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13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 越三空-13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13

慧律法师主讲

底下,不明自发,不明就是没有假借这个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说的,那个合眼人对那个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无见,不明:无见,没有这个见。然….自发就是自然能发;“发”的底下:知觉,自然能发知觉。也就是不因光线看不到,没有光线看不到,就说他完全失去知觉;不一定要用这个光线来论断、眼根来论断。所以用什么,他的知觉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发的意思就是:就算没有见到,没有这个眼见的明相之见,自然能发知觉,知觉是相同的。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们的本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根、无关于尘,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简单讲: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满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满智慧;在动态,他也充满智慧;在静态,他也充满智慧。世间人不懂佛法,他就是这样,当他很厌烦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来,住下来。所以人完全随着这个情绪在变化。有一个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栋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谈恋爱的时候,是眉开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电话接起来:嗯!Honey!她拿那个泰迪熊就猛亲,当她男朋友。后来她男朋友,二个人吵架,吵得很厉害,然后她男朋友也不打电话给她了,她每天抱着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边又打: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那一只泰迪熊变成她出气的。后来把那个泰迪熊吊起来,射那个飞镖:可恶的男人,可恶的男人!当那只泰迪熊很可怜,被打得惨兮兮!

那么就了解说,众生因为世间的有跟无,强烈的那一种对相上的执着,是无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脱离这一些缘起的、如幻的假相,这一辈子很难入道!所以,师父一直强调: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经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难把它念到一心不乱的!所以,听经闻法是有帮助,正面帮助,绝对有帮助我们了生死。而且帮助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种种的佛教活动,或者是慈善的活动,乃至于你平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也好。但是难就难在,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太重,就是那个个性就是不改,改不掉!虽然佛法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个....台湾话讲:那个古怪的个性还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这一句话就是十足的哲学名言,就是师父告诉你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变你自己,就是佛来都没有用,一点办法都没有!万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么办法?

 所以,要亲因缘跟增上缘,这二个缘,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亲因缘跟增上缘,二个都很重要,例如说:我现在很有修行,也很认真的用功拜佛、念佛、听经闻法,这个亲因缘,对不对?很好!可是你临命终,旁边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抚你,当你在加护病房、急诊室的时候,又说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诊室、加护病房,现在医生讲:没办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为你拜佛、都是因为你吃素来的!哇!然后就是发大火;(笑)又讲到那个不会讲的“拧”字了,气!你临命终没有碰到好因缘,增上缘没有碰到,麻烦大了!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会堕地狱的,很可怕的!

那你说:师父!您不是说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吗?可是,就碰到没有好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喔,记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听经闻法,算有善根了;那个福德跟因缘不具足,没有!所以那个临命终没碰到。所以说:你必需要有亲因缘,就是你很肯自己改变自己,还要结,跟外面一定要结善缘,在你四周围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这个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结恶缘,记得师父的话,这样你临命终才有人来替你助念。所以,这个亲因缘跟增上缘,是很重要的。当然,功夫炉火纯青的人,像祖师,这个炉火纯青的人,那不需要什么,他一念之间就ATM转账,就直接转到极乐世界去,舍身趣生,刹那之间就莲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绝对功不唐捐。要记得!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善缘,这个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众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一千个君子更可怕!

 707页,【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虽然灭掉外在明光之尘,有光线。【亦复何碍于见?】亦复何碍于见,就是觉知是相同的。见是对明来讲的嘛,有见有明;可是他的觉知不会受到明、暗影响的,因为觉知是相同的。【此正验不借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过虑”就是担心。对彼凡夫、小乘人来担心,佛担心圆妙之心证悟未发,所以,【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继续前进。【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这个文字简单。【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根”就算见分,“尘”就是相分,八识的见分,还有八识的相分。未销之人,【见性尚不借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晓”就是知晓,令深切知晓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练。【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够有所心得。【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底下来验证,翻过来,【壬二验证以释二疑(分二)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二证释别有结元疑】【(癸初分二)子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二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子初又分三)丑初因果相违二后先异说三更求开示今初】708页,【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阿难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讲的吗?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的觉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常住果,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吗?就是不生灭因,才能产生不生灭果吗?

