謂生滅跟不生滅,這二种差別的体性。這段经文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從前面二番的開示,已经領悟到了我們真如本性的存在,但是並沒有很深刻,所以他這時希望能夠进一步的祈請。而這一段的祈請,基本上阿难尊者並沒有開口,他只是心中一种愿望,這叫作“密請”。」這樣的祈請,其实是阿难尊者最后的祈請,他這樣的祈請等於貫通《楞严经》后半段整個到第三卷的经文,都是因為這樣的“密請”而佛陀的開示。這是阿难尊者他听完前面二科的十番显見,显出見性的一個情況。

二、匿王显問      匿王的显問他是直接開口來請問的。

外道邪見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滅,名為涅槃。

在听過前面二番開显見性以后,波斯匿王的反应相当的強烈。所以在法會中波斯匿王就站起來白告佛陀說:「我過去还沒有親近佛陀,还沒有听聞佛法之前,我曾经親近過外道。這当中值得我們一提的,一個是迦旃延,一個是毗罗胝子(註:迦旃延跟毗罗胝子,這二個外道是在整個印度外道六師当中的其中二師。印度的外道基本思想有六种思想,有六种師,這六師当中,他每一個師都有十五個弟子,就有九十個外道在加上他的師父六師,就構成九十六种外道。這九十六种其实就是六种思想。)。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們的思想:迦旃延這個外道的思想,生命是由大梵天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死了以后还要回到大梵天。所以你在整個過程当中,造善也不會創造安乐的果報,造惡也不可能創造痛苦果報,我們的生命只要做一件事,就是皈依大梵天,創造一個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可以了,這是迦旃延大梵天的思想。

毗罗胝子我們一般叫自然外道,他認為生命就是一個偶然,生命就像一片樹葉從樹上飄下來,有時候往東邊飄,有時候往西邊飄,生命的快乐跟痛苦只是一個偶然。你為什么會有痛苦?你為什么會快乐?完全沒有因緣,就是你運氣比較不好,所以你痛苦,你運氣比較好,所以你快乐,撥无因果。迦旃延跟毗罗胝子,他們的思想論點不完全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屬於断滅的外道。他們的共同點說:此身死后断滅,名為涅槃。他們的共同思想是認為当一個人死亡之后,就不可能再有生命現象,你只能夠活一次,你的生命只有這么一次,当你死了以后這就叫為涅槃;涅槃不必修只要死了以后,這不生不滅的涅槃就自然出現了。」

這個观念的問題點在此身死后断滅,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当我們沒有來生的時候,我們造善造惡完全沒有意义,那人生变成只有及時行乐,因為沒有來生你造善幹什么?你就沒有需要去断惡修善,這是很可怕的撥无因果。

波斯匿王把他心中長久的疑惑提出來。

心中疑惑    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发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

我現在親近佛陀也听聞了佛法,但是我心中這樣的一個結:到底有沒有來生?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相?我还是很多疑惑。希望佛陀能夠為我发揮去證明,這一念心它不生滅的本性。

至誠請問   今此大众諸有漏者,咸皆愿聞。」

不但是我有這种的想法,今此法會大众,只要是还沒有成就聖道的凡夫,都希望能夠听聞這樣的道理。這是波斯匿王他在听了前面二段的開显見性以后的一個感想,從外道断滅的思想來請佛陀開示。這二段的祈請,佛陀是先回答波斯匿王祈請,然后再回答阿难尊者的祈請。因為波斯匿王是显問,他是直接的開口,所以佛陀对直接的部分先回答。

子二、說示(分二:丑一、明身有遷变。丑二、明性无生滅)

丑一、明身有遷变。說明色身是遷流变化的。

佛陀在前面七处破妄当中,佛陀破妄的態度是直接了当,破除我們這一念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可以說是覓心了不可得。但对身心世界的生滅相並沒有讲得很清楚,只是直接把它破掉,而這一段对色身的遷流变化就讲得很詳細。

有生必滅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变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变滅。」

