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22)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33

楞严经要义33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68面

壬二、明六入性

当我們在研究一经典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掌握它的修学宗旨,修学宗旨從总相來說,每一部经都是要破惡生善,但從別相來說,每一部经所破的惡跟生起的善是不一樣的。那么本经到底它的修学法門所破的惡法是什么?我們從前面的序分可以看得出來。阿难尊者為了托缽的因緣,結果遭受到摩登伽女的咒術之难,這時释迦牟尼佛就派遣文殊師利菩薩「將咒往護」。文殊菩薩持《楞严咒》將邪咒破壞以后,就將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帶回到精舍來。這時阿难尊者非常的悲痛,也非常的后悔,自己出家了十二年,竟然不能抗拒外道的邪咒,而生起貪愛的煩惱。這時阿难尊就跪下來跟佛陀請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到底他是修习什么止观而成就的?

我們看得出來佛陀並沒有馬上回答所修的法門,佛陀先抓他的病相。佛陀說:阿难!你当初在我的法中,你是什么因緣出家的?阿难尊者說:我眼睛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內心很感动很欢喜,所以我出家了。從這個地方佛陀就說:你這樣的出家是依止攀緣心出家的,你因為六根攀緣六塵,然后攀緣整個外在的因緣。攀緣心從本经來說,它是整個煩惱跟罪业的根源,整個《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它所对治的就是攀緣心。那它有修的法門,到底能对治的法門是什么呢?“三观”观察整個生命的相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以空假中三观來破除攀緣心。所以本经所要修的法門就是三观的智慧,所要对治的就是无始劫來在六根門頭跟六塵接触的当下产生的攀緣。对治攀緣心我們必須先明白道理,所以佛陀就先讲「圓三諦理」。

壬二、明六入性

這一科是說明六入的真实体性,六入簡单讲就是六根,因為六根能夠攝入六塵,产生見聞嗅嘗觉知六种的功能,所以叫做「六入」。這段经文主要就是說明,佛陀從整個六根功能作用当中,從它表相的作用,去发明它背后真实的体性是什么,所謂的會事入理,從事相的作用,來回归到它的真实的理体,從理体的觉悟,我們才可以破除我們对六根的攀緣。  (分二:癸一、总徵。癸二、別释)       

癸一、总徵。

復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這地方佛陀提出一個問題,說為什么六根見聞嗅嘗觉知的功能,它的本質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呢?這一段古德說:從六入的差別,产生四种的相狀:凡夫的六入:凡夫的六入是入於整個三界六塵的相狀,所以它产生的是一個生死轮回的果報,因為它入在六塵的相狀。二乘人的六入:二乘人的六入是入於整個六塵的空性,所以他入偏空涅槃,他能夠观察六根六塵接触是当体即空。菩薩的六入:菩薩依止六入,他在观察六塵的時候,他能夠观察這整個因緣是即假的,所以它能夠成就菩薩的功德莊严。佛陀:佛陀從六入当中,去观察六入的時候,能夠入於中道的不二法門,所以观察整個因緣是当下即中,而生起广大无窮的妙用。所以即空、即假、即中,我們能夠观察的即空,是成就一种出世的涅槃;從即假当中成就菩薩的莊严;從即中当中成就佛果的无上菩提。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個內涵所成就的差別功德。

癸二、別释 (分六:子一、明眼入即藏性。子二、明耳入即藏性。子三、明鼻入即藏性。子四、明舌入即藏性。子五、明身入即藏性。子六、明意入即藏性。)

一、明眼入即藏性。

眼根当中一种能夠見的功能,叫眼入;因為它能入於色塵之中,它能夠攝取色塵,為自己所受用。

迷真起妄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发勞相。

阿难!就在前面的目睛瞪发勞者。這地方是扣著前面五蘊当中色蘊的文而來。前面色蘊說依止清淨目,來观察清明之空,這時內心迥无所有。一個健康的人,他依止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虛空,突然間产生一种“瞪”的功能;“瞪”,眼睛專注不动,也就是說他突然間产生一种向外攀緣的心態,而产生專注不动的眼睛。這种專注的狀態久了以后,就产生疲勞之相,就看到整個晴朗的虛空出現了狂华。他本來是以清淨的眼睛观察晴朗的虛空,是沒有能所对立的,所謂的平等法界,這時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了能所,就产生一种能見的心法,跟所見狂华的外境。這時兼目與勞,目,指能見的眼入;勞,指的是虛空中的狂华。這种能所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种疲勞的相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当我們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時候,是沒有眼入可得,是沒有這种狂华可得的,那是一念妄动而有的。所以這個地方就讲到“一念不觉”而产生的三細。以下說明外境的刺激而产生六触。

