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42:你的思考模式不改变,你业力就不能改变,你的生命也不會改变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31)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42

楞严经要义42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89面

壬二、显理性 

這一科讲到明藏性即水大性,前一科是先破妄執,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凡夫的心都是心外求法,而心外求法的結果,會产生二种情況:第一個我們認為一切法是因緣生,外在的因緣創造了宇宙間的諸法,或者說是自然而有,宇宙間是沒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它是自然而生也自然而滅。所以我們向外攀緣的結果就只有二個,一個諸法因緣生,第二個是自然而有,這二個最大的錯誤都是沒有把生命的根源找到。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痛苦永远不能消失,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痛苦的根源在哪裡,所以佛陀必須先破妄執。說一切法因緣生,是四大和合产生种种的变化,身為一個和合的東西,它每一個東西都应該有一個能生的自体才对啊!但事实上這個水,它也不是從月亮而生,也不從水精珠而生,那構成和合的自体都不能生,合起來怎能夠生呢?所以這不合道理的。我們应該只是說,假借月亮跟水精珠的和合,把水显現出來,不能夠說把它生出來,因為它本來就无生,它只是因緣的显現,是這個意思。破妄以后接下來要显真,開显真实的理性。這水是從什么而來的呢?

性体圓融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水大之体性,是從哪裡來) 阿难!你尚且不知道,這水大的体性是我們的一念心性当中本來具足。怎么說呢?從二個角度來說:「性水真空」,心性中的水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种空如來藏,雖然空,但「性中真水」,在真空的心性当中,又具足十法界染淨的水大之性,有不空如來藏。我們這一念心雖然是真空,但是又具足了十法界的水大之性,雖然具足水大之性,可也本是真空。這是讲到“性具”的思想,“性具”是建立在无生的基礎之下而安立的。

(性体) 「清淨本然」水大之相是離一切相的,為什么要離一切相呢?因為水不能有固定的形相。你說它一定是像海浪一樣的波濤洶湧,若它固定了,波濤洶湧這水就不能产生平靜的相狀,所以水有无量相,有无量相所以我們只好說它是離一切相,它沒有固定的相狀,但它可又是「周徧法界」,你看天堂也有水,地獄的众生他也有他熱惱的水,各式各樣的水都有,周徧十法界。它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地方讲出水大之性,是心性本具、是清淨本然、是周徧法界的。

相用個別   

隨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執珠,一处水出,徧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宁有方所?循业发現。

(水大之用)水到底是什么因緣显現?有三個因緣:第一、我們心性的迷悟,你对事情的看法迷悟的淺深;第二、你产生什么樣的一個染淨正反二面的思想;第三、你創造一個什么樣的善惡业力而显現出來。也就是說,众生隨在一处來執持水精珠,就有一处水显現出來;若众生在整個法界当中來執持水精珠,那么整個法界就显現出水出來。既然能夠徧滿整個法界流出水來,那這個水怎么有固定的处所呢?它完全只是我們的心量跟业力的显現而已,你哪一個地方有业力,那一個地方就显現,天堂有這樣的业力就在天堂显現,你到地獄去就由地獄显現,它沒有固定的方所,完全是由业力決定的。

壬三、斥迷惑

世間无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无实义!

当我們今天去找水大的性相的時候,你向外攀緣的時候,缺乏迴光返照的圓頓止观的時候,那我們就會認為是因緣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都是向外攀緣的分別心的計度,而這樣的結果,只有言說的相狀,你都找不到它真实的义理。水從哪裡來?主要的就是你的思想,我們說业力,其实這是很粗糙的,就是你的一個思考模式而創造了你的生命。所以你最初的靈动就是「隨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的心量,你的智慧的判断力,然后影響你整個生命的現狀,我們讲「心境決定处境」。

師父要讲一隻小蜘蛛的故事:有三個朋友在花園中散步,看到一個房子,這房子的牆角下有一隻小蜘蛛,這隻蜘蛛因為肚子餓要去吃東西,就由牆角要往屋頂上爬,爬到中間的時候,有一片潮濕的牆壁,所以牠爬到那個地方就掉下來,每次爬到潮濕的地方就掉下來,蜘蛛又往上爬,一次一次的周而復始。這三個人看到這蜘蛛的相貌,想到個人的生命,就迴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人他的心跟境接触的時候,他深深的嘆一口氣,唉呀!這個蜘蛛就跟我一樣,一生充滿了挫敗,你看前面牆角的潮濕是如此的明显,一生当中勞碌无功,我空有无量的才华,能力與精神体力,但是被挫敗所障碍。所以他看到了這件事情产生了自暴自棄,反正努力沒用,你蜘蛛再怎么爬你也爬不過去,你倒不如放棄,反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失敗,所以我只好選擇自暴自棄。這种人一輩子沒有希望,來生也是沒有希望,因為你的思考模式「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你有這种思考模式,你這种人大概在世間上,上等、中等、下等都是屬於下等人,一輩子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就是這樣子。因為你思考模式不能改变,你业力不能改变,你生命的显現就不能改变。們要知道一观念,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很公平的,你給它什么訊息,它就怎么显現,心境決定处境。

