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20: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傷害自己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视频目录(20181231)点击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09)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20

楞严经要义20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第四十面

從本经的研究不管是七处的破妄乃至十番显見,一路走來我們可以发觉佛陀对內心世界的描述,是從二方面來說明,一個是在描述我們的攀緣心,一個是在描述我們的常住真心。常住真心的狀態簡单的讲就是“不迷、不取、不动”。首先他跟外境接触的時候,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空法空的观照;他不迷的关系他就不取著,他的心很安定。你看老和尚他吃飯跟你吃飯,睡觉跟你睡觉,他心裡很安定,這個人安住在常住真心。所以本经說你找到家的人,這個是一切功德安乐的根本,他整個生命穩定下來。另外一個是攀緣心,攀緣心的特色剛好相反,迷惑、取著、亂动。第一個他迷惑,他妄失了本性,第二個他向外執著,第三個他被外境到处牵引而妄动,這個人很不穩定,這個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本经的重點就是远離妄想,安住真心,但是你要在远離跟安住之前,你要先能夠分別先判断,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賊,你一定要先加以判断才能夠加以取捨。這段的经文是因為前面佛陀開显了寂常心性以后,阿难尊者他不敢承当,這時佛陀就讲出一個譬喻說:

譬喻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復观指以為月体,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阿难尊者在听完寂常心性「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以后呢,他不敢承当。那么佛陀就讲出這個譬喻說:「假設有一個人,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用手指來指出月亮的处所,而這個被指示的人你应該順著指頭去看月亮。假設我把指頭指出月亮,而你重複不断的去看我的手指頭,而把手指頭当作月亮,這個人他不但忘失的月輪也忘失了手指的功能。譬如我現用手指頭指花在這個地方,我的指頭只有一個目地,是指出花的处所,你应該順著我的指頭去看到花,而不是一直在我的指頭上打转,你的指頭是長的是短的。那么你一直在注意這指頭的結果呢?你忘失花也忘失了指頭。

這比喻什么呢?佛陀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是要你去迴光返照你這一念心的,而不是要你在法上一直思惟這是什么東西,好像跟你都沒有关系,心外求法,到最后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因為法的目的去引導你去了解心性「藉教观心」。假設你不從這個地方順著法的方向去找到心,只是在法上執著,那么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這樣佛陀說法沒有意义,只是当作一种知識,学術研究而已。

結示      何以故?以所标指為明月故。豈惟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体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為什么說,你今天不順著指頭看月亮就忘失指頭呢?因為指頭它的功能只是在指出明月的处所。所以假設你不順著指頭的話,這個指頭的功能失掉,這個佛法的功能就失掉了,那佛陀讲那么多法就沒有用。我讲了半天,而你不用這法來观心,以為離開我身心世界,有一個東西它是不生不滅的、不垢不淨的,那我讲這些都沒有用啊!而且何止是喪失手指,你还搞不清楚光明跟黑暗的差別(這個地方光明指的是能睹的心;黑暗指所睹之法),你連能所都搞不清楚。我們应該用所睹的法來观照能睹的心,所以假設你不能加以如实观照,你就把這真正能睹的心跟所睹的法,這二個心跟法之間的相互功能就忘失。何以故?你不能夠“藉教观心”你就等於用手指的自体当作明月的自体,這樣光明跟黑,一個能所的关系都搞不清楚,那么你阿难尊者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現在听到這個地方,佛陀一路走來讲到「寂常心性」道理,你还觉得這個東西跟你完全沒有关系的話,那表示你都沒有用這個教理來观察你這一念心,你只是思惟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東西來观你這一念心,沒有藉教观心、沒有迴光返照,那么佛陀讲什么其实你也不懂。

我說他曾经遇到一位大学教授,這位大学教授是学科学的。他跟師父說:「法師啊!我很喜欢讀歷史,但是我是学科学的,我沒辦法背很多歷史,但是我懂得歷史」我問他:「你怎么懂歷史?」他說:「五千年的歷史只讲二個字,讲“人性”而已。」我們背很多的歷史,但是我們不一定懂歷史。身為歷史它是怎么樣?它是在詮释一個道理。假設我們只是背很多歷史,我們不見得懂歷史,佛法也是這樣,你背那么多名相,背了那么多,跟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沒有关系,你背你的法,你的身心世界照樣活动。所以我們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一定要了解佛法。

