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77:佛菩薩对你有沒有加持力就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和愿望有关系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3.09)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3.10)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77

楞严经要义77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165面

寅二、現六凡法界

這一大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后,依止一念清淨的心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這当中有三种的功德妙用:第一、三十二应身,第二、十四无所畏,第三、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這三种的功德力。

佛菩薩的加持力,到底是怎么來的呢?蕅益大師在註解中以四個字來做总持,蕅益大師說:這所有的加持力,根據「慈悲感应」而來。「慈悲感应」這当中有二种的力量:第一個、佛力不可思议,佛菩薩经過返妄归真,開显自性以后,那一念清淨的心法就俱足了拔苦與乐的大慈悲力。這种功德力是存在法界当中的,无時无刻都存在,這叫作「能应」這一部份。第二個、众生內心的需求,我們希望能夠離苦得乐,而向佛菩薩來祈求,這一部分是「能感」,我們的心力也不可思议。也就是說,我們心靈祈求的力量去感应佛菩薩的大慈悲力,所以就使令我們产生這么大的加持力。

就著我們众生能感的這一部份的需求,蕅益大師又把它分成二种:一、我們過去淳厚的善根,二、我們今生精勤的三业,這二個因緣而能夠感应佛菩薩的加持。当然有些人是因為過去的善根深厚而产生了感应,比方說,临終十念,《观经》裡面讲到临命終的時候,這個造惡凡夫,他一生当中根本沒有修学善业,也沒有听聞佛法,在善知識的開導之下,因為懺悔而憶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俱足十念,然后把這強大的地獄的果報,转成阿彌陀佛極乐世界的蓮花化生。

為什么他能在這么短的時間,感应佛菩薩本愿功德呢?蕅益大師解释說:這是多生多劫淨土的善根成熟了。他今生沒有修淨土,但是他過去生中在淨土的栽培非常深厚,他可能在前生临終的時候,只是一時的差錯而沒往生的,但是他淨土栽培的善根這种金剛种子是不會壞失的。所以我們看到有些人,他今生也沒念观世音菩薩,也沒念地藏王菩薩,但是他偶爾憶念一下,就产生很大的力量。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第一种,過去淳厚的善根所成就的。第二种是今生精勤三业的修学,我們今生的身业的禮拜、口业的称念、意业的观想,身口意三密的加持,去感应佛菩薩的加持力。因為這二种因緣就能夠招感佛菩薩对我們現身跟說法。三十二应身当中其实分成二類,我們前一科讲到現示四聖法界,他显現的是四聖的身,來宣說三乘出世的法門。這一科是現六凡之身,來宣說人天乘的善法。

寅二、現六凡法界(分二:卯一、成就乐欲。卯二、成就厭離)

卯一、成就乐欲

菩薩应众生心中的好乐跟希望,而使令众生能夠成就安乐的果報。你有什么樣的希望,你用你的希望來祈求观世音菩薩,观世音菩薩就為你說法來滿你的愿。分二段:一、滿众生,生天的愿;二、滿众生,人道之愿。以下的经文每一個都分成能感跟能应,第一個是讲到众生這部分的能感,然后再讲到菩薩大慈悲的能应。

应天众

应梵王身 

 若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能感)若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這是招感佛菩薩感应的一個主要因素。假若有一類的众生,“众生”指的是欲界的众生,他的內心是「欲心明悟」,這個“明悟”不是明白实相的道理,而是他心中对於婬欲的事情,已经产生了一种明白跟觉悟的智慧,他能夠如实了知,愛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他內心有這樣的觉悟。依止這樣的觉悟产生以下的修学,他「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日常生活当中严持淨戒,使令他欲界的色身保持清淨无染。這是指著众生他有這樣的希望,他希望能夠追求清淨无染的身心世界,他心中有這樣的希望,而且他也如实的向佛菩薩來祈求。

(能应)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观世音菩薩這時候就应众生的祈求,他就現出梵王之身來宣說離欲清淨,修学禪定之法,使令他能夠远離欲界而成就梵天的果報。你心中有什么樣的希望,佛菩薩就应你心中的希望,宣說你相应法,使令你達到你心中的希望。

应帝释身  

若諸众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释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的欲界的众生,他心中有一個希望,他希望能夠成就天主,忉利天的天王,我們說的释提桓因。身為释提桓因他有什么樣的功德力?「統領諸天」,包括三十三天以及四天王天。這時候菩薩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於彼前,現帝释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宣說上品十善,以及种种的領導之法,使令他能夠成就帝释的果報。這是讲到成就天王,但众生的希望各式各樣,有些人他希望变成大富長者,有些人希望能夠統理大众,不同的希望就产生不同的結果。

