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4)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15

楞严经要义15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打开讲义27页。

庚二、別就見精显性

我們大乘佛法的菩薩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譬如說我們今天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禪定,我們依止這善业去創造一個暫時安乐的果報,這一部份是共外道的,外道的修学也有安乐的果報,也有安乐的道法。但是我們透過在修善的時候,我們菩薩道心中有一种观照的智慧,我們讲“心地法門”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也就是說整個安乐的過程当中,我們还有一种解脫的功德,這一部份是不共外道的。所以大乘的菩薩道基本上是以觉悟做根本,它是透過一种心地的观照,而能夠产生解脫。本经阿难尊者祈請大乘的止观法門,佛陀剛開始並沒有直接的開示修学的法門,而是先发明「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也就是說我們要先了解我們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你透過這道理的了解,你才能夠生起日常生活当中,一种圓頓的微密的止观,在每一個境界当中产生解脫。

這樣的一种止观在本经当中,蕅益大師讲出二句話來总持我們前面的观念,蕅益大師說:「整個修大乘止观的基礎就是在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首先你要了解我們心中的妄想它是不真实的。為什么不真实呢?因為它隨境生滅,境有心就有,有人赞歎你你就起欢喜心,有人誹謗你你就生氣,境无則心无,它是很明显隨境生滅;既然它是一個生滅相,表示它不真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它只是外境刺激产生一种暫時的影像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妄想是无自性的「達妄本空」。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不应該跟著妄想走的,它只是一時的感觉,一時的想法而已。

那什么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呢?「知真本有」。我們无始劫以來,我們每一個人,心的深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它呢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只是我們沒有去好好的体會它的存在,它是恆常存在的,不管過去、不管現在、不管未來,它是恆常存在,在那個地方,這個就是“「知真本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把它找出來的那种清淨本性,也就是一個成佛的根本。因為我們必須把清淨的本性找到,根據這個本性发菩提心,根據這個本性修六波罗密,這個功德才能夠恆久。因為你要以不生滅心,产生的功德才是不生滅的功德,所以找到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很重要。我們前面的经文都是在破妄---“達妄本空”,观察妄想是沒有真实的本性,所謂的“覓心了不可得”。這一科以后佛陀正式显真,開显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清淨本性。然它是怎么開显呢?它是各別就著“見精”來開显;“見精”就是我們六根門頭裡面的“見聞嗅嚐觉知”,這六根的功能当中特別就著“見”的功能,從見的功能当中,去開显真实的“見性”。

庚二、別就見精显性(分二:辛一、領旨哀請。辛二、正垂開示)

辛一、領旨哀請。

这当中分两段,我们来看第一段領旨哀請。阿难尊者经过佛陀七处的破妄以后,他能够领受佛陀的旨意,而且以一种悲痛的心情,再一次的启请。佛陀能够继续显真,不能只有破妄,你把我过去,我一直的好朋友“妄想”破坏了,但是你要告诉我,我的家在哪里?让我的菩萨道有一个依止处,启请佛陀开显我们众生本具的佛性。好我们看经文。

追述痛悔     阿难聞已,重復悲淚,五体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对自己出家這十二年來的追述、一個回憶。对這樣的回憶,他的心情是非常的悲痛跟后悔的。我们看看阿难是怎么回忆的。阿难尊者他听到佛陀前面讲到二种根本:一、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緣心;二、涅槃的根本,所謂的常住真心。听了這二种根本以后,他知道從无始到現在,出家的十二年完全是錯用心,跟著盜賊走,沒有跟著主人走,所以他感到非常的悲痛流淚。這時候從座位中站起來頂禮佛陀,長跪合掌,跟佛陀報告這幾年來修学的心路歷程:「我自從隨佛发心出家以來,我的心情一直是仰仗佛陀的威德而生活。阿难尊者是佛陀最小的堂弟,也是得到佛陀寵愛最多的一個堂弟,佛陀对阿难尊者的關懷是特別多的。他身為佛陀的侍者,他当然跟著佛陀到处去弘法,也经常跟隨佛陀整個生活的起居。他经常跟隨佛陀,可以說是僧团当中,離佛陀最親近的一個人。

