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2.1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23)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62

楞严经要义62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133面,這一科讲到  庚二、決通疑滯。

這個地方有一段的問答:阿难尊者的提問是說:我們整個修行的主導者,是我們一念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所有的拜佛、念佛、持戒修善的功德,是往哪一個方向走,是那一念心來主導的,不是法門在主導的。好!我們的目标很清楚是要成佛,所謂的菩提、涅槃乃至於大圓鏡智,這個果地的功德,每一個功德都是常住不壞,都是不生不滅,我們的目标是不生滅。那么我們的因地是在六根中修学,那六根到底是生滅,还是不生滅呢?這是一個問題,因為你追求是一個不生滅的果地,那我們的因地也应該是不生滅才对阿!我們正式看阿难尊者他提執疑:

疑因断滅  

若此見听,離於明暗动靜通塞,毕竟无体,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无所有。云何將此毕竟断滅以為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佛陀您一再的提醒我們,在整個断惡修善,返妄归真的過程,要以六根門頭來当所观境。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假若這個六根,見聞嗅嘗觉知,六根的功能,它的功能譬如說,眼根它的見離開了明暗,就沒有自体,耳根離開了动靜,也就沒有聞的自体,鼻根離開了通塞,也沒有齅的自体。也就是說:整個六根的見聞嗅嘗觉知,是隨外境而生滅的,本質就是一個生滅心;比方說,前面說的「念心」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離開了五塵落謝法塵的影像,也是本无所有啊!世尊!您老人家為什么會把離開外在塵相,本來就沒有自体的這种終究要断滅的修因,來去追求大乘的七常住果呢?這個是不合理的啊!我們的因地是生滅变化的,但是卻要去追一個求不生不滅的果報,這個地方會有自教相違。以下就正式提出阿难尊者心中的執疑…

自教相違   

世尊!若離明暗,見毕竟空;如无前塵,念自性滅。进退循环,微細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无上觉?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实語者?

世尊!假設離開明暗外在的塵相,我們能見的功能就毕竟空,我們一定要有明相暗相,我們的見才能夠产生了別的作用。就如同前五塵的落謝影像法塵的作用,如果是沒有,那么第六意識的了別功能就消失了。所以经過我一进一退,如此輾转微細的去推度去尋求,我本來就沒有我這一念真实的心,以及它相应的心所,因為它離塵无体,隨境生滅,所以它沒有真实性。既然六根的見聞嗅嘗觉知,都是隨外境而生滅,都是不真实的,而我們修行也正又在六根中用功,這樣有個問題,「將誰立因,求无上觉」?將以什么為不生滅的真因,而求果上的不生滅之觉性之果呢?而如來世尊您在前面的十番显見当中,一再提到,身為一個見性有四种功德,它是湛然不动的,它是精純不杂的,它是周徧圓滿的,它是常住不滅的。那我們正式以見性這种湛精圓常這四种功德,來当作整個修行的真实的因才对啊!假設我們依止六根的生滅相來修学,那豈不是違越誠言,前面的经文跟后面的经文相違背,整部经变成戲論,那么佛陀又怎么成為一個真实語者呢?

求佛開示    

惟垂大慈,開我蒙悋!」

希望慈悲的佛陀,能夠開導我心中的蒙昧,跟我心中的執著!這段疑問會牵扯到后面的回答,我們把阿难尊者的疑問提出來:修行在六根中用功,而六根正是一個生滅相,那你怎么依止生滅的因,而追求不生滅的果報?阿难尊者提出這個問題,其实阿难尊者本身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的盲點在哪裡?阿难尊者他只知道六根的作用是生滅的,而不知道六根的体性是不生不滅的,見性、聞性乃至於知性,是不生不滅的;你看到六根的表層作用是生滅的,但是它的体是不生滅的。好!那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六根到底是生滅还是不生滅?答案就是只有一個,那就是“不一定”。這六根是很妙,六根如果跟六塵在一起它就变成生滅,六根如果迴光返照,跟真如本性在一起它就变成不生滅,就是向內跟向外。当六根向外活动的時候它就变成生滅,你永远不可能成佛,你一輩子都不可能成佛。因為你生滅的因不可能成就不生滅的果,就像你用沙,你用沙煮一輩子还是沙。

