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48:我們有很多的妄想,其中一個強大勢力的就是你的來生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09)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48

楞严经要义48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讲义102面

辛二、雙破觉非明與不明

這一段是佛陀回答富樓那尊者的第一個問題。那么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就是「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在二乘人的思想当中,清淨本然是我們一個真实的体性,山河大地是一個生滅的有為之相。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知道,二乘人的想法是認為清淨的東西不能有相狀,相狀也不能有清淨,認為真妄是互相对立的,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佛陀对這問題以簡单的四個字來回答說。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一言以蔽之,就是「迷真起妄」。不過就是一念迷情的妄动,而产生了很多的虛妄相出來。整個修行当中,无量的法門其实在对治的,就是我們心中的一念迷情,真正的關鍵在這個地方。佛陀必須將迷真起妄的观念詳細的說明。這一科就是說明我們真觉的佛性,是非明而且是非不明。

雙徵

佛言:「汝称觉明,為復性明,称名為觉?為觉不明,称為明觉?」

佛陀先按定我們的本性叫「觉明」,觉性中有光明,光明中有觉性,是觉明不二的。在“觉明不二”当中佛陀提出二個問題,來問富樓那尊者。佛陀說:為復性明,称名為觉?在你看來,這真觉的佛性,是本來就具足般若的光明智慧,才称名為觉;身為一個觉性,它本來就具足光明的智慧?為觉不明,称為明觉?还是說我們真觉的佛性是本來沒有智慧光明,必須假借外來的修学,才能夠产生智慧的光明,這樣子的智慧光明,去照了這個觉性,這個觉性才能称為觉性。也就是說身為一個觉性,到底它本來就具足光明,还是這個觉性本來沒有光明,必須假借外面光明的照射,它才有光明?佛陀提出這二個問題,請富樓那尊者來加以回答。

墮妄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觉者,則无所明。」

富樓那言:「真觉的体性,基本上是不具足般若光明的,它只是一個觉性,也就是說它本身是沒有具足光明智慧的,它只是一個觉性,它沒有具足光明智慧。」從這一段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富樓那尊者心中所想的是認為,在真觉的觉性当中,必須另外有一种光明的智慧,來照了觉性,觉性才能夠产生這种光明。也就是說,觉性本身是沒有光明的,必須假借外來的光明來照射。這是富樓那尊者的回答。佛陀对這個回答加以否定

雙破

佛言:「若无所明,則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陀說:「若无所明,則无明觉。正如你所說的,假若真觉之性是不具足光明的,那就成為无明所相应的觉性。觉性沒有光明,那這個觉性就是无明的觉性。有所非觉。如果在觉性之中,一定要有一個有所明的智慧來加上去,那這個觉性就不是真实的觉性。无所非明。若觉性本身不具足光明智慧,那這觉性就不能称為觉明,而成為一种无明,這個觉性就变成一個不觉,变成一种无明。而此沒有光明智慧的无明,它絕对不是我們真觉佛性這种湛然光明的体性。」佛陀的回答等於否定了富樓那尊者的观念。

補充說明:我們在修学的過程当中,当然有所謂的对治,有所謂的安住。從对治的角度,大乘佛法的差別不大,基本上就是“空假中”三观。但是安住的問題卻是非常的不同,比方說《唯識学》,《唯識学》讲到生命的根源,說這生命是從哪裡來呢?你從什么地方來,它一直追究,到最后找到阿賴耶識,一個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阿賴耶識它內心有很多很多的种子,由种子的薰习就产生了根身器界,你前生有這樣的业力,所以变現這樣的身心世界出來。從大乘「圓教」的思想,是不同意我們從阿賴耶識中來,他認為阿賴耶識是第二义諦,不是第一义諦,它是一念的妄动以后才有的。所以阿賴耶識在破壞以后,显出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真如本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蕅益大師在讲《唯識学》時候他說:《唯識学》的修学法門非常的好,但是有一個缺點。什么缺點?說這隻龍畫得很漂亮,頭部也很漂亮,腳也很漂亮,身体也很漂亮,缺乏眼睛。說学《唯識》就像龍沒有眼睛一樣,不知道要會归到哪裡去,因為你不能夠說,破妄以后會归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個无明的根本,真妄和合,它是一個清淨的本性跟无明妄想的結合,你云何应住呢?你敢住在阿賴耶識嗎?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本。《唯識学》是很矛盾的,它依止阿賴耶識為住,最后还有把阿賴耶識給破掉。在〔天台宗〕的思想是認為,我們一開始就要安住在真如本性。当然我們不能忽略了《唯識学》,因為《唯識学》它很多的对治法門(相宗),它安立很多的相狀,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清淨相?让我們能夠分別善惡,分別染淨。所以蕅益大師認為說,從对治的角度,從治病的角度,我們要取法於《唯識学》;但是從根本的依止,要依止大乘圓教的「現前一念心性」。所以安住跟对治是不一樣的。