第二种人,他看到這隻蜘蛛,他得到一個啟示,這個蜘蛛跟我一樣,生命中充滿了挫折,但是其实這牆壁的潮濕只有中間這一塊,牠要转個彎的話就過去,你不一定要直走,要從這邊走,其它的路可以走,退一步海闊天空,什么事不一定要硬著幹。所以他從蜘蛛的挫折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原來人生是可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選擇往東往西,可以善巧方便來面对我們生命的逆境。所以他從逆境当中看到了转机。很多事情不要直來直往,等待時節因緣是很重要的,這是第二种人,這种人大概是中等人,他慢慢有一些方法,來处理生命的逆境。

第三种人是高等人,他看到這蜘蛛以后,他迴光返照。他說身為一隻蜘蛛,尚且不屈不撓,我今天貴為人身,我有多大的潛能沒有发揮出來,人定胜天,我有无量无邊的潛能,只要我不放棄,這些逆境是算不了什么。他能夠從外境找到內心中的潛能,上等人,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愿意改变,我的內心改变,外境就改变,「心境決定处境」。

所以我們看到同樣一個蜘蛛,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了逆境,三個人解讀不同。第一种人把逆境是当作是生命的挫敗,而自暴自棄,這种人一輩子跟失敗是畫等號的,他那個「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的业」,那個生命体不會太美好。第二种人是從挫敗逆境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它開始去化解問題。当然他还是被动,但他能夠從被动当中去处理障碍。第三种是化被动為主动,從生命的潛能來化解逆境。所以我們要知道,其实你今天的生命現象,我們不要說是從业力而來,這樣讲是很粗,就是你的思想。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你看到事情,你要经常注意你是怎么想的這很重要,影響到你的來生。生命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你有什么想法,你來生就會現出什么相貌出來。

《楞严经》讲得很清楚「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你有什么心態你就有什么生命。所以我們為什么要讀聖賢書?就是学习聖人的思想,你要他的思想,你就會产生他的行為,你未來就會产生他生命的現象。我們這一念心很公平,你怎么去薰习它,它就怎么显現出來你的思考模式不改变,你的生命不會改变,因為它是根本。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了解這個道理,什么叫「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我們要不断的学习聖賢之書,明白聖賢之道,提升自己的見地,你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

在我們一念心性当中,当下具足風大之性,風大之性是我們心性本具,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显現出來。一個是理具,一個是事造;性是理具,相是事造。不管理具,不管事造,都不離開我們一念心性当中,這才是生命的真相。(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壬一、破妄執。破除凡夫外道的和合跟不和合的二种妄執。

总标風性   

阿难!風性无体,动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風大之体)阿难!風大是沒有真实不变的体性。怎么說呢?因為它动靜不常,風有時候动態的吹來吹去,有時候是靜態的就沒有吹了,所以它沒有一定的常態,有時候动,有時候靜,动靜不決定。這是風大的体相,而風大的相用要假借因緣而显現。什么因緣呢?比方說,阿难!你平常有時候整理穿著衣服,而入於僧团的大众当中,去做早晚功課,你穿僧伽梨(三衣当中的大衣,一般是九條的,最多到二十五條,假設是九條衣)。你穿大衣在大众当中做功課的時候,当拜佛拜下去的時候這衣角會震动,衣角震动就會产生風去触动旁邊的人,旁邊的人就會有感觉微風吹拂他的臉面。你拜佛拜下去的時候,旁邊的人就感到有一种風出現來吹他的臉。這是讲風大之相,是假借因緣而显現。

徵問原由  

此風為復出袈裟角?发於虛空?生彼人面?

風是從哪裡來呢?你說袈裟的震动才产生的,是袈裟的衣角产生的?或從虛空产生的?还是這個人的臉自己产生的?

別破妄執

破從衣生   

阿难!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应離汝体。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風地。

阿难!假設這風有一個來的自体,這個自体是從袈裟的衣角而出。先提出這樣的假設,這以下從二個地方破:

一、若風是從袈裟而出,那這樣子會有什么問題呢?

