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2.1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19)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58

楞严经要义58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122面

我們上一堂課讲到「寅一、棄浊就清」.佛陀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同時存在二种的情況:第一种是五蘊所成就五浊的相狀,這個是一种表層的心識;第二是它內在的体性,也同時存在一個不生不滅的本性,這二個是同時存在的。那么我們面对一個生滅的五浊相,跟不生滅的本性,应該怎么辦呢?佛陀說:要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就是你剛開始在修学的那一念心,你的依止點是依止不生滅心,剛開始就是先找到你生命的依止处,接下來再「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还元体」,然后再用不生滅的本性起观,用空假中三观來旋转這虛妄性,來慢慢的恢復本來面目。

這段经文就讲到我們內心当中,整個《首楞严王三昧》的二大宗旨,一個“依”、一個“旋”。首先我們要找到內心的安住,我們讲「云何应住」,就是你要把身心世界当中,找到那個生滅性,把它安住下來。古人在開悟以后他說:哎呀!我終於找到我的歇腳处。像那趙州禪師八十歲,「趙州八十猶行腳」為什么呢?「只為心頭未悄然」。趙州禪師去行腳的時候,有一個禪師就訶責他說: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你年紀這么大了,你还沒找到一個地方安住下來,还在那地方跑。他的住处,不是說外面我住一個小茅棚,那不是住处,是你內心当中怎么还找不到家呢?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

《楞严经》就是說,在整個生滅的流转当中,你找到一個安全的家,然后你住下來,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住下來不是大事已辦了,你还有很多很多這些虛妄的力量要去消滅它,所以要「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用空假中三观來旋转這虛妄的力量。所以你要掌握一個“依”、掌握一個“旋”這二個字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就有資格閉關了。古人說:在閉關当中,观行提起來的時候,古德讲四個偈誦說:「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观諸法性,无假亦无真」。閉關的人他內心当中,他不管是经行、拜佛、吃飯、睡觉,他的心是迴光返照的,照了他的清淨本性,先安住下來。安住不是沒有事,「心心息幻塵」,用空假中三观对治自己過去的习氣。「徧观諸法性,无假亦无真」,世間上沒有所謂的对錯、沒有好壞,真实功夫提起的人他沒有是非。「迴光返照」是這樣子,我們迴光返照才能夠看到生命的全貌,問題在這裡。

有一個大学教授他教美術的,新生进來进到美術系以后,這老教授第一堂課……他說:我們今天学畫畫,首先要知道一個观念。他拿了一張很大的白紙,老教授在上面點了一個點,問所有学生:你們看到什么?所有学生都說:我們看到一個黑點。教授說:這一張紙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你們只看到黑的那一點,你們這樣子不可能做一個好的美術藝術学者。這意思是說:我們往往失去生命絶大部分的心性,而只是追求生命当中某一個點。這是個問題,你追求這個黑點,結果你不能掌握大局。我相信很多人有閉關经驗,我們平常在日常生活也不觉得五蘊身心的可怕,但是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后面那五十陰魔,色蘊有十种陰魔,受蘊有十种陰魔,乃至於受想行識,各有十种陰魔,構成五十陰魔。

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情,你開始对治它的時候,它就開始抗拒你。所以你看,你越对治,煩惱越重。你平常拜一百拜的時候,你不觉得,你要是一天開始拜一千拜的時候,你一到拜佛時間的時候,你就非常的討厭,有時候會不想拜佛,有時候不想念佛,甚至於想說乾脆出去就好!那表示你真正開始用功了。問題是你怎么辦呢?只有一句話:不要跟著你的感觉走,你該做什么还做什么,就是不管它。我們的感觉、我們的想法開始用功的時候,它會变得更強烈,如果你說修行好像都沒有什么特別感觉,那表示你都沒有在修行,你就是過去的老樣子,你以前是怎么樣,你現在还是怎么樣,只是你這一段時間多了一點善业的力量,积集一點善业,你根本对五蘊的五浊力量沒有对治。一個人要对治,他一定先有煩惱的反彈。

