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要义64: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

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02.1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02.25)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01-50(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楞严经要义64

楞严经要义64

 净界法师宣讲

 讲义139

這一科讲到丑二的「释迦親說」,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难尊者的疑惑,阿难尊者的疑惑有二點:第一個是在修学的处所当中,应該以什么处所來当做一個对治最好的处所;第二個在对治煩惱過程它的次第是如何。佛陀這一段其实主要是回答修学的处所,他主要的观念是說,使令我們生死轮回的是六根,而使令我們安乐妙常的也是六根;起惑造业的是它,但是返妄归真的也是它。

蕅益大師在註解当中有提出他的看法,他說:本经的修学,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所謂六根、六塵、六識,選擇六根当所观境。他的理由是什么呢?因為六根基本上它有強大的主導性,因為六根它对外可以攀緣六塵,它可以攀緣也可以不攀緣,它有主導性。第二個六根向內它能夠啟动六識,它可以啟动也可以不起动。六根身為六塵跟六識的中間,它是一個最好修行的处所。我們修行的功夫好壞是一回事,你修行的处所選錯了,那你真的是日劫相倍。比方說:你同樣的功夫你念佛、持咒,但是如果你处所選在六識,我們一般学《唯識学》,煩惱都是到識的時候才对治,其实這都是太慢了,所以你就是事倍功半。你看那煩惱火,我們可以試試看,那火開始燒的時候,你馬上撲滅,你很容易撲滅,一小杯的水就將它撲滅;若這火已经燒著好幾棵樹了,就更难撲滅,要是燒整個森林大火,你沒辦法撲滅了。

所以对治煩惱你為什么要選擇圓通的本根,就是掌握先机嘛!你到了六識再來对治煩惱,那這個不是圓頓止观,這個叫做漸次止观,時間慢,花的時間多,效果差。但是你能夠根據本经的方法「捨識用根」,在六根的時候就守住了,你经常注意六根,見聞嗅嘗觉知,這時候你的成佛速度會比別人快很多、很多,同樣的用功,但是你的进步會比別人快很多,這就是处所的選擇是很重要的。到這個地方,佛陀已经把整個修学处所定下來,也就是以六根当整個圓頓止观的所观境。当然它后面还會讲詳細,其实六根还很广,你还要選擇,比方說,耳根、意根,六根当中还要選擇。

卯二、偈頌

佛陀前面是用長行文來把道理,所謂的六根門頭,它染淨不二的道理讲得很清楚,這時候佛陀再用偈頌的方式再說一遍。(分二:辰一、頌說法門。辰二、頌歎法門)

辰一、頌說法門 以偈頌來宣說《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門(分二:巳一、重頌。巳二、孤起頌)「重頌」就是经文的道理前面說過了,再用偈頌再說一遍;「孤起頌」是這道理前面沒有說過,佛陀用偈頌把它表達出來

巳一、重頌 (分二:午一、頌近文显性以為修本。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午一、頌近文显性以為修本

以偈頌的方式來表達近文。近文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長行文,讲到六根門頭染淨不二的道理,來開显众生的性德,性德就是我們讲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或讲現前一念心性,以為修学三昧的根本。這一段是显性德,下一段显修德。現在開始要讲修行,前面的長行文讲這么多,是在讲修行的处所。我們把处所找到了,知道從哪一個地方殺賊,是最快把賊殺的。那么应該怎么殺,這地方,佛陀正式讲到修学对治煩惱的方法。讲方法之前,先讲我們第一個性德。

世尊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說偈言:

這時候释迦牟尼佛讲完長行文之后,佛陀重新的把這個道理,以偈頌的方式再宣說一遍。「偈頌」古德的註解上說:有三种的涵义。為什么讲完長行要讲偈頌呢?因為有些道理意猶未盡,所以必須用偈頌再加以補充。第二個、对后來的众生能夠再次的听聞,佛陀在讲長文的時候有些人沒有听懂,或者他沒有到來,這時佛陀用偈頌再讲一次,让他能夠再次的听聞。第三、对於好乐簡略的众生容易意持,因為偈頌文簡义賅,詞約理富,对於末法好乐簡略的众生,他能夠把它意持下來,不断的背誦,就能夠产生修观的效果。有這三層涵意。