 应自在天身

若諸众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的众生,他希望他的色身,能夠自由自在的遊行於十方,“十方”指的是六欲天,乃至於人世間的整個四大部洲。這時菩薩就在彼前,現出他化自在天之身;“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頂,宣說上品十善,以及未到地定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

应大自  

若諸众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假設有一類的众生,他对未來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飛行虛空,在整個大千世界的虛空飛行;前面所說的飛行是指的六欲天,這地方是包括四禪,從人世間到四禪,這叫「虛空」。我於彼人之前,現出大自在天身,摩醯首罗天王身,也就是色界的天頂。大自在天身是世間整個有為的福報最為殊胜。宣說上品十善,还有四禪乃至四无量心的法門,使令他能夠成就這种飛行虛空的愿望

应天大     

若諸众生,愛統鬼神,救護国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众生,他心中对未來的生命有一個希望,他希望去統領這一切的鬼神,而且要去救護国土。无福報的叫“鬼”;“神”是有福德的。統領鬼神,他经常能夠去巡視世間,一方面能夠消除世間的災难,一方面賞善罰惡。他心中对未來的生命,有這樣的希望。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天大將軍身,來宣說五戒十善,以及秘密神咒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身 

若諸众生,愛統世界,保護众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众生,他对來生有什么希望呢?他希望能夠去統治世界,保護众生。他所統治的世界是包括了人世間跟四大部洲,他保護四大部洲的众生,远離一切种种的災难,他有這樣的使命感。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四天王身,來宣說上品十善護国安民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

应四天王  

若諸众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国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希望來生能夠受生到四天王宮去,而且能夠驅使人世間的八部鬼神。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四天王太子之身,來宣說上品十善乃至於符咒去招呼鬼神之法,使令他成就。諸天当中其实是分成二類,一個是欲界天,欲界天主要是上品十善。第二、色界天,色界天除十善以外,再加上四禪乃至於四无量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想很多人會問一個問題,我們学佛以后,我們每天這樣拜佛念佛,到底有什么效果?也就是說,到底佛菩薩的加持力,是不是真的存在?还是我拜佛只是借事显理,假借拜佛的因緣來開显自性而已?还是佛菩薩真的有加持力?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很难讲!佛菩薩对你有沒有加持力,這個看你心中的祈求、你的信心跟愿望有关系。如果你不相信佛菩薩的存在,那佛菩薩对你等於是沒有;你完全不相信佛菩薩有加持力,而且你心中也沒有任何希望,那佛菩薩法身的不可思议、大慈悲的加持力,对你來說是完全沒有,是完全不存在,答案就是沒有。如果你深信諸佛皆充滿,深信佛菩薩的法身是无所不在的,佛菩薩的色身滅度了,但是他留在法界当中,大慈悲的本愿功德是存在的,而且你也至誠的向他祈求,那佛菩薩对你的加持力是存在的。

佛菩薩的加持力,我們看這個地方的道理,是因人而異的。因人而異,我們可以從二層來說明:如果你念佛菩薩的聖號,只是一念的信心,但是沒有太大的希望,你身体剛好肚子痛或者遇到沒辦法去处理的災难,你很至誠的念阿彌陀佛、念观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诶!感应道交,把你的災难消滅。在《阿彌陀经》也提到這個观念,我們以一念的信心來憶念十方諸佛的名號,「聞是经受持者,即聞諸佛名者,……皆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信心來憶念佛菩薩的聖號,能夠得到諸佛的護念加持。但是如果你只是信心你不能往生,你一定要加上发愿,你能夠「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彌陀佛国者,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強調,你往生的观念是一种愿望。你念這句佛號你是真的有一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的愿望來念佛,佛號才能夠产生往生的力量。否則這『佛號』对你來說,只是一种业障消除福慧增長。這個地方讲出一個很重要的观念,從《唯識》的角度,我們一個人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況,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佛菩薩是不能幫你改变的,這諸位要知道。說你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想做,佛菩薩就幫你改变,不是!