所以你看打佛七的人,越打煩惱越重,這個都是有在用功,因為他把煩惱逼出來。問題是你逼出來以后,你怎么辦?第一個、你要怎么安住你的心,煩惱一直在干扰你,它告訴你很多事情,它給你很多訊息,你要怎么辦?「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這一句話很好:「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观諸法性,无假亦无真」。第一個、依止不生滅心,不要跟著你的感觉走,不能拜要他拜,然后你观想這個是虛妄的,開始对治它、破壞它。這就是我們整個《楞严经》第一個「依」、第二個「旋」,這二個字你把它參透了,你大概就有資格開始修行了。

寅二、以喻合法

前面是讲到修行的观念,以下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淺显的譬喻,來合我們返妄归真的深妙道理

初成調伏

如澄浊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這個地方包括調伏煩惱跟断除煩惱這二件事情。(調伏)比方說,我們現在有一盆很污浊的水,這個水有五層的泥土,從上到下有五層的污浊,那這我們要怎么辦呢?我們要把它澄清,這污浊的水不能用,喝也不行,洗也不行,对不对?那怎么辦呢?怎么让它澄清呢?「貯於靜器」,這污浊的水你不要一天到晚去动它,放在一個寂靜不动的容器,先找到一個安定的容器,把這污浊的水放下去,放久了以后,「靜深不动」,寂靜的力量強了以后,這水就不动了。

蕅益大師說:「靜深不动」,就是「观行力深」。我們開始遇到什么事情,你從什么地方來?我們開始不被五蘊所迷惑了,開始去照了我們生命的根源,開始不迷、不取、不动,久了以后,「沙土自沉」,污浊的泥沙,這种泥土慢慢沉澱下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讲:「圓伏五住煩惱」,煩惱伏住了,不动!這時沙土沉澱以后清水現前,這個地方是「真理現前」,二空真理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客塵煩惱」包括了断除界內的見思,也包括伏住界外的无明,階位在圓教的十信。

終成断除

去泥純水,名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純,一切变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断除)「去泥純水」前面我們透過不迷、不取、不动,把這泥土沉澱下來以后,接下來把下面污泥的水把它拿掉,這時候永断根本无明,這個无明再怎么动都沒关系,這時候你要怎么动,東去西去都可以,這是圓教初住乃至於到妙觉的佛果,都叫作「永断根本无明」。

這時候他的身心世界是什么相貌呢?這以下佛陀讲出二個相貌:第一個、「明相精純」,因為他泥土拿掉了,他怎么动都可以,這時他依止的是一种法性的五蘊身心,他內心当中充滿了清淨光明,自受用叫做「明相精純」。他受用「一切变現」,這菩薩隨著他身心世界种种的悲愿,他能夠变現一切十法界的五蘊,千江有水千江月,來到众生的世界來度化众生。一方面有自受用身,一方面有他受用身。不管怎么樣,总而言之,「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他的身心世界不再被五蘊的煩惱所干扰,而所做所為都合乎「常乐我淨」涅槃的四种功德。

這個譬喻就很清楚,我們前面讲說「依止不生滅心,來旋转虛妄」,下手处就是這四個字「靜深不动」。我們之前讲過很多次,《楞严经》不強調断煩惱,因為煩惱是五蘊生起的,而五蘊的本性就是清淨本性,你把五蘊断了,清淨本性也就断滅。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靜深不动」。我們看這譬喻是很妙,你看它一個污浊的水,佛陀沒叫你加什么清潔劑,加上有的沒的,反正你就是把它不动就好。剛開始你就「心常觉照,不隨妄转」,先求不动再求隨緣,這個很重要。一個初学者他就很多理想要做這做那,那祖師大德是不同意。就是你這個水要先不动,你要先「念念照常理」,安住不动,让整個五蘊的煩惱相先沉澱下來,自己先求不动。這地方等於是把整個,我們修行的依止处,所謂的「依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找到以后,在不生滅心裡面住下來,然后安住不动。這是整個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個重點。