過去有一個醫学的杂誌它讲出一個公案:有一個媽媽帶一個小孩子,這小孩子上学的時候,這媽媽就提醒這小孩子說:小华,你要注意,你天生肝臟就不好,你不要玩得太過火。她每次給他的名言就是「你天生就是肝臟不好。」我們知道名言會产生思想,思想久了以后會产生一個相对的執著,所以他認為他的肝臟就是不好,我天生肝臟就不好。所以那醫生就觉得很奇怪,我開了很多肝臟的藥吃了半天都沒改善。后來這醫生就找他媽媽,問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就,哦!原來妳每次都給他一個暗示:你天生肝臟就不好。你這個人业障深重,所以你不要老是讲业障深重,你讲业障深重到最后你一定是业障深重。后來他媽媽就換了一個口氣說:小华,不錯哦!你的身体本來是很健康的,你肝臟不好是暫時的,已经改善很多了。小华他就很有信心了,結果這藥一吃了以后,結果产生一定的对治的效果。

所以你看在懺悔法門〔天台宗〕讲懺悔,它是從事相的懺悔,我們思惟我們真的造了罪业,我們一念心造了一些罪业。但是它最后一定要入无生观,观想我們這一念心是本自清淨,本來无一物,是何处惹塵埃。所以天台智者大師警告修行人,說你不要老是認為你业障深重,你一天到晚認為你业障深重,你的結果只有一個,你真的业障深重,因為你執著它。理事要圓融,在理体上,我們入根本观的時候,我們要观察,我們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在因緣上我們也是一樣,要面对断惡修善。

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信心,說你受菩薩戒,你是怎么得菩薩戒体?你說我要行菩薩道,你要行菩薩道就能得戒体啊!沒有那么容易,那是一時的衝动,那不叫戒体。“戒体”來至於一种智慧观照,你能夠「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別」。雖然我現在业障深重,但是那個是如夢如幻的,当我把如夢如幻生滅的假相剝開以后,我看到我這一念清淨的真实体性,跟十方諸佛是沒有差別的。從這樣的一种称性起修,发起了四弘誓愿,「众生无邊誓愿度,煩惱无盡誓愿断,法門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我們讲「煩惱无盡誓愿断」的時候,那是怎么发起的?那是因為煩惱无自性,所以我們才敢說,煩惱无盡誓愿断,那只不過是一念的迷情。你說你剛剛做夢的時候,明明有夢到某某人做什么事情,那只是一念的夢心变現出來,你在做夢的夢心,所以你醒來的時候,覓之了不可得。

在整個修学過程当中,「迷真起妄」,真本來是沒有妄,是因迷故有,就只是一念的迷情而已。我們本來是健康的,怎么有病呢?那是后來才有的,那是因緣所生才有的。這個观念是非常的重要,這個是大乘的信心。所以佛陀在這個地方,先按定二乘人的執著。二乘人是認為我們心中,是本來就有病的,再慢慢的对治,這個观念不对。我們应該認為我們本來是沒有病,這個病是虛妄的,用虛妄的藥來对治虛妄的病,這就是所謂「迷真起妄」的观念。這一段是一個总說,一個簡单的說明。