“汝乃披風”那你的袈裟当中就具足風大,所以你披衣服的時候就等於披上一件風一樣,因為衣跟風是合為一体,風從你袈裟而出,那你披衣服的時候就等於把風披在身上一樣,因為衣跟風已合為一体。這時候“其衣飛搖”風大跟衣服合為一体;我們知道風的意思是一個搖动的,所以你的衣服也变成搖动的。這樣子「应離汝体」,你今天的衣服是跟風合為一体是搖动的,那么你把衣服穿在身上,這個衣服应該搖來搖去,最后应該飛離你的身体才对啊!為什么你衣服还在你身上呢?你看我們風吹過來吹過去,風是來來去去的,那衣服在你的身上也应該來來去去才对啊!事实上不然,我們衣服穿上去,這衣就安住在我們色身上。所以你不能說衣服跟風是合為一体的,不能這樣讲。

二、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

阿难尊者产生執著,認為風跟衣服是一体的沒有錯,只是風有時候动,有時候靜,它动的時候就出來,靜的時候就隱藏起來。他提出這樣一個反向執著,佛陀就開始破。佛陀說:好!風跟衣服是一体的,它有动的時候显現出來,它靜止的時候隱藏起來。那你应該要去看一看,我現在讲堂当中說法,我穿著九衣,我的衣服在法會当中垂下我的衣角,那你們看一看我這九條大衣,裡面藏著風,你們找找,從上到下找找看,這風到底藏在何处?不应該說衣当中还有藏風的处所,你就是整個衣服看遍了,你也看不到藏風的地方,所以你不应該說它靜止狀態的時候是藏在裡面,不可以這樣讲。所以風從衣服中出來,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你找不到風的地方。

破從空生   

若生虛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風应常生;若无風時,虛空当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若風是從虛空当中产生的。這地方也是從二段來破:

一、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風既然是從虛空产生,那你就不需要假借衣服的震动,但事实上我們衣服不震动,我們不去拜佛的時候,那為什么沒有产生風來吹拂对方的顏面呢?只有我拜下去的時候,才會产生風來吹拂对方的顏面呢?所以既然要假借衣服的震动,就不能說它是從虛空而生。

第二段、空性常住,風应常生;若无風時,虛空当滅;既然虛空是恆常存在,那風也应該经常的吹动才对。既然虛空跟風大是合為一体的,那風沒有的時候,有時候是靜止狀態;風跟虛空是合為一体的,有虛空就有風,有風就有虛空。這樣子讲,假設沒有風的時候,那虛空也应該要消失掉,因為這二個合為一体,沒有風就沒有虛空。

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云何風出?

我們在沒有風的狀態,我們尚且可以感觉得到這時候沒有風,但是又有誰能夠看到虛空消滅的狀態呢?虛空是无形无相它怎么能夠消滅呢?假若虛空是有生滅的相狀,那它就不能叫虛空,因為虛空是不能有生滅变化的相狀才对的!既然名為虛空,它就不能生起風大,因為風大是有來有去,有時动態,有時候靜態,是变化的,但是虛空不能变化。所以你不能夠說虛空跟風是一体的,所以我們說虛空产生風大,這不合理的。因為一個是恆常存在,一個是有來有去,這二個性質是不相符合的。

破從面生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若風大是生自於被吹拂的臉面,跟一個人的衣服有沒有震动是沒有关系,這個人的臉自己产生風大,跟別人的衣服沒有关系的。既然对方的臉可以产生風大,那他的風应該吹到你的臉才对啊!你跟他对面站的時候,他的臉产生風,那他的風应該吹到你的臉才对啊!為什么反過來,你整理衣服的時候,是你产生風去吹到他的臉呢?那跟事实不符。他能夠产生風,应該是他产生風來吹你的臉,而我們反過來是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風去吹他的臉,這跟事实不符。

总破直審 

汝審諦观!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动,風自誰方鼓动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風性无從自有。

我們应該要很深入的去观察風大從哪裡來!比方說你看我們整理衣服的時候,是從我們這個地方生起的。你看你跟他的互动,你在整理衣服,你在拜佛产生了震动。這個臉是对方的臉,虛空是永远寂然不动的,它根本沒有在那邊流來流去的相狀,這三個東西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你的衣服、一個是对方的臉,中間有很多的虛空,那么到底風從哪裡來呢?我們可說「風空性隔」,風大跟虛空的体性是完全不同的,風是动來动去的,是一個动態的,虛空是永远保持一种不生不滅的相狀,而風大是有生有滅的相狀。這二個体性根本是相違背的,它既不會互相的摻杂和合,也不可能上下結合,那么風大從哪裡來?

