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22:我們一個最严重的問題:自我受限,認為自己做不到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1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22

楞严经要义22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第四十五面

寅三、正示見性非物

我們一期的生命在跟外境接触的時候是有能所的,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緣的物。我們這一念心习慣性以攀緣心,所以跟物質接触的時候,就对這物質有所住,這個心就住在物質上面,住久了以后我們已经忘了我是誰,我們的心開始被物化了,被物質同化了,变成一個固定模式的自我意識。所以佛陀在讲見性,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時候,我們很难承当,這個跟我們沒有关系,我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我們的思考变成固定化,我們的思想变成固定化,行為已经变成固定化,已经被物質同化了,因為只有物質才有固定形式。

我們因為被物質同化以后,我們失去佛陀广大的功能,就像大海失去了变成一個小水泡;追根究底就是我們心中被物化以后那個執取要把它破掉。所以佛陀要告訴我們,“見性”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物質,其实我們可以去产生更大功能的,因為它有隨緣义,隨緣的作用。前面的二科都是說明見性不是物質,這一科是反證物質不是見性,身為一個物質它沒有明了性;前面是證明見性不是物質,這地方是證明物質不是見性,当然佛陀都是用相反的方式。什么是相反呢?先假設物質是見性,假設物質是能見。

假設物質是有明了性的,那會有什么問題呢?物質是有明了性的,那你現在看到桌子的時候,桌子也看到了你。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那這樣子能所的体性,有情无情的体性产生了杂亂。因為你能見的是有明了性,所見的物是沒有明了性的,那這樣子誰是能誰是所,誰是主动,誰是被动的配合?完全杂亂。进一步來說:你阿难尊者的個体跟我佛陀的個体,乃至於世間一切有情无情的相狀,這种世間相完全被破壞的,都不能安立了!所以說物質是有明了性這是不合理的、非常不合理。所以阿难你应該知道,假若你依止見性,見到一切物質的時候,這樣的見性就是你自己的見性,你的見性是周徧法界的,而俱足万德万能的,這個不是你本來具足的見性,那么是誰呢?你还不敢承当。

訶責莫自疑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云何”這個云何有訶責的意思。為什么你到現在对於你的本來面目,对於你父母未生之前你真实的心性,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緣显現无量功德的這种見性,你还产生懷疑,如此的見性你还不敢直下承当(性汝不真),你还期望我來為你證实,為什么还需要這樣子呢?為什么还期望我來外你求證呢?這就是你踏踏实实的現性,你还不敢承当,还要我來跟你開示,还要我來為你作證明!我們已经失去本來面目太久了,我們離開我們的本性,就像乞丐離開大富長者家太久了,流浪太久自己已经被乞丐化了,乞丐做久变乞丐化。我們在這一念心依止攀緣心,攀緣色身香味触六塵的境界,攀緣久了之后已经被物化了,被物質同化了。

所以我們听到一個隨緣不变、清淨本然、周徧法界,隨緣显現妙用的這樣的一個即空、即假、即中的心性,這是你本來的東西,你反而不敢承当,而不是你的東西你抓著不放,变成這個樣子。物質同化不是只有在家居士,你有時候学佛都會被物質同化,我們舉一個实際的例子來說明。

《六祖壇经》有一個叫法達法師,法達法師他用功,他去見六祖大師,跟六祖大師頂禮的時候,頭沒有全著地。当然六祖大師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東西,物在障碍你,你已经被物化了。法達法師:「对啊!我的心中有一個東西。」六祖問:「什么東西?你可不可以把它讲出來。」他說:「我誦法华经,誦三千部。」(這是非常不容易啊!一部《法华经》二十八品將近七万個字,正常速度差不多要六至七小時,假設你一天誦一部,你要誦八九年才能夠誦三千部。)你誦《法华经》三千部后,我們誦《法华经》把《法华经》当作自体,我們的心就住在《法华经》,然后被《法华经》同化了,把《法华经》的法放在心中。就是我法二執,我們以這個当自我意識。)這時六祖大師就破他說:「你要知道佛陀讲《法华经》的目的,是假借《法华经》的经文让你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让你悟入本性不是要你執著《法华经》的经文,你執著三千部。」