庚二、別明迷悟

這地方是詳細的說明,我們是怎么樣产生迷,佛陀是怎么樣的悟,而产生差別的作用;將迷悟的差別相,詳細的說出來。(分二: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

說明九法界的众生,為什么就是迷真起妄呢?它的虛妄性,山河大地、身心世界是怎么产生的? (分三:壬一、明所起妄因。壬二、明所感妄果。壬三、結果归因)   先說明虛妄之因,再讲它所感虛妄之果,最后將因果做一個會归。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

先說明我們产生九法界的因果,主要的最初的原因在哪裡。這一段的经文把整個九法界,說是清淨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的整個過程,把它做詳細的說明。這個地方是由細而麤。

迷真起妄    

性觉必明,妄為明觉。

身為一個性觉,我們众生本具的觉性,本來就具足光明,但是我們凡夫就是多事,沒事找事,就产生一個“必明”。我們在這觉性当中,我們又強加了一個要去明了的智慧出來,一個顛倒的智慧。這個智慧,在佛陀說是一种攀緣心,我們总是觉得安住在清淨心好像是不快乐的,应該要去向外攀緣才能夠成就快乐,我們产生一個錯誤的認知,所以产生一個“必明”,我們強加了一個无明的力量,在這個觉性当中。這就是所謂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动,所以就使令這一种觉性变成一种虛妄的“明觉”,就是“觉”当中強加一個“明”在上面,就整個变成一個“不觉了”。本來是一個觉,但是強加一個无明,而产生了不觉。這個一念不觉其实是很細的,古德說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細六麤之前,這是很早很早的一個顛倒的妄动而已。

能所对立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非所明,因明所立”這是在三細当中的第一個細相出現。事实上众生本具的觉性,它本來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我們一念妄动以后,強加一個明了的功能在這觉性上,而产生一個“所”,這個“所”就是三細的第一細叫“无明业相”。转本觉的理性而成為无明的业相,也就是說這時候已经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個個体生命的開始。我們的生命為什么會有所差別?為什么你長得跟我不一樣,我長得跟你不一樣?那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從一個平等的法界当中,創造一個有情生命的開始,就是阿賴耶識。而這阿賴耶識是怎么來的呢?“觉非所明,因明所立”当我們无明妄动以后,就把整個觉性转成一個无明业相,這個是阿賴耶識的開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明了的无明业相产生以后,就产生一個能明了的“能”,這個“能”就是能見相,也是三細的第二個。既然产生一個所明了不觉的体性,就會产生一個能明了的一個功能,转本有的智光,而变成能見相。有所就有能,這個都还是在第八識。

众生相续  

无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发明,因此復立,无同无異。

“无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這地方是讲到三細的第三相是境界相,就是整個世界产生。在整個真如本性当中,本來是沒有所謂的“同”,也沒有所謂的“異”。但是我們前面因為有“能、所”的对立产生相互作用,就产生一個異相出來,這個“異相”就是我們說的依報的世界产生。山河大地当然是有差異,像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頭也不同。“異彼所異,因異立同”第一個“異”当动詞,是不同的意思;第四個“異”当名詞,不同於這些差異相,又产生一個同相。既然有異相就有同相,這個“同相”是虛空。你的世界要以什么而住呢?当然以虛空而住。到這個地方等於是,因為前面能所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虛空,而产生了世界,在有情众生的依報的环境就产生。

“同異发明,因此復立,无同无異”這個讲到正報的身心世界。虛空的同相跟世界的異相,會产生一种相互的作用,在相互的发明当中,就創造一個无同无異的一個众生相出來。众生為什么說无同无異呢?因為众生是「相妄性真」。你看相狀個個不同,但是他的佛性個個卻相同,你也不說它是同,你也不能說它是異,无同无異就是众生相世界。我們常說先有雞蛋还是先有雞?其实我們的生命開始是先有依報的环境,先有山河大地,然后再有有情众生。它這一段是這個意思,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众生跟世界二個開始作用,才有所謂的因果的問題。