所以你在成佛的過程当中,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緣你不可能成佛的,因為你沒有种下成佛的真因。当你的六根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又变成不生滅。六根是很妙的,內外的本質不同,攀緣六塵的時候它变成生滅,它迴光返照变成不生滅。因為阿难尊者只知其一,他只知道六根向外攀緣变成生滅的,他不知道六根当它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又变成不生滅。所以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佛陀會把六根到底是生滅还是不生滅,以下就會詳細的回答…

壬二、示答    佛陀的指示跟回答(分三:癸一、斥迷許說。癸二、指事除疑。軌三、會通結示)

癸一、斥迷許說。佛陀先訶責阿难尊者心中的迷惑

佛告阿难:「汝学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实未能識。

佛告阿难:「你是好学多聞,你广学多聞而成就聞慧。但是沒有深入思惟它的道理而成就思慧。也就是說:我們讲你這個人很有知識,但是沒有把知識转成一种修行的概念。所以心中的思惑煩惱沒有除,你只知道顛倒所因,知道我們整個顛倒是一念迷情而有,是迷真起妄,但是真正的那一念顛倒迷情之相現前,你卻不能产生判断。也就是說:他知道六根之所以會产生障碍是有迷情,那么什么是迷情,不知道!向外就是迷情,向內就是觉悟,他沒辦法做一個正確的判断。

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他只知道六根全体是妄,而不知道六根全妄是真。也就是說:他認為六根是沒有用的,六根一定要攀緣六塵。它沒有用,但是真实的功德卻是在六根当中,你不是把六根放棄,你把六根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返見見自性,它就变成真实的。所以,蕅益大師說:阿难尊者只知道六根全体是妄,而不知道六根全妄就是真。這個地方你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佛陀是怎么回答。

癸二、指事除疑。

佛陀直接指出現前的事相,來去除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惑。為什么指事呢?因為佛陀一般都是先讲道理,很少讲事。古德說:因為六根的体性是很深妙难以理解的,所以必須先從事相來說明,再用道理來印證,從事相來破除它的疑惑。  (分二:子一、詰根塵显迷倒。子二、就聞性示因常)

子一、詰根塵显迷倒。

佛陀詰問根塵的交互作用,而使令众生产生顛倒。六根之所以顛倒,不是六根有問題,是六根跟六塵在一起,根塵相和合在一起;如果你把六根把六塵拔掉,六根就变成功德。你六根一天到晚跟六塵在一起,六根就完了!就变成迷倒。

即事除疑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当除汝疑。」

恐怕你真誠的心,还不能产生真实的信伏,來調伏心中的疑惑,所以我把這种世俗的事情來做簡单的說明。因為六根到底是真实的功德,还是顛倒迷惑,這個道理太深妙了,我必須用事相做證明。」

詰問根塵

約根問答  即時如來,敕罗睺罗擊鐘一声,問阿难言:「汝今聞不?」阿难大众,俱言:「我聞。」

鐘歇无声,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难大众俱言:「不聞。」

時罗睺罗又擊一声。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难大众又言:「俱聞。」

佛問阿难:「汝云何聞?云何不聞?」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鐘声若擊,則我得聞,擊久声銷,音響雙絕,則名无聞。」

這時候,如來就叫敕罗睺罗起立,去撞鐘声撞一下,撞完以后就問阿难尊者說:「你們現在有沒有听聞呢?当鐘声生起的時候,有沒有听聞的功能呢?」阿难跟大众都說:「我們都听到了鐘声的声音。」時間久了以后,鐘声已经慢慢的歇止了,恢復到无声的狀態,佛陀就問:「那你們現在还有沒有听聞的功能呢?」阿难大众都說:「我們現在都听不到声音了。」這個地方有問題,你可以看到,阿难尊者是答非所問,我們先讲出這個消息…佛陀是問阿难尊者說:「你有沒有听聞的功能?」是問根、問六根。阿难尊者是說:「我有听到听音。」阿难尊者用塵來回答。所以我們根跟塵二個都经常糾纏在一起,身為阿难都根塵分不開來。