壬二、应審詳煩惱根本   

本经讲到修《楞严止观》有二种道前基礎:第一個審察因地发心(前面讲過)。第二個就是審詳煩惱根本。当我們心開始安住在一念心性不动的時候,接下來你要好好的詳細的去观察,煩惱的根本到底它是什么相貌,第二個它的处所在哪裡? (分二、癸一、总勸審詳。癸二、正示審詳)

癸一、总勸審詳  先攏总的勸勉我們,要好好的詳細的審查煩惱的根本。

正修有功

真正发心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這個地方有一點承前啟后,讲到第二种決定义,把前面的观念再重複一下。佛陀說:阿难!我們都是发了菩提心,要修学菩薩道,而且对菩薩道這么多难行能行的种种的行門,生起了勇猛心,「丈夫自有沖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這当中你也真正的找到你的生命的歇腳处安住下來了,已经捨棄了一些有為之相。剛開始修行第一件事情,先把心安住下來,先找到你心中的家。找到家以后接下來幹什么呢?

具足智慧

应当審詳煩惱根本,此无始來发业潤生,誰作誰受?

当我們心安住以后,接下來以要好好詳細下的去審查,我們整個煩惱的根本是什么?煩惱的根本這裡讲出二個:无始生死以來,发业的煩惱跟潤生的煩惱這二种。這二种到底要好好的審查什么呢?是誰作誰受?“作”是讲因地,因地是誰來造作,結果又是誰來領受,作者是誰,受者是誰?佛陀為什么提出這個問題?  佛陀以下讲出一個理由

盲修无益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審詳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处顛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說:阿难!因為你今天要修学的是一种无上菩提,你的結果是无上菩提。在因地的時候,假設一開始不能夠去審查煩惱的根本,那你就不能了知在我們身心世界当中,那個根塵的交互作用,六根接触六塵,产生种种的煩惱,這個煩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到底是從什么地方产生的,假設你連煩惱的处所都不知道,你要怎么調伏它,怎么樣成就如來果位?說:你現在有很多的軍隊,很多的法宝要对治煩惱,但是煩惱在哪裡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調伏它呢?

這段经文讲出了二個重點:一、誰作誰受,煩惱在哪裡?后面會讲到,其实就在六根当中。二、煩惱是什么相貌?本经讲到二個,发业煩惱跟潤生煩惱。其实這二個煩惱都是以攀緣心做根本,都是向外攀緣,只是它的微細跟粗淺;微細的就是所謂的「发业煩惱」它有发动业力的功能。這就是在十二因緣当中的第一支,所謂的「无明」也就是我們心中的我執跟法執。我執跟法執很多人可能不懂,簡单的讲,《唯識学》讲一句話很簡单,就是有所得的心。

我們总是觉得外在总是有好的東西可以給我們追求,真如就不喜欢守住它的本位,「真如不守自性」就喜欢向外面动。說:你為什么向外面动呢?因為你总是觉得外面有一個東西让你去追求,有一個真实的東西、有所得,這個就是我執跟法執。你有所得的那一念迷情,就造成了发业煩惱。其次,当煩惱把业力創造出來以后,必須有一個「潤生的煩惱」,“生”就是有成熟的意思。把已经造作的善惡业力,把它成熟成為一個有得果報力量的种子。我們造很多业力,來生不一定得果報,不一定!你要去滋潤它。是誰來滋潤這個业力呢?就在十二因緣当中的“愛取”。我們对於三界种种的愛取,就把第八識当中有漏的业种子加以滋潤,而变成是一种受生的力量。所以我們在三界中投胎,要有二种煩惱:第一种、「发业」,你過去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发动了善惡的业力;第二個、你对三界果報,你要很喜欢這個三界果報,你才可以把這個业力滋潤。就像這种子,你有种子你不能吃水果,你要施肥、澆水去滋潤它,滋潤正是我們的“愛取”。