业果相续   

如是扰亂,相待生勞,勞久发塵,自相渾浊,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如是扰亂,相待生勞”前面整個世界众生的产生都还是第八識,到了這一段“如是扰亂,相待生勞”第七意識的作用。“扰亂”怎么說呢?前面的依報的世界还有正報的众生,众生開始看到了依報环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個依報的环境,想把它占為己有。這時候就产生一個“扰”,扰动的意思就是一种思慮,也就是我們說的「恆審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識的产生,開始去思量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這地方的“扰”主要是第七意識)。

勞久发塵,自相渾浊,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第六意識产生,前面是偏重法執,這地方我執产生。“勞久”思慮产生久的以后,产生一個“塵”,這個“塵”指的是第六意識的一种執取相。我們在看到了很多的樹,樹上有很多的蘋果,就对這個相狀产生了執取,有執取就产生了愛取煩惱。勞久发塵,這個“塵”是一种具生的我執煩惱,是微細的;自相渾浊”是一個分別起的煩惱,是麤的。自相渾浊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渾浊”是五蘊身心。執取相有二种,一种是任運生起的,第二個要假借名言,我要去思考才會产生。“自相渾浊”是一种分別的煩惱,它不是具生的;就是我們对於五蘊身心的种种的分別,而捏造一個自我的相狀出來,這是分別的我執。“勞久发塵”這個“塵”是具生的我執,是比較微細的。由第六意識产生以后,产生了愛取的執著,就产生了种种塵勞煩惱;塵勞就是煩惱,因為它是染污的叫灰塵,因為它是躁动的叫做勞。有煩惱当然就产生了业力,产生果報,产生因果的循环。

我們這樣子讲,你從什么地方來?這個答案有二個:一個是「迷真起妄」,剛開始是一個真如本性的一念迷情妄动,而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众生。創造出來以后這個相狀,又怎么产生相续呢?那就是「執妄為真」,在妄当中又产生第六意識的愛取,第六意識的愛取,第七意識的執著,产生很多的业力,使令众生世界又能夠相续。相续是业力产生的,而剛開始生起的第一個相狀是一念妄动,所以「迷真起妄」产生我們生命的第一個相狀。第二、「執妄為真」使令這個相狀輾转的相续下去,又产生了业力。這地方的观念是,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其实就在我們的一念心所变現出來的。比方說我們讲到一個小故事:老和尚心中的妄想。

清朝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实居士,這個居士從小就很聰明,悟性很高,他看什么書一看就懂,而且福報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歲的時候去參加一個考試,考完試的時候是住在他親戚家,考完試的時候觉得身体不舒服,也不吃飯,后來病情就愈转愈严重,他就跟他親戚說,你拿筆跟紙來,我要寫我的遺書,寫給我父親。他說:父親!我的生命即將要結束,你不要傷心,其实我跟你只有十六年的因緣。其实我前生是淨山寺的一個老和尚,我身為一個老和尚,我出家以后,修学數十年,幾乎成就大道。我做老和尚的時候,拿著念珠在外面经行的時候,我看到了二件事情才心动:第一個、少年登科者,年輕人考上狀元,功名成就以后,敲鑼打鼓到寺廟來还愿的時候,我啊!“仁者心动”,产生羨慕之心,這個妄想沒有对治掉。第二個、我看到那個大富人家坐的那种美好的車子,有很多的眷屬來山上祈福的時候,看到大富人家我也心动。這二個心动的关系,我必須為我這二個妄想的心动酬償我的业力,所以做你的兒子。他說他死了以后,还要投胎一次,他這一生做功名掌握權力,下一生要償还下一個妄想,來做一個大富人家。