底下,【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义理还要相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用现在的话讲: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这么简单。我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用这个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没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放不下,识心分别,哪东西放?妄想相放不下,还有习气放不下。简单讲就是:习气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执着心放不下,要这样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够用不生不灭,令心无所增减,了解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没有考虑、任何转圜的余地,就是这样放下,没有任何的条件,放下,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只要用这个心来求佛道,名字相同,义理也就相同,就一定会成佛!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嘛!

底下说:【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说:世尊!如果位当中,也可以讲说无上的菩提。把笔拿起来标号,菩提,标一;涅槃,标二;真如,标三;佛性,标四;庵摩罗识,就是无垢清净识,就是所谓的....它迷了叫做阿赖耶识,悟了叫做无垢清净识,标五;空如来藏,标六;大圆镜智,标七,这是七种名,称谓虽别,但是都是果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就是我们的佛性,常常讲的。那么你也可以称为无上菩提;也可以无上涅槃;也可以称为真如自性;也可以称佛性;也可以称庵摩罗识;也可以称无垢清净识;或者称空如来藏;或者称大圆镜智;这个都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涅槃妙心、如来藏性。 709页,【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在缠的因地,那个是烦恼,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画一个框框,【菩提:】就刚刚你标示的,现在要对应,对应来看。“菩提”,画一个四方形框起来。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涅槃:】标二。【是究竟断德,】断德就是因修行而断,叫做断德。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

底下,三、【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这个“如”就是我们所讲的空,毕竟空,如如不动。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无法不空。简单讲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如来,就是见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无有何法不如,】简单讲:没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这个“如”是在形容本来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头上又把它加一个头。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这个“如”,简单讲就是自性本空,缘起无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缘起法当中有如可立,是不对的,当体就是,就是空,当体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观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观空,观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诸法当中,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如果不能够体悟当体即空,那么,你把它加一个“如”,就头上安头,就不是本如了。【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就方便说了。

第四个叫做【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第五、【庵摩罗识:】中文叫做无垢清净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底下,第六、【空如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第七、【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无垢清净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这个文字都简单。【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来说,【一有分别,一无分别,】有分别的叫做无垢识,无分别的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圆照也。’】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710页,【是七种名,称谓虽别:】这个名称叫法虽然不同。【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底下,这个是阿难的疑惑,底下中间经文这一段是阿难的疑惑,【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阿难把妄识跟体性还是搞不清楚。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第六识之念心,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意思就是:六识的妄心,离于前尘无所有,那么,用这个来作因地心,怎么可能呢?好!这个是阿难所怀疑的。阿难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离尘有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那个识心分别跟本性。

底下,【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这个就是以少摄全,因为文章就不用那么长。【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这个“结”就是识心分别的意思,有粗的结、有细的结。【并非无有性体。】性体是永远存在的,而这个结体,识心分别这个结体、烦恼的体,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离那个外尘,没有结根之体,就是离了相分就没有见分。【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同为妄想心。

底下,711页,【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前面已经标示过了,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刚刚才念过而已,常常会忘记,这很正常。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本修因?就是你下手处错了,而欲获如来,七常住果?那么,这阿难就怀疑,【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所以,【故起斯难。】

【丑二后先异说】【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这个就根据前面所说的,(【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求无上觉。这个意思就是说: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这个立就是不生不灭性的常住因,立不生灭之因,而求无上觉。简单讲,再解释一下:说: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解释一下:进,来思惟,进思;退,想一想,进思退想,循环不断的微细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晓得我们的常住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以及我心所。那么将谁来立这个不生灭的因,而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呢?