所以他就产生一個怎么樣依靠的心情呢?他說其实在整個佛法当中,我不必自己修行。因為佛陀有无量的三昧,佛陀有《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真如三昧…》佛陀有无量三昧,只要他隨便賜給我一個三昧,我就能夠断惑證真,我就能夠转凡成聖。這就是阿难尊者他自己心中的依靠,靠著佛陀而能夠解脫,所以你看他一路走來都是一向多聞,他只是把佛法的道理記下來,而沒有把這种道理迴光返照他的內心;就是他蒐集很多的藥,但都沒拿這藥來治病。為什么?因為他想:我這個病佛陀會幫我治,我不必自己治。他听到整個前面七处破妄经文以后,他終於觉悟身心世界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佛陀的身心世界,我阿难尊者的身心世界,是我自己的身心世界,二個人是不能互相取代。」

說明:在大乘的教理上說,福德資糧是可以互相的傳送,譬如我們今天作早晚課,我們可以將此福報迴向給某一個众生,它可以得到七分之一的功德。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上說:「福報可以透過迴向來加以輸送,但是善根不能互相取代。」你說我在修行当中,我跟阿彌陀佛的那种感觉,那种观照智慧,我把這智慧迴向給你,不可能!你是顛倒的,你是愚痴的,別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我修的福報,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這部份可以,所以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所以阿难尊者說:「我一路走來,失掉了我的真如本性,外表是現出家相,但是我這明了的心,一直跟真如的道法,我空、法空,那种清淨本性的道一直不相应。這种情況譬如窮子捨父逃逝。」

这个譬喻是说:有一個大富長者他只有一個兒子,這兒子本來他在家裡面是受用很多很多的珍宝,但是這兒子他总是觉得,在家裡面待著对他是不好的,他就起顛倒,一念的不觉。他想我应該到外面去攀緣啊!找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才會快乐,在家裡面待著是不快乐。這叫“真如不守自性”他不愿意守在自己的本性。這有錢的公子哥就離開了家庭,跑到外面去了,結果逃久以后就迷失了方向,再也回不到家。他家裡面有許多的珍宝,但他離家后受著貧窮种种病痛的痛苦。這就比喻无始劫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因為我們沒有安住我們的本性來受用這個功德,而攀緣六塵,結果創造整個生死的轮回,我們是自做自受。這是阿难尊者他听完七处破妄以后,他自己的一個心得感想(可以說相当有体會),对自己出家生涯的回顧。

依妄无得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他以前总是觉得他身為佛陀的侍者,整天靠在佛陀的身邊,佛陀解脫他也會跟著解脫,他只是去增長自己的知識,沒有把這知識产生一种內心的迴光返照,來調伏自己的妄想。所以假設你不把這樣的智慧加以迴光返照,跟沒有听聞是很相似的,就好像一個人只是述說這是青菜、這是豆腐…,但是你沒有親自去吃、沒有去受用,你的肚子还是不能飽的。

捨妄求真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愿如來哀愍窮露,发妙明心,開我道眼!」

前面二段是阿难尊者出家生涯的回顧,這段是阿难尊者正式來祈請佛陀能夠開显众生本具所謂的“寂常心性”。

世尊!我們這种凡夫众生這一念心,被二种障碍之所纏繞:第一、我執引生的煩惱障;第二、法執产生的所知障。這二种障碍之所以會出現,因為我們沒有去观照我們的“寂常心性”,寂靜的、常住的、從來就沒有生滅相的這一念心性。希望如來能夠依止大悲心,來開示我們在身心变化当中,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寂常心性,來開启我智慧的道眼。