所以我們常說,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們不要讲那么远,說從真如本性來,這樣太远。其实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是從你前生的妄想而來。所以你現在的妄想,当然我們有很多的妄想,其中一個強大勢力的就是你的來生。《楞严经》一再的告訴我們,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創造出來。所以我從什么地方來?我從我前生的其中一個妄想而來。《淨土宗》說修行一定要对治煩惱。因為老和尚你看他的戒定慧的善根很強,但是他二個妄想沒有对治,还好只有十六年,這個妄想打得不是很重。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性觉必明,妄為明觉」,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众生世界相互作用产生了因果,然后产生生命的相续。這是所謂的迷真起妄,這個是讲到妄因。

壬二、明所感妄果。(分二:癸一、牒上略明二相。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一、牒上略明二相。

牒示前面的经文而略明,众生世界二种的相狀。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无同異,真有為法。

“起”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心中那种动盪的相貌叫做“起”。因為我們有动盪,所以产生世界的差別相,但是我們有時候也會保持寂靜,也不是一天到晚动,寂靜的部分就变成了虛空,广大的虛空。我們靜態的部分变成虛空,动態的部分变成世界,虛空是一种同相,世界是一种異相。到這個地方是說明了,有情众生依報世界的产生。彼无同異,真有為法。无同无異是世界跟虛空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众生相,众生的五蘊身心。前面的世界乃至於众生,都是有為諸法,众生是生老病死,世界是生滅遷流,都是有為之相。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

這二种相,众生世界就會产生造业,因為愛取,你要這個蘋果,他也要這個蘋果,這就會有問題,會有很多煩惱出來,煩惱就會产生业力,业力就會使令整個生命相续下去。广泛的显示世界众生的业果,三种有為相的相续。這当中有三段:(分三:子一、明世界相续。子二、明众生相续。子三、明业果相续。)    

子一、明世界相续。

生成四大    前面是讲到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世界,這以下讲世界它生起的過程,先有四大。

風大    觉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觉”是众生本具的觉性,“明”是我們心中的光明。觉中又产生了明(觉明是正確的,明觉是不对的),觉性中本具的光明,本來是对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变成了空昧,就把觉性当中的真空转成一個晦昧的一個頑空。然后相待成搖,明跟晦昧的頑空二個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种搖动之相,而這搖动之相正是風大形成的。在整個地水火風当中,先有風大來執持整個世界。如我們的地球,外面是一個大氣層把它攝持住,這個就是空大。一念的搖动产生了風大。

地大   因空生搖,堅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国土。

「因空生搖」是承接前面的经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搖」把它做一個总結。因為頑空跟我們心中无明的作用而产生搖动這是風大。搖动以后,无明的這個“明”跟“所明”的這個頑空,无明一定要去发明頑空,发明久了以后就产生一种堅固的“妄明”,堅明立碍。就是這個明一定要去观察這個頑空,观察久了以后无明就变得更加的堅固,而這堅固相正是地大的产生。所以說「彼金宝者,明觉立堅」,金宝就是地大的代表,就是金剛石,整個地大的精华。為什么世界上會有金剛石,會有這种地大的石頭出來呢?就是「明觉立堅」,一念的无明心中,這個“明”需要去观察頑空而产生妄觉,才有這所謂的金剛石,所以這堅固的金輪來保持国土。地大是從風大而來,是先有搖动,搖动久了以后,我們产一种堅固的对立,這個堅固相正是地大。

火大   堅觉宝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变化性。

一念堅固的地大,而产生一种金剛宝石,「堅觉宝成」是銜接前面的地大。「搖明風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产生了風,那么「風金相摩」。前面風大的搖动跟地大的堅固,風去吹金,二個互相摩擦,就产生一种熱性的火光。這個火光為什么叫变化性呢?因為火能夠生成万物,它也能夠毀滅万物。你看泥土要沒有春天的溫度,沒辦法生長万物;你看,春天百花開,為什么?因為春天帶來泥土的溫度,所以火能夠生長万物,但是火一燒的時候也可將万物毀滅,所以它是变化的。也就是說整個火大,是風大跟地大的互相摩擦而有的。

