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宽 | 从什么是真正有教养谈开去
🐔Tips:点击上方蓝色【宽余时光】查看往期内容 🐤
1
一说到教养,人们就用规范的有礼貌的行为来做解释。“教养是通过家庭教育或环境熏陶逐渐养成的良好素质。”这是目前能查询到的广泛定义,但教养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有教养?不同境遇的人有不同的诠释,我总是觉得自己还抓不住本质内涵。
我记得许多年前的某个情人节,嘉兴叔叔请我去福乐顿酒店顶层的玻璃餐厅吃饭。从这里可观赏新加坡最美的夜景和最精彩的激光表演。我们的所预订位置最佳,但有一个人是背对着窗的,意在“最好的景在眼前”。叔叔请我面对着窗坐下:“你注意到了没有?餐厅里的男士都把最好的位置让给女士,这是有教养的表现,你慢慢学习从细微处观察男生是否有教养。”
这时进来一对恋人,当服务员把椅子拉出来时,男生就自己先坐了上去,因为通常服务员拉出来的椅子都是先给女士坐的,女士先请的意思,而这位先生却自己抢先坐下了。嘉兴叔叔接着说:“整个餐厅只有一位男士这样做,大家都在悄悄地注意他们,而他自己却完全不自知。不自知会使他的没教养无药可救。”这时,我注意到坐他对面的女士倒有几分不自在和尴尬。
“我们也许会同情这位女士,但实际上绝不会因此看低或看轻她。男士的行为只是弄得自己不好看而已。”叔叔补充道。
那时我还很年轻,尚不完全明白“只是弄得自己不好看而已”是什么意思。前不久的英国旅行,在一个农场主家喝的一杯下午茶,让我突然彻底领悟了,甚至对什么是“有教养”的理解也增进了一些。
参观完农场,导游让大家去餐厅,准备喝一杯传统的英式下午茶,尝尝主人亲手做的甜品。等我和马克上完洗手间回来,几张桌子上都没有连在一起的座位了。最靠近门口的桌子旁边有一个空位正好挨着罗娜阿姨,马克抢先一步径直走了过去,一屁股坐了下来。他坐下后,头不抬眼不睁,完全忘记了我还仍然站在门口。
罗娜阿姨见状马上站了起来,要把自己的位子让给我。此刻的我还好看见了靠门的窗台接出来一个平台,是给人休息坐下休息的,我就靠着窗户坐在了平台上。罗阿姨走过来说:“要不我陪你?咱俩坐在这儿喝茶其实一样。”
“没有关系,阿姨您去坐吧,待我观察一下,我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位子坐到桌子旁边的。”
远处还有三张桌子,每一张桌子都还有一个空位。我选了一个桌角的空位,因为旁边坐着一个独自旅行的女士。
在我观察、等待、寻找的这个几分钟里,马克自顾自地坐在那里饮茶,吃着甜品,和旁边的陌生人聊着天,进入了无他和无我的自然状态。
确切地说,那日的下午茶真是地道,我也有机会和陌生人聊一聊,其实蛮有趣和轻松蛮惬意的,当时我并没有想什么。
2
旅行结束,我回到新加坡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确实反思了。
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出身于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自己平时也很注意个人修养。谈恋爱找对象时,也特别重视对方的言行是否有教养。为什么我反倒最后嫁给了一个行为最欠规范、言行最缺教养的人?
我们除了自由行,还参加了一个英国当地团,整个团只有他一个是英国人,我不指望他当导游,但也希望自己出入有伴,结果我几乎全程落单,他自顾自地经常跑不见了;人群拥挤时我都不敢放心看景,我会随时被遗忘在陌生的街头或景点。
各种跌眼镜的例子就不必说,单单就餐桌礼仪,马克全无公众意识,粗鄙到令所有人尴尬的地步,真是尚未见识过,简直比我在《矫枉过正》一文里(孙宽:矫枉过正续集——人性是怎样被扭曲的 ,点击蓝字可阅读原文)里描写他在家的霸道吃相还过分......
是不是我骨子里也是这样的人才吸引这样的人呢?还是这样的人到我的生活里来专门修炼我的?