我們一個人之所以有障碍,是因為不知道寂常心性。這道理是很重要的。我們這樣子讲,一個房間之所以黑暗,是因為它沒有光明,你要是有光明它自然就不黑暗,你不用怕黑暗,重點是你把光明點起來。意思是說:我們過去都是心隨妄转,都是很多的妄想,若我們只是停留在破妄是不夠的;譬如說你的心現在跟人事接触而产生了煩惱,你就观想,哦!這個煩惱你從什么地方來,沒有一個來的地方,覓之了不可得;又起一個煩惱,你又观察它,覓之了不可得。你每一次都要对治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变成很被动,煩惱來了就把它消滅,煩惱來就把它消滅,我們沒辦法让煩惱根本不起來,沒辦法!

因為你家裡面沒有主人,盜賊就一直一直出現。所以假設我們只是停留在破妄,那么煩惱將會不断的出現,你就疲於奔命,经常要观察,覓心了不可得、覓心了不可得,相当的被动。今天我們知道破妄,我們有這樣的方法,但是我們最重要是要显真;我們身体有很多病痛,我們不能只有治病,你要把你的体質,身体的免疫功能建立起來,它自然就不生病。這地方透露一個很重要的消息,我們之所以有煩惱纏繞,是因為我們沒有回家,沒有回到我們的「寂常心性」;我們為什么一直生病,因為我們心中沒有強烈的抵抗力,而不是只是治病而已。這地方阿难尊者正式的祈請,希望佛陀在破妄以后,能夠继续的显真。

辛二、正垂開示。

佛陀的慈悲開示如何來悟入“寂常心性”的方法。(分二:壬一、現瑞許說。壬二、正示見性)

壬一、現瑞許說。佛陀是先显神通,把見性的道理表法。

真智洞開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佛陀在說法之前是先显神通來表法。第一個表達的是一种真实的智慧。這時佛陀在說法之前,從胸口的卍字涌出种种的宝光,“卍”:佛陀的胸口有一個紋理,這紋理看起來像一個卍字一樣,這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這光它現出种种的莊严照耀(晃昱),而這樣的照耀具足百千种美妙的顏色。晃昱:莊严的照耀。

這是什么的表法呢?前面的破妄,佛陀也是显神通來表法,但是佛陀的放光,77前面在破妄想的時候,佛陀是從六根門頭,從面門放光;妄想的活动就在那裡,就在六根活动,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触妄想就出來活动,所以破妄要注意你的六根。真如本性為什么從胸口的“卍”字呢?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具足无量的功德,我們只是把它開显出來而已,我們有成就无量波罗蜜的可能性。“卍”表示真如本性有无量的功德,它是一個无窮的宝,修行只是把它開发出來。

表法显德

圓照法界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徧。(這地方指的是依報的国土)。

真如本性是普徧整個世界,普徧整個依報的国土。你看〔禪宗〕他開悟以后說:「山色无非清淨色(身),溪声皆是广長舌。」我們剛開始開悟的時候,是向內观照我們這一念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了解我們這一念心不生不滅的本性,但是你從這一念心開悟以后,你进一步的发觉,其实真如本性不是存在你的心中,整個山河大地都是真如本性的全体大用 (后面會讲到) 。所以這真如本性是普徧十方的普佛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是真如的显現。

上齊諸佛   徧灌十方所有宝剎諸如來頂。

正報的身心:光明能夠照耀十方諸佛如來的頭頂,表示諸佛所證的是佛佛道同的;阿彌陀佛的国土跟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因緣是不同,但是阿彌陀佛所證的清淨本性,跟释迦牟尼佛的清淨本性是沒有差別的“道”是相同的。所以他有普遍來灌注十方諸佛的頭頂。

下等众生  旋至阿难及諸大众。

表示一切众生的本性也都是一樣的。你看一隻牛這么大,一隻螞蟻這么小,那是因緣果報不同、是业力不同,但是這隻牛這么大螞蟻這么小,牠們的佛性是沒有大小的差別,众生是人人本具的。這地方是說明真如本性是普徧一切的依正二報。

