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40:說一個東西它到底是毒藥还是良藥,其实是你的思考模式決定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120)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1.29)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5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40

楞严经要义40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84面

我們上一堂課讲到,当我們的意根去接触我們內在的法塵,會产生一個現前的意識了別的作用,而這個意識本身它是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是覓之了不可得;它是一個即空、即假、即中的法。我們若用“即空”的道理來观察意識,那当然就是覓之了不可得,每一個人是平等的,但“即假”就有很多的差別,我們讲到什么叫“即假”?“即假”的意思就是一為无量,无量的差別相,就構成我們不同生命的苦乐的一個因緣。

為什么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我們快乐跟痛苦扮演重要的角色呢?從《唯識》的角度說,我們一個人快乐跟痛苦,受了二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個是业力,我們讲說唯識所現。唯識所現的“識”指的第八識,首先第八識會把我們的身心世界根據我們的善惡业力,如实的現出一個苦乐摻半的身心世界出來,這一部份我們是只有認命沒有其它方法,万般皆是业,半點不由人,而且很多的业都是前生造的,跟今生也沒有太大关系,所以唯識所現,這個是第八識主導,我們面对第八識只有認命沒有其它的方法。

第二個唯識所变,当我們的第六意識去接触业力的時候,第一剎那是无分別的,第二剎那我們的思考模式開始現起,開始主導外境,在外境产生变化,你可能會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這一部分对我們的影響就非常的強烈,而且時間也特別的長,這一部份你应該自己可以改变。比方說,我們每一個人身体都有病痛,因為我們前生都有殺业。我不知道諸位遇到身体的病痛的想法是什么,我們讀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我們可以知道蕅祖的想法是什么,蕅祖說:「病是吾輩良藥」,他把病当做是一种藥,我因為病痛能夠消除无始妄想,我這個人本來妄想很多,想要去這、想要去那,攀緣心很重,本來要对治這個妄想很困难,誒!有病痛,剛好什么都不要想,它能夠幫助我消除我无始妄想。第二、「看破此生虛妄」原來生命是不真实的。第三、「增長苦空无常无我观」无常无我的智慧是很难修学的,我們本來是要去讀《阿含经》去聞思,才慢慢的栽培智慧观照,但是現在都不用,只要有病痛,這個善知識你全部俱足。

所以有人說病痛到底是一個魔障,还是善知識呢?答案只有一個:很难讲!你把它想成它是病障,那它永远傷害你,让你沮喪,让你退转;你把它当做考驗,誒!這是我善知識,因為有它,所以让我对生命的体驗更深,它变成善知識。所以你說一個東西它到底是毒藥还是良藥,其实是我們自己決定,你的思考模式。不用說佛法,現在世俗的心理学家也得到證实,一個人经常培養正面的思考对你的身体有幫助,他說一杯水,這一杯水你一天到晚罵它,那個水分子會改变,這個水变成很亂,你喝下去对你有傷害;你对這杯水经常的赞美它,說你好可愛,你很多優點,這杯水的結晶非常的整齊,你喝下去对你有好处。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真的會影響到外境对我們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断的要讀聖賢之書,就是学习聖人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思考。佛陀、蕅益大師他也會生病,释迦牟尼佛他也示現病痛,但是他面对病痛的時候,他用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对,這點是要值得学习的。业力的部分我們沒辦法改变,所以第六意識,比第八意識來得重要,因為第八識你改变不了,但是第六意識你可以透過对教理的学习,培養一個正面的思考,你把每一個事情重新定位,這樣对你的生命會有变化的。

戊二、明性本具相   (疏通科判:讲义第九面,乙一、显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諦理(分二:一、正明理性。二、广破餘疑。  在正明理性当中又四科:当机悔請。大众愿聞。如來答释。大众圓悟) 。

在如來答释中又分成二段:第一段、就事显理,這一段包括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見,會事入理,會四科及四相,而入於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理,就事显理。性本具相,就是在如來答释当中的第二大段。明性本具相  。說明“性”,“性”指的是众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念心性当中,它本來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妙理。即空的部分我們就不讲,從即假当中,它讲到本具相。什么叫“即假”?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它本來就具足十法界七大的染淨之相,它本來就具足。 (分三:己一、当机疑問。己二、訶誡許宣。己三、正為開示)