午一、頌近文显性以為修本

空观

法本空寂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无為无起滅,不实如空华。

我們在修《楞严经》的時候所对治的是六根,但是所依止的正是真实的心性。「真实的心性」蕅益大師解释這個“真”,它的解释是非真非妄名為真。你要執著它是真,那就不对了,這個「真实的心性」是離諸对待的,它也不是妄,它也不是真,那是一种无分別智親證的意境,不能用想像。因為你想像就已经落入一邊了,「真性」是无分別智所證的一個理体。

依止真性而生起的有為諸法。這“有為”指的是什么呢?众生的六根六塵六識,身心世界的种种相狀,它是自性空的。為什么說這有為諸法是自性空呢?因為緣生的因故,它是假借业力的因素而生起的。我們為什么會有這六根六塵六識呢?因為你過去有這樣的业力,有各式各樣的业力,产生男人的六根六塵六識,或是女人的六根六塵六識等等,就是假借過去的业力,而产生的一种生滅的因緣。所以就好像是如夢如幻,它只是一時的假相而已,沒有永恆不变的事情。我們說,当处出生隨处滅盡,你今生身為一個男人或者女人,你有你的六根,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又換另外一個六根,你可能是天上,換上一個天上強大功能的六根,你看你的“見”看得更远,聞听得更远,所以我們的六根是变來变去的,所以它是「緣生故如幻」。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你看你昨天的夢跟今天的夢會一樣嗎?当然不一樣,它是一段一段的,是生滅变化的,所以真性所生的有為諸法是自性空的,如夢如幻的。

无為无起滅,不实如空华。

前面讲到的是它的作用,這地方讲到的是无為之体。真性的无為之体,它是沒有生滅相,沒有起滅的,沒有起滅也沒有一個真实的实体可得,好像空中之花。什么叫空中之花呢?古德解释是「本自不生」,华本來就沒有生,当然沒有实体。有些人对《楞严经》有意見,他的意見是,《楞严经》讲真如,安立不变,安立隨緣。隨緣当然大家沒有意見,而不变之体,好像产生自性執的意思。但是你看這段经文「无為无起滅,不实如空华。」佛陀說:不变的自体,它也是如夢如幻的,也是如空华。這地方也就是說:真实的心性,不管它的不变之体,不管它的隨緣的妙用,都是毕竟空的,是本來无一物的,它只是有這樣的作用而已;有一個不变的作用,有一個隨緣的作用,如此而已,「法本空寂」。但是這「空寂」的法,佛陀必須要將它表達出來,让大家知道啊!因為佛陀說:它也是空,体也是空,用也是空,那全世界沒人知道。所以佛陀怎么辦呢?

假名安立  言妄显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言妄显諸真」佛陀必須安立名言。說是“妄”,我們的身心世界、六根六塵是虛妄的,由這虛妄的生滅相來開显不变的理体是真实的。因為佛陀讲的法是給众生听的,而众生的思考模式习慣是对立的,是黑的就不是白的,白的就不是黑的。我們习慣是落入二分法的思考,所以佛陀必須安立,相狀是虛妄的,体性是真实的。所謂的「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們開始放棄生滅的相狀,安住在不变的理体。佛陀必須要假立名言,來開显真实。但事实上,虛妄的作用跟真实的体,都是一种虛妄的安立,都是名言安立的。

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

当我們真实悟入現前一念心性的時候,它尚且不是真,当然也是非非真,更何況非真是虛妄,它連真也不是,何況是虛妄呢?所以我們真正悟入真实心性的時候,是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哪还有一個能見的六根,还有一個所見的六塵呢?也就是說:真如本性這個「性德」是本來无一物的,是佛陀假名安立,這是隨緣不变之体,這是隨緣之用,是一個名言安立的,让我們悟入真实的一個方便。但你真正從這個地方悟入以后,你真实跟心性相应的時候,那是離名言相,離分別相,是一切法不可得的,真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

假观

缚脫无二 

中間无实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无二路。

(作用)前面是從絕待圓融的角度來看真性,這個地方是從对待的角度。「中間无实性」能見的六根既然不可得,所見的六塵也不可得,那么中間所生起的六識的了別也是沒有真实的体性。所以這“中間”指的是誰呢?正式指的是六識的一個想像。「是故若交蘆」我們常說,根跟塵的关系就像交蘆一樣,二根相連互相依存,而中間的虛空就在六識的作用是沒有实体的。這個地方把根塵識的相互关系就讲得很清楚了。

