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要义73: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经常作光明想,不断的思惟佛陀
楞严经要义73
楞严经要义73:
净界法师宣讲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要义。监院法师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讲义158面
壬三、月光观水大。
我們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從他的一個所观境來說,它開展出有二十五個圓通的法門,如果是從它能观的智慧來說,其实只有一种法門。当我們在修「正念真如」的時候,它的智慧是什么原則呢?蕅益大師說:「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二個原則。剛開始你在面对生活的所緣境的時候,你第一個所要观照的智慧就是「達妄本空」。空观所破除的是一种虛妄相的執著。這虛妄相是什么呢?包括了六根、六塵、六識。我們的六根有見聞嗅嘗觉知六种相狀,乃至於六塵、六識,都各有各的相狀。這六個相狀要产生作用,必需要根塵識的和合,比方說我的眼根要看到色塵,我才能夠产生眼識,這個相狀才能夠如实的表現在我的心中。如果根消失了或者塵消失了,那么這個識也就消失,所以根塵識這三個,是一個消失,其它二個就共同消失。所以這相狀的产生必須要根塵識同時俱足,就是我們所說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宇宙間的身心世界,所謂的根塵識,它會在我們生命裡面出現,它要假借因緣和合的力量,從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別離而滅,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它是緣起是无自性的。
「達妄本空」是空掉相狀对自性的一种執取,因為它是因緣和合才有的。比方說,我释淨界的根塵識,我現在在這個地方出現,产生我的作用、我的內心的感受、我的想法,但是等到我往生以后,我現在的色身、我內心的想法、我內心的感受,就完全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這一期生命当中的因緣,所出現的一個假相。当我們死亡以后,我們今生的根塵識,根本就是覓之了不可得。所以我們讲,它是來无所從,去无所至,只就在這過程当中的一個剎那、剎那生滅相续的假相。所以我們“空”是空掉這個假相的实体,它是无自性的,這叫「達妄本空」。「達妄本空」這樣空观的智慧,其实跟大乘中观的思想是相同的,這是共於一般显教的大乘。本经它身為一個「圓頓止观」,它不共的地方在哪裡呢?
在第二段,所謂的「知真本有」。我們一般的空观把生命的实体的假相空掉以后,大概就所作皆辦,但是本经当我們的假相空掉以后,显出一念的心性,這個時候「知真本有」。前面是一种空观的否定,「知真本有」是一种假观的肯定。你要再一次的肯定,這一念的心性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当下俱足无量的功德。這一點是不共於我們一般的显教大乘,這是所謂的「知真本有」。所以在本经当中的修学,我們要掌握二個:第一、前半段「達妄本空」,是对生命实体的一种否定,空观來否定我們对於假相的一种執取;假观是把這一念清淨的本性,加以肯定,它就是我們众生本俱,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它就有所謂的「不空如來藏」,這是假观。
所以我們在整個成佛之道当中,我們等於是先否定生命的实体,然后再加以肯定,一念心性就是佛性,先否定再肯定。在本经当中,它在发明否定的部分「達妄本空」這一部分发明的比較多,「知真本有」大概就點到為止。所以「知真本有」這种不空如來藏的显发,我們称性起修,從空出假,广度众生,這一部分经論的描述在《法华经、华严经》就相对比較多。本经的重點在於「達妄本空」,這個地方大家要有所認識。
壬三、月光观水大。
月光童子他依止能观的智。我們前面說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來破除執取,以假观來肯定佛性,以中观來加以平衡。“观”是指能观的空假中三观,“水大”是所观之境;依止空假中三观來观水大,就能夠把我們虛妄的生滅心,转成不生滅的如來藏性。