一般來說,〔禪宗〕跟〔淨土宗〕,对煩惱的態度不太一樣,〔禪宗〕的对治,它直接針对這发业无明,「你從什么地方來?」他破那個有所得的心,我法二執。淨土〔淨土宗〕它比較对治愛取。你看〔淨土宗〕,特別是印光大師,比較明末以后的淨土大師,很少提空性的道理。說:你愛取,沒关系,不妨碍往生,你把对三界的愛取,转成对淨土的愛取,換個方向,你那個心、感情改变一下。同樣的感情,你看淨土宗的发愿,它有所得、有所住;当然〔淨土宗〕他所住的來生,把心住在淨土,「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因為他是透過对阿彌陀佛一心归命,而構成感应道交。所以他這二個是不太一樣,〔淨土宗〕它比較偏重在愛取的转变,〔禪宗〕比較重在对治心中的有所得。总而言之,這二個都是屬於在六根当中的二种攀緣心,一個是微細的发业煩惱,我法二執,一個是粗淺心中愛取的攀緣。這二种煩惱都保存在我們六根門頭当中,不断的活动,這個你应該要清楚的。

癸二、正示審詳

前面是一個总說,這以下就正当的指示,应該怎么樣去詳細的審查,煩惱的根本跟煩惱的活动处所。(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子一、立喻

 

阿难!如观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佛陀讲出一個世間上容易了解的譬喻說:解結之人。阿难!有一個人在繩子上打一個結,要其他的人把這個結解開來。「不見所結」,如果這個解結之人,根本不知道這繩子的結到底結在哪裡,他又怎么能夠把這繩子的結解開來呢?他連結在哪裡都不知道,怎么解開呢?

 

不聞虛空被汝隳ㄏㄨㄟ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結解故。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人听說過「虛空被汝隳裂」,虛空被誰破壞。為什么這樣讲呢?因為虛空是无形无相的。既然虛空是沒有形相的,那又怎么能夠成就“結”,又怎么能去解開呢?連結都沒有怎么解開呢?這個意思到底要讲什么,為什么把虛空讲进來?我們前面安住在不生滅的本性,不生滅的本性你不用修,因為虛空沒有結。你安住在不生滅的本性,你到底是对治誰?你不是对治你的心性,因為你的心性沒有必要对治。這時候你看看你外面的那些,開始向外去看你的六根产生了种种的結。

后面佛陀會讲,我們每一個根都有六种結,动靜根塵空滅,這到后面會說明。也就是說其实心性是沒有結,但結是在你的六根当中,你要去对治的是六根。所以安住心性,但是你真正的戰場是在六根,你对治的煩惱是在六根。安住的地方是安住,安住归安住,就像我們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家,但是我們工作有工作的环境;你要注意你的工作环境,但是你也要住在你的家,家归家,工作室归工作室。這個地方也讲到,安住归安住,对治的处所归对治的处所,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性,在事上在六根对治。

子二、示法

前面是譬喻,這以下詳細的指示,他所修的法門。(分二:丑一、委示顛倒处所合所結喻。丑二、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

丑一、委示顛倒处所合所結喻先詳細的指示,众生的顛倒处所(煩惱的处所)來合前面繩子結的譬喻。(分二:寅一、总示結根。寅二、別示結相)

寅一、总示結根 先攏总的解释六根的結,結到底在哪裡。

标舉处所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到底這繩子的結是結在哪裡呢?煩惱到底在哪裡活动的呢?佛陀就直接讲出來了: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当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門頭当中。所以,云何应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這個观念要很清楚。

出其過患

六為賊媒,自劫家宝。

為什么這樣讲呢?六為賊媒,自劫家宝。六根是一個賊的媒介。什么叫“媒介”呢?這一段古人說:六塵是外賊,色声香味触法,一天到晚誘惑我們干扰我們,這個叫外賊。我們的六識是內賊,产生很多的虛妄分別。那么六根剛好居在中間,剛好是內賊跟外賊的一個媒介;內賊通於外賊,你要是沒有六根做中間的話,沒有六根的媒介,它們二個不會在一起的。所以本经在讲二十五在讲圓通,它特別重視六根門頭,因為它剛好居在中間。外面是六塵,裡面是六識,六根剛好是在中間,所有的煩惱都在六根裡面活动,所以把六根控制好了,內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賊的一個媒介。它的功能是什么呢?自劫家宝。因為六根的作用,破壞心性当中的本具功德,不能显現。