「結解同所因」众生的繫縛跟聖人的解脫並沒有二因,皆是六根所生起;「聖凡无二路」聖人之道,是由六根的智慧观照而生起,而凡夫的道,也是由六根的顛倒所生起。所以聖人之所成為聖人,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完全是由六根所生起,離開了六根就沒有凡聖之道。聖凡都是在六根当中活动,只是一個是隨順於六識的妄想,一個是隨順於智慧的观照产生的差別。「聖凡无二路」我們一再強調六根,蕅益大師說:那我們為什么不強調六塵呢?因為六塵也是依他起啊!你在六塵当中你就很难修学,你試試看,我們遇到事情,我們把所观境鎖定六塵,那你就完了!欸!這件事情是他錯,這件事情是你对。我們分別六塵的好壞,那你就很难修学。

我們在修《楞严经》的人,遇到事情不要管对錯,把心收攝回來在六根当中。所以你修学,你的心经常在六塵活动的人,你就完了!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時候,不要去管对錯。不是你不知道对錯,你知道就好,但不要再往那個方向想下去,要煞車!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這樣知道就可以了。因為你要守住六根,因為你再往下那又是六塵、又是六識了,那就完了!所以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安住六根」,什么叫「捨識用根」,你要把這個道理体會出來,就是少打妄想。少打妄想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容易打妄想,修行人一般的顛倒妄想可能还不容易打,就是連正確的妄想都不能打。說:诶!我明明对,我明明对你說我錯,這個妄想不能打,就是善的妄想也不能打,不思善,不思惡,才真正的安住六根。所以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你少給自己讲道理,「正念真如」就是安住在无念。這地方是讲到六根的修学,什么叫做安住六根

迷悟有別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脫。

我們应該詳細去观察「交中性」,交如中間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有二俱非」,它是非空非有的。因為它的相狀,六根六塵的確有它的相狀,你不能說它空;但是六根六塵的体性是毕竟空的,這個是非有的。所以「交中性」,交如它的相狀是有,体性是空的;就比喻六根它有見聞嗅嘗觉知的相狀是有的,但是它匯归到一心真如的時候是空。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脫。

当六根接触六塵的時候,我們生起一念的迷情,就产生了愛取煩惱。「发明便解脫」当六根跟六塵接触的時候,产生智慧的观照,而不迷、不取、不动,就产生諸佛的解脫,關鍵在於迷跟观照的差別。這個地方,佛陀讲這個「性德」是什么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六根当中,要把性德,所謂大佛頂法找出來,就是祖師說的:在六根当中有一個无為真人,他在哪裡?第一個、找到它不变之体,離一切相的不变之体;第二個、讲它即一切法的假观的妙用。你看我們讲「禪淨雙修」,禪宗的角度是偏重在離一切相,禪宗他在六根当中,他找的是找不变之体。禪宗对生命的探討,是探討你從什么地方來?因為禪宗是看過去的,探本求源;淨土宗是看未來,你將往哪裡而去。這二個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樣,所以禪宗是偏重在找,在六根当中把那個不变的体找出來,淨土宗是把那個隨緣的妙用找出來,淨土宗你要是不想那就完了!你看「憶佛、念佛」,你对阿彌陀佛為什么产生強烈的皈依呢?你就是憶念祂的功德,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了解,你怎么會安住這一句佛號呢?所以禪宗是偏重在離一切相,淨土宗是偏重在即一切法。這二個都在六根当中看你怎么運用,這叫「性德」。

午二、頌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前文指的是佛陀讲的「二決定义」当中,讲到修德來契合我們的妙性,來契合「性德」。前面讲性德這個地方開始讲修德,应該怎么修,才能夠把性德找出來,把不变之体,把隨緣之用,把它找出來。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觉。

佛陀讲修德,第一件事讲到,我們要解除六根的繫縛,一定要有次第。佛陀在六根的時候,他的对治是由外而內。我們讲色受想行識,先破色蘊,先破壞对色塵外境的執取,然后再破除对內在的根的執取;先破除外面再破除裡面,先破除色蘊再破除受想行識,所以這個地方要有次第。「六解一亦亡」当我們六根当中隨選一根來破除它內中的結,等到這個結解開以后,連一念心性的“一”也不可得。你真正從六根当中,「一根既反源,六根成解脫」,這時候不但是六根,連一也不可得,這是进入到絕待圓融不可思议的狀態。