己一、当机疑問。疑問根據古德註解先作疏通。

阿难尊者听到會四科,所謂的“會事入理”以后他产生什么疑問呢?佛陀前面這一科是會四科的事相,而入於如來藏妙真如性的道理,所謂即空、即假、即中,非因緣非自然的道理;非因緣非自然当中,“非因緣”显它有不变的体性。”非自然显如來藏有隨緣的作用。阿难尊者对於“非因緣”這個观念产生了疑惑,說佛陀過去在小乘经典处处讲到「諸法因緣生」,而現在到了大乘,卻說我們一切法的真实道理是非因緣的,所以這個地方阿难尊者产生很严重的疑惑。

執權疑实   

阿难白佛:「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义所屬!

阿难尊者跟佛陀白告說:「世尊!您老人家過去经常讲到一個道理說,假借因緣的和合,才有世間上种种的依報正報的变化之相;依報叫外四大,正報叫內四大。而如此的变化之相都是由於地水火風的四大因緣和合有生,而也因為四大的因緣別離叫作滅。当四大結合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房子,看到一個樹木,也看到我的色身;假設這四大別離了,我就看不到我的色身,也看不到房子,也看不到樹木。所以這一切世間的变化之相,都是由於四大的和合跟別離來做发明的。佛陀過去在《阿含经》也的確讲出這個观念,為什么佛陀到了楞严會上,对因緣跟自然二种的道理皆加以排除呢?我对這其中的义理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去會通?這個地方阿难尊者所在乎的,不是佛陀排除自然,而是佛陀為什么把因緣法也排除在外呢?

請佛開示   

惟垂哀愍,開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戲論法。」

惟愿佛陀大悲,來開示我等凡夫,如何能夠深入了解大乘的中道了义,所謂不偏空,不著有的真实无戲論的道理。」我們讲一下:佛陀初成道的時候,当初的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当時的思想有二個重點:

第一個是无因緣論,認為一切法都是自然的,生命是沒有理由的,說為什么他生天,這是沒有道理;他為什么到地獄去,也沒有道理,生命只是一個偶然,就像風一吹,樹葉就到处飄;你為什么出生就很有錢,那是你運氣好;你為什么身体多病,因為你運氣不好,這完全沒有理由,這种无因緣論構成断滅的思想。第二、邪因緣論,生命的快乐痛苦是有因緣的,但是這是大梵天決定的。這個因緣是個邪惡的因緣,你做不了主的。

因為无因緣論跟邪因緣論的关系,佛陀初成道的時候,初转「四諦法輪」,就是以因緣論來破除外道的无因緣論跟邪因緣論,說出了杂染的因緣跟清淨的因緣,而安立了「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門。這法門对於一個小乘根基的人,他很快能夠捨離杂染的因緣,而安立清淨的因緣,趨向於偏空的涅槃。但是在大乘佛法当中,這樣的偏空涅槃,並沒有把真实的本性找到,所以它這個地方还是有所欠缺。所以佛陀对於方便教法的因緣观,也加以排擠,因為它不了义,不是它錯誤。這跟外道的自然观不同,外道的自然观是完全錯誤。佛陀在這個地方排除因緣而是指著它不了义,它沒有把性具思想開展出來。這地方道出阿难尊者的疑問。

己二、訶誡許宣。

阿难尊者他提出疑問以后,佛陀做了二件事,第一加以訶責告誡,第二以大悲心來宣說。

应求施教   

爾時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厭離声聞緣觉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义諦。

佛陀先讲為什么排擠因緣的主要理由。佛陀跟阿难尊者說:「因為你先前是学小乘法的,小乘法当然是讲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但是你自從淫室当中遇到摩登伽女之难回來以后,其实你內心产生重大的变化,可以說迴小向大,你因為在淫室中遇到障碍,你感到因緣法既然不足以幫你破障,所以你厭離声聞緣觉這种偏重生滅因緣的修学,对於中道了义的妙理产生了好乐。因為你之前有這樣的一個动机,想要厭離小乘而勤求大乘无上菩提,所以我現在才在楞严法會上,為你開示大乘第一义諦的了义教法。這裡佛陀先做說明,以下佛陀正式的訶責阿难的二大過失。