他這樣的誦《法华经》变成人天福報,他的心被《法华经》所转,心迷《法华》转,他的心跟著《法华经》走,他一直執著他誦《法华经》三千部,一直把這個法放在心中,結果失去他的清淨的本性。六祖大師破斥他以后,他当下開悟,他讲一個偈頌說:「誦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誰知火宅內,原是法中王。」他誦经三千部,他一直執著《法华经》的经文,一直執著《法华经》的功德,把這功德当作自我,結果他的心放棄世俗的東西而執著《法华经》,已经被《法华经》物質化了、固定化了。他說还好遇到六祖大師,誦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一句話就把我破了。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我如果不能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我們透過经文明心見性,我还以為誦《法华经》這就是一個功德;假設我不能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懷,我不能解脫生死,誦《法华经》变成:第一個成就大的福報力、第二成就未來得度的善根如此而已。因為被《法华经》物質化、固定化!「羊鹿牛權設,初中后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在三界火宅這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陀所證,众生本具的清淨本性。佛陀一再的告訴我們,物質是固定的形狀是沒有明了性的,我們的見性是有明了性了,它絕对不是物質,它是一個心法。我們因為在物質上執著太久,所以已经被物質同化的,這個時候佛陀希望能夠透過种种的證明,把我們的本性恢復起來。

子二、示无大小义(分二:丑一、疑問。丑二、答释)

佛陀都在證明一件事情,就是見性不是物質的這個观念。那么物質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撫尺大,既然是有形狀,它就會产生大小的对立。但是見性,身為一個我們众生本俱、諸佛所證的本來面目,它沒有所謂大小的差別。

丑一、疑問。阿难尊者的疑問,他提出二個大跟小見的功能。

雙舉兩見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餘。我與如來,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徧娑婆国;退归精舍,祇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薝廡。」   廡=走廊

阿难白告佛說:「世尊!假設正如佛陀所宣說的,見性是周徧圓滿的,它就是我当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叫我不要懷疑要我直下承当,而不是其它的物質,但是我心中还是有疑問,我不敢承当。為什么呢?(广大功能)譬如說我阿难跟如來在一起的時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見性的功能能夠普观整個四天王殊胜宝藏所成的宮殿,乃至我安居在日月宮的時候,我的見性也能夠周徧圓滿,徧照整個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你看我的見是這么樣的广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宮,看到整個南瞻部洲。但是這地方有一個問題,当我退归到祇桓精舍的時候,我現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見的功能只看到僧伽藍(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乃至於我回到清心讲堂(說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門能夠淨化众生的妄想),我只見到屋簷跟走廊。」

阿难尊者的疑問就是,我的見性怎么會有這二种功能呢,一個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讲堂左右的屋簷跟走廊。

陳述疑問

疑見不定      世尊!此見如是,其体本來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

世尊!如是的見性,它的体性是本來周徧的。当我在四天王殿的時候,我是周徧看到整個娑婆世界,現在回到讲堂的房間,只看到讲堂当中的整個环境。(這地方有大小不定的变化)

疑見有碍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当牆宇夾令断絕?

這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見性縮大為小?(我本來的見性在四天王殿是很大,回到讲堂以后縮小?)还是因為牆壁的关系,把我的見性夾断了,让我的見性断掉了?