過去有一個姓陳的居士,這陳居士他以前是修密宗的,后來到晚年的時候,他的密宗修得不是很好,失敗了!失敗以后他觉得对來生沒有把握,他后來转成念佛。念佛后他就研究淨土的经論,研究了半天,后來做了一個讀经報告,他說淨土宗讲帶业往生這四個字是錯誤的沒有经典根據。后來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寫了文章來駁斥他。這位陳居士的理由是他查過《大藏经》,從第一個字找到最后一個字,佛陀沒有讲帶业往生這四個字。但是李老師說:「這四個字是沒有讲,但是你看观经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根本是一個造惡凡夫,而且是临命終才听聞到阿彌陀佛,才開始懺悔念佛,他就往生極乐世界,那他不是帶业往生,那是帶什么?」

佛陀有很多話沒有讲到,但是那個道理你要知道,話裡面的道理你要能夠把他讀出來。佛陀当然不會讲帶业往生這四個字,你看六祖大師讲「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佛陀沒讲這句話,但這道理跟本经的道理完全一致,這就是佛法。所以我們今天讀经典不是在文字上打转,你要藉教观心,順著经典所指的方向观进去,迴光返照你才能夠觉悟的。若你在那邊分別半天,結果你还是用攀緣心,跟之前的老家風还是用攀緣心來听法,結果听完以后你还是一樣迷惑執著,顛倒亂动。這就是我們沒也順著指頭去看到月亮,只在這指頭上分別,這個很糟糕只是在浪費時間。這個地方佛陀就把听法的重點指出來,這只是個总說,以下就把真心妄心的差別作詳細的說明。

丑二、就体別簡。就著真心跟妄心的自体加以分別、加以料簡。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佛陀再加以詳細的料簡。(分二:寅一、簡緣心可还如观指影。寅二、示見性无还如天上月)

寅一、簡緣心可还如观指影。揀別攀緣心,是必須归还外境,因為你假借外境而有,你遲早要归还給它。就好像我們观指,去观察指頭的攀緣心,你只是在指頭上攀緣,最后你还是要回归指頭。 (分二:卯一、近就音声分別以明无性。卯二、广歷諸法分別以示可还)

卯一、近就音声分別以明无性。

就著音声的分別的情況,來說明攀緣心是沒有自体的。因為我們假借音声而有,最后还是还給音声的,所以叫“離塵无体”。

離塵无体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应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阿难尊者他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承当他的攀緣心。佛陀說:「若能以分別我所說的法音,假設你現在还以這個攀緣我的音声的緣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這時候你要注意一個問題,身為一個真实心性,它应該是離開你所分別的音声,它有他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說你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遲早要还它,因為你跟它假借的,從什么地方來你要还給它。如果說它是一個真实的心性,它是你的本來面目,你不应該还給別人,因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給誰呢?如果說它是真实的本源心地,那么你声音離開以后它应該还在才对,離塵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以喻发明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為亭主。

譬如說有一個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為一個客人他到了晚上暫時寄住在一個旅館之中,他只是暫時的休息,吃一餐飯,住一個晚上,隔天早上又再離開了。所以身為一個客人他在旅館当中,他不可能長久安住的。生滅心它让你高興,它让你悲傷,這個只是來來去去一時的因緣。但是我們的寂常心性是一個旅館的主人,它沒有所謂來去的情況,它永远在那個地方,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很清楚的照了万物。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无所去,云何離声无分別性?

此亦如是,真妄之心也是這個道理,假設它身為你阿难尊者的一個真实的心性,它应該沒有來去的情況,怎么會離開声音而沒有它的自体呢?我們今天得到這答案就是說,真心妄心最簡单的差別,妄心你一定要归还別人,它從什么地方來也回到什么地方,真心是不用归还的。譬如我們打坐,我們打坐的時候听到很多鳥叫的声音,你有二個選擇:第一個你产生迷惑,鳥叫声是真实的,然后執著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開始心动“仁者心动”,這時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時候,你在打坐本來心很平靜,開始生起一個波浪“心动”。我(師父)保證你這個欢喜心遲早要失掉,因為你是假借声音而有的,鳥不再叫的時候,如果鳥開始在哭的時候你就痛苦。第二、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時候突然听到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但是你很清楚声音來声音走,但是你“不动”。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

我們总是認為我們一定要“动”才能了解万物,其实不必,譬如我現在看到甲我很清楚,張三、李四,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時候我們就不隨外境而生滅,我們就能夠做自己該做的事,我們就能夠不受外境影響,你這個菩薩道能夠走得《首楞严王》,就能究竟堅固。阿难尊者一直認為我們一定要动,才能夠明了万物,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我現在很清楚知道声音來、声音走,什么事情來,什么時候走,但是我能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很清楚。

