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泰北森林禅修记 || 禅友分享

懒洋洋 维安正念小站 2019-04-02

欢迎关注维安的正念小站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图标)


主页君的前言:最近回了一次苏州,很高兴的在周日共修的时候见到了一位禅友懒洋洋,非常感恩此贤友跟我们分享她在泰国北部森林的禅修经历。此时,懒洋洋已经从森林回到魔都,期待懒洋洋禅友更多的禅修分享。此篇转自懒洋洋的个人微信公众号manandsuperman.



开篇介绍:


地理位置:Wat Tam Wua Forest Monastery在泰国北部的森林里,距离Mae Hong Son 40公里左右。可以搭从清迈到MaeHong Son的车,跟司机说在Wat Tam Wua下车,然后到站步行两公里。下车后一条路走到底,不会迷路。

 


首先要说明,用“禅修”,“打坐”,或者英文的“meditation”都不能很好地概括这类修行。这种修行是对心智的锻炼,结合了打坐,诵经,思考,讨论以及阅读,目的是为了去除执着,焦虑,痛苦等感受,达到内心的宁静喜乐。


这座寺院的课本称,修行最终为了达到无我,乃至涅槃。而我此次修行的目的就是想不受打扰地思考人生,并不奢望未来能够涅槃。此外,涅槃是超出人类经验认知范围的,我并不知道有没有涅槃这种状态的存在。佛祖指导人不要盲信他的话,而是靠自己来甄别。我暂时对涅槃存疑,禅修更多是想更多了解佛教哲学,了解自己。


为方便起见,文中还是称呼这种修行为“禅修”。“禅修”作为一种对身心有益的方法,可以不涉及宗教,只为修身养性,可以在家自行实践。但在僧人指导下的在寺院进行的禅修,不可能与佛教脱离,但是参与禅修者也并非都是佛教徒。


另,我参加过的三次禅修全程都是英文的,所以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有些与英文相对应的中文是专有名字,而我却不知道。


寺院每日作息:

05:00 am.: 单独修行时间
06:30am.: 供给早饭给僧人 
07:00 am.: 早餐
08:00 am.: 步行禅修(walking meditation)以及打坐 
10:30 am.: 供给午饭给僧人
01:00 pm.: 步行禅修(walking meditation),打坐,答疑时间
04:00 pm.: 清扫寺院 
05:00 pm.: 自由活动 
06:00 pm.: 晚课(Evening Chanting)以及打坐 
08:00 pm.: 单独修行时间
10:00 pm.: 睡觉


从这个时间表可以看出,留给个人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每天至少有四五个小时可以灵活支配。我之前在英国参加的由台湾法鼓山的僧人指导的禅修并没有这么多个人时间,并且不能讲话,不能写作,不能看书,不能用手机,相较而言,这座寺院对禅修者比较宽松,在英国禅修时的这些禁忌在这座寺院里都被允许。也有可能禅修者人数多,流动性大,给管理带来困难,更多时候需要依靠禅修者自觉。(僧人说,曾经有位禅修者每天吃完早饭就骑摩托车出去玩,晚上才回来。一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午后不食估计是泰国寺庙的惯例。初去禅修者可能会适应不了,寺院里有小卖部,饿的话可以购买点心充饥。


步行禅修场地


打坐场地


寺院住持(Abbot)祖籍青海,出生在泰国。他是一位看上去就活得自由喜乐的僧人。他的家族在泰国经营牧场,他在20岁出头时感知到了人类与动物的苦难,遂决定出家。云游印度泰国,之后跟泰国政府申请用地,被批准,又募集了很多捐赠,在16年前在泰国北部的森林里建造了这个寺院。


寺院吃住免费,捐赠随喜,但必须至少在寺院住三天,最长没有规定。我碰到住的最长的修行者,是位德国女生,先后来过四次,这次已经住了7个月,计划住一年。

 