訶責告誡   

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佛陀的訶責有個重點:第一、你既然发心祈求大乘的无上菩提,怎么你到了現在还偏重於世俗諦的因緣的戲論之法。我們知道因緣法是偏重在世俗諦的生滅的事相,对於不生不滅的理性完全沒有開发。這樣的一种所謂的因緣法,佛陀是為了要破除凡夫外道的妄想,而安立的因緣教法,你現在对於這樣的一個方便教法,心中还产生堅固的執著,這個妄想也不断的纏繞著你。這地方古德的註解說:阿难尊者這時候是什么心態呢?他听完了五蘊、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难尊者的心態是這樣子的,他对於過去的因緣法还不敢完全的放下,对舊東西还不敢完全的放下,对現在的中道了义也不敢完全的承当,就在那個地方猶豫不決,模稜兩可,到底要不要放,到底要不要承当。就在這個地方产生妄想纏繞的情況,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阿难你一向以來強記多聞,過目不忘,但是你多聞卻缺乏思慧,你不能把所聞的法义,在心中加以观照消化,就好像一個研究中藥的人,他把藥草的名称,這是黃耆、這是枸杞…,把藥的名称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從來就沒有看到藥的相狀,所以等到真藥現前的時候,完全不能分別。你只背它的名相,不知道名相裡面所讲的观念是什么。所以說基於這二個理由,佛陀說這是非常可憐的!第一個得到大乘教义,不能直下承当,就算你承当了,你也不能加以消化,真的是当面錯過,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大悲許宣   

汝今諦听,我当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当來修大乘者,通達实相。」阿难默然,承佛聖旨。

佛陀說:你現在好好的如实的諦听,我現在要為你詳細的分別開示,中道了义的无戲論法,所謂的即空、即中、即假的道理,也希望能夠為当來修学大乘的菩薩行者,能夠透過《楞严大教》建立大乘的正見。」阿难心中产生恭敬而默然,承受佛陀大乘的了义的開示。

古德的註解說:我們必須先要把阿难尊者的問題找出來,你才知道佛陀是針对什么回答,因為佛陀的藥是針对病。這個地方的病有二個:第一個、心中的疑惑未開。阿难尊者執權疑实,他对於過去的因緣法产生執著,对於真实了义的,所謂的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产生了模稜兩可。所以佛陀有需要再開显「性本具相」的情況,第一個就是心中的疑惑未開。第二個、有教无观。佛陀讲了這么多的文字相,阿难尊者不能夠把它法法消归自性,在內心产生观照,所以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說明:「因緣跟中道了义」小乘的教法对人生的解释大概就讲到「諸行无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乐。」小乘的教法是把生命分兩部分:第一個是因緣,第二個是涅槃;因緣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涅槃是安乐的。所以佛陀在小乘教法,对因緣法是完全排除的。「諸行无常是生滅法」,当然无常是痛苦的,那怎么辦呢?「生滅滅已」你必須把生滅法消失了,「寂滅為乐」。所以佛陀讲因緣的時候,因緣法跟涅槃是对立的。但是到了大乘法的時候,佛陀就不是安立因緣跟涅槃,佛陀安立因緣跟真如。而這時候佛陀說因緣法是真如的一部份,它不是对立;因緣是真如透過业力的薰习显現出來,因緣法是真如变現出來的。

你看你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個因緣,你有你外表的色身、內心的思想,這就是一种因緣。你說那你從什么地方來?禪師會說你自己去參,我怎能告訴你,你父母未生之前你是什么面目?你以前是怎么樣的?你自己要去想,這個不能告訴你。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緣观跟真如是一体的,一個是根本一個是枝末,依体起用;体就是真如,因緣是它的作用。所以大乘佛法的因緣跟真如是一体的,小乘佛法的因緣跟涅槃是对立的,你要嘛選擇因緣,要嘛選擇涅槃。

其实《楞严经》不是排擠因緣,而是說因緣其实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它不完全是因緣。所以說非因緣非自然,应該說身為一個真如本性,它不完全是因緣,也不完全是自然,但是它也是因緣也是自然,從体上來說是自然,真如不是因緣所生它是自然的,是法爾如是。你說你清淨本然是哪裡來的,是法爾如是的,但是作用它卻是因緣。所以我們应該說「非因緣非自然,即因緣即自然」,這二句話合起來你就知道什么是現前一念心性,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如本性。