這時候罗睺罗再撞鐘一声,佛陀又問:「你們現在有沒有听聞的功能?」阿难大众說:「有,我們有听到声音。」佛陀就問阿难尊者說:「如云何聞,云何不聞;你們究竟是什么情況叫有聞,什么情況是沒有听聞呢?」阿难尊者就白告佛陀說:「假設鐘声被擊发,我們就有听到声音,等到擊久了以后,声音消失了,音声跟餘音的迴響二個都断絕,我們就听不到声音。」

蕅益大師說:這是阿难尊者一個錯誤的回答,答非所問。佛陀以根來問,阿难尊者以塵來回答。阿难尊者為什么把六根質疑作生滅相,因為他根跟塵经常結在一起。

約塵問答 

如來又敕罗睺罗擊鐘,問阿难言:「爾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選声銷,佛又問言:「爾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頃,罗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問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鐘声若擊,則名有声,擊久声銷,音響雙絕,則名无声。」

這時候,佛陀又叫敕罗睺罗來撞鐘,就問阿难說:「你現在有沒有听到声音呢?」阿难大众說:「有,我們都听到声音。」過一段時間,声音跟音響消失以后,佛陀又問說:「那你現在有听到声音嗎?」阿难大众回答:「現在已经听不到声音。」過了一下子,罗睺罗又主动的撞了鐘一声,佛陀又問:「那么你現在有听到声音嗎?」阿难大众說:「有,有听到声音。」佛陀就問阿难說:「究竟么情況叫有声?什么情況叫无声?」阿难大众就白告佛陀說:「假設鐘声被擊发叫有声,擊久了以后声音消失了,最后的音響餘音也断絕了,這個叫做无声。」

蕅益大師說:這一段的回答,阿难尊者是正確的回答。佛陀以塵來問,阿难尊者也以塵來回答,這一段是正確的。這二段的問答以后,佛陀要做总結了

責其矯亂   

佛與阿难及諸大众:「汝今云何自語矯亂?」大众阿难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声,汝則言声,惟聞與声,報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這時,佛陀就問阿难尊者及諸大众說:「你現在的回答,可以說自己所說的話产生錯亂,你根本連根跟塵都分不清楚。」阿难大众就問:「我們怎么錯亂呢?」佛陀說:「我第一次問你有沒有听聞,你回答或者有聞或者不聞;第二次我又問你有沒有声音,你也回答或者有声,或者无声。当然第二次是对的,問題在第一次,你在第一次回答我的時候,把能听聞的耳根聞的功能,跟外在所听聞的声塵,产生一种錯亂的認知,所以怎么不是錯亂呢?」

佛陀這一段所訶責的是第一次的問答,根塵不分。“塵”是完全生滅的,但是“耳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你看!我們撞鐘,我們不要去注意声音,我們注意耳根。我們剛剛听到了鐘声,但是鐘声消失的時候我們也听到声音啊!听到一個沒有声音,沒有声音也是一种声音,「动靜二相了然不生」,“动”是有声音,“靜”是无声音。听到动的時候,那是一個生滅相,听到靜的時候也是生滅相,但是那個「聞性的体」,那個能聞的功能永远存在,它听到有声听到沒有声,那個声塵的“聞性”是不生滅的。所以你要向外,那又变成生滅,向內的時候又变成不生滅,所以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体。

這個地方,佛陀道出這個道理

子二、就聞性示因常  

就著听聞的內在体性,來指示六根之性是常住不滅的真理。我們要的是那“聞性”,不是听聞生滅的作用。

法說

◎声无聞在   

阿难!声銷无響,汝說无聞,若实无聞,聞性自滅,同於枯木,鐘声更擊,汝云何知?知有无知,自是声塵或无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无?聞实云无,誰知无者?