在我禅修期间,寺院里大约有70多个禅修者,40女30男,差不多60个白人,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有不少德国人。我碰到的最年轻的禅修者18岁,德国女生,刚刚高中毕业,gap year一年出来旅游,最年长的55岁,在加州工作的阿根廷大叔,最近辞职出来环游东南亚。亚洲人比较少,以泰国,日本,新加坡人为主。

 


食宿


住宿条件好到出乎我意料,我一人住一个bungalow(小木屋),里面有卫生间,还有热水,以及插座。 

小木屋内部

小木屋远景




食物全素,很新鲜很好吃(可能是因为太饿。。)


禅修安全问题

禅修场所基本上是在偏僻的郊外,因此安全问题是一些朋友的首要考虑。我在英国参加的两次禅修,场地是在基督教的retreat centre(翻译为疗养院?),禅修期间是不鼓励使用手机的,但是并不会没收手机,全靠自觉。在泰国的这次禅修全程不禁止使用手机,所以有情况可以随时与外界联系。


有关周边环境,Wat Tam Wua在山区,车子下来步行两公里一条路走到底,周边村民都很友善,我并没有不安全的感觉。如果对步行有顾虑,可以直接坐车到Mae Hong Son小镇,雇人开车到寺院,价格也非常合理。


据说最近在龙泉寺的禅修活动中,鼓励禅修者在上下台阶时闭眼盲修,一位女性坠落身亡。我觉得闭眼上下台阶非常荒谬。在这次泰国禅修的课本里,明确说了在步行禅修时不要闭眼。总之不合理的禅修方法应该拒绝,没有人可以在禅修时强迫你做任何事,凡事量力而为。


出家是不是一种消极避世

有不少人觉得出家是一种消极遁世的行为,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寺院生活。朝五晚十的作息,食素,过午不食的规定,基本没有个人财产,极简的生活设施,24小时的集体生活,每天超过四个小时的打坐——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我认为出家更可能是一种个人选择。如果出家是逃避,那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非常不愉悦的逃避。相较而言,纵情感官享乐是一种更加容易的逃避。

 

有关南传/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打坐的区别

根据我之前有限的知识储备,南传佛教更多依据原始佛教的经典,更加强调个人的解脱而不是普度众生,并且东南亚的和尚可以吃荤,这些都与大乘不同。


我头两次禅修是由台湾法鼓山的僧人指导的,这次是泰国的僧人。就我的禅修体验而言,并没有感觉南传与大乘有明显区别。禅修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无我涅槃,都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mindfulness(正念)(注:我的朋友说,“南传说的涅槃是指阿罗汉达到的境界,不生不死。大乘的成佛要证得法报化三身才算数”。)在Wat Tam Wua森林寺院,实践的是Vipassana Meditation(据另一位朋友说这可以翻译成“内观”),根据课本解释,这不同于Samatha Meditation (止禅)(见图)。

 


根据寺院的课本,内观强调在打坐时锻炼身体与意识的分离(如图),分解构成自我的各种要素,从而理解什么是无我。至于如何锻炼,课本提到可以先注意呼吸,然后或者把注意力转到mind as foreground,and body as background;或者把意识聚焦于整个身体。



法鼓山这一派系,在指导禅修时并没有强调身心分离,法鼓山的果谷法师说meditation的四个境界是scattered mind, concentrated mind, unification, and none-self。我并不记得他说过这属于何种方式的禅修,但我感觉更像是止禅,即在打坐时全程聚焦于呼吸。但果谷法师提到过,在聚焦呼吸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尝试把注意力转到整个身体。这和内观不谋而合。根据Wat Tam Wua的课本,止禅是修定,内观是修慧。我认为并不需要纠结于如何区分内观和止禅,选择适合自己的并定期打坐即可。

 

在Wat Tam Wua每晚诵经时也会强调希望所有人能达到平和喜乐的境界,全程也都是吃素,所以就我有限的经历而言,我并没有感觉大乘与小乘有多少区别。

 