好!看注解,【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不生灭的【因心之体,及我】不生灭【因心所在之处。】解释一下:本来无我因心之体,以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所,本来没有我不生灭因地心的体性,以及我不生灭因地心所在的处所;“处”就是处所。【此二语,】这二句,阿难以根性如同识心的念心,(【阿难以根性同念心,】)不晓得识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把那个根性当作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解释一下:如来先前所说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动,“精”就是精一不杂。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就是圆满周遍;“常”就是常住不灭。这个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常住不灭,怎么样?违越诚言,违背了诚信之言,终成戏论,怎么可以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呢?怎么可以说如来是真实语者、不打妄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后”就是后,“先”就是先前,异说: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是举佛前言、后言有矛盾,当然是阿难自己怀疑的。【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这个我们十番显见都讲过了,不能一直重复,浪费时间。【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违越就是违背诚信之言。【终成戏论?】与佛自己所讲的,【即自语相违也。】就是佛自己所讲的话互相违背。【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后面讲的跟前面讲的不一样,【云何如来,是真实语?】真实语者。

【丑三更求开示】【惟垂大慈,开我蒙悋!】惟垂大慈,开我蒙昧执悋。【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后跟先,佛有不同的异说之处。阿难前面虽疑因果相违,然后呢?后以及先,后面跟前面,佛有异说之处。【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简单讲就是执,坚固的执着叫做悋,执着不舍叫做悋。蒙者蒙蔽,【昏于后说;悋者执悋,】众生的执着,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软心、要讲柔软语,他就是做不来;身段要放软一点,就是不行,就是不行!执悋。【泥于先闻;】“泥”就是束缚,束缚在先前所闻的。【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阿难之所以误会了佛,重点还是在这个:这个是真如本性,(师举自己左手背)佛讲的,叫我们要作本修因。这个就是相分(师右手拿一书,置于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影子(书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见分,见分,这个见分是所谓识心分别。影子跟相,能所一对,诸位!没有能(师拿开书),它就没有所,有相的执着(师把书置于手背上),执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来藏性所遗留物,所多余出来的东西。本来只有一只手(师拿开书,唯举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净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动念(书又置于左手上,投下影子),就执、执着,我们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层见分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影子代表识心分别;那么我们现在把本性也当作是识心分别,阿难就是这样怀疑。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离尘,(拿开书),它无自体性。你看,尘一离开,影子就没有;相分一离开,见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证分,只有自证分;一动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离开相分。

简单讲就是:你内心里面自己产生妄想,妄想那里面都有相,“想”里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尘不现前;可是那个识心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识心分别,还是非常强烈,还是非常强烈,还是想像你过去、以前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无论粗糙的相分、见分,无论微细的,就是外尘不在,可是这个影子,这个影子,这个影子,指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习气还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简单讲:我们用这样子来比喻,是让你更容易了解,阿难他就是不明了,说这个识心分别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影子一离开相分,见分就不存在,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离开了这个尘(师示书离开),可是这个本性(指自己左手)还是一直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离尘有自体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这个修行,知道吗?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吗?所以相分一拿开(师把书拿开),见分就不见了,(影子没了),剩下一个自体分(师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这个。好!所以你执着不断;当然,我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这个本....妄想、烦恼它会自己动念,它自己会跑出来,自己会跑出来。