我們現在要站在“聞”的角度來看声音,不能站在外境的声音來看声音,站在听聞的角度。佛陀說:阿难!当声音消失的時候,乃至於餘音的迴響也消失的時候,你告訴我說沒有听聞的功能,這個是錯誤的。因為假設連听聞的功能也消失了,那么聞性就滅掉了,那么我們的聞性滅掉,這時候就沒有明了的作用,就像枯木一樣沒有明了作用,因為它整個聞性消失了,那么鐘声在擊发的時候,你怎么能夠听到声音呢?因為聞性已经消失掉了。

可見得生滅只是一時听聞的作用,但是体性那個聞性是恆常存在的,所以它能夠知有知无,聞性能夠知道有声知道无声。所謂的生滅只是外在的声音,或者有或者沒有,难道說耳根中的聞性,會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差別嗎?它恆常存在的啊!它能夠听到有声也能夠听到无声。所以「聞实无云,誰知无者」,如果說耳根的聞性會隨声音而消失,那么又有誰知道声音已经沒有呢?你說耳根已经隨声音走掉了,現在沒有声音了,那你怎么知道沒有声音,那知道沒有声音那是誰呢?那还是聞性嘛!所以远離声塵的那個東西是誰?不以一切万法為伴侶的是誰?

我們現在不要去注意跟声音在一起那個我,在听当中,不跟声音在一起的;你听到声音,有一個是跟声音在一起的,有一個是沒跟声音在一起的。你要注意的是,沒有跟声音在一起的,跟声音在一起的那個隨声音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個它不跟声音在一起的,那個東西你要把它找出來,就是不與一切万法為伴侶的那是誰?

根性常住 

是故阿难!声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声生声滅,令汝聞性為有為无。

是故阿难!所以你应該知道,你從這個地方产生判断力。外在的声音在听聞的過程当中是有生有滅的,声音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但是你的聞性卻是不隨声音而有生有滅。「令汝聞性為有為无。」聞性並不隨声音的有而有,也不隨声音的无而无,它是常住不滅是恆常存在的,這個就是我們整個修行的真因。你不要老是去注意跟声音在一起的那個六根,你要去注意那個沒有跟外塵在一起的六根,就是我們讲的“聞性”

責迷戒謬 

汝尚顛倒,惑声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断,終不应言離諸动靜閉塞開通,說聞无性。

這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訶責。說:阿难!你尚且处在顛倒当中,生滅跟不生滅都分不清楚,「惑声為聞」,把外在的声音当做內在不生滅的聞性,难怪你遇境逢緣的時候,你都不能夠迴光返照,老是隨外境而转,你都沒有去注意那個不隨声音而转的那個聞性,只是注意外在那种生滅的作用。你不应該說:離諸动靜閉塞開通,說聞无性。

「动靜」指的是外在的声塵,动是有声音,靜是无声。「閉塞開通」指的是浮塵根。什么叫“閉塞”?假設你的耳根受到傷害,說這個人是聾子,叫“閉塞”,耳根正常的人叫“開通”。也就是說:身為一個聞性,不管你外在有沒有声音,不管你耳朵听得到听不到,聞性永远是存在的,聞性就是聞性。所以我們現在在六根当中……現在佛陀越讲越細了,剛開始說你要在六根中修学,然后你要把六根…到底什么是一時的客人,什么是主人,這個地方要讲清楚了。這以下讲出一個譬喻,什么是一時生滅的,什么是永久不滅的東西,用作夢來做一個譬喻

譬喻

引夢證明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擣声,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比方說:有一個重睡之人,有一個睡觉的時候经常會熟睡的人,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床枕上熟睡,睡著睡著就作夢。這時候他家有一個人就在他熟睡作夢的時候,用木槌來擣練舂米;“擣練”就是用木槌去槌布跟舂米,当然會产生很多的声音出來。「其人夢中,聞舂擣声,別作他物」,這個熟睡的人在作夢当中,他就听到在夢中以外槌布声跟舂米声,他把它当作其他的声音,因為它現在在作夢,他一念迷夢的夢心。他把槌布舂米的声音当做打鼓的声音,或者当做撞鐘的声音。他就在睡夢昏迷当中,他还自己觉得奇怪,這個鐘声怎么听起來好像木頭跟石頭的声音呢?听起來感觉是鐘声,它怎么像木頭跟石頭撞擊的声音呢?等到他醒過來之后,很快的他就知道,哦!原來這就是用木頭去槌布舂米的声音。他醒來以后就告訴家人說:『我剛剛在作夢的時候,以為這個舂米的声音,是打鼓的声音,是撞鐘的声音。』