我的体验——打坐

当杂念较少,周围安静时,一动不动打坐一小时对我而言并不难。打坐半个小时以上脚就会发麻,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时,并不觉得脚疼难以忍受。打坐并不是为了去除痛的感受,而是要人接受它,就像接受无常(anicca)一样。佛教并不会教我们如何寻求安全感,而是指导我们拥抱无常。

 

我的体验——步行禅修(Walking Meditation

这座寺院靠山,据说曾经有不少高僧在山上的洞穴里修行并得道(我想到了在土耳其Cappadocia洞穴里看到的早期基督徒修行留下的遗迹,基督教与佛教有很多相似处,在这里略过不表)。在寺院里每天会有两个小时的步行禅修,其中有一个小时是爬山。2月20日我光脚爬山一个小时,用脚来体验土地的温度和湿度,体验脚与泥土,水泥,落叶的接触,这是很难得的经历。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步行时,我发现在我并没有意识到大脑在做判断时,脚会根据地势高低与地面平坦程度选择如何迈步,我把这种判断理解为直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意识到这种直觉。因为生活中太多事情需要靠推理,分析来做决定。

 

我的体验——诵经

第三天晚上诵经时我居然泪流不止,想到佛祖经历的苦难,普度众生的宏愿,以及有教无类的态度,使我非常感动,而这种感动使我变得谦卑(希望能保持)。

 

反省——有关工作与职业发展

尽管睡的是硬板床,头两天我睡得很安稳。第三天,一想到要出关后有论文发表的压力有授课的压力,比较难以入眠。博士论文出版成书遥遥无期,tenure track的压力如影随形。我反省了一下人生意义以及发表学术著作的目的。作为社科从业人员,我希望能兼顾理论知识的创新以及提高人类福祉。但其实很难兼顾,也很可能两者皆达不成。提醒自己不要仅仅为了完全考核指标而去匆忙发论文,而首先要多读多思考,厚积而薄发。即使无法发表论文,无法完成考核指标,人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希望自己能随遇而安。


反省——对情绪的控制

寺院的课本称,可以用正念来察觉到自己的各种情绪,比如怒气。当察觉到怒气时,首先要意识到不是我在生气,而是mind在生气(不知道是否应该翻译成思想在生气?)当意识到怒气时,人的思维集中在“意识”上,怒气已成为过去式,也就放下了。此外,更加深刻了解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有助于情绪控制。迄今我在泰国还没有动过怒,回上海后可以实践一下。



 

反省——有关皈依

半年前第二次禅修之后,我就有皈依三宝的想法。后来想了想,认同佛教哲学并不意味着要给自己增加一个佛教徒的标签,便作罢。这次禅修之后念头再起。我决定暂时不参加皈依的仪式,而是在生活中受五戒,以佛教徒的标准进行自我规训。

 

人从婴幼儿时期渐渐培养了自我的意识,也开始了持续终身的自我探索之路。人在不同方面表现自我,强化自我意识。而佛教哲学指导人解构自我,达到无我,这种ego formation,deconstruction到achieve none-self的过程,很有意思。究竟有没有涅槃,我不知道。但佛教哲学可以提供一种视角,启发我如何更泰然面对生死,指导我如何在俗世生活。我一直觉得自己生活中苦比乐多,有诸多困惑,暂时得不到答案;也一直觉得不出生挺好。但既然被出生,就要顽强活下去,不懈思考,说不定可以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最后送晨曦图一张,今天就到这里,下一篇讲禅修方法以及个人体验,敬请期待。



更多禅友分享

正念会让你改变 || 缅甸雪吴敏禅林修行者的故事(5)华裔禅友

我们是我们知见的被动承受者 || 禅友分享

心中的鲜花 || 禅友分享

没有通往幸福的道路 || 禅友分享

你并不了解过去、未来以及现在 || 禅友分享



维安的正念小站

主页君维安,佛教徒/正念发烧友

师从缅甸雪吴敏禅林德加尼亚禅师

小站记录日常禅修点点滴滴

分享佛教智慧与四念处禅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