師父他要告訴大家一個观念,我們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夠去造业,不一定。我們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點它不动。那么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夠不受外境的影響。六祖大師說:「不是風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亂动。」我讲实在話: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夠傷害你,只有一個人會傷害你,是你自己在傷害你自己。你把《楞严经》讀通了以后你會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外境只是一個助緣,它沒有理由傷害你,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傷害你呢?它是在那邊动,你自己跟著它动,然后你的妄想傷害你自己,其实說穿还是自己傷害自己。

如果你一個修行人你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你要解脫很困难,你現在还是認為別人在傷害你,你完蛋了!你沒辦法修行,你連路頭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們整個生命的痛苦,都是我們自己的攀緣心創造出來的,外境只是個助緣,因為你“动”,仁者心动,問題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有的轮回是我們自己愿意轮回的,其实我們可以做另外一种選擇的,我們可以換一個想法,不要用攀緣心,用真心,我們會活得更好、更自在,事情會做得更圓滿。不是像阿难尊者說的:「我離開了攀緣心,我什么都不能做了。」不是的,不是這個意思!你也可以「不迷、不取、不动」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还可以「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該做的事。

所以它到最后不变还有隨緣,在假借因緣当中它是「不迷、不取、不动」。我假借佛像來拜佛,但是我成就我的功德,但是我还是「不迷、不取、不动」。諸位要把這观念心地法門抓清楚,你就知道怎用功了,你就知道原來這條線是這樣走进去的。否則你就是佛陀经典讲半天,你还是跟你沒有关系,這地方要觉悟了。」

卯二、广歷諸法分別以示可还。

前面是就著音声來破妄想,這以下是广歷六塵來破除妄想,妄想是必須归还的。

兼破緣色      斯者豈惟生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无分別性。

妄想是生滅的,這种生滅的妄想其实是因音声而产生的分別,乃至於阿难尊者你分別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色塵也會引起你的分別心。你因為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設我的三十二相衰老了、消失了,你就不想出家了;離開了色相,分別的功能也要消失掉。

广至緣法      如是乃至分別都无,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无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為主?」

色塵、声塵、乃至法塵外道修习所謂的无想定,他进入无想的狀態,他的分別心都不存在,外在所分別的境緣都不存在,进入一种非色非空的狀態。“非色非空”它不是色相,但它也不跟真空的本性相应,只是一种无想的狀態,但是這种无想的狀態还是第六意識的法塵。外道的拘舍離就把這個非色非空的一种冥頑的狀態把它当作冥諦(註:冥諦,外道在禪定当中見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的黑暗,因為他只看到八万大劫,他就認為這黑暗的相狀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以它当作是涅槃,以它当作是我們真实的皈依处,其实這还是一個法塵,还是一個攀緣心,這种叫做“冥諦”。),他認為這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這种冥諦,进入到這种无想的狀態,也是離開了法塵,它的分別心也消失了,当他從禪定失掉的時候,他的正念也消失掉了,因為他也因非色非空的一個无想狀態而生,当這无想狀態破壞以后,他這一念正念还是會消失掉、还是生滅的。我們依止攀緣心在六塵活动,哪一個是我們真正的主人。

我們听到声音起高興,最后這個高興要还給声音,看到色塵而出家,最后這出家的心还色塵,还到最后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主人,都是在动。我們要知道一個观念,佛法的《首楞严王三昧》“不迷、不取、不动”它不是无想,不是你看到事情你都不想,不是這樣!外道就知道攀緣心不好,那我怎么辦呢?我把攀緣心壓止,让它都不想“如石壓草”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你迷惑还在。問題不是你想不想,問題是你那個顛倒的心沒有消除,你把石頭壓下去,禪定失掉了,石頭搬開,春風吹又生。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要生起观照,那個“不动”是先有观照的,才“不动”的,不是无想。大家要把外道的冥諦分清楚。

寅二、示見性无还如天上月(分二:卯一、承責咨請。卯二、正示无还)

卯一、承責咨請。

阿难尊者他承蒙佛陀的訶責以后,他有所觉悟了,從教理当中要观心的,這時候再进一次的祈請。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阿难尊者說:「我現在知道我的攀緣心都是跟六塵借的,到最后都要还給人家,就像客人暫住旅館休息一下就要離開了。佛陀您說我這微妙光明的心性是无所归还,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佛陀依止大悲心,為我等凡夫众生再进一步的開示,到底我把所有東西都还給別人以后,我剩下什么?」