這段经文到底佛陀是要讲什么?這個人是在睡夢当中,他听到了外在的声音,产生錯誤的判断。這個睡夢的心是生滅的,這表示六根的作用在迷惑的時候;第二個外在的声塵也是生滅的。但是他不管是在睡夢当中或者觉醒的時候,他的聞性永远存在。現在我們要看他裡面的東西,你看!他即便是在睡夢中、在顛倒中,听到声音,但是那個聞性是永远存在的,內在的聞性是不生不滅的。  佛陀要讲這個意思。

結申正义 

阿难!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譬喻合法)這個睡夢中的人他在昏迷当中,身為一個睡夢当中的人,他能夠憶念「靜搖」,這是有声音,這是沒有声音嗎?或者他會注意他的耳根,是聾子还是不是聾子,他會這樣注意嗎?因為一般在睡夢当中的人,是根塵既捨。你看!一個耳朵聾的人他睡觉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是耳聾,他也是听到声音。因為睡觉的時候是“根塵既捨”,他的浮塵根,他的外在的東西都捨掉了。所以睡夢当中的人,他根本就沒辦法判断是耳根有沒有壞掉,外面是不是有声音。他的声形在睡夢当中,但是他耳根当中的聞性,那個了了常知,絕对不昏昧的聞性,是永远存在的。乃至於我們的身体面临了死亡,形体消失了,命根也隨光陰遷变謝落了。

比方說,你現在是個男众,你現在有你的感觉有想法,你整個男众的身心世界全部消失掉了,但是在我們六根当中那個不生不滅的聞性,是絕对不會隨著我們的身形,隨命根而消失掉。我們在六根的時候要注意,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体,当六根跟外在的六塵接触的時候,它转成生滅、全部是生滅;当六根迴光返照,不迷、不取、不动,正念真如的時后它变成是真实的,六根就這么妙。所以蕅益大師說:在這段经文,佛陀其实就在虛妄的根塵之中,衍出不生不滅的本性以為修行的正因。你要會体會的話你就知道,六根什么情況是生滅,什么情況是不生滅。

癸三、會通結示

把前面六根是生滅跟不生滅的道理,常还是无常的道理做一個总結。(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六根它又是常又是无常,那么常跟无常是怎么判断呢?

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    假設你是迷真起妄向外攀緣,它全体变成无常

迷真逐妄 

以諸众生,從无始來,循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六根的生滅相)我們一般的众生從无始劫來,我們六根习慣循諸色声,去追求去順從外在的声音跟声塵,乃至於色声香味触法,念念分別心隨境转,所以逐念流转,隨順我們攀緣的念頭,而被外物所转。「曾不開悟性淨妙常」,從來也沒有真正的開悟,而迴光返照六根当中那個常住的本性。

由妄流转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因為六根当中,我們不去隨順於迴光返照六根当中常住的真性,而去追逐外在生滅的六塵,而造作了生死业力,由此而生生世世在六道的杂染法中而流转不停。所以六根当它跟六塵在一起的時候,它全体变成生滅相,這是六根的第一個狀態。第二個、六根它本身又是一個不生滅的,「明悟故无常即常」,当六根迴光返照的時候,它就從生滅的法中而变成了不生滅。

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起观照    

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假設我們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就在六根門頭当中「若棄生滅,守於真常」。這個地方也是被蕅益大師點出修行的下手处。就是在六根当中,捨棄外在生滅的六塵,不要去追求六塵,你去观照你六根当中那個真实的根性,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性,守住在真实的根性,「若棄生滅,守於真常」。

常光現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应時銷落。

等到你观照久了以后,根性的功德慢慢显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這個時候产生什么变化呢?這种生滅的六根、六塵、六識,這种生滅的作用慢慢的脫落。六根、六塵、六識,它本來就是一念迷情而有,它本來沒有实体,所以它會消失掉。六根、六塵、六識,剝落以后會产生什么樣的結果?