就是这个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觉的时候,识心分别它还是能所不断。晚上你在睡觉的时候,外面的环境你根本就忘记了;可是你在梦境里面,会自己制造影像,这些影像相分,你会自己制造这个相分出来。所以识心分别就是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白天,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是晚上睡梦当中,他的微细惑还是一直存在。难就是难在说我白天不执着,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种贪染的习气,它就一直浮上来,这个叫做无始过妄习气,这个在《楞伽经》讲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这些境界,你本身不贪着,我也不贪财产、我也不会跟人家计较什么,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为什么?那就要看你内在的功夫了。你的无量劫来的那一种动念、妄想跟习气,有没有办法?你奈何得了它吗?你有没有办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钱、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制得住吗?不行!不行就表示:虽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来,可是内在的无量劫来的心的妄想、烦恼,你还是无能为力!难,它就难在习气很难断。要放下这些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其实这个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都知道这个是生灭法;最困难的就是那个习气。而且习气有粗的习气、有细的习气,有粗的习气,在白天你就显现出来,这个人讲二、三句话,你看,就大声了,对不对?人家还没大声,他就先大声了,白天就习气出来。到晚上,也没有人跟他对骂,到晚上梦境的时候,跟人家吵架,吵....醒过来,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大悟跟不悟不一样,而且是完全不一样!大悟的人:伤害你就是伤害我,因为你是我心中的众生,我动念,恨你、讨厌你、说你坏话,因果我都得承受!为什么?不能、没办法离开我的心,这个下去的种子,将来我都得承受!对不对?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对别人不好的人,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因为你的心性就是染污了;聪明的人,会对自己的因果负责,尤其对自己的动念。所以,我一定要对大家很好,为什么?因为我这样就会有清净心,就没有染污的种子,将来我就不必受果报。你懂吗?这一下去的种子,将来果报是由自己承受,八识田中,你要种爱、恨、善恶的种子、是非恩怨的种子,全部看自己!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不知道苦在后面,因为所落下的种子,有一天它就会起现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会有什么不同?凡夫的众生是想尽办法,当他不愉快的时候,想尽办法攻击你、伤害你、毁谤你;但是,大悟的圣人不会,我伤害你、再怎么恨你,还是缘起,空无自性,他有智慧,他会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我不能伤害你,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不能伤害你,伤害你,八识田中种下这个种子,将来我要受果报,我才没那么笨。所以,我要对你很好。所以,以师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个无理取闹、讲不通的,最多就是:无缘。恨你,免谈!我才不会那么笨,我为什么要恨你?我日子过得去,为什么要恨你呢?对不对?才不会那么笨!所以,这就是师父目前最多:有缘,说法令解脱;无缘,合掌令欢喜。那就是:有缘、无缘,大家八识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种子,要不然将来受果报,自己苦啊!说:嗯!学佛的人真有智慧!当然有智慧啰,不然怎么叫学佛?就是这样。

所以,在座诸位!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对别人慈悲;他们对我们慈不慈悲,这个不重要,我对你很慈悲;可是你对我不慈悲,还继续伤害,这个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八识田中,没有伤害的种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骂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评的人,那个受果报还重要!你懂吗?他今天也许有一点不对,我这样子一点好意的相劝,是另当别论,恶意的攻击跟毁谤,这个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沟通、用智慧来沟通,对不对?用我们最诚恳的态度来沟通。那有的人,你有办法改变他,有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我讲的是说发恶心,内心充满着仇恨,这个就是如作茧自缚。众生就像我们看到那一只蚕,吐丝,蚕怎么那么笨呢?吐丝自己把自己包起来!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动念,把自己一直包起来,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来,束缚到动弹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谁?这样子懂吗?

所以,阿难就是误认为,把这个识心分别这一层影子,(师复举左手背拟为真如本性,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这一层影子当作是怎么样?说:你看,离开这个外尘,(师拿开右手),空无自性,那么我们真如本性的因在哪里?他不晓得真如本性,因在这里(师指还举着的左手背)。阿难就说:这个影子不在啊,离尘无自体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没有了。离尘无自体性,本性也没有,就是阿难的误会。但是,离尘无自体性,(师拿开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还是在啊,(师拍左手背)就是用这个为本修因。懂吗?到底是有没有听懂?(笑)怎么都没什么反应?很难喔!不会啦,听得懂很简单。

713页,【子二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分四)丑初许以除疑二击钟验常三引梦验常四申迷教守今初】【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解释一下,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虽然见惑断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尽诸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颠倒之所因,因为迷真执妄,叫做颠倒。迷于真心,执着这个妄想心为我的心,这个叫做执,迷真执妄,就是颠倒,阿难知道了。心中徒知,颠倒迷真执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颠倒,你现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现在正要判断的时候,真正的颠倒现前,却没有办法认识,因为妄识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我们的本性,为本修因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颠倒,为什么?因为他疑佛性是断,他把识心跟佛性还是分不清楚,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佛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刚刚师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外面这个叫做相,相分、见分,这慢慢的去理解。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迷于真心,执这个妄心,叫做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佛性之常为断,(【而疑常为断,】)诸位!前面加三个字:疑常为断,断,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乃真颠倒,】疑常为断,如果你不写下几个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之见,乃是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真心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尘,真性本来就存在。【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714页,【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经文再解释一下,说:恐汝之诚心,“犹未”就是并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为什么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因为尘俗诸事,大家容易知晓。对不对?尘俗诸事,就是十方诸佛善于比喻。十方诸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比喻,讲经善于比喻,就是十方诸佛。所以用这个尘俗易晓之事,来验这个闻性不灭,来断除你的疑惑。