妄相无体

托塵妄現  

因於明暗二种妄塵,发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前面讲三細,這地方讲六触。前面是一念的妄动,产生能見的心跟所見的境,這時心境产生交互的作用。古德說:這段经文讲到二种情況:一者、由境遷心,二者、由心起境。“由境遷心”:因為外境明暗虛妄的二种塵境,就遷动了我們明了的心,而引发六根見的功能,而居在於胜义眼根当中;“胜义眼根”基本上在本经当中它是色心的和合体,它产生的因緣是外境去遷动內心,色心的和合产生了“胜义眼根”。

吸此塵象,名為見性。

前面是讲由境遷心,這地方讲由心去取境。這時再依止能見的眼入,去吸攬外塵明暗的塵相,就产生能見的“見性”,眼入当中能見的功能就出現了。眼入見的功能是由境遷心,由心起境,心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見的功能其实離開明暗二种塵相,是沒有自体的,因為它是有境的牵动才有的,所以假設離開明暗二种相狀,它那种能見的功能也就不能存在。有外境才有內心,你把外境拿走了,這時它能見的心也消失了。

如是阿难!当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眼根它不是從明相暗相而來,也不是從胜义眼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出。非明暗來,指的是它不是它生;非於根出,指的是它不是自生;不於空生,不是无緣无故從虛空而生。是說明它非因緣生,簡单的說它是无生。這是地方是一個总相,把見的功能它生起的因緣作一個总标。以下是探討見的功能是從哪裡來。

非從塵來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应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应无見明。

假設它是它生,是從外境而生。說為什么你有見的功能呢?因為有明暗的刺激,所以從明暗而來。假設眼入是從明相而來,那当暗相現前的時候,你眼根見的功能就应該消失了;因為你從明相而來,当暗相現前的時候,你的明相也就消失了,明相消失了,你見的功能也应該消失才对啊!這時候你就看不到暗相,但事实上跟实際相反,我們是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所以從明相來不合道理。反之,假設眼入是從暗相而來,這也有問題,当明相現前的時候暗相消失,那你見的功能也隨暗相而消失,那你就应該見不到光明,這也不合道理。我們能見的心,是從外境而來,是從它生,這是不合道理。

非從根生  

 若從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見精本无自性。

(自生)若見的功能是你自己生起,你自己的胜义眼根,产生一個明了的功能這叫作見,那這個有問題,假設它是從自己胜义眼根而生,如此一來,你就不需要假借明相暗相的刺激。但事实上不然,我們離開外境,我們能分別的心也就不能活动,心境是缺一不可的。你說你自己可以生,那你自己可以生的話你就不需要外境,但事实上不然,当我們離開明暗二种相狀,我們能見的功能根本产生不了作用,所以自生是不合道理。所以能見的功能是沒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因緣生,所以自生也不对。

非從空出   

若於空出,前矚塵象,归当見根,又空自观,何關汝入?

(无因緣生)若你眼根見的功能是无緣无故是從虛空而生,這樣子讲,当你观看前面的塵相,观看完的時候,那你眼根見的功能应該回到虛空啊!因為你從虛空而來,你跟虛空假借的,那你看完事情以后,你這見的功能应該又回到虛空,当你回到虛空的時候,那你应該看得到虛空本身才对啊!你從虛空而來最后你又回到虛空,那你应該看得到虛空,其实是不合道理的。