佛陀在開示之前,問波斯匿王一個問題說:「我就就著你的色身來发明生滅跟不滅的道理(我們讲“就路还家”)。就著因緣來開显真理“借事显理”。佛陀說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波斯匿王你認為你這一期生命的色身,是跟金剛一樣長住不朽壞?还是你這個色身它終究會变壞、會死亡呢?」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自己的理解,我認為我這一期的生命終究會從变滅,最后死亡,最后消失掉。也就是說波斯匿王理解,有生必有死,即使我這個波斯匿王有過去的福德力量貴為国王,但是也很难避免這樣的变化消滅。」這是波斯匿王的回答,佛陀針对於這樣的回答,再进一步的加以開解。

徵定滅由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无常变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观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当從滅盡。」佛言:「如是。」

佛陀进一步說:「波斯匿王!你現在的色身还存在,你怎么知道會变滅?」佛陀的意思說:「波斯匿王!你根本就沒有死亡的经驗,你出生到現在,你都沒有死亡,都沒有消失過,你怎么知道你的身体會消失呢?因為你沒有這個经驗嘛!」波斯匿王說:「世尊!我這個无常变壞之身,雖然我都沒有死亡,都一直存在,從小到大,從大到老都沒有消失,但是我可以用智慧來观察(註:智慧的观察有二种:一种是現量,就是我親證,親自看到;聖人的心親證真理,證到我空法空的真理。二、比量,我沒有看到,但是我從理論上來推度。這以下的文都是波斯匿王一种比量,他观念上一种智慧的推度。他說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佛陀下一段是根據這樣的判断再加以開示)。

我观察,我不是用眼睛,我是用智慧观察。我观察我現前的色身有二种相貌:第一、念念遷謝、第二、新新不住(這是他对色身的理解)。新新不住(根據圓瑛法師註解)“新新不住”簡单的讲就是我們的色身是前后变化的。圓瑛法師說:「前念叫作“舊”,后念叫作“新”。」你看你色身,昨天的色身叫做“舊”,舊的你,今天的色身是新的你。我們的色身它會從舊而变成新,然后新的東西又变成舊,又变成另外一個新,這就是一种前后变化。第二、它在变化当中又念念的遷謝,這就是一种前后的相续。前面是讲变化相,這讲相续,就是前念即滅后念即生;舊的一消失,新的馬上产生,他不會产生断滅,它會有一种所謂相续的相貌出來。

波斯匿王对色身的观察,是透過比量的了解,他知道我的色身是一個变化相,是相续相。譬如香火,你把香插上去,我們感觉這香是不动,其实它是在变化,香它慢慢的燒、慢慢的燒,漸漸的就把炭的部分給燒掉了,它是慢慢的趨向殞亡,最后消失掉。所以我決定知道,我的色身总有一天會消滅、會窮盡,不可能像金剛不壞。」佛陀的印證:「如是!你对色身的观察,念念遷謝,新新不住,這樣的一种变化相,相续相是正確的。」

較量老少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前面波斯匿王讲到他生命的一個相续变化,佛陀就要從相续变化中做一個比較。佛陀說:「大王!你現在的年齡已经慢慢的衰老(註:波斯匿王是跟佛陀同一天出生的,也就是說他現在是六十二歲了,佛陀也六十二歲),你的外貌跟你孩童的時候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你說你变化,到底是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壞呢?」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過去做孩子的時候,我皮膚的紋理非常豐澤光潤,小時候皮膚非常的好。我們讲生命是变化的,是怎么变?年紀慢慢長大以后,血氣非常的充滿,這就是变化,從年輕到壯年;而最后到這個衰老的年齡,為光陰所逼迫;我們的改变不是我們自己所愿意的,被光陰所逼迫,而变成了衰耄(註:六十歲叫衰,七十歲叫老,八十歲叫耄。)。我現在已经六十二歲,慢慢到了衰耄的年齡,外表看起來已经非常的乾枯憔悴,已经沒有像前面那么豐澤光潤;內在的精神也变得昏昧不清,頭髮漸漸白了,面皮漸漸产生很多很多的皺紋,我在想,我再過也不太久了,現在的身心世界,怎么能夠跟年輕時候比較呢?」根據波斯匿王的描述他的变化,是從年輕時期变到強盛時期,再從強盛時期变到一個衰老時期,身心世界变化是這樣变化的。