【丑二击钟验常(分四)寅初两番问答二责其矫乱三破申正义四责迷戒谬今初】【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这个“闻”,要加一个“有”字,即时如来,就命令罗睺罗,佛子罗睺罗,击钟一声,铿~~~~问阿难言:汝今有闻否?这个“闻”上面加一个:有,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有闻。【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好!接下去,714页,倒数第二行,钟;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开不开悟,看这一段了!尘跟性,外尘跟闻性是大不相同的。【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意思就是:等到钟歇了、无声了,佛就问了:你今闻否?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不闻就完蛋了,不闻,你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连闻性都没有,这一句就答错了。阿难答就是答错了。钟声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意思就是:闻性还存在吗?然后,阿难大众答言,俱答言:闻性不存在。不闻,闻性不存在。闻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钟,你就听不到了,这一句。但是,如果阿难会答的话,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闻!那后面就没戏唱了,后面的《楞严经》就不用讲了,这部经讲到八百多页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个好处,阿难听不懂,佛就一直讲....阿难一直问....还好佛陀不会觉得厌烦,要是我就会觉得烦死了!就是因为他不懂,一直问,他一直问,佛就一直讲....《楞严经》份量这么大,都是因为阿难,才会问了这么多这么多,问不完!是不是?等到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你看,钟歇无声,声跟闻不一样啊,声是外尘,闻性是常住,他把那个生灭法、妄,跟这个不生灭法已经搞不清楚了。所以,钟歇只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如果实在没有听闻,【谁知无声?】对不对?我当然有闻,有声音,有闻;无声,还是闻啊,因为闻到“无声”,要不然怎么知道无声?所以,闻性无关于声尘。【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715页,第三行,经文:【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俱闻就是俱言有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汝今闻否?闻性存在否?阿难大众就说:嗯!存在,闻性有闻。俱言有闻。看注解,【前佛敕罗睺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睺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睺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已经跟着声音跑掉了,我们再听就听不到声音了。那么,没有声音也是一种音声。【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所以,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715页,中间,【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我们说:音响,音响,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响,尾音叫做响。【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声是外尘,跟闻性有、无没有关系。【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有声。

716页,【《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没有?有没有?【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闻性一直存在。【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少选就是稍顷,经过一会儿,声音销了,铿~~~声音没有了。稍顷声音销了,佛又问言:尔今声否?外在的尘,这个声音存不存在?阿难俱答:无声。这个答对了!【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没有悟还有这个闻性在。【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有顷就是经过一会儿,罗睺罗再来撞钟,铿~~~佛又问言:尔今声否?有没有听到声音啊?阿难大众俱言:有声!【有顷亦少时也。】经过一点时间。【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闻性并没有生。声有之时,闻性并没有生。所以,【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这个经文再念一下:佛就问:阿难啊!就你所知道的,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云何声,云何声就是: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呢?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佛问阿难: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哪一种情形叫做无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撞钟若击了,就叫做有声;击久了,声音没有了、销了,音响双绝,则名无声,则名无声。【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717页,中间,【寅二责其矫乱】【佛语(去声)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好!诸位!我现在告诉你,把715页,诸位翻开715页,715页,倒数第五行,把它卷,卷起来,把它卷起来,卷到可以跟716页中间这二行经文对照,来!卷,卷起来,把讲义这一页卷起来,卷起来;然后这一段:(715页)佛问阿难:汝云何闻?然后,佛问阿难,汝云何声?然后再这二段,就知道为什么叫做报答无定。折好了没有?折好,你这样就可以直接看,你翻来翻去,你还看不清楚。折好了,我们先看715页,看经文就好,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可是这一段阿难却答不一样。另外,716页,中间这二段经文: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所以你看看,717页经文,佛就喝叱他、纠正他: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闻与声报答不定,如何、云何不名矫乱呢?