慈許開示   告阿难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放完光以后,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我現在即將為你建立广大殊胜的法幢,也使令一切末法众生能夠從以下十番的開示当中,能夠成就微妙光明的心性,從這一念心性当中開啟智慧的道眼。「微妙性淨明心」蕅益大師說這是“理”,如如理、一個道理;“淨法眼”是如如智。我們一定先了解如如理,才能生起如如智。我們在修学過程当中,是先找到根本,你才有資格修学;你說你拜佛這很好,念佛也很好,你布施持戒都很好,但是你沒有找到你不生滅的本性,你用生滅心來修学,你的功德毕竟是生滅的、是有漏的。

「生滅本性」,我們看本经它是先否定再肯定;我們剛開始先否定自己,不是這個,這不是我自己,這不能代表我自己,那只是一時的想法,你遇到事情“你不动”這生滅心就消失掉了,時間久了你慢慢慢慢就沉靜下來,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我們一開始先否定,然后再肯定,肯定的時候就是承当佛性,從空出假,广度众生,那就是《华严经》的境界。現在正式要去发明我們的本性。

前面佛陀是放光显瑞來表法,這以下就正式的以語言文字來加以說明

壬二、正示見性(分十:癸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癸二、約客塵显見性不动。癸三、約观河显見性无遷。癸四、約垂手显見性无減。癸五、約标指显見性无还。癸六、約周徧显見性非物。癸七、約无是非是显見性惟真。癸八、約外道世諦对簡显見性非因緣自然。癸九、約二妄合明显見性非見。癸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显見性離過絕非法爾現證)

癸一、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佛陀從众生能見的功能当中,來開显我們众生真正能見是這一念明了的心,不是眼根,是心能見不是眼根能見,從心当中去把那不生不滅的見性找出來。78理論上,我們六根都能发明心性,六根門頭都能夠回家。眼見耳听“見聞嗅嚐觉知”禪宗有人吃東西開悟;什么是祖師西來意?喝茶去。祖師為什么叫他去喝茶?從喝茶当中去体會,你為什么能夠感受到茶的味道,為什么你把茶倒在地上,大地它為什么不能感受茶的味道,為什么你可以感受?因為我們有佛性。從整個“見聞觉知”的功能当中去表達佛性的存在,假借作用來開显它的本体「借用显体」。(分二:子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子二、引例破執正显見性)

子一、以拳例見定其常情。佛陀用拳頭來比喻能見之性,來按定阿难尊者的情執显真之前要把阿难尊者的情執先找出來,他的問題點在哪裡。

雙徵拳見    阿难!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难言:「由佛全体閻浮檀金,赩如宝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赩=殊胜莊严

佛陀提出三個問題。阿难!你之前回答我說你見到我的光明拳,這光明的拳頭释放出种种的光明;一、那這光明是什么因緣而有?二、這拳頭為什么會产生拳頭?三、你阿难尊者是用什么來見這個拳頭?」從阿难尊者的回答就知道他心中的盲點在哪裡。阿难言:「我回答你,您為什么拳頭上有光明?因為佛陀您的整個身体都是閻浮檀金閻浮檀是印度一种樹木的名称,它翻成中文叫“胜金”。因為這种樹它整個枝幹花果都是显現一种紫金色,而這紫金色比真实的黃金更加美麗莊严叫“胜金”。),而且殊胜莊严像一座宝山;這樣的一种莊严身相是過去一种清淨的善业所引生的,所以佛陀的拳頭有光明。因為佛陀過去修善业,所以全身都有光明,全身都有光明,所以您拳頭也有光明。第三、佛陀問:你用什么去見呢?阿难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第二、那這拳頭是怎么形成的呢?因為五輪的手指,佛陀你把它彎曲成一個拳相,所以就变成一個拳頭。」

我們從后面的经文來看佛陀对阿难尊者這三個回答是不滿意的,因為他沒有回答到重點。古德說:「其实释迦牟尼佛提出三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答案是相同的。」