总結請示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為我敷演!」

我現在不知道這個見性由大变小的功能道理所在,希望佛陀的慈悲,為我開示這個道理。這地方問題點,阿难尊者它提出二個疑問:一、大小不定,見性是不是不定的,這体性是不是突然間变大,突然間变小。二、牆壁的障碍,它的体性是不是會被牆壁所夾断。為什么我回到娑婆世界的讲堂的時候,一個牆壁就把我障碍住了,是不是我的見性會被牆壁所障碍住。這問題點也就是說阿难尊者还是質疑,這見性是個物質。

「見性」它的本質是不变跟隨緣,這二個是同時的,恆不变、恆隨緣,恆隨緣、恆不变,所以我們叫,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時的。外道提出神我的思想,外道的神我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它不能隨緣,神我創造万物。但是他們的神我不能跟万物打成一片,不能恆常不变、恆常隨緣,即体不变、即体隨緣不可以的,它不能這樣子。所以外道的体跟用是二分法,能主宰的神我跟所变現的万物二個是獨立的個体,是二分法。大乘佛法提出“見性”恆常不变而恆常隨緣,恆常隨緣又恆常不变,它体用是同時的,它是不二的法門,它決定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物質。

這地方阿难尊者是把見性的体跟用把它區隔。其实体性是周徧,作用才是隨緣,他在這個地方产生疑惑,他以為体性好像变大变小,好像有障碍,其实這是作用的关系。阿难尊者這時候对見性的体用产生區隔的疑惑

丑二、答释 (分二:寅一、破執。寅二、會通)

先破除他的執著,然后再會通到道理上。

寅一、破執。

总示綱要      

佛告阿难:「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业,各屬前塵,不应說言見有舒縮。」

佛陀告訴阿难尊者說:「一切世間我們所見的物質有大小的差別,譬如桌子比較大椅子比較小;有內外的差別,如房子之內牆壁以外,乃至於种种的事业;“事”是物的本質,“业”是物的作用,整個森罗万象,這些都是屬於前塵(所見之境)。身為你一個本來面目,一個能見的見性,你不应該說你的見性有大小、內外的差別,不应該這樣讲,因為見性本身是周徧法界的。

先把見性的体标出來,佛陀先讲隨緣不变之体,再讲不变隨緣之用。

舉喻詳释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

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应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為在?

佛陀用虛空跟器具來做一個比較,虛空是比喻見性广大之不变之体,器具指的是我們迷悟不同所产生的作用。佛陀說:在广大的虛空当中,現在你把它放一個方形的器具,你就看到一個方形的虛空出現了。那我現在問你一個問題,這個四方的器具,它所显現這种四方形虛空的形狀,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因為有一個方形的器具才出現一個方形的形狀的虛空,這個虛空的形狀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假設這四方形的虛空是固定的,那你把方形的器具拿掉,你換成一個圓形的器具,這時候虛空不应該再变成圓形。那事实上我們把方形的器具拿掉变成圓形的器具,圓形又出現一個圓形的虛空嘛!虛空它有隨緣的作用,它不會障碍你的。那么假設它是不決定,它是变化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就不应該出現四方形的虛空。所以說也可以說是不变也可以說是隨緣,你說你不知道虛空变大变小的义理所在,其实它的义理就是這樣子,它就是有不变性跟隨緣性。虛空的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它是隨緣,你放一個方形的器具,它就出現方形,你放一個圓形的器具它就出現圓形,它就是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义性,哪裡还有变大变小的道理存在呢?沒有大小的存在,就是一個不变的体跟隨緣的作用如此而已。

忘塵性徧      

阿难!若復欲令入无方圓,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假設我們想要使令虛空去除它方形圓形的相狀,要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你不用去創造一個虛空,你只要把之前放的方形圓形的器具把它去掉,空体自然就出現它广大无邊,无方形无圓形的相狀;而不是說你还要去除去虛空的方形,除去虛空的圓形;也就是說虛空因為有方形的器具变成方形,有圓形的器具而出現圓形。那你說我現在要恢復虛空的本來面目,要怎么辦呢?你只要把那器具拿掉就好了,你不必去除去虛空当中的形狀,因為虛空本來就沒有形狀。因為方形的器具出現方形,圓形的器具出現圓形,那我是不是要把那方形圓形去掉?不必,你只要把器具拿掉就可以了。

反难破執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观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断,穿為小竇,宁无续跡?是义不然!