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觉。

在修学次第当中,很重要的選擇一個圓通本根,因為你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比方古德註解上說:释迦牟尼佛過去在弗沙佛的時候,他曾经有一次用单腳著地,一日一夜來赞嘆佛陀說:「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无有如佛者。」他一天一夜单腳站立來赞嘆佛陀,結果滅除了九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而早彌勒菩薩成佛。為什么?因為這赞嘆法門很適合他,他找对了法門。所以他就一天一夜当中滅了九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門,會有日劫相倍的效果,所以一定要找一個選擇圓通。

我們娑婆世界,我們不談個人的差別,從娑婆世界的共业來說,你要修“止”,耳根最容易安住、修止。你看我們一個人很躁动,我們看到一個三宝的佛像會安定下來,但是安定的不會很快;但是一個很躁动的人,你让他唱唱爐香赞、念念佛號、听佛號的声音,他馬上安定下來。音声对我們的影響太大了,你看我們发展出一個所謂的「音声佛事」,把心安住下來耳根是最快。你看我們只要听到有人讲話,我們眼睛大概就很难再看東西了,你的一根攝住,其他五根就攝住。如果站在「观」的角度,要依体起用,观察極乐世界的依正莊严,那你靠耳根就沒有用,你要靠意根。所以我們事实上在整個六根当中,「止观」的運用,一個耳根來攝心跟意根的观想,這二根大概用得最多。這是說明在修学当中要有次第,要有選擇一個圓通的本根。

巳二、孤起頌

開显妄源   

陀那微細識,习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对治)当你圓通本根也找好了,六根的处所也找好了,開始要对治的時候,你要知道你所对治的是誰。我們在六根当中对治的是“識”,六識。其实六識的根本就是「陀那識」,“陀那”就是執持。它執持一切有漏无漏的种子,也執持一切的根身器界,在因地執持种子,在果地上執持我們一期的身心世界。這种「陀那識」是非常的微細,二乘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乃至等觉菩薩不知道它的邊際。「陀那識」有什么樣的缺點呢?习氣成暴流,它有很多有漏的无明的种子,就像暴流一樣剎那剎那的生滅沒有停止。

身為阿賴耶識,因為它「真非真恐迷」,“真”指的是它的体性是真实的,“非真”指的是它的作用是顛倒的。所以我們讲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之体,它又是真,又不是真,恐怕凡夫跟二乘产生迷執,因為凡夫執持為妄,二乘執持為真,而产生修学的障碍,所以佛陀对阿賴耶識這陀那識不隨便開显。我們在整個六根当中,所要对治的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习氣煩惱,隨時注意,隨時會出現,因為它习氣如暴流,它沒有停止的。那么应該怎么对治呢?這地方是讲到六根当中的一個煩惱賊的相貌,以下讲出它对治的方法。

正示法門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我們的障碍點「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六根的明了性叫自心。去取找誰呢?取找六塵,因為六塵也是由心所变現;由心去取找自己心中的影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攀緣心中的影像,「非幻成幻法」。六根六塵本來不是顛倒之法,它是依他起,依他起它本來不是顛倒的,但是我們取著以后,就把這個依他起转成遍計執,就变成顛倒了。所以顛倒是我們自己把它取著变成顛倒。

所以应該怎辦呢?「不取无非幻」,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触的時候,外不取六塵,內不取六識,安住在一個无分別治的狀態,以无念為正念。這時「无非幻」,連真实的功德都不可得,非幻尚不生。所以我們要說,你真正不取法門現起的時候,連真实的善法都要放棄,你不但是惡法要捨,你对善法的執取都要捨。「非幻」就是真实的法。連真实的法都要捨,那么幻法云何立,顛倒之法又怎么安立怎么執取呢?「不取」是什么意思?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時候,外境你是沒辦法改变的,這第一個观念,你沒辦法改变任何一個人,你要清楚,你改变不了任何人,你也改变不了任何的环境,因為它是业力所变現的。