這個地方的经文是說:你很想改变,但是你有障碍,但是你真的是产生這樣的觉悟,我一定要改变,我來生一定要成就什么。你心中有很強烈的希望,這時候佛菩薩就現前了,為你說法,改变你的思考模式,改变你的行為。诶!你的因緣改变。当然你的希望是各式各樣,那佛菩薩滿足你的愿也就是各式各樣。所以你看我們受菩薩戒裡面它有提到一個观念說:一個人受菩薩戒跟不受菩薩戒,有什么差別?說:我不受菩薩戒,我也能夠断惡修善度众生啊!這個地方有很多不同,其中一點不同,你受的菩薩戒,你产生菩提的愿望。你做事情是以愿望來做事情的,你有菩提心,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生生处為諸菩薩友。」

所以為什么受菩薩戒的人,他很容易受佛菩薩的感应加持?因為他有那种強烈的需求无上菩提的愿望。我們要知道感应道交,你的心力永远是主动,你一定是在你心靈当中释放一种強烈需求的磁場出來,佛菩薩這种法身的功德,才能夠啟动,以心力來帶动佛力,或者說以心力來感应佛力。這個地方的经文完全是這個道理。

有一個善知識,他讲一個譬喻很好,他說:众生跟佛菩薩之間的互动,好像小孩子跟母親一樣。他說:小孩子在哭,這個大人就會過來,你要不哭,大人不過來。你好好的,佛菩薩他是沒变法去幫助你的,你開始哭的時候,表示小孩子他有祈求,还不能讲話只好用哭的。你哭的時候,這母親拿個糖果給你吃,诶!你滿足了,那就好了。他給你一個糖果,你继续哭,他看這樣还不行,他拿一個蛋糕給你,你又继续哭,佛菩薩最后就把摩尼宝珠給你。所以你心中有多大的希望,你愿意做一個小小的国王,佛菩薩就跟你讲你相应的法;你愿意做一個天王,你愿意做一個摩醯首罗天王…。這就是說,其实我們的生命还是自己決定的,你希望变成什么樣的結果,是你自己的希望。当然這個希望是怎么來的,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听聞佛法如理思惟产生抉擇,所有的希望都是经過我們对生命的抉擇而产生的。所以我們為什么要不断的听经,就是提升你的見地,你有這种見地,你就有這种希望,這种理想抱負,那么佛菩薩就滿你的愿。前面這一段是讲到成就天人众生之愿,以下是成就人道众生之愿。

应人众

应人王

若諸众生,乐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对來生有一個希望,他希望來生能夠成就這世間的国王,統理一国的众生。当然他也跟菩薩祈求,菩薩就在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宣說五戒十善以及帝王德业之法,令其成就。解释「帝王德业」這句話:你要能夠統領大众是要有一點德行的,不是你福報大就能夠統領大众,不是這樣!你福報大你可以做一個大富長者,但是你要統領大众,你要有些德行。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有些老和尚他很會修行,福報也很大,但不見得適合領众。但是有些老和尚福報很大也非常會領众,這其中一個最有代表的就是懺公師父。他老人家有二种德行是不得了,第一個、他非常的知人善用。一個領導者其实你不必有太高的能力,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是什么能力,他可以放在什么位子,要知人而且要去善用。懺公師父有這种德行,他很清楚的知道你的優點在哪裡,你適合做什么事情。第二個、領導者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情有义。老人对於這种手下的幹部,只要有功的,他不吝惜重重的犒賞,使令很多人愿意為他賣命。一個領導者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有情有义。所以這「帝王的德业」至少是二個,第一、至少你會知人善用,第二、有情有义。你這种德行俱足了,你來生就有可能統領大众一切无碍。所以你的果報是跟你內心的狀態是有关系的

应長者

若諸众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让,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对來生有一种希望,他喜欢去管理統籌同一族姓的生活事物,而且他希望在世間当中受到人民的恭敬跟愛戴。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長者之身,來宣說怎么去布施众生,人民愛物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

应居士

若諸众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心中有一种好乐,喜欢去談說古今的嘉言典章,來垂訊於后世,而且在個人的修学方面,他能夠身处塵勞而不染世欲,以道自居。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現出居士身,來宣說清心寡欲以道修身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居士之身。

应宰官

若諸众生,愛治国土,剖断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众生,他心中的希望是喜欢治理国家的政務,而且他能夠很清楚的去剖析种种的冤屈來抉断是非,他很適合做邦邑;“邦”較大的省長,“邑”縣長。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宰官身,宣說修身齊家護国愛民之法,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