己三、正為開示  佛陀正式開示大乘了义的教理(分二:庚一、牒疑总示  牒出阿难心中对因緣教法的疑惑。庚二、歷大別显)

庚一、牒疑总示(分二:辛一、就法破妄。辛二、借喻显理)

辛一、就法破妄。佛陀就著阿难所提出的四大和合的道理,來破除四大和合之相;就著他所提出的法來破除他的妄相。

牒取前語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間种种变化。』

阿难!正如你前面所說的,這世間上的依正二報因為有四大的和合,而形成宇宙万物的正報依報的种种变化,你讲這句話也是合乎道理的。但是這個所謂的和合跟非和合到底是怎么回事,卻有需要詳細的发揮。

破除虛妄

非不和合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杂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破和合)地水火風既然能構成万物万事,構成外在的四大山河大地,也構成你內在色身的四大。阿难!假設這地水火風它的体性是完全不和合完全獨立,你看地大是堅性,水大是濕性,火大是熱性,風大是动性。我們做一個假設,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完全不和合完全獨立,這個地方产生什么過失呢?四大是完全獨立的就不能摻杂和合,就好像虛空也不能容攝种种的色相,那虛空就不能包容房子,也不能包容樹木,那這樣子就失去諸法隨緣的作用。

蕅益大師舉出一個例子說:如果四大是獨立有什么過失?如果四大的体性不能和合,我們永远喝不到熱開水。什么叫熱開水?熱開水就是,水大跟火大的結合,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你說四大完全獨立,那你只能喝冷開水,沒有熱開水,這就跟事实不符。所以說四大完全不能和合,跟事实不符,說是完全和合也有問題。

非是和合  

若和合者,同於变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无有休息。

四大的体性它能夠完全把它結合成一体完全的和合,這就有問題了。這樣子的四大就共同产生变化,而且始終相成,要生大家一起生,要滅大家一起滅,要变化大家一起变化,因為你們已经構成一体了,四大是一体的而且始終相成,開始就大家一起開始,要滅大家一起滅,中間要变化大家一起变化。那這樣子有什么過失呢?從无情的器世間來說,产生生滅相续,生生滅滅的相续相;從有情众生來說,這樣子生而復死死而復生,就好旋火輪一樣。在整個外四大依報的变化,跟我們正報身心的变化当中,如果四大完全結合,那变成要生一起生,要滅一起滅,要变化一起变化,這跟世間上的事实不符。你看我們四大,有時候火大消失了水大还在,譬如我們今天煮開水,我們用水,本來是水大,你把它加熱、加熱,誒!水裡面产生火,但你煮滾了以后把它放在旁邊,沒多久火大退了,水大还在。你說完全結合在一起,那為什么火大退了時候,水大还在呢?它也沒有真正的結合,所以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從一种非和合当中,我們知道它有它不变之性,從非不和合,知道它有隨緣的作用。

辛二、借喻显理

我們前面的四科「會事入理」它的方向是把四科的相會到理上,是從事相出发,回归到理体。七大是相反的,七大是「依理成事」,是從心性而变現万法,從心性出发,而显現万物。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蕅益大師說這观念你懂了,后面的七大你都懂) (從依理成事的角度)如果以水跟冰的观念什么是理体呢?就是它的“濕性”。“濕性”是一個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理体,它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身為一個濕性的理体,它的不变性它卻有隨緣的作用。怎么說呢?水跟冰的相狀作用不同。佛陀因為大悲心的关系,他显現是一個調柔的水,他的心性是調柔的,显出佛法界的功德莊严的相狀,九法界的众生,心中有所執著,有所自私的心,就变成一個堅固的冰。我們因為一念的迷惑,從水变成了冰,所謂“迷真起妄”,但是我們经過不断的修学,也從冰而转成水。所以說從「不变」角度,我們這一念心是平等的,你跟我完全一樣,我跟你完全一樣,從体性上來說。但是從因緣上,我們過去所造的业不同,所以显出的因緣就不同,有些人現出冰,有些人現出水。這個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即空”是平等的,“即假”就有差別相出來,有冰有水這种的差別作用出來。