古佛授观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月光童子讲到他過去修学的因緣。月光童子的意思,這菩薩的內心他特別的柔軟、特別的清涼,所以叫作「月光」。這個菩薩是童貞入道,天真无邪,也叫「童子」。「月光童子」等於是把菩薩內心的功德表達出來。這時他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回憶在往昔恆河沙劫,有一尊佛出世於世間,這尊佛的名称叫水天佛;在八十八佛裡面有這尊佛。這尊佛在因地他也是修学水观而成就圓通的,所以他一路走來,也就把自己修学的過程來教諸菩薩还有他的弟子,修学水观而成就大乘的三摩地。「三摩地」小乘的三摩地它是比較偏重在禪定這一部份;大乘的三摩地它都是止中有观的,都有理观在裡面,它都是在借事显理的,假借水的因緣來開显佛性,假借火的因緣來開显佛性,而不是停留在相本身的禪定而已,你看到后面就很清楚。這個地方是把他過去的一個因緣,是因為親近水天佛的关系,所以他也就修学水观的法門。先把這一段的因緣标出來。
观身中外
观於身中水性无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无差別。
“无奪”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障碍的。水观应該怎么修?水观的观想剛開始是先观身体裡面的水,再观身体以外這些世界的水,它是這樣的次第。剛開始是观內身当中的水性,水的性是濕性,濕性是沒有差別的、沒有障碍的。怎么說呢?我們看我們身体裡面的水,比方說鼻涕、口水(唾),乃至於整個窮盡全身当中的津液精血,大小便利;“津”在我們口中的口水,吞下去的叫作「津」,沒吞下去保持在口中的叫作「液」;“精”是在骨髓当中的水叫作「精」,在筋脈当中的叫作「血」,乃至於我們大小便利等等。這么多的水分,在我們一生当中可以說是上下循环一再的往復。這种水在我們身中,当然有清浊的差別,比方說我們嘴巴的津液的水份,相对是比較乾淨的清淨相,大小便利這种就是屬於污浊相。水的相狀的確是有清浊的差別,但是它的濕性是完全相同的。
修学它是從差別当中,慢慢慢慢去追求它的共同點,所以你看修学人他越修学越单純,凡夫是越学越複杂,世間人是越大越複杂,修行人他是越修行他越单純,他在差別当中找到他无差別的体性。他身体的水慢慢的把它統一了以后,它就擴大了。「見水身中」观察他的身体裡面的水跟世界之外的水(前面是观察身体),包括浮幢王剎諸香水海;“浮幢王剎”是《华严经》的話,比喻在大海当中显所現出來的這些国土島嶼等等。這些島嶼所依止的香水海,外在的海水跟我身体裡面的,其实都是同一濕性。他就這樣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观察,這樣的過程产生相对的功德。
初成末亡
我於是時出成此观,但見其水,未得无身。当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观室,唯見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見。
描述他初步的功德。我就在親近水天佛的那個時代成就了水观,我這水观的因地的修学是「但見其水」,我看到水的時候,我不再分別它是什么相狀,這個水是波浪的是平靜的?是乾淨的是污浊的?這個相狀我不再分別了,我只知道水就是濕性,不管身內之水,不管身外之水同一濕性。慢慢慢慢的我就能夠成就所謂的「三昧水」。我入三昧以后,就現出這种水出來,但是「未得无生」。
蕅益大師特別強調「未得亡身」,這個“身”不是指的我們這种凡夫欲界的五蘊身心,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身”就是說,月光童子他入了禪定以后,他以他的所謂禪定的力量显出這個水。這個“水”叫作「定果色」,定自在所生色。月光童子当初对三昧水还是有點執著,「但得我空,未證法空」,对三昧水的法还是有法碍的。所以「未得亡身」這個“身”指的是三昧水,以三昧水為身。他当時有這樣的執著,這就产生一個問題:当時他是身為一個比丘身,在屋室当中安心坐禪修学水观。這時他有一個弟子,就在窗外,順著窗口看見他室內只有一攤的清水,普徧的現在屋室当中,其他就了无所見。這地方就是說,這個菩薩月光童子,他水观成就以后,他一入定他的身体就消失掉,就出現一灘的水。他对這個水基本上是有執著的,他的功德是這樣子。
投物心痛
童稚无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声,顧盼而去。我出定后,頓觉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无退失?