显為結处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由此六根門頭的念念虛妄分別,产生发业潤生二种无明,使令我們众生世界,众生世界指的是正報。有情众生的六根当中产生了纏縛;“纏縛”就是前面說的发业煩惱跟潤生煩惱。我們六根当中開始被二种煩惱所繫縛,而对外在的器世間;器世間指的是六塵。外在的六塵就不能超越了,因為從今以后,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塵,耳根不能超越声塵,乃至意根不能超越法塵。蕅益大師讲出一句話來形容六根:六根,迷之者為六賊,悟之者為良民。你說:那我從現在開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那你也完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該看还是要看,該听还是要听,但是你就是观照力要現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你說從今以后,你就買二個耳塞,把耳朵塞起來。那你不是在修《楞严经》,你是在入无想。這個地方的意思在「旋」,转外境,不要被它所转,观照力現前。

在這個地方古德讲一句話說:「若人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圍繞」。重點不是外境,重點也不是你內在的六識,重點是你那中間的六根,你在六根当中观照力要現前。它這個地方「无心於外境」,就是說无心道人。你看那交光法師在讲《楞严经》,他讲一句話不錯,他說:「捨識用根」。這句話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六根的“知”就好。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但是不要想像;就像鏡子一樣,知道,但它走的時候心中沒有留下痕跡,「捨識用根」。

经典上有說:供養十方諸佛,你比不上供養一個无心道人。這個地方是說:十方諸佛还是一個外在的塵相,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內心当中能夠生起一种无心的观照,這才是真实的功德。這句話有點鼓勵大家要迴光返照的意思。迴光返照,到底是照什么呢?就在六根当中迴光返照。(修行的处所)

寅二、別示結相

個別解释六根生起結的相狀(分二:卯一、約众生世界以明妄數。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

卯一、約众生世界以明妄數

    

阿难!云何名為众生世界?

众生世界是約著有情众生,來說明六根当中的虛妄的功能數目。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什么是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佛陀先提出這個問,這個地方跟六根是有关系的

    

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当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一切众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众生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世”指的是時間相,過去、現在、未來。這当中讲到這三世是遷流变化的,因為過去、現在、未來,它不是靜態,它是动態的,所以我們的時間相是动態的。你說:現在,什么叫現在?你讲現在的時候,那個相已经過去了,所以“世”是遷流相。“界”是空間相,是指的我們所安住的方向跟位置。空間相有哪些呢?你应該当知,空間相,有十种空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這個叫做“界”,我們所安住的方位。過去、現在、未來,叫“世”,是种時間。方向有十,時間有三。一切众生都是依止能緣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心境交互的作用而产生的身心世界。所以「身中貿遷」,既有這個色身以后,我們就必須有世界的存在,這個色身就開始遷流变化,而形成時間之相。即使色身,也有前后左右的差別,以及种种的转化变化,而成為空間相。

為什么說,空間是变化呢?時間是变化我們很清楚,空間也是变化,你看你,這個東西本來在你的左邊,下了課以后,它变成在你的右邊,你跑來跑去的時候,這前后左右也是改來改去。所以時間相,空間相都是不断的变化,叫做「身中貿遷」。就構成了世界相涉,所以“世”跟“界”這時間相、空間相,二者互相的涉入,而構成了一個時空的相狀。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疊,一十百千。

然而這十方世界的体性,它方位雖然有十种之多,但是它事实上比較明確的定位,世間上一般來說,只有就著東西南北,其实十個方位主要匯归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就是我們讲的前后左右。為什么呢?因為上下二种方向是沒有決定位置的。你說:桌子在地板的上方。那桌子是上嗎?也未必啊!你就坐在桌子的上方,天空又在你的上方。所以這上下的方位是不決定的,而中間也沒有一定的处所,也沒有所謂的中間,也变來变去的。