這地方佛陀是開始「依理而成事」,從心性來說明怎么变現万物,前面是從万物而回归到心性。

庚二、歷大別显

前面的道理是总說,這以下把不变隨緣、隨緣不变,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经歷七大的因緣,來個別開显,性本具相的道理。 (分七: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辛二、明藏性即火大性。辛三、明藏性即水大性。辛四、明藏性即風大性。辛五、明藏性即空大性。辛六、明藏性即根大性。辛七、明藏性即識大性。)

辛一、明藏性即地大性。

“藏性”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当下就是地大的体性,現前一念心性的体,就是地大的体,只是它的作用不同而已。 (分三:壬一、破妄執。壬二、显理性。壬三、斥迷惑)

壬一、破妄執。破除我們对於地大因緣和合的這种妄執。

总标地性  

汝观地性,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实空性。

這一段佛陀先用小乘的「析色归空的法門」,來加以說明地大的相狀。佛陀說:如观地性(先把所观境地大的性質标出來),身為地大它比較麤显的就是大地,一切万物依止大地而住,大地是最大的,它最小的单位我們眼睛可以看得到就是空中的微塵。佛陀舉現实存在的大地跟微塵,來做一個大小的比況(現量);以下讲到我們從比量分析,所得到的地大。

我們把微塵分作七分,空中的微塵分成七分,它的七分之一叫做“極一微塵”,把極一微塵再七分,得到七分就叫“鄰虛塵”,這就是地大的最小单位。鄰虛塵是析彼極微,七分所成。把微塵分七分之一叫“極微塵”,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变成“鄰虛塵”。而身為鄰虛塵它已经是色的邊際之相,是色法的最小单位。更析鄰虛,即实空性。假設我們再把鄰虛塵再加以七分,那就变成虛空之相了。這是佛陀引用小乘的方便教「析色归空的法門」,但是這以下正式的破除。其实佛陀在讲空的時候,因為小乘法的根基不夠,所以讲方便教,但到《楞严经》的時候,這种「析色归空的法門」正式破除。

別破妄執

空不成色 

阿难!若此鄰虛析成虛空,当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变化相。汝且观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应鄰虛合成鄰虛。

(破除虛空它是不能和合而成為色法)阿难!假設這鄰虛塵,是可以透過种种的七分之一、七分之一,而变成虛空,那這樣子虛空也应該可以把它合成色相,因為你色相可以把它分成虛空,那我把七個虛空加起來也可以合成色相,這应該才合理。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变化相。

佛陀其实是在破這句話,這句話是阿难尊者前面所提的疑問。因為四大的和合而出現世間的依正二報,那我問你,你应該观察一個鄰虛塵,要用幾個虛空才能夠把它組合起來。你前面說這個鄰虛塵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再七分之一、再七分之一就变成虛空,那反過來我們把七個虛空、七個虛空、七個虛空組起來,是不是可以構成鄰虛塵呢?你总不能夠說,一個鄰虛塵而構成一個鄰虛塵,一加一等於一,這不合道理。所以既然虛空不能把它組合成鄰虛塵,你就不可以說鄰虛塵可以分析成虛空。這是說明「空不能成色」

色不成空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假設我們把鄰虛塵七分之一,把它分析而显現一小片的虛空,鄰虛塵的最小单位再把它分成七分之一,就構成一小片虛空。那我問你:到底要多小的鄰虛塵才能構成這么广大虛空?你把鄰虛塵分析成一小片虛空,那虛空要多少鄰虛成才能夠分析出來呢?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

是故,当我們色塵和合的時候,所合成的是色塵,而不是虛空;色合色那是色,色塵跟色塵加起來应該是色塵而不是虛空。同理可知,空合空,也是形成虛空,空跟空何能構成色法?所以色法尚且可以分析,虛空又怎么能夠加以組合呢?它是无形无相的。這地方正式破除「因緣和合的道理」,虛空不能和合成色塵,色塵也不能分析而成虛空。其实這個都是方便說,這对諸法的生起都沒有讲到它的根源。這樣子讲,那地大的堅性不是虛空組合而成,那么地大是怎么來的呢?