正当月光童子入三昧水的時候,這個童子他在窗口看到他的師父房間裡面有一攤水,他在一种无知的狀態之下;“无知”古德的解释,它有二層意思:第一、他产生疑惑,為什么師父沒有在房裡面呢?我明明看到師父走进去的,怎么沒有看到師父呢?第二個无知,是為什么屋裡面會有這么大攤水呢?他产生二种的疑惑。他既然有疑惑,他就取一片的小瓦礫投在水当中,結果刺激水而产生声音。這時候他就確定,哦!這個水是真的水,因為他本來不知道這水是真是假,這石頭一丟进去,产生一种波浪,這時候他確定這果然是水,他就左右顧盼而去。
月光童子出定以后,就感到胸口非常的疼痛,猶如舍利弗遭受違害鬼的打擊一般。過去舍利弗尊者在山中打坐遇到違害鬼,違害鬼打他頭部一巴掌,結果他出定以后他頭部也是疼痛。他想說,我出定以后疼痛,他就思惟,我現在已经證得阿罗漢道(我們前面說過他已经成就我空真如。),而且已经远離业障的病緣。身為阿罗漢他已经沒有业障所产生突发性的病,他只有四大不調之病。我已经沒有业障之病,也不是四大不調,怎么會突然間有這樣的心痛呢?难道我退失了阿罗漢道嗎?這种身心的障碍,他产生了疑惑
物除如初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后入定時,还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去,我后出定,身質如初。
這時這童子就來到月光菩薩的面前,就如是、如是的稟報,只見到水不見到師父,而拿了一個瓦片丟入水中的整個過程跟菩薩報告。月光童子就告訴童子說:你下一次再看到水的時候,你可以開門进入,把這水中的瓦礫把它去除。童子遵從師教,在師父入定以后,又看到三昧水現前,而這水当中的瓦礫又清楚的存在,所以童子就開門把瓦礫拿走。菩薩出定以后,身体的狀況恢復原來的健康。当然這個地方的過程可以看得出來,這菩薩三昧的法碍还是存在的。看他后來进一步的修学的突破
亡身合真
逢无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
月光童子他證得阿罗漢以后,他继续的用功,又遇到无量尊佛的出世,到最后遇到山海自在通王如來,這尊如來也是修习水大成就圓通的。在這尊如來教導之下,才徹底的消滅对三昧水的執取,对法執也破壞了,真实的悟入二空的真如法性。這時他就真正的通達,內在的色身之水跟外在十方諸香水海之水,它的体性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而所謂水的差別,只就是众生個人的因緣循业发現而已。他這時候真实的体驗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狀是個人的业力显現的,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以空合空」。每一個水的体性都是毕竟空寂的,都是无二无別的,而成就了「童真之名」。「童真之名」是成就了圓教的初住,而入了大乘的菩薩之會。前面他是阿罗漢破除我執,到了菩薩的階位的時候連法執也破了。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佛陀老人家問我圓通的法門,我依止观察內外色身的水色,它是一味流通的。“一味”的意思是他入了法性之味。观察內外之水当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沒有差別,沒有障碍了,而成就了无生法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說:月光童子他剛開始是成就了三昧水,證得我空,后來從水当中入法性,證得法空。
禪宗有一個公案,我們把這公案跟這個比較一下:有一個老和尚,他在房間參禪,老和尚是住在寺廟一個閉關的地方。老和尚在閉關的時候,他中午都會下來吃飯,后來有幾天他都沒下來吃飯。方丈和尚就觉得很起怪,就派一個侍者去問:您老人家這幾天都沒下來吃飯。老和尚說:我這段時間功夫相应,天人送供養給我,所以我就不需要下去吃飯。這方丈和尚他当然是学過教理,他說:這樣子你心中还是有所住,你的心还是住在三界的因緣,你想想看,天人會給你应供,那表示你的心还是跟他感应。修行的老和尚一听到以后,他馬上觉醒,继续用功,第二天他就乖乖下來吃飯。后來方丈和尚說:恭喜你啊!你突破了。
這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整個月光童子的公案,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的心地法門,我們這一念心是通十法界的,你今天心裡面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你不断的思惟佛陀,你的心就进入佛陀的功德,就沾染佛陀的氣份,「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你一天到晚去想一些比較黑暗的東西,你就很容易跟鬼神感应,你看有些人他动不动就被鬼神干扰。其实除了你的业力以外,你的心你要注意,因為你那一念心一动,那就是十法界,往十法界看往哪裡跑。所以我們的心,要多思惟佛功德,而且我們在人生当中,記得一個观念,盡量思惟光明面,要往好的地方想。你经常想不好的東西,你经常說你會下地獄,你就很容易跟那個感应道交。