 好!诸位看717页,注解,倒数第四行:【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若不击时便无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声歇,【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718页,【寅三破申正义】【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说:阿难啊!声音既然销声匿迹,没有音响的时候,你说无闻。若,就指出这个阿难的问题了,若实无闻,“闻”的底下加一个:性,那就更清楚了。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无闻就是无闻性。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就同于枯木了,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就表示再击钟,闻性没有跑掉,你讲无闻性是不对的,无闻是不对的,闻性不随声尘----声音的有、无来消失或者存在。所以说:同于枯木,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此破谬误之惑,以申正义。声尘生灭,闻性真常,乃为正义。此段取更击,以验闻性常存。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既更击仍闻,可以验知闻性常存。】知有知无;

看经文:【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这个博士来都看不懂,中文系的博士来,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我现在教你加字,你再加下去,否则你这一段完全看不懂!好!我先念一遍:知有,这个“有”底下加一个:声,知有知无,知有声、知无声;那个“无”底下加一个:声。自是声尘,或,底下:无,或无或有,或无声、或有声,或无或有,或无声,底下加一个:声。再念下来:岂彼闻性,为汝“有”,加一个:闻,“有”底下加一个:闻,有闻性;无,加一个无“闻性”,“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有闻性、无闻性;等一下我会解释。底下,闻实云无,“闻”就是闻性。实云无,“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无闻性。最后一句,第四个字:谁知无者?“无”的底下加一个:声。

开始解释了,知有知无,自是声尘,说:知道有声、知道无声,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所以“声尘”上面加五个字更清楚,自是:当然,那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外在生灭之”声尘,加这五个字,外在生灭之声尘。或时无声,或时有声,有时候无声,有时候有声。岂彼,中间加:“不生灭之”闻性,不生灭之闻性。为汝有无?为汝声之生灭而增减,变成为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所以,为汝有无就是:为汝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整句的意思是说:岂彼闻性,岂彼不生灭之闻性,变成被你的声音的生灭,而变成有增减,有增减,变成了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闻实云无,闻性如果实在随声音俱灭,变成了无闻,变成了无闻性的时候。闻实云无就是:如果这个闻性实在随着声尘俱灭,变成了没有闻性的这个时候,没有闻性,那么谁知无者?“无”就是没有声音,那么,谁来知道没有声音?闻性已经没有,不存在了;闻性不是判断有声就是判断无声嘛!谁知无者:谁知无声者;所以那个“无”字底下要加一个:声。如果没有闻性的存在,因为闻性跟着声尘灭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谁知道没有声音?如果你知道没有声音,那当然就是闻性没有败坏,因为闻性判断有声跟无声。有声跟无声,没有增加闻性的增减。所以知道....

719页,【此取知无以验不灭。此段共有五个无字,一、二、五皆约声说,三、四约闻说。】所以,刚刚师父叫你添字,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谁来看也看不懂这到底在讲什么。【上三句明生灭惟声,不关闻性,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既知无声,则非无闻性者,明矣。】

经文这一段,师父直接就贯串再讲一遍,718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师父再直接解释一遍。说:知道有声音,和知道没有声音,当然这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音。岂彼这个无关于不生灭的闻性,你的声音的生灭的增减,变成了你一下有闻,又一下无闻。闻性实在是如果说跟着音声俱灭去,闻性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谁知道没有声音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谁来认可它、认知它呢? 719页,中间,这个就是最重要:【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做个解释:是故阿难!声音是外尘,在闻性当中,是声音自己有自己的生、有灭,不关于你常住的闻性,受到了声音的生和声音灭,声之生、声之灭,声生声灭,令你的闻性变成有时候有闻性,变成有时候无闻性。就是说:声音的生灭,无关于常住的闻性。(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01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02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03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解六结越三空 04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05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 越三空06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07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08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09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10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11

楞严经十 说三摩修法 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12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短视频目录(2020.03.03)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3.28)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梦老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