又空自观,何關汝入。

虛空自己去观察外境,假設你說它真的可以看到虛空,那虛空自己看到自己虛空,那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那是虛空的事情嘛!但事实上,我們的眼入是跟自己的身心世界有关系的,所以從虛空而生是不合道理,所以无因緣生也不对。总而言之,見的功能它不是自生、不是它生,也不是无因緣生,那应該怎么說呢?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作用)眼入見的功能,只是我們過去的一個业力,隨順個人的业力所显現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你看有些人福報大他的眼睛特別好,看得特別远,特別清楚;你的福報比較差,你眼的功能看得就比較近,看得模模糊糊。這個不是從哪裡而生,就是业力的显現,业力消失了,你見的功能也就消失,它只是隨順业力所現的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你是一個人的业力,显現出人見的功能;你是一隻螞蟻,你就現出螞蟻見的功能;你是一個天人,你就显現天人見的功能,所以它只是一時的虛妄之相。前面的不自生、不它生、不因緣生,是讲它即空;眼入虛妄,是讲到它即假;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讲到它的体性,它当体即中,它是不变而隨緣,隨緣而不变,它当体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我們看经文它有六段,佛陀主要是发明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但是你可以感觉得到佛陀的重點在“即空”。你為什么攀緣?因為你認為它就是有实体。我們一個人為什么愿意向外攀緣?因為你認為那個是真实的東西。但是我們從佛陀的開示,我們看事情,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這是個严重的問題。释迦牟尼佛把事情分成三段:第一、你從什么地方來,第二、你從哪裡而去。第三、它的過程。我們一般人看事情看到它的過程,比方說有人赞嘆我們,有一個境來刺激我們,用一种美好順利的境,來刺激我們产生欢喜心;這時我們在欢喜心的過程当中产生執著,然后就亂动,迷惑取著的亂动,就開始造业。有人毀謗我,我們也是在毀謗的過程,在生起瞋心当中,产生迷惑取著亂动。

佛陀告訴我們說:你要去探討一下,你這欢喜心是…你從什么地方來?你說是它毀謗我、赞嘆我才有。不对!外境是一個色法,色法不能产生內心。你欢喜心結束了它又到哪裡呢?從本经当中我們要讀出佛陀的意思,我們怎么去观因緣所生法当体即空。這空观怎么观呢?每一部经都有它的善巧,本经的观法就是你观整個事情的頭尾就好,你不要它的過程,你從什么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古人說:「來无所從,去无所至。」我們要永远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它來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個: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從本來无一物而來,最后还是回归到空性;它只是在业力表現出來的時候,暫時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其实你把它參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它当体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它当体就是沒有離開我們的真如本性。你能夠把這观念參透了,你就知道,其实我們的生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因緣,不但是眼入如此,一切法都如此。

子二、明耳入即藏性。

耳入指的是我們在胜义耳根当中一种听聞的功能,它也是一种色心的和合体,叫作“耳入”。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声,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发勞相。

佛陀讲出一個譬喻,我們一個人“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為什么就有听聞的功能呢?阿难!譬如有一個健康的人,這一個人他无緣无故,突然間做出一個很奇怪的动作,他把他二個手掌的手指快速的塞住他耳朵的二個孔,耳朵裡面的空氣跟外面的空氣沒辦法交流,塞久了以后,耳朵裡面就产生一种疲勞的相狀,頭部就产生嗡嗡的声音出來。本來沒有声音,本來也沒有一個听的功能,但是你用手去塞住耳朵,塞久了,你就虛妄的出現一种嗡嗡的声音出來。這時能夠听到声音的耳根跟所听到嗡嗡的声音,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個疲勞的相狀,如此而已。

“迷真起妄”的意思,有二句話要記住:「真本无妄,因迷故有」。真心是沒有虛妄相,那為什么有呢?一念的迷惑而有。為什么有生死?本來沒有生死。本來沒有生死怎么會有生死?一念的妄心显現出來的。我們今天不是說已经有生死了,勞你硬生生把它消滅掉,不是這樣子!而是「法本來就无生」,這观念很重要,譬如說你懺悔业障,你說我真的有业障,你要是真的有业障你就真的懺不乾淨,是本來沒有业障,它只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一個因緣的作用而已。譬如說這個世間上真的可以听得到嗡嗡嗡的声音,那這個声音永远不會消失,你生命不能改变;它本來沒有,后來的因緣才有,這個東西可以改变。迷真起妄這個观念是很重要的:「真本无妄,因迷故有」。這在大乘佛法当中,返妄归真,在对治煩惱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法本不生」。

