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100万人在“假装”读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募格学术 Author 法律九剑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法律九剑
近年来,随着“博士生扩招”与“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成为热议话题,博士生的学习和培养质量问题也再次引起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博士学历处在国民教育学历体系的顶端,一直是作为知识“精英”、“高大上”工作机会的通行证而备受国民的追捧。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1981年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开始,至2020年为止,我国累计招收博士生人数已达约147万人。以贴标签的刻板印象来看,通常读博人士会被贴上勤奋、务实、学霸、天之骄子、高级知识分子等标签,但真正接触了他们才会知道,这些标签远远难以解释他们的行为和生活。
博士生的读博动机是否纯正?博士生在攻博期间的真实生活和学习状态如何?攻博期间博士生会遭遇哪些困难,遇到这些困境时他们会选择怎么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好奇。尽管博士生群体数量已如此庞大,但由于博士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状况通常不为外人所知道,因而导致人们对他们的真实情况也不甚了解。基于此,有必要扒一扒国内在校博士生的真实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好让外界加深对他们行为的理解。
一、多数博士生读博动机“不纯”
那么,博士生读博都有哪些动机呢?恐怕不能进行穷尽式的列举,但我们可以择其主要动机来加以说明。下面,我们先来听听一些同学的说法吧:
①博士生A君是一位在读全日制法学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在中部某律师事务所做执业律师。他直接表露读博的心迹:“尽管我选择来读博,但我并不想以后一直做学术研究。我更多考虑的是法学博士的头衔会加大委托人对自己的信任度,也会增加自己的个人影响力进而间接增加接案率。”
②博士生B君是成都人,她是一位“双一流”“985”院校在读全日制数学博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直接选择读博。她说:“我想毕业后回成都找个高校做老师,这样离家近又清闲,而且可以就近照顾日益年迈的父母。”
③博士生C君是一位在读非全日制马克思主义方向博士研究生,读博前系公务员。他说:“高学历仍然是目前仕途晋升的一条重要途径。我读博的目的在于期待博士头衔在未来职务晋升中占据优势,从而拓展发展空间”。
④博士生D君是一位在读全日制汉语言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读博前系中学语文教师。她说:“目前做中学语文老师的环境让我感到压抑,我并不想一辈子以做中学语文老师作为自己人生的最终注脚。我想换个活法,希望读博可以让我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我期待成为一名作家。”
⑤博士生E君是一位在读全日制物理与化工交叉方向博士研究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均是教授。他说:“我来读博,纯粹是遵父母之命,他们对我的期待比较大,希望我未来搞学术研究。”
⑥博士生F君是一位在读全日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研究生,他家境贫寒,父母供他读书非常不容易。他说:“我来读博,很简单,就是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的命运。目前选择的这个研究方向在就业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博士毕业后可以获得不错的薪水,这样我就有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了。同时,我还想着用自己研发的专利创业,成就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关于博士生选择读博的目的,2016年有一篇发表在《复旦教育论坛》上题为《通往Ph.D之路:中国博士生入学动机的实证研究--兼论学术动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意义》的论文分析了博士生读博背后存在的多种动机。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来直观的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排在第一的读博动因是出自未来更好工作机会带来较高收益的考量。客观而言,博士尤其是理工科博士在就业市场上一直被视为高素质人才而受到追捧,其晋升空间和预期薪水数额足以打动绝大多数人的心。图3反映出博士的薪水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其次,基于学术研究的兴趣而选择读博的人也大有人在,因而被排在动机的第二位。不过,尽管有些博士生最初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旨趣而读博,但在读博的过程中也会遭遇不少困境从而导致其改变初心。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选择了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也有的人选择在校内苦苦挣扎。