緣影盡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远離,則汝法眼应時清明。

「想相為塵」“想”是第六意識的想心所,就是我們的名言分別;“相”是外在的六塵之相。所以当第六意識的“想”跟六塵的“相”結合一起以后,就产生很多我們心中的我相、人相的這种分別出來。這個地方古德說,是屬於煩惱障所收攝的,我執引生的煩惱障,是比較粗显。

「識情為垢」指的是內心的一种法執的細垢,就是所知障。就是我們剛開始,會執著有一個真实的心性可得,一個真实的心性可以安住。当然這是法執,但是慢慢慢慢的,這种有所得的法執也脫落了。脫離心中对外境的想相,也脫離了对真实心性的執著,這二种都脫離,這時候法眼就現前。我們一般讲「法眼」是观俗諦,不過古德說:這個「法眼」不是观俗諦的法眼,是观照真理的智慧。這個法是真理,观照真实心性的智慧現前,也就是圓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證一分法身的智慧現前。

成正觉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如此漸漸的修学,是決定可以成就无上知觉的。」這個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滅相跟不生滅相,作出一個判定的标准。向外攀緣,六根全体变成生滅,如果你棄生滅守真常,全体变成不生滅。我們一般凡夫跟聖人的判断,其实就從你六根的生滅跟不生滅判断。我們之前讲一個公案:世間的聖賢之道。孔夫子有一天帶著弟子到匡地去遊学,結果被宋人的軍隊圍起來,這時候非常危險,這時子路很緊張,拿著刀子到处巡邏,但是他看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断,在那個地方彈琴唱歌,好像沒事情发生一樣。子路就很緊張說:老師啊!現在是什么時候,您老人家还在唱歌。孔夫子說:汝來,我於汝道。我跟你讲個道理,你先坐下來。孔夫子跟子路說:我這一生,避窮久矣,我一生一再躲避這個災难,最后还是沒有躲掉。我一生求通也久矣,追求官位久久,能夠為人民做事,結果还是沒有作官。為什么呢?因為天命如此。

他說:我現在再也不向外攀緣,我守住我的天命。他說:我的天命會有什么樣死亡,什么時候活著,我自知我的天命是如何,外境是干扰不了我的天命,所以我不用害怕。子路听了以后,本來还半信半疑,果然沒多久,宋人軍隊就向孔子道歉說:对不起,我們要找的是一個陽虎的人,跟孔夫子長得很像,我們認錯人了。道歉以后就離開了。

也就是說:其实所有的聖賢,他心中都要有一個“道”來安住他的心。当然孔夫子的道是天命,那個不是很高,但是基本上还是有一個道來安住他的六根。我們的道是什么?「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相妄性真」,外相是生滅的,但是真如本性是真实的。我們的道就比孔夫子的道更高。它的意思就是說:「棄生滅,守真常」,我們現在的六根好像沒有主人沒人管一樣,有人刺激你,你就跟他走,有人赞歎你,你就跟他走。所以我們的六根就像沒人管的小孩子。

那怎么辦呢?你六根当中先要有一個道,在那個地方站,然后你就想辦法往那個道走,不要向外,慢慢慢慢,「常光現前,根塵識心应時銷落」;你就是先把六根裡面的道建立起來,建立一個生命的人生观。总而言之,「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外在的相狀都是一時的,不要太認真,你追求的是一种永恆的功德,是你內在的心。所以你一個修行人,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一個喜欢爭一時的人,你沒辦法修《楞严经》。守住真实恆久的東西,放棄一時的因緣。什么是恆久的?你心中的道是恆久的,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是暫時的。你要先建立這樣的观念,然后把那個道慢慢慢慢的增長,這時候六根就往內收,這時候能夠慢慢走进六根的家中,這個就是所謂的「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应時銷落。」

這段经文是回答阿难尊者,六根到底是生滅的,还是不生滅的?就在一念之間。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