曾经有這么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在黑暗当中,踩到一隻蛤蟆。但是那不是一隻蛤蟆,那根本就是一团東西而已,但他認為他踩到了蛤蟆,他老是觉得他會墮三惡道,結果果然触动他過去的罪业而墮落三惡道。因為你经常思惟黑暗面,你就很容易把過去的业障把它帶动出來。我們的心,「心與佛合,心於道合」,我們過去所造的业,這一部份我們沒辦法控制,但是你要经常作光明想,作功德想,你的心境會決定你的处境。這地方要注意,你看月光童子他不断的思惟水、水、水…,結果他的色身相就变成水,跟水相应,然后他不断的思惟真如,到最后他連水也消失,他就跟真如相应。所以你心中怎么想,你的生命就往那個方向走,一切唯心造。
壬四、瑠璃光观風大。
能观的智也是空假中三观,所观的境是風大。
古佛示观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经恆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開示菩薩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转。
“琉璃光”它是一种青色的宝物。因為這菩薩過去的福德跟智慧的招感,他身上经常放出青色的光明,猶如琉璃,內外明徹,就叫「琉璃光」。他這時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回憶往昔的過程,如恆河沙劫的時間,有一尊佛出現於世,這尊佛名為无量声:為什么叫“无量声”呢?他因地的時候观想風大而成就圓通的,所以叫「无量声」。這尊佛经常開示諸大菩薩跟弟子們,要好好的去观察本觉妙明之理;“本觉”是我們众生本俱的真如佛性(約体),“妙明”指的是他的相,“妙”指的是寂靜的意思。真如佛性的相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
蕅益大師說:「本觉妙明」是本无动转,開显如如不动之体。我們经常生命的变化当中,你要观想在变化当中,有一個不变化的本觉妙明存在。而你的心就以這樣的一种不生不滅的本觉妙明,在這個地方安住。這是一种空观的智慧。
(假观)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转。世界是依報,众生是正報。在本觉妙明的清淨本体当中,為什么會有世界,會有众生产生呢?只就是一种虛妄的无明之風所动转。我們一念的无明之風一吹,就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产生业果,就是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呢?心一动以后就塵埃出現了。這是假观。无量声佛開示菩薩,空观來照了,本觉妙明;用假观來照了,所謂妄緣風力的因緣,而产生的九法界的世界众生的差別。這是讲到古佛的開示。下面一段讲到琉璃光法王子依教修行的情況。
观破群动
我於爾時,观界安立,观世动時,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諸动无二,等无差別。我時觉了此群动性,來无所從,去无所至,十方微塵顛倒众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发狂鬧。
前面是无量声如來的開示,這以下琉璃光法王子的修学過程:我這時依教起观。怎么观呢?我們依教起观,菩薩的空观,一定要從假入空,你一定要有個假相才能夠入空的。他的假相有四种假相:界、世、身、心四种假相。第一個他看到整個界(界指的是空間),整個十方界的空間;十方界的众生还有諸佛,都有他安立的空間,這個空間是怎么回事呢?如何安立呢?哦!原來是有風大的執持,才有界的安立。「观世动時」為什么時間會遷流,為什么就有過去、現在、未來,有昨天、今天、明天的差別呢?因為有風力的动转,因為我們心在动,就會产生時間的流动,无明風动就产生世界的流动。「观身动止」,我們的身体怎么會有行住坐臥這樣的流动?也是因為風力的吹动,乃至於我們這一念心也是剎那剎那的生滅,這個也是一种无明的風所推动。所观的境雖然有界世身心的四种差別,但是它的一個动態的因緣,只就是一念无明的妄动所产生的,所以從能动的因緣來說,是本无差別的。
他知道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动態,界會动,世也會动(依報),身也會动,心也會动(正報)。身心世界的动只就是我們一念无明的妄动,而帶动了宇宙間的动態。我当時在修观的時候,我就慢慢慢慢的觉悟了知,這一切身心世界流动的狀態…它是怎么回事呢?「來无所從,去无所至」。這句話是關鍵。破妄相把相狀給破掉,就是观察這相狀,你從什么地方來,你將往哪裡而去?我們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相狀出現的時候就住在相狀,就完了!你住在相狀你就被它所转,你要從相狀裡面跳出來,看看它的過去,看看它的未來,這個相狀是從什么地方?它來的時候從什么地方來,它去的時候又到哪裡去?乃至於整個十方世界的微塵(微塵指的是依報),还有這些正報的顛倒众生,都是一种因緣和合的虛妄之相而已,因為它的体質都是毕竟空寂。
如是的類推,乃至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整個动態,就好像在一個容器当中儲存了种种的蚊蚋;“蚊”蚊子,“蚋”小蟲。蚊蚋在一個容器当中啾啾亂鳴;“啾啾”指的是小蟲叫的声音。就是比喻我們众生,在一個小世界当中彼此間互相的爭奪名利,产生种种的爭執;這在一個小世界当中,鼓发狂鬧,起惑造业受果,輾转的相续下去。琉璃光法王子,他的观想是观想“动”,他看到世界变化,我們的身心世界也在变化;你看我們昨天跟今天就不太一樣,我們今天跟明天也不太一樣。那這個变化是從什么地方而來,為什么會变化呢?他就观进去,最后的結論:「來无所從,去无所至,只就是一個因緣的假相」,從這個地方悟入我空法空。