再次,有些博士生有志于博士毕业后在高校谋求一份教职,从而平稳度过一生。因此,寻求高校教职的动机被排在了第三位。
最后,我们看到,还有一些其他动机驱使着一些人选择读博,诸如博士学历预示着未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博士学历将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博士学历将给家族或家庭增光添彩等等目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尚无明确就业目标或者因暂时躲避就业而选择读博。
我们从图2可以看到,不同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在动机的偏好值上是存在差异的。通常人文社科博士生比理工科博士生在学术热情和稳定职业这两大动机层面上的偏好值要更高一些。这表明攻读人文社科博士学位的人在追求学术热情上偏高于理工科博士学位攻读者。
多样化的读博动机造就了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差异化心境。这种差异化的心境会对他们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些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有可能是颠覆性的。
二、读博注定是一场修行,好似过“九九八十一难”
1.博士生小孙说:“读博期间最愁的就是生活费了,虽然国家和学校给了一定的生活补助,但这些生活补助仅够自己温饱而已。我不敢谈恋爱、害怕听到同学或室友结婚的消息、害怕节假日,因为这些都意味着自己微薄的钱包要来一个严重“缩水””。
2.博士生小张说:“读博期间最担心的是发论文的问题,有时愁的睡不着觉。我们学校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生需要发表3篇C刊论文才能毕业。现在发表C刊论文难度越来越大了,好多老师都不容易发,压力太大了。读博已过去两年,自己仅发表了1篇C刊论文,好怕延期毕业。”
3.博士生小李说:“我家境贫寒,读博期间谈了个女朋友,一年多后女朋友要求结婚,提出给15万彩礼,我竟然拿不出,顿时感觉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女朋友也一脸落寞。”
4.博士生小尹说:“我读博期间觉得最难相处的就是与导师的关系了。导师对待学生颇为严厉,我有点怵他。”
5.博士生小芸说:“我27岁那年刚好读博二,和相恋4年之久的男朋友结婚了。婚后不久,我就怀孕了,从此不得不一边读博,一边准备生孩子。但是生完孩子后,我却又不得不在读博的同时哺乳喂养刚出生后不久的孩子,辛苦的很。”
6.博士生中年老王说:“我读博期间,需要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搞学术研究,经常需要在家庭所在地和学校两地之间跑。这些年来,我本来不多的发量更加日渐稀少了。”
总结以上几位博士生的吐槽,我们可以较为容易的观察到博士生们的“不易”之处。当然,博士生读博期间所遇到的问题远不止如此,这些暴露出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博士生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呢?
为解决经济问题,博士生们一般会有如下选择:①一些理工科博士生会在读博的同时兼职做一些企业的科研项目;②一些文科博士生会选择一边努力读博发论文,一边在校外兼职。兼职的途径比如在教育培训机构授课、自己在网上制作付费授课视频、在三本学校代课等。当然如果是学法学或者会计学专业的,他们有些人会选择到律所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兼职,当然有的也选择在企业兼职;③一部分博士生会选择自己写文章挣稿费,也有一部分博士生会选择努力发论文挣奖学金;④极少一部分人会选择向家里伸手要钱,一般会选择自己节衣缩食度过清贫的博士求学生涯。
为解决个人单身问题,博士生们一般会有如下选择:①男博士生大多会请求室友、身边同学或朋友介绍认识还在学校读书的适龄女生,部分女博士也会被介绍给条件合适的男生;②女博士生往往被家里亲戚介绍相亲,但他们一般持抗拒态度;③自己选择加入硕博交友群,寻机主动搭讪心仪的男生或女生;④有些博士生会把目光投向同门内部;⑤还有一部分博士生会选择先解决对象问题,再去读博。
为解决发论文避免延期毕业的问题,博士生们一般会选择:其实没得选择,有的熬夜写论文拼光身体和头发;有的苦哈哈地追随导师写课题、做项目发论文;有的选择熬时间酝酿发权威论文。如此不一而足。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博士生的延毕率已超过6成,全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学习年限超过4年。延期毕业一直是悬在博士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逐年上升的延毕率(如图4)令博士生们始终活在压抑的氛围之下。
为解决读博与照顾家庭或家人的矛盾,博士生们一般会选择:此题无解,很难优雅地加以平衡,一般只好带着愧疚暂时抛下家人孤身奋斗。男博士生有时甚至可能会遭遇到媳妇的“雷霆暴击”。我们对此表示惋惜而又无奈。
总结:通过博士生选拔考试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前路漫漫,难免有人漫不经心,也难免有人掉队止步不前。说穿了,读博不仅考验学习的智慧,更考验博士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独处能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要素。博士生通常需要花费一大半的精力来应对解决上述现实问题,而实际花费到真正读博学习的时间并不多。正所谓偌大的一条板凳,承受不了一颗躁动的心。