不应風性无從自有。

你不能說這個風是沒有因緣自然而生,你不能這樣讲。這地方,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一陣風,風吹动了幡。有一個禪師說:是風先动,才帶动了幡动。另一個禪師說:不对,幡先动,才产生風。幡动产生風动,或者幡动产生風动。六祖大師說:通通不对,「仁者心动」。不是風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其实這三個人讲話,当然你也可以說他們三個都对,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要分析一個道理給你听听看:說因為風动产生幡动,他也沒有讲錯;說幡动产生風动,也沒有讲錯。錯在哪裡?諸位你知道錯在哪裡嗎?錯在這二個心外求法,他看到生命的現象。六祖大師讲:仁者心动。他看到了整個生命的根源,問題在這個地方。這個都是表相,你心不动,風也不會动,幡也不會动。

所以,我們一個人总會习慣說外境跟我內心是沒有关系的,這是一個很严重的錯誤。我遇到了一個逆境,我遇到了挫敗,我們的心本身會認為逆境本身是真实的,挫敗本身是真实的,我們不認為它是從內心而來,我們不這樣認為。所以我們永远沒辦法改变它就在這個地方。你看我們一輩子有多少痛苦,有多少挫折,我們都沒辦法改变,因為我們認為它跟我們的心沒有关系。所以你不從內心改变,它就永远不断的出現。這地方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定要去徹底的看到,你的生命到底是從哪裡而來,你才有辦法改变它,否則你一輩子也改变不了它,你就被它牵著走,你永远是被动。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就被生命牵著走,它要你怎么樣,你就怎么樣。你了解生命的真相,是我要怎么樣,你自己可以設定一個目标,我希望來生变成怎么樣,你变成一個主动。這二個完全不一樣,转被动為主动。

你一個人不了解生命的道理,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种情況,那叫做「天定胜人」,你的生命上天安排的好好的,你一點都沒有辦法,万般皆是业,半點不由人,就是你生命的寫照。你了解生命的道理,你是「人定胜天」,生命是你自己決定的。我希望变成一個極乐世界,我內心当中開始去培養生起極乐世界的思想模式,我開始去发愿,产生对淨土的信心,对阿彌陀佛的皈依,極乐世界就显現了。你了解道理以后,生命是可以規劃的,你不了解道理,生命由不得你規劃,生命幫你規劃,你只好被动的配合。所以我們讲明白道理跟不明白道理差在哪裡,一個是被动,一個是主动,差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看六祖大師讲「仁者心动」,六祖大師他開始在主導生命了,讲風动、幡动的人都被生命所主導,差在這裡。

壬二、显理性。

性体圓融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風大之性,它從哪裡而來?它不是從衣服而來,也不是從虛空來,也不是從对方的臉中产生,其实它是從我們一念如來藏性而來,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而來,众生本具,諸佛陀所証的現前一念,不变隨緣,隨緣不变的心性中而來。怎么說呢?因為「性風真空」,風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它是一個“空如來藏”,所以我們會找到覓之了不可得。「性空真風」在真空的心性当中,又本自具足十法界的染淨的風大之性,它是“不空如來藏”。在一念心性当中具足了空跟不空二种如來藏,在一念心性当中法爾具足,你說它有,你找不到它的存在;你說它沒有,它又有這樣一种潛伏的功能,存在那個地方。

所以說它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它本身是離一切相,所以他有无量相的可能性,它不但是有无量相的可能性,而且周徧法界,它周徧整個十法界,它可能會显現出天堂溫暖的風,也會显現地獄的暴風。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都在我們心中同時具足。它到底是怎么显現,是好的,是壞的呢?

相用個別   

隨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風出,徧法界拂,滿国土生,周徧世間,宁有方所?循业发現。

身為一念心性,它具足這么多无量可能性的風大,它产生的原因有三個條件:第一、你內心迷悟的差別,一個不相信因果的人,這風大显現出來就很可怕了,非常可怕!一個相信因果的人他的風大就比較溫和,一個能夠培養極乐世界心情的人,他就出現極乐世界的微風;你有各式各樣的思想,這世間上就出現各式各樣的風出來,跟我們內心的迷悟的思想是有关系的。

第二、跟你所造的业力有关系,你有什么思想,遇到什么因緣就會造很多很多的业。這時候就把你心性当中本具的風大,就把它表現出來。所以佛陀說:阿难!你一個人去震动衣服就有一個处所产生微風出現,假設法界当中都去震动无量无邊的衣服,就有无量无邊的風在国土当中吹起。所以風大之性是周徧整個世界当中,哪有它固定隱藏的处所呢?你說它從哪裡來,它就從法界中來,從无量无邊的一念心性中來。

