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本忠/张兴宏/张浩可 Angew: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构筑具有近红外簇发光的酚醛树脂

X-MOL资讯 高分子科技
2024-09-07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光,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到大规模照明设备,人类对光的利用和探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断的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其中各色各样的有机染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装饰色彩,还能帮助人们检测癌细胞和各种有害物质。


传统有机染料依靠价键共轭理论进行结构优化和性能调控,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越来越多的非价键共轭有机材料在聚集时展现出的反常光物理行为(簇发光)和独特的发光机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开发新的非共轭有机簇发光材料体系,探究结构与性能关系,解决簇发光材料发光波长短和效率低的难题,是目前簇发光材料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近日,浙江大学张浩可副研究员、张兴宏教授与唐本忠院士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非共轭有机簇发光材料体系——酚醛树脂,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和简便的合成步骤通过调控空间相互作用力实现了非共轭酚醛树脂的近红外簇发光。


在该工作中,基于该研究团队在三芳基甲烷簇发光机理探究与性能调控的研究基础,以最简单的酚醛树脂为起始结构,采用增加空间相互作用基元和引入推拉电子效应的两种策略成功实现了对酚醛体系簇发光性能的调控。

苯酚甲醛树脂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PF) 自身的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只能在高浓度时发出微弱的蓝光,通过增加新的空间相互作用基元或引入供电子基团,成功增强了酚醛树脂的空间相互作用并得到了更红更亮的簇发光;通过结合两种手段并进一步增强空间相互作用基元的电子密度,获得了发射波长在800 nm以上的近红外发射簇发光,并且最高荧光量子效率可达47%;利用推拉电子效应构建的酚醛树脂成功实现600 nm以上的红光发射。


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总结了酚醛体系的发光机制,即通过聚合缩短基团间距离并提供适度的刚性产生稳定的空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的三种发射机制为,孤立基元的价键共轭发射,相邻基元之间的空间共轭局域态发射与供吸电子基元之间的空间电荷转移态发射。

综上,该工作从常见的工程塑料酚醛树脂出发,通过有效的调控策略成功增强了酚醛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实现了从深蓝光到近红外区的簇发光。非共轭酚醛树脂近红外簇发光的实现不仅赋予了酚醛体系作为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巨大实用价值,而且在簇发光的光物理机制研究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关论文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张子腾(博士研究生)和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张鉴予(博士后)。


原文链接:

NIR Clusteroluminescence of Non-conjugated Phenolic Resins Enabled by Through-Space Interactions
Ziteng Zhang, Jianyu Zhang, Zuping Xiong, Bo Chu, Chengjian Zhang, Jing Zhi Sun, Haoke Zhang*, Xing-Hong Zhang*, Ben Zhong Tang*
Angew. Chem. Int. Ed.2023, DOI: 10.1002/anie.202306762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306762

相关进展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聚水为材 - 以水为原料构筑高效簇发光材料

唐本忠院士/宝文理冯海涛教授/吉大王凯教授《ACS Materials Lett.》:力/热致发光增强蓝移型咔唑类发光体

港中文(深圳)唐本忠院士 Small Struct.: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抗细菌生物被膜领域初露锋芒

港中文(深圳)唐本忠院士/深大熊玉助理教授 AM:基于吡啶取代三苯胺衍生物实现可调谐有机余辉和紫外辐射响应超长室温磷光

上海有机所高希珂、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中心 Angew:调控受体比例构筑高性能近红外二区吸收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用于高效肿瘤诊疗

唐本忠院士团队 Angew: 可用于时空模式调控和全方位信息加密的多响应功能性AIE分子

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dv. Mater.》:光热双效纳米材料掌控食欲玄机

唐本忠院士团队/南科大李凯教授课题组 ACS Nano:用于提高诊疗效果的“一体式”近红外发光纳米聚集体

唐本忠院士/深大韩婷 JACS:C-H活化/环化聚合构筑主链型荧光功能聚电解质

唐本忠院士团队《Sci. China Chem.》:无金属催化的多组分聚合制备多取代功能化的聚环戊二烯

唐本忠院士、王志明课题组 AFM:热激子过程“激子回收”策略在高效深蓝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制备中的应用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