我們讲“本來面目,直下承当”,什么是你自己,我是誰!誰最能夠代表我自己。在本经的观念,你先把借來的東西都还掉,你就能夠找到你自己,先把你借來的東西都还掉。你一個人從下面走上來,你一個人而已,你什么都沒有,就是一個人,然后你跟学院借一個書桌,借一張椅子,借一隻筆,借紙寫字,你現在很多東西,有桌子、有椅子、有筆、有紙,但是這桌子椅子筆跟紙是跟学院借的,你離開的時候,桌子椅子筆跟紙都要还給人家,剩下的就是你自己,從這個地方你自己慢慢体會。

卯二、正示无还

佛陀告訴我們当我們六根攀緣六塵的時候,我們借了很多很多的因緣,很多因緣都要还給人家的,死掉以后都要还給人家的,有一個東西你不用还給人家,那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分三:辰一、就月喻显法体。辰二、以可还显不还。辰三、結不还是本心)

辰一、就月喻显法体。

借著月亮的譬喻來显現法的自体(真如本性的自体)

佛告阿难:「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陀正式要開显的是見性,但是他必須假借見精來開显見性。佛告阿难說:「譬如你阿难尊者你現在看到我的相狀。你是怎么看到的呢?是假借見精(見分)。本見就是見性,它是沒有能所的,它看到一切法很清楚,但是它沒有能所,但是你念頭一动以后就产生能見的見分,跟所見的相分,产生能所。但是見分照了万物的時候,它第一念不帶名言,所以讲“見精明元”;“見分”它本自是清淨光明,它這光明不是本性,但是因為它不帶名言的分別,它是第八識的自体相分,《唯識学》說它是依它起性,所以它是帶妄的,但是它不是見分跟相分产生執著以后的徧計執。見精本身是一個帶妄的東西,但是它本身因為沒有分別,第一念还沒生起分別的時候,此見雖非妙精明心,見分雖然不是我們真实精明的心性,就好像是第二月,已经不是月影。」

這地方讲出三個東西:第一個月亮,真实的月亮,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見性”,我們用手捏眼睛,一直捏了幾次以后,看到月亮旁邊产生一個月影,一個模模糊糊月亮的影像,就著月亮产生一個月的影子,同一個月亮看看起來已经有一點模糊了,這就是“見分”,很接近見性但还不是見性;第三個是,月亮印在水中,产生一個月的影像,這個就是“妄想”,這月影是依水而有,沒有水不可能有月影,最后要还給水,是生滅的。

佛陀這地方是假借第二月來開显第一月,用帶妄的見分來開显真实的見性。因為為什么呢?見性无形无相,你很难開显的,「開口便錯,动念即乖」;說你才动眉頭,就犯祖師的規矩,你根本沒辦法动念頭,所以你无形无相的的見性很难去開显,只好假借見分來開显“藉用显体”。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

從归还的因緣当中显現我們不归还的,我們众生本具的見性。

許示无还    汝应諦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們要如实的聆听!我要開示在一切因緣当中,什么是你真实的本來面目,什么是无所归还的。以下佛陀讲出了四对詠,八种相狀:明暗一对,通塞一对,同異一对,清浊一对,共四对。四对当中各有所还。

諸相皆还這地方古德的註解,特別是圓瑛法師他讲到法体跟相用“体跟相”;譬如說日輪(太陽跟光明的关系),日輪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有日輪才有光明,所以光明是跟太陽借的,假設太陽走的時候它會把光明帶走。為什么有光明?因為有太陽。太陽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所以当太陽離開的時候,它一定會把它的光明帶走,体一離開會把它的作用帶走,所以光明是要归还的,因為你跟太陽借了光明,它走的時候你要归还給它。

具列八相       阿难!此大讲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观壅;分別之处,則復見緣;頑虛之中,徧是空性;鬱孛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歛氛,又观清淨。

阿难!譬如在這大讲堂当中,洞開東方,你把門窗打開,在東方的地方我們看到日輪緩緩的升上天空,有太陽就产生光明,則光明照耀,以日輪為自体而产生光明,光明因太陽而有;到了黑月(我們有白月跟黑月,黑月就是三十號的晚上,而且是在中夜,大概在子時的時候。)在沒有月亮晚上的子時,假設空中又出現很多雲霧的障碍,就會出現晦暝的昏昧的氣象,這時候空中产生黑暗的相狀。這黑暗相狀是怎么來呢?是因為有黑夜的关系,才产生黑暗相;所以昏暗是跟黑夜借來的(明暗一对)