水大   宝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宝”指的是前面的地大金剛宝。金剛宝的表面是充滿了光明的,而产生很多光滑的潤相,這樣的潤相跟火光相接触的時候,因為火本身它是上蒸的,金剛宝遇到火光的燃燒就产生了水,火燒金产生水,就有濕潤的水含攝十方世界。為什么這世間上有地水火風呢?說穿了,还是我們一念心变現出來的,我們一念心的搖动相产生了風大,搖动以后产生堅固的執著,這個堅固的執著就是地大。風金二個互相摩擦,产生火大,火去燃燒金产生水大。地水火風还是一念心变現出來。

有一個小故事讲到小鳥的故事。在喜馬拉雅山有一個老修行者很有智慧,每一個人跟他請示問題,他都能夠給他一個非常圓滿的答案。有一個年輕人他就不服氣,出一個难題,他手上握了一隻小鳥,就請問這個老和尚,他說:請問老和尚,這隻鳥是死的还是活的?因為你說牠是活的,我用食指一掐牠就死掉,你說牠是死的,我一打開,這隻鳥就展翅飛翔,所以你怎么答都不对,你說牠是死的是活的,這隻鳥握在我手上,請你回答牠是死的还活的?老和尚就說:這隻鳥的生死,在你一念之間,你要牠活牠就活,要牠死就死。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法的生,一切法的消滅,其实就是我們一念之間。整個地水火風,整個身心世界,就是我們一念心創造出來的。

我們這樣子讲比較現实一點,一念的妄动這是很严重的問題,但是從現实的角度,你不能让你的心不动,你做不到,因為你已经动,這個剎車剎不住。所以你看小乘人就是你要动,我就把你断掉,其实這不是很好的方法。大乘佛法是好,你要动那我疏導你,引導你往好的地方动,憶佛念佛,布施持戒;大乘佛法在对妄动的思想是「转識成智」。我們沒辦法让无始的妄动停下來,你說我要硬壓的,所以你看有些禪宗的人在打坐的時候,坐到最后吐血,強壓嘛!我們已动了无量劫,动成這樣子,你壓得住?你的修行短短幾十年,它动了无量的生命。所以我們讲「理可頓悟,事要漸修」,它這個是強大的勢力,我們只能夠引導它,不能叫它不要动,這是不可能,你做不到。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這一动,就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那沒关系,我們引導它往好的地方动,往念佛的地方动,往善良的方向动,那我們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大乘佛法不叫断煩惱,不能這樣讲,叫转煩惱。為什么叫转煩惱?因為「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妄色身即法身」,煩惱本性是迷真起妄,它是真实的,迷惑了变成煩惱。所以我們大乘佛法不讲断煩惱,讲断煩惱那是小乘讲断煩惱,我們是“转”,把這個念頭转到另外一個方向去,我們转到一個自利利他的一個理想目标去,转到往生淨土的地方去,用疏導的方式,不是断滅的方式。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楞严经要义34: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要产生观照力,积集善业不叫做修行

楞严经要义35: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楞严经要义36:当你把福報享盡時吃什么東西都沒有滋味了,這個滋味是從业力而來

楞严经要义37: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為你的感觉受過去业力的影響

楞严经要义38:如果把生命当做你每一個成佛之道的過程,那你就會无所畏懼

楞严经要义39:障碍現前的時候記住不要亂动!煩惱障跟业障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

楞严经要义40:說一個東西它到底是毒藥还是良藥,其实是你的思考模式決定

楞严经要义41:這一念心有它的軌則,你越自私就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福報越大

楞严经要义42:你的思考模式不改变,你业力就不能改变,你的生命也不會改变

楞严经要义43:世事是很妙的,你越追求它越消失,不追求它時它反過來追求你

楞严经要义44:佛法不是破相,是破執著,相破了以后你还是要借假修真

楞严经要义45:一個人的心態永远決定你的狀態,心態不同会影響你的行為

楞严经要义46:法門是由心來推动,沒有那一念心,法門是产生不了滅惡生善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47:二乘人对心性隨緣不变之体是認同,但对不变隨緣之用产生疑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