假設正如你所問的,你說你從四天王殿回到讲堂的時候,見性縮小了,好像衣服縮水了一樣,那你這樣讲的話,你看到讲堂所以見性就縮小了,那你出去外面那見性是不是擴大了呢?因為你出去外面看到很大的虛空,看到太陽,那你看到太陽你的見性难道是挽見(挽,是繩子把它打結,二條繩子接在一起)?难道說你出去外面看到太陽的時候,是把一段一段的小小的見性把它連起來,然后一段一段的見到你的太陽嗎?难道是用連接的方式嗎?因為有牆壁的关系,有屋宇的关系,見性就断絕,那么你穿個小洞見性就延续出去了?其实道理不是這樣子!

見性本身是无形无相,而且它不受障碍的,雖然清淨本然沒有形相,但它有隨緣,因為迷悟的关系,它隨順众生迷悟的執著,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失它的本性。  蕅益大師讲一句話說:「狂华亂舞,空体依然。」“狂华亂舞”就是我們的心中有很多的想法,我們无始劫來薰习很多的想法,好像虛空当中产生很多的花到处飛揚,但是它永远不會染汙我們的虛空,“空体依然”,只要狂华消失了,空体就恢復了,不是空体当中还有個狂华,不是的!

蕅益大師說到目前為止,阿难尊者的問題已经整個道出來了,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障碍。蕅益大師說到這個地方阿难尊者他的問題點在哪裡,四個字:「迷己為物!」把自己当作物,自我意識。什么叫“物”?它是固定模式。你要知道阿难尊者的問題在哪裡,在最后佛陀會通的時候,你才知道佛陀他到底要破的是什么。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物質接触久了以后“迷己為物”,忘了我們是誰,被物質同化了。到這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阿难尊者把自己当作物質,所以迷己為物。

佛陀到這個地方把圓融无碍的道理,見性是個恆常不变,恆常隨緣,恆常隨緣,恆常不变,雖然是清淨本然,但是它又隨緣显現,雖然隨緣显現它又清淨本然,這個体用不二的道理,到這個地方佛陀讲完了,最后把這种观念會通到我們修行的止观(這段非常重要)。分二段:先說明凡夫一念的迷惑产生的障碍,第二段佛陀讲到修行止观的方法,一個是病,一個是藥。

因迷成障      

一切众生從无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转,故於是中观大观小。

身為一個見性,我們前面讲過体性是周徧的,当我們攝用归体的時候,当我們的心把它回归到原點的時候,跟佛陀回归到原點的時候,是一如无二如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別的。我們本來的面目的的確確是如此,所以我們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從体性來說,我們真的所有的惡法是可以断的,所以善法是可以修习的。為什么?因為我們見性是清淨的,它不是一個物質化的東西,所以我們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当我們一念不觉以后,我們的心態变成「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转」,這是一個严重的問題,产生我法二執的一种自我意識。「迷己為物」蕅益大師解释這個“己”就是六塵的緣影。把這個自体当作是六塵的緣影。什么是六塵緣影呢?把自己当作是一個六塵緣影的固定的形態。

我們不要讲過去生,就讲今生好了。你說我是誰?你是誰,你就是那一念心嘛,你是誰!心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有心,不是上帝創造的,它是薰习而成,你從小生長在什么家庭,你受你父母的影響,你父母的一舉一动,它會产生你的思考模式。長大以后到学校去受了老師的影響,出了社會受了朋友的影響,你跟什么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它受到六塵刺激的時候,會产生一個落謝的影像。什么叫落謝呢?你小時后发生過什么事情,譬如說你喝水喝到中毒或者怎么樣,你对水就产生畏懼。那這事情已经過去了,但是你还會留下一個影像,五塵落謝的影像,這影像对你产生思想上的引導。這就是我們的思考模式,我們已经被物質化了,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生命的经驗,对我們产生一定的思考。