我曾阅读一篇文章说“不嫁给金,不嫁给银,但要嫁给教养”,它强调有教养的人最终能使婚姻成为港湾。
平常生活马克不担事儿,我已习惯了把自己当港湾,甚至让自己成为我们俩的港湾。我无法真正地表达情绪,还好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出口,让自己有机会释放和解压,在精神上寻找慰籍。
某种程度上,我必须承认我的确嫁给了一个“缺少教养”的人。也许马克的“没教养”是来成就我的?只有这样的千锤百炼才能真正提升我的修养?
婚后的这5年多,我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我甚至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和马克的生活。50岁正是知天命的时候,人生若真的“本无意义”,我到底应该怎样把它过得有些意义呢?
3
此次英国之行,我们去了三位作家的家乡莎士比亚、《亨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的故乡。
其中奥斯汀的故乡最让我震撼,那不过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至今仍不繁华,但是她却在那里写下了不少举世闻名之作。
最难能可贵的是,奥斯丁初获成功后,曾被皇室人员建议写些题材大的作品,而她坚决认为“自己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奥斯丁从未改变过自己的风格,她甚至一生都未真正离开过小村庄,她却以小见大地探讨社会和人生,在谬误和偏见中揭示人性的弱点,成为那个时代唯一一位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的女作家。
回新加坡后,我重读她的几部代表作,我并不知道自己想通过阅读了解些什么。也许是英国社会的原本风貌?也许是戏剧性故事情节暴露出来的人性?特别是人性中的粗鄙和丑陋?还是英国式的假浪漫主义?假绅士主义?
我实在不知道,不过我得到的一个启示就是:这位终身未嫁的女性,从描述人物与社会的各种紧张关系及矛盾冲突中,特别是女性从恋爱到婚姻中,不断地自我发现和自我觉醒。
我在想,假如没有马克和我的婚姻,我不一定会走上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救赎的道路。
4
我不知道在婚姻最初的磨合期,我们努力尝试互相接纳,算不算是有教养?马克的确在充分地做自己,我却没有。
我不知道在婚姻的成长期,除了绝不要求对方改变以外,总要有人承担起两个人的生活和情感负担,马克尽力了,而我竟然得把一切“扛起来”,这算不算是有教养?一结婚我就直接陷入严重的抑郁症,而我只告诉马克,我不过是提早更年了;这几年石油行业不景气,马克工作压力大,我在经济上全力“顶住”,才让他得以解脱压力,提早“退休”,这算不算是有教养?
我不知道如文《愤怒是魔鬼》(愤怒是魔鬼——如何瞬间转化情绪,点击蓝字可直接阅读全文)那样,马克为一点小事就动辄火冒八丈,口不择言和出言不逊时,我尚能自己保持冷静,迅速化解情绪,算不算是有教养?
结婚不到6年,抑郁症使我两度差点走到生命的边缘;去年它第二次卷土重来时,我仍无法得到马克的理解和支持,他的恐惧和焦虑更加重了我的抑郁。我不仅要自救,还要接受包容和安抚他的恐惧、逃避和拒绝,甚至必须容忍他在我病情严重时表现出的无助、懦弱、自私和冷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有教养?
婚姻是一种成长,但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成长,它必须是一种共同的成长。
5
也许“有教养”就要容忍一切,并无条件地接纳真实,接纳自己;也许有教养就是不断反思,并从一切复杂错综的关系中,寻找和发现自己。
请让我们再一次叩问:真正的有教养到底是什么?
马凌诺斯基在《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觉得这正好概括并诠释了我理解的“有教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教养就是“有文化”。
教养也许与受教育程度及环境影响无关,也与读书多少无关,甚至和家教都无关。但现在,它确实和我的幸福感有关。
有教养的人最终能使婚姻成为港湾,那么没教养和缺少教养的人则会让婚姻起风浪。这几年我疲于在风浪中穿行,为在风浪中保持平衡,平稳并坚决地把婚姻进行到底,我忽略了专注于自我或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我丧失和消亡。
意识到这种丧失和消亡,就算是在摸索中已经前行了一步,一切从自我重新定位开始。
胡适在62岁的时候仍坦言:“自己一生都在东摸摸西摸摸,不知究竟搞什么好。但有一点,就是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做事为学,因此自感过得很幸福。”
在婚姻中,我忘记了去尊重那个自然状态下的真我,这本身就是一种放弃。
单身时的我曾经是自然状态中的真我——我是自己的王。
我的幸福快乐曾经来自于个性的自由奔放和张扬。而婚后,我自己活生生地把浪漫自由和自然安适,过成了平淡麻木和能量消耗模式,还极力说服自己其实婚姻就是这样。特别是我的过度维护迎合与隐忍,使马克越来越呈现出他的自然状态。而我就这样在他完全自我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我不是被他忽略不计了,我是被自己忽略不计了。
我若自己失去存在感,不再确定自己是谁了,那么谁还能把我当成“谁”?