佛陀身上為什么有光明?為什么你能夠見到?為什么會有拳頭?其实就是因為我們有真如本性,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怎么會有光明?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從真如本性显現出來的,但是阿难尊者因為他身為凡夫,他无始劫以來,他习慣用攀緣心來看事情的外表、看事情的因緣。所以他的回答都是從表相上來回答。你看為什么有光明?因為你善业。用什么見?我用眼睛見。為什么有拳頭?因為你把手指頭彎曲起來。這三個問題都是從外在的事相回答,所以佛陀是一點都不滿意。

陳述法喻    佛告阿难:「如來今日实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他提出一個譬喻,佛告阿难:「我現在要用真实的語言來告訴你,我不再施設方便。在大乘佛法凡是讲到因緣的部分,善业召感安乐果報,罪业召感痛苦的果報,這個都是方便,沒有讲到根本的問題。但是讲到真如本性這個就讲真实理。真实理這個道理很深,即使有智慧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說即使有智慧的人都要用譬喻,才能夠了解這深妙的道理,所以佛陀就讲出一個譬喻。

佛說阿难!譬如說我現在有拳頭,假設我沒有手我就沒有拳頭;你看我為什么有拳頭,因為我有手,我的手可以变成掌变成拳頭,所以我一定要有手的存在,才能夠产生拳頭,這個道理是对的。佛陀說有手才能夠成就拳頭,這道理來譬喻說假設你沒有眼睛,就不能夠成“見”,你有眼根才構成“見”。佛陀用眼根才能構成“見”來比喻有手才有拳頭。問阿难尊者說你認為這二個譬喻,道理是不是均等的?」

迷執未悟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义相類。」

阿难尊者回答說:「是啊!這道理是均等的。我要沒有眼根我就不能構成“見”的功能,佛陀要沒有手就不能構成拳頭;所以以我的眼根來比喻見,就好像佛陀的手來比喻拳頭一樣,這道理是相同的。」佛陀這一段的問答就把阿难尊者整個情執點,將他的全部問題浮現出來。

在這段经文当中佛陀提出三個問題,為什么有光明?為什么有拳頭?你用什么來見?但是古德說其实佛陀的重點在「汝將誰見?」你用什么來見?就好像你在念佛,古人問你「念佛是誰?」你用什么來念佛?你說我用嘴巴來念佛。阿难尊者說我用眼睛來見,就好像我們一般說我用嘴巴來念佛。我們這樣子回答都是怎么樣?可以看出這個人平常的心都是向外攀緣,沒有迴光返照,都向外攀緣。所以阿难尊者到現在还是認為,因為有眼根才能夠見。佛陀必須把他的問題逼出來,然后再來引導他怎么去開悟,這地方叫按定他的情執。以下第二段佛陀正式來開显道理。念佛的是誰?能見的是誰?  把這道理開显出來。

子二、引例破執正显見性。

引一個实際的例子來破除阿难尊者的妄執,來開显众生本具的佛性。

正斥其非    佛告阿难:「汝言相類,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滅;彼无眼者,非見全无。

佛陀正式指出阿难尊者的過失:佛陀說:「你說前面的情況相同,在道理上是不成立的。為什么呢?一個人沒有手就沒有拳頭,這是一個正常的道理;但是你沒有眼根,你的見並沒有消失掉。「非見全无」蕅益大師說就是「非全无見」。眼根只是一個功能,真正能見的是見性。所以你眼根敗壞了还是能見,譬如說「念佛是誰?」你說嘴巴能夠念佛,但是沒有嘴巴的人他也是可以念佛,他用心地去念佛。這地方的意思是說:沒有眼根的人,他的見沒有消失掉。

舉例发明    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无他矚。以是义观,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阿难言:「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見?」佛告阿难:「諸盲无眼,唯观黑暗,與有眼人处於暗室,二黑有別?為无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異。」