我過去舉過一個例子說,有一個獵人,這個獵人他養了一隻老鷹,以后他要打獵用的,他為了方便把老鷹放在雞裡面,跟雞群一起養。那么老鷹比較大,老鷹就整天就跟著雞跑來跑去,吃東西的時候在一起,玩的時候也在一起,睡觉也在一起。這老鷹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雞,耳朵听到的也都是雞的声音,牠從小到大就当作我就是一隻雞,我是一隻大的雞而已。其实牠是一隻老鷹,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讲到心性它不变有隨緣义(這很可怕),它隨順你的執著它會产生不同的作用。這老鷹長大以后即便它的肌肉非常的強壯,它的手爪非常有力,它就是飛不起來。為什么?牠已经被物質化了,牠認為牠是一隻雞,雞怎么能夠飛呢?雞頂多只能跑得比較快一點而已,怎么能夠飛呢!后來這個獵人很失望,不管他怎么訓練牠,牠就是飛不起來。獵人实在是太失望了,失望当中又帶有瞋心,就把這老鷹放在懸崖邊,准备让牠自由落体,想把牠放生。結果他跑到懸崖最高的地方让老鷹自己掉下來的時候。一個人生命遇到危險的時候,它的潛能发揮出來。当老鷹掉到一半的時候,牠展起翅膀飛起來了。其实老鷹的功能沒有失掉,只是牠一直認為牠做不到,我們一個最严重的問題,我們自我受限。你看!

受菩薩戒的時候最怕是什么?若你有研究菩薩戒,菩薩戒最怕的就是“做不到”,畫地自限,這個很严重。在菩薩道裡面你不能說我做不到,你可以說我會慢慢改不能說我做不到,「虛空有盡,我愿无窮」。当我們的心開始被物質化以后,我們從一個广大的心性,具足无量德能的心性,变成…,我們流转太久,做众生太久,卑劣太久,所以我們看到佛陀就觉得佛陀跟我是不一樣的,您是万德莊严,我是业障凡夫,我永远跟不上你。這為什么呢?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转。

我們在行為上不能馬上趕上佛陀,但是在認知上,先相信你自己有无量的可能性,你要告訴你自己,你現在的思想…当然「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很多思想要慢慢調整的,但是你要先相信這一件事情,你現在的妄想不是你本來的面目。你的妄想是因為你的生命当中很多的经驗,給你很多錯誤的訊息,慢慢的累积起來,包括今生,包括前生,你遇到很多人,他告訴你很多观念,告訴你很多邪知邪見,在加上你自己的虛妄分別,产生我法二執,但是你的本性永远沒有失掉。就像虛空中你放一個方形的器具,你暫時會看到這方形的虛空,但是器具拿掉,虛空它还是恢復它原來的虛空,這叫作「明心見性」,我們叫作「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為什么妄想是空?因為它是生滅的因緣誕生的。

真如本性不是假借因緣而生的,所以它不會假借因緣而滅,它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東西他是不可破壞的,你沒辦法破壞它,你造五逆十惡,你还是沒辦法破壞它的本性。這地方的問題在哪裡呢?我們沒有破壞,但是变成有破壞?是无壞而壞?因為我們迷,把自己物化了,我們自己給自己一個設限,我只能夠怎么樣。你看我們煩惱現前的時候,這個東西我們一定要做,因為這個表示自我。其实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沒有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变的。我們的問題就是「迷己為物」,把自己物化以后就失掉了我們清淨的本性,然后從今以后,為外在的物質,心中的物(我法二執)所转,所以才會出現大小功能的差別。為什么阿罗漢有這种功能,菩薩有這种功能?這表示我們的我法二執都沒有消除,被物化的关系。

這一段一切众生,古德註解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都在裡面,只是有輕重的差別。那应該怎么辦呢?以下讲修行有三個次第。