应術士 

若諸众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罗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好乐种种的數術;“數”指的是天文地理,陰陽五行這一部分;“術”指醫卜命相,書畫符咒。而且他日常的生活中是愛乐調養色身以延年益壽。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現婆罗門身,來宣說調氣煉丹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因為他有這种希望,佛菩薩就滿他的愿。

应比丘众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修学佛法,一方面他厭棄世俗杂染的生活,好乐過出家寂靜的生活,而且也欢喜奉持佛陀所制的种种戒律。观世音菩薩面对這樣的因緣,就現出比丘身,來宣說戒定慧三学之法,使令他快速成就。

应比丘尼众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道理跟前面一樣,只是一個是現比丘身,一個是比丘尼身,所宣說的都是離染清淨的戒定慧之法。

应優婆塞众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男子他心中好乐佛法,也愿意去奉持佛陀的五戒,但是他不能夠捨離世俗的生活。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現出優婆塞之身,來宣說五戒的修学跟護持三宝之法,使令他能夠成就優婆塞身。優婆塞身翻成中文叫「近事男」,親近承事三宝之男子。

 应優婆夷众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道理一樣,只是他是優婆塞身,所現的身是不一樣,一個是近事男身,一個近事女身。說的法都是五戒的修学跟護持三宝之法。

 应世諦女众 

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国,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有一种女众,她內心有一种興趣,好乐「內政利身,以修家国」。“內政”指的是一种家中的事物,包括她很喜欢孝養長輩、教養子女;“立身”指的是他內心当中对於女众的四德,包括勤勞、簡樸、貞潔、幽靜,以這四個德來立身,乃至於以這四德來做齊家治国之本。一方面孝養長輩教養子女,一方面以勤勞、簡樸、貞潔、幽靜之德來要求自己,來齊家治国。她內心当中对這樣的法,特別的好乐,听到這樣的法就起大欢喜。這時候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家庭主婦之身,乃至於一国夫人皇后之身,或者是命婦大家;“命婦”受過皇上封賞的女众,“大家”一個大家族的主婦。來宣說端莊賢淑、三從四德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

应童男众  

若有众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男童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众生,他心中有一种特別的好乐,他欢喜保持童真不壞。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出童男身,來宣說顧精養氣之法,使令他快速的成就。

应童女身 

若有处女,愛乐处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前面是讲男众,這個地方是讲女众。這女众她欢喜保持处女之身,而且「不求侵暴」,乃至於她受到外在暴力的逼迫也不會順從,她对這一部分特別的要求。观世音菩薩就在彼前,現童女身,來宣說清淨貞潔之法,使令她快速的成就。這一部份都是讲到人道的安乐果報。

佛菩薩对众生的加持力,应該是分成二部分:一個是我們身心有災难,憶念观世音菩薩、憶念地藏王菩薩、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以神通力來加持我們,但是沒有為我們說法。這是第一种,祂只是現神通,這樣子对我們的加持是一种暫時的消除災难。暫時消除災难,但我們的观念沒改变,我們的思考模式沒有改变,我們未來的果報当然就沒有改变。第二個是說,這個众生他心中有很強烈的希望,他在憶念菩薩聖號的時候,他不只是要解決一時的災难,他对來生有一种期待的,這時候你就很容易招感菩薩為你說法,他就現身為你說法。

菩薩的說法,蕅益大師說:菩薩的說法是採取二個原則:第一、先說淺法,善巧方便之法,使令我們能夠成就現世的安乐。观世音菩薩他是證得圓通的法身大士,但是你希望学各式各樣的法,他都不拒絕,他就应你的希望,來成就你現世的安乐。第二、密令將來成就无上菩提。但是菩薩說法有一個特點,他會把无上菩提的道法,放在安乐的果報当中。比方說你今天听外道說法,诶!外道也讲五戒,也讲十善法,但是你听外道說法以后,你內心的种子,大概就是五戒十善就沒有了。但是观世音菩薩祂也為你說五戒十善,但是他會巧妙的把這无上菩提的法,放在五戒十善当中。你把五戒十善的法,成就人天果報以后結束,诶!你就很自然的會发菩提心,那個道的力量还在,就是我們讲「為实施權」,開方便門,示真实相。他剛開始第一步,先滿足你現在的希望,然后把未來的希望先放进去。菩薩的教化众生是不可思议,是用「權实」二种的妙法。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观念,你看观世音菩薩在前面讲到「耳根圓通」的時候,他在修自利的過程当中,他是反聞聞自性,他是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他可以說是離一切的相狀,破妄显真,一切的杂染相,一切可乐的相都不取著;他自利部份他是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正念真如,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你看菩薩度化众生的態度,他是恆順众生。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利他跟自利的心態不一樣。你不能說,我持什么樣的戒法,你就要跟著我持,我修什么圓頓止观,你就跟著我,不是這個意思!你度化众生,你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來度化他。你看看观世音菩薩就是這樣的做法,你希望成就什么樣的因緣,他就先滿你的愿,「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智」,或《法华经》說的「開方便門」,然后再进一步的「示真实相」。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未來度化众生要学习的。這地方是讲到菩薩的現身,包括說法,使令众生成就與乐。你心中有什么樣的希望,菩薩就現身為你說法,使令快速成就。