佛陀就正式說明,就是念佛是誰,能見是誰?為什么這樣讲呢?為什么說是,彼无眼根,非見全无?佛說:你試著到路旁去找那些眼根敗壞的人,你隨便找一個盲人你問他:你們平常這樣走來走去,你們到底看到了什么?這么多盲人他們一定回答你:我現在不管白天不管晚上,我看出去就是一种黑暗之相,其他就什么都見不到了。

從這道理來看,我們知道他看到黑暗,只是因緣的一种显現,因為他眼根敗壞了,所以他只好看到黑暗。但是背后那能見的見性並沒有虧損啊!他还是看到,只是他看到的是暗相而已。你不能夠說他眼睛敗壞了他就見不到,就好像說他嘴巴壞了他就不能念佛,不能這樣讲,当然他嘴巴好他會念得更清楚。也就是說「前塵自暗,見何虧損?」這种暗相、光明相,只是因緣的显現,对見性是沒有影響的。

阿难尊者就提出一個疑問說:「這么多盲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就怎么算是見呢?我們一般的見是看到青黃赤白才算是見嘛!看到黑暗怎么算是一种見的功能呢?」佛陀回答說:「盲人他沒有眼根看到黑暗相,跟一個有眼根的人,他处在一個沒有光明黑暗的房間,他也看到一個黑暗相。這二個黑暗相是有差別,还是沒有差別呢?」阿难尊者回答說:「世尊!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当中看到黑暗相,跟一個眼根敗壞的人看到黑暗相,這二個黑暗相加以比較,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二個都有見到東西,只是見到黑暗相。」

我們要見到青黃赤白有二种因素:有內光跟外光;一、內光就是你眼根的瞳孔,內光不能有敗壞;第二、外在有光明的显現你才能夠見到青黃赤白。盲人是內光敗壞,处在暗室当中是缺乏外光,所以內光外光缺一不可。

佛陀舉出這個例子以后就正示破斥阿难尊者。

眼見成謬   「阿难!若无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还於前塵見种种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种种色,应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观,何關汝事?

「阿难!假設一個眼根敗壞的人,他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相,因為他的瞳孔敗壞了;如果你今天把他的瞳孔治好,他又看到种种顏色,這叫作眼見。你把眼根治好只是工具变好了而已,假設你一定要執著,把眼睛治好了就是眼見,那這樣子有一個問題,有眼根的人在黑暗的房間当中,他看到黑暗相,你給他燈光,他又見到种种色,那這是燈見啊!燈是一個无情之物,假設燈能夠有見,那它就不是燈,它是一個有明了性的有情;假設燈能夠見,燈是身外之物,那關我們什么事情?

心見正义     是故当知,燈能显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显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是故当知,燈光只能显現万物之色,真正能見的是我們這一念心不是眼睛;眼根只是能显現光和顏色,真正能夠見的是心而不是眼睛。」這個观念很重要。我們要把因緣法跟真如法,所謂的不变性跟隨緣性要分清楚。譬如說我們六根,不要讲那么多,就從眼根來看,我們見聞觉知都不讲,只讲“見”的功能。佛陀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看到整個地球就像观掌中菴摩罗果;佛陀眼睛看出去看到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手掌裡面一個檳榔果一樣很清楚。天人看這三千大千世界範圍是稍微小一點,我們人看的又更小,螞蟻再看的又更小。那你可以說是佛陀的見性最大,天人其次,人最少嗎?不能這樣讲。他看得到什么東西是业力的关系,是因緣的关系。因緣的关系很簡单,他积集善业他來生福報大,他看得到東西,但是見性是沒有改变。我們整個十法界的众生,不管你現出莊严相,現出卑劣相,見性都是不改变,而這見性是菩薩趕快要將它找出來的。

菩薩云何发菩提心?就是因為我們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发菩提心。從心佛众生三无差別,所以我們能夠做生命的改造,我一定做一個改变;我們沒有從因緣变化当中找到我們的本性,我們很难建立一個大乘的信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你建立不起來。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