觉悟自在

转物即佛       若能转物,則同如來。

因地当中要怎么辦呢?第一件事情“转物”。你应該在心中产生一個微密的智慧观照,你不是作功課观照,你经常的起心动念,你要观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慢慢的捨妄归真,那你就能夠慢慢恢復我們原來的本性。“转物”用理智來转情感,而不是转那個物質,而是转心中的妄想。佛陀喜欢把妄想讲作物質,因為我們的妄想被物化了,你受了物質的影響(六塵的影響)。但是我們現在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把過去物化的妄想把它转過來。

体性自在      身心圓明,不动道場。

果的功德:前面破妄,這是显真,显真的体性。我們的身心世界就能夠圓滿光明,安住在一個寂靜不动的道場,這道場就是常寂光淨土。佛陀在经典上說,我观一切十方的国土无有寸土可得。〔禪宗〕說的:「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這就是常寂光的道場。

妙用自在      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

显真以后的妙用: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当我們真性恢復以后,我們就能達到事事无碍的法界。什么是“事事无碍”?在一個這么小的東西,最小的東西就是一個毛端,一個眉毛尖端的地方,這小的東西能夠含受這么广大的十方国土,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我們因為能夠产生微密的观照,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功能才能夠慢慢的擴大。

我們的一念心“迷己為物”,我們的心被物化以后會产生執著,執著的結果我們會产生錯誤的概念,就是追求越多越好。你看我們的生命体,我們喜欢得到,我們不喜欢失掉;但是当我們的心越貪越多的時候,我們的功能就慢慢喪失掉、慢慢喪失掉。其实我們的观念不能改变,我們很难解脫的,我們喜欢“得”,你看財物越多越好,東西越多越好,結果我們反而失去更多。你看!聖人修学是“捨”,他越捨越放下,他擁有越多、功能越多,於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我們從前面的譬喻你可以知道,一個虛空放一個器具,你把這個器具捨掉了就变成一個虛空。

懺公師父对修行提出一個概念,他說:「我們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的入道法門,就是「学吃虧」。」。我們喜欢佔便宜,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勞力越少收穫越大。結果這种的思考模式,把自己的我法二執更加的堅固更加的物化。其实我們应該学吃虧,学吃虧以后你才能夠转变你那已经物化的的東西,慢慢的把它全部都消化掉,恢復你的清淨本性。但這不容易做到,不過在概念上你先承認這個观念是对的,這個是趨向解脫。

广欽老和尚的開示說:「有一個居士他到承天寺掛单想要出家,這個居士很用功,做任何事都很認真。有一天他跟大众去出坡,回來以后大家把東西一丟就去吃飯了,他也想要去吃飯。后來執事法師說,你先不要吃,你先把這些工具拿去洗一洗,做完再去吃飯。他觉得他吃虧了,大家一起做事,回來以后我要去洗。他一氣之下就想要走了。老和尚把他叫到寮房裡面來,他說你一走出去,你整個修道的因緣全部都失掉了,变成障道,你要從這個地方学吃虧才对,忍人所不能忍。他念頭一转過來,很高興的去洗一洗,洗完后再去吃飯。后來那個居士他自己想,他那天以后他整個心胸变得非常的開闊,就那個因緣转過來以后,以后遇境逢緣,他觉得煩惱輕薄很多,我以前动不动就起煩惱。」

但這問題是念頭要转不容易,但是你不转你就跟解脫道无緣,你变成修福報。誦经三千部,把它当作一個功德想,這叫作修福報。所以今天我們要把已经物化的我法二執转变,你要開始学吃虧,這是第一步,你要捨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更大的功德。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楞严经要义16:把這一念心归零,把因緣法归零,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

楞严经要义17: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

楞严经要义18: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

楞严经要义19:你不隨外境所动的時候阿賴耶識就開始慢慢的消失,就慢慢转識成智

楞严经要义20: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傷害自己

楞严经要义21:生命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当念、当念、当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