卯二、成就厭離

你希望厭惡远離某一种的果報,菩薩就為你說法,使令你厭離而得生於人道之中。

应八部諸众

 应諸天众  

若有諸天,乐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有一類的諸天,這個“諸天”应該偏重於欲界的諸天。這個天人他心中有一個希望,希望能夠远離欲界天的果報。欲界天的果報有三种的過失:一、因為這個諸天他會愛著天乐,而不思出離。我們到天上去,我們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這五塵非常的胜妙,看到的形狀、听到的音乐都特別的美妙,所以諸天是沒有出離心的。你看佛陀不在天界出世,因出世也沒用,等於是白白的浪費精神体力,你看佛陀只在人世間出世,因人世間苦乐摻半,剛剛好。諸天他第一個過失,他沒有出離心。

二、諸天果報当中有一類的諸天,是福報淺薄,恆受飢渴。有一种諸天他可能是因為他內心某一种善心的德行而生到天上去,但是他布施的善业不夠,他雖然現出諸天的尊貴身,但他经常有時候食常不足。在经論上說,很多天人他跑到人世間來吃野生的水果,因為他吃不飽。吃不飽他為什么生天呢?他因為有某一种美好的德行而生天,但是他布施的善业是不夠的。

三、諸天他沒有一种很強烈專注的憶念。天人的五蘊身心是極度的散亂。你不要看  佛陀說法的時候,释提桓因下來听,他一回到宮中就全部忘光了,他沒辦法去專注的憶念佛法僧三宝,他的果報体有散亂的問題。

這個天人应該過去生有一點佛法的善根,他得到諸天美妙安乐的果報時候,他非常的后悔,他觉得不应該來到天界,他希望去改变他的本位,他跟佛菩薩祈求。這時候观世音菩薩現出天人之身,來宣說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使令他能快速的結束天的果報,而往生到人道去。

应龍众

若有諸龍,乐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這個龍牠是广修种种的福報,但是他有二個問題:一、他不奉持如來的戒法,他不持戒;二、他脾氣特別暴躁,欢喜鬥爭,但是他有福业,他也生在龍宮,享受很好的龍宮的生活。龍牠得到龍的果報以后,他有三個過失:一、熱沙灸身,天氣熱的時候,沙吹過來,跑到他的鱗片当中傷害到牠的色身。二、風壞宮衣,大風一吹,把他的宮殿吹壞了。三、金翅鳥噉,大鵬金翅鳥牠的翅膀振动,剖開水把龍抓起給吃掉了,牠有金翅鳥傷害的恐怖。他得到龍的果報的時候牠非常的后悔,牠希望厭離,牠向菩薩祈求。菩薩現龍身,就為他宣說,你要好好的持戒、修善,要保持正直柔和,仁慈謙让之心,使令牠快速的成就。你要改一下心態,改变一下行為,你才能夠快速的远離龍身的果報。

应輕捷众   

若有藥叉,乐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藥叉”是八部鬼神的一种,翻成中文叫「勇健鬼」,他的行动非常的快速,性情特別的暴惡。他对於這樣一個果報体非常厭惡,「乐度本倫」,所以观世音菩薩就現在彼前,現藥叉身,來說明持戒修福善順之法,是令他远離藥叉之身。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楞严经要义64: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

楞严经要义65: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

楞严经要义66: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想像出來的

楞严经要义67: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

楞严经要义68:你沒有那個福報,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藥本身沒有实体

楞严经要义69: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

楞严经要义70: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楞严经要义71:一個人成功之道是「制心一处」,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

楞严经要义72: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

楞严经要义73: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经常作光明想,不断的思惟佛陀

楞严经要义74: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

楞严经要义75: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們,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楞严经要义76:想陰破時不再想過去也不再想未來,就活在当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