性体圓融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显性具)佛陀說:阿难!你到現在还不知道,其实一切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性。在如來藏性中有二种情況,所謂「性色真空」,在如來藏当中,地大之性是本自真空的,所謂因緣性空的道理(這地方讲到「色即是空」)。“性空真色”雖然它本性是空,但是它卻具足了十法界地大的潛在的功能,叫「性空真色」(這個讲因緣即假)。

我們這一念心它本來就具足地大;“具足”的意思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它无形无相;“即假”就是它具足十方界的潛能,而這种即空、即假的道理,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本然”就是本來如此,不是经過造作而有的,它本來就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法爾如是。這是從它的本質上說,從量來說是周徧法界的,這地大的性具是周徧整個十法界的,沒有一個地方不徧滿,都是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整個地大是我們一念心本來具足的。而本來具足是怎么显現出來的呢?

相用個別 

 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

 (显相用)這一段经文蕅益大師分成三段:第一讲心,第二讲量,第三讲业。“心”地大之所以显現,跟众生的迷悟是有关系的,你的智慧淺深有关系;第二跟你的“量”,由於智慧的迷悟不同,产生一种染淨的思想;第三由思想而帶动身口的造业,最后就把地大显現出來。你剛開始一定是迷於因果的道理,你忘記了造善創造安乐的果報,造惡創造痛苦的果報,由這一念的迷惑而产生一個邪惡的思想,最后去造殺盜淫妄,最后現出地獄刀山油鍋的地大。所以我們最初的出发點就是那一念心的迷惑,然后产生邪惡的思想,然后产生罪业。由這业力的薰习真如,最后就循业发現。

壬三、斥迷惑

世間无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无实义!

总結:身為一個凡夫众生,假設我們認為這是一种因緣;因緣当然也不是說錯,因為你說因緣生因緣滅,但它從什么地方來,諸法的根源沒有找到。而外道的自然更糟糕,失去的真如受薰,循业发現隨緣的妙用。因緣失其不变之体,自然失其隨緣之用,這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心的計度产生的,只有言說上的作用,沒有真实义理的存在。

我們前面讲到四科的時候,佛陀說:五蘊、六入、十八界,是從什么地方來?佛陀前面的來处是讲否定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它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這樣來,也不是那樣來,但是從哪裡來,佛陀絕口不提。前面在四科的時候,諸法從哪裡來,佛陀是沒有談,是否定的,反正不是從這個地方來,也不是從那個地方來。到了七大的時候,佛陀就很明確的讲出來,一切的外境是你的心显出來的,你先有一個思想,然后開始造业,造到一定的力量的時候,你自己的心把外境現出來,让你自己來受用,構成一個自作自受,「无不從此法界流」,等到這個因緣結束了,「无不还归此法界」,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就構成我們一個生命的相续。就像一個大海,大海創造一個水泡。這水泡從哪裡來?当然從大海而來。等到水泡結束了,又創造一個水泡,構成一個所謂因緣跟真如的互动。我們從真如当中,变現一期的生命,這個生命最后又回到真如,這就是所謂的「隨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現」的道理。

這地方佛陀把本性開显出來。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25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25: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做一种事情,产生的結果就是不一樣

楞严经要义26:不变跟隨緣在理論是同時的,但是修正的時候你不可能同時

楞严经要义27:我們過去一定造了某种程度的共业,所以在生命当中會产生交集在一起

楞严经要义28:你今生的生命并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

楞严经要义29: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

楞严经要义30:你來生會遇到什么人跟你的想法有關聯,憶念谁就跟谁有交集

楞严经要义31:其实道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觉悟也沒有分任何場所的

楞严经要义32:內心最大的潛能就是想像力,從你的想像就知道你未來生命的变化

楞严经要义33:要記住一個观念,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空性而來,也都是回归到空性

楞严经要义34: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要产生观照力,积集善业不叫做修行

楞严经要义35:初学者你一定要把身心世界的“道”把它找出來

楞严经要义36:当你把福報享盡時吃什么東西都沒有滋味了,這個滋味是從业力而來

楞严经要义37: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為你的感觉受過去业力的影響

楞严经要义38:如果把生命当做你每一個成佛之道的過程,那你就會无所畏懼

楞严经要义39:障碍現前的時候記住不要亂动!煩惱障跟业障最大的天敵就是時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