佛陀对這么一個比較粗的变化,他又继续的追問。

詳述变相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頓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誠不觉,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观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变宁惟一紀二紀?实為年变;豈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观,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变滅。」

佛陀說:「大王!你的外表的色身,內在的精神的变化,应該不是突然間变化的吧?你說你現在慢慢老了,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应該不是突然产生的吧?」波斯匿王說:「世尊!是的,我的身心世界的变化,是由很多很多微細的小变化構成一個大变化。而這樣的小变化其实微細來說,我实在是沒有感觉的。就像古人常說:就像草裡的冬瓜,不見其大,但是漸漸在長。你看冬瓜今天這么大,明天也這么大,其实它每一秒都在長大,這变化是剎那剎那的变化。所以我对這变化其实是很难感觉出來的。

总而言之,是由寒暑一年一年的過去,慢慢的慢慢的到現在六十二歲,從很多很多小变化,構成一個大变化。這变化是什么相貌呢?我記得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那時候叫年少,我的容貌已经老了十歲,二十歲跟十歲比已经比較老;三十歲又比二十歲更衰老,現在是六十二歲,观察五十歲的時候,五十歲还算是強壯。」波斯匿王的結論:「人出生以后是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現象他是用十年來做一個判断。」(以下是細分)「世尊!我看到這微細的变化,這樣衰老的遷变,這樣中間的遷流变化,前面是約着十年。假設我能夠很微細的根據智慧來观察,其实我們的变化何止是一紀(十二年),应該是一年一年在变化,也不只一年在变化,应該一個月一個月在变化,当然也不只一個月是一天,乃至於我把心靜下來的時候,我可以观察到我的身心世界是剎那剎那、是念念之間都沒有停止的,生命就像水流是动態。所以我知道我的身心世界,從动態的变化,我感到我一天天的衰老,所以我得到一個結論,我有一天一定會死亡。」波斯匿王在佛陀的追問之下,把他整個生命变化的情況說出來。

這段的经文雖然是出自波斯匿王之口,但是得到佛陀的印證。這段的因緣观,它讲到二個观念是值得我們一提的,一個是諸行无常,一個是諸法无我。“无常”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前后变化的,而這变化從经文上來看,是剎那剎那念念之間的变化。譬如你說我現在怎么樣,其实你讲這個“我”已经是前一剎那的我,現在的我又是一個新的我。所以我們的生命是怎么樣?我們是活在一個动態的,不是靜態的,生滅沒有所謂的靜態,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在动,所有的因緣都在动;所以我們要觉悟我們是活在一個变化动態的环境,這叫「諸行无常」

第二,「諸法无我」,這就比較可怕,它在变化的時候,你做不了主。你說我不要变化,不可能!当你出生的時候,你对你身心世界的变化你做不了主。佛法的观念是這樣,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佛法告訴我們要活在未來,因為來生可以創造,它还沒有出現,但是今生的時候,那個业大概都成熟了,要变化有限,「万般皆是业,半點不由人。」因為你這個业造了,它在阿賴耶識当中它就要释放出來。所以我們這個今生是无我的,你很难主宰的,所以「諸行无常,諸法无我」。

這段经文蕅益大師說:「這一段如果我們好好的体會,能夠产生出離心。」因為佛教的「苦諦」是從无常无我安立的。什么叫“苦諦”?什么叫做生命的苦呢?是我們对眼前的因緣,我們沒辦法掌控。你看我們現在还不錯啊!身体健康,今天中午还吃得到飯啊!但是問題點在哪裡?因為你不知道明天會发生什么事。所以当我們在有漏生命的時候,我們跟聖人有一個差別就是,聖人的安乐是決定的安乐,我們凡夫的安乐是不決定的,現在會出現明天就消失,明天可能破壞了,沒有主宰性。所以“苦”的意思就是不安穩。這地方是說明從变化当中,产生一個出離心。這地方也讲出一個消息,其实我們的变化还有相续,生命的变化还會相续。