妄相无体

托塵妄現   

因於动靜二种妄塵,发聞居中,吸此塵像,名听聞性。此聞離彼动靜二塵,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聞,非动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這時候佛陀还是一樣問,你從什么地方來?你這听聞的功能是怎么來的?真如本性是本來无一物的,何处惹塵埃的,怎么我就产生一個耳朵能夠听呢?因於动靜二种妄塵,发聞居中。前面就是耳朵自己將它塞住了,听到嗡嗡嗡的声音。动靜這种声音,這二种虛妄的妄塵,就會引发我們听聞的一种明了的功能产生,由境而遷心。吸此塵像,名听聞性。而后由心再去取境,心境的和合,以听聞的功能來吸攬动靜二种的塵相,就产生了一個“耳入”。“耳入”就是一個胜义耳根,一個色心的和合体。此种听聞的功能,事实上離開动靜二种塵相,是毕竟沒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因緣所生法,当体即空的。

当知是聞,非动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如是的听聞功能它不是從动靜二相而來,也不是從胜义耳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生。這是总标,以下我們各別探討到底是從哪裡來?

非從塵來  

何以故?若從靜來,动即隨滅,应非聞动;若從动來,靜即隨滅,应无觉靜。

(它生,從动靜二相而产生听聞的功能為什么听聞的功能是毕竟无生呢?因為假設它從靜相而來,当动相出現的時候,那你這听聞的功能就隨靜相而消失,那你就应該听不到动相,這跟事实不符;從动相而來,当靜相显現的時候,你应該隨动相而消失,你就听不到靜相,也跟事实不符。所以我們這個听聞的功能說是它生,從外境所生,不合道理。我們一般人都喜欢讲“他生”,我為什么生氣?因為你刺激我。這不对!他不可能让你生氣,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是我們自己起顛倒、迷惑,然后創造自己的影像,我們自己去攀緣這個境相,然后依止這個境相自己來刺激自己,是我們自己刺激我們自己,他只是一個助緣而已。所以說听聞的功能是從它生,不对!

非從根生  

若從根生,必无动靜,如是聞体本无自性。

(自生)我自己生起,我自己從胜义耳根产生听聞的功能,這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你不假借外在动靜二相的牵动,你怎么听得到声音呢?聞体是緣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所以自生也不对。

非從空出  

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无因緣生)我為什么能夠听得到声音呢?是從虛空而生。從虛空而生,表示虛空就有听聞的功能,表示虛空已经不是虛空了,因為虛空是一個无情物,一個无情它能夠产生听的功能,那变成有情了,那這有情无情豈非体性产生混濫,所以這不合道理。又空自聞,何關汝入?即便虛空能夠听,那是虛空在听,跟你阿难尊者的耳入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從虛空而生是不合理的,无因緣生也不对。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听聞的功能,其实只是我們過去的一种善惡的业力,假借外在因緣的刺激,所表現出一种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体当体就是不变隨緣,隨緣不变,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本性。.這地方主要是要表達的观念是「相妄心真」。当我們看到外境的時候,业力所显現的外境都是暫時的,但是它背后的体,那個真如本性是真实的,那個“道”是真实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有,空性本体的真如是真实的。

淨土宗有一位大德叫夏蓮居老居士,他临終的時候讲一個偈頌說:「生本无可戀,死亦奚足厭,本來无生死,生死由心現。」前面二句是事相的观察,他說「生本无可戀,死亦何須厭」。生命本來就沒有什么好貪戀,人生只是在酬償业力,我們來到這一生只是來还債而已,沒什么好貪戀的,死亡就代表往生,所以对死亡也不要太厭惡,他這個地方代表了厭離娑婆,欣求極乐的心態。這是一种事相的观察。但是從本经比較相应的就是后面這一段,理体观察:「本來无生死,生死由心現。」要參到這一點就不容易,我們一般的淨土宗都是參到娑婆世界是苦、極乐世界是乐這种事相的观察。但是夏老居士他說:本來沒有生死。生死從哪裡來呢?是我們一念的心性一念的妄动而來,当我們的妄动消失了,生死就消失了。

譬如你作夢,你夢到很多人很多事,這夢境哪裡來?是從你作夢的夢心而來,你醒過來這夢心就沒有了。你不能說作夢是完全沒有,也不能,它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也不能說它真实有,它要真实有你就永远醒不過來了,說這夢境是真实的,你一輩子醒不過來。但是你在夢境当中你吃什么東西,別人对你怎么樣,你还产生一個真实的感受,有苦乐的感受。所以這夢境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人生亦復如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你才有辦法用功。