三、读博也会遇到许多困惑:“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一,那些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博士生产生的困惑是未来的学术之路能否走的通?进入博士生群体这个行列,只意味着他们刚刚踏入学术界的大门,其他什么也代表不了。也许在选择读博之前,他们会对未来的学术之路有一番憧憬。但真正读博时,他们才会发现事情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就是说,学术之路并不好走,不是想走就能走的。博士生们想走好学术之路,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按照现行学术考核机制预定的路线来走。首先,他们需要发表足够数量、相应级别的论文;其次,他们需要申请到相应级别的课题;再次,他们还需要获评戴上某顶重要的人才“帽子”;最后,他们仍然需要等待足够的编制才能晋升相应的职称。要顺利符合上述的职称晋升条件实际可能需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苦功才行。此外,现有学术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压缩。就此而言,想要做令自己满意的自由学术并不容易。
第二,那些希望通过刷高学历来获取未来预期高收益的博士生将会产生的困惑是,博士学历的“含金量”还有想象的那么高吗?2020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再次颁布重要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由此看来,博士生扩招已成定局之势,而与博士扩招之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每年大幅上升的博士延毕率。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在推进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譬如2020年9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第12点提出“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扩大招生计划”,第17点要求畅通分流选择渠道。
在此背景之下,针对博士生们就自己将要取得的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所提出的困惑,一个可能答案是:在博士扩招背景之下,博士的“含金量”会有一定的下降,但随着“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的实施,博士的“含金量”也会有所上升。因此,两者相互抵消,导致博士的“含金量”不会出现太大的下跌。但常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博士生们有时会从已毕业或刚毕业的博士那里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市场并不乐观,因而在当前大环境之下难免产生悲观情绪。
第三,博士生们有时也会对自我价值的定位产生困惑。社会普遍对博士生存在较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做出原创性的成果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可是,博士生们自己知道要作出原创性的成果有多难。当初雄心勃勃地要搞出原创性成果的决心,不得不让步于发够足量的论文以按时毕业的现实需求。因为要做出原创性的成果一般没有五年甚至是十年以上的潜心研究很难有所突破,而这与及时毕业的迫切需求存在较大的冲突。博士生们不得不为了满足毕业条件而沦为论文制造“机器”。由此,博士生们不免会对自己在学术创造中的价值产生困惑。
四、读博有“真读”和“假装读”之说吗?
所谓“真”读博,一般是指对外界的物欲横流不为所动,能够踏踏实实和心无旁骛地作出原创性的成果,对人类现有知识的边界有所拓展。“真”读博要求博士生的一双眼睛不仅徜徉在浩瀚的书海里汲取书中精义、深研事物的内在机理,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冷静地观察把握着社会变迁的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势。“真”读博的人往往只向真理低头,而“假装”读博一般达不到“真”读博的这个标准。
“假装”二字很值得玩味,“假装”读博的博士生们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读博动机有所“不纯”,即不纯粹是为了学术科研兴趣而读博。他们往往没有只向真理低头的风骨,而更多的是会为“五斗米”折腰;其二,读博期间常常内心躁动不安,往往会被外界的物质诱惑动摇最初读博的心志;其三,多数时候都是在衡量读博的收益得失,而较少关心自己是否真正增长了“真学问”;
其四,静不下心来甘做冷板凳读书,往往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混”毕业了事。
如果要按照上述标准来看,所谓“真”读博实际上会成为一个伪命题,因为其标准过于理想化而将难以实现。就此而言,也许当前在中国读博的博士生们大都是在“假装”读博吧?但不管是不是在“假装”读博,毕竟读博的那些博士生们如果能够顺利毕业的话,必定已经挺过了他们该经受的磨难。所谓百炼成钢,也许他们已经产生了质变,化“假装”读博为“真”博士也未可知呢?
作者简介:一枚在科研路上求索的人
相关资讯
上交大博士生:博三经历5轮审稿被拒后,如今发10篇论文成为审稿人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