(通塞)從窗戶跟大門這些沒有關閉的隙縫当中,我們會看到一個內外通達之相。通達之相是怎么有的呢?是因為有隙縫,你把隙縫塞住了,通達之相就沒有;所以通達之相是跟隙縫借來的。我們在牆壁跟屋宇之間,看到一個壅塞不通的相狀。為什么也壅塞?因為有牆壁隔住,所以就不通,壅塞是跟牆壁借來的(通塞一对)

(異相) 分別之处,則復見緣。“見”能見的心,“緣”所見的境。因為有能見的心跟所見的境的和合,就产生很多差差別別的情況,因為有見緣才有分別;所以這分別的差別相是跟見緣借來的。(同相)頑虛之中,徧是空性;為什么有這冥頑不靈之相呢?因為有广大的虛空,所以它現出冥頑不靈之相;所以冥頑不靈之相是跟虛空借來的。虛空表示相同的相狀,分別表示差別的相狀(同異一对)

(清浊) 鬱孛之象,則紆昏塵。“鬱”是早上的地氣,山中早上起來會有种白色的雲霧;“土+孛”空中的灰塵。地氣跟灰塵的夾杂,就产生一种昏浊的相狀;昏浊的相狀是跟鬱土+孛借來的。澄霽歛氛,又观清淨。“澄霽”雨過天晴以后,雨水把空中的灰塵洗乾淨了,把烏雲也收攝起來了,就显出清淨的相狀。清淨的相狀是怎么來的呢?是假借澄霽的因緣而有,是跟它借來的。佛陀先假借世間有為法的借跟还的关系,來表示我們生滅心跟外境的关系。

各还本因        阿难!汝咸看此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諸变化,明还日輪,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互牖,壅还牆宇,緣还分別,頑虛还空,鬱孛还塵,清明还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

阿难!你看到這种四种八对的变化相,其实它們都有一個因緣的,它從什么地方來,終究要被它帶走,終究要还对方的。怎么說呢?譬如此諸变化相,光明因為有太陽才有光明,所以我們看到光明你不要太高興,它是生滅法,它不是你的東西,只要你要还給人家的都不是你的東西,那只是你暫時的一個過程,光明总有一天要归还太陽。為什么?沒有太陽就沒有光明,光明是假借太陽而有,你遲早要还給它。你看到黑暗也不要悲傷,它也不是你本來面目,因為黑暗是要还給黑夜的,当黑夜過去了,黑暗就消失掉;通还互牖,這內外通達之相是因為有門窗的关系,所以你遲早要还給門窗的;壅还牆宇,壅塞不通之相是因為有牆壁的关系,所以要还給牆壁;緣还分別,因為有見緣的关系,才有差別的相狀,差別要还給見緣。頑虛还空,冥頑之相要还給虛空;鬱孛还塵,地氣的昏塵,這种昏昧之相要还給塵土;清明还霽,清明之相要还雨后的天晴。世間一切种种的差別相狀,都不出這個道理。什么道理呢?從什么地方來就要还到什么地方去,你跟什么因緣借的你就要还給人家。

見性无还      汝見八种見精明性,当欲誰还?何以故?若还於明,則不明時,无復見暗。雖明暗等种种差別,見无差別。

這八种的法是变化的,但是你去感受這八种法的那個“見分”那明了的性,你不用还別人。為什么?我這六根門頭明了性我看到光明,假設所見光明是要有所还,但是你的心不用还給別人。為什么?你还給光明,那你就不能見到黑暗;我們同時看到光明又能看到黑暗,表示当我們把光明还給太陽的時候,我們那個心沒有还給对方,所以我們还可以看得到黑暗。所以說,明暗、通塞、同異、清浊等相狀有所差別,但是匯归起來我們的見性是无所归还的;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乃至於清來見清,浊來見浊。這地方很重要、很重要。

我們怎知道我們這一念心,什么是本來面目,因為它弄得很複杂,我們這一念心无始劫來跟很多人結很多善緣,很多惡緣,很多想法,我們已经釐不清到底我本來的面目是什么。很簡单,你把借來的東西都还掉,你的想法,你的喜怒哀乐都是假借外境的,把這些該还的还掉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東西;不必归还給人就是你自己的東西。

辰三、結不还是本心

判別取捨    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誰?