我們修行人要有一個基本的观念,外在的环境要認命,這個是要認命的,「万般皆是业,半點不由人。」這個你真的勉強不來,這不是跟現在有關,那是過去的业力。你看阿賴耶識,它就不断的把你自己的业力变現給你自己受用,你自作自受,你過去有這個业,你就會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环境。所以我們对外境只有一句話“認命”,沒有第二句話。但是怎么辦呢?你的心不要去執著它,過去就好,知道就好。我們讲「歷事練心」,把它当做你一個歷練的所緣境,把這個外境來当做歷練、來開显你的智慧跟慈悲的一個過程就好。当然你要产生「不取」,你要懂道理。什么道理?這些都是你的业力所变現的,你怪不得別人。阿賴耶識就是這樣,自心起自心,你自己的心把业力显現出來,让你自己去受用。所以我們看到這個道理沒有必要去埋怨,就安住在不取。

辰二、頌歎法門

名称尊貴

是名妙蓮华,金剛王宝觉。

前面已经把整個修行的处所,修行所对治的是什么?是你自己阿賴耶識的种子。他的方法是不取。這以下赞嘆這法門的殊胜,先赞嘆它的名称。「是名妙蓮华」《首楞严王三昧》叫做妙蓮华的法門。為什么叫出污泥而不染?它能夠远離整個九法界的杂染相,包括凡夫的執著有相跟聖人的執著无的相狀,远離一切有无的執取叫「妙蓮华」。「金剛王宝觉」就像金剛王宝一樣的觉照。金剛王宝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夠破壞一切的煩惱。這個不取法門,不管你外在的环境多么的惡劣,你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都能夠過得了關的。在《楞严经》的观念裡面,人生沒有過不了關這件事請,沒有這回事情,沒有走不過去的人生,沒有這回事情。「金剛王宝」是比喻這觉照的智慧是不可破壞的,任何利器不能破壞這不取的觉照。

力用超胜  

如幻三摩提,彈指超无学。

不取的智慧來至於如幻,我們讲「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我們观察外在的环境,內在的煩惱是如夢如幻的,才能夠不取的。不取不是勉強壓制,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三摩提」就是三昧。這种正定正受,是观察一切外在的六塵跟內在的六識都是如夢如幻的。這樣子有什么好处呢?依止不取法門能夠「彈指超无学」。因為二乘的无学他只證得偏空无我之理,而不知众生本具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個地方古德解释「彈指超无学」,“彈指”当然時間很快,一彈指時間很短,是約著「智德」而說的,是約著你所成就的种性來說。

功德究竟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不取法門」是阿毗達磨之法,是无比殊胜之法,是超越一切的方便法門。也可以說是,十方薄伽梵;薄伽梵是佛陀。十方佛陀也都是依此法門,而悟入大般涅槃,沒有一個例外。“一路”,只有一條路。你看我們從淨律寺要出去也只有一條路,你沒有選擇。這「不取法門」就是趨向涅槃唯一的道路。我們沒辦法改变外在的环境,我們也不能去改变我們阿賴耶識有漏种子。說:誒!你煩惱不起現行,你不可能!我們外在也不能改变,內在的六識累积很多煩惱种子,你也沒辦法改变。我們唯一能夠主導就是在六根当中生起「不取的观照」,這是我們能夠做的,而這樣的法門也真正能夠一路涅槃門。

所以修行你最重要就是要認清路頭,什么東西你应該要去用心,什么東西你不該用心,我們以前都錯用心!你看,你沒辦法改变的你一直要改变,花了很多時間去改变人事,結果到了最后还是沒变法改变。沒辦法改变就是說,你怎么努力它就是這樣,這叫做不能改变,這种浪費精神体力而錯用心。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說,你們六根当中生起「不迷、不取、不动」,這個是一路涅槃門,這個是妙蓮华,是金剛王宝觉,是无比法門,是十方諸佛趨向涅槃唯一的道路。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50目录(未完)

楞严经要义50: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你已经浪費時間了

楞严经要义51: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沒有真正安住

楞严经要义52: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

楞严经要义53: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不是用受用的角度

楞严经要义54: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

楞严经要义55:凡事盡心盡力,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成敗交給业力

楞严经要义56: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

楞严经要义57: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

楞严经要义58: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五蘊開始反彈,一定開始反彈

楞严经要义59: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

楞严经要义60: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楞严经要义61: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

楞严经要义62:你一定要爭千秋,不爭一時;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

楞严经要义63: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不思善不思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