6
确切地说,在那天的下午茶之前,我一直非常迷茫,不清楚我到底希望自己成为什么;参观完简•奥斯丁的故居后,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楚具体,对未来的展望也越来越清晰明快,有一个内心深处的呼唤,也离我越来越近......
那个个性奔放,渴望精神和灵魂自由的人,那个追求平等和谐尊重的人还在,若因我憎恶争斗,不屑纠结于任何纷争,或为了节约时间、节省精力而采取的隐忍退让和屏蔽,其实就是对自己的逃避和放弃。
马克和我的婚姻就是来成就我的,它使我面对我自己的问题。而我必须成长,即使这也许就是我一个人的成长,我也要面对它,接受它,只有这样我才能从逃避和放弃中,从自我欺骗中成长起来。
这几年,马克似乎多多少少受到我的“影响”,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有所“改变”。但任何时候,那些令全世界大跌眼镜东西还是会冒出来,只是冒出来境况和具体事宜略有不同而已。由于他的不自知,他完全不感觉自己有什么地方“弄得自己不好看”。
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或者说任何改变都是不可能的。
所有我以为我看到的“变化”,其实只不过是个表象而已。马克并没有欺骗我或故意伤害我,他只是在真实地做他自己。而我没有,我不仅没有真实地做自己,而且我想我内心深处也并未真正地接受他的这种“做自己”。
其实我真正不能接受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
7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但我愿意努力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我不应该也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些力所不能及或万难破毁的问题上。
但我愿意重新根植内心的修养;我有无需提醒的自觉,我仍在不断反思和成长,我还能把无需提醒的自觉,继续提升到完全自愿;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婚姻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约束,但它不应该成为我实现梦想、寻找精神和灵魂自由的捆绑和束缚。我愿意更多地接纳自己,接纳一切,只有接纳才能自由,才能让心如风般自由;我有愿意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我做人的最基本底线。
我曾经历的沮丧和绝望都是一种成长。真正有教养最终就是一种自知自觉和自审,沮丧和绝望也许是这个成长过程的产物。
现在我却开始感激这一切的发生,倘若没有沮丧和绝望,哪儿来的抑郁?没有抑郁,哪儿来的自救?没有自救,哪儿来的对生命和未来的不断思考和叩问?
古代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莫过于认识自我。
在德尔菲神庙上就清晰地雕刻着这几个字:“这世界上总有一半的人,无法理解另一半的乐趣。”
马克是注定来成就我的人,而我愿意为此而努力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我愿意不懈地寻找自己能理解的乐趣,去努力获得胡适先生所描述的那种幸福,并在简•奥斯丁所带给我的启示中,继续寻找和发现真正的自己。
...................................................................
宽余时光阅读推荐
【原创】【感恩的心】那些年我遇到的人(二)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请珍惜原创,尊重作者的劳动,保护原创作者的权益
孙宽:原名孙宽余,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做过播音主持,经商从教;曾在香港、新西兰、美国、新加坡等地工作和学习;现旅行和自由写作,定居新加坡。2016新年前创办微信公号《宽余时光》,目前已发文250余篇,部分作品曾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国内报刊杂志。
孙宽的私人微信号:kuanyushiguang。
感谢您的阅读和赞赏,感谢您订阅和关注《宽余时光》(ID:kuanyushiguang-sky),欢迎转发和转载,转载请联系孙宽(微信号:kuanyushiguang)。图片来自网络。
使用二维码赞赏的读者请留言,让我能有机会向您表示感谢。
预祝您生活愉快,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