佛陀告訴我們怎么判断,什么是我的本來面目,什么是暫時的因緣呢?佛陀說:「只要是你必須要归还的,你暫時跟外在因緣借來的,你就要归还給別人,要归还的表示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因為你要归还給別人。你說我現在很高興,這高興不是你本來面目,因為有人赞歎你的关系,他要不赞歎你就完了!所以你遲早要还給別人,這些都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可以去一直的受用,但是你要知道它遲早要归还給別人。

「不汝还者,非汝而誰」我們這一念寂常心性,清淨本然的這一念心性,能夠照了万物的心性,能夠「不迷、不取、不动」的心性,物來見物,物去归它去,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必归还那個明了的心性,不是你那是誰?你不用归还那就是你自己,你还不敢承当。

自迷沉淪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我們這一念心,当我們把借來的東西都归还以后,剩下是一种微妙光明清淨的本性,這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因為无始劫來一念的迷惑,然后離家出走,然后真如不守自性,開始妄动以后,我們開始在三界流转,喪失本性,枉受轮回,在生死当中受著业力的漂溺,這個是可憐憫者!

我們在借來的東西产生迷惑,我們現在要把主人跟客人分清楚,你的心中有很多東西,但有些東西不是你的是借來的;你跟人家借來的你至少要还給人家,但是你还清楚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有一個禪師說:「我去年很窮,但是我还有個立錐之地,还不錯,窮到有一個腳站的地方;我今年窮,錐也无,窮到連站都沒辦法站。」這表示什么,功夫进步了,去年它心还有一點迷情執著,他今年完全離一切相。所以禪宗讲一句話:「不以一切万法為伴侶者是誰?」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這都從過去的生命当中點點滴滴累积借來的東西,我們遇到一個好的环境,培養一個正面的想法,遇到不好的环境,对某些事情产生負面的想法,這都沒关系,因為它都是借來的,你的本性还是依舊清淨本然,你可以重新開始。

《楞严经》的观念它有二個重點:第一、你先恢復本來面目,你先把借來的東西还給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時候,那個是誰?  然后再從這個地方出去“借假修真”先求不变,先把借來的東西全部还給人家,然后回到本性以后再“称性起修,從空出假”這時候再跟人家借東西。但這時候你借不是執著,是大悲的愿力“借假修真”假借因緣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所以我們修行是怎樣呢?先还再借,先把東西还給人家,先回到你的清淨本性,然后再重新出发,一定要這樣子,否則你一被糾纏不清,你很难解脫出來。所以為什么先求不变,“无不还归此法界”然后再求隨緣,“无不從此法界流”,是這樣的次第。先把借來的東西还給人家,还到无可还的時候,再從那個地方再出來,這時候再重新借一次,但是心態完全不一樣,你照樣吃飯、照樣睡觉,你照樣拜佛,但是你所做的功德都是跟无上菩提相应。(這課程很重要,諸位好好体會。)

楞严经要义01: 感应道交的內涵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個被动的配合

楞严经要义02:《楞严经》整個拔业障是如翻大地,业障是從根本拔起

楞严经要义03:整個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來的面目

楞严经要义04:先求不变再求隨緣,你沒有找到不变的体性就沒有資格談隨緣

楞严经要义05:你经常跟著感觉走,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

楞严经要义06:錯不在平等乞食,問題是在阿难尊者沒有好好的調伏他的攀緣心

楞严经要义07:以攀緣心來修学,風平浪靜時什么事都沒有,遇到魔障碍時就控制不了

楞严经要义08:真实的修行,你一定是從內而外,不能從外而內

楞严经要义09:身心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人心中有愿望能夠滋養色

楞严经要义10:七处徵心主要的目的要我們逆流造性,問你這一念心從哪裡來

楞严经要义11:六根是因為有明了的心才能夠产生見聞嗅嚐觉知的功能,是心能見

楞严经要义12:你內在心是什么相的心境,外面就有什么樣的环境,跟別人沒有关系

楞严经要义13:一個喜欢攀緣做事易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也容易造罪

楞严经要义14:我們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是在感受過去的果報,又再創造一個新的业力

楞严经要义15:我可以把福報迴向給你跟你分享,但善根是不能互相取代

楞严经要义16:把這一念心归零,把因緣法归零,把心帶回家的時候就入不二法門

楞严经要义17:我們对今生是做不了主,但是我們來生做得了主

楞严经要义18:走大乘佛法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看破有所承当

楞严经要义19:你不隨外境所动的時候阿賴耶識就開始慢慢的消失,就慢慢转識成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