諸位有沒有想到你來生會变怎么樣?我們可以從這段经文得到二個結論:一、我們來生跟今生會不一樣,會变化,但是也有一些相似點;其实我們看昨天跟今天比較你就知道,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是有变化,但也有幾分相似,它变化又有點相似。所以來生的我肯定跟今生不一樣,但是有幾分相同,就像水流一樣,你看這水流流到后面跟前面不一樣,但是味道有幾分相似,這就是生命观。這個地方所強調的观念是无常变化,色身是无常变化的,我們能夠对現前的因緣产生出離。

丑二、明性无生滅

在变化当中其实我們有一個不变化的,就是我們見聞嗅嚐觉知,這六根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

見性不滅       佛告大王:「汝見变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佛陀听完波斯匿王的報告以后,佛陀問大王說:「你能夠如实的看到你的身心世界是遷流变化永远不停止的,所以你能夠得到一個結論,你的色身,終將消滅,這也是正確的;你进一步的也能夠体會到,当你的色身消滅的時候,当你現在的色身在变化的時候,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不會变化的本性嗎?你知道這個道理嗎?」這時波斯匿王說:「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变化的相狀,我沒有看到不生滅的本性,這一部份我是沒有看到的。」佛陀說:「你只看到生命的一部份,沒有看到生命另外一個沒有变化的部分,我現在開显让你知道,在另一部份不生不滅、不會有变化的本性。」佛陀從变化当中開显不变化。

彰显不变

所見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ㄧㄝˋ耆婆天,经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变。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无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无有異。」

前面波斯匿王在描述他色身变化的時候,佛陀都沒有開口,只讲一個“如是”表示同意。但是因為波斯匿王看的生命是一個局部的生命,看到变化的生命,沒有看到一個不变化的生命,佛陀這時候要點醒他:「波斯匿王!你回憶你在幾歲的時候就見到了恆河呢?」波斯匿王回憶着說:「我在三歲的時候,我的母親就帶著我去拜見耆婆天(長壽天)。在印度的习俗,小孩子在三歲的時候,一定要去拜見長壽天,來祈求生命的平安、快乐。雖然波斯匿王身為王族,他也不能避免這個习俗。在拜見長壽天的過程,经過了恆河水,那時候我的母親就告訴我,說這個就是恆河。所以三歲的時候,我的眼睛,或者說我的內心,就能夠看到恆河,就能夠感受到恆河的存在。」佛陀說:「大王!正如你所說的,你前面說這個色身在二十歲的時候衰老於十歲,乃至於六十歲的時候也衰老於五十歲,一年一月一日乃至在念念之間,色身是遷流变化的。那么你三歲的時候見到了恆河,到了你十三歲的時候見到了恆河,经過了十年,那么這十年当中恆河的水,到底有沒有什么变化?」波斯匿王說:「恆河的水我十三歲去看它,就跟三歲的時候看它完全一樣都沒有变化,乃至於到了六十歲,我去看恆河的水也都沒有变化。」

(補充說明)水有二种:第一個從外表來說它的水質当然变化。恆河水在印度叫聖水,也就是說只要有人到恆河去洗澡,就能夠消业障,能夠生天的。很多人為了消业障,就整天去恆河洗澡,当然汙垢越來越多,水質越來越髒、越來越汙穢,這是变化的。但是那個濕性是沒有变化,身為一個水它永远是濕性的。你看我們讲地水火風,火永远都是熱性的,不管是大是小它的体質是熱性的。這水本身它的水質变化了,但是那濕性是沒有改变的。這是一個消息,可見得在生命当中,有些变化有些是不变化的,佛陀從這個地方已经透露一個消息出來了,水質改变,濕性沒有变,所以我們看生命要看到二面性,看到它的作用的变化,还要看到它的体性是不变的。這是大乘佛法的雙向思考。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楞严经要义16:把這一念心归零,把因緣法归零,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