所以在方位当中,只有東西南北這四個數目是比較明確的,所以我們空間取四,時間取三,空間的四跟時間的三,構成一個三四的相貌,或者是四三的相貌。总而言之,宛转十二,不管三四,不管四三,都是形成一個十二的數目。這十二的數目经過「流变三疊」,经過三重的变化,就構成了一十百千。

這個古德解释很多,但是解释的非常非常複杂,我們根據蕅益大師解释就很清楚。「三疊」第一疊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你有一個色身,你一定有過去、現在、未來,一定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就是東西南北。那么三四就是一十二,第一疊就構成十二數。第二疊,蕅益大師說:在十二數当中,每一個時空都有理具十法界的相狀。這是第二疊,十二乘以十法界,就是一百二十,第二疊就一百二十。每一個法界当中又具足了事造法界,又乘以十,一百二十再乘以十,等於一千二百。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它只是取一個大概,应該是准確的說是一千二百,而這個地方讲一十百千是大概說。第一疊是,三乘以四,等於十二。第二疊,每一個數又包括了理具十法界,就变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再有一個事造十法界,就一千二百。就構成我們每一個色身当中有一千二百個數目。所以,蕅益大師說:這段经文主要的观念讲「十世古今,始終不離当念」。一念心性具足過去、現在、未來,具足整個時空相都在裡面。佛陀讲世間相、空間相,是幹什么呢?下一段就清楚了…

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歷六根

前面讲到世界的妄數有一千二百,來分別說明六根所具足的功能,來显著你的圓通本根。 (分二:辰一、明性本圓融。辰二、明用分優劣)

辰一、明性本圓融  讲到六根的体性是圓融

总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前面的世界,它的“始,;第一疊叫做“始”,十二數;“終”是第三疊,一千二百。整個第一疊、第二疊、第三疊,這整個“始終”当中,六根的体性,其实每一個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都是圓滿的,都是圓通常。但是在作用上,就著娑婆世界的因緣來說,的確六根的功能有差別。

阿难!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阿难!你应該在六根当中,去選擇一個六根的功德的優劣,來当作你修行的一個所观境。這個「性中圓融,用中分成優劣」,蕅益大師舉一個譬喻,他說:有六個人在夜晚中散步,六個人同時看月亮,六個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這個叫做「性本圓融」,每一個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沒有一個缺乏,六個人看月亮都得到月亮。但是因為心中的妄想不同,对月亮的解讀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想像,不同的看法,就产生六根的差別。我們一般來說,一念心性向外发展就是六根,你所有对外的活动都要通過這六個門,這六個門其实功能不太一樣。你看我們用眼睛看東西,你很容易疲憊,所以我們〔淨土宗,〕不強調观相念佛,因為你做不來,你看佛像看一個小時,你就完蛋了!你休息三四個小時,但是你用耳根听,你越听精神越好、越養神。

修行的確要選擇一個圓通的本根,因為這六根,我們娑婆世界過去的业力,它的功能,第一個它是不是周徧圓融,它功能是不是持久的確要選擇、選擇。因為我們說,我們安住的點是心性,对治煩惱在六根,但是我們也不可能同時去面对六根,那你么怎修行?你一定要在六根当中再揀別一下,到底哪一根是你的下手处。下一課我們就詳細說明,六根当中到底哪一根才是最好修行的处所,下一堂課會讲清楚。

《楞严经》它的道前基礎有二個重點,第一個你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第二個你对治煩惱的处所在哪裡?比方說你今天,你睡觉的地方在哪裡?你工作的地方在哪裡?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裡?你对治煩惱处的地方在哪裡?這二個點。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我們前面讲得很清楚了,那你這些攀緣心的煩惱,到底在哪一個地方是你下手对治的处所?下堂課再詳細的說明。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