這個地方的“动”,值得我們說明一下:他說一個小器中的「蚊蚋啾啾亂鳴」。從假观的角度來說,我們凡夫的动还是有二种差別,有一种动它是有一定的軌則的,它是往善的地方动,有一种动是沒有章法的;比方說:你看那科学家他作实驗,他发觉动物在飛行的時候,有些动物在飛行是有章法的,牠的动態是有章法的,有些动物牠的飛行是沒有章法的。他就拿一個玻璃瓶,把它的平底朝光明的地方,把開口朝黑暗的地方;裡面放了二個瓶子,一個瓶子是裝蜜蜂,一個瓶子是裝蒼蠅。蜜蜂牠飛行的动態是完全往光明面走,牠不往黑暗走,因為蜜蜂牠生來是一個有組織,牠們整個釀蜜是一個組織的团隊,所以牠們在飛行的時候,一定是往光明的地方飛過去。那么瓶底的地方朝光明,最后這個蜜蜂全部都死掉了,因為牠飛不出去,因為那瓶口的地方是朝暗。但是蒼蠅不一樣,蒼蠅的飛行是沒有章法,我們說无頭蒼蠅到处亂竄,這個地方不行牠就往那個地方,這個地方不行又往這個地方,欸!七弄八弄,所有蒼蠅全部飛出來,蒼蠅的飛行是沒有章法的。
所以這個“动”,從它的假相來說,有些因緣的动它是有一定的章法在动,有些的动是沒有章法的动。但是這种动都是「來无所從,去无所至」,都是众生心在动,一念无明的心在动,就产生种种的动態。琉璃光法王子在观察宇宙人生的动態以后,他就得到這樣的結論
頓證徹悟
逢佛未幾,得无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动佛国,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徹无碍。
證悟的功德。前面讲他因地的功德,這個地方讲他果地的功德。「逢佛未幾」,“佛”指的是前面教他修学風大的无量声佛,他在无量声佛的座下修学一段時間以后就證得无生法忍,观察一切法本自无生,只就是一個相妄性真的道理。從无生当中他就「心開」,破除心中无明,開显自性的本觉妙明,最后往生到東方不动佛国,為法王子,將來必定继承佛位,乃至於輾转的侍奉十方諸佛。因為他整個福德智慧的招感,他的身心世界放出青色的光明,而且內外洞徹沒有障碍。這就是他得到琉璃光這個名號的由來。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以观察風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我主要是观察風力无依;“風”是他的所观境,“无依”是他所得到的一個觉悟的真理。他是從風的动態,最后看到它的体性是沒有实体的。“无依”的意思是說,這風大的流动是來无所從,去无所至,是当处出生,隨处滅盡的。它只就是众生一念无明的妄动,而产生的假相。從風的相狀而悟入到真如的体性,成就了本觉之菩提真心,成就了大乘的真如三昧,相合於十方諸佛所傳的微妙的心体(前面說的本觉妙明),斯為第一。」
風大的动態,其实小乘佛法是很喜欢观动態,小乘的观法最根本的就是无常观,他就是观察生命是变化的。你看他的昨天跟今天不一樣,今天跟昨天不一樣,他就是观察這生滅是不断的遷流的。但是小乘的观察他是從变化当中,他悟到了「達妄本空」,他知道這五蘊身心是动態的,這色身是生老病死,內心是生住異滅,從变化当中他證得我空的真如,他就大事已辦了。小乘佛法只有对生命的否定,沒有肯定,他沒有知真本有。
諸位在這一段你可以看看蕅益大師的註解:蕅益大師說:大乘佛法的动,他是雙向思考,他是观察,「非动而动,动即非动」。大乘佛法在观事情是雙向的,他是性相同時观察,從它的假相來說,它是「非动而动」,你不能忽略十法界的动態,你看阿彌陀佛也在动,观世音菩薩也在动,我們众生也在动啊!但這個动是不一樣的,這個是循业发現。佛菩薩是往菩提心的方向动,往六波罗蜜的方向动,我們凡夫是往惑业苦的方向动。所以你也不能否定假相的动,所以「非动而动」,這是观它的假相;但「动即非动」,在动当中有一個不动的東西,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我空法空的真如,這就是空观的智慧。我希望我們今天修大乘法,你要訓練自己雙向思考,要「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非动而动,动即非动,這就比較合乎中道。
這是讲到琉璃光观察風大而悟到中道的道理。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楞严经要义64: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
楞严经要义65: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
楞严经要义66: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想像出來的
楞严经要义68:你沒有那個福報,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藥本身沒有实体
楞严经要义69: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
楞严经要义70: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
楞严经要义71:一個人成功之道是「制心一处」,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
楞严经要义72: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你走起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