壬三、斥迷惑

世間无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无实义

一個愚痴的凡夫跟外道,他根本缺乏大乘的观照力,所以心外求法,就把它当做因緣而生,或者自然而有,都是虛妄的分別計度,只有言說相,沒有真实的义理。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緣、破自然。我希望我們在破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理論基礎,是破它的自性執。因為因緣自然,在日常生活我們有時候也會善巧運用,比方說我們中国的文化,在佛教沒有傳到中国之前,华人社會的立身处世之道,其实就是二個观念,一個因緣,一個自然,二种而已。

因緣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讲一句話說:孔夫子!我讲实在話,你提倡周禮在這個時代已经不合時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個人要的就是把軍隊弄大,版圖弄大,追求的名聞利養,每一個人都想称霸天下,你這种遵守禮法的禮節根本不可能实踐。孔夫子說:我知道不能实踐,但是我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孔孟之道是強調因緣的,他強調世間上要有所作為。因緣就是有所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你看到整個思想,齊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從因緣当中去建立他的人生观,有所為。

道家老莊的思想,是完全相反,他強調无為。你看老莊很強調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么多,做下去是多餘的。他讲出一句話說:「天道有常,不因堯存,不因桀亡。」天道明明当中它一定的規則,你不要多事,他不會因為堯,一個賢聖的君王出世而存在,它也不會你一個桀而毀滅。你該怎么樣,你就會怎樣,你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用的。老莊的思想就是你生命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順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貴就在於生命的自由自在,你去做這么多事,給自己弄這么多痛苦,結果你也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

這二种思想当然在我們华人社會,就構成一個有所為跟无所為的道理。這二個思想你不能說它錯,你看我們有時候,你看我們处理人事,你看身為執事,学院出了事情你怎辦?你只有二种選擇,第一個有所為,馬上辦。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处理,越处理越糟糕。你幹過執事你就知道,有些事情不处理比处理还好,因為時節未到,所以你必須「忍而未发,待其時也」,等待是一個很重要的智慧。因為因緣沒有成熟,你越处理,它事情來是一分变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為无所為不重要,很多观念都在无所為当中,把事情让它自然化解掉。那到底事情是要无所為,还是要有所為?那就是看著辦。

這二种思想錯在哪裡?錯在心外求法,他們二個沒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錯在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讲一句話很重要,說你:「妙答无生」,你讲空也可以,讲有也可以,空有皆是方便。你今天把《楞严经》讀通了,你看儒家思想,看老莊思想,通通是善巧方便。你看順境的時候有所為,君子要能夠把握你的好時机,開創未來;处逆境要安住不动,要以无所為,這個時候少动,多做多錯。你身心狀態已经不对了,讲实在話,你不要讲話,一個人情況不对了,你讲話就得罪人,少讲話让它這段時間趕快過去。

其实你不能說因緣錯,也不能說自然錯。所以你看佛陀他訶責因緣,訶責自然。不是訶責這二种善巧方便不对,是這二种人沒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产生自性執。你執著一定要因緣,執著一定要自然,是錯在你一定要這樣做,錯在那個“一定”。你要知道一切法是无生,有時候因緣,有時候自然,這都是生命的善巧,你就通通是对,对跟錯是一念之間。所以你要是會讀書的人,你把《楞严经》讀通了,世間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會讀書的人,什么東西都是世間法,你讲的話全部都是世間法跟道不相应。

那么問題點在哪裡呢?問題點你要知道生命從哪裡而來,你知道這個根本以后,那你在整個生命過程当中,你就知道你有一個目标,在這過程当中,任何人的智慧聖賢之道,都是你一個善巧方便的法門。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根本問題參透,就是「你從什么地方來?」這個關鍵參透了,所有世間的学問你都可以善巧的運用。「妙答无生」說空說有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自然皆是方便。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楞严经要义34: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要产生观照力,积集善业不叫做修行

楞严经要义35: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楞严经要义36:当你把福報享盡時吃什么東西都沒有滋味了,這個滋味是從业力而來

楞严经要义37: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為你的感觉受過去业力的影響

楞严经要义38:如果把生命当做你每一個成佛之道的過程,那你就會无所畏懼

楞严经要义39:障碍現前的時候記住不要亂动!煩惱障跟业障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

楞严经要义40:說一個東西它到底是毒藥还是良藥,其实是你的思考模式決定

楞严经要义41:這一念心有它的軌則,你越自私就越痛苦,你越是吃虧福報越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