這段是讲到耳入它的功能是业力的显現,它的本質是即空、即假、即中,当下就是真如本性的全体大用。

子三、明鼻入即藏性。胜义鼻根当中一种嗅觉的功能,我們把這种功能打開以后,它背后的体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迷真起妄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触,因触分別通塞虛实,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发勞相。

佛陀先讲出一個譬喻說:一個正常健康的人,但他突然間无緣无故的很快的去畜(往內吸氣),很快的往自己的鼻根吸氣,吸久了以后就产生疲勞的相狀。什么相狀呢?因為快速的吸氣,那鼻根当中就能夠嗅聞到一种寒冷的感触。寒冷的感触是一個外境,依止寒冷感触就产生了通塞虛实差別的相狀。“通”当我們的鼻子是暢通的時候,它是屬於虛,当我們的鼻子是阻塞的時候,它是屬於“实”,乃至輾转的作用,就有所謂的香氣跟臭氣的差別。我們的鼻子因為快速的吸氣,就會有虛妄的外境产生,這時我們能嗅的鼻根,跟所嗅的這种通塞虛实,乃至於香臭之氣,都是菩提心中一念的妄动,产生的見相二分而已,“迷真起妄”。

古人把“迷真起妄”讲出一個譬喻說:虛空当中的浮雲,浮雲也是无自性的,但是風一吹,這浮雲变成一隻馬,風再吹就变成一個人,再吹這個人有转成兔子…。整個虛空就是我們一念的真如本性,風就是我們的业力,由业力的吹动,而产生不同的果報,現成人,現成兔子,現成馬…這個就是我們的“迷真起妄”,无明的風一吹,就有各式各樣的相貌出現,是這個意思。当然虛空是沒有浮雲,虛空也沒有風的,那是一念的妄动而有的。

妄相无体

托塵妄現   

因餘通塞二种妄塵,发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毕竟无体。当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总标)因為有通塞二种虛妄塵境的牵动,就引发了嗅觉的功能,在胜义的鼻根当中,因境牵心,依止鼻根嗅的功能再去吸攬前面通塞二种相狀,色心的和合就产生了“鼻入”,就正式产生了胜义鼻根。此嗅聞的功能,其实離開前面的通塞二种塵境是毕竟无体的,譬如風吹浮雲才产生一個馬的相狀,假設沒有風這馬就沒有了,所以離開外境這一念明了的心也就沒有自体了。這個地方指的是生滅心、攀緣心,真实的心它是不需要外境的。当知這嗅聞的功能,它不是從通塞二相而來,也不是從胜义鼻根而出,也不是從虛空而生。

非從塵來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无聞,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它生)說是從暢通的相狀而來,当我們阻塞的時候,我們聞的功能也就隨順通塞、暢通的因緣而消失了,那我們怎么能夠去嗅聞阻塞之相?若從阻塞而來,当我們暢通相現前的時候,那我們嗅聞的功能也隨阻塞而消失,那我們怎么能夠去感受得到香臭的种种感觉呢?這道理是說嗅聞的功能不是它生。

 非從根生 

若從根生,必无通塞,如是聞机本无自性。

(自生)若是從胜义鼻根自己生,但事实上,我們離開外境的通塞二相,我們的嗅聞功能是能发揮出來的,所以這嗅聞的功能是沒有自性的,它是假借外境而有,所以自生也不对。

非從空出  

若從空出,是聞自当迴齅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非因緣生)說是從虛空而生,嗅聞的功能從虛空而生,它從虛空從外面而生,那么它就可以回過頭去嗅聞你的鼻根,去嗅聞一切的法,何必要假借胜义根?所以這是不合道理的。虛空自己产生嗅聞的功能,跟你阿难尊者的鼻入有什么关系呢?无因緣生也不对。

結妄归真   

是故当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鼻子的功能,它只是循业产生的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質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只要能夠觉悟,它当体就是真如,你要迷惑顛倒那它就是生死业力。意思是說每一法沒有絕对的好,也沒有絕对的壞,你要是对它的相狀产生迷惑顛倒那你就造业,你要觉悟的当下就是真